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甘蔗良种繁育与种茎制种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廖李权 邓宇驰 +8 位作者 陈荣发 范业赓 吴宗猛 廖树冠 吴延勇 赖振光 李燕娇 周忠凤 吴建明 《中国糖料》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优良甘蔗品种的基础上,种茎制种技术对甘蔗栽培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甘蔗种业还相当薄弱,甘蔗传统种茎制种技术主要是人工砍成双芽段...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优良甘蔗品种的基础上,种茎制种技术对甘蔗栽培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甘蔗种业还相当薄弱,甘蔗传统种茎制种技术主要是人工砍成双芽段或行间砍成3~4芽段种植。本文对我国甘蔗品种推广与制种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提出发展新思路,应对当前甘蔗生产困境与挑战,为我国甘蔗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业 良种繁育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翠芳 段维兴 +5 位作者 黄玉新 周珊 高轶静 周忠凤 张革民 张保青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共8页
【目的】分析桂糖系列甘蔗种质的主要表型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为提高其杂交育种效率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测定广西甘蔗种质资源田间保育的164份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的21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采用多样性指数、遗传变异、相关性... 【目的】分析桂糖系列甘蔗种质的主要表型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为提高其杂交育种效率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测定广西甘蔗种质资源田间保育的164份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的21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采用多样性指数、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1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3866~1.9776之间,平均值为0.9217,以芽形最大,生长裂缝最小;7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11%~42.86%之间,平均值为27.11%。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茎径分别与单茎质量、蔗茎产量、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茎质量、有效茎数分别与蔗茎产量、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蔗茎产量与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164份桂糖系列甘蔗种质可聚为6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数量最多,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第Ⅱ类群平均茎径最大;第Ⅲ类群各性状均衡且有效茎数稍有优势;第Ⅳ类群平均株高最高;第Ⅴ类群平均锤度最高;第Ⅵ类群平均有效茎数最多。【结论】164份甘蔗种质的质量和数量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不同类群甘蔗种质各具优点,在甘蔗育种过程中应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杂交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亲本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氮肥共施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廖芬 桂杰 +4 位作者 秦翠鲜 李傲梅 陈忠良 覃剑锋 杨柳 《中国糖料》 2024年第2期64-71,共8页
【目的】探求生物炭对大田新植甘蔗生长的效应,从而为甘蔗生产上应用生物炭和制定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以甘蔗品种‘GT11’和‘B8’为材料,设置低氮N 120 kg/hm^(2)和高氮N 600 kg/hm^(2)2个氮水平,生物炭C0、C10和C2... 【目的】探求生物炭对大田新植甘蔗生长的效应,从而为甘蔗生产上应用生物炭和制定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以甘蔗品种‘GT11’和‘B8’为材料,设置低氮N 120 kg/hm^(2)和高氮N 600 kg/hm^(2)2个氮水平,生物炭C0、C10和C20 t/hm^(2)3个水平,调查测定炭氮配施对甘蔗农艺生长、氮积累量和氮利用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生物炭可适当增加甘蔗出苗率、分蘖率和株高,生物炭虽对产量增加无明显效应,但能够提高甘蔗糖分0.19%~0.82%,从而使产糖量增加了1.93%~10.77%。高炭处理下甘蔗氮累积量增加了0.41%~4.74%,但对氮利用率未起到显著提高作用。【结论】生物炭对新植甘蔗的分蘖、氮累积量及糖度累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效应因品种而异,氮在其中的作用大于生物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炭 氮利用率 产量 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黄螟幼虫龄数的划分及其发育历期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潘雪红 魏吉利 +1 位作者 商显坤 黄诚华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1-657,共7页
