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AhSnRK2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作者 冯兰兰 高蒙 王振宇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7-367,共11页
SnRK2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蛋白激酶,在植物ABA信号转导、抵御逆境胁迫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花生SnRK2基因家族的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在花生中鉴定到22个SnRK2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AhSnRK2.1—AhSnRK2.22。系统进化分... SnRK2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蛋白激酶,在植物ABA信号转导、抵御逆境胁迫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花生SnRK2基因家族的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在花生中鉴定到22个SnRK2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AhSnRK2.1—AhSnRK2.2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22个Ah-SnRK2s可分为3个聚类。蛋白质结构分析表明AhSnRK2.1除含有保守的S_TKc结构域外,其C端还含有非生物胁迫响应结构域和ABA诱导调节结构域。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AhSnRK2.6在花生各种组织/器官中的相对表达较高,同时,干旱、ABA和SA处理也显著诱导其表达,表明AhSnRK2.6可能在花生胁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揭示AhSnRK2s家族成员可能在磷酸化调控和ABA信号响应中具有潜在作用。以上结果为探究花生AhSnRK2s基因功能和开展抗逆遗传育种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SnRK2 ABA 生物与非生物胁迫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50年回顾与展望
2
作者 马健 刘杰 +1 位作者 黄文江 封洪强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7,共11页
本文回顾了近50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从体系建设、技术革新、产业发展等维度进行了综述。1975年-2000年处于手查目测发展阶段,通过体系建设与完善、标准建立、信息传递方式改进、技术培训、监测... 本文回顾了近50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从体系建设、技术革新、产业发展等维度进行了综述。1975年-2000年处于手查目测发展阶段,通过体系建设与完善、标准建立、信息传递方式改进、技术培训、监测工具升级以及预测模型应用,监测预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2025年,开始探索自动化、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监测技术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成效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可。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作物病虫害精准预测模型十分匮乏,在基础理论深度、跨学科人才培养及智能监测设备的可靠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建议加快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可靠性验证与病虫害智能预警模型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 监测预警 测报工具 预测模型 智能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花生青枯病菌的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桑素玲 王振宇 +5 位作者 李绍建 范腕腕 高蒙 崔小伟 张海燕 冯兰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0,共9页
为了明确河南省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分类属性,对采自河南省内不同市的30个青枯病菌株在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演化型及序列变种等方面进行了鉴定。30个青枯病菌株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引起河南花生青枯病的病原为茄... 为了明确河南省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分类属性,对采自河南省内不同市的30个青枯病菌株在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演化型及序列变种等方面进行了鉴定。30个青枯病菌株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引起河南花生青枯病的病原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所有青枯病菌株可侵染茄子、辣椒、马铃薯、烟草和番茄,但不侵染姜,属于生理小种1号;根据能否利用3种双糖和3种己醇的能力,可将其中4个菌株归于生化型Ⅱ,10个菌株归于生化型Ⅲ,16个菌株归于生化型V;所有青枯病菌株均能用多重PCR扩增得到144 bp演化型Ⅰ特异条带和280 bp茄科雷尔氏菌特异条带,表明青枯病原菌均属于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组13;利用egl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表明,来自河南的30个菌株与Gx525、Ah-XnJn-12-6、HA2-1聚为一支,属于序列变种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青枯病 茄科雷尔氏菌 生理小种 生化型 演化型 序列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对咪唑啉酮除草剂的抗药性评价及交互抗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段云 苏旺苍 +4 位作者 薛飞 王春雨 徐洪乐 孙兰兰 吴仁海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08,共8页
