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锌营养特性及锌生物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杜平 赵竹青 +1 位作者 宋波涛 刘新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43,共8页
锌是植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缺乏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在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探讨马铃薯锌营养特性及锌生物强化技术手段对实现马铃薯富锌、改善人体缺锌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马铃薯锌营养功能、马铃薯产区土壤锌状况、育种以... 锌是植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缺乏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在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探讨马铃薯锌营养特性及锌生物强化技术手段对实现马铃薯富锌、改善人体缺锌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马铃薯锌营养功能、马铃薯产区土壤锌状况、育种以及农艺强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提出锌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农艺强化是目前马铃薯锌营养强化主要技术措施,育种强化需要进一步发掘利用优异种质资源,旨在为科学利用锌生物强化技术实现马铃薯富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锌缺乏 富锌马铃薯 锌生物强化技术 马铃薯主粮化 农艺强化 育种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马铃薯内源激素提取方法优化及其在块茎解除休眠过程中的含量分析
2
作者 赵喜娟 张帆 +8 位作者 刘圣宣 覃骏 陈惠兰 林原 罗红兵 刘易 宋波涛 胡新喜 王恩爽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0-1060,共11页
植物激素是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物质,但马铃薯内源激素还没有统一、高效的检测方法,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求。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SA、IAA、ABA和JA这4种植物激素的提取方法,其重复性和稳定性... 植物激素是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物质,但马铃薯内源激素还没有统一、高效的检测方法,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求。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SA、IAA、ABA和JA这4种植物激素的提取方法,其重复性和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提取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提取方法。利用该方法,对生长30 d的马铃薯植株的根、茎、叶、匍匐茎和顶芽的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发现,顶芽和叶片中SA含量最高,顶芽和匍匐茎中IAA含量最高,叶片中ABA含量最高,根和匍匐茎中JA含量偏高。对马铃薯栽培种华薯1号和中薯5号的块茎分别在4℃、22℃和28℃条件下储存,并检测了其休眠打破过程中激素含量。结果表明,在整个休眠期,IAA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S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而后快速上升的趋势,ABA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优化的提取方法提取效率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适用于马铃薯4种内源激素的检测分析,研究数据为马铃薯不同组织和块茎休眠过程中激素合成及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激素 提取方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 休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对马铃薯微型薯结薯数量的影响
3
作者 管宪宽 伍明星 +1 位作者 李茜 蔡兴奎 《中国马铃薯》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马铃薯微型薯具备无病毒、便于贮藏和易于运输等优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脱毒种薯的推广和应用。以‘米拉’和‘华薯9号’品种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茉莉酸甲酯浓度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结薯和休眠期的影响。茉莉酸甲酯对马... 马铃薯微型薯具备无病毒、便于贮藏和易于运输等优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脱毒种薯的推广和应用。以‘米拉’和‘华薯9号’品种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茉莉酸甲酯浓度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结薯和休眠期的影响。茉莉酸甲酯对马铃薯植株生长无明显影响,不影响微型薯的休眠期。在盆栽试验中,叶施200μmol/L的茉莉酸甲酯促进微型薯结薯效果显著。在生产试验中,为保证微型薯结薯数量,茉莉酸甲酯的浓度应随扦插密度的提高而逐渐降低;试管苗扦插密度为300株/m^(2)时,叶施150μmol/L的茉莉酸甲酯溶液可显著提高微型薯的总薯数和有效薯数;扦插密度为200株/m^(2)且叶施200μmol/L的茉莉酸甲酯溶液时,结薯数量与300株/m^(2)的清水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综上,在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过程中,叶施150~200μmol/L的茉莉酸甲酯溶液可提高微型薯结薯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微型薯 茉莉酸甲酯 结薯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试管苗免扦插生产微型薯技术研究
