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兼捕鲨鱼物种的生态风险评估
1
作者 李娜 林琴琴 朱江峰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3,共9页
东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渔业的主要作业海域,其延绳钓渔业对兼捕鲨鱼种群的影响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生产力-易损性分析(Productivity-susceptibility analysis,PSA)方法,对东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兼捕的8种鲨鱼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东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渔业的主要作业海域,其延绳钓渔业对兼捕鲨鱼种群的影响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生产力-易损性分析(Productivity-susceptibility analysis,PSA)方法,对东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兼捕的8种鲨鱼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并对PSA所采用的属性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鲨鱼种群的生产力指数介于1.40~2.20,最高为黑边鳍真鲨(Carcharhinus limbatus);易损性指数介于2.17~2.83,最高为尖吻鲭鲨(Isurus oxyrinchus);脆弱性分数介于1.55~2.31,最高为大眼长尾鲨(Alopias superciliosus)。生态风险评估表明,长鳍真鲨(C.longimanus)、尖吻鲭鲨和大眼长尾鲨处于高风险状态,黑边鳍真鲨、镰状真鲨(C.falciformis)、大青鲨(Prionace glauca)、长鳍鲭鲨(I.paucus)和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处于中风险状态。此外,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繁殖策略、种群水平重叠度和集群行为这3个属性对种群脆弱性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其移除后的均方根误差值(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分别为0.2101、0.1288和0.0901。综上,长鳍真鲨、尖吻鲭鲨和大眼长尾鲨为东太平洋海域需优先关注的物种,建议加强数据收集、种群评估及管理措施,以降低渔业活动对其种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鲨鱼 脆弱性 生态风险 延绳钓 东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集鱼灯在海洋渔业中的发展趋势及热点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英 孔祥洪 +2 位作者 黄小双 陈新军 刘必林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7,共15页
随着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集鱼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低碳且高效的关键设备,在提升捕捞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集鱼灯技术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趋势、主要贡献者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 随着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集鱼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低碳且高效的关键设备,在提升捕捞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集鱼灯技术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趋势、主要贡献者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考察了该领域的发文量、主要研究机构、学科领域、核心作者和主要研究方向等关键指标,全面展示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研究重点的变化趋势,揭示了集鱼灯技术的演变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该领域年发文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在2018年后国内外发文量呈现相反的趋势。2)中国和日本是集鱼灯研究的主要贡献国,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沿海高校及科研院所。3)国内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至2013年偏重光诱捕捞的出海测试,而2012年至2022年则逐渐聚焦于集鱼灯合理配置、照度模型及照度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国际上,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9年)聚焦于基础理论研究和早期技术探索;第二阶段(2010—2016年)转向节能减耗和光源技术革新,以响应环保需求的提升;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关注集鱼灯性能优化及其生态影响,贴合全球可持续渔业发展的趋势。研究表明,集鱼灯技术已从传统光源逐步转向更加可持续、节能的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将集中在光因子对集群行为的深入研究、三维光场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以及集鱼灯实际应用效能提升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鱼灯 海洋渔业 发展趋势 文献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分布驱动力研究
3
作者 姚紫荆 杨晓明 +1 位作者 吴峰 田思泉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我国在南太平洋的最主要渔获物种,其资源分布受多种因子驱动,且一些因子间对资源分布影响存在交互效应。为了探寻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分布的关键驱动力、驱动因子的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交互效应,采用中国2...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我国在南太平洋的最主要渔获物种,其资源分布受多种因子驱动,且一些因子间对资源分布影响存在交互效应。为了探寻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分布的关键驱动力、驱动因子的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交互效应,采用中国2015—2019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和相关海洋环境数据,使用地理探测器分别探测南太平洋全域、西部海域A区(范围为0°~40°S、150°~180°E)和东部海域B区(范围为0°~40°S、180°~130°W)的主要驱动单因子和交互因子。结果显示:从全海域角度,纬度因子是渔业资源分布最大驱动因子,其解释力为0.5343;环境驱动因子中150 m东西向流速和200 m东西向流速为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力分别为0.3305和0.3222。驱动力交互效应显示:全域内,某些月份的纬度因子与150 m东西向流速因子交互作用呈显著的非线性增强;A区内,年份因子和水温因子具有较强烈的交互效应;B区内,月份因子和盐度因子存在较强烈的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理探测器是一种分析资源分布驱动力的有效手段,可为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养护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南太平洋 地理探测器 环境驱动因子 交互效应 分区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力-敏感性分析的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对海龟影响的风险评估
