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甘蔗良种繁育与种茎制种技术
1
作者 廖李权 邓宇驰 +8 位作者 陈荣发 范业赓 吴宗猛 廖树冠 吴延勇 赖振光 李燕娇 周忠凤 吴建明 《中国糖料》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优良甘蔗品种的基础上,种茎制种技术对甘蔗栽培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甘蔗种业还相当薄弱,甘蔗传统种茎制种技术主要是人工砍成双芽段...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优良甘蔗品种的基础上,种茎制种技术对甘蔗栽培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甘蔗种业还相当薄弱,甘蔗传统种茎制种技术主要是人工砍成双芽段或行间砍成3~4芽段种植。本文对我国甘蔗品种推广与制种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提出发展新思路,应对当前甘蔗生产困境与挑战,为我国甘蔗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业 良种繁育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2
作者 杨翠芳 段维兴 +5 位作者 黄玉新 周珊 高轶静 周忠凤 张革民 张保青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共8页
【目的】分析桂糖系列甘蔗种质的主要表型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为提高其杂交育种效率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测定广西甘蔗种质资源田间保育的164份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的21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采用多样性指数、遗传变异、相关性... 【目的】分析桂糖系列甘蔗种质的主要表型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为提高其杂交育种效率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测定广西甘蔗种质资源田间保育的164份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的21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采用多样性指数、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1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3866~1.9776之间,平均值为0.9217,以芽形最大,生长裂缝最小;7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11%~42.86%之间,平均值为27.11%。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茎径分别与单茎质量、蔗茎产量、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茎质量、有效茎数分别与蔗茎产量、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蔗茎产量与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164份桂糖系列甘蔗种质可聚为6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数量最多,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第Ⅱ类群平均茎径最大;第Ⅲ类群各性状均衡且有效茎数稍有优势;第Ⅳ类群平均株高最高;第Ⅴ类群平均锤度最高;第Ⅵ类群平均有效茎数最多。【结论】164份甘蔗种质的质量和数量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不同类群甘蔗种质各具优点,在甘蔗育种过程中应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杂交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亲本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氮肥共施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廖芬 桂杰 +4 位作者 秦翠鲜 李傲梅 陈忠良 覃剑锋 杨柳 《中国糖料》 2024年第2期64-71,共8页
【目的】探求生物炭对大田新植甘蔗生长的效应,从而为甘蔗生产上应用生物炭和制定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以甘蔗品种‘GT11’和‘B8’为材料,设置低氮N 120 kg/hm^(2)和高氮N 600 kg/hm^(2)2个氮水平,生物炭C0、C10和C2... 【目的】探求生物炭对大田新植甘蔗生长的效应,从而为甘蔗生产上应用生物炭和制定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以甘蔗品种‘GT11’和‘B8’为材料,设置低氮N 120 kg/hm^(2)和高氮N 600 kg/hm^(2)2个氮水平,生物炭C0、C10和C20 t/hm^(2)3个水平,调查测定炭氮配施对甘蔗农艺生长、氮积累量和氮利用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生物炭可适当增加甘蔗出苗率、分蘖率和株高,生物炭虽对产量增加无明显效应,但能够提高甘蔗糖分0.19%~0.82%,从而使产糖量增加了1.93%~10.77%。高炭处理下甘蔗氮累积量增加了0.41%~4.74%,但对氮利用率未起到显著提高作用。【结论】生物炭对新植甘蔗的分蘖、氮累积量及糖度累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效应因品种而异,氮在其中的作用大于生物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炭 氮利用率 产量 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兴宾蔗区不同下种量和施氮量对甘蔗新品种桂糖46号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
