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离辐射通过调控氧化应激通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作者 虞富豪 尹博丰 +8 位作者 李佩霖 李晓彤 田家仪 许润香 汤杰 张晓宇 张文静 朱恒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6-254,共9页
目的:探究电离辐射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肪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MSC,并使用钴60进行2 Gy和6 Gy辐射处理,辐射剂量率均为0.98 Gy/min。对未辐射和辐射后MSC分别进行混合转录组测序(RNA-seq)并通过生信分析挖掘MSC成... 目的:探究电离辐射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肪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MSC,并使用钴60进行2 Gy和6 Gy辐射处理,辐射剂量率均为0.98 Gy/min。对未辐射和辐射后MSC分别进行混合转录组测序(RNA-seq)并通过生信分析挖掘MSC成脂肪分化以及氧化应激通路相关变化。油红O染色检测MSC的体外成脂肪分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辐射处理后成脂肪分化关键调控因子Cebpa、Lpl和Pparg的表达差异,同时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抗氧化应激通路关键因子Nrf2被抑制后对MSC成脂关键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qPCR检测人骨髓MSC辐射响应性与小鼠MSC辐射响应性之间的种属保守性差异。结果:转录组测序数据提示电离辐射促进MSC成脂肪分化以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上调。油红O染色和qPCR结果表明电离辐射促进MSC成脂肪分化,辐射后的MSC高表达促脂肪分化关键调控因子Cebpa、Lpl和Pparg,以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Nrf2。采用Nrf2通路抑制剂干预可以进一步促进辐射后骨髓MSC成脂肪分化。人骨髓MSC辐射后出现了相似的氧化应激通路改变和成脂分化能力增强,并且其白介素-6的m RNA表达水平增高,而集落刺激因子2的m RN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电离辐射促进小鼠MSC成脂肪分化,氧化应激通路参与该作用,阻断Nrf2进一步加剧电离辐射诱导的MSC成脂肪分化。辐射亦可以调控人骨髓MSC的氧化应激通路,促进人骨髓MSC成脂肪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骨髓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 成脂肪分化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橙皮苷和橙皮素对电离辐射致小鼠心血管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伟翔 赵红玲 +3 位作者 张瑜 马岚芳 周平坤 关华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314,共11页
本研究以C57BL/6J小鼠为对象,探讨橙皮苷和橙皮素对其电离辐射致心血管损伤的防护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照射对照组(IR组)、橙皮苷低剂量组(L组200 mg/kg)、橙皮苷中剂量组(M组400 mg/kg)、橙皮苷高剂量组(H组800 mg/... 本研究以C57BL/6J小鼠为对象,探讨橙皮苷和橙皮素对其电离辐射致心血管损伤的防护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照射对照组(IR组)、橙皮苷低剂量组(L组200 mg/kg)、橙皮苷中剂量组(M组400 mg/kg)、橙皮苷高剂量组(H组800 mg/kg)和橙皮素低剂量组(L组50 mg/kg)、橙皮素中剂量组(M组100 mg/kg)、橙皮素高剂量组(H组200 mg/kg)8个组。照前2 h采用灌胃方式,空白对照组和照射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媒,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小鼠均接受单次2 Gy的^(60)Coγ射线照射。分别于照射后24 h和48 h,对小鼠的免疫、抗氧化和DNA损伤三方面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照射组相比,给予橙皮苷和橙皮素的小鼠的肝脏指数均显著降低,但未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说明橙皮苷和橙皮素可能对辐射损伤小鼠的器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给予橙皮苷和橙皮素的小鼠血清中IL-1β、IL-6等炎性因子均显著降低,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高剂量组表现更突出;给予橙皮苷和橙皮素均可显著降低小鼠主动脉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表明两种处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给予橙皮苷和橙皮素能降低照射后小鼠主动脉组织γ-H2AX foci数量,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关系,表明两种处理能减轻照射后小鼠主动脉DNA的损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橙皮苷和橙皮素对照射致小鼠血管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皮苷 橙皮素 电离辐射 DNA损伤 辐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评价策略研究
3
作者 汤杰 李佩霖 +7 位作者 张晓宇 李晓彤 虞富豪 田家仪 许润香 尹博丰 丁丽 朱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2-898,共7页
目的:制备一种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的胎儿脐带组织,机械剥离华通氏胶;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培养法,联合含有人血小板裂解物的无动... 目的:制备一种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的胎儿脐带组织,机械剥离华通氏胶;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培养法,联合含有人血小板裂解物的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获得hUC-MSC。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方法获取的hUC-MSC的表型特征;通过CCK-8和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F)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通过成脂、成骨、成软骨的诱导分化,检测两组hUC-MSC多向分化潜能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两组hUC-MSC造血支持因子SCF、IL-3、CXCL12、VCAM1和ANGPT1的mRNA表达差异。