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地区气温和降雨量空间预测的插值方法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翠莲 木志坚 文首鑫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3期146-148,共3页
以西南地区483个气象站点近20年间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引入坡度、海拔作为回归因子,选用普通克里金、协同克里金、回归克里金、经验贝叶斯克里金、贝叶斯回归克里金和地理权重回归法等6种插值方法,对西南地区的温度、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比... 以西南地区483个气象站点近20年间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引入坡度、海拔作为回归因子,选用普通克里金、协同克里金、回归克里金、经验贝叶斯克里金、贝叶斯回归克里金和地理权重回归法等6种插值方法,对西南地区的温度、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比较,以此进行年平均温度、降雨量的空间预测。随后采用交叉验证法对6种插值方法的预测精度进行比较,从而选择适合西南地区的插值方法。结果表明,精度最高的插值方法为贝叶斯回归法,西南地区的年均温度和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步上升且受海拔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空间插值 降雨量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比值的塑料薄膜降解性鉴别
2
作者 刘帅鹏 敖瑞雪 +5 位作者 木志坚 文首鑫 徐莹 罗雪 黄爱缨 赵秀兰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1-759,共9页
为探究碳含量、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与塑料薄膜降解性的关系,在各平台收集了89个市售塑料薄膜制品,按种类将其分为纯PE薄膜(Polyethylene Films,PEF)、降解助剂添加型薄膜(Degradation Aid-added Films,DAF)、生物基薄膜(Bio-bas... 为探究碳含量、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与塑料薄膜降解性的关系,在各平台收集了89个市售塑料薄膜制品,按种类将其分为纯PE薄膜(Polyethylene Films,PEF)、降解助剂添加型薄膜(Degradation Aid-added Films,DAF)、生物基薄膜(Bio-based Films,BF)、混合基薄膜(Mixed Films,MF)。用热水、稀盐酸、过氧化氢对其逐级处理后,测定原样和逐级处理后残余物的碳含量和δ^(13)C值。结果表明,薄膜原样的碳含量均值表现为PEF(84.22%±1.00%)>DAF(72.93%±2.28%)>BF(59.52%±2.18%)>MF(53.00%±1.67%),δ^(13)C值均值表现为PEF(-29.04‰±0.26‰)<DAF(-29.02‰±0.40‰)<MF(-25.09‰±0.46‰)<BF(-23.79‰±0.92‰)。不同类型的塑料薄膜经热水处理后的碳含量和δ^(13)C值与原样相比均无明显差异;但稀盐酸处理后DAF和BF的碳含量分别升高了9.34个百分点和11.32个百分点,而PEF和MF碳含量几乎不变。对于δ^(13)C值来说,PEF仅偏负0.19个千分点,DAF、BF、MF的偏负值分别是PEF的5.4倍、11.6倍和6.8倍;过氧化氢处理对BF影响最大,碳含量同原样相比升高了10.25个百分点,δ^(13)C值偏负3.14个千分点。经化学逐级处理后四种类型塑料薄膜碳含量最终都呈升高趋势,δ^(13)C值呈偏负趋势。在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5,预测准确率达到86.5%,因此可通过样品碳含量和热水处理后δ^(13)C值对塑料薄膜的降解类型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薄膜 碳含量 稳定碳同位素 降解性 LOGISTIC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空演变及产业响应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仕超 王金亮 +2 位作者 魏朝富 熊熙 刘竞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37,共20页
探索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动态演变过程,明晰主体发展与产业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参考.以重庆市(江津)现代农业园核心区的慈云镇为例,基于2000-2019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微观面板数... 探索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动态演变过程,明晰主体发展与产业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参考.以重庆市(江津)现代农业园核心区的慈云镇为例,基于2000-2019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微观面板数据,从经营主体多元化视角,解析近20年各类新型主体的进退动态发展过程,并采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各类主体时空格局演变方向,进而采用邻近性指数等方法探讨主体间的产业关联,从而揭示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过程-格局-产业响应.结果表明:①慈云镇形成了“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多元新型主体融合发展格局,各类主体增长年际变化过程具有一致的阶段性,2000-2008年(缓慢减少、相对较枯期)、2009-2015年(快速增长、相对较丰期)、2016-2019年(缓慢减少、相对较枯期),但不同类型主体在增长速率、增长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主体间发展不平衡.②不同时间阶段新增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空间分布均呈东北-西南方向,但空间演化存在显著差异.