作者 罗亚伟 黄家训 +5 位作者 覃振强 黄曦曦 韦菊丽 梁阗 陆衫羽 高轶静 《甘蔗糖业》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为了解桂糖46号不同下种量和施氮量在兴宾蔗区种植表现,为桂糖46号高产高糖栽培提供参考,设置了5个下种量(75000、90000、105000、120000和135000芽/hm^(2))和4种施氮水平(75、150、300和600 kg/hm^(2)),分别进行桂糖46号新植蔗种植试验... 为了解桂糖46号不同下种量和施氮量在兴宾蔗区种植表现,为桂糖46号高产高糖栽培提供参考,设置了5个下种量(75000、90000、105000、120000和135000芽/hm^(2))和4种施氮水平(75、150、300和600 kg/hm^(2)),分别进行桂糖46号新植蔗种植试验,以分析各处理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表现。结果表明:在广西兴宾蔗区,按当地常规施肥水平,以120000芽/hm^(2)下种量处理蔗茎产量最高,75000芽/hm^(2)下种量处理产量最低,分别为109485 kg/hm^(2)和76020 kg/hm^(2);按当地常规下种量,以300 kg/hm^(2)施氮量处理蔗茎产量最高,以75 kg/hm^(2)施氮量处理的产量最低,分别为117255 kg/hm^(2)和93675 kg/hm^(2);下种量与施氮量分别与甘蔗产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105000芽/hm^(2)下种量处理和150 kg/hm^(2)施氮量处理经济效益较好,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50和1:4.84。建议广西兴宾蔗区桂糖46号下种量为105000~120000芽/hm^(2),施氮量150~300 kg/hm^(2)(折尿素326.1~652.2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桂糖46号 下种量 施氮量 农艺性状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茭白和甘蔗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5
作者 潘雪红 魏吉利 +1 位作者 商显坤 黄诚华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3,共5页
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的人工饲养繁殖,可为深入开展黄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以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稳定虫源。为明确茭白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新鲜茭白和甘蔗嫩茎为食料饲养黄螟,对比分析了26... 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的人工饲养繁殖,可为深入开展黄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以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稳定虫源。为明确茭白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新鲜茭白和甘蔗嫩茎为食料饲养黄螟,对比分析了26℃条件下黄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以茭白为食料,黄螟能正常发育和繁殖;茭白饲养的黄螟幼虫平均发育历期为19.77 d,显著短于甘蔗饲养的幼虫发育历期(22.90 d),幼虫发育相对整齐一致;幼虫平均化蛹率为32.38%,显著高于甘蔗饲养的幼虫(13.45%);种群趋势指数(I)、内禀增长率(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26.76、0.0787和1.0819,均高于甘蔗的11.34、0.0540和1.0555。茭白作食料,黄螟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可以用于黄螟的室内饲养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白 黄螟 发育历期 存活率 生命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糖系列甘蔗品种试管苗生根过程的相关激素动态变化研究
6
作者 刘红坚 刘丽敏 +6 位作者 何为中 刘俊仙 张荣华 黄杏 卢曼曼 陈荣发 范业赓 《甘蔗糖业》 2025年第2期69-75,共7页
旨在精准探究桂糖系列甘蔗品种试管苗在生根进程中相关激素的动态变化特征,深度剖析激素在甘蔗试管苗生根过程中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而为甘蔗试管苗生根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引。以桂糖系列组培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28天内生长素(I... 旨在精准探究桂糖系列甘蔗品种试管苗在生根进程中相关激素的动态变化特征,深度剖析激素在甘蔗试管苗生根过程中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而为甘蔗试管苗生根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引。