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葫芦科作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朱涛 李柱刚 +9 位作者 王珣 冷春旭 李晓娟 赵曦 马启友 孙淑云 李智媛 于昌红 牟锐 陆杰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共13页
全球气候不断变化,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日益加剧。葫芦科作物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非生物胁迫因子的调控,不仅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与代谢,而且导致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对葫芦科作物在干旱、盐碱、低温等主要非生物因子胁迫下的响应进... 全球气候不断变化,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日益加剧。葫芦科作物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非生物胁迫因子的调控,不仅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与代谢,而且导致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对葫芦科作物在干旱、盐碱、低温等主要非生物因子胁迫下的响应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葫芦科作物在基因组方面的研究进展及非生物胁迫对葫芦科作物生理方面的影响,从信号感知、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和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变化等方面,阐述其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并提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的展望,旨在为葫芦科作物的抗逆和增产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科 非生物胁迫 干旱 盐碱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levan果聚糖及其益生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姜静 刘丽娜 +1 位作者 张鑫 赵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343-349,共7页
Levan果聚糖是一种主要以β-(2,6)糖苷键作为主链,少量β-(2,1)糖苷键作为支链的天然同型多糖。自然界中果聚糖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果聚糖蔗糖酶催化蔗糖聚合而成。由于levan具备很多重要的生物学性能,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等,从而在... Levan果聚糖是一种主要以β-(2,6)糖苷键作为主链,少量β-(2,1)糖苷键作为支链的天然同型多糖。自然界中果聚糖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果聚糖蔗糖酶催化蔗糖聚合而成。由于levan具备很多重要的生物学性能,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等,从而在生物医学、食品和制药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介绍了levan的性质以及levan利用果聚糖蔗糖酶催化的生物合成途径,对包括促进益生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激活免疫因子、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以及抗氧化的益生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目前levan存在的挑战,为后续levan潜在的商业化价值提供科研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聚糖 果聚糖蔗糖酶 生物合成 益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大豆农药残留研究现状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昊博 接伟光 +1 位作者 林厚泽 乔巍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8,共6页
综述了微生物降解大豆农药残留的微生物种类、影响因素和机理,为提高大豆产量、降低农药残留危害、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农药残留 微生物降解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植杆菌素2-1纯化、鉴定及抑菌机理研究
4
作者 李梦洋 车晓雪 孙庆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为了探究植物乳植杆菌L_(3)(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L_(3),L.plantarum L_(3))所产细菌素的基本性质及其抑菌机制,本研究利用MRS培养L.plantarum L_(3),采用乙酸乙酯萃取L.plantarum L_(3)发酵液,然后通过葡聚糖凝胶层析、阳离... 为了探究植物乳植杆菌L_(3)(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L_(3),L.plantarum L_(3))所产细菌素的基本性质及其抑菌机制,本研究利用MRS培养L.plantarum L_(3),采用乙酸乙酯萃取L.plantarum L_(3)发酵液,然后通过葡聚糖凝胶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纯化,再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进行鉴定;以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通过结晶紫染色,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分析,胞外碱性磷酸酶(AKP)、ATP、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测定等方法分析了该细菌素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植物乳植杆菌素2-1(P2-1)为一种新型细菌素,分子量为983.564 Da。P2-1对两种指示菌最小抑菌浓度均为28.5μg/mL。P2-1的抑菌过程包括抑制/清除指示菌生物膜;破坏细胞壁,导致AKP外泄;破坏细胞膜,引发细胞内容物(如ATP、LDH)的流出;结合指示菌的DNA并破坏其结构。综上,P2-1对指示菌能够造成多重损伤,并最终导致菌体死亡。上述结果为P2-1作为绿色生物防腐剂的开发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植杆菌素2-1 纯化 鉴定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发酵豆酱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慧林 王永胜 李冲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92-197,共6页