为明确甘蔗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幼虫的龄数和发育历期,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天然饲料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为寄主饲养的甘蔗黄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 为明确甘蔗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幼虫的龄数和发育历期,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天然饲料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为寄主饲养的甘蔗黄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期幼虫的头壳宽度和发育历期进行了测量,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了Crosby指数、Brook指数、频次分布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甘蔗黄螟幼虫经过5个龄数进入化蛹,各龄头壳宽值分别为:0.293 mm、0.437 mm、0.615 mm、0.911 mm和1.222 mm。头壳宽符合Dyar法则和Crosby法则。头壳宽与龄数间的直线、二次和指数拟合模型均较好。指数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R2)最大,拟合度最好。在26℃温度下,1~5龄幼虫平均龄期分别为2.766 d、2.913 d、3.107 d、3.413 d和8.860 d。甘蔗黄螟幼虫有5个龄期,头壳宽是甘蔗黄螟幼虫虫龄判定的重要指标。在26℃条件下,从卵孵化,雌、雄幼虫平均分别需要20.265 d和19.250 d后进入化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黄螟 幼虫龄期 头壳宽度 Crosby指数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蔗叶生物炭施用量对甘蔗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梦乐 彭嘉宇 +7 位作者 桂意云 沈小微 唐新莲 黄金生 周柳强 刘昔辉 谭宏伟 区惠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3-811,共9页
【目的】研究蔗叶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甘蔗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蔗叶生物炭在甘蔗生产中的科学施用及实现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和15N同位素示踪桶栽试验,以桂柳05136和桂糖4... 【目的】研究蔗叶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甘蔗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蔗叶生物炭在甘蔗生产中的科学施用及实现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和15N同位素示踪桶栽试验,以桂柳05136和桂糖42为供试品种,设CK(对照,不施蔗叶生物炭)、T1(蔗叶生物炭用量2.7 t/ha)、T2(蔗叶生物炭用量5.4 t/ha)和T3(蔗叶生物炭用量10.8 t/ha)4个处理,对比分析不同蔗叶生物炭用量对甘蔗收获期蔗茎和蔗叶产量、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累积量、氮肥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入不同用量的蔗叶生物炭对蔗叶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甘蔗蔗茎产量,且随蔗叶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蔗茎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T2处理达最高,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施用蔗叶生物炭,蔗茎与蔗叶氮、磷含量及地上部氮、磷吸收累积量均无显著变化,T2处理显著提高2022年大田试验蔗叶磷吸收累积量及桶栽试验蔗茎氮、磷吸收累积量。大田试验下,施用蔗叶生物炭较CK显著提高蔗茎钾含量,2021年和2022年增幅分别为31.3%~38.2%和10.5%~29.5%。蔗茎钾含量T2处理与T1处理相当,并在2022年显著高于T3处理。但在桶栽试验下,施用蔗叶生物炭对蔗茎、蔗叶及尾梢钾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施用蔗叶生物炭提高了大田试验蔗茎及地上部钾吸收累积量,其中,蔗茎增幅18.2%~45.6%,地上部增幅13.5%~32.8%,且以T2处理最高。施用蔗叶生物炭对甘蔗氮、磷养分生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但大田试验的钾养分生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14.7%~23.1%(2021年)和6.0%~19.5%(2022年)。15N同位素示踪进一步表明,蔗茎的氮肥吸收量最高,占总吸收量的46.5%~54.2%,蔗叶和尾梢的氮肥吸收量相当,分别占总吸收量的23.3%~27.5%和22.6%~28.0%。施用不同用量蔗叶生物炭,蔗叶与尾梢的氮肥吸收量差异不显著。T2处理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蔗茎氮肥吸收量36.5%~37.5%及氮肥利用率18.1%~24.2%。【结论】施用不同用量蔗叶生物炭对氮、磷的吸收因不同年份有所差异,但有利于提高甘蔗产量及蔗茎对钾的吸收,5.4 t/ha生物炭用量下蔗茎产量及钾吸收量最高,且显著促进蔗茎对氮肥的吸收及提高氮肥利用率,可作为推荐的适宜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甘蔗 产量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茭白和甘蔗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6
作者 潘雪红 魏吉利 +1 位作者 商显坤 黄诚华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3,共5页