以桂糖系列组培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28天内生长素(IAA)、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的含量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完整的试验周期内,桂糖42号、桂糖47号和桂糖49号这3个品种的IAA含量整体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ABA含量则显著上升,且均在第28天达到峰值。与此同时,在生根初期,桂糖42号、桂糖47号和桂糖49号的ZR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小幅波动状态,然而随着生根过程的不断推进,ZR含量开始持续攀升。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整个试验阶段,上述3个品种的IAA/ABA比率普遍呈下降走向,IAA/ZR比值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总体亦呈下降态势。研究成果为甘蔗组培生根条件的精准优化,如根据内源激素的变化情况补充外源激素,以及通过了解生根过程的激素变化与生根以及成活的关系,进而为前期移栽前激素处理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桂糖系列 组培苗 内源激素 吲哚乙酸 玉米素核苷 脱落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1 年榨季广西桂西南蔗区甘蔗生产及苗期生长调查报告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海荣 匡昭敏 +7 位作者 刘志平 唐仕云 覃振强 马瑞升 丁美花 丘立杭 段维兴 吴建明 《甘蔗糖业》 2021年第1期36-45,共10页
通过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20/21年榨季广西西南甘蔗苗情生长情况,面上调查包括查看资料,听取各市县糖业主管部门、企业及种植企业和蔗农的情况介绍;数据收集实地调查153个样点,其中新植蔗62个样点,宿根蔗91... 通过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20/21年榨季广西西南甘蔗苗情生长情况,面上调查包括查看资料,听取各市县糖业主管部门、企业及种植企业和蔗农的情况介绍;数据收集实地调查153个样点,其中新植蔗62个样点,宿根蔗91个样点;统计分析该蔗区甘蔗生产和苗期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广西蔗区2020年1~5月平均气温偏高0.1~2.1℃,总降雨量比常年比偏多1~6成。百色、崇左和防城港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比2019/20年榨季分别增加0.97%、3.69%和6.08%,蔗区主栽品种为桂糖42号和柳城05-136,且增幅分别达到7.4%~78.7%和48.6%~116.0%,ROC22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其中扶绥县下降幅度达81.1%。整体而言,桂西南各蔗区甘蔗长势均好于去年同期,其中崇左蔗区甘蔗株高最高,病害发生率最低,田间管理水平较高,甘蔗长势最好,预计2020/21年榨季桂南蔗区甘蔗比2019/20年榨季增产5%~10%左右。但也存在甘蔗生产成本高、主推的自育品种黑穗病严重、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建议因地制宜不断优化甘蔗品种结构,农机农艺相结合,逐步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打造循环种养模式,促进甘蔗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苗情 品种 种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糖92-66在广西甘蔗杂交育种中的应用及表现 被引量:2
8
作者 谭芳 经艳 +5 位作者 黄海荣 王伦旺 杨荣仲 邓宇驰 雷敬超 周会 《中国糖料》 2020年第4期9-16,共8页
’桂糖92-66’是近年来广西甘蔗育种计划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重要亲本之一,科学准确地评价该亲本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潜力,可为进一步利用该亲本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配合力分析方法,研究’桂糖92-66’丛茎数、茎粗、株高、锤度、蔗产量、... ’桂糖92-66’是近年来广西甘蔗育种计划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重要亲本之一,科学准确地评价该亲本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潜力,可为进一步利用该亲本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配合力分析方法,研究’桂糖92-66’丛茎数、茎粗、株高、锤度、蔗产量、糖产量6个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特性;统计近10年来’桂糖92-66’作为亲本材料的应用情况,并跟踪其后代材料在广西区试中的表现。结果表明,’桂糖92-66’作母本时各性状配合力为正值且高,参试组合的蔗产量、糖产量2个性状的配合力均为正值;’桂糖92-66’作父本时其蔗产量、糖产量2个性状的配合力为正值,参试组合的蔗产量、糖产量的配合力有50%为负值。’桂糖92-66’衍生品种有5个,分别为’桂糖42号’’、桂糖43号’、’桂糖44号’、’桂糖50号’和’桂糖52号’,其中’桂糖42号’、’桂糖44号’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应用较广。’桂糖92-66’各性状配合力均相对较高,可作为高产高糖亲本利用。在利用’桂糖92-66’时必须考虑组合的异质性、野生资源的代数和野生种与热带种的血缘比例等多种因素,才能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亲本 桂糖92-66 杂交育种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抠芽育苗移栽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建明 陈荣发 +3 位作者 范业赓 廖李权 李燕娇 丘立杭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34-40,共7页