③多元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刺激了产业多元化发展,催生了类型多样化、规模差异化、空间邻近弱的“花-菜-果-粮-养-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慈云镇新型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各类主体时空演变具有阶段性差异化增长特征,现阶段主体培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彼此响应,主体间表现出分工关联、上下游关联、市场关联、空间关联等多元化产业关系,应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主体间产业关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乡村产业 土地流转 农业转型 空间邻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可提升潜力空间分布及保护分区——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董婷 杨朝现 +3 位作者 钟守琴 李伶俐 史宇微 魏朝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77,共13页
基于地貌尺度划定耕地保护区可为山地丘陵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新的视角。本研究采用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重庆市江津区耕地质量可提升潜力空间分布特征;在与耕地质量可改良因子限制程度相结合的基础上,... 基于地貌尺度划定耕地保护区可为山地丘陵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新的视角。本研究采用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重庆市江津区耕地质量可提升潜力空间分布特征;在与耕地质量可改良因子限制程度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耕地保护分区识别与强度诊断模型,划定不同地貌类型的耕地保护区。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质量可改良因子限制程度总体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带状分布形态;高限制区所占面积最大,占比34.78%。研究区耕地自然等可提升潜力指数呈现东南向西北降低的分布趋势“,随机”型分布较多,占比41.71%;耕地利用等可提升潜力指数呈“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高-高”型“、低-低”型和“随机”型三者分布占比相当。浅丘平坝区应以重点保护为主,将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中丘区应将一般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尽力避免非农建设的挤占;高丘区和山地区应将一般保护与限制保护相结合,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将耕地质量提升潜力与耕地质量限制程度相耦合能够更加明确耕地近期重点保护的区域,同时从地貌尺度划定耕地保护区能够与耕地差异化保护的现实需求相适应,两者可为山地丘陵区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 耕地质量 提升潜力 保护分区 山地丘陵区 江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钾水平对水稻干物质累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5
作者 杨林生 张宇亭 +4 位作者 杨柳青 谢军 杨敏 张跃强 石孝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5,共7页
为探求不同氮钾水平对水稻光合产物累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设置3个不同氮水平(低氮105 kg·hm^-2,中氮150 kg·hm^-2,高氮195 kg·hm^-2),且每个氮水平下设置4个不同钾水平(不施钾,低钾60 kg·hm^-2,中钾105 kg·h... 为探求不同氮钾水平对水稻光合产物累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设置3个不同氮水平(低氮105 kg·hm^-2,中氮150 kg·hm^-2,高氮195 kg·hm^-2),且每个氮水平下设置4个不同钾水平(不施钾,低钾60 kg·hm^-2,中钾105 kg·hm^-2,高钾150 kg·hm^-2),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水稻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的累积特征、花前花后干物质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提高,水稻干物质快速累积持续期延长,水稻干物质累积量随之增加;且水稻叶片干物质转运量和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在中氮条件下最大,分别为938和7 998 kg·hm^-2。随施钾水平提高,水稻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先增加后降低,使得水稻干物质累积量先增加后降低,在中钾条件下最大,水稻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为236 kg·hm^-2·d^-1,干物质累积量为14 215 kg·hm^-2;水稻茎鞘干物质转运量随施钾水平提高而提高,高钾条件下最大,茎鞘转运量达到1 704 kg·hm^-2。水稻产量随施钾水平提高先增加后无明显变化,在中钾条件下最大,为7 780 kg·hm^-2。从整体看,中氮高钾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到8 353 kg·hm^-2。综合分析,本地区适宜的氮钾肥用量分别为150和105~1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九叶青花椒施肥现状评价 被引量:20
6
作者 杨林生 杨敏 +4 位作者 彭清 王洋 张宇亭 张跃强 石孝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68,共8页