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的人工饲养繁殖,可为深入开展黄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以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稳定虫源。为明确茭白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新鲜茭白和甘蔗嫩茎为食料饲养黄螟,对比分析了26... 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的人工饲养繁殖,可为深入开展黄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以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稳定虫源。为明确茭白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新鲜茭白和甘蔗嫩茎为食料饲养黄螟,对比分析了26℃条件下黄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以茭白为食料,黄螟能正常发育和繁殖;茭白饲养的黄螟幼虫平均发育历期为19.77 d,显著短于甘蔗饲养的幼虫发育历期(22.90 d),幼虫发育相对整齐一致;幼虫平均化蛹率为32.38%,显著高于甘蔗饲养的幼虫(13.45%);种群趋势指数(I)、内禀增长率(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26.76、0.0787和1.0819,均高于甘蔗的11.34、0.0540和1.0555。茭白作食料,黄螟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可以用于黄螟的室内饲养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白 黄螟 发育历期 存活率 生命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PLC的轮枝镰刀菌侵染后甘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分析
7
作者 杨翠芳 高轶静 +5 位作者 黄海荣 黄冬梅 杨海 申垚阳 李翔 王泽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159,共10页
为明确甘蔗内源激素与梢腐病抗性的关系,以我国甘蔗梢腐病主要致病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病原菌,以高抗梢腐病品种粤糖94-128(YT94-128)和感病品种桂糖37号(GT37)为材料,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检测病原菌接种处... 为明确甘蔗内源激素与梢腐病抗性的关系,以我国甘蔗梢腐病主要致病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病原菌,以高抗梢腐病品种粤糖94-128(YT94-128)和感病品种桂糖37号(GT37)为材料,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检测病原菌接种处理后不同抗性甘蔗品种叶片中5种内源激素含量,并探究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HPLC法测定甘蔗叶片中赤霉素(gibberellin,G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柠檬酸(citric acid,CA)、苹果酸(malic acid,M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平均回收率分别达99.61%、99.12%、97.36%、96.74%、99.90%,精密度RSD值范围为0.033%~4.220%,表明该方法快速可靠、分离度高,稳定性与重现性良好。对感病品种GT37和抗病品种YT94-128进行病原菌接种处理后发现,GA含量在两品种中均随甘蔗生长而降低,且GT37的下降趋势更显著;JA含量先升后降,GT37的下降幅度更大;YT94-128的CA含量持续增加,而GT37合成CA能力显著下降;MA含量在YT94-128中持续上升并趋于稳定,GT37在接种4 d时出现峰值后下降并稳定;SA含量在两品种中均先升后降,YT94-128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研究表明,甘蔗感染梢腐病后,内源激素的含量差异及变化幅度可作为反映不同品种抗病能力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轮枝镰刀菌 内源激素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褐条病病原菌鉴定与杀菌剂敏感度测定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潇航 张小秋 +9 位作者 黄海荣 宋修鹏 李文教 梁永检 雷敬超 王泽平 祝光湖 刘期怀 李翔 颜梅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6-823,共8页
[目的]明确广西甘蔗褐条病的致病菌,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褐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广西甘蔗褐条病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测及rDNA-ITS、GAPDH、LSU和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 [目的]明确广西甘蔗褐条病的致病菌,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褐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广西甘蔗褐条病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测及rDNA-ITS、GAPDH、LSU和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在室内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该病原菌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度。[结果]从甘蔗褐条病病叶中分离出1株病原真菌,编号为GHT-01,其菌落呈棕色或黑色,有少量白色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或丛生,直或略弯曲,孢子为3隔4细胞,第3个细胞相较其他细胞更大、颜色更深,分生孢子大小为12.3~24.1μm×5.2~12.8μm;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与Curvularia lunata的模式菌株(CBS730.96,CBS157.34)聚为一支;科赫式法则(Koch’s rules)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接种健康新鲜甘蔗叶片后表现的症状及从接种发病的叶片上再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其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均与最初分离到的病原菌菌株一致。