4
作者 秦智榛 石一茜 +1 位作者 戴小杰 吴峰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中西部太平洋海龟种群数量因金枪鱼渔业兼捕而快速下降的状况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渔业统计资料匮乏,难以运用标准的资源评估方法对兼捕种类进行评估。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13—2022年统计数据,运用生产力-敏感性分析(produc... 中西部太平洋海龟种群数量因金枪鱼渔业兼捕而快速下降的状况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渔业统计资料匮乏,难以运用标准的资源评估方法对兼捕种类进行评估。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13—2022年统计数据,运用生产力-敏感性分析(productivity-susceptibility analysis,PSA)方法,对中西太平洋的海龟种群遭受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影响的风险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6种海龟皆处于中风险或高风险状态,风险值从低到高依次为:平背龟(Natator depressus)2.93、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3.04、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3.07、绿海龟(Chelonia mydas)3.35、蠵龟(Caretta caretta)3.49、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3.62。其中,棱皮龟种群受延绳钓渔业影响而遭受过度捕捞的潜在风险最高,平背龟的风险最低。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最大体长(average maximum size)、渔具相遇率(encounterability)、捕捞选择性(selectivity)及捕获后死亡率(post-capture mortality)4个属性是海龟物种PSA风险值差异的主要来源,敏感性指数对海龟物种遭受风险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管理和海龟资源养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龟 PSA 延绳钓 中西太平洋 兼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灰色关联评价
5
作者 张忠 余为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波动增长,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平稳下降,且前者累计渔获量是后者的2.2倍。中上层鱼类是最主要渔获种类,底层鱼类次之。其中,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分别占各海域的72.03%和67.31%,两个渔区总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均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的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均大于0.7,属于高强度开发及以上状态。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值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大于0.9的年份,说明该海域正接近或正处于充分开发状态。东南大西洋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大于0.9出现在多个年份,但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说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早期就接近于充分开发状态。中东大西洋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正达到极限,其渔获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经过充分开发和严格管理之后,呈好转趋势,但仍处在高强度开发状态,未来其渔获量增长有限。研究结果可为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大西洋 东南大西洋 渔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影响的研究分析
6
作者 刘金立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08,共13页
大洋性鱿鱼是海洋中重要的经济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获取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与CiteSpace软件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与突变检测等分析方法,对该主题1991—2021年的年度发文量分布、... 大洋性鱿鱼是海洋中重要的经济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获取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与CiteSpace软件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与突变检测等分析方法,对该主题1991—2021年的年度发文量分布、作者及研究机构组成与合作、研究主题演变及热点展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总体呈现动态递增趋势;主要作者间合作密切,形成分别以中国上海海洋大学CHEN X J(陈新军)等、美国缅因大学CHEN Y(陈勇)等、西班牙海洋研究所PIERCE G J等以及葡萄牙生物资源研究所PEREIRA J等为核心的4个合作关系密切的作者群,并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主要研究机构中,英国南极调查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阿伯丁大学、西班牙海洋研究所、戴尔豪斯大学等机构的国际合作能力较强;主要研究国家或地区方面,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内地、英格兰等为该主题的主要研究力量。当前该主题的研究热点共分为5个方面:1)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资源种群动态的影响;2)基于生态系统的鱿鱼渔业管理策略研究;3)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的生活史影响;4)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栖息地影响;5)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海洋环境适应性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性鱿鱼 气候变化 文献计量学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业捕捞策略方法的理论、应用和未来挑战
7