为明确不同绿豆品种对2种咪唑啉酮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机制,以及对另外6种除草剂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情况,室内利用琼脂固体培养基法测定了27个供试绿豆品种对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并选出... 为明确不同绿豆品种对2种咪唑啉酮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机制,以及对另外6种除草剂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情况,室内利用琼脂固体培养基法测定了27个供试绿豆品种对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并选出敏感和抗性品种评估其对其他除草剂的交互抗性及多抗性情况,最后通过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ALS)扩增和序列比对,分析了绿豆对咪唑啉酮除草剂产生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27个绿豆品种对咪唑乙烟酸抗性的初筛结果显示,敏感品种共7种,抗性品种共5种,疑似抗性品种1种。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对绿豆的生长发育均具有抑制作用。对筛选出的13个绿豆品种进行咪唑乙烟酸抗性分析,敏感品种7种,占比为53.85%,低水平抗性品种6种,占比为46.15%。其中,冀绿H1004最为敏感,抑制中量(GR_(50))为18.80 mg/kg;保绿201622-2的抗性最高,抗性指数(RI)为3.63。对筛选出的13个绿豆品种进行甲咪唑烟酸抗性分析,敏感品种为保绿201610-3,GR_(50)值为3.21 mg/kg,高抗和极高抗品种分别为7种(53.85%)和5种(38.46%),其中,品绿2019-26-8-17的抗性水平最高,RI为237.85。AL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抗性和相对敏感绿豆品种的2个ALS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无差异,表明绿豆对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抗性差异不是由ALS基因位点突变引起的。交互抗性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品种品绿2019-26-8-17对氯酯磺草胺和氯吡嘧磺隆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RI分别为500.71和170.47;对氯氟吡氧乙酸表现出多抗性,RI为4.38,而对灭草松、二氯异噁草酮和乳氟禾草灵未表现出多抗性。综上,供试绿豆品种对不同咪唑啉酮除草剂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且对氯氟吡氧乙酸表现出多抗性,为绿豆田杂草防除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抗除草剂 咪唑乙烟酸 甲咪唑烟酸 交互抗性 多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避光基质对黄光照射铜绿丽金龟行为活动的影响
5
作者 蒋月丽 苗进 +4 位作者 巩中军 张晶 李慧玲 武予清 李彤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108,共8页
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是我国北方重要农业害虫,传统化学防治存在生态风险,亟需发展绿色防控技术。近年来,紫外光诱控技术作为铜绿丽金龟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得到应用,但其潜在生态风险也不容忽视。本研究针对其黄光敏感性与土栖... 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是我国北方重要农业害虫,传统化学防治存在生态风险,亟需发展绿色防控技术。近年来,紫外光诱控技术作为铜绿丽金龟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得到应用,但其潜在生态风险也不容忽视。本研究针对其黄光敏感性与土栖习性,探究避光基质(土壤)对黄光(550 nm)短期照射调控其行为的影响。通过对比无避光基质与避光基质条件下不同光照强度(20 lx、40 lx和60 lx)黄光对铜绿丽金龟取食、交尾及存活率的效应,结果显示:(1)避光基质显著增强黄光对取食的抑制作用,雌雄隔离种群无避光基质组仅高光照强度(40 lx和60 lx)抑制取食,而避光基质组各光照强度处理组的取食量均显著降低(P<0.05),60 lx处理组雌虫下降率可达95.13%。雌雄混合种群无避光基质组各光照强度处理的取食量均无显著性差异,避光基质组各光照强度也均显著降低(P<0.05);(2)交尾行为受避光基质调控更显著,避光基质组交尾抑制率达90.64%(P<0.05),而无避光基质组无显著差异;(3)存活率响应存在性别特异性,雌雄隔离种群的雄虫在光照强度60 lx处理下无避光基质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雌虫无显著变化,雌雄混合种群的无避光基质组的雄虫在光照强度20 lx、40 lx和60 lx处理下的存活率均显著低于雌虫(P<0.05)。研究表明,避光基质强化黄光对铜绿丽金龟夜间行为活动的干扰作用,且雄虫对黄光更敏感。该研究结果揭示了黄光调控结合害虫行为习性的生态防控潜力,为构建“光源-基质”协同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对推动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丽金龟 黄光 避光基质 行为调控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6
作者 赵辉 刘新涛 +5 位作者 倪云霞 王婧 贾敏 赵新贝 何碧珀 刘红彦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7,共9页
为筛选芝麻叶部病害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法和相对抗病性指数对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部病害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叶部病害抗性普遍较差,未出现免疫和高抗类型,抗病种质资源占比较低,仅为7.22%;感病品种占比较高。... 为筛选芝麻叶部病害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法和相对抗病性指数对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部病害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叶部病害抗性普遍较差,未出现免疫和高抗类型,抗病种质资源占比较低,仅为7.22%;感病品种占比较高。江汉夏芝麻区抗性材料数量和比例最高,其次为黄淮夏芝麻区。供试材料中抗病种质仅有13份,分别为:南召农家种,‘鸭嘴芝麻’(ZZM1054),‘ZZM0927’‘观音麻’(ZZM1271),‘独苔’(ZZM1224),‘ZZM03846’‘ZZM02488’,野芝麻(WZM03156),‘野芝1号’‘豫芝4号’(ZZM03410),‘独脚黄’(ZZM1250),‘襄芝2号’和修武农家种,农家种中抗性材料的数量和比例高于现代培育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种质资源 叶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7