4
作者 李茜 吴玉卿 +4 位作者 管宪宽 代梦瑶 邱以凤 李佳黛 蔡兴奎 《中国马铃薯》 2024年第6期474-481,共8页
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为解决种薯退化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提高脱毒种薯生产效率与应用率对中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现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基础上,对基质栽培条件下的试管苗移栽环节进行改进,以试管苗免扦插技术替代传... 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为解决种薯退化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提高脱毒种薯生产效率与应用率对中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现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基础上,对基质栽培条件下的试管苗移栽环节进行改进,以试管苗免扦插技术替代传统人工扦插技术,简化工艺流程以适宜机械化作业。采用‘华薯16号’‘华薯18号’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以扦插处理为对照,设置不同免扦插种植密度和蛭石覆盖量处理,对移栽试管苗存活率、生长指标以及微型薯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免扦插存活率及生产试验结果显示,当蛭石覆盖量在400~600 g/m^(2)时,免扦插技术对移栽试管苗的存活情况、节间数以及微型薯生产无显著影响;种植密度为300株/m^(2)、400株/m^(2)时,免扦插处理试管苗存活率、生长指标以及收获产量与300株/m^(2)扦插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免扦插技术具有可行性,降本增效同时保证微型薯的产量与质量,为微型薯产业进一步机械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微型薯 免扦插技术 种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微型薯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段宏兵 徐涛 +1 位作者 蔡兴奎 姚飞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62,共9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马铃薯脱毒技术日益成熟,马铃薯微型薯(简称“微型薯”)的产量逐年增加,但生产成本的急剧上升严重制约了优质微型薯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对微型薯生产的农艺过程进行了总结,简述茎尖脱毒、试管培养、组培继代、介质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马铃薯脱毒技术日益成熟,马铃薯微型薯(简称“微型薯”)的产量逐年增加,但生产成本的急剧上升严重制约了优质微型薯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对微型薯生产的农艺过程进行了总结,简述茎尖脱毒、试管培养、组培继代、介质培养、种薯大田扩繁的基本农艺过程;分析了微型薯每个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包括组培继代过程中所需的机器视觉系统以及组培苗的抓取和切割技术、介质栽培过程中所需的温室生长条件控制系统和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微型薯播种过程中所需的微型薯播种技术等;对国内外微型薯生产相关机械化装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包括组培继代、介质培养、微型薯播种等过程中所需的机械化装备;提出了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研究、加速基础共性技术机制的研究、争取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加快我国种薯产业及机械化的发展等意见和建议,以推进微型薯生产技术与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发展,从而提高优质微型薯的应用量,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微型薯 机械化 马铃薯脱毒 茎尖脱毒 组培继代 种薯大田扩繁 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野生种Solanum boliviense创制马铃薯抗寒种质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园园 董建科 +5 位作者 应静文 梅文祥 程刚 郭晶晶 焦文标 宋波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4-1393,共10页
