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中部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养分管理模式的研究与验证 被引量:6
1
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4 位作者 梁尧 张洪喜 刘松涛 蔡红光 任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69-1680,共12页
【目的】研究如何在肥料总量控制甚至减少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高种植密度,进一步挖掘东北中部黑土区春玉米的产量和肥料效应潜力,为春玉米超高产条件下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于2005—2013年在吉林省农... 【目的】研究如何在肥料总量控制甚至减少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高种植密度,进一步挖掘东北中部黑土区春玉米的产量和肥料效应潜力,为春玉米超高产条件下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于2005—2013年在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进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种模式,分别为普通高产养分管理模式(HYNM)和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SHYNM),以先玉335和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系统监测群体产量构成及养分偏生产力,剖析不同产量群体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和转运特征。【结果】在东北中部黑土雨养区,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SHYNM)下全区测产玉米单产达15017 kg/hm^2(先玉335),其产量构成为收获穗数76154穗/hm^2,穗粒数583,千粒重337.9 g。与普通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对氮、钾肥的相对需求比例明显变大。群体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高峰在6展叶至12展叶阶段和吐丝期至乳熟期,钾素吸收高峰在6展叶至12展叶阶段。通过大区和生产两个阶段田间实证,超高产养分管理技术显著提高了花后养分累积量和对籽粒养分的贡献率,可以实现在15000 kg/hm^2产量水平下,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分别达50.2、100.5、100.5 kg/kg。品种间比较,先玉335比郑单958具有更好的产量表现,且植株养分向籽粒的转运效率更高,其籽粒中的氮、磷、钾累积量均高于郑单958。【结论】在合理提升密度的基础上,以“减控总肥量、分段供氮、花前重施磷钾”为主要原则的养分管理技术模式,配合化控措施,延缓了玉米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保证了后期干物质积累,在显著增加收获穗数的同时,保证千粒重和穗粒数不降低,在生产中稳定实现了14500~15000 kg/hm^2产量水平,同时实现了氮磷钾养分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春玉米 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 养分吸收利用特征 肥料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宝玉 王洪君 +2 位作者 王楠 曹铁华 梁烜赫 《农学学报》 2013年第8期32-37,共6页
详细叙述了吉林省农田自然环境、面源污染和耕地土壤退化现状,产地环境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回顾了主要气象灾害、面源污染及耕地质量退化形成的原因,分析了30年来,粮食产量波动规律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此为基础,... 详细叙述了吉林省农田自然环境、面源污染和耕地土壤退化现状,产地环境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回顾了主要气象灾害、面源污染及耕地质量退化形成的原因,分析了30年来,粮食产量波动规律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的关键技术措施,认为科学施肥,提高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生产力是解决粮食可持续的关键技术环节。粮食可持续关键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粮食品质,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农田生态环境 可持续粮食生产 技术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的养分吸收、转运及土壤氮素平衡 被引量:143
3
作者 侯云鹏 韩立国 +4 位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秦裕波 李前 谢佳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6-845,共10页
【目的】为解决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用氮肥问题,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东北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养分吸收、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变化,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为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氮提供理论基础。【... 【目的】为解决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用氮肥问题,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东北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养分吸收、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变化,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为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2-2013年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红光农场,选用当地主栽水稻品种富优135和吉粳511为材料,设置施N 0、60、120、180和240 kg/hm^25个水平。于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及成熟期采集植株样本,分为茎鞘、叶片和籽粒三部分,测定氮、磷、钾含量,计算水稻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吸收、转运、氮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及各养分吸收、转运与产量间的关系。水稻移栽前和收获后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每20 cm为一层(共5层),测定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并根据各层土壤容重计算0—100 cm土体无机氮积累量,分析土壤氮素平衡状况。【结果】施氮量60-18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水稻产量下降。结合当年水稻和肥料价格,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方程,得出最高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12.8 kg/hm^2和220.6 kg/hm^2,施氮范围在202.2-231.6 kg/hm^2之间,最佳经济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03.0和209.1 kg/hm^2,施氮范围在192.9-219.6 kg/hm^2之间。