作者 朱江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决策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通过收集数据和评估种群资源状况,提出科学管理建议,并通过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措施。传统方法在资源评估中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建议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20世纪80—90年... 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决策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通过收集数据和评估种群资源状况,提出科学管理建议,并通过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措施。传统方法在资源评估中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建议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20世纪80—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捕捞策略(管理程序)方法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套较为成熟、完整的渔业资源量化管理方法体系,并在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经济鱼类资源开发与养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对而言,捕捞策略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和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传统渔业资源管理决策的基本过程,以及捕捞策略方法的特点、优势和面临挑战,提出了在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下,运用捕捞策略有利于促进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长期可持续利用。针对考虑运用管理策略评价建立捕捞策略的渔业,提出未来应加强渔业与种群生物学基础数据收集、加强种群模拟技术研究与能力建设,以及加快适用于严重衰退渔业资源捕捞策略新方法的开发与应用等建议,以期为中国应用捕捞策略方法进行渔业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捕捞策略 管理策略 资源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海山特征对延绳钓渔业和围网渔业黄鳍金枪鱼CPUE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费姣姣 李成 +3 位作者 张健 滕钰秀 吴蕴韬 石建高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海山是海底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类型之一,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广泛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鲜有关于海山及其相关特征对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和分布影响的研究。基于2010... 海山是海底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类型之一,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广泛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鲜有关于海山及其相关特征对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和分布影响的研究。基于2010—2021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汇总的延绳钓和围网渔业数据结合海山特征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两种不同捕捞方式的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与海山相关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两种渔业方式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主要来源于海山区域,海山特征对两种渔业黄鳍金枪鱼的CPUE均产生了极显著性影响(P<0.001)。在延绳钓渔业中,较高的CPUE出现在山顶深度、粗糙度、底面积和海山密度较小、坡度较缓的区域;而在围网渔业中,较高的CPUE则出现在粗糙度较小、山顶深度较大、底面积较大、较陡峭且密集的海山区域。研究探讨了中西太平洋海山特征对黄鳍金枪鱼不同群体的影响机制,为今后进一步探索黄鳍金枪鱼种群分布和资源丰度变化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海山 延绳钓 围网 CPUE GA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剩余产量模型的东海剑尖枪乌贼资源评估
9
作者 吴嘉敏 李楠 方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3,共8页
为探究基于贝叶斯剩余产量模型(just another bayesian biomass assessment,JABBA)方法在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等短生命周期物种资源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利用2009-2021年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及日本的渔获量数据和单位捕... 为探究基于贝叶斯剩余产量模型(just another bayesian biomass assessment,JABBA)方法在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等短生命周期物种资源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利用2009-2021年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及日本的渔获量数据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使用基于贝叶斯剩余产量模型JABBA中3种剩余产量模型对东海剑尖枪乌贼的资源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使用Schaefer模型时,模型拟合效果最好;2021年东海剑尖枪乌贼资源量为135.0×10^(4) t,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57.34×10^(4) t;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评估结果存在回顾性误差,F/F MSY的值可能被低估,资源量可能被高估,资源状态可能向“不健康”状态发展;预测性分析表明,当总允许可捕量(TAC)设置为小于等于52.26×10^(4) t(即2021年渔获量)时,剑尖枪乌贼资源量仍旧能维持一定的上升速度,但仍低于B MSY。研究表明,通过改进模型的参数设定、引入环境因子、延长数据时间序列和提高数据多样性等手段,可进一步提升评估的精度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尖枪乌贼 资源评估 剩余产量模型 贝叶斯剩余产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 I基因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鳀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10