马铃薯栽培种不耐低温霜冻,低温直接影响植株和块茎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马铃薯的产量。马铃薯野生种抗性资源丰富,S.boliviense等野生种存在丰富的低温霜冻抗性,它们是改良马铃薯栽培种的重要资源。本研究在对野生种S.boliviense不同... 马铃薯栽培种不耐低温霜冻,低温直接影响植株和块茎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马铃薯的产量。马铃薯野生种抗性资源丰富,S.boliviense等野生种存在丰富的低温霜冻抗性,它们是改良马铃薯栽培种的重要资源。本研究在对野生种S.boliviense不同株系进行抗寒性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得到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BLV29-2(S.boliviense)并与二倍体栽培种ED25进行杂交和回交,获得了抗寒性较强的种间杂种材料;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部分抗寒性明显改良的种间杂种株系,对这些加倍株系进行抗寒性和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所有加倍材料在株高、花粉粒直径和单个薯重等方面均有显著增加,大部分材料加倍前后抗寒性无显著变化,但较栽培种对照显著提升。将加倍株系T-FT073-4-7与优良四倍体栽培种华薯13号进行杂交,杂交后代自然霜冻评级结果出现抗感分离,47%材料的抗寒性偏向母本T-FT073-4-7,显著高于父本栽培种,进一步结合田间农艺性状筛选出了部分综合性状优良且抗寒性显著改良的育种材料。本研究已成功将二倍体野生种S.boliviense的优良抗寒性导入四倍体栽培种中,改良了现有栽培种对低温敏感的不足,为抗寒遗传育种材料的选育和进一步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抗寒 农艺性状 染色体加倍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地区马铃薯宽垄双行种植方式探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清伟 姜洪新 +5 位作者 方治国 史明会 梁红艳 吴国文 刘祎 蔡兴奎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1,共8页
深沟高垄单行栽培是目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的主要模式,然而一次性达到规定的垄高对起垄机械要求过高,常需二次起垄,因此为寻找适宜的机械栽培模式,在江汉平原的5个地区采用宽垄双行的栽培模式,垄距分别设计为1.0、1.1和1.2 m,垄上双行距... 深沟高垄单行栽培是目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的主要模式,然而一次性达到规定的垄高对起垄机械要求过高,常需二次起垄,因此为寻找适宜的机械栽培模式,在江汉平原的5个地区采用宽垄双行的栽培模式,垄距分别设计为1.0、1.1和1.2 m,垄上双行距设计为0.15、0.18、0.21 m,以期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增加垄宽,进而减少二次起垄。结果表明,垄宽为1.1 m时,马铃薯产量最高为2417.41 kg·667 m^(-2),垄上双行距为0.15 m时,马铃薯产量最高为2440.30 kg·667 m^(-2);综合比较发现,栽培模式D(1.1 m×0.23 m×0.15 m)表现较好,且相比于传统单垄单行栽培模式,马铃薯产量显著提高。栽培模式D相比于人工单垄单行每667 m2增效16.92%,相比于机械单垄单行每667 m2增效55.90%。研究结果在规范江汉平原一带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标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促进湖北省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宽垄双行 农机农艺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糖组织培养技术在马铃薯种苗快繁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冯洁 曹琳琳 +5 位作者 王越 王力明 苗佳琪 杜鹃 柳俊 蔡兴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69,共8页
为提高马铃薯试管苗质量,优化种苗生产,改良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采用无糖组织培养技术,以马铃薯早熟品种“华薯1号”的脱毒试管苗为材料,以MS培养基附加4%蔗糖培养基为对照(CK),比较无糖培养技术对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探究... 为提高马铃薯试管苗质量,优化种苗生产,改良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采用无糖组织培养技术,以马铃薯早熟品种“华薯1号”的脱毒试管苗为材料,以MS培养基附加4%蔗糖培养基为对照(CK),比较无糖培养技术对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探究无糖组培下不同培养基、支撑物及接种方式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组织培养相比,无糖组织培养下试管苗生长速度快,试管苗更健壮,在马铃薯脱毒种苗生产上更具优势。无糖组织培养条件下,去除MS培养基中的有机成分,仅包含无机成分,对脱毒种苗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更能有效降低污染。以蛭石为支撑物代替琼脂的试验结果显示,以蛭石为支撑的脱毒种苗生长速度快,节间较长,有“徒长”迹象。在以蛭石为支撑物培养条件下,比较单双节段的扦插试验结果显示,双节段扦插的种苗生长状况显著优于单节段扦插,且双节段扦插成活率更高,节段较大便于机械手操作。进一步将无糖组织培养试管苗扦插至网室生产微型薯,与传统的有糖培养试管苗相比,两者微型薯的结薯数量和大小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建立的新型无糖组织培养技术,可缩短马铃薯种苗的培养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微型薯生产扦插繁育程序,为实现马铃薯种苗机械化扦插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糖组织培养 马铃薯种苗 试管苗 扦插 快繁 微型薯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减肥技术对马铃薯养分高效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梁玲玲 周霞 +5 位作者 李志强 张海清 聂碧华 宋波涛 赵竹青 刘新伟 《中国马铃薯》 2020年第3期150-157,共8页
