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模式对香草兰光合生理的影响
1
作者 庄辉发 周成俊 +3 位作者 赵青云 王辉 陈红漫 邢诒彰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2期33-39,共7页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发展农业产业成了新课题。香草兰是名贵的天然食品香料作物,具有喜荫的习性,发展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可以增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保护水土流失。为了研究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通...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发展农业产业成了新课题。香草兰是名贵的天然食品香料作物,具有喜荫的习性,发展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可以增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保护水土流失。为了研究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光伏下种植香草兰、槟榔间作香草兰和荫棚种植香草兰3种不同模式、不同冠层香草兰叶片的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通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_(2)浓度(Ci)和叶绿素(Chl)含量等指标值对比,光伏下种植香草兰的各项指标低于槟榔间作香草兰,但高于荫棚种植香草兰,且差异性显著。在遇到较强光照时,香草兰叶片会通过降低净光合速率来保持正常生长,说明香草兰虽然是喜荫作物,但是短时间的强光照射比长时间的弱光照射更适合提高香草兰的光合作用。研究可为光伏下种植香草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 光伏间作 光合生理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对香草兰病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
作者 邢诒彰 洪珊 +4 位作者 杨劲明 赵青云 苏凡 庄辉发 王辉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1,共13页
香草兰是重要的天然香料经济作物,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严重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而作物轮作是防控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轮作胡椒/斑兰叶/糯米香茶对香草兰病... 香草兰是重要的天然香料经济作物,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严重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而作物轮作是防控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轮作胡椒/斑兰叶/糯米香茶对香草兰病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撂荒和连作香草兰处理相比,轮作斑兰叶和糯米香茶显著降低了土壤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数量,并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撂荒、连作和轮作显著诱导形成3种不同的群落结构,但轮作斑兰叶和糯米香茶结构相似。轮作后门水平上显著增加了优势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Rokubacteria门,以及优势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且属水平上增加了优势细菌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的相对丰度,即轮作胡椒后该属的相对丰度为64.26%,轮作斑兰叶后相对丰度达到98.54%,轮作糯米香茶后则为63.07%。随机森林结果表明,轮作斑兰叶能特异激发Terriglobus属、克雷伯杆菌属(Kribbella)、粘球菌属(Myxococcus)细菌核心类群,以及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帚枝霉属(Sarocladium)真菌核心类群,且轮作斑兰叶后真菌群落物种间网络互作更紧密。轮作后显著提高土壤pH,而土壤pH、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是显著抑制病原菌的最重要指示因子。综合表明,在长期连作的香草兰土壤中轮作短期且经济价值高的香料作物斑兰叶,对缓解香草兰土传病害的发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香草兰 斑兰叶 根际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与连作发病香草兰根系分泌物差异成分筛选及其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3
作者 邢诒彰 王洁 +3 位作者 王辉 庄辉发 徐飞 赵青云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0-36,共7页
根系分泌物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是引起植物连作生物障碍的重要驱动因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TOF-MS)研究新植健康及连作发病香草兰根系分泌物组成特征,共检测到83种代谢产物,包括脂肪酸、糖、氨基酸、酚酸、醇、胺、酯、... 根系分泌物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是引起植物连作生物障碍的重要驱动因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TOF-MS)研究新植健康及连作发病香草兰根系分泌物组成特征,共检测到83种代谢产物,包括脂肪酸、糖、氨基酸、酚酸、醇、胺、酯、苷、吡啶、嘧啶、醛、尿素等;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新植健康及连作发病香草兰根系分泌物分别聚集在一起,可明显区分开来;运用OPLS-DA、模型的变量进行重要性因子和方差分析发现,尿素、乳糖、甘油二酯、柠檬酸、D-甘油-1-磷酸、4-羟基丁酸钠是差异代谢物,新植健康香草兰根系乳糖相对含量显著低于连作发病香草兰,而其他5种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连作发病香草兰。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均对香草兰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p.vanillae)具有抑制作用,而添加200 mmol/L的乳糖对尖孢镰刀菌生长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 根系分泌物 代谢组学 尖孢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闫林 黄丽芳 +4 位作者 王晓阳 孙燕 林兴军 董云萍 龙宇宙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1-499,共9页