为打破传统栽培模式,实现“种苗”代替“种茎”的重大变革,为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提供配套的栽培技术。以桂糖55号的茎尖组培脱毒健康种苗一代种茎、二代种茎、三代种茎和常规种茎为试验材料。2019-2020年,设计健康种苗一代种茎抠芽(... 为打破传统栽培模式,实现“种苗”代替“种茎”的重大变革,为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提供配套的栽培技术。以桂糖55号的茎尖组培脱毒健康种苗一代种茎、二代种茎、三代种茎和常规种茎为试验材料。2019-2020年,设计健康种苗一代种茎抠芽(从蔗茎中抠出蔗芽用秧盘育苗)育苗不同密度T1(57 750株/hm^(2))、T2(33 750株/hm^(2))、T3(27 750株/hm^(2))、健康种苗一代种茎直播T4(60 000芽/hm^(2))和常规种茎对照T-CK(90 000芽/hm^(2))共5个处理;在此基础上,2021年设计健康种苗抠芽育苗一代种茎F1(30 000株/hm^(2))、二代种茎F2(30 000株/hm^(2))、三代种茎F3(30 000株/hm^(2))和常规种茎F-CK(30 000株/hm^(2))共4个处理。2019—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健康种苗一代种茎抠芽育苗T3处理的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有效茎数比对照分别提高10.55%和19.27%,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7.92%和7.43%;健康种苗一代种茎处理的新植蔗糖分略低于对照,但宿根蔗的糖分没有差异。2021年试验结果表明,健康种苗抠芽育苗一代种茎(F1)、二代种茎(F2)和三代种茎(F3)抠芽育苗的甘蔗有效茎数比对照分别高57.14%、42.41%、42.56%,蔗茎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24.78%、39.06%和29.28%,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二代种茎抠芽育苗的产量最高,为100 526.40 kg/hm^(2),高出对照39.06%,糖分也高出对照0.09(绝对值)。说明在滴灌条件下,甘蔗抠芽育苗的最佳代数是茎尖脱毒健康种苗二代种茎,密度为30 000株/hm^(2),茎尖脱毒健康种苗的蔗茎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种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健康种苗 抠芽 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标记的甘蔗遗传育种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莫璋红 梁俊 +2 位作者 谢金兰 林丽 李长宁 《南方农业》 2021年第20期233-234,共2页
近年来,多种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甘蔗种质遗传育种领域。在此背景下,简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类别,并详细阐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蔗遗传育种性状鉴定、辅助育种、遗传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等重要方向的研究进展,最后进行总结展望... 近年来,多种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甘蔗种质遗传育种领域。在此背景下,简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类别,并详细阐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蔗遗传育种性状鉴定、辅助育种、遗传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等重要方向的研究进展,最后进行总结展望,旨在为我国甘蔗育种提供支持,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分子标记 辅助育种 抗性基因 遗传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育种思考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荣仲 周会 +3 位作者 唐仕云 刘昔辉 梁强 黄海荣 《中国糖料》 2021年第3期18-27,共10页
甘蔗品种更新换代是广西蔗糖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分析广西区试、育成品种及不同时期育成品种亲本变化特点有助于了解广西甘蔗育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广西甘蔗高糖育种取得了明显进展,而高产育种成效不及高糖育种;近期育成品种... 甘蔗品种更新换代是广西蔗糖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分析广西区试、育成品种及不同时期育成品种亲本变化特点有助于了解广西甘蔗育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广西甘蔗高糖育种取得了明显进展,而高产育种成效不及高糖育种;近期育成品种拥有较高的增产、增糖率,但并没有明显优于目前主栽品种;育成更新换代的甘蔗新品种,首先需要挖掘和利用比育成主栽品种更优良的甘蔗核心亲本。未来的广西甘蔗育种将面临着育种目标调整、抗病育种有待加强和亲本评价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带来的挑战。建议在加强重视高产育种、引进国外亲本利用和近缘种属利用目的性应更强等亲本挖掘利用的基础上,加强调整抗病评价标准、增加育成品种评价病害种类及抗病分区育种,兼顾宿根与机械化品种选育,并将分子标记、转基因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甘蔗亲本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甘蔗 育种 核心亲本 抗病 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赤霉素合成基因ScGA3ox的功能初步研究