作者 宋成辉 徐蓓韵 +2 位作者 刘洋 刘必林 王丛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9,共10页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海域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的群体遗传结构,更好地对其进行资源开发和管理,利用线粒体CO I基因对西北太平洋海域8个日本鳀群体共203尾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研究。结果显示,8个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海域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的群体遗传结构,更好地对其进行资源开发和管理,利用线粒体CO I基因对西北太平洋海域8个日本鳀群体共203尾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研究。结果显示,8个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9508±0.008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670±0.00027,总体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水平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99.26%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群体内部;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均小于0.05,表明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基因流N_(m)数值较大(10.19910~无穷大),表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核酸错配分布图呈现明显单峰,推测西北太平洋日本鳀在历史上可能经历过快速的群体扩张事件,群体扩张时间大约发生在0.260 Ma前。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洋流活动可能是导致日本鳀群体间遗传分化小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在日本鳀渔业资源管理上,可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日本鳀群体作为一个管理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鳀 CO I基因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足类角质颚微化学及其在渔业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林静远 刘必林 陈新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0-287,共8页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重要硬组织之一,结构稳定、耐腐蚀、易获取,蕴含着大量的生物与生态学信息,在头足类的年龄鉴定、生长估算、种群划分、摄食生态评估、洄游路线推测及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地球微化...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重要硬组织之一,结构稳定、耐腐蚀、易获取,蕴含着大量的生物与生态学信息,在头足类的年龄鉴定、生长估算、种群划分、摄食生态评估、洄游路线推测及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地球微化学手段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基于角质颚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分析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海洋生物与生态学家的重视。本研究中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成果,重点对角质颚色素沉积现象,以及微量元素技术、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头足类摄食生态评估、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头足类渔业生态学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颚 化学成分 色素沉积 微量元素 碳氮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组成的时空变化
12
作者 杨珊 石一茜 +3 位作者 冯佶 林琴琴 戴小杰 朱江峰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渔获组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根据1984—2020年中国、美国、西班牙围网作业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的生产统计资料,对金枪鱼渔获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以及鲣(Katsuwonus p...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渔获组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根据1984—2020年中国、美国、西班牙围网作业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的生产统计资料,对金枪鱼渔获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以及鲣(Katsuwonus pelami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3种金枪鱼渔获量比例等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渔获率的年代间变化。结果表明:1)同一作业方式的不同船队鱼种渔获量比重相似;自由集群与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s)的鱼种渔获量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5,R=0.528),近年间,自由集群作业方式渔获比重增大。2)各船队捕捞区域主要集中于太平洋西部海域,不同年代捕捞热点区域与物种组成存在差异,而同一年代内各物种渔获量比例较为相似,统计年间渔场中心呈从西部海域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3)3种金枪鱼CPUE季间差异较小,鲣年间CPUE差异较大,呈连年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获量比例组成 年代间变化 金枪鱼围网 时空分布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渔业声学研究状况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洋 朱国平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6-489,共14页
渔业声学方法作为研究水下生物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淡水与海洋生物的研究中。为探明渔业声学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渔业声学发表论文数量、主要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及其历史演变。分析结... 渔业声学方法作为研究水下生物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淡水与海洋生物的研究中。为探明渔业声学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渔业声学发表论文数量、主要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及其历史演变。分析结果表明:渔业声学研究2007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论文数量及引用量呈现激增趋势;美国在渔业声学研究领域占绝对优势地位,其次为加拿大、挪威等国家;近10年来,渔业声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特征,目标强度与噪声等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种类判别技术及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是当前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也是未来渔业声学发展的重点方向。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渔业声学研究和未来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渔业声学 水生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垂直水温的中国东海日本鲭生境适宜性分析