马铃薯是一种对肥料较敏感的高产作物,合理施肥能够增加马铃薯产量,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然而,目前马铃薯种植中普遍存在施肥量较高的问题。通过马铃薯减肥增效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减肥技术对马铃薯产量、养分累积分配及肥料利用率的影... 马铃薯是一种对肥料较敏感的高产作物,合理施肥能够增加马铃薯产量,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然而,目前马铃薯种植中普遍存在施肥量较高的问题。通过马铃薯减肥增效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减肥技术对马铃薯产量、养分累积分配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专用肥)处理N、P、K养分总量减少20%,马铃薯产量提高6 075 kg/hm^2,增产率为13.8%;推荐施肥(专用肥)处理肥料利用率均高于习惯施肥,N、P、K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9.28%、22.60%、53.85%,相比习惯施肥N、P肥料利用率分别增加13.93和13.43个百分点,K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相比推荐施肥(专用肥),在专用肥减量的同时配施几种新型肥料(中微量元素肥、腐植酸水溶肥、生物有机肥)均能达到减肥稳产的效果,且专用肥减施30%的同时配施生物有机肥的马铃薯产量最高,与推荐施肥(专用肥)相比增产1 913 kg/hm^2,增产率为3.8%,氮肥利用率提高4.83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提高7.70个百分点,钾肥利用率提高14.17个百分点。综上所述,相比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专用肥)的施用能够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增加养分累积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专用肥配施其他新型肥料可在减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马铃薯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其中配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 养分累积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转录组数据中的病毒序列挖掘
10
作者 陈家茹 杨曼华 +5 位作者 陈汝豪 孟繁烨 余涛 柴婷婷 许彬燕 聂碧华 《中国马铃薯》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转录组测序数据中包含寄主所感染的病毒序列信息。为分析和验证马铃薯转录组数据中存在的病毒序列,试验收集了关于马铃薯块茎发育、抗病、抗逆等研究的9个马铃薯转录组测序数据样本,过滤掉来源于马铃薯转录本的读段,组装并与病毒数据库... 转录组测序数据中包含寄主所感染的病毒序列信息。为分析和验证马铃薯转录组数据中存在的病毒序列,试验收集了关于马铃薯块茎发育、抗病、抗逆等研究的9个马铃薯转录组测序数据样本,过滤掉来源于马铃薯转录本的读段,组装并与病毒数据库进行本地比对,获得样本中相关病毒序列的种类和数量信息。病毒来源的读段在各样本中普遍存在,占总读段的0.12%~20.24%。这些读段组装得到10种植物病毒,包括9种RNA病毒和1种DNA病毒。其中来源于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的序列最多,组装得到28条近全长序列。进一步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些样品中同时存在PVSA和PVSO两种株系类型。此外,通过RT-PCR对转录组数据原始样本中的马铃薯H病毒(Potato virus H,PVH)、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PVS、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6种病毒进行检测,结果显示RT-PCR验证结果与测序数据组装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为马铃薯病毒多样性和进化分析提供一种高通量测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毒 高通量测序 转录组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铃薯从济荒作物到主粮之变迁 被引量:23
11
作者 谢从华 柳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5,共8页
马铃薯明末清初仅在民间零散种植,对寒苦瘠薄之地的适应,使之在清中后期成为西南及其毗邻地区平民救灾度荒之粮,为清政府在西南实施和巩固“改土归流”的民族治理制度提供了大量移民安生立命的粮食保障。其高产特性使发展马铃薯成为抗... 马铃薯明末清初仅在民间零散种植,对寒苦瘠薄之地的适应,使之在清中后期成为西南及其毗邻地区平民救灾度荒之粮,为清政府在西南实施和巩固“改土归流”的民族治理制度提供了大量移民安生立命的粮食保障。其高产特性使发展马铃薯成为抗战时期保障民食军需的重要措施。1950年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和产值持续增长,马铃薯对主粮作物产值贡献的比例平均为其所占面积比例的2倍以上。马铃薯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效以及满足需求侧对食品多元化和健康需求方面,将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生物学优势,彰显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主粮 粮食安全 经济效益 食品多元化 济荒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铃薯科技发展与创新之回顾 被引量:15
12