作者 倪云霞 张国彦 +5 位作者 赵辉 刘新涛 王婧 赵新贝 雷亚柯 刘红彦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3期199-202,共4页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芝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作者介绍了我国芝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和发生特点,根据芝麻生长生育阶段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芝麻主要病虫草害防治...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芝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作者介绍了我国芝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和发生特点,根据芝麻生长生育阶段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芝麻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建立了芝麻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以期为芝麻绿色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病虫害 发生特点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菌孢子捕捉和监测—助力植物病害管理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奥霖 范洁茹 +7 位作者 徐飞 陈莉 曹世勤 王万军 孙振宇 刘伟 胡小平 周益林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农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植物均会受到病原菌的长期威胁。许多高风险植物病原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甚至可随高空气流完成跨区域的远距离扩散。因此,为了控制气传病害管理中的杀菌剂投入,需密切监测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菌孢子捕捉技... 农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植物均会受到病原菌的长期威胁。许多高风险植物病原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甚至可随高空气流完成跨区域的远距离扩散。因此,为了控制气传病害管理中的杀菌剂投入,需密切监测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作为监测空气中病菌孢子量的有效手段,可为种植者或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病害风险的早期预警信息,辅助病害管理决策。近年来,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其在植物病害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植物病害流行病学、病原体生物学、空气动力学等方面,对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以及利用该技术获得的数据改善病害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了应用病菌孢子捕捉和监测技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整合新技术和改善数据获取、分析、解释、共享效率,实现病菌孢子捕捉的监测预警技术网格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新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害流行学 空气生物学 病菌孢子捕捉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 病害管理决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 被引量:10
9
作者 徐飞 王俊美 +6 位作者 杨共强 宋玉立 刘露露 李丽娟 李亚红 韩自行 张姣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92,共9页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麦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2个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中,有20个为感病品种,只有‘郑麦9023’和‘西农979’为中感品种,所有品种均不含FHB1基因;长江中下游麦区的9个品种中,‘扬麦17’和‘宁麦9号’等6个品种表现中抗,‘扬麦23’表现中感,‘苏麦3号’和‘扬麦21’表现抗,‘扬麦14’‘扬麦17’和‘扬麦23’不含有FHB1基因,其他品种均含FHB1基因。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抗侵染能力无显著相关性(r=0.27,P>0.05);两种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粒率与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积累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P<0.01;r=0.88,P<0.01);单小花滴注法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平均病级与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P<0.01;r=0.81,P<0.01);喷雾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小穗率与平均病级、病粒率、籽粒中DON含量和ZE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P<0.01;r=0.73,P<0.01;r=0.78,P<0.01;r=0.63,P<0.01)。在毒素积累抗性上,DON含量和ZE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P<0.01)。在目前黄淮冬麦区没有中抗品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育种和鉴定目标为抗籽粒侵染和抗毒素积累的品种,在小麦品种推广过程中加以运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赤霉病 抗病性 病粒率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FH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小麦白粉菌钙网蛋白基因表达量
10
作者 王振花 贾云梦 +7 位作者 张美惠 徐飞 李松杰 商昭月 范洁茹 袁军海 刘伟 周益林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57,共5页
由专性寄生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侵染引起的小麦白粉病现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究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基因在小麦白粉菌抵御高温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筛选出温度敏感性菌株13-1-5-5-1-②、13-10-5... 由专性寄生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侵染引起的小麦白粉病现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究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基因在小麦白粉菌抵御高温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筛选出温度敏感性菌株13-1-5-5-1-②、13-10-5-3-①、13-10-5-1-①和耐高温菌株13-14-1-②、13-14-8-2-②、13-10-5-3-②,并对其在24℃热激处理下钙网蛋白CRT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白粉菌钙网蛋白gDNA序列测序全长为1887 bp,cDNA序列1650 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9个氨基酸,含有钙网蛋白家族保守结构域,1~21位氨基酸为信号肽。在24℃热激处理后,多数情况下温度敏感菌株和耐高温菌株CRT基因的表达量要高于未经高温处理的表达量,最高可达40.56倍;同一菌株处理不同时间,CRT基因的表达量有一定差异,且多数处理时间下耐高温菌株CRT基因相对表达量要高于敏感菌株,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白粉菌耐高温菌株的产生和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 钙网蛋白 热激处理 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28
