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的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律清宇 郝淮杰 +3 位作者 毕丽丽 郑玉玲 姜永强 吕淑霞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4-376,共3页
目的:摸索天然和重组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的纯化工艺,评价制备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天然猪溶血素的纯化采用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层析和疏水层析制备,重组猪溶血素采用镍柱亲和层析进行柱上变复性后,用Th iolproyl-sepharose 6B进一... 目的:摸索天然和重组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的纯化工艺,评价制备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天然猪溶血素的纯化采用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层析和疏水层析制备,重组猪溶血素采用镍柱亲和层析进行柱上变复性后,用Th iolproyl-sepharose 6B进一步亲和纯化。通过溶血实验,细胞毒性测定实验评价纯化蛋白的活性。结果:制备的天然和重组猪溶血素纯度均在90%以上,具有较高的溶血活性,较高浓度时能损伤靶细胞,胆固醇能够完全封闭其活性。结论:制备获得的重组猪溶素与天然蛋白具有相近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研究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在猪链球菌致病机制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猪链球菌溶血素 溶血活性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Fn-MAGE3融合蛋白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孔毅荣 付玲 +3 位作者 郭强 于婷 于长明 陈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表达融合蛋白LFn-MAGE3,探讨无毒炭疽毒素用于治疗肿瘤的可能性。方法:将LFn的编码序列导入PET21a表达载体中,构建LFn融合表达载体PET21a-LFn。将全长MAGE-3基因插LFn融合表达载体中,构建了PET21a-LFn-MAGE3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 目的:表达融合蛋白LFn-MAGE3,探讨无毒炭疽毒素用于治疗肿瘤的可能性。方法:将LFn的编码序列导入PET21a表达载体中,构建LFn融合表达载体PET21a-LFn。将全长MAGE-3基因插LFn融合表达载体中,构建了PET21a-LFn-MAGE3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LFn-MAGE3融合蛋白。表达产物用QsepharoseFF离子交换柱和PheHP疏水柱进行纯化。LF毒性抑制实验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融合蛋白LFn-MAGE3在大肠杆菌BL21a获得胞内可溶性表达,经纯化后,获得一定纯度的LFn-MAGE3融合蛋白。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LFn-MAGE3能在PA(炭疽保护性抗原)协同下高效进入巨噬细胞。结论:表达纯化获得的LFn-MAGE3融合蛋白能在PA协助高效进入细胞,可以用于下一步的肿瘤免疫治疗的动物实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E3 炭疽毒素 融合表达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momp基因的衣原体分子生物学甄别技术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朱虹 王争强 +2 位作者 何君 苏裕心 端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21-623,656,共4页
目的利用PCR方法建立一种基于momp基因的衣原体分子甄别方法。方法根据衣原体momp基因的恒定区和可变区分别设计衣原体科特异性引物和种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本实验室保存的衣原体进行扩增,以达到甄别的目的。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 目的利用PCR方法建立一种基于momp基因的衣原体分子甄别方法。方法根据衣原体momp基因的恒定区和可变区分别设计衣原体科特异性引物和种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本实验室保存的衣原体进行扩增,以达到甄别的目的。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科特异性PCR扩增产物,研究momp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对本实验室保存的九株衣原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八株衣原体都是鹦鹉热嗜衣原体,一株为沙眼衣原体。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科特异性PCR扩增产物,分析了D34、B11001、CW2和CP12四株衣原体,结果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带型。结论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可以达到检测甄别衣原体的目的,并可以通过RFLP分析衣原体的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原体 momp基因 半套式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细胞壁蛋白SSU05_0272的表达、纯化及生物活性分析
4
作者 陈哲 郑玉玲 +5 位作者 郝淮杰 律清宇 任志强 王涛 姜永强 吕淑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目的制备获得高纯度的重组SSU05_0272蛋白,并研究其对细胞因子的调控。方法以05ZYH33基因组为模版,PCR扩增SSU05_0272基因,构建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并诱导表达。上清表达蛋白先后经过镍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方法进行... 目的制备获得高纯度的重组SSU05_0272蛋白,并研究其对细胞因子的调控。方法以05ZYH33基因组为模版,PCR扩增SSU05_0272基因,构建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并诱导表达。上清表达蛋白先后经过镍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方法进行纯化。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纯化后的SSU05_0272蛋白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作用后其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制备的SSU05_0272蛋白具有较高的纯度,RT-PCR结果显示,SSU05_0272蛋白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作用后能上调IL-6、IL-8、TNF-α、IL-1β的表达,下调IL-12P40的表达。