因此,鉴定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lunata)。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敏感度测定结果表明,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1.43和1.54μg/mL,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较差,其EC_(50)达205.82μg/mL。[结论]在广西发生的甘蔗褐条病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且为首次报道,筛选出对该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褐条病 分子检测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永州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及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9
作者 宗文一 张保青 +7 位作者 张革民 刘俊仙 刘菁 周忠凤 周珊 黄玉新 徐超华 段维兴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044,共14页
【目的】分析湖南永州市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从永州市11个县(市、区)51个乡(镇)共收集了4个属5个种的野生甘蔗种质资源99份,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对26个表型性状(6个数量性状和2... 【目的】分析湖南永州市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从永州市11个县(市、区)51个乡(镇)共收集了4个属5个种的野生甘蔗种质资源99份,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对26个表型性状(6个数量性状和20个质量性状)进行测定,计算变异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并基于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本次湖南永州市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考察共收集到99份种质资源,其中,河八王37份,割手密28份,斑茅20份,芒12份,五节芒2份,主要分布在海拔83.0~549.0 m、24°34′00″N27°35′38″N、111°09′03″E112°35′58″E的区域。野生甘蔗种质资源种间性状变异丰富,平均变异系数为25.0%35.1%,河八王种质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为35.1%,割手密种质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为25.0%。节间长度与叶长、茎径、锤度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下同),锤度与叶长、株高之间也无显著相关性。99份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H′为0~1.3086。聚类分析及优异资源筛选结果显示,河八王种质第Ⅳ类群的2023HBW212、割手密种质第Ⅰ类群的2023GSM206和2023GSM007、斑茅种质第Ⅲ类群的2023BM204、芒种质第Ⅰ类群的2023M204共5份种质产量和品质性状优良。【结论】本次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考察收集行动填补广西甘蔗种质资源圃(南宁)在湖南省永州市系统调查的空白,采集的99份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筛选出5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具有育种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野生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湖南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与鉴定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宗文一 张保青 +9 位作者 张革民 黄玉新 杨翠芳 周珊 高轶静 熊发前 刘菁 陆衫羽 杨细平 段维兴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5,共12页
广西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甘蔗种质资源。2016—2023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组织考察队对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开展系统调查和收集工作,考察队在广西8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 广西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甘蔗种质资源。2016—2023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组织考察队对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开展系统调查和收集工作,考察队在广西8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43个乡镇共收集到河八王种质资源58份。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60.0~602.5 m,北纬23°08′02″~26°01′43″,东经107°08′01″~111°32′02″的区域;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20个描述型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2044之间,平均值为0.5557,其中曝光后节间颜色的多样性最高,木栓较低,而茎形、气根、水裂3个性状无多样性体现;不同收集地区的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040~0.4911之间,贺州最高,百色最低;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6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7.3%~53.6%,平均为34.8%;不同收集地区的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变异系数在29.4%~36.9%之间,河池最大,桂林最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8份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被分为六大类,与地理来源无密切关系,其中第Ⅰ类群中的材料综合性状较好,生物量和品质性状优良。