11
作者 封洪强 姚青 +7 位作者 胡程 黄文江 胡小平 刘杰 张云慧 张智 乔红波 刘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9-242,共14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本文综述了我国近5年在利用光谱遥感、昆虫雷达、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各类技术存在的不足与难点,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充分利用空天地多源数据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精准预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 监测预警 光谱 卫星遥感 无人机 昆虫雷达 智能虫情测报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的冷识别温度及低温胁迫下Hsp70和Hsp90基因的响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彩红 张俊逸 +4 位作者 党菁 黄建荣 尹新明 李国平 封洪强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664-671,共8页
为了探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和蛹的抗寒能力,室内测定了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和蛹在低温条件下的死亡率,拟合线性回归方程,统计各发育阶段的冷识别温度,得到1~6龄幼虫和蛹的冷识别温度分别为-7.80℃、-9.70℃、-9.61... 为了探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和蛹的抗寒能力,室内测定了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和蛹在低温条件下的死亡率,拟合线性回归方程,统计各发育阶段的冷识别温度,得到1~6龄幼虫和蛹的冷识别温度分别为-7.80℃、-9.70℃、-9.61℃、-8.78℃、-8.29℃、-8.05℃和-9.5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常温饲养和低温处理的草地贪夜蛾的Hsp 70基因(GenBank登录号:NC_064223.1)和Hsp 90基因(GenBank登录号:MN832694)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2种处理的草地贪夜蛾的Hsp 70基因和Hsp 90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均不同,经过低温处理后,Hsp70基因在1龄幼虫中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在2~6龄幼虫和蛹中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Hsp90基因在1~6龄幼虫中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在蛹中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冷识别温度 HSP70 HSP90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药剂浸种对黑斑病的防治效果
13
作者 张德胜 田雨婷 +3 位作者 马占宽 赵付枚 王英志 张振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1-336,355,共7页
为明确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的防治效果,通过人工接菌和药液浸种试验,对各处理的种薯发芽、生长、产苗量及薯苗带菌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种薯或基质带菌育苗,种薯发芽数与未接菌处理相比... 为明确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的防治效果,通过人工接菌和药液浸种试验,对各处理的种薯发芽、生长、产苗量及薯苗带菌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种薯或基质带菌育苗,种薯发芽数与未接菌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浓度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对种薯发芽数也未见显著影响。与未接菌处理相比,种薯带菌和育苗基质带菌处理未药剂浸种时产苗量分别减少43.97%和59.82%。使用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500 mg/L浸种时,种薯和基质带菌试验中千克种薯产苗分别为74.12株和69.56株,苗床接菌试验中产苗分别为126.92株和85.31株,均显著高于未药剂浸种的处理。调查发现,种薯或苗床带菌会使萌发的嫩芽受黑斑病菌感染,引起死苗、生长停滞和薯苗带菌,是产苗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可减少薯苗发病,增加产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长喙壳 甘薯苗期黑斑病 浸种 产苗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病菌孢子捕捉和real-time PCR技术的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孢子动态监测及病情估计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奥霖 商昭月 +8 位作者 张美惠 王贵 胡小平 徐飞 孙振宇 曹世勤 刘伟 范洁茹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6,72,共9页
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 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两种病菌孢子计数方法在同一抗性品种上监测到的孢子浓度动态相近。此外,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空气中的白粉病菌孢子浓度主要与空气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两种方法测定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孢子浓度分别建立了基于累积孢子浓度的田间病情估计模型。分析发现,基于两种孢子浓度测定方法建立的病情估计模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real-time PCR定量技术测定的孢子浓度在构建白粉病病情估计模型上具有一定可行性。该结果为real-time PCR定量技术与病菌孢子捕捉技术相结合用于小麦白粉病的监测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病菌孢子捕捉 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原菌监测 病情估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小麦籽粒DON含量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艮森 聂晓 +7 位作者 王奥霖 贾镇宇 危学华 徐飞 范洁茹 马东方 刘伟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5,共9页
