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前全球布病流行情况、防控挑战及策略展望
1
作者 焉鑫 刘玉宁 +5 位作者 孙明军 李继文 邵卫星 南文龙 孙淑芳 樊晓旭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4,共7页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全球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亚洲、非洲、美洲以及地中海沿岸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仍有布病流行。1990年至今的流调监测结果显示,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布病群体阳性率为12.0%~16.2%,东非...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全球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亚洲、非洲、美洲以及地中海沿岸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仍有布病流行。1990年至今的流调监测结果显示,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布病群体阳性率为12.0%~16.2%,东非共同体国家布病群体阳性率为0.2%~43.8%,阿根廷和巴西等美洲国家布病群体阳性率约为12.0%,布病的流行给全球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全球布病防控面临防控意识薄弱、畜牧业生产方式不合理、区域防控能力不均衡等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对当前全球布病流行情况和防控挑战进行综述,并对防控策略提出展望,以期为国家和地区的布病防控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病 全球流行情况 防控挑战 策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3年人兽共患结核病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分析
2
作者 高家俊 张皓博 +12 位作者 刘蒙达 孙翔翔 亓菲 南文龙 靳继惠 姜治强 常璐 焉鑫 李嘉琪 黄孟锟 范云鹏 孙淑芳 樊晓旭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共7页
人兽共患结核病(z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细菌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zTB不仅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还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国际贸易、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造成影响。zTB在中国乃至全球频繁发生... 人兽共患结核病(z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细菌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zTB不仅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还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国际贸易、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造成影响。zTB在中国乃至全球频繁发生,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对公共卫生构成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zTB防控策略的不断实施,zTB的流行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总结了2021—2023年全球zTB的流行情况,分析了其流行特点和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zTB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兽共患结核病 流行趋势 防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炭疽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诊断与防控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翔翔 张培培 +2 位作者 范颖 张研博 刘蒙达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4期77-84,共8页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人兽共患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疫病,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对其均易感。炭疽杆菌在体外可以形成芽孢,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该病在世界各国均有流行,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污染的动物制品或...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人兽共患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疫病,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对其均易感。炭疽杆菌在体外可以形成芽孢,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该病在世界各国均有流行,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污染的动物制品或环境而感染。该病严重危害人畜安全,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近几年国内多个省份报道了炭疽病的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整理、归纳、分析了动物炭疽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危害、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等,以期为该病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病 炭疽杆菌 流行病学 诊断技术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教学法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的应用及思考
4
作者 张欢 陈晓月 +2 位作者 刘金玲 潘树德 文雪霞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11期176-179,共4页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微生物学实验课中。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制定实验项目,难易程度由简到难、逐级递进。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查阅资料,设计验证方法并实施项目,最终实现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目的...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微生物学实验课中。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制定实验项目,难易程度由简到难、逐级递进。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查阅资料,设计验证方法并实施项目,最终实现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目的。实践结果表明,经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效2个方面均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课 项目教学法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赭曲霉毒素A对动物的危害及脱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萱 赵琳琳 +1 位作者 李露露 龙淼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4,共8页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由曲霉或青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污染谷物、水果和坚果等农产品和饲料,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OTA通过多种毒性作用(肾毒性、肝毒性、肠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和免疫毒性)对人类和动...