【目的】对我国收集保存的咖啡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咖啡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及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哥伦比亚大学(UBC Primer Set#9)公布的100个ISSR引物序列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 【目的】对我国收集保存的咖啡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咖啡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及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哥伦比亚大学(UBC Primer Set#9)公布的100个ISSR引物序列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引物,利用其对72份咖啡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对电泳图谱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NTSYSpc 2.1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根据非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主坐标分析。【结果】筛选出的19条引物共扩增出15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128条,占总条带数的83.7%;72份咖啡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531~0.9609,平均为0.6567;遗传距离为0.0351~1.0951,平均为0.4081。其中,大粒种种内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9297~0.9531),遗传距离最小(0.0445~0.0669);中粒种种内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5781~0.8750),遗传距离最大(0.1210~0.5363)。主坐标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均显示72份咖啡种质材料可分为三大类,其中3份大粒种、3份查理种及1份中粒种巴布亚新几内亚-2聚为Ⅰ类群;32份小粒种聚为聚为Ⅱ类群;除巴布亚新几内亚-2外的其他31份中粒种及1份中小粒杂交种Arabusta和1份福建咖啡共33份聚为Ⅲ类群。聚类分析结果与种质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咖啡种质资源各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以中粒种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以大粒种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低。利用ISSR分子标记可准确分析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I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主坐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闫林 陈婷 +6 位作者 黄丽芳 李锦红 马关润 王晓阳 董云萍 龙宇宙 李学俊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79-1387,共9页
【目的】分析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为小粒种咖啡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60份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8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测定,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多样... 【目的】分析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为小粒种咖啡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60份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8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测定,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在8个农艺性状中,变异系数以鲜干比最高(25.15%),其次为鲜果重(19.85%),以出米率最低(1.97%);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种子长为最高(2.04)。在5个品质性状中,变异系数以绿原酸最高(22.68%),其次为脂肪(12.40%),蛋白质为最低(5.20%);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绿原酸最高(2.07),其次为脂肪(2.06)和蛋白质(2.05)。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干豆重与出米率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大小与百粒重、出米率、蛋白质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出米率、蛋白质、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出米率与蛋白质、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咖啡因与蔗糖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因子(PC1、PC2、PC3、PC4)包含了12个农艺性状,累计贡献率达69.17%,表明这些性状是造成小粒种咖啡种质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0份小粒种咖啡种质可分为两个大类群,第I类群有53份资源,第II类群有7份资源。第II类群的鲜果重大,尤其是II-2类群的鲜果重和干豆重。【结论】60份咖啡种质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通过引种驯化、杂交、嫁接和分子育种等技术将其优异基因延续下去。第II-2类种质的鲜果重和干豆重大,可作为选育和改良品种的基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种咖啡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菠萝蜜种质资源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贺书珍 吴刚 +3 位作者 张彦军 徐飞 朱科学 谭乐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04-1311,共8页