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且能提高水稻抽穗期氮、磷、钾养分向籽粒的转运,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抽穗期各养分累积量与籽粒转运量呈正比,当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后,氮、磷、钾养分向籽粒转运出现负效应。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氮肥当季回收率以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与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灌浆期氮、磷、钾的吸收状况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收获后0—100 cm土壤中残留无机氮(Nmin),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结论】适宜的氮肥用量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总量,提高水稻生育后期秸秆中氮、磷、钾向籽粒的转运量,并能降低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综合考虑提高水稻产量、效益、氮肥当季回收率及维持土壤氮素平衡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范围在192.9-219.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产量 养分吸收 养分转运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93
4
作者 谢佳贵 侯云鹏 +4 位作者 尹彩侠 孔丽丽 秦裕波 李前 王立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0-1118,共9页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施钾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以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的影响,为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和钾肥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0~2012年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大房身村开展,试验设氮磷肥(...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施钾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以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的影响,为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和钾肥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0~2012年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大房身村开展,试验设氮磷肥(NP)、氮磷肥+秸秆还田(NP+St)、氮磷钾(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t)4个处理,于每年玉米成熟期每处理小区取有代表性的玉米5株,分为秸秆和子粒两部分,测定地上部干物重,并测定其氮、磷、钾含量,收获时取中间四垄玉米按14%水分计产。试验前和小区玉米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速效钾含量,计算钾素利用等相关参数,分析不同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结果】施钾肥和秸秆还田能提高玉米产量,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NP+St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3.8%、9.6%和3.8%。施钾肥和秸秆还田可提高玉米秸秆和子粒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与NP相比,NPK、NP+St和NPK+St处理氮的吸收总量提高9.4%~24.7%,磷提高12.2%~26.0%,钾提高6.9%~26.4%,其中NPK+St处理的养分吸收总量最高。秸秆还田结合施钾肥(NPK+St)有利于提高钾收获指数、化肥钾和秸秆钾的利用率,其钾收获指数,化肥钾农学效率、回收率、秸秆钾回收率均高于单施化学钾(NPK)和秸秆还田处理(NP+St)。其中钾收获指数分别提高5.5%和18.8%,化肥钾农学效率和回收率分别提高8.3%和1.1%,秸秆钾农学效率和回收率分别提高4.0%和0.7%。秸秆还田结合施用钾肥(NPK+St)土壤速效钾含量比NPK和NP+St提高1.9%~4.0%,其表现为NPK+St】NP+St】NPK】NP。NPK+St、NPK、NP+St处理钾素实际盈亏率分别为15.0%、-51.1%和-18.1%。【结论】秸秆还田结合施用钾肥不仅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养分吸收总量,还有利于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对维持土壤钾素肥力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在当地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 秸秆还田 土壤钾素 钾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对不同肥力土壤玉米钾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侯云鹏 张磊 +4 位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秦裕波 李前 谢佳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33-1339,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 研究了吉林省高(榆树市)、低肥力(公主岭市)肥力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榆树试验点和公主岭试验点的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83.3 kg·hm-2和113.9 kg·hm-2, 最佳经... 采用田间试验, 研究了吉林省高(榆树市)、低肥力(公主岭市)肥力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榆树试验点和公主岭试验点的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83.3 kg·hm-2和113.9 kg·hm-2, 最佳经济施钾量分别为75.1 kg·hm-2和103.1 kg·hm-2。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比榆树高肥力试验点的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产量分别提高了3.70%和3.68%。施用钾肥可有效提高玉米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钾素最大吸收速率, 并能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钾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天数。当施钾量超过60 kg(K2O)·hm-2时, 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的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钾素最大吸收速率均高于榆树高肥力试验点。适宜的钾肥用量有利于提高钾养分由营养体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及籽粒养分比例, 榆树高肥力试验点籽粒养分比例低于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 幅度为0.5%~1.7%。除施钾量60 kg(K2O)·hm-2处理外, 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的钾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利用效率等指标均高于榆树高肥力试验点, 分别提高7.3~8.8 kg·kg-1、4.4~8.3 kg·kg-1、1.6%~6.2%。综合考虑提高玉米产量、效益及钾肥利用效率, 高肥力土壤适宜施钾量为75 kg·hm-2, 低肥力土壤上适宜施钾量为10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钾肥用量 土壤肥力 钾吸收 钾分配 干物质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玉米土壤矿质氮累积及酶活性对施氮的响应 被引量:21