研究传统发酵豆酱产品质量的差异,通过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吉林省长春、黑龙江省桦南、黑龙江省宝泉岭和黑龙江省黑河4个地区发酵豆酱样品(分别为ChangC、HuaN、BaoQL、HeiH)进行感官评价,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氨基酸分析技术测定其微生物... 研究传统发酵豆酱产品质量的差异,通过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吉林省长春、黑龙江省桦南、黑龙江省宝泉岭和黑龙江省黑河4个地区发酵豆酱样品(分别为ChangC、HuaN、BaoQL、HeiH)进行感官评价,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氨基酸分析技术测定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并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BaoQL感官评价最好。不同豆酱样品的菌群组成差异较大,菌群中优势细菌和优势真菌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其中样品HuaN和HeiH的优势细菌为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样品ChangC的优势细菌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样品BaoQL的优势细菌为魏斯氏菌(Weissella);样品HuaN和HeiH的优势真菌为青霉菌(Penicillium),样品ChangC的优势真菌为unclassified-k-Fungi,样品BaoQL的优势真菌为曲霉菌(Aspergillus)。通过对其游离氨基酸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性评价,可得东北不同地区传统发酵豆酱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样品BaoQL的游离氨基酸综合评分最高,样品ChangC次之,HeiH评分最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豆酱的微生物多样性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的相关性可知,菌群的种类和丰度对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影响较大,从而影响豆酱的质量,其中对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大的细菌为Weissella,真菌为毕赤酵母菌(Millerozyma)和Aspergillus。本研究揭示了豆酱中游离氨基酸与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的相关性,为豆酱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豆酱 群落结构 游离氨基酸 微生物多样性 感官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中PPCPs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朱金浩 张戈 +3 位作者 陈思宇 张汪洋 桑梓杰 杨可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4,199,共6页
主要围绕水体中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分类、来源及其危害展开介绍,并重点对国内外污水中PPCPs的处理技术进行综述,对比各处理技术的优劣及应用现状,以期发现处理污水中PPCPs的高效措施,为污水中PPCPs处理技术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 吸附 催化 污水处理 土壤渗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源脂肽的生物合成和分子调控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伟 李英 杜春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30-1639,共10页
微生物源脂肽具有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农业生物防治、临床医疗、环境治理等多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低产量一直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瓶颈。深入了解脂肽合成的关键因素和调控策略对于提高其... 微生物源脂肽具有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农业生物防治、临床医疗、环境治理等多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低产量一直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瓶颈。深入了解脂肽合成的关键因素和调控策略对于提高其产量和纯度至关重要。本文概括了3大家族脂肽surfactin、fengycin和iturin的结构、功能及应用前景,介绍了NRPS和NRPS-PKS两种合成系统的结构域和功能,阐释了脂肽生物合成过程中侧链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的活化及与氨基酸的连接、肽链的延伸和环化三个阶段的模块组装和酶催化活动,以及三大家族脂肽合成操纵子开放阅读框的组成;总结了导入或缺失关键基因、定点突变、模块替换、强启动子替换、修饰前体路径等多种遗传操作对脂肽产量的影响,以及群体感应肽信息素、sigma因子等全局调控因子对脂肽合成基因表达的调节。指出利用多组学联用深入探讨脂肽合成的全局分子调控机制和加强结构域蛋白互作和分子动力学研究是提高脂肽产量和纯度以及创造新脂肽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利用基因组装和编辑等合成生物学方法及代谢工程技术提高脂肽产量和挖掘新型脂肽靶向性的可能途径,为推进脂肽的生产和应用进程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肽 模块结构域 操纵子 阅读框 肽信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炎微环境响应型聚合物药物递送系统在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魏志刚 林玉红 +2 位作者 王静安 徐山根 赵凯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3-610,共8页
聚合物作为常见的药物递送材料,具有制备方法简单、化学结构可调节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许多疾病的响应递送方面,特别是在结肠疾病的药物递送中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利用聚合物的结构可调节的特点,目前已构建出基于pH响应、... 聚合物作为常见的药物递送材料,具有制备方法简单、化学结构可调节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许多疾病的响应递送方面,特别是在结肠疾病的药物递送中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利用聚合物的结构可调节的特点,目前已构建出基于pH响应、微生物酶响应、活性氧响应、生物黏附等递送策略的聚合物药物递送系统,在结肠炎治疗中展现出优异效果。该文综述了结肠炎微环境响应型聚合物药物递送系统在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结肠炎微环境 刺激响应 药物递送系统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B调控靶基因参与植物应答重金属胁迫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何锐 兴旺 +1 位作者 刘大丽 鲁振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9-430,共12页