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hUC-MSC均高表达CD73、CD90、CD105,低表达CD31、CD45、HLA-DR;CCK-8和CFU-F检测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的hUC-MSC的增殖能力更强;三系分化实验表明,两组hUC-MSC的多向分化潜能未有明显差异;RT-qPCR检测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的hUC-MSC造血支持因子SCF、IL-3、CXCL12、VCAM1、ANGPT1的mRNA表达水平更高。结论:在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下,成功制备了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hUC-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华通氏胶 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 造血支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低氧致小鼠胃肠应激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魏雪 尚慧莹 +3 位作者 叶岸平 肖成荣 高月 马增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82-1488,共7页
目的通过低压氧舱模拟高原缺氧环境,探究缺氧不同时间对小鼠胃肠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根据低压低氧不同时间设置正常对照组、低压低氧1、3、5天模型组,低压低氧处理完成后检测小肠推进率、内脏敏感性变化及胃肠道病理损伤程度;酶联免疫... 目的通过低压氧舱模拟高原缺氧环境,探究缺氧不同时间对小鼠胃肠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根据低压低氧不同时间设置正常对照组、低压低氧1、3、5天模型组,低压低氧处理完成后检测小肠推进率、内脏敏感性变化及胃肠道病理损伤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胃肠道IL-1β、IL-6、TNF-α含量变化,肠组织胃肠激素及肠黏膜损伤标志物二胺氧化酶、D-乳酸含量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及紧密连接损伤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加快,肠道敏感性升高;肠黏膜损伤标志物表达升高;肠组织抑制胃肠蠕动激素降低,促胃肠蠕动激素升高;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occludin及紧密连接损伤相关通路蛋白VASP表达降低,紧密连接损伤相关通路中的NF-κB、HIF-1α、VEGF表达升高;胃肠组织IL-1β、IL-6、TNF-α表达升高;胃组织胃蛋白酶含量升高;胃肠组织1天组损伤较轻,3天、5天组损伤较重;结论在低氧低氧环境中不同时间小鼠胃肠发生应激损伤,暴露3天时胃肠功能损伤较为严重,其中肠损伤机制可能与NF-κB/HIF-1α/VEGF/VASP信号通路被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低氧 小鼠 胃肠应激 小肠推进率 肠黏膜损伤 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辐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基于菌群调节的辐射防护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郑颖 殷祥昶 +3 位作者 赵阳 陈晓娟 窦桂芳 马百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49-558,共10页
电离辐射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增加,拟杆菌门降低较为常见。辐射对菌群的改变往往伴随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如短链脂肪酸、芳香族氨基酸和胆汁酸等,并与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平衡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改变具有相关... 电离辐射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增加,拟杆菌门降低较为常见。辐射对菌群的改变往往伴随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如短链脂肪酸、芳香族氨基酸和胆汁酸等,并与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平衡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改变具有相关性。益生菌补充、粪菌移植及活性化合物干预等方法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轻电离辐射损伤。本文综述电离辐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基于菌群调节的辐射防护研究最新进展,为新型辐射防护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肠道菌群 代谢产物 益生菌 粪菌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干扰素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姚艳冬 李高芾 +2 位作者 田丽姗 高月 周维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10-2014,共5页
本文旨在探讨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在抗病毒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机制、挑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概述了IFN-α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探讨了IFN-α在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如COVID-19、慢性丙... 本文旨在探讨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在抗病毒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机制、挑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概述了IFN-α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探讨了IFN-α在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如COVID-19、慢性丙型和乙型肝炎)中的应用,强调其在临床治疗中面临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讨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该文提供了对IFN-α在现代医学中应用的全面理解,展示了其在抗病毒治疗领域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治疗实践中的限制和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干扰素 抗病毒治疗 免疫反应机制 临床挑战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调控辐射损伤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于海月 葛常辉 冯宝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4-639,共6页