结论 SSU05_0272蛋白能够调控促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转录水平变化,提示其在猪链球菌致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SSU05_0272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部分林区鼠中莱姆病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褚宸一 何静 +8 位作者 赵秋敏 张泮河 吴晓明 蒋宝贵 高燕 李红梅 黄海楠 詹琳 曹务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17-820,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林区鼠中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情况。方法应用巢式PCR扩增鼠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共检测鼠8属19种455只,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有4属8种26只...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林区鼠中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情况。方法应用巢式PCR扩增鼠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共检测鼠8属19种455只,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有4属8种26只,感染率为5.71%。内蒙古、黑龙江、浙江、贵州林区鼠的感染率分别为3.45%、4.84%、8.00%、7.14%;其中东北林区(包括内蒙古和黑龙江)棕背鼠平的感染率为9.09%;浙江林区社鼠的感染率为9.26%;未发现新疆林区鼠感染莱姆病螺旋体。RFLP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黑龙江林区鼠中莱姆病螺旋体均为B.garinii基因型,而浙江、贵州林区鼠感染的莱姆病螺旋体包括B.garinii和B.valaisiana两种基因型。结论东北林区及浙江林区以B.garinii基因型为主,棕背鼠平、社鼠可能分别是两地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储存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螺旋体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克隆及其表达产物抗原性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裴杰萍 朱虹 +3 位作者 何君 檀华 张美玲 端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验证新获得的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在E.coli中高效表达的产物是否具有足够的抗原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检测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序列X51404,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了鹦鹉热... 目的验证新获得的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在E.coli中高效表达的产物是否具有足够的抗原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检测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序列X51404,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了鹦鹉热衣原体HSP60全长基因,克隆入pET32a(+)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利用IPTG诱导获得高效表达。结果扩增了鹦鹉热衣原体HSP60全长基因,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68kD,经Western blotting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抗原性。结论扩增了鹦鹉热衣原体HSP60全长基因,并对其表达产物的抗原性进行免疫印记分析和免疫层析初步检测,表明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检测上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热衣原体 HSP60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蜱传病原体--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0
7
作者 闻静 焦丹 +7 位作者 鞠文东 黄玉明 王悦 王建华 时晓杰 成洪艳 程成 孙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1-364,共4页
劳氏立克次体是一种新发现的蜱传病原体,属于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中的一员,其主要引起人的蜱传淋巴结炎等疾病。劳氏立克次体目前主要发现存在欧洲和亚洲。蜱是劳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革蜱的携带率最高,平均携带率高达47.74%。劳氏立克次... 劳氏立克次体是一种新发现的蜱传病原体,属于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中的一员,其主要引起人的蜱传淋巴结炎等疾病。劳氏立克次体目前主要发现存在欧洲和亚洲。蜱是劳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革蜱的携带率最高,平均携带率高达47.74%。劳氏立克次体已在我国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甘肃等地的蜱中检出。本文从劳氏立克次体的地理分布、传播媒介、医学重要性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氏立克次体 地理分布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及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德福 付绪磊 +6 位作者 张明 杨文慧 杨慧盈 汤轶伟 高雪 徐永霞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6-222,共7页