6
作者 隽英华 孙文涛 +3 位作者 韩晓日 邢月华 王立春 谢佳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68-1377,共10页
【目的】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中过量施用氮肥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氮肥利用效率下降,氮素污染严重。有关施氮对东北春玉米土壤矿质氮累积特性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利用春玉米土壤矿质氮累积量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对施氮的响应行为,探... 【目的】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中过量施用氮肥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氮肥利用效率下降,氮素污染严重。有关施氮对东北春玉米土壤矿质氮累积特性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利用春玉米土壤矿质氮累积量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对施氮的响应行为,探寻春玉米的合理施氮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春玉米土壤矿质氮累积量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对施氮的响应行为。设计6个施氮水平(N 0、60、120、180、240和300kg/hm2)。自播种开始,每隔15 d分层采集0—120 cm土样一次,共取样10次,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与计算。收获时,选择代表性的春玉米进行考种测产。【结果】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当施氮量高于N 240 kg/hm2时,产量有减少的趋势。土壤中累积的矿质氮以硝态氮为主,其变化行为受施氮量和生育时期的双重制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和生育时期的推进均显著增加。受氮肥追施的影响,拔节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0—60 cm土层铵态氮累积量与苗期和成熟期相比显著增加;从苗期到抽雄期,0—6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而60 cm以下土层无规律性变化。除成熟期外,其他3个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而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降低趋势。与施氮量低的处理(无硝态氮累积峰)相比,N240和N300处理的硝态氮累积峰从拔节期的20—60 cm迁移到抽雄期的80—100 cm,说明过量施氮增加了硝态氮淋溶损失的风险,对环境形成一定的威胁。土壤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均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呈波浪式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期抽雄期,这与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累积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综合考虑春玉米产量性状、矿质氮累积量、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经济效益,初步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春玉米的适宜施氮量在179 209 kg/hm2之间,且在生产上应用该施氮量可以实现氮肥用量降低、产量增加、氮肥效率提高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施氮 矿质氮累积 酶活性 时空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玉米连作体系高产栽培模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4 位作者 闫孝贡 张洪喜 梁尧 蔡红光 任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62,共10页
【目的】通过探讨春玉米土壤物理性状、根系动态变化、产量等对不同农学管理模式的响应,为优化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进行了三年大田定位试验,对种植密度、肥料施用、土壤耕作三项关键技术进... 【目的】通过探讨春玉米土壤物理性状、根系动态变化、产量等对不同农学管理模式的响应,为优化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进行了三年大田定位试验,对种植密度、肥料施用、土壤耕作三项关键技术进行优化组合。设计了4种模式:1)按照当地农户习惯,种植密度5.0万株/hm^2,一次性施用化肥N 225、P_2O_5 82.5、K_2O 67.5 kg/hm2,灭茬旋耕(CK);2)种植增密至6.0万株/hm^2,化肥用量为N 190、P_2O_5 75、K_2O 82.5 kg/hm^2,氮肥分两次施用,播前和拔节期分别施78和117kg/hm2,基施有机肥15000 kg/hm2及中微肥60 kg/hm2,灭茬旋耕(Opt-1);3)种植密度7.0万株/hm^2,施化肥量为N 300、P_2O_5 120、K_2O 120 kg/hm^2,氮肥分三次施用,播前、拔节和抽雄期分别施用120、120、60 kg/hm2,磷肥和钾肥分两次施用,播前和拔节分别施用96和24 kg/hm2,基施有机肥15000 kg/hm^2及中微肥150 kg/hm^2,拔节期深松(Opt-2);4)施化肥N225、P_2O_5 90、K_2O 90 kg/hm^2,氮肥分三次施用,播前、拔节和抽雄期分别施用90、90、45 kg/hm^2,磷肥和钾肥分两次施用,播前和拔节分别施用72和18 kg/hm^2,有机肥、中微肥和种植密度同Opt-2(Opt-3)。调查了产量构成、氮素吸收、0—60 cm土壤物理性状和根系动态变化。【结果】产量主要是依靠收获穗数的增加来实现,Opt-1、Opt-2、Opt-3处理下的产量分别较CK高12.1%、15.3%和13.9%。与Opt-3处理相比,Opt-2处理氮肥用量增加33.3%,吸氮量仅增加6.9%,且多集中于茎叶,产量未增加。Opt-2、Opt-3处理在拔节期深松后,吐丝期和乳熟期固相比例有所下降,尤以乳熟期较为显著,平均各土层分别降低了8.8%和7.4%,进而增加了0—40 cm耕层土壤的通透性。Opt-1、Opt-2、Opt-3处理在0—10 cm土层根长、根重和根表面积均显著高于CK,在30—40 cm土层Opt-2、Opt-3处理的根长和根表面积比CK分别增加36.6%、44.6%和34.9%、37.1%;与CK相比,Opt-1、Opt-2、Opt-3处理在玉米吐丝期0—6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减少45.7%、31.0%、23.2%,且处理间差异显著。Opt-2和Opt-3处理在12展叶期进行深松追肥后促进了硝态氮的下移。【结论】通过增密、调肥、深松三项技术措施的集成优化,提高了0—40 cm耕层土壤的通气性,促进了玉米根系下扎且充分生长,吸收利用了0—6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进而显著增加了产量和肥料利用率。通过调整施肥量,补充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氮磷钾肥分两次施用并结合拔节期深松,其产量和吸氮量较目前广泛使用的栽培模式增幅分别为13.9%和9.5%,是较优的栽培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农学管理方式 土壤三相比 根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滴灌条件下氮肥运筹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侯云鹏 孔丽丽 +5 位作者 李前 尹彩侠 秦裕波 于雷 王立春 王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78-1387,共10页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覆膜滴灌条件下合理施氮问题,通过两年(2016—2017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等氮量投入条件下,不同运筹模式(N1:100%基肥;N2:50%基肥+50%拔节肥;N3:30%基肥+50%拔节肥+10%大口肥+10%开花肥;N4:20%基肥+30%拔节肥+...