micro RNA(miRNA)是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miRNA不仅广泛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病人预后显著相关,同时还与肿瘤放射治疗有关。研究发现,电离辐射可以影响miRNA的表达水平,并具有辐射剂量和... micro RNA(miRNA)是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miRNA不仅广泛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病人预后显著相关,同时还与肿瘤放射治疗有关。研究发现,电离辐射可以影响miRNA的表达水平,并具有辐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此外,miRNA在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也影响个体的辐射敏感性。本文从DNA损伤响应、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激酶B、核转录因子kappa 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重要信号通路出发,总结了近年来miRNA通过调控这些信号通路对机体组织器官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以及miRNA调控信号通路的主要方式,对miRNA介导的辐射损伤相关的重要分子机制作一总结。研究发现,miRNA对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交错复杂,单一miRNA可同时参与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不同信号通路分子的变化也可能同时影响多个miRNA的表达,形成了复杂的miRNA调控网络,导致细胞周期改变并影响辐射敏感性,最终引起细胞死亡率的变化。这为提高放射对肿瘤的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以及对病人预后的判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 信号通路 辐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硫酸多糖对HPM辐射致GC-2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董国福 王长振 +2 位作者 赵曦 周红梅 赵雪龙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3-96,共4页
探讨了海藻硫酸多糖(SP)对高功率微波(HPM)致小鼠精母细胞系GC-2细胞的损伤防治作用及其机制,为新型抗电磁辐射药物开发提供基础。将GC-2细胞分为药物组、药物对照组、辐射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平均功率密度为30 mW/cm2的S波段HPM辐照15 ... 探讨了海藻硫酸多糖(SP)对高功率微波(HPM)致小鼠精母细胞系GC-2细胞的损伤防治作用及其机制,为新型抗电磁辐射药物开发提供基础。将GC-2细胞分为药物组、药物对照组、辐射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平均功率密度为30 mW/cm2的S波段HPM辐照15 min,药物组和药物对照组于照射前24 h加入SP(终浓度25μg/ml)。辐照后立即检测细胞的活性氧(ROS)、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p53、Bax和Bcl-2及氧化应激信号通路MAPK中蛋白p-38MAPK和p-JNK1/2等指标的活化,并于1 h、3 h、6 h、12 h、24 h检测细胞活力。与正常组相比,辐照后6 h辐射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细胞即刻的ROS、Caspase3、p53、Bax、p-38MAPK和p-JNK1/2表达显著升高,Bcl-2显著降低;与辐射组相比,药物组和药物对照组细胞即刻的ROS、Caspase3、p53、Bax、p-38MAPK以及p-JNK1/2的表达显著降低,Bcl-2显著升高。结果表明,30 mW/cm2 S-HPM辐射可引起GC-2细胞产生氧化应激损伤,预防性给予SP可通过抗氧化机制对HPM辐射损伤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硫酸多糖( SP) 高功率微波( HPM) GC-2 细胞 氧化应激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氧化能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评价策略研究
9
作者 张晓宇 李佩霖 +8 位作者 汤杰 李志凌 郝瑞聪 李晓彤 张文静 赵世荣 丁丽 武文卿 朱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8-1895,共8页
目的:从人脐带中分离制备一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antioxidant mesenchymal stem cell,AO-MSC)并评价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结合胶原酶消化培养法以及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华通氏胶组织分离... 目的:从人脐带中分离制备一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antioxidant mesenchymal stem cell,AO-MSC)并评价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结合胶原酶消化培养法以及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华通氏胶组织分离培养MSC。使用0.2%Ⅱ型胶原酶消化,未完全消化的组织块贴壁培养收获AO-MSC。以常规消化培养法为对照。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MSC集落形成能力;CCK-8检测MSC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SC表面标志物;体外诱导分化评价MSC成脂成骨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骨和成脂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差异;RT-qPCR检测MSC抗氧化还原物质SOD-1、GSH、GAT、NQO1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策略分离的AO-MSC在18 d汇合率为80%-90%,细胞呈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AO-MSC高表达CD73、CD29、CD105、CD90,低表达CD31、CD45、HLA-DR;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收获的AO-MSC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强于对照组MSC;对照组MSC体外成脂成骨能力强于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所得AO-MSC;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收获的AO-MSC其表达的抗氧化还原物质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成功制备了基于无血清体系的具备抗氧化能力的人脐带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华通氏胶 无血清培养体系 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骨髓微环境损伤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策略研究
10