12
作者 范业赓 赖振光 +7 位作者 李燕娇 陈荣发 闫海锋 邓宇驰 丘立杭 周忠凤 李杨瑞 吴建明 《甘蔗糖业》 2024年第4期52-59,共8页
近年来在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中对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日益完善,而重要糖料作物甘蔗中的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尚未明确,为了进一步验证ScGA3ox的功能,开展了甘蔗赤霉素合成基因ScGA3ox的功能初步研究。本文通过构建甘蔗GA3氧化酶... 近年来在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中对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日益完善,而重要糖料作物甘蔗中的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尚未明确,为了进一步验证ScGA3ox的功能,开展了甘蔗赤霉素合成基因ScGA3ox的功能初步研究。本文通过构建甘蔗GA3氧化酶基因ScGA3ox的植物过量表达载体,并将该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到拟南芥中来快速验证其在植株生长中的功能。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ScGA3ox过量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获得过表达转基因T2株系。ScGA3ox过量表达对拟南芥的表型产生了影响:ScGA3ox转基因拟南芥株系与野生植株(WT)在株高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ScGA3ox-1和ScGA3ox-2株系分别比野生植株矮5.04和2.33cm。甘蔗GA3氧化酶基因ScGA3ox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但其具体功能研究有待深入开展。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ScGA3ox基因调控甘蔗节间长度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赤霉素合成基因 ScGA3ox 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甘蔗育苗移栽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燕娇 邓宇驰 +6 位作者 闫海锋 丘立杭 范业赓 陈荣发 周忠凤 周慧文 吴建明 《甘蔗糖业》 2022年第6期1-7,共7页
甘蔗育苗移栽是甘蔗栽培史上一项重大技术变革,也是农业绿色增产、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生产技术。本文从甘蔗育苗移栽的历史、育苗方法、育苗效果等方面综述了国内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对甘蔗产量和糖分的效应,指出了我国甘蔗育苗移栽技... 甘蔗育苗移栽是甘蔗栽培史上一项重大技术变革,也是农业绿色增产、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生产技术。本文从甘蔗育苗移栽的历史、育苗方法、育苗效果等方面综述了国内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对甘蔗产量和糖分的效应,指出了我国甘蔗育苗移栽技术的优势、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育苗移栽 甘蔗栽培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生物有机肥对甘蔗生长及蔗地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德发 冯斌 +3 位作者 陈家福 邓宇驰 文长 刘恒见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为探明牛粪生物有机肥对甘蔗生长及蔗地土壤的影响,设置3个处理:A为施生物有机肥,施肥量为4500 kg/hm^(2),其中基肥1500 kg/hm^(2),追肥3000 kg/hm^(2);B为施生物有机肥+复合肥,施肥量为生物有机肥3750 kg/hm^(2)+复合肥750 kg/hm^(2),... 为探明牛粪生物有机肥对甘蔗生长及蔗地土壤的影响,设置3个处理:A为施生物有机肥,施肥量为4500 kg/hm^(2),其中基肥1500 kg/hm^(2),追肥3000 kg/hm^(2);B为施生物有机肥+复合肥,施肥量为生物有机肥3750 kg/hm^(2)+复合肥750 kg/hm^(2),其中基肥施生物有机肥1500 kg/hm^(2),追肥施生物有机肥2250 kg/hm^(2)+复合肥750 kg/hm^(2);C为常规施肥(CK),施肥量为复合肥2250 kg/hm^(2),其中基肥750 