14
作者 倪泳一 温健 +2 位作者 李宜锴 余为 吴峰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3,共10页
日本鲭为海洋中上层重要的经济鱼种,探索气候变化对其生境的影响,能为日本鲭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及1977—2015年2.5、25.0、50.0m水层温度数据,计算东海日本鲭生境适宜性指数,对比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不同... 日本鲭为海洋中上层重要的经济鱼种,探索气候变化对其生境的影响,能为日本鲭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及1977—2015年2.5、25.0、50.0m水层温度数据,计算东海日本鲭生境适宜性指数,对比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不同时期内东海日本鲭的生境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与各水层温度距平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冷期内,日本鲭渔场各水层温度距平值较高,适宜的温度范围较广,2.5m和50.0m水层适宜的温度面积比例明显高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期,2.5m水层不适宜的温度面积比例明显低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期,各水层温度适宜性指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相较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期,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冷期内生境适宜性较高,适宜生境面积比例较高,不适宜生境面积比例较低,渔场的经度重心偏西,纬度重心偏北。研究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冷暖位相转换显著地影响东海日本鲭的生境分布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不同水层温度 生境分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中西太平洋围网渔获物种间的共现模式
15
作者 费姣姣 吴蕴韬 +4 位作者 罗家望 滕钰秀 陈贤钰 张健 石建高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3-471,共9页
为探讨不同捕捞方式对物种间共现模式的潜在影响机制,利用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2014-2022年中西太平洋(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 WCPO)围网渔业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析自由集群(free-swimming school, FSC... 为探讨不同捕捞方式对物种间共现模式的潜在影响机制,利用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2014-2022年中西太平洋(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 WCPO)围网渔业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析自由集群(free-swimming school, FSC)与漂流人工集鱼装置(drifting fish aggregating device, DFAD)集群渔获物群体中物种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FSC群体中仅存在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 FAL)和鲣(Katsuwonus pelamis, SKJ)间1条关联规则,但该规则并未通过有效性验证;而DFAD群体中物种间的关联性更强,群体中存在9条高频出现的关联规则,涉及镰状真鲨、纺锤鰤(Elagatis bipinnulata, RRU)和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 MSD)等3个兼捕物种与主捕种类鲣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 YFT);其中,镰状真鲨与鲣之间的强关联关系显示其在DFAD群体中的关键物种地位,纺锤鰤则与黄鳍金枪鱼呈现高度共现。研究表明,DFAD在增强物种空间聚集效应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兼捕种类与主捕种类之间的共现概率,本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渔业装置设计、减少兼捕及区域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网 FSC DFAD 关联规则挖掘分析 APRIORI算法 共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条件下南海西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生物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陆化杰 宁欣 +3 位作者 刘维 张羽翔 陈子越 陈新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9-1038,共10页
为探讨不同气候条件对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生物学影响,根据2015年8月(厄尔尼诺年)、2016年8月(拉尼娜发生期)和2017年8月(正常时期)我国灯光罩网船在南海采集的1970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胃饱... 为探讨不同气候条件对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生物学影响,根据2015年8月(厄尔尼诺年)、2016年8月(拉尼娜发生期)和2017年8月(正常时期)我国灯光罩网船在南海采集的1970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胃饱满度、初次性成熟胴长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间鸢乌贼雌雄比例不同,2017年最高,2015年次之,2016年最低;优势胴长组不同,2015年最大,2017年次之,2016年最小;优势体重组也不同,2015年最大,2017年次之,2016年最小。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间胴长与体重的关系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2015、2016和2017年分别最适用线性、幂和指数函数表示;不同年间样本性成熟组成存在差异,雌雄样本性成熟样本分别占对应总数的30.96%和25.40%、46.41%和11.15%、7.35%和28.46%;胃饱满度组成也不同。不同年间初次性成熟胴长不同,2015、2016和2017年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184.12、144.41、132.70 mm;雌性分别为192.66、143.68、188.52 mm。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化对鸢乌贼渔业生物学产生影响:温度升高导致鸢乌贼个体减小,性成熟胴长减小,雌雄间的个体差异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业生物学特性 性成熟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增强的夜间低照度金枪鱼渔获物图像分类性能提升
17