作者 田家仪 李佩霖 +7 位作者 汤杰 许润香 尹博丰 王飞燕 李晓彤 宁红梅 朱恒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7-624,共8页
目的: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以6-8周龄雌性C57BL/6N小鼠作为骨髓和淋巴细胞的供体,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作为aGVHD模型的受鼠。受鼠接受致死剂量(8.0 Gy,72.76 cGy/min)γ... 目的: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以6-8周龄雌性C57BL/6N小鼠作为骨髓和淋巴细胞的供体,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作为aGVHD模型的受鼠。受鼠接受致死剂量(8.0 Gy,72.76 cGy/min)γ射线全身照射后6-8 h内,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10^(7)/只),建立骨髓移植(BMT)组小鼠模型(n=20);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10^(7)/只)及脾脏淋巴细胞(2×10^(6)/只),建立小鼠aGVHD模型(n=20)。造模后d 7麻醉小鼠,摘取眼球取血,静置离心后吸取血清。分离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添加了2%、5%和10%的BMT组血清和相同浓度的aGVHD组血清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F)评价两组血清对MSC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CD29和CD105免疫荧光染色评价两组MSC表面分子表达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Oct-4、Sox-2和Nanog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起可以模拟小鼠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CFU-F实验表明,在培养后d 7,与BMT组相比,aGVHD血清浓度为2%和5%时,MSC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5);在培养后d 14,与BMT组相比,不同aGVHD血清浓度组MSC集落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表明,MSC表面分子CD29^(+)和CD105^(+)细胞百分比在不同aGVHD血清浓度组较BMT组均降低,在aGVHD血清浓度为10%时差异最为显著(P<0.001,P<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aGVHD血清浓度组M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Oct-4、Sox-2和Nanog表达下降,在aGVHD血清浓度为10%时差异最为显著(P<0.01,P<0.001,P<0.001)。结论:不同浓度的小鼠aGVHD血清和小鼠MSC共同培养,发现添加不同浓度的小鼠aGVHD血清MSC的自我更新能力受损程度不同,为开展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骨髓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 自我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激光致角膜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
11
作者 尹贻雪 焦路光 +2 位作者 王嘉睿 周聪伶 杨在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0-354,共5页
目的探讨3.74μm红外激光致角膜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取27只6~8周龄C57BL/6J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只)和实验组(24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小鼠用3.74μm红外激光照射双眼,光斑直径2 mm,曝光时间0.8 s,辐照量2... 目的探讨3.74μm红外激光致角膜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取27只6~8周龄C57BL/6J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只)和实验组(24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小鼠用3.74μm红外激光照射双眼,光斑直径2 mm,曝光时间0.8 s,辐照量23.2 J·cm^(-2)。激光照射损伤后3 h、6 h、12 h、1 d、3 d、7 d、14 d、21 d各取3只实验组小鼠,连同正常组小鼠角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CD68、CD163以及血栓调节蛋白阳性细胞情况,鉴定新生血管发生情况。结果正常组小鼠角膜基质中均未见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CD68、CD163以及血栓调节蛋白阳性细胞。实验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阳性细胞在激光照射后3 h出现于角膜组织损伤边缘,12 h迁移至损伤区,1 d时数量最多,之后逐渐减少,21 d仍有少量阳性细胞;CD68阳性细胞在激光照射后12 h出现于角膜组织损伤边缘,1 d时出现在损伤区,21 d时仍有少量阳性细胞;CD163阳性细胞在激光照射后7 d出现于角膜组织损伤边缘,14 d时出现在损伤区,21 d仍有少量阳性细胞;血栓调节蛋白阳性细胞在激光照射后14~21 d出现于角膜基质损伤区。结论3.74μm红外激光可致角膜全层损伤,大量炎症细胞自损伤边界或角膜缘向损伤区迁移并参与修复过程。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浸润为主,后期以M2型巨噬细胞参与为主,并伴有新生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激光 角膜损伤 损伤修复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K-2细胞评价药物肾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12
作者 徐瑞平 肖炳坤 +2 位作者 缪潇瑶 李志恒 黄荣清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7-1191,共5页
目的筛选对药物引起的肾毒性较为灵敏的标志物进行预测与分析,加速药物早期研发。方法以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为研究对象,利用3种肾毒性药物(顺铂、庆大霉素和马兜铃酸I),筛选高灵敏度的生物标志物。结果生物标志物在细胞内... 目的筛选对药物引起的肾毒性较为灵敏的标志物进行预测与分析,加速药物早期研发。方法以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为研究对象,利用3种肾毒性药物(顺铂、庆大霉素和马兜铃酸I),筛选高灵敏度的生物标志物。结果生物标志物在细胞内液的灵敏度高于细胞外液;与检测单一的生物标志物相比,细胞内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的联合检测提高肾毒性评价的准确性。结论基于HK-2细胞模型,联合检测细胞内液中β2-MG和NGAL的含量可用于药物早期开发阶段预测肾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毒性 评价方法 生物标志物 Β2-微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贯煎肾毒性的气质联用代谢组学研究
13