镉、铅等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它们不仅干扰植物的生命周期,而且降低作物产量,甚至导致植物死亡。因此,植物自身进化出一系列防御机制来抵抗重金属胁迫。植物的转录因子MYB是逆境胁迫的关键调控因子,它可与下游靶基因共调控来... 镉、铅等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它们不仅干扰植物的生命周期,而且降低作物产量,甚至导致植物死亡。因此,植物自身进化出一系列防御机制来抵抗重金属胁迫。植物的转录因子MYB是逆境胁迫的关键调控因子,它可与下游靶基因共调控来应对重金属胁迫,从而赋予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减少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了解植物应对重金属胁迫(尤其是镉胁迫)的分子机制是植物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育种的首要目标。本文主要从MYB家族成员的鉴定和特征、MYB的功能及调控靶基因的机制、MYB如何通过光合、激素等调控靶基因参与重金属胁迫应答等方面进行综述;深入探讨在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适应机制中,MYB转录因子通过信号通路(活性氧稳态、脱落酸、赤霉素信号转导、光合作用等)结合靶基因或启动子元件,参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调节、运输和螯合的机理。本文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MYB转录因子以增强植物对重金属胁迫耐受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B 转录因子 靶基因 调控 重金属胁迫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降解大豆根部土壤农药残留研究现状
10
作者 林玉莹 乔巍 +1 位作者 接伟光 杨昊博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11,共7页
综述了丛枝菌根真菌的功能、可降解的大豆农药残留类型、降解农药残留的作用机制,如酶促反应、生理学和生态学作用、共代谢作用,以及影响丛枝菌根真菌降解大豆农药残留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大豆产量,降低大豆中的农药残留,减少农药残留对... 综述了丛枝菌根真菌的功能、可降解的大豆农药残留类型、降解农药残留的作用机制,如酶促反应、生理学和生态学作用、共代谢作用,以及影响丛枝菌根真菌降解大豆农药残留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大豆产量,降低大豆中的农药残留,减少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丛枝菌根真菌 农药残留 降解机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五良”融合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集成与推广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微 辛琳琳 +3 位作者 郭桢桢 王占宇 王茹玉 杨峰山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4期137-140,共4页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但产需缺口较大,且对外依存度较高,2023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黑龙江省通过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制多轮驱动,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推动全省大豆大面积单产提...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但产需缺口较大,且对外依存度较高,2023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黑龙江省通过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制多轮驱动,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推动全省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为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夯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五良”融合 农技推广 单产提升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学技术在植物源性食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赵丹 杜仁鹏 +2 位作者 刘鹏飞 潘超 葛菁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2-216,共5页
代谢组学以生物系统中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所有小分子代谢物为研究对象,定性并定量描述生物内源性代谢物及其对内因和外因变化的应答规律。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成为食品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尤其是在以植物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或直接食... 代谢组学以生物系统中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所有小分子代谢物为研究对象,定性并定量描述生物内源性代谢物及其对内因和外因变化的应答规律。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成为食品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尤其是在以植物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或直接食用的植物源性食品中,代谢组学技术广泛用于检测不易挥发性化合物。本文简要介绍代谢组学主要技术平台、研究流程和统计方法,着重论述代谢组学在植物源性食品的品质鉴定、安全性及防伪评估、原料动态监控以及食品分类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植物源性食品 核磁共振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冠豆角籽粒淀粉组成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永 贾璐泽 +3 位作者 张一婷 刘佳莉 刘大军 孙庆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9-67,共9页