副溶血弧菌为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是引发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主要分布在海洋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黏附因子、侵袭因子、溶血性毒素、尿素酶、脂多糖、外膜蛋白、蛋白酶、Ⅲ型分泌系统和摄铁系统等。... 副溶血弧菌为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是引发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主要分布在海洋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黏附因子、侵袭因子、溶血性毒素、尿素酶、脂多糖、外膜蛋白、蛋白酶、Ⅲ型分泌系统和摄铁系统等。本文就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为进一步研究该菌的分子致病机理、制定快速精确的检测方法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毒力因子 致病机理 溶血素 Ⅲ型分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林区动物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黄海楠 丁壮 +6 位作者 何静 吴晓明 蒋宝贵 高燕 赵秋敏 王玉福 曹务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85-788,共4页
目的了解吉林珲春林区的蜱、野鼠及牛、绵羊感染莱姆病的情况。方法对蜱和野鼠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扩增,阳性标本RFLP分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家畜血清中的IgG抗体。结果PCR检测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的带菌率为36.0%和30.9%;在五种... 目的了解吉林珲春林区的蜱、野鼠及牛、绵羊感染莱姆病的情况。方法对蜱和野鼠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扩增,阳性标本RFLP分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家畜血清中的IgG抗体。结果PCR检测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的带菌率为36.0%和30.9%;在五种鼠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性片段,带菌率分别为14.0%、8.3%、13.0%、25.0%和33.3%。阳性标本RFLP分型结果属于B.garinii和B.afzelii型;牛、羊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27.5%和31.5%。结论野鼠、蜱和牛羊中都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证实吉林珲春林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野鼠 家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M5和强毒株16M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忠鹏 吴朔 +2 位作者 罗德炎 王希良 祝庆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72-1175,共4页
目的阐明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M5致弱的分子基础,更加深入地理解布鲁氏菌的毒力机制。方法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相同条件下培养的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M5和强毒株16M总蛋白进行分离,两株间差异蛋白点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 目的阐明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M5致弱的分子基础,更加深入地理解布鲁氏菌的毒力机制。方法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相同条件下培养的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M5和强毒株16M总蛋白进行分离,两株间差异蛋白点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鉴定。每个蛋白质点的肽指纹图谱均使用Mascot在NCBInr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结果共成功鉴定了13个差异蛋白,代表了8种不同的开放阅读框(ORFs),功能涉及能量代谢,应激,物质运输等。结论上述发现为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M5致弱分子基础的阐明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2009年手足口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病毒基因组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蔡丽君 王均 +1 位作者 许红梅 常国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589-1593,共5页
目的对2009年重庆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患儿粪便标本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同相关毒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进化分析,以了解新分离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将47例手足口病患儿... 目的对2009年重庆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患儿粪便标本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同相关毒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进化分析,以了解新分离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将47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标本接种人横纹肌肉瘤细胞(human rhabdomyosarcoma,RD)进行分离培养,采用EV、EV71、Cox A16特异性引物对出现细胞病变的细胞上清进行PCR鉴定,同时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形态,将鉴定的病毒基因组分为4个片段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PCR测序。通过末端重叠序列拼接成全长病毒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绘制进化树。结果在47例HFMD患儿临床标本接种RD细胞培养中,有7份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通过RT-PCR检测有3份呈EV特异性引物及EV71特异性引物阳性,而所有标本Cox A16特异性引物检测为阴性,EV71特异性引物的PCR产物测序结果证实为EV71病毒,同时用电镜观察形态病毒感染的RD细胞,为圆形无包膜病毒颗粒,证实所分离病毒为EV71。测序获得的3株EV71病毒基因组全长分别为7 409、7 406 nt和7 404 nt,其VP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Blast分析表明重庆毒株Chongqing-2-09-China(GQ994990.1)、Chongqing-3-09-China(GQ994991.1)均与安徽阜阳2008年分离的3株EV71毒株同源性较高,重庆毒株Chongqing1-09-China(GQ994989.1)与2005年台湾分离984 polyprotein、1235 polyprotein序列毒株同源性最高,进化分析表明属于C4基因亚型。结论新分离的重庆EV71毒株基因组序列符合肠道病毒特征,与国内2008年安徽阜阳及台湾2005年分离的EV71病毒可能具有相同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EV71病毒 基因组 序列测定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加利亚乳杆菌高密度培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奎明 王昌禄 +4 位作者 陈铁涛 张虎成 杨秀旭 曹晓梅 陈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6-49,共4页