作者 谢从华 柳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6,共11页
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始终是马铃薯科研的宗旨。推翻清朝帝制后中国始有系统的马铃薯科学研究,迄今仅百余年历史,而每个阶段均有其突出的目标和彰显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起步的品种筛选和杂交育种奠定了50... 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始终是马铃薯科研的宗旨。推翻清朝帝制后中国始有系统的马铃薯科学研究,迄今仅百余年历史,而每个阶段均有其突出的目标和彰显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起步的品种筛选和杂交育种奠定了50年代首次品种更新的基础,单产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六五”到“九五”的全国马铃薯科研攻关,系统开展了育种、种植区划、种质资源评价和良种繁育研究,支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新世纪以来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马铃薯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处于学科前沿的马铃薯性状遗传调控研究,增强了技术创新和科技竞争的潜力,将进一步提升马铃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健康生活需求方面的战略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育种 种植区划 种质资源评价 良种繁育 脱毒种薯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铃薯引进与传播之辨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谢从华 柳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共7页
马铃薯在南美已有上万年的栽培驯化历史,然其在大陆间的传播仅发生在近代数百年间,海路是唯一可能的途径,但马铃薯引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却无定论。本文根据航海史料及最早发现大陆间特异物种的时间推测,马铃薯引进中国的时间可能为明永... 马铃薯在南美已有上万年的栽培驯化历史,然其在大陆间的传播仅发生在近代数百年间,海路是唯一可能的途径,但马铃薯引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却无定论。本文根据航海史料及最早发现大陆间特异物种的时间推测,马铃薯引进中国的时间可能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郑和的第6次航海返回之时。根据典籍方志所载分析,马铃薯最初200年主要种植于北京,逐步成为皇宫珍肴。清朝时期于相互毗邻的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广为栽培,是我国马铃薯最早的集中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起源与驯化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组培苗移栽吸附式末端执行器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4
14
作者 段宏兵 姚飞虎 +3 位作者 蔡兴奎 姜洪新 谭本芳 陈欢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51,共9页
为解决微型薯生产过程中,从组培苗到网棚生产的流程繁琐、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工作一次可取5株组培苗的吸附式末端执行器。该吸附式末端执行器在PLC的控制下,完成组培盒与穴盘之间株距的变化;由真空发生器产生的真空,使吸嘴将... 为解决微型薯生产过程中,从组培苗到网棚生产的流程繁琐、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工作一次可取5株组培苗的吸附式末端执行器。该吸附式末端执行器在PLC的控制下,完成组培盒与穴盘之间株距的变化;由真空发生器产生的真空,使吸嘴将组培苗吸附;在吸附式末端执行器移至穴盘上方后,切断真空,并由推苗装置将组培苗放置在穴盘孔中,完成组培苗的移栽过程。分析并确定吸嘴的关键参数后,通过仿真分析和单因素试验选择了效果较好的吸嘴类型。为明确穴盘孔直径d、株距调整速度v_(1)、吹苗正压p_(1)、苗吸附高度h等因素对移栽效果的影响,以移栽成功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苗吸附高度h对移栽成功率有显著性影响,而穴盘孔直径d、株距调整速度v_(1)、吹苗正压p_(1)没有显著性影响;当d=15 mm、v_(1)=50 mm/s、p_(1)=1000 Pa、h=45 mm时,组培苗的移栽成功率最高,为87.98%,吸附式末端执行器的移栽效果最好,移栽效率约为2087株/h,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组培苗 移栽 吸附式末端执行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DNA和端粒重复序列鉴定马铃薯和茄子体细胞杂种染色体丢失和融合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海波 应静文 +5 位作者 何礼 叶文宣 涂卫 蔡兴奎 宋波涛 柳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73-1278,共6页