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由曲霉或青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污染谷物、水果和坚果等农产品和饲料,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OTA通过多种毒性作用(肾毒性、肝毒性、肠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和免疫毒性)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研究OTA的毒性机制,从多方面寻求解毒方法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OTA对动物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重点讨论了各种OTA脱毒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并对提高OTA脱毒效率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降低饲料OTA的含量,有助于减少OTA对动物健康造成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 危害 脱毒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VB_SauM_Lm44穿孔素HolLm44的克隆表达及其抑菌效果研究
6
作者 张欣然 廖毅婷 +3 位作者 熊东炜 李鹏 杨淑华 龙淼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1-2089,共9页
本试验旨在克隆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VB_SauM_Lm44穿孔素并研究其抑菌效果。首先,通过分析VB_SauM_Lm44基因组,获得穿孔素基因序列,并利用PCR扩增穿孔素基因(命名为HolLm44,其表达的穿孔素蛋白命名为HolLm44);然后,将目的基因片段... 本试验旨在克隆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VB_SauM_Lm44穿孔素并研究其抑菌效果。首先,通过分析VB_SauM_Lm44基因组,获得穿孔素基因序列,并利用PCR扩增穿孔素基因(命名为HolLm44,其表达的穿孔素蛋白命名为HolLm44);然后,将目的基因片段与双酶切处理后的线性pET-28a(+)质粒连接、转化入大肠杆菌DH5α克隆感受态细胞,提取重组质粒并转化入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及BL21(DE3)plysS,进行目的蛋白诱导表达和纯化;最后,通过平板抑菌法及刃天青染色法验证穿孔素的抑菌效果,探究穿孔素HolLm44发挥其活性的最适作用条件。结果显示:穿孔素HolLm44具有2个跨膜区,其N-端和C-端都分布于细胞质内,属于Ⅱ类穿孔素。穿孔素HolLm44最适作用温度为37℃,最适作用pH为5.2。在作为指示菌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只有1株为对穿孔素HolLm44表现出敏感性。本研究成功克隆表达出了噬菌体VB_SauM_Lm44中具有活性的穿孔素HolLm44,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VB_SauM_Lm44 穿孔素 克隆表达 抑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检测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7
作者 张媛 焉鑫 +8 位作者 张培培 孙明军 邵卫星 田莉莉 张皓博 樊晓旭 孙淑芳 南文龙 格日勒图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4期56-61,共6页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ecence immunoassay,CLIA)是将化学发光测定和免疫反应相结合的免疫检测技术,具有敏感、特异、检测线性范围宽、便于自动化和高通量检测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但在兽医检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ecence immunoassay,CLIA)是将化学发光测定和免疫反应相结合的免疫检测技术,具有敏感、特异、检测线性范围宽、便于自动化和高通量检测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但在兽医检测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文章简要介绍了CLIA的技术原理,依据直接化学发光、酶促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和光激化学发光的方法分类,综述了不同种类CLIA技术在动物疫病检测、兽药残留分析、毒素筛查等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展望了通过创新仪器设备,使用新型发光材料以及与网络智能技术融合应用等,进一步推动CLIA技术的发展和在兽医工作中的应用,以期为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 免疫分析 兽医领域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产衣原体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8
作者 刘宁宁 李明放 +9 位作者 王亚鹏 张皓博 李嘉琪 焉鑫 黄孟锟 张培培 孙淑芳 樊晓旭 孙翔翔 王方昆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7期96-102,共7页
为建立一种基于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 PCR)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且可绝对定量检测流产衣原体(Chlamydia abortus,C.abortus)的方法,针对流产衣原体omp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并优化ddPCR反应条件,并对该方法... 为建立一种基于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 PCR)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且可绝对定量检测流产衣原体(Chlamydia abortus,C.abortus)的方法,针对流产衣原体omp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并优化ddPCR反应条件,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以及重复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所建立ddPCR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76 copies/μL,灵敏度高;与贝氏柯克斯体、牛分枝杆菌、动物布鲁氏菌、李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鹦鹉热衣原体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组内和组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重复性好。用建立的ddPCR方法检测20份疑似感染临床样品,发现其检出率高于荧光PCR方法。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dd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流产衣原体感染的快速诊断和精准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衣原体 微滴式数字PCR 临床检测 omp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模型在布鲁氏菌感染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焉鑫 李继文 +10 位作者 孙明军 孙翔翔 刘蒙达 张皓博 李嘉琪 靳继惠 黄孟锟 邵卫星 南文龙 樊晓旭 孙淑芳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3期65-71,共7页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我国当前重点防控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毒力和致病机制研究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基础,而小鼠模型的应用极大促进了上述研究进程。