为了明确金冠豆角淀粉的基本性质,本文以提取盐溶蛋白后剩余的金冠豆角籽粒豆渣为原料,采用水提法提取淀粉,观察淀粉颗粒形态,测定其组成、粒径、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消化特性。结果表明,金冠豆角籽粒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分别为... 为了明确金冠豆角淀粉的基本性质,本文以提取盐溶蛋白后剩余的金冠豆角籽粒豆渣为原料,采用水提法提取淀粉,观察淀粉颗粒形态,测定其组成、粒径、理化性质及体外抗消化特性。结果表明,金冠豆角籽粒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分别为47.39%和52.07%,淀粉的颗粒形态与豌豆淀粉类似,呈卵圆形或球型,颗粒表面光滑完整,粒径为75.10μm。金冠豆角籽粒淀粉的峰值粘度(212.20 RVU)、衰减值(68.50 RVU)较低,但回生值(96.80 RVU)高于玉米淀粉;金冠豆角籽粒淀粉糊化的起始温度(T_(0))、峰值温度(T_(p))显著高于豌豆淀粉(P<0.05)。金冠豆角籽粒淀粉的凝沉值在90 min时接近80%,凝沉速度显著高于玉米淀粉,透光率介于豌豆淀粉和玉米淀粉之间,持水性(WHC)和持油性(OHC)值分别为1.08和1.00 g/g,凝胶硬度小,属于易凝沉淀粉,其抗性淀粉(RS)含量为68.43%,高于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P<0.05),具有良好的抗消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冠豆角籽粒 淀粉 理化性质 抗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桑叶多糖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晓云 郑丹 +2 位作者 张雪瑶 杜宝昌 孙庆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59-66,共8页
为探究龙桑一号(Morus abla L.cv.Longsang 1)桑叶多糖(mulberry leaf polysaccharide,MLP)的结构及功能性质,采用水提法提取其MLP,并对该多糖的结构性质以及体外降糖、抗氧化和免疫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取MLP得率为(16.16±0.... 为探究龙桑一号(Morus abla L.cv.Longsang 1)桑叶多糖(mulberry leaf polysaccharide,MLP)的结构及功能性质,采用水提法提取其MLP,并对该多糖的结构性质以及体外降糖、抗氧化和免疫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取MLP得率为(16.16±0.30)mg/g,其中总糖质量分数为(57.16±4.00)%,糖醛酸质量分数为(30.97±2.06)%。凝胶渗透色谱测得MLP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21.74 kDa,其单糖组成主要包括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木糖、糖醛酸(包括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和甘露糖醛酸)、甘露糖,物质的量比为59.17∶22.31∶10.44∶2.65∶2.28∶1.07。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发现MLP是一种吡喃糖,具有分支和相互交织、螺旋聚集的特点。MLP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半数有效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of maximal effect,EC_(50))分别为1.81 mg/mL和2.91 mg/mL,其活性相当于阿卡波糖的49.17%和37.80%;MLP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EC_(50)分别为0.54、0.60 mg/mL和1.77 mg/mL,清除自由基的效果分别相当于抗坏血酸的4.77%、38.03%和19.94%;MLP可以作用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使其促炎因子NO、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分泌量增加,增强巨噬细胞增殖作用和提高吞噬能力,从而增强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寒地桑叶的应用和功能评价提供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桑叶多糖 结构特性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木脂素生物合成的内生菌发酵五味子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许哲祥 刘玉洁 +1 位作者 刘松梅 郑春英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37,共4页
采用内生菌发酵法高效生产五味子木脂素成分,通过HPLC法,以4种木脂素成分为对照,筛选出能够提高五味子木脂素的发酵菌株,采用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发酵五味子中4种主要木脂素成分,并对发酵菌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18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 采用内生菌发酵法高效生产五味子木脂素成分,通过HPLC法,以4种木脂素成分为对照,筛选出能够提高五味子木脂素的发酵菌株,采用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发酵五味子中4种主要木脂素成分,并对发酵菌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18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内生真菌WJ1能显著提高发酵五味子样品中4种主要木脂素成分,采用柱层析法可分别得到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经鉴定发酵菌株WJ1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上述研究为生产五味子木脂素成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木脂素 内生菌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马晓宇 王永斌 +5 位作者 张金波 谭巍巍 肖晖 韩新春 刘昭军 王广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5-252,共8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大豆需求量及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培育高产量、多抗性、优质大豆品种迫在眉睫。然而受生态条件的限制,优质大豆种质资源材料匮乏,遗传背景狭窄,而且大豆自然变异过程繁琐且漫长,仅依靠大豆自发突变获得优质遗传材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大豆需求量及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培育高产量、多抗性、优质大豆品种迫在眉睫。然而受生态条件的限制,优质大豆种质资源材料匮乏,遗传背景狭窄,而且大豆自然变异过程繁琐且漫长,仅依靠大豆自发突变获得优质遗传材料十分困难,因此利用诱变技术创制优质、高产、多抗新种质是发展大豆产业的有效手段之一。诱变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基因变异频率,扩大育种选择范围,高通量筛选有益突变,促进优良性状重组等,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性状丰富的突变体,解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的瓶颈问题,广泛应用于优良性状的大豆新品种选育。本文概述了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的原理、种类及特点,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大豆种质创新中常用的诱变方法和技术优势,展望未来大豆诱变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为大豆育种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育种 诱变育种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高思远 李丽娅 孟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46-353,共8页