kg/hm^(2),追肥150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出苗率、分蘖率、病虫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处理A的株高与对照相当,无显著差异,处理B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A、B处理的蔗茎产量分别比对照高5.96%、10.73%,各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A、B处理的蔗糖分分别比对照高0.6%、0.3%,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除全氮含量外,A、B处理的其他各项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A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A处理的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全磷、全钾含量土壤分别比对照高11.55%、1.87%、26.41%、15.14%、40.30%、6.10%,B处理的这些指标含量分别比对照高9.67%、3.67%、28.84%、18.65%、34.33%、8.81%;除速效氮、全钾含量外,A、B处理的其他指标均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A、B处理间差异不显著。A、B处理砂粒含量比对照高,粘粒含量比对照低,其中A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各处理的粉砂、粉粒含量差异不显著。A、B处理的土壤容重均比对照显著减小,A处理最小,A、B处理间差异不显著;A、B处理的土壤孔隙度显著比对照大,其中A处理最大,A、B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相当,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B处理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有机肥 产量 品质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堡茶香气成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桂强 李吉生 +3 位作者 莫璋红 吴玉钧 吕敏 陆燕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247-249,共3页
综述了六堡茶香气成分提取及检测方法以及香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分析探讨了六堡茶香气研究的难点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提升六堡茶的加工品质提供思路。
关键词 六堡茶 香气成分 检测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新品种桂糖58号的选育及种性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唐仕云 王伦旺 +8 位作者 李翔 贤武 刘晓燕 黄海荣 李杨瑞 谭芳 杨荣仲 经艳 邓宇驰 《中国糖料》 2022年第2期17-21,共5页
‘桂糖58号’是以‘粤糖85-177’为母本、‘CP81-1254’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的甘蔗新品种。在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中,‘桂糖58号’1新2宿平均甘蔗产量为108.9 t/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29.5%;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4.94%... ‘桂糖58号’是以‘粤糖85-177’为母本、‘CP81-1254’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的甘蔗新品种。在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中,‘桂糖58号’1新2宿平均甘蔗产量为108.9 t/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29.5%;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4.94%,比对照‘新台糖22号’高0.55个百分点;平均含糖量为14.5 t/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加42.2%。‘桂糖58号’具有高产、稳产、高糖、宿根性强、易脱叶等优良特性,适宜在广西各蔗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新品种 桂糖58号 选育 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机械种植模式对甘蔗产量及效益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阗 罗亚伟 +7 位作者 游建华 高轶静 何为中 谭宏伟 周柳强 刘丽敏 刘红坚 李涛 《中国糖料》 2023年第2期41-46,共6页
以人工种植为对照,采用整杆即切种式种植机和预切种式种植机进行甘蔗不同机械种植模式比较试验,分析各种植模式作业质量、效率、甘蔗产量及经济效益等差异。结果表明:即切种式种植和预切种式种植伤芽率分别为12.4%、9.7%,种茎破头率分别... 以人工种植为对照,采用整杆即切种式种植机和预切种式种植机进行甘蔗不同机械种植模式比较试验,分析各种植模式作业质量、效率、甘蔗产量及经济效益等差异。结果表明:即切种式种植和预切种式种植伤芽率分别为12.4%、9.7%,种茎破头率分别为9.1%、5.8%,均高于人工种植伤芽率的2.4%和种茎破头率的4.7%;预切种式种植萌芽率最高为50.1%,显著高于即切种式种植的42.9%;人工种植有效茎数和成茎率分别为79290条/hm^(2)和60.4%,显著高于预切种式种植的72330条/hm^(2)和49.9%;三种种植模式甘蔗分蘖率、株高、茎径及产量差异不显著;与人工种植相比即切种式种植工效提高3.18倍、作业成本降低1209元/hm^(2)、减收463元/hm^(2),预切种式种植工效提高3.78倍、作业成本减少947元/hm^(2)、减收2902元/hm^(2)。机械种植可以提高工效、减少用工成本,以整杆即切种式种植作业成本、产量及收益优于预切式机械种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机 种植模式 甘蔗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基质网袋在甘蔗组培苗上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桂意云 吴杨 +6 位作者 李海碧 韦金菊 刘昔辉 祝开 周会 赵培方 张荣华 《中国糖料》 2022年第4期25-29,共5页