为探究利用电子鼻技术对小麦籽粒中DON含量定量检测的可行性,本研究在25℃和40℃平衡温度下对DON含量不同的80个小麦籽粒样品的顶空气体进行电子鼻检测,并结合由UPLC-MS/MS测得的各样品DON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除4号和5号传感器外... 为探究利用电子鼻技术对小麦籽粒中DON含量定量检测的可行性,本研究在25℃和40℃平衡温度下对DON含量不同的80个小麦籽粒样品的顶空气体进行电子鼻检测,并结合由UPLC-MS/MS测得的各样品DON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除4号和5号传感器外,其余8个传感器的响应值均与样品DON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1号传感器的响应值及其参数与样品DON含量的相关性最强,表明1号传感器可以作为检测小麦籽粒样品DON含量的关键气体传感器。以1号传感器的参数为主,分别建立了在两平衡温度下样品DON含量的回归模型。对各模型的拟合效果分析发现,在40℃平衡温度下基于X_(17)(1号传感器21~60 s响应值的和)所建一元回归模型最好;在25℃平衡温度下,基于X_(1)(1号传感器20~40 s响应值的平均值)和X_(12)(8号传感器1~5 s响应值的和)所建二元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次为基于X_(1)所建的一元回归模型。该研究可为电子鼻技术在小麦籽粒中DON含量检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小麦籽粒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毒素检测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0
16
作者 徐飞 韩自行 +6 位作者 宋玉立 刘伟 周益林 李丽娟 王俊美 秦志英 程燕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6-302,共7页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上重要的真菌性茎基部病害,在黄淮海冬麦区呈广泛流行态势,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拌种剂、拔节期喷施杀菌剂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药剂拌种防治结果表明:60 g/L戊唑...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上重要的真菌性茎基部病害,在黄淮海冬麦区呈广泛流行态势,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拌种剂、拔节期喷施杀菌剂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药剂拌种防治结果表明:60 g/L戊唑醇FS、25 g/L咯菌腈FS和25%氰烯菌酯SC拌种处理能显著降低苗期病株率,其病株防治效果为63.6%~100%。药剂拌种对灌浆期小麦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受到年份和地点的影响。2018年开封和2020年内黄的25%氰烯菌酯SC、2019年温县和2020年内黄的30 g/L苯醚甲环唑FS和2020年内黄的30%丙硫菌唑OD拌种可以显著降低小麦灌浆期的病情指数;在2019年温县的25%氰烯菌酯SC和2018年开封的30 g/L苯醚甲环唑FS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病情指数,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25%氰烯菌酯SC、30 g/L苯醚甲环唑FS和30%丙硫菌唑OD拌种处理的灌浆期病情指数防治效果为12.8%~85.1%,增产1.2%~13.1%。拔节期喷施杀菌剂的结果表明:30%多·酮SC、30%丙硫菌唑OD和50%多菌灵WP在小麦拔节期喷雾防治能够显著降低灌浆期的病情指数,病情指数防效为49.5%~59.2%;白穗率防治效果为9.5%~17.9%;病茎率防治效果为46.7%~61.4%;除30%丙硫菌唑OD外,其他2种药剂处理可使小麦增产5.0%~6.1%。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施杀菌剂的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药种比5∶1000)单独拌种处理或30 g/L苯醚甲环唑FS(药种比3∶1000)拌种结合拔节期30%多·酮SC(1200 mL/hm^(2))喷雾能够有效降低病情指数24.1%~26.0%,并提高产量10.0%~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药剂防治 杀菌剂 氰烯菌酯 丙硫菌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德胜 白瑞英 +4 位作者 乔奇 田雨婷 王永江 王爽 张振臣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1-340,共10页
为分析杀菌剂浸苗时各因素对甘薯黑斑病发生的影响,探讨根据药剂类型优化浸苗技术的必要性,选择内吸性的甲基硫菌灵和非内吸性的百菌清开展浸苗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浸苗时间和药液质量浓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比较浸苗时... 为分析杀菌剂浸苗时各因素对甘薯黑斑病发生的影响,探讨根据药剂类型优化浸苗技术的必要性,选择内吸性的甲基硫菌灵和非内吸性的百菌清开展浸苗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浸苗时间和药液质量浓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比较浸苗时间、药液浓度、孢子浓度对甘薯黑斑病发病的影响,利用浸苗时间与药液浓度的组合试验,探讨浸苗条件与防治效果的变化关系,并在病圃中验证部分试验结论。结果表明:当甲基硫菌灵浸苗时间少于6 h、百菌清浸苗时间少于3 h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浸苗时间延长而增加;当甲基硫菌灵药液浓度低于600 mg/L、百菌清药液浓度低于700 mg/L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药液浓度提高而增加。使用甲基硫菌灵浸苗时,各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由强到弱为孢子浓度>浸苗时间>药液浓度;而使用百菌清浸苗时,则表现为孢子浓度>药液浓度>浸苗时间,三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甲基硫菌灵700 mg/L与400 mg/L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随浸苗时间延长逐渐加大,最高相差26.8%;浸苗时间360 min与30 min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也随药液质量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加大,最高相差42.8%,而百菌清的试验结果无上述两种趋势。