以马来西亚1号菠萝蜜、XYS17菠萝蜜、XYS18菠萝蜜和榴莲蜜为材料,采用HS-SPEM-GC-MS进行测定分析,以期揭示不同基因型菠萝蜜资源香气成分组成差异,为资源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不同基因型菠萝蜜资源共鉴定出66种香气物质,... 以马来西亚1号菠萝蜜、XYS17菠萝蜜、XYS18菠萝蜜和榴莲蜜为材料,采用HS-SPEM-GC-MS进行测定分析,以期揭示不同基因型菠萝蜜资源香气成分组成差异,为资源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不同基因型菠萝蜜资源共鉴定出66种香气物质,异戊醇、月桂醛、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乙酸异戊酯、异戊酸丙酯等9种共有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CA分析表明,马来西亚1号主要香气成分为3-甲基丁酸戊酯、乙酸丁酯、乙酸异戊酯、异戊酸丁酯和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XYS17主要香气成分为异戊酸丁酯、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3-甲基丁酸戊酯、醋酸辛酯和癸醛,XYS18主要香气成分为异戊酸乙酯、异戊酸丁酯、丁酸乙酯、异戊酸甲酯和正辛醛,而榴莲蜜主要香气成分为异戊醇、2-甲基-1-丁醇、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异戊酸乙酯和异戊酸异戊酯。不同基因型菠萝蜜香气成分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为今后新品种选育和优异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蜜 种质资源 香气成分 香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SR标记的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闫林 黄丽芳 +5 位作者 王晓阳 周华 程金焕 李锦红 龙宇宙 董云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0-307,共8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87份咖啡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条ISSR引物扩增出14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07条,多态性位点为76.4%。运用UPGMA方法构建了聚类图,在遗传相似系数0.625水平下,87份资源被分为3大类。第Ⅰ类群包括...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87份咖啡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条ISSR引物扩增出14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07条,多态性位点为76.4%。运用UPGMA方法构建了聚类图,在遗传相似系数0.625水平下,87份资源被分为3大类。第Ⅰ类群包括了3份大粒种(CoffealibericaBullexHiern);第Ⅱ类群为中粒种咖啡(C.canephora Pierre);第Ⅲ类群包括了全部小粒种资源(C. arabica Linne),共83份。咖啡种质的遗传关系种间容易划分,在种的分类水平上存在遗传关系多样性,而小粒种咖啡种内遗传多样性较窄。该研究结果将为咖啡种质鉴定、分类及分子育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表明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ISSR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香草兰间作促进植株氮养分转化与利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庄辉发 杨交 +3 位作者 赵青云 王辉 朱自慧 邢诒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04-2908,共5页
以槟榔与香草兰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氮素养分利用规律。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热引3号’香草兰和‘热研1号’槟榔为试验材料,研究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和槟榔间作香草兰3种种植模式,在纯氮112.5、225、300 kg/hm^(2)和不施氮肥4个... 以槟榔与香草兰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氮素养分利用规律。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热引3号’香草兰和‘热研1号’槟榔为试验材料,研究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和槟榔间作香草兰3种种植模式,在纯氮112.5、225、300 kg/hm^(2)和不施氮肥4个氮肥处理条件下,对植株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利用、土壤全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种植模式下各施氮处理的植株鲜和干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间作模式的植株鲜和干生物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61.3%、34.9%、43.1%和47.2%、62.7%、33.8%;间作模式的植株全氮含量比单作植株的高0.43~2.63 mg/g;间作模式显著增加了植株的吸氮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0.44、47.79和53.92 kg/hm^(2);间作模式还显著增加植株的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但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生物量 吸氮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可可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9
作者 岳一轮 秦晓威 +4 位作者 李付鹏 钟壹鸣 贺书珍 白亭玉 初众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4-575,共12页