本次考察收集扩充了广西甘蔗种质资源圃的资源数量,为甘蔗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优良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八王 甘蔗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鉴定评价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创新种质后代对3种常见真菌性病害的抗性鉴定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玉新 周珊 +6 位作者 黄冬梅 段维兴 杨翠芳 王泽平 曾璇 张革民 张保青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1-117,共7页
为了解甘蔗创新种质的抗病性,筛选兼具多抗性与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优质亲本与基因资源,以50份含甘蔗近缘属(种)斑茅、割手密或河八王血缘的创新种质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浸泡接种法、喷施接种法、注射接种法对黑穗... 为了解甘蔗创新种质的抗病性,筛选兼具多抗性与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优质亲本与基因资源,以50份含甘蔗近缘属(种)斑茅、割手密或河八王血缘的创新种质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浸泡接种法、喷施接种法、注射接种法对黑穗病、褐条病、梢腐病3种生产上常见真菌性病害进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质对不同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黑穗病发病率在0~12.12%之间,其中高抗材料有35份(占70%),抗病材料有11份(占22%);梢腐病病情指数在0~46.67之间,其中高抗材料有1份(占2%),抗病材料有12份(占24%);褐条病抗性等级在1~6级之间,其中高抗材料有1份(占2%),抗病材料有14份(占28%)。基于卡方距离的类平均法聚类分析可将50份种质分为6个类群,第1类群中AS13-40-6、SN17-1510等12份种质感病或高感2种病害,综合抗病性最差;第3类群中AS15-118、AS19-12、SN18-108-2等16份种质对3种病害都达到中抗或高抗水平,抗性综合表现最好。供试的50份甘蔗创新种质对黑穗病抗性表现突出,对梢腐病、褐条病的抗性相对较差。筛选出来的兼顾多种抗性的种质可为甘蔗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抗病亲本,期待可为抗真菌病害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创新种质 真菌性病害 抗病测定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剂现混现用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
12
作者 李永健 李德伟 +3 位作者 罗亚伟 覃振强 梁菊菊 黄慧文 《湖北植保》 2025年第2期27-29,共3页
螟虫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筛选适宜的防治药剂和方法,本文研究了田间现混现用30%氯虫·噻虫嗪SC+5%阿维菌素EC施药2次及10%四氯虫酰胺SC+5%阿维菌素EC施药1次后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田间现混现用30%氯虫... 螟虫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筛选适宜的防治药剂和方法,本文研究了田间现混现用30%氯虫·噻虫嗪SC+5%阿维菌素EC施药2次及10%四氯虫酰胺SC+5%阿维菌素EC施药1次后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田间现混现用30%氯虫·噻虫嗪SC+5%阿维菌素EC施药2次及10%四氯虫酰胺SC+5%阿维菌素EC施药1次)对甘蔗螟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分别为31.33%和2.02%,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区蔗农自管的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并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综上,田间现混现用30%氯虫·噻虫嗪SC+5%阿维菌素EC施药2次及10%四氯虫酰胺SC+5%阿维菌素EC施药1次对甘蔗螟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建议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杀虫剂 现混现用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种植时间对螟虫为害及防治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慧文 李德伟 +3 位作者 李涛 粱菊菊 覃振强 罗亚伟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89-99,共11页