选用3个甘蔗品种‘桂糖42号’、‘桂糖58号’和‘桂果蔗1号’组培苗,通过轻型基质网袋(T)和传统塑料穴盘加黄泥土(CK)2种种植方式,假植后对苗的生长、大田种植初期抗干旱时间、大田移栽成活率以及2种种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选用3个甘蔗品种‘桂糖42号’、‘桂糖58号’和‘桂果蔗1号’组培苗,通过轻型基质网袋(T)和传统塑料穴盘加黄泥土(CK)2种种植方式,假植后对苗的生长、大田种植初期抗干旱时间、大田移栽成活率以及2种种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轻型基质网袋育苗能提高‘桂果蔗1号’组培假植苗成活率,比CK提高1.94个百分点;利用轻型基质网袋育苗,3个甘蔗品种的绿叶数比CK多1~2片,株高增加了22.00%~27.10%;‘桂糖42号’、‘桂糖58号’和‘桂果蔗1号’的根重分别增加了46.5%、36.90%和22.54%。将‘桂糖42号’假植苗种植到大田,在未浇定根水的条件下,对比CK,轻型基质网袋育苗3、4月份抗干旱时间能力提高了3~4倍,在温度较高、阳光较强的6、7月,抗干旱时间能力提高了8倍。大田种植下,轻型基质网袋育苗成活率约为100%,成活率提高了3.26~3.68个百分点。轻型基质网袋育苗具有重量轻、根系发育好、根量多、缩短假植时间、大田种植无缓苗期、运输方便和适合机械化种植等优点,值得在甘蔗组培育苗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轻型基质网袋 组培苗 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新品种‘桂糖42号’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伦旺 廖江雄 +6 位作者 谭芳 邓宇驰 唐仕云 黄海荣 李翔 经艳 杨荣仲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17-20,共4页
在磷钾肥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以我国甘蔗生产上的常规施氮水平即600kg/hm^2作对照,设置4种不同的施氮水平试验,探讨甘蔗品种‘桂糖42号’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结果显示,‘桂糖42号’的最佳施氮量为150~300kg尿素/hm^2,其蔗产量达到95.17... 在磷钾肥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以我国甘蔗生产上的常规施氮水平即600kg/hm^2作对照,设置4种不同的施氮水平试验,探讨甘蔗品种‘桂糖42号’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结果显示,‘桂糖42号’的最佳施氮量为150~300kg尿素/hm^2,其蔗产量达到95.17~96.21t/hm^2,单位面积含糖量达到14.07~14.97t/hm^2,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桂糖42号’具有较强的生物固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糖42号’ 不同施氮水平 响应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虫苯甲酰胺对甘蔗白蚁田间药效评估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德伟 江凤兰 +5 位作者 农振益 梁阗 罗亚伟 苏云武 谭宏伟 覃振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4期93-99,共7页
【目的】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甘蔗白蚁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于2018年和2019年采用拌肥料撒施法进行两种不同含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甘蔗白蚁的田间防治试验。在收获前(11月)调查甘蔗白蚁为害株,收获时调查白蚁为害株、甘蔗有效茎数和测... 【目的】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甘蔗白蚁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于2018年和2019年采用拌肥料撒施法进行两种不同含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甘蔗白蚁的田间防治试验。在收获前(11月)调查甘蔗白蚁为害株,收获时调查白蚁为害株、甘蔗有效茎数和测定产量,计算甘蔗白蚁防治效果与经济效益。【结果】在板麦村试验点5%氯虫苯甲酰胺7.5 kg/hm^(2)和4%氯虫苯甲酰胺7.5 kg/hm^(2)对甘蔗白蚁为害株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对照药剂15%吡虫啉7.5 kg/hm^(2)的白蚁为害株率;而在渠凹村3种药剂处理白蚁为害株率差异不显著。总体而言,以5%氯虫苯甲酰胺7.5 kg/hm^(2)防治甘蔗白蚁效果较好,可将白蚁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内,防治效果达80%以上;甘蔗产量比空白对照增加19.2~31.5 t/hm^(2),纯收入增加8784~15180元/hm^(2),增产增收明显。【结论】5%氯虫苯甲酰胺(桂中2号)7.5 kg/hm^(2)对甘蔗白蚁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效益显著,可在甘蔗白蚁为害较严重的蔗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白蚁 杀虫剂 氯虫苯甲酰胺 防治效果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