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是可可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发酵是影响可可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关键过程。为揭示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本研究以ZYP11-9、STS16、ZYP6-11三种不同基因型可可作为试验材料,利... 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是可可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发酵是影响可可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关键过程。为揭示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本研究以ZYP11-9、STS16、ZYP6-11三种不同基因型可可作为试验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可可豆0~7 d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2,3-丁二醇、2-庚醇、2-戊醇、3-甲基-1-丁醇、苯乙醇、芳樟醇、乙酸、3-羟基-2-丁酮及2,3,5-三甲基吡嗪9种共有香气物质在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的相对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2,3-丁二醇、乙酸、芳樟醇、3-羟基-2-丁酮与可可豆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正相关,3-甲基-1-丁醇、丁内酯、苯乙酮等香气物质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负相关。因此,不同基因型可可发酵过程中的香气成分组成及含量变化存在差异,且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存在相关性,这为优质可可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 基因型 发酵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兰香气组分鉴定与对比分析
10
作者 白亭玉 张志烽 +3 位作者 周冰 秦晓威 王珏 胡荣锁 《中国热带农业》 2024年第2期44-52,共9页
为鉴定依兰挥发性香气组分,应用水蒸气蒸馏法(SD)、超声—微波辅助萃取法(UMAE)、快速溶剂萃取法(ASE)3种方式,并利用GC-MS对比分析其风味组成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3种方法共检测出41种组分,其中SD和UMAE检出29种香气,而ASE检出香气最... 为鉴定依兰挥发性香气组分,应用水蒸气蒸馏法(SD)、超声—微波辅助萃取法(UMAE)、快速溶剂萃取法(ASE)3种方式,并利用GC-MS对比分析其风味组成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3种方法共检测出41种组分,其中SD和UMAE检出29种香气,而ASE检出香气最少,为16种;3种方法香气组分存在差异,其中SD以烯烃类挥发性组分为主,UMAE以烯烃类和酯类香气组分为主,ASE以烯烃类和酸类为主。研究为今后依兰挥发性香气组分提取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 香气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中可可脂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构建及应用
11
作者 伍宝朵 陈燕 +7 位作者 李煜 段良美 陈竹 王睿 白亭玉 吴桂苹 闫林 李付鹏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1-196,共6页
可可脂是可可豆的重要品质指标,为了满足高可可脂可可品种的选育,实现可可豆中可可脂含量快速检测,本研究选取229份可可资源开展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结合可可脂含量的化学值,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及不同光谱预处理,构建了可可脂含量的近红外... 可可脂是可可豆的重要品质指标,为了满足高可可脂可可品种的选育,实现可可豆中可可脂含量快速检测,本研究选取229份可可资源开展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结合可可脂含量的化学值,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及不同光谱预处理,构建了可可脂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建模结果表明,采用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SD)+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光谱范围为4000~12000 cm-1,主因子数为10时,R 2(决定系数)最高为0.992,校正均方根误差为1.592,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401,相对分析误差为7.731,模型表现最佳。外部验证结果显示,验证集的预测值和实测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0.624)。利用新建模型对64份可可资源进行可可脂含量预测获得可可脂质量分数高于50%的资源4份,可可脂质量分数低于40%的资源4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豆 可可脂 近红外光谱 模型 快速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根系分泌物促生组分对连作胡椒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2
作者 赵雅琦 罗丽霞 +5 位作者 李志刚 祖超 杨建峰 康杰 郑维全 王灿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09-2018,共10页
连作胡椒在槟榔间作后长势恢复,且连作障碍得以缓解,这一现象主要与槟榔根系分泌物提高了连作胡椒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关,但其中起作用的具体组分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已探明的有机酸、酚酸、黄酮3类槟榔根系分泌物特异组分的... 连作胡椒在槟榔间作后长势恢复,且连作障碍得以缓解,这一现象主要与槟榔根系分泌物提高了连作胡椒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关,但其中起作用的具体组分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已探明的有机酸、酚酸、黄酮3类槟榔根系分泌物特异组分的基础上,以添加去离子水为对照,采用BIOLOG微平板法分析对比不同添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差异,以明确特异组分对连作胡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结合PCA方法分析添加处理与测定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类特异促生组分处理的平均吸光度值(AWCD)在达到最大且稳定时均显著高于对照;黄酮类、酚酸类处理的香农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而有机酸类处理仅香农指数有显著差异;对照的辛普森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黄酮类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有机酸、酚酸、黄酮类和去离子水处理土壤引起Biolog培养板31种碳源变化的数量分别为17、18、15和12种,且被3类特异组分处理分解的碳源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类;随着特异组分的添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黄酮类处理的变化最为明显,其次为有机酸和酚酸类。