【目的】分析甘蔗不同种植时间的螟虫为害情况及化学防治效益,为选择甘蔗适宜种植时间和科学用药防治螟虫提供参考依据,为保障甘蔗产业丰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7年12月下旬及2018年1月下旬、2月下旬、3月下旬、4月下旬共5... 【目的】分析甘蔗不同种植时间的螟虫为害情况及化学防治效益,为选择甘蔗适宜种植时间和科学用药防治螟虫提供参考依据,为保障甘蔗产业丰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7年12月下旬及2018年1月下旬、2月下旬、3月下旬、4月下旬共5个不同时间种植2018/2019榨季新植蔗,调查甘蔗生长和螟虫为害情况,比较防治与不防治螟虫所产出的经济效益。为对比气候条件对不同甘蔗榨季的影响,连续开展两个榨季新植蔗调查,2019/2020榨季新植蔗的种植和调查方法参考2018/2019榨季。【结果】不施药条件下新植蔗第1代、第2代螟害枯心率均呈随种植时间延后而减少的趋势,其中12月种植的甘蔗第2代螟害枯心率平均高达24.90%,3—4月种植的甘蔗苗螟害枯心率相对较低,4月种植的螟害枯心率平均为8.37%。表明通过选择适宜种植时间可减轻甘蔗苗期螟虫为害,但不同种植时间对收获期的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影响不显著。种植较早(12月下旬、1月下旬、2月下旬)的甘蔗株高、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较高,种植较晚(3月下旬、4月下旬)甘蔗株高、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较低,且种植较早比种植较晚的增收效果显著。在不施药条件下,12月种植的甘蔗平均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分别为102.19 t/hm^(2)、15.57 t/hm^(2),而4月种植的平均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分别仅为47.57、6.40 t/hm^(2);12月、1月和2月种植的甘蔗产量和蔗糖总收入比4月种植的增加220%以上。施药防治螟虫有助于提高甘蔗产量和每公顷含糖量,蔗农投入收益比为1∶1.37~1.99,甘蔗增产增糖投入总收益比为1∶4.33~5.76,表明防治螟虫在蔗糖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为提高我国原料蔗供应能力,建议广西蔗区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种植甘蔗,并结合螟虫防治提高甘蔗产量和含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植时间 螟虫为害 化学防治 产量 防治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DTOPSIS联合模型的甘蔗品系多性状评价
14
作者 经艳 雷敬超 +12 位作者 周会 贤武 何姗珊 韦金菊 闫海锋 王伦旺 唐仕云 黄海荣 邓宇驰 罗霆 刘晓燕 方位宽 李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86-97,共12页
为构建甘蔗品系多性状综合评价并筛选高产高糖抗逆的桂糖20系列新品系,以40份桂糖20系列甘蔗新品系为对象,以桂糖42号为对照,系统测定出苗率、产量、蔗糖分等15项性状指标,整合灰色关联度分析与DTOPSIS法构建联合评价模型,并通过雷达图... 为构建甘蔗品系多性状综合评价并筛选高产高糖抗逆的桂糖20系列新品系,以40份桂糖20系列甘蔗新品系为对象,以桂糖42号为对照,系统测定出苗率、产量、蔗糖分等15项性状指标,整合灰色关联度分析与DTOPSIS法构建联合评价模型,并通过雷达图和矩阵分类模型实现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产量(0.0865)、有效茎数(0.0790)、株高(0.0695)是影响含糖量的关键因子,累计贡献23.5%,揭示了生物量积累与群体结构对产糖量的决定性作用。双模型联合筛选出11份综合表现优于对照的品系,其中桂糖20-237(C_(i)=0.6124)表现最优,产量(125.15t/hm^(2))和有效茎数(78873株/hm^(2))达理论高产阈值,蔗糖分14.89%。联合模型与含糖量排序的线性拟合系数(r^(2)=0.7782)显著高于单一灰色关联度法(r^(2)=0.1713),表明其评价准确性更优。矩阵分类模型将品系划分为双优型、潜力型、偏科型、观察型等4类,雷达图进一步揭示典型品系的性状特征(如桂糖20-237产量优势显著但抗倒伏性待改良)。通过“灰色关联度-DTOPSIS”联合模型筛选出桂糖20-237、20-272等综合性状优异品系,构建了“模型驱动-遗传改良”的甘蔗育种新范式。研究结果为甘蔗多性状协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进一步整合多组学数据构建动态评价系统,推动育种向“精准设计”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灰色关联度分析 DTOPSIS法 多性状评价 综合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甘蔗野生种质资源采集与多样性分析
15
作者 宗文一 张保青 +9 位作者 刘菁 周忠凤 刘俊仙 黄玉新 周珊 杨翠芳 张革民 熊发前 李博胤 段维兴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7-606,共10页
【目的】在粤北地区开展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调查与采集,分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优良亲本。【方法】种质资源调查采集按每隔30 km或海拔落差100 m取样1次,记录采集路线和地理信息,挖取地下根茎保存。对6个数量性状和20... 【目的】在粤北地区开展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调查与采集,分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优良亲本。【方法】种质资源调查采集按每隔30 km或海拔落差100 m取样1次,记录采集路线和地理信息,挖取地下根茎保存。对6个数量性状和20个质量性状进行测定,通过计算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共采集到4个属4个种共82份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其中,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28份、河八王Narenga porphyrocoma 26份、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 24份、芒Miscanthus sinensis 4份。粤北地区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种间表型变异丰富,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9%~44.5%,割手密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30.6%),其次是芒(30.3%),河八王最小(28.1%)。叶长、叶宽、株高和茎径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锤度与其他性状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000 0~1.222 7。主成分分析将6个数量性状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62.312%。聚类分析显示,割手密第Ⅰ类群的2023GSM054和第Ⅲ类群的2023GSM246、河八王第Ⅰ类群的2023HBW224和第Ⅳ类群的2023HBW032以及斑茅第Ⅰ类群的2023BM023和第Ⅱ类群的2023BM246共6份材料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表现突出。【结论】本研究在粤北地区采集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6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为甘蔗育种提供了优良的基因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调查采集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期和种植密度对甘蔗良繁种茎农艺性状的影响