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植物种质资源创制的重要方法。体细胞杂种在原生质体再生的过程中染色体会产生非常多的遗传变异。研究体细胞杂种的染色体行为为马铃薯体细胞杂种的创制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rDNA和端粒重复序列作为探针进行... 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植物种质资源创制的重要方法。体细胞杂种在原生质体再生的过程中染色体会产生非常多的遗传变异。研究体细胞杂种的染色体行为为马铃薯体细胞杂种的创制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rDNA和端粒重复序列作为探针进行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并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对马铃薯和茄子体细胞杂种染色体组成和变异进行了分析。原位杂交结果表明,体细胞杂种中存在马铃薯和茄子融合的染色体和双着丝粒染色体,并发现部分融合染色体是由马铃薯和茄子2号染色体末端对末端融合得到的。重排的双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一个来源于马铃薯,一个来源于茄子。此外,体细胞杂种中来源于茄子的5S rDNA在体细胞杂种再生及稳定的过程中全部丢失。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与茄子在进行体细胞杂交的过程中,染色体是不稳定的,容易造成融合后代出现双着丝粒和染色体重排等现象。体细胞杂种的染色体会通过染色体重排、双着丝粒、rDNA均一化等多种形式使其染色体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茄子 体细胞杂种 RDNA 染色体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链半杯勺式丘陵山区马铃薯精密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8
16
作者 段宏兵 陈志鹏 +2 位作者 宋波涛 余参参 徐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4,共9页
针对中国丘陵山区地形复杂、马铃薯机械化水平偏低、种植规模较小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实现施肥、播种、开沟起垄、整形镇压一体化作业的三角链半杯勺式马铃薯精密播种机。将传统的链勺式马铃薯播种机的"上下"2个链轮的传动改... 针对中国丘陵山区地形复杂、马铃薯机械化水平偏低、种植规模较小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实现施肥、播种、开沟起垄、整形镇压一体化作业的三角链半杯勺式马铃薯精密播种机。将传统的链勺式马铃薯播种机的"上下"2个链轮的传动改为3个链轮的"三角形排列"的传动模式,增加了水平清种区,依靠重力清种,减少种薯的损伤,以及实现单粒精播的要求;将勺式取种装置改为半杯状取种装置,有效增加了取种数量,提高了取种的可靠性;通过分析计算确定了排肥系统、靴式开沟器、排种系统的工作参数,对于丘陵山区土地粘性大造成的起垄高度低、起垄不平整等问题,设计了一套开沟起垄、整形镇压装置。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1. 9~2. 0 km/h时,粒距合格指数83. 26%,重播指数8. 36%,漏播指数8. 38%,变异系数22. 31%,垄高、垄底宽、垄面宽和垄距的稳定系数均在97%以上,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播种机 三角链半杯勺式 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侯选基因标记的四倍体马铃薯休眠QTL关联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竟才 王强林 +5 位作者 宋威武 黄维 肖桂林 吴承金 顾钦 宋波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80-1387,共8页
休眠期是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重要的块茎性状之一,寻找调控马铃薯块茎休眠的关键基因,揭示其分子机制以选育具有适宜休眠期长度的马铃薯品种,对于解决当前马铃薯产业中过长或过短休眠期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十... 休眠期是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重要的块茎性状之一,寻找调控马铃薯块茎休眠的关键基因,揭示其分子机制以选育具有适宜休眠期长度的马铃薯品种,对于解决当前马铃薯产业中过长或过短休眠期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十分关键。前期研究在二倍体马铃薯连锁群体中定位了6个加性休眠QTL,本研究拟在四倍体马铃薯育种材料中验证这些休眠QTL。基于休眠QTL连锁的候选基因标记,采用混合线性模型(MLM),模型中考虑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Q+K),在四倍体马铃薯自然群体St-hzau中对马铃薯块茎休眠期进行了关联分析。5号染色体上休眠QTL DorB5.3连锁的候选基因标记S199_300和GWD(根据葡聚糖水双激酶α-glucan water dikinase基因设计)与马铃薯块茎休眠期具有显著的关联(P<0.05),分别解释了休眠期表型变异的7.8%和3.2%,分别能增加休眠期7.1 d和4.5 d,即在二倍体马铃薯连锁群体中定位的稳定主效休眠QTL DorB5.3在四倍体马铃薯关联群体St-hzau中也表现显著,DorB5.3的稳定性在关联分析结果中得到了验证,表明候选基因标记策略在马铃薯块茎休眠QTL关联分析中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本研究所验证的主效休眠QTL DorB5.3及相应连锁标记可以直接用于马铃薯休眠育种。据此可以推测GWD可能在控制还原糖含量和块茎休眠2个方面均发挥作用,马铃薯块茎休眠机制与还原糖含量变化机制可能存在着部分交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休眠 QTL 候选基因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种质演化与分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波涛 涂卫 +5 位作者 王海波 董建科 袁平平 景晟林 刘园园 焦文标 《中国马铃薯》 2023年第6期536-554,共19页