免疫分析技术因其操作简单、结果呈现快速、通量高等优点成为检测农药残留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免疫分析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比较了酶联免疫吸附技术、胶体金侧向流免疫层析、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表面... 免疫分析技术因其操作简单、结果呈现快速、通量高等优点成为检测农药残留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免疫分析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比较了酶联免疫吸附技术、胶体金侧向流免疫层析、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仿生免疫等技术的优缺点,探讨了免疫分析技术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面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免疫 胶体金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胞杆菌次生抗生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冰 杜春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2-512,共11页
贝莱斯芽胞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其次生抗生物质丰富,具有开发新型生物防治剂制剂的潜力。其基因组含有多种抗生物质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如表面活性素、丰原素、杆菌霉素D等脂肽类化合物,杆菌烯、大环内酰亚胺、艰难菌素等聚酮类化合物,... 贝莱斯芽胞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其次生抗生物质丰富,具有开发新型生物防治剂制剂的潜力。其基因组含有多种抗生物质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如表面活性素、丰原素、杆菌霉素D等脂肽类化合物,杆菌烯、大环内酰亚胺、艰难菌素等聚酮类化合物,以及杆菌素和杆菌溶素等。除杆菌素以外,贝莱斯芽胞杆菌的绝大部分次生抗生物质依赖4′-磷酸泛酰转移酶(Sfp)途径合成。本文归纳和总结了贝莱斯芽胞杆菌抗生物质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其调控机制以及他们在控制植物、动物和人类疾病上的应用,以期为今后利用贝莱斯芽胞杆菌及其代谢产物研发生防制剂或临床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胞杆菌 抗生物质 脂肽类化合物 聚酮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料作物抗氧化酶基因应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金娜 李海英 《中国糖料》 2021年第4期42-47,共6页
糖料作物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一样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恶劣的环境会造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可有效地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因此研究糖料作物应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在理论和实际生产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 糖料作物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一样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恶劣的环境会造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可有效地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因此研究糖料作物应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在理论和实际生产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文献,对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诱发活性氧(ROS)的积累和清除途径、非生物胁迫对糖料作物及抗氧化酶基因应答非生物胁迫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概述,以期为糖料作物抗非生物胁迫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对糖料作物抗氧化酶基因应答非生物胁迫未来的相关研究内容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料作物 甘蔗 甜菜 甜高粱 甜叶菊 非生物胁迫 抗氧化系统 抗氧化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生产2,3-丁二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德安 王长丽 +1 位作者 丁昊 葛菁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11,共6页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细胞动力车间"能够生产生物燃料和工业产品,2,3-丁二醇(2,3-BD)是其重要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但野生型S.cerevisiae合成2,3-BD的效率低,制约着工业化生产进程,...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细胞动力车间"能够生产生物燃料和工业产品,2,3-丁二醇(2,3-BD)是其重要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但野生型S.cerevisiae合成2,3-BD的效率低,制约着工业化生产进程,因此,应用代谢工程法优化代谢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极其重要。该研究对近年来利用代谢工程手段来提高S.cerevisiae 2,3-BD产量的策略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过表达2,3-BD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编码基因;敲除编码乙醇、甘油、乙酸等分支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利用可再生能源合成2,3-BD;应用辅因子工程手段对S.cerevisiae合成2,3-BD的代谢网络进行重新设计及合理改造等。对S.cerevisiae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实现生物燃料2,3-BD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丁二醇 酿酒酵母 代谢工程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