另外,特异组分处理对连作土培胡椒根际土壤养分含量也有一定影响。综上所述,槟榔根系分泌物中3类特异促生组分的添加均大幅提升了连作土培胡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活性,提高了土壤群落功能多样性;3类特异组分处理均主要通过增加碳水化合物类利用微生物来提升多样性,并维持群落结构稳定,从而使胡椒根际养分状况趋好,减轻了胡椒连作障碍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 槟榔 根系分泌物 特异组分 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作和间作对槟榔和咖啡生长、根系形态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晓阳 董云萍 +5 位作者 邢诒彰 赵青云 龙宇宙 林兴军 孙燕 白亭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06-1912,共7页
本研究设置了槟榔和咖啡单作及间作盆栽试验,对比分析了单作和间作种植形式下槟榔和咖啡生长量、生物量、根系形态、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抑制了咖啡株高的生长,显著减少了咖啡的茎鲜重、干重,促进了槟榔... 本研究设置了槟榔和咖啡单作及间作盆栽试验,对比分析了单作和间作种植形式下槟榔和咖啡生长量、生物量、根系形态、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抑制了咖啡株高的生长,显著减少了咖啡的茎鲜重、干重,促进了槟榔株高、茎粗的生长,槟榔茎鲜重、干重显著增加;从槟榔咖啡根系空间分布可见,咖啡根系在盆栽土层内比槟榔根系分布范围宽,其根系延伸到槟榔根系生态位,能使该生态位槟榔根长密度增加,槟榔根系主要分布在本株根系空间范围内;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咖啡对氮、钾肥的吸收量大于槟榔,槟榔对钙、锌的吸收量大于咖啡,两者间养分吸收的差异,减少了作物间养分的竞争;间作咖啡氮平衡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大于单作,间作槟榔叶片氮、磷,茎干氮、磷、钾,根氮、磷、钾累积量均大于单作。综上,槟榔间作咖啡根系互作具有对土壤养分资源利用的互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咖啡 间作 根系形态 养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与胡椒根系分泌物组分对比及槟榔特异组分促生作用验证
14
作者 赵雅琦 罗丽霞 +5 位作者 杨建峰 李志刚 祖超 康杰 郑维全 王灿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76-1385,共10页
连作胡椒在槟榔间作后生长恢复,这可能与二者根际互作,特别是槟榔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胡椒具有促生作用有关,但具体起作用的组分尚不清楚,难以为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水培方式提取胡椒与槟榔幼苗根系分泌物,通过LC-MS/MS代谢组学... 连作胡椒在槟榔间作后生长恢复,这可能与二者根际互作,特别是槟榔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胡椒具有促生作用有关,但具体起作用的组分尚不清楚,难以为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水培方式提取胡椒与槟榔幼苗根系分泌物,通过LC-MS/MS代谢组学方法明确二者根系分泌物全组分,并对比筛选槟榔根系分泌物中特有的差异组分,将其分类后作为外源物质添加,进而明确不同组分对胡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共检测到胡椒根系分泌物代谢物426种,槟榔根系分泌物代谢物438种。二者根系分泌物差异代谢物质共有509种,其中显著差异的有329种,槟榔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有138种,胡椒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有191种。黄酮类、有机酸类物质在槟榔根系分泌物中的含量要高于胡椒,而糖类、酚酸、香豆素、苯甲酸和氨基酸类物质在胡椒中的含量要高于槟榔。将槟榔根系分泌物含量高的差异代谢物按有机酸、氨基酸、酚酸、糖类和黄酮类分类后,选取差异倍数较高的2种单质组分作为特异组分添加。结果表明,黄酮类添加处理的胡椒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幼苗的株高、地上部干质量和地下部干质量均最高,其次为有机酸类、酚酸类,而糖类和氨基酸类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槟榔根系分泌物中特有的差异组分较多,但不同组分对连作土培胡椒幼苗的促生作用存在差异,其中黄酮类组分数目多、含量高,对胡椒种子萌发和种苗生长具有明显促生作用,是槟榔根系分泌物缓解胡椒连作障碍的主要作用组分。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槟榔和胡椒根际互作机制,解析槟榔间作缓解胡椒连作障碍提供基础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 槟榔 根系分泌物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施锌对斑兰叶光合作用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15
作者 闫露 张昂 +8 位作者 鱼欢 秦晓威 邓文明 吉训志 贺书珍 宁紫薇 鲁楠 徐灵 冯倬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92-1701,共10页
施用外源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部分经济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然而关于外源锌对斑兰叶光合作用及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影响目前尚不可知。因此,本研究在田间设置不同锌肥喷施处理:0 kg/hm^(2)(CK)、3.2 kg/hm^(2)(Zn_(1))、4.0 kg/hm^(2)(Zn... 施用外源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部分经济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然而关于外源锌对斑兰叶光合作用及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影响目前尚不可知。