采用农户抽样调查方法,分析评价了重庆市九叶青花椒主产区江津区5个主产乡镇160个种植户2017年2-5月的花椒施肥和产量现状.结果表明:重庆市青花椒平均产量为9.87 t/hm 2;氮磷钾养分平均施用量分别为350.7,220.3和288.2 kg/hm 2,以施用... 采用农户抽样调查方法,分析评价了重庆市九叶青花椒主产区江津区5个主产乡镇160个种植户2017年2-5月的花椒施肥和产量现状.结果表明:重庆市青花椒平均产量为9.87 t/hm 2;氮磷钾养分平均施用量分别为350.7,220.3和288.2 kg/hm 2,以施用化肥为主,有机肥投入的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仅占其总养分投入量的2.64%,1.75%和2.22%.氮磷钾施用量在适宜范围内的农户比例分别为23.7%,23.7%和31.3%,施用过量的农户分别占21.9%,22.5%和29.4%,施用不足的农户分别占5.0%,10.6%和3.8%.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花椒产量,较不施有机肥增产17.8%.高产高效农户平均产量为11.44 t/hm 2,氮磷钾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71.8,163.7和218.1 kg/hm 2,其偏生产力分别是42.6,75.7和54.7 kg/kg,较氮磷钾肥平均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9.1%,30.2%和36.8%.综上所述,重庆花椒施肥过量与不足并存,农户之间存在较大的产量差异,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提高花椒产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产量 施肥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北中山区典型土壤的系统分类 被引量:3
7
作者 连茂山 慈恩 +2 位作者 唐江 胡瑾 魏朝富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29-1738,共10页
以渝东北中山区(海拔> 800 m)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区域8个典型土壤样点,通过剖面挖掘、野外观测和分层样品分析等方法,明确供试剖面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检索出上述典型土壤的诊断层与诊断特性,探讨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中的归属... 以渝东北中山区(海拔> 800 m)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区域8个典型土壤样点,通过剖面挖掘、野外观测和分层样品分析等方法,明确供试剖面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检索出上述典型土壤的诊断层与诊断特性,探讨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中的归属,并与发生分类进行参比。结果表明,在8个供试土壤剖面中,除旱地外,林地及牧草地土壤具有淡薄表层,在坡度较小和土壤侵蚀较弱的情况下土壤大都可以形成黏化层,碳酸盐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均符合碳酸盐岩岩性特征,海拔800 m以上土壤符合常湿润土壤水分状况。8个供试土壤剖面分别被划归3个土纲(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3个亚纲(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正常新成土),3个土类(钙质常湿淋溶土、钙质常湿雏形土、湿润正常新成土),5个亚类(腐殖钙质常湿淋溶土、普通钙质常湿淋溶土、腐殖钙质常湿雏形土、普通钙质常湿雏形土、石质湿润正常新成土),其中,被划归为淋溶土土纲的剖面数量最多(共4个剖面),说明该区域土壤淋溶作用明显。黄棕壤、棕壤、黄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亚类均参比到了CST的钙质常湿淋溶土土类,黄棕壤性土和山地灌丛草甸土亚类均参比到了CST的钙质常湿雏形土土类,棕壤性土亚类参比到了CST的湿润正常新成土土类。按照土族和土系的划分标准,8个供试土壤剖面建立了8个土族,划分出8个土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中山区 土壤系统分类 诊断层 诊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和脱硫石膏混施对稻田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徐莹 罗曼琳 +4 位作者 木志坚 雷勇 单庆绕 刘帅鹏 赵秀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14-2624,共11页
为探究脱硫石膏和生物炭混施对稻田CO_(2)、CH_(4)减排和碳收支的影响,在黄壤性稻田中设置了生物炭与脱硫石膏施用剂量比不同的6个处理,并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_(2)、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试验的6个处理分别... 为探究脱硫石膏和生物炭混施对稻田CO_(2)、CH_(4)减排和碳收支的影响,在黄壤性稻田中设置了生物炭与脱硫石膏施用剂量比不同的6个处理,并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_(2)、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试验的6个处理分别为裸地(B)、种植水稻(R)、种植水稻+4 t·hm^(-2)生物炭(RC4)、RC4+4 t·hm^(-2)脱硫石膏(RC4G4)、RC4+8 t·hm^(-2)脱硫石膏(RC4G8)和RC4+16 t·hm^(-2)脱硫石膏(RC4G16)。结果表明,处理R在稻季的CH_(4)排放量为86 kg·hm^(-2);单施生物炭使CH_(4)排放量增加了52%,进一步混施脱硫石膏则使CH_(4)排放量下降了69%~91%。各处理在休闲期的CH_(4)排放量都比较低(6.24~13.4 kg·hm^(-2))。施用生物炭和脱硫石膏对稻季土壤CO_(2)排放无显著影响;与其他处理相比,RC4G4处理在休闲期的CO_(2)排放量有所增加。不同处理的土壤CO_(2)年排放量为4525~6634 kg·hm^(-2),其中休闲期的贡献率为68%~76%。就全年而言,仅RC4G16处理的碳输入略大于碳输出,表现为碳中和效应;其他处理则皆表现为大气碳源,净排放量为573~4065 kg·hm^(-2)。综上所述,本试验中单施生物炭促进了温室气体排放,而脱硫石膏的施用抵消了生物炭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负面效应,且施用效果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脱硫石膏 稻田 二氧化碳 甲烷 碳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