作者 卢世航 黄小双 +1 位作者 孔祥洪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8,共10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图像增强的优化方法,以提升夜间低照度条件下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图像的分类准确性。【方法】提出基于动态白平衡校正与多尺度Retinex增强技术的夜间图像优化处理方案,并以ResNet50、VGG16和MobileNetV3三种典型深...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图像增强的优化方法,以提升夜间低照度条件下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图像的分类准确性。【方法】提出基于动态白平衡校正与多尺度Retinex增强技术的夜间图像优化处理方案,并以ResNet50、VGG16和MobileNetV3三种典型深度学习分类模型为基础,从分类准确率和F1值等方面综合评估图像增强前后模型性能的变化。【结果】该方法可有效抑制低照度图像的绿色偏色,提升亮度均衡性与细节清晰度;相比原始夜间图像,增强后的夜间图像在三类模型上的准确率平均提升6%~8%,其中ResNet50的准确率由0.86提升至0.92,VGG16从0.84提升至0.92,MobileNetV3从0.82提升至0.87;增强后夜间图像的分类性能趋近于白天良好光照条件下水平。【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图像增强方法在提升夜间渔获图像分类性能方面的有效性,为智能化渔业监测技术在复杂光照场景下的应用拓展了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延绳钓 图像增强 图像分类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海四种蛸类不同生长阶段角质颚的形态特征
18
作者 刘佳翔 王超 方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0,I0002,I0003,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估我国近海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卵蛸(Amphioctopus ovulum)、长蛸(Octopus minor)和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等4种主要蛸类的角质颚形态与生长特征,为探索蛸类物种在复杂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系统评估我国近海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卵蛸(Amphioctopus ovulum)、长蛸(Octopus minor)和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等4种主要蛸类的角质颚形态与生长特征,为探索蛸类物种在复杂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个蛸类物种角质颚形态研究的分组样本50~80对,采用27个地标点,根据性腺成熟度将4个蛸类物种划分为不同发育阶段,基于几何形态测量法系统分析角质颚形态随个体生长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长蛸与中华蛸在上、下颚形态上明显区别于短蛸和卵蛸;长蛸和中华蛸的角质颚形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明显变化,卵蛸则在未成熟阶段角质颚形态变化更大,短蛸角质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则无明显形态变化。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长蛸、中华蛸在上、下颚形态上与短蛸、卵蛸有明显区别,尤其在PC1轴上的变异最为突出。形态可视化结果表明,喙部、翼部和侧壁是发生明显变化的关键结构,不同物种在发育过程中呈现各自独特的生长轨迹与形态转变方向。此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4种蛸类角质颚存在明显的异速生长特征。卵蛸的上颚和短蛸的下颚在未成熟阶段呈现快速生长趋势,而中华蛸和长蛸的颚部在成熟阶段则趋于减缓,呈现功能结构趋稳趋势。这种异速生长模式与其摄食习性及生态位利用密切相关,说明角质颚不仅是摄食器官,也是体现物种生态适应和进化压力的重要表型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蛸类 角质颚 几何形态测量学 个体生长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空尺度下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动态变化的时滞影响
19
作者 王禹程 周成 +3 位作者 郭绍健 胡媛媛 倪泳一 吴峰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丰度变化受海洋环境及其滞后效应影响,探究鲣初级生产力与种群丰度的时滞关系有助于理解其生态驱动机制。利用2013—2020年中国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基...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丰度变化受海洋环境及其滞后效应影响,探究鲣初级生产力与种群丰度的时滞关系有助于理解其生态驱动机制。利用2013—2020年中国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基于捕捞产量(catch)、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捕捞网次(effort)3种丰度指标与叶绿素a浓度(chl-a)之间分别建立了初级生产力-种群丰度的分布滞后线性模型,结果显示:1)chl-a和3种丰度指标均存在显著滞后关系;2)选择1 d、2 d、3 d、4 d和5 d 5种时间尺度时,鲣种群丰度变动响应chl-a的滞后时间无明显变化规律;3)选择0.25°×0.25°、0.5°×0.5°、1°×1°、2°×2°、3°×3°、4°×4°和5°×5°的空间尺度时,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影响的滞后时间区间分别为0 d、0~2 d、1~4 d、2~6 d、3~7 d、5~10 d和7~11 d。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变化存在显著时滞影响,且滞后时间与区域空间大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多时空尺度 时滞影响 分布滞后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中尺度涡的相对时空分布关系
20
作者 张聿琛 吴静怡 +2 位作者 金鹏超 陈新军 余为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0,共9页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位于西北太平洋的黑潮-亲潮过渡带,海域内涡旋活动剧烈。然而,中尺度涡如何影响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仍不清楚。为此,依据建立的2009—2018年西北太平洋海域涡旋逐日追踪数据集及渔业统计资料,利用归一...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位于西北太平洋的黑潮-亲潮过渡带,海域内涡旋活动剧烈。然而,中尺度涡如何影响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仍不清楚。为此,依据建立的2009—2018年西北太平洋海域涡旋逐日追踪数据集及渔业统计资料,利用归一化方法初步分析了柔鱼渔场与距涡心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广义加性模型探索了捕捞位置、距涡心距离及涡旋发展阶段对柔鱼CPUE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反气旋涡内柔鱼总捕捞努力量、产量和平均CPUE均较高,单位面积内产量也较高,表明在反气旋涡内部具有较高的柔鱼资源丰度,同时CPUE随距气旋涡涡心距离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反气旋涡内则呈下降趋势;2)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内柔鱼CPUE与经度的关系不同,气旋涡CPUE在150°E至158°E之间较高,而反气旋涡周围的CPUE则是随着经度升高而升高,原因可能与不同海况渔场形成机制不同有关;3)柔鱼CPUE与气旋涡发展阶段负相关,与反气旋涡发展阶段正相关,CPUE在反气旋涡发展末期明显上升,可能与反气旋涡减弱消散过程中的短暂上升流或混合作用有关。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资源评估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中尺度涡 西北太平洋 广义加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