感染途径、感染剂量、小鼠品系、年龄等均是布鲁氏菌小...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我国当前重点防控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毒力和致病机制研究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基础,而小鼠模型的应用极大促进了上述研究进程。感染途径、感染剂量、小鼠品系、年龄等均是布鲁氏菌小鼠感染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其中腹腔注射感染途径是小鼠模型测试布鲁氏菌毒力的首选。布鲁氏菌在小鼠模型中的感染分为感染早期、急性感染期、慢性稳定期和慢性衰退期4个阶段,不同感染阶段小鼠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免疫学特征均有所差异。另外,在小鼠中很少发生布鲁氏菌水平和垂直传播。根据布鲁氏菌在小鼠感染和免疫方面的研究成果,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诊断试验与疫苗手册》明确规定了布病疫苗生产环节在小鼠模型上的残留毒力测试和免疫原性测试质量标准。本文总结了布鲁氏菌在小鼠模型中的感染模式、感染影响因素、水平传播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免疫学特征以及布病疫苗生产标准要求等,以期为布鲁氏菌的分子致病机制、疫苗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小鼠感染模型 感染影响因素 感染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层析技术在布鲁氏菌病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10
作者 陈明泽 焉鑫 +8 位作者 孙明军 邵卫星 田莉莉 张皓博 樊晓旭 杜秋明 梁晚枫 孙淑芳 南文龙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3期59-64,共6页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造成重大影响,快速准确诊断是防控该病的关键。免疫层析技术(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ICA)是一种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以及色谱原理相结合的快速检...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造成重大影响,快速准确诊断是防控该病的关键。免疫层析技术(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ICA)是一种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以及色谱原理相结合的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直观等优点,适用于布病的临场检测。研发ICA技术时,常选用脂多糖(LPS)、全菌蛋白、外膜蛋白这3类布鲁氏菌抗原。LPS是布鲁氏菌抗体检测技术开发时最常用的抗原,全菌蛋白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而外膜蛋白特异性好,可与其他细菌进行有效区分。ICA检测结果易受制备工艺、储存条件、使用方法等条件影响与限制,目前多用于布病初筛,病例确诊时可联合使用ELISA、荧光偏振试验(FPA)等方法。本文从抗体和病原检测两方面综述了该技术在布病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技术特点以及抗原抗体的选择,展望了其与新技术、新型仪器融合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我国布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其他动物疫病的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免疫层析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马菌素B_(1)脱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露露 王硕 +1 位作者 王晓萱 龙淼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3,共9页
伏马菌素B_(1)(FB_(1))是由镰刀菌产生的水溶性代谢产物,存在于镰刀菌污染了的谷物、油料作物、坚果、饲草和饲料中,是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FB_(1)会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产生不同毒性作用,给农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 伏马菌素B_(1)(FB_(1))是由镰刀菌产生的水溶性代谢产物,存在于镰刀菌污染了的谷物、油料作物、坚果、饲草和饲料中,是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FB_(1)会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产生不同毒性作用,给农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何对FB_(1)进行脱毒,以降低其毒性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对FB_(1)的物理脱毒、化学脱毒、生物脱毒及其应用进行综述,重点对常用于FB_(1)生物脱毒的菌株和酶及其脱毒效果、脱毒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提高FB_(1)脱毒效率和开发新的FB_(1)脱毒方法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马菌素B_(1) 饲料 脱毒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若松 马增彬 +3 位作者 龚雅云 蔡云虹 南文龙 李知新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5期85-89,共5页
本研究以量子点荧光微球为标记物,制备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快速检测牛血清布鲁氏菌抗体。采用布鲁氏菌脂多糖(LPS)和兔抗重组链球菌蛋白G多克隆抗体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喷涂硝酸纤维素膜,以荧光微球标记的重组链球菌蛋白G喷涂玻璃纤... 本研究以量子点荧光微球为标记物,制备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快速检测牛血清布鲁氏菌抗体。采用布鲁氏菌脂多糖(LPS)和兔抗重组链球菌蛋白G多克隆抗体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喷涂硝酸纤维素膜,以荧光微球标记的重组链球菌蛋白G喷涂玻璃纤维素膜作为量子点结合垫,经组装、切割制备免疫层析试纸条。使用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国家标准品测定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使用牛鼻气管炎阳性血清等常见牛病血清及牛布鲁氏菌病阴性血清国家标准品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使用建立的方法与间接ELISA(iELISA)同步检测100份临床血清样品,比较两者的符合率。结果显示: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最低检出限为0.3 IU/mL,常温保存18个月其检测灵敏度不变;与牛鼻气管炎、牛流行性腹泻、牛结节性皮肤病等临床疫病的血清抗体无交叉反应;与iELISA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4.2%,阴性符合率为100%,总符合率为97.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布鲁氏菌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敏感、特异、稳定,操作时不需要借助仪器,适用于临床快速检测和初筛,可为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荧光微球 免疫层析技术 脂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产衣原体RA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嘉琪 王亚鹏 +5 位作者 张皓博 张研博 张培培 孙世雄 亓菲 孙翔翔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1期118-123,共6页