马铃薯野生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是栽培马铃薯遗传改良的重要优良性状来源。然而,关于野生和栽培马铃薯的分类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1990年Hawkes将Petota组划分为21个分类系,其中包含7个栽培种和228个野生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测序... 马铃薯野生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是栽培马铃薯遗传改良的重要优良性状来源。然而,关于野生和栽培马铃薯的分类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1990年Hawkes将Petota组划分为21个分类系,其中包含7个栽培种和228个野生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测序技术的发展,2014年Spooner等对马铃薯分类进行整合和补充,基于各种形态学和分子证据,最终将Petota组划分为由107个野生种和4个栽培种组成的3个进化枝。此外,考古学和现代基因组学分析证实了S.candolleanum是栽培马铃薯的直接祖先种。随着近年来大量的马铃薯种质被测序,更多的基因组信息被揭示,结合新兴的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有望创新马铃薯育种模式与机制,为马铃薯精准分子育种提供新思路。综述探究了马铃薯种质演化、分类进展以及利用展望,以期为马铃薯种质资源改良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种质资源 演化 分类 野生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和GC-IMS分析食用油对熟炕马铃薯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夏兰欣 周贵华 +4 位作者 王广 王海波 宋波涛 吴承金 程超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6-245,共10页
以恩施马尔科品种的马铃薯为原料,利用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漆油5种食用油对马铃薯进行炕制加工,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发现,GC-MS共鉴定出24种挥发性成分,主... 以恩施马尔科品种的马铃薯为原料,利用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漆油5种食用油对马铃薯进行炕制加工,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发现,GC-MS共鉴定出2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吡嗪类、酯类和酮类等,漆油炕制马铃薯的挥发性成分与其他4种食用油的有显著差异,未检测到吡嗪类化合物,而其他4种食用油炕制的马铃薯均是醛类、吡嗪类占主导地位,在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吡嗪类约占80%~88%,花生油炕制马铃薯风味物质含量最高,热图聚类和PLS-DA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均表明大豆油和玉米油炕制马铃薯挥发性成分较为相似,VIP分析结果显示2-乙基-(5或6)-甲基吡嗪、反,反-2,4-庚二烯醛等8种成分对炕制马铃薯的风味影响最大。GC-IMS鉴定出了46种挥发性成分,对GC-IMS测定数据进行主成分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大豆油和玉米油炕制马铃薯中挥发性化合物较为相似,这与GC-MS聚类结果相呼应,由此可见GC-MS和GC-IMS均可很好区分不同食用油熟炕的马铃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炕 马铃薯 食用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离子迁移谱 主成分分析 热图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RT-PCR同时检测6种马铃薯病毒及1种类病毒 被引量:4
20
作者 邹莹 杨立杰 +6 位作者 谢锦 赵冀 毕恒翊 陈火云 宋波涛 马恢 聂碧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4-170,184,共8页
病毒病是限制我国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子之一。本研究通过引物设计和体系优化建立了一套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可以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6种马铃薯病毒和1种马铃薯类病毒以及1个马铃薯内参基因,包括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 病毒病是限制我国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子之一。本研究通过引物设计和体系优化建立了一套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可以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6种马铃薯病毒和1种马铃薯类病毒以及1个马铃薯内参基因,包括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PVA)、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curl virus,PLRV)、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xⅠ)基因的特异片段,产物大小依次为181、226、275、565、630、681、359、500 bp,符合理论预期。采用建立的方法以相应病毒和类病毒的质粒作模板进行检测,其检测灵敏度在1.6×10^(-3)~1.8×10^(-1) ng/μL。用该方法检测田间未知样品,结果与DAS-ELISA检测结果高度相符,同时PVY、PVM、PVS、PVX 4种病毒的检出率高于DAS-ELISA,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以上马铃薯主要病毒和类病毒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毒 类病毒 检测方法 多重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