病圃验证试验中,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6 h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6%和85.2%,单株鲜重分别为60.1 g和58.8 g,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浸苗2 h和10 min时,百菌清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甲基硫菌灵,与盆栽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在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时,浸苗时间、药液质量浓度、孢子浓度均为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各因素对发病的影响随药剂类型的不同而变化。甲基硫菌灵对浸苗时间的要求显著高于百菌清。不同类型杀菌剂需配套相应的浸苗技术才能保证药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硫菌灵 百菌清 浸苗 甘薯黑斑病 甘薯长喙壳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剂和杀虫剂使用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佳中 李永强 +5 位作者 谢淑娜 李保叶 孙静 房新强 朱伟岭 郝俊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4-242,共9页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2种杀虫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和4种杀菌剂(18.7%丙环唑·嘧菌酯SE、250 g/L吡唑醚菌酯EC、125 g/L氟环唑SE和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2种杀虫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和4种杀菌剂(18.7%丙环唑·嘧菌酯SE、250 g/L吡唑醚菌酯EC、125 g/L氟环唑SE和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通过单独或组合在玉米心叶期(V12)一次性施药,并在药后7 d接种玉米弯孢菌,随后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施药成本、施药后的增产效益和玉米价格,采用贝叶斯推断统计方法计算净利润的概率。在盈利平衡点(纯利润为0),通过施药获得净利润的概率变幅在0.328~0.998之间;如果要获得1500元/hm2的净利润,各施药处理概率的变幅为0.024~0.993,其中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处理的盈利概率最高(0.986~0.993),其次18.7%丙环唑·嘧菌酯SE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处理的盈利概率也超过0.947。本研究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是防治当地玉米病虫害理想的杀虫剂杀菌剂施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 杀菌剂 杀虫剂 防治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根腐病菌拮抗菌株贝莱斯芽胞杆菌Bv1-4的筛选及盆栽防效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飞 杨瑾 +7 位作者 李绍建 李雪梦 文艺 赵莹 秦艳红 高素霞 刘玉霞 鲁传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8-1407,共10页
为筛选防治丹参根腐病的高效生防菌,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法,从健康丹参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丹参根腐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Bv1-4。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序列分析,将菌株Bv1-4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 为筛选防治丹参根腐病的高效生防菌,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法,从健康丹参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丹参根腐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Bv1-4。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序列分析,将菌株Bv1-4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对丹参根腐病菌层出、腐皮和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5.54%、68.28%和66.87%;进一步的抑菌谱测试表明Bv1-4对菜豆壳球孢、齐整小核菌、细极链格孢等多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Bv1-4后,丹参茎叶和根系鲜重较无菌水对照组均有显著提升,提升率分别为70.97%和70.37%;Bv1-4分别与丹参根腐病三种病原菌先后混合接种后,调查发病等级计算防效均可达80.00%以上。综上,Bv1-4生防性状优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有较好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胞杆菌 丹参 根腐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卵块在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建荣 刘彬 +5 位作者 田彩红 黄博 赵文新 吕国强 李国平 封洪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8-221,240,共5页
本研究调查了草地贪夜蛾卵块在田间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发现草地贪夜蛾卵块主要分布于植株中部,即玉米小喇叭口期倒3叶与倒4叶、吐丝期倒5叶与倒6叶上卵块最多,在小喇叭口期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吐丝期主要分布于叶背面,距叶尖平均距离... 本研究调查了草地贪夜蛾卵块在田间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发现草地贪夜蛾卵块主要分布于植株中部,即玉米小喇叭口期倒3叶与倒4叶、吐丝期倒5叶与倒6叶上卵块最多,在小喇叭口期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吐丝期主要分布于叶背面,距叶尖平均距离分别为23.4 cm和35.2 cm。为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卵的调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玉米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