作者 徐瑞平 缪潇瑶 +3 位作者 肖炳坤 杨建云 李志恒 黄荣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199-10205,共7页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代谢组学方法考察一贯煎对大鼠肾毒性作用并探索其相关作用通路及作用机制。设置空白组、模型组、以及一贯煎高、中、低剂量的给药组,大鼠连续灌胃21 d。采用GC-MS...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代谢组学方法考察一贯煎对大鼠肾毒性作用并探索其相关作用通路及作用机制。设置空白组、模型组、以及一贯煎高、中、低剂量的给药组,大鼠连续灌胃21 d。采用GC-MS技术分析各组大鼠血清,获取差异性代谢物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对空白组和模型组代谢物分类,寻找并分析一贯煎干预大鼠后血清中差异性代谢物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一贯煎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鼠肾脏病理切片均见不同程度损伤;高剂量组大鼠代谢轮廓趋近于模型组;应用GC-MS确定血清中16种差异代谢物。一贯煎涉及的3条主要代谢通路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硫代谢,甘油酯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贯煎 肾毒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对运动系统和运动机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耿雪 张双双 +5 位作者 李志慧 覃飞 瞿超艺 冯亦唯 张成岗 赵杰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66,共6页
肠道菌群作为隐形的"内分泌器官",广泛参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循环及消化等系统的调节,与宿主健康和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息息相关。综述运动与肠道菌群相关文献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运动系统的骨骼和骨骼肌的代谢,进... 肠道菌群作为隐形的"内分泌器官",广泛参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循环及消化等系统的调节,与宿主健康和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息息相关。综述运动与肠道菌群相关文献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运动系统的骨骼和骨骼肌的代谢,进而从免疫功能、能量代谢、代谢产物、抗氧化能力等方面影响机体的运动机能,并在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消除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以肠道菌群对骨骼与骨骼肌的影响为切入点,总结肠道菌群与运动系统、运动机能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其潜在的相关作用机制,为肠道菌群在运动科学领域的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骨骼 骨骼肌 运动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宏鹏 张首国 +4 位作者 曹莹 彭涛 温晓雪 王林 胡利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5期15427-15435,共9页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家族存在于所有活的多细胞生物中。研究表明,TLRs在对机体天然免疫、识别病原体方面包括感染性、自身免疫性、过敏性、炎症和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简要介绍了TLR...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家族存在于所有活的多细胞生物中。研究表明,TLRs在对机体天然免疫、识别病原体方面包括感染性、自身免疫性、过敏性、炎症和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简要介绍了TLRs家族受体相关的常见疾病,结合已有的成果对相关疾病相关受体的研究方法及应用现状进行阐述。最后,对Toll样受体为人类克服相关疾病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疾病 研究方法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楂叶黄酮类成分在糖脂代谢紊乱大鼠体内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甜 周坤 +6 位作者 王静静 韩伟 王栋梅 陈文君 马百平 郑晓辉 赵晔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74-674,共1页
目的考察山楂叶黄酮(HLF)类成分对糖脂代谢紊乱大鼠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为阐明山楂叶调节糖脂代谢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基础研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 目的考察山楂叶黄酮(HLF)类成分对糖脂代谢紊乱大鼠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为阐明山楂叶调节糖脂代谢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基础研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HLF组、牡荆素鼠李糖苷(RHV)组,另取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日灌胃给予各组大鼠相应药物1次,连续给药30 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采集大鼠血清、尿样、粪便并处理。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分析生物样品的方法检测各生物样本,通过Agilent Mass Hunter Worksta⁃tion统计软件对数据处理,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各组之间的差异性代谢物,结合HMDB、Metlin等数据库比对确定并在KEGG中确定代谢通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有24个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在给予HLF后,苯丙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等20个代谢物有显著回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尿液中发现25个代谢物的发生变化,在给予RHV和HLF后分别对其中19个有回调,HLF对其中8个回调作用优于RHV,而RHV对其中13个回调作用优于HLF。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粪便中发现17个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在给予HLF和RHV后分别有13个和12个代谢物回调,HLF对其中3个回调作用优于RHV,而RHV对其中11个的回调作用优于HLF。结论HLF及其单体成分牡荆素鼠李糖苷对糖脂代谢紊乱大鼠内源性代谢物有一定的回调作用,两者所调节的代谢物种类相似,涉及的代谢通路有糖代谢、胆汁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脂肪酸代谢,单体成分牡荆素鼠李糖苷较总黄酮回调幅度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 糖脂代谢紊乱 代谢组学 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磁场对大鼠下颌骨骨折愈合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阳 李善昌 +4 位作者 王长振 周红梅 董国福 赵雪龙 刘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8-553,共6页