对培养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基础培养基进行优选,确定为基础MRS培养基。然后优化培养条件:发酵时间为12h,起始pH为6.4,发酵温度为37℃。培养基:MRS培养基+7.5%番茄汁+12%麦芽汁+5%海带汁+ 2%乳清。通过正交试验证明,保加利亚乳杆菌菌体浓度... 对培养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基础培养基进行优选,确定为基础MRS培养基。然后优化培养条件:发酵时间为12h,起始pH为6.4,发酵温度为37℃。培养基:MRS培养基+7.5%番茄汁+12%麦芽汁+5%海带汁+ 2%乳清。通过正交试验证明,保加利亚乳杆菌菌体浓度可达到1.0×10^(12) cf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加利亚乳杆菌 发酵剂 高密度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仿-甲醇提取贝氏柯克斯体残存组分Q热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长俭 陈梅玲 +4 位作者 杨晓 温博海 牛东升 李青凤 王锡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4-547,共4页
目的实验评价氯仿-甲醇提取贝氏柯克斯体残存组分(CMR)疫苗的免疫特性及免疫保护性。方法采用国内分离贝氏柯克斯体新桥株制备CMR疫苗,用CMR免疫Balb/c小鼠;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MR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和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 目的实验评价氯仿-甲醇提取贝氏柯克斯体残存组分(CMR)疫苗的免疫特性及免疫保护性。方法采用国内分离贝氏柯克斯体新桥株制备CMR疫苗,用CMR免疫Balb/c小鼠;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MR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和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价CMR疫苗体外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的能力;以贝氏柯克斯体攻击免疫小鼠和用贝氏柯克斯体特异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小鼠血和脾脏样本。结果CMR免疫第4周起,小鼠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CMR加氢氧化铝佐剂免疫小鼠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显著高于未加佐剂组。CMR在体外刺激正常小鼠和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WCV则抑制正常脾淋巴细胞增殖。三种剂量(30μg、10μg、1μg/只)CMR免疫小鼠血和脾脏样本贝氏柯克斯体含量显著低于未免疫组,以30μg组及加佐剂免疫小鼠的样本含菌量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我国分离株制备的CMR疫苗能诱导机体产生高效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使机体抵抗大剂量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氢氧化铝佐剂能显著增强CMR疫苗的免疫保护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柯克斯体 Q热疫苗 氯仿-甲醇提取残存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2009年鼠类携带汉坦病毒的基因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恒新 马超锋 +4 位作者 左署青 曹智伟 蔡正华 卢晓玲 曹务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3-437,448,共6页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2009年捕获鼠类种类和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分析汉坦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在西安地区近年来肾综合征出血热高发的户县、长安两区县以夹夜法捕鼠,记录鼠种和生存环境。无菌解剖后取鼠肺提取总RNA,扩增汉坦病毒M片段基因进...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2009年捕获鼠类种类和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分析汉坦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在西安地区近年来肾综合征出血热高发的户县、长安两区县以夹夜法捕鼠,记录鼠种和生存环境。无菌解剖后取鼠肺提取总RNA,扩增汉坦病毒M片段基因进行病毒分型,选取部分阳性标本进行病毒S片段和L片段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结果 2009年两区县捕获鼠类共400只,其中黑线姬鼠244只,占61%,褐家鼠89只,占22.25%,小家鼠43只,占10.75%,其他鼠种24只,占6%;共检出汉坦病毒核酸阳性鼠肺86只,分型以汉滩型为主,占79.07%;病毒L片段与贵州代表株同源性为95%97%,S片段与贵州代表株同源性为97.7%99.3%。结论 2009年西安地区汉坦病毒宿主以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为主,汉坦病毒核酸阳性率较高;所携带病毒以汉滩型为主,病毒进化分析与贵州代表株高度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种 汉坦病毒 基因分型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基因回补实验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振鸿 王丽 +6 位作者 张义全 冯娇 杨瑞馥 常德 安莉 刘长庭 周冬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建立以pBAD33质粒为载体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基因回补实验平台。方法 PCR扩增aphA和opaR的整个ORF区序列,并将其直接克隆入pBAD33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分别将重组质粒转入到ΔopaR和ΔaphA中(分别代表opaR和a... 