16
作者 吴凯朝 黄诚梅 +7 位作者 徐林 翁梦苓 邓智年 庞天 李茂 黄海 陶思兴 周锋 《中国糖料》 2025年第2期27-35,共9页
【目的】明确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对‘桂糖44号’良繁种茎农艺性状的影响特点,为甘蔗良种高效繁育生产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为材料,以植期(A)为主区,种植密度(B)为副区,开展3个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二... 【目的】明确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对‘桂糖44号’良繁种茎农艺性状的影响特点,为甘蔗良种高效繁育生产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为材料,以植期(A)为主区,种植密度(B)为副区,开展3个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植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新植和第一年宿根良繁种茎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植期与‘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分蘖苗数和分蘖率关系密切,A3植期获得最大平均单株分蘖苗数,均在14苗/株以上;植期和种植密度对‘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的株高、茎径、成茎及有效芽有显著的影响,A1B1的株高、茎径、成茎率最大,A3B1获得最大单株蔗茎数,A3B3获得最大单位面积有效茎数,A1B2获得最大单位面积总有效芽数;在宿根蔗表现上,A3B2获得最大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单位面积总有效芽数;植期对‘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新植蔗的种茎发芽率影响显著,A3植期的种茎发芽率最大,均在98%以上,但对宿根蔗种茎发芽率影响不大。【结论】‘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在桂中蔗区良繁基地的种植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中旬之间为适宜,种植密度以1.65万株/hm^(2)左右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植密度 植期 脱毒组培苗 桂糖44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新品种桂糖62号的选育
17
作者 唐仕云 王伦旺 +13 位作者 李毅杰 贤武 罗亚伟 颜梅新 谭芳 李翔 黄海荣 邓宇驰 经艳 杨荣仲 雷敬超 周会 吴建明 李鸣 《中国糖料》 2025年第3期39-45,共7页
【目的】为甘蔗生产提供更多优良甘蔗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布局,降低种植风险。【方法】以“桂糖92-66×川蔗57-416”为亲本组合,进行甘蔗五圃制新品种选育。【结果】‘桂糖62号’(品系名:桂糖08-1045)通过甘蔗杂交育种方法选育而成,... 【目的】为甘蔗生产提供更多优良甘蔗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布局,降低种植风险。【方法】以“桂糖92-66×川蔗57-416”为亲本组合,进行甘蔗五圃制新品种选育。【结果】‘桂糖62号’(品系名:桂糖08-1045)通过甘蔗杂交育种方法选育而成,于2024年4月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桂糖62号’在广西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中,平均蔗茎产量为85.3 t/hm^(2),较对照‘新台糖22’(下同)增产6.8%;11月至翌年3月的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4.91%,较对照提高0.26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的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3.99%,较对照提高0.86个百分点;平均含糖量为13.0 t/hm^(2),较对照增产12.9%。【结论】‘桂糖62号’具有早熟、高糖、高产、易脱叶易砍收等优良种性,适宜在广西旱地蔗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桂糖62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旱坡地宿根甘蔗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桂意云 李海碧 +7 位作者 韦金菊 毛莲英 张荣华 区惠平 祝开 赵培方 周会 刘昔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6-784,共9页