因此,本研究在田间设置不同锌肥喷施处理:0 kg/hm^(2)(CK)、3.2 kg/hm^(2)(Zn_(1))、4.0 kg/hm^(2)(Zn_(2))和4.8 kg/hm^(2)(Zn_(3)),监测喷施锌肥后斑兰叶光合生理指标以及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Zn_(2)处理能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生长和发育,叶片数量在处理后的各个阶段均达到最大值,但长期高浓度锌肥处理可能对叶片扩展和植株高度产生抑制作用。斑兰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随锌肥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并且在处理后约30 d,Zn_(3)处理表现最佳,Zn_(2)处理次之。Zn_(2)和Zn_(3)处理在促进多种香气成分如2-乙酰基-1-吡咯啉(2AP)、2-十六醇、棕榈酸乙酯等的积累上效果显著,其中Zn_(2)处理的2AP、2-十六醇的含量与CK相比分别增加203%和80.89%。Zn_(1)处理在喷施后20 d时2AP含量显著提高,而Zn_(3)处理则对角鲨烯、新植二烯和叶绿醇的合成有显著促进作用。斑兰叶主要挥发性成分可能受到其农艺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调控作用影响,其中光合速率的提升和叶片数量的增加可能对角鲨烯和新植二烯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而胞间CO_(2)浓度的升高则可能抑制2AP和角鲨烯的累积。总之,适量锌肥处理(4.0 kg/hm^(2))能有效促进斑兰叶的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生长,增加挥发性物质及特征香气成分的含量,为优化斑兰叶高质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兰叶 2-乙酰基-1-吡咯啉 锌肥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种质资源抗寒性初步评价及低温胁迫下生理响应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付鹏 伍宝朵 +2 位作者 秦晓威 闫林 赖剑雄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35-2141,共7页
本研究以收集保存的38份可可种质资源为对象,在2016年1月极端低温期间,进行抗寒性初步评价,依据低温危害后可可果实和叶片损害程度,可可资源抗寒性可分成5级。以具有抗寒性差异的INA-t5(Ⅰ级)、COM-e8(Ⅱ级)、ECU-ev6(Ⅳ级)、THA-o6(V级... 本研究以收集保存的38份可可种质资源为对象,在2016年1月极端低温期间,进行抗寒性初步评价,依据低温危害后可可果实和叶片损害程度,可可资源抗寒性可分成5级。以具有抗寒性差异的INA-t5(Ⅰ级)、COM-e8(Ⅱ级)、ECU-ev6(Ⅳ级)、THA-o6(V级)种质为材料,研究抗寒性差异种质在4℃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INA-t5、COM-e8种质比THA-o6、ECU-ev6种质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可可叶片受害程度差异显著;可可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胁迫48 h后,THA-o6、ECU-ev6种质保护酶系统逐渐被破坏,INA-t5、COM-e8种质则仍然表现活跃。综合以上结果,INA-t5、COM-e8为抗寒性种质,其抗寒性比THA-o6、ECU-ev6强,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物质含量变化规律以及差异种质,可为可可开展抗寒育种和抗寒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种质 鉴定评价 抗寒性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鹧鸪茶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顾文亮 张建禹 +4 位作者 覃永兰 庄辉发 王辉 张翠玲 谭乐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64-2368,共5页
针对海南省的92份鹧鸪茶种质为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和氨酚比等5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鹧鸪茶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游离氨基含量的多... 针对海南省的92份鹧鸪茶种质为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和氨酚比等5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鹧鸪茶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游离氨基含量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茶多酚含量;咖啡碱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氨酚比。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7.70%,能够反映5个品质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各种质在5个品质性状上的差异,对92份鹧鸪茶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第Ⅰ、Ⅱ、Ⅲ类3个类群,第Ⅲ类群综合表现最好,抗氧化的保健功效突出,且咖啡碱含量最低,可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本研究结果可为鹧鸪茶的开发利用以及优良无性品系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鹧鸪茶 种质资源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万宁咖啡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分离鉴定及LAMP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18
作者 温思为 高圣风 +5 位作者 田甜 刘世超 苟亚峰 张若男 薛超 孙世伟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3-1744,共12页