目的:研究静磁场(Static Magnetic Field,SMF)对大鼠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骨折手术(C组);骨折手术+骨折处覆盖陶瓷(S组);骨折手术+骨折处覆盖磁场强度为0.1T的钕磁铁(L组)。术后每周考察SD大鼠的体... 目的:研究静磁场(Static Magnetic Field,SMF)对大鼠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骨折手术(C组);骨折手术+骨折处覆盖陶瓷(S组);骨折手术+骨折处覆盖磁场强度为0.1T的钕磁铁(L组)。术后每周考察SD大鼠的体重、饮食、饮水;在2、4、6、8周取材。X线片检查骨折区愈合情况;ELISA检测血清中BMP-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IL-1(Interleukin-1,IL-1)表达情况;偶氮胂Ⅲ法检测血清钙值;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观察骨折区;免疫组化检测成骨相关基因BMP-2、OPG(osteoprotegerin,OPG)、OCN(osteocalcin,OCN)。结果:X线结果显示L组的骨折愈合效果最好;L组血清中的BMP-2、IL-1、钙值表达高于S、C组;HE染色观察L组新生骨小梁数量明显多于C组和S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静磁场可以促进BMP-2、OPG、OCN的合成和分泌。结论:静磁场可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磁场 骨折愈合 成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绳(Dregea sinensis)中多氧化孕烷糖苷与免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智 宋娟 +2 位作者 戴荣继 邓玉林 吕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95-1801,共7页
目的基于化学结构特点研究植物苦绳(Dregea sinensis)中多氧孕烷糖苷的生物活性,以及化合物分子与靶蛋白分子间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方法,对191个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800 u)进行了免疫活性及其... 目的基于化学结构特点研究植物苦绳(Dregea sinensis)中多氧孕烷糖苷的生物活性,以及化合物分子与靶蛋白分子间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方法,对191个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800 u)进行了免疫活性及其与免疫蛋白的动力学评价。结果通过分子对接方法筛选出7个配体分子(6、18、23、30、78、79和80)和3个免疫相关蛋白(IL-2Rα、TLR4和TNF-α)。研究表明,化合物30和78在SPR实验中与靶蛋白IL-2Rα和TLR4具有显著的结合趋势,与IL-2Rα的结合常数K_(D)分别为2.41×10^(-6)和2.14×10^(-6)mol/L,与TLR4则分别为1.96×10^(-5)和5.60×10^(-6)mol/L。分子动力学研究进一步表征SPR阳性分子6、18、30、78和80与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团。结论研究揭示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可以通过形成氢键和Pi-Pi相互作用与靶蛋白结合。研究内容对快速评价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低丰度药效物质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氧化孕烷糖苷 免疫抑制剂 分子对接 表面等离子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分子改善运动性氧化损伤的机制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耿雪 李志慧 +5 位作者 谭锐 刘赫男 高大文 巩文静 张林 张成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01-1005,共5页
运动性氧化应激与运动疲劳、运动损伤等密切相关。已有研究发现氢分子(H2)可通过选择性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方式,对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和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有望成为改善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的理... 运动性氧化应激与运动疲劳、运动损伤等密切相关。已有研究发现氢分子(H2)可通过选择性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方式,对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和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有望成为改善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的理想抗氧化剂。本文从H2作用的可能机制、在运动领域的应用及常用补充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后续开展H2在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氧化应激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纳米技术靶向治疗脑部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范容晖 阳志强 +3 位作者 李勃深 张宇轩 李晓琳 李茂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140,共13页
脑部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血脑屏障的存在能够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大脑,维持大脑的稳态环境,但同时也阻止药物进入大脑发挥药效。纳米技术具有组织靶向的优点,中药活性物质治疗脑部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纳... 脑部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血脑屏障的存在能够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大脑,维持大脑的稳态环境,但同时也阻止药物进入大脑发挥药效。纳米技术具有组织靶向的优点,中药活性物质治疗脑部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纳米技术与中药活性物质结合治疗脑部疾病可增强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药物递送 纳米粒 中药制剂 靶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