【目的】分析旱坡地宿根甘蔗生长、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的响应,揭示生物炭改良宿根甘蔗土壤的微生态机制,为缓解甘蔗连作障碍、宿根蔗病害及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旱坡地宿根甘蔗(种植第4年,1年新... 【目的】分析旱坡地宿根甘蔗生长、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的响应,揭示生物炭改良宿根甘蔗土壤的微生态机制,为缓解甘蔗连作障碍、宿根蔗病害及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旱坡地宿根甘蔗(种植第4年,1年新植3年宿根)为试验材料,设2个处理:不施用生物炭对照(CK)和施用生物炭处理(3 t/ha),分析生物炭对宿根甘蔗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用生物炭可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P<0.05,下同),显著提高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施用生物炭还可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分类单元(OTUs)总数,对土壤中各优势细菌门、细菌属相对丰度影响不大,但降低了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及淀粉藻(Amyloflagellul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增加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及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在甘蔗生长方面,施用生物炭可显著降低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使甘蔗产量显著提高5.2%。【结论】施用生物炭可改良甘蔗土壤,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宿根甘蔗抗梢腐病能力,提高旱坡地宿根甘蔗第4年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炭 土壤 养分 微生物多样性 梢腐病发病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近40年甘蔗种质资源引进及利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韦金菊 周会 +7 位作者 李海碧 毛莲英 宋修鹏 雷敬超 桂意云 张荣华 李杨瑞 刘昔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0-287,共8页
【目的】对近40年广西引进甘蔗种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甘蔗引种利用效率及推动甘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统计1982—2020年广西引进的甘蔗种质资源,分析引进种质资源的直接利用、育种利用、育成后代的应用及研... 【目的】对近40年广西引进甘蔗种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甘蔗引种利用效率及推动甘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统计1982—2020年广西引进的甘蔗种质资源,分析引进种质资源的直接利用、育种利用、育成后代的应用及研究利用情况,总结引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1982—2020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其他省(市)引进甘蔗种质资源共1044份(包括花穗238份),其中1993年以来引进甘蔗种质资源751份(包括花穗26份);引进甘蔗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配置了杂交组合2771个,进入区试且亲本含有引进种质资源血缘的品系有43个;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育成的58个桂糖系列甘蔗品种中有40个含有引进种质资源血缘,其中美国CP系列亲本占37.9%,我国台湾ROC系列亲本占34.5%,美国CP系列和我国台湾ROC系列甘蔗种质资源在广西甘蔗育种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引进的甘蔗种质资源在抗病育种及分子育种方面也逐步开展研究。但目前广西甘蔗引种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引进甘蔗种质在适应性上普遍存在较大问题;(2)引进别国或地区优良甘蔗种质的同时有可能会带来新的病虫害,给甘蔗产业的安全生产增加风险。(3)引进的种质资源未能在国内育种单位间充分共享。【建议】应加强优异甘蔗种质资源的引进;规范甘蔗引种程序,严格遵守引种检疫规程;重视引进种质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及共享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引进 利用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17年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在广西蔗区的消长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梁强 刘晓燕 +7 位作者 李毅杰 林丽 王泽平 李翔 宋修鹏 周会 林善海 李杨瑞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2-990,共9页
本研究通过调查2008—2017年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新台糖22号’(‘ROC22’)的农艺性状,结合分析同期该品种在广西蔗区的生产性状表现,以及种植面积、经济效益变化等情况,结果表明,‘ROC22’的分蘖能力和宿根发株能力随年份增加而... 本研究通过调查2008—2017年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新台糖22号’(‘ROC22’)的农艺性状,结合分析同期该品种在广西蔗区的生产性状表现,以及种植面积、经济效益变化等情况,结果表明,‘ROC22’的分蘖能力和宿根发株能力随年份增加而逐渐减弱,株高和茎径则在一定范围内波动。2012年之后,平均甘蔗单产持续下降,蔗糖分也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以11月蔗糖分下降较为显著;黑穗病发病率迅速上升,从2.94%上升至9.02%,已成为广西甘蔗生产的最主要病害;螟虫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枯心苗率从2.29%上升至4.27%。该品种种植面积于2011年达到顶峰,之后迅速下降,从756.4×10^(3) hm^(2)下降至255.9×10^(3) hm^(2),占比从69.5%下降至31.6%。广西蔗农种植该品种所获取的原料蔗经济收入从2011/2012榨季的340.4亿元下降至2017/2018榨季的115.2亿元。可见,‘ROC22’在广西作为主栽品种多年,为广西蔗糖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其种性已明显退化,病虫对该品种为害加重,甘蔗产量和蔗糖分显著下降,被其他优良新品种替代已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ROC22 生产性状 分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