流产衣原体(Chlamydia abortus)是一种可造成羊、牛、猪等多种动物和人感染的原核微生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危害畜牧业最严重的衣原体病原之一。为实现流产衣原体的快速准确鉴别,提高检测效率,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根据流产衣原体ompA... 流产衣原体(Chlamydia abortus)是一种可造成羊、牛、猪等多种动物和人感染的原核微生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危害畜牧业最严重的衣原体病原之一。为实现流产衣原体的快速准确鉴别,提高检测效率,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根据流产衣原体ompA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流产衣原体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检测技术(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该方法仅需在39℃条件下扩增20 min,即可完成检测;最低检测限可达1.13 copies/μL,且与常见细菌核酸无交叉反应;8次重复试验组内变异系数(CV)约为5%;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RAA方法与荧光PCR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AA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操作简便,为流产衣原体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衣原体 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种布鲁氏菌Tat系统底物蛋白ErfK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14
作者 吴瑶 焉鑫 +14 位作者 孙明军 屈海龙 郭晓涵 闫昊 张培培 孙世雄 李嘉琪 孙翔翔 刘蒙达 张皓博 南文龙 邵卫星 王方昆 樊晓旭 孙淑芳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5期96-103,共8页
为分析羊种布鲁氏菌双精氨酸转运系统(twin-arginine translocation system,Tat system)毒力相关底物蛋白L,D-转肽酶ErfK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应答情况,首先对布鲁氏菌M28毒株ErfK基因序列(WP_002963714.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参考序列设... 为分析羊种布鲁氏菌双精氨酸转运系统(twin-arginine translocation system,Tat system)毒力相关底物蛋白L,D-转肽酶ErfK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应答情况,首先对布鲁氏菌M28毒株ErfK基因序列(WP_002963714.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参考序列设计引物,构建表达载体pET-30a(+)-ErfK,经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和镍柱纯化获得目的蛋白;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重组ErfK(rErfK)蛋白进行抗原性鉴定;将rErfK蛋白免疫小鼠,分别在免疫后15、30和45 d收集血清和脾脏,检测蛋白免疫后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情况。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ErfK蛋白无跨膜结构,为亲水性蛋白,有多个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SDS-PAGE和Western blot均可获得25 kDa的蛋白条带,重组蛋白可与布鲁氏菌阳性血清发生反应,证明rErfK有良好的抗原性;小鼠免疫试验结果显示,rErfK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含量相比PBS组显著上升(P<0.05),且脾脏Th1型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转录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此外,rErfK免疫也能极显著诱导小鼠血清中总IgG和特异性IgG的产生(P<0.01)。上述结果表明,经大肠杆菌表达的布鲁氏菌rErfK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为基于ErfK蛋白的布鲁氏菌病诊断试剂和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Tat系统底物蛋白L D-转肽酶ErfK 抗原性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5
作者 姜治强 刘蒙达 +7 位作者 孙翔翔 亓菲 南文龙 邵卫星 常璐 孙淑芳 张皓博 樊晓旭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0期53-62,共10页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引起,对全球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较大威胁。MTBC成员基因组序列相似性较高,鉴别难度较大。而现有诊断生物标志物在结核病早期诊断、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活...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引起,对全球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较大威胁。MTBC成员基因组序列相似性较高,鉴别难度较大。而现有诊断生物标志物在结核病早期诊断、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活动性结核病状态鉴别、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新的结核病诊断生物标志物不断被发掘。本文从结核病病原和宿主两个方面,系统归纳了DNA、RNA、脂阿拉伯糖甘露聚糖(LAM)、蛋白质、细胞因子、代谢产物等结核病诊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以期为结核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及相关诊断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提供依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结核病 诊断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原理及其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苏华彬 刘蒙达 +7 位作者 南文龙 孙明军 焉鑫 毛迎雪 曲瑶 孙淑芳 李桂梅 樊晓旭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期67-71,共5页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免疫检测技术,以荧光微球为标记物,既保留了传统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速度快、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等优点,又通过荧光技术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对实验设备、资源的要求低,...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免疫检测技术,以荧光微球为标记物,既保留了传统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速度快、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等优点,又通过荧光技术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对实验设备、资源的要求低,特别适合在条件有限的实验室及野外开展动物疾病快速诊断。本文详细介绍了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以期为病原微生物现场快速诊断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 荧光微球 病原微生物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史宇辰 汤思淇 +1 位作者 冯亚莉 张莹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36-4544,共9页