作为海南省万宁市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兴隆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炭疽病侵害的严峻挑战。咖啡炭疽病可导致咖啡叶片焦枯、枝条溃疡及浆果褐腐,是咖啡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在万宁咖啡主产区采集咖啡炭疽病样品并分离病原菌,通过ITS... 作为海南省万宁市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兴隆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炭疽病侵害的严峻挑战。咖啡炭疽病可导致咖啡叶片焦枯、枝条溃疡及浆果褐腐,是咖啡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在万宁咖啡主产区采集咖啡炭疽病样品并分离病原菌,通过ITS、TUB2、CHS-1、ACT、GAPDH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快速检测体系。结果表明:(1)采集典型病样50份,经组织分离纯化获得炭疽菌株24株;(2)明确万宁5个种植区的病原种群结构包含4个炭疽菌种,即Colletotrichum tropicale、C.karstii、C.fructicola及优势种暹罗炭疽菌(C.siamense,45.8%)。(3)基于TUB2基因特异区域,设计筛选得到特异性LAMP引物组Tub-L1,优化反应体系参数为63℃恒温扩增50 min,内外引物浓度比为8∶1,Mg^(2+)8 mmol/L,d NTPs 0.8 mmol/L,无需甜菜碱。验证试验表明,该体系检测灵敏度达100 pg/μL(为常规PCR的10倍);对炭疽菌属的7个近缘种(C.tropicale、C.fructicola、C.karstii等)及7种非靶标植物病原菌[含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菜豆间座壳菌(Diaporthe phaseolorum)等]均无阳性反应。采用优化后的LAMP检测体系对田间采集的病害叶片样本进行分析,所有样品均成功检测出暹罗炭疽菌,其结果与常规PCR检测方法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并优化的咖啡炭疽病菌LAMP快速检测体系具有操作简便、反应高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以及结果可视化等优势,适用于暹罗炭疽菌(C.siamense)的田间快速检测。该体系为咖啡炭疽菌的精准鉴定及高效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对咖啡炭疽病的早期预警、病害监测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炭疽病 病原鉴定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香露兜提高槟榔根系生长和土壤酶活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鱼欢 唐瑾暄 +4 位作者 李倩松 秦晓威 宗迎 郝朝运 白亭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19-2225,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栽培模式下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促进了槟榔干物质累积,且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相对增多,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对香露兜的...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栽培模式下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促进了槟榔干物质累积,且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相对增多,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对香露兜的影响不显著;间作后显著增加槟榔叶片SPAD值,对香露兜无显著影响;间作模式下槟榔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数目显著增多,分别比单作增加了78.64%、50.96%、81.22%,而且间作对槟榔根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大于香露兜;槟榔间作香露兜后,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槟榔单作,土壤脲酶与槟榔单作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香露兜单作;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根数目和根体积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槟榔与香露兜根系之间竞争较小,与槟榔单作相比,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能够促进槟榔根系生长,提高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香露兜 间作 根系生长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份可可种质果实性状及品质综合评价
20
作者 杨德伟 伍宝朵 +3 位作者 吴国星 王睿 张子箫 李付鹏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32,共11页
为筛选果实性状、果肉和可可豆品质均优异的可可育种材料,对11份可可种质的果实质量、果壳质量、果长、果宽、种子鲜质量、果肉含量、可溶性糖、总酸、pH、糖酸比、果肉感官评价(香气、酸甜感、接受度)、可可脂、可可碱、咖啡因和多酚1... 为筛选果实性状、果肉和可可豆品质均优异的可可育种材料,对11份可可种质的果实质量、果壳质量、果长、果宽、种子鲜质量、果肉含量、可溶性糖、总酸、pH、糖酸比、果肉感官评价(香气、酸甜感、接受度)、可可脂、可可碱、咖啡因和多酚17个指标进行测定,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可可种质果实的17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7个指标的变异系数为4.16%~52.91%,平均为16.73%,其中咖啡因的变异系数最大。果肉含量、总酸、糖酸比、咖啡因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11份可可种质在果实性状和品质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可可果肉的感官评价中,香可16号的测评分数最高,其次是TAS420、TAS1413;此外,测评者的接受度主要与果肉的酸甜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性状与果肉品质间主要呈正相关关系,而可可豆品质性状与它们主要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中,共提取出5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521%;基于各指标的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排名,TAS420、香可16号、TAS414的综合评分最高,在果实性状、果肉和可可豆品质上表现均优异。主成分1和主成分2在综合评价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pH、糖酸比、感官评价、果实质量、果壳质量、果宽的指标对可可果实的贡献率较大。依据聚类分析,将11份可可种质细分为4个类群,第一类群仅有TAS1413,其果实性状和果肉品质均较为优异,但可可豆品质最差;第二、第三类群为综合排名前四的种质,综合指标较为优异,是培育优良品种的重要材料。剩下的6份种质为第四类群,其果实性状和品质较为一般。本研究为可可优良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有助于可可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 果实性状 果肉品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