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覆膜滴灌条件下合理施氮问题,通过两年(2016—2017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等氮量投入条件下,不同运筹模式(N1:100%基肥;N2:50%基肥+50%拔节肥;N3:30%基肥+50%拔节肥+10%大口肥+10%开花肥;N4:20%基肥+30%拔节肥+20%大口肥+20%开花肥+10%灌浆肥)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关键生长节点氮素积累特征以及生育期内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氮各处理(N2、N3、N4)玉米产量显著高于100%基肥处理(N1),其中N4处理玉米产量最高,较N1处理分别提高22.44%(2016年)和35.31%(2017年)。与N1处理相比,N2、N3、N4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幅度依次为52.02%~83.21%、63.69%~120.78%、11.85%~22.46%(2016年)和92.44%~129.38%、127.23%~203.09%、22.10%~34.01%(2017年),且均以N4处理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其中开花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以N4处理最高。与N1处理相比,N2、N3、N4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0~2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并降低成熟期40~10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中,N2、N3、N4处理较N1处理显著降低了氮素表观损失量,其中N4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210 kg·hm-2时,20%基肥+30%拔节肥+20%大口肥+20%开花肥+10%灌浆肥为该区域覆膜滴灌条件下氮肥最佳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氮肥运筹 氮素利用效率 土壤无机氮含量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楠 王洪君 +2 位作者 金涛 梁烜赫 陈宝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3期16416-16418,共3页
结合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现状及成功经验,针对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整理实施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理后土壤养分调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洪君 王楠 +3 位作者 曹玉军 梁烜赫 张磊 陈宝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0期10412-10413,共2页
[目的]为解决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后稻田养分不平衡、地力低、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弱等问题。[方法]采用氮磷钾肥"3414"完全肥效试验设计,对吉林省西部新整理土地水稻数据进行三元二次回归分析,通过数学模型得出施肥量与水稻农艺... [目的]为解决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后稻田养分不平衡、地力低、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弱等问题。[方法]采用氮磷钾肥"3414"完全肥效试验设计,对吉林省西部新整理土地水稻数据进行三元二次回归分析,通过数学模型得出施肥量与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关系,并进行模拟,选择最优模型计算最佳施肥量。[结果]最大产量施肥指标为N 207.99 kg/hm2、P2O5103.92 kg/hm2、K2O 66.10 kg/hm2。在该施肥水平下,最大产量为8 446.31 kg/hm2。[结论]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养分因子顺序为氮肥(N)>磷肥(P2O5)>钾肥(K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水稻 产量 养分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后N、P、K及中微肥S、Zn调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洪君 王楠 +4 位作者 栾天浩 梁烜赫 曹玉军 张磊 陈宝玉 《农学学报》 2015年第4期48-51,共4页
为解决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后地力低、养分不平衡、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弱等问题,通过主要肥料量级试验,建立数学模型得出施肥量与玉米产量关系,并确定各种肥料的最佳施肥量。玉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后N、P、K及微肥S、Zn施用模式符... 为解决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后地力低、养分不平衡、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弱等问题,通过主要肥料量级试验,建立数学模型得出施肥量与玉米产量关系,并确定各种肥料的最佳施肥量。玉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后N、P、K及微肥S、Zn施用模式符合二次曲线y=ax2+bx+c;利用该模式,结合肥料和玉米产量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土地整理后玉米产量最大化的N、P、K及微肥S、Zn施用量,即N198.02 kg/hm2,P2O5107.36 kg/hm2,K2O 75.32 kg/hm2,S 48.72 kg/hm2,Zn 38.3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西部 土地整理 肥料调控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浆节水灌溉措施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12
作者 王洪君 王楠 +1 位作者 曹玉军 陈宝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4期26-27,共2页
[目的]研究打浆节水灌溉措施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方法]运用水田新型打浆整地技术,对打浆节水灌溉、打浆正常灌水、常规节水方法与传统栽培技术下水稻产量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打浆免耕节水灌溉措施下虽然产量较常规模式略有下降... [目的]研究打浆节水灌溉措施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方法]运用水田新型打浆整地技术,对打浆节水灌溉、打浆正常灌水、常规节水方法与传统栽培技术下水稻产量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打浆免耕节水灌溉措施下虽然产量较常规模式略有下降,但综合分析,打浆节水灌溉总体效益较对照高706.9元/hm^2。[结论]打浆免耕节水灌溉措施具有省工、节能、节水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浆 节水灌溉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