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和传播,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在病毒性疾病暴发时,及时、准确地检测病毒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PCR和ELISA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等问题... 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和传播,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在病毒性疾病暴发时,及时、准确地检测病毒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PCR和ELISA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等问题。近年来,一些新兴技术和优化的方法被应用于各类病毒的检测,带来了更加准确和高效的病毒检测,如基于微滴式数字PCR的病毒检测,其灵敏度可高出实时荧光定量PCR约16倍;基于基因测序技术的病毒检测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不仅可以检出病毒种类、数量,还能直接准确地获取病毒基因序列,甚至能够发现新病毒。此外,基于CRISPR/Cas、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术等检测技术在病毒检测领域也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这些新技术在特异性和灵敏度等方面存在显著优势,但仍然面对一些考验,如检测成本较高、需要实验室环境等,这些问题限制了病毒检测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将聚焦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实用性并降低成本,研发出更加完善的病毒检测技术。作者将优化后及新兴的检测技术与传统检测技术相对比,并总结其优缺点,以期为病毒检测、病毒性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免疫学检测 生物传感器 即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RT-RAA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范颖 田雪 +5 位作者 孙淑芳 吴发兴 尼博 刘建柱 孙翔翔 胡莉萍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4期93-98,共6页
为解决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现场快速诊断难点,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根据BVDV 1型基因组5’-UTR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BVDV 1型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核酸扩增方法(reverse 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 aid amplification,RT-R... 为解决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现场快速诊断难点,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根据BVDV 1型基因组5’-UTR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BVDV 1型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核酸扩增方法(reverse 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 aid amplification,RT-RAA),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该方法在39℃等温条件下检测时间为20 min,对BVDV 1型核酸检测下限为1.2×10^(2) copies/μL;3个浓度梯度的核酸组内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3.24%、9.48%和8.79%,均在10.00%以内,重复性好;建立的方法与猪瘟病毒、牛冠状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等无特异性反应。对66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所建立的方法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8.48%,Kappa值为0.881(P<0.001)。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RAA快速诊断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便捷,可用于BVDV 1型的现场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 快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数字PCR及其在疾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曲瑶 张皓博 +8 位作者 刘蒙达 孙淑芳 亓菲 孙翔翔 刘永夏 毛迎雪 李俊华 胡莉萍 樊晓旭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10期74-81,共8页
数字PCR(dPCR)是一种新兴的核酸检测技术,继承了PCR和荧光定量PCR(qPCR)的优点,并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dPCR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在无需标准曲线的情况下,对核酸样本实现绝对定量分析。而多重数字PCR(mdPCR)更是dPCR的主要发展方向。... 数字PCR(dPCR)是一种新兴的核酸检测技术,继承了PCR和荧光定量PCR(qPCR)的优点,并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dPCR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在无需标准曲线的情况下,对核酸样本实现绝对定量分析。而多重数字PCR(mdPCR)更是dPCR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众多研究领域中,特别是疾病检测方面,mdPCR已展现出卓越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dPCR和mdPCR的原理,探讨了mdPCR在细菌检测、病毒检测、癌症诊断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深入分析了mdPCR的优势及不足,以期为未来mdPCR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数字PCR 疾病检测 优缺点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青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石阳 井锶源 +1 位作者 王晓萱 龙淼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617-7624,共8页
虾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海藻、真菌和甲壳类动物中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和神经保护等。虾青素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够降低机体患病风险,在无抗、安全和绿色养殖中具有巨大潜力与应... 虾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海藻、真菌和甲壳类动物中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和神经保护等。虾青素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够降低机体患病风险,在无抗、安全和绿色养殖中具有巨大潜力与应用前景。目前,对虾青素的研究已经表明其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综述了虾青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虾青素作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在畜牧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生物学功能 动物生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