目的建立以pBAD33质粒为载体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基因回补实验平台。方法 PCR扩增aphA和opaR的整个ORF区序列,并将其直接克隆入pBAD33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分别将重组质粒转入到ΔopaR和ΔaphA中(分别代表opaR和aphA的突变株),以构建出相应的回补株C-ΔaphA和C-ΔopaR。分别在aphA和opaR基因内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验证在相应的回补突变株中aphA和opaR是否转录。利用引物延伸实验研究野生株(WT)、ΔopaR、ΔaphA、C-ΔaphA和C-ΔopaR中mfpA(aphA负调控,opaR正调控其表达)的相对RNA水平。结果 aphA和opaR在相应的回补株中发生转录;且mRNA水平与野生株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以pBAD33质粒为载体的VP基因回补方法,并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基因回补 pBAD33 aphA op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感病毒感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6
作者 吕进 王希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61-967,共7页
流感病毒感染(如暴发性流行或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感染)可以造成广泛的病理损伤及严重的并发症,其肺部病理损伤以肺水肿及广泛的炎性渗出为特点,并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组织学及病... 流感病毒感染(如暴发性流行或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感染)可以造成广泛的病理损伤及严重的并发症,其肺部病理损伤以肺水肿及广泛的炎性渗出为特点,并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组织学及病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的宿主应答反应是介导病理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些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介导组织损伤的免疫分子与细胞,在病毒的有效清除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主要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免疫系统的多种效应成分如何引发及加重病理性损伤等有害方面加以综述.为深入了解流感病毒感染防御机制及寻找并设计出既无害又能有效地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免疫病理损伤 免疫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柯克斯体被单核细胞吞噬及其在单核细胞内生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丽莉 温博海 +3 位作者 张晶波 邱玲 陈梅玲 牛东升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40-944,共5页
目的探讨贝氏柯克斯体被单核细胞吞噬及其在单核细胞内生长的规律。方法将泛影葡胺梯度超速离心纯化的I相贝氏柯克斯体(强毒株)与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THP-1)相互作用,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显微镜检查单核细胞内贝氏柯克斯体。用Gamma射线灭... 目的探讨贝氏柯克斯体被单核细胞吞噬及其在单核细胞内生长的规律。方法将泛影葡胺梯度超速离心纯化的I相贝氏柯克斯体(强毒株)与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THP-1)相互作用,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显微镜检查单核细胞内贝氏柯克斯体。用Gamma射线灭活贝氏柯克斯体作平行实验。结果在4 h内分析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发现单核细胞内灭活贝氏柯克斯体的数量迅速增加,而活立克次体的数量无明显变化。在第1-6d的实验周期内,单核细胞内灭活贝氏柯克斯体数逐渐减少,第5d近于完全消失;而活贝氏柯克斯体的数量从第4d开始逐渐增加。结论单核细胞吞噬活贝氏柯克斯体的效率明显低于对灭活贝氏柯克斯体的吞噬;活贝氏柯克斯体可以在人单核细胞内缓慢生长繁殖,而灭活贝氏柯克斯体则在单核细胞内逐渐被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柯克斯体 单核细胞 吞噬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β防御素1~4抑菌及盐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峰 李涛 +5 位作者 韩燃 房华丽 罗森 王琴 高剑峰 王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85-889,共5页
目的对人β防御素(hBD)1~4的抑菌及盐敏感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二级结构对抑菌及盐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圆二色谱预测hBD 1~4的二级结构,应用抑菌实验来测定抑菌效力,提高溶液中的NaCl浓度来进行盐敏感性分析。结果获得了4种hBD的圆二色... 目的对人β防御素(hBD)1~4的抑菌及盐敏感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二级结构对抑菌及盐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圆二色谱预测hBD 1~4的二级结构,应用抑菌实验来测定抑菌效力,提高溶液中的NaCl浓度来进行盐敏感性分析。结果获得了4种hBD的圆二色谱谱图并进行分析。实验发现hBD-1抑菌活力低,抑菌谱窄,hBD-2、hBD-4抑菌活力好于hBD-1,抑菌谱也更广,但是对盐耐受力差,而hBD-3在这4种防御素中拥有最强的抑菌活性及耐盐效力。结论 4种hBD具有不同的抑菌活性和盐敏感性。防御素的理化性质与二级结构共同决定了抑菌活力及其盐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β防御素 抑菌活性 盐敏感性 圆二色谱 抗菌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特点及分子基础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涛 赵慧 +1 位作者 秦成峰 秦鄂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11-912,915,共3页
关键词 流感病毒 A型 H1N1亚型 疾病暴发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病毒基因组非编码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尉雁 秦鄂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19-1321,共3页
关键词 黄病毒属 非编码区 基因组 黄病毒科 序列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