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发展探讨
1
作者 孔芳毅 周露 王亮 《内蒙古林业》 2025年第4期18-20,共3页
森林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被誉为“生命的摇篮”,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火灾是对森林资源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能在短时间内烧毁大面积森林,急剧改变... 森林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被誉为“生命的摇篮”,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火灾是对森林资源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能在短时间内烧毁大面积森林,急剧改变森林环境,严重损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甚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森林火灾预防是这项事业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贺兰山 森林防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探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多海英 代瑞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0期296-298,共3页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承载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其野生...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承载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其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下,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况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此,概述了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现有工作成效,在了解该地区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保护工作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有效的保护策略,为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蝗虫的调查(直翅目)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哲民 曾慧花 +2 位作者 张红利 陶苏门高 苏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8,共8页
记述2010年7-8月间在内蒙古贺兰山地区蝗虫的调查。共采到蝗虫42种,分属于2总科7科23属,内有6新种和1个雌性新发现,即网翅蝗科Arcypteridae的贺兰山牧草蝗Omocestushelanshanensis sp.nov.黑胫牧草蝗Omocestus nigritihialis sp.nov.槌... 记述2010年7-8月间在内蒙古贺兰山地区蝗虫的调查。共采到蝗虫42种,分属于2总科7科23属,内有6新种和1个雌性新发现,即网翅蝗科Arcypteridae的贺兰山牧草蝗Omocestushelanshanensis sp.nov.黑胫牧草蝗Omocestus nigritihialis sp.nov.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的贺兰山棒角蝗Dasyhippus helanshanensis sp.nov.及剑角蝗科Acrididae的白纹金色蝗Chrysacrisalbonema sp.nov.拟短翅拟埃蝗Pseudoeosyllina brevipennisoide sp.nov.贺兰山拟埃蝗P.helanshanensis sp.nov.并有黑翅牧草蝗Omocestus nigripeannis Zheng雌性新发现。附有全部种类各录和分布.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贺兰山 蝗虫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新发现的野生蘑菇——羊肚菌状高腹菌
4
作者 马金莲 代瑞 +3 位作者 徐建国 郝淑香 徐皓 阿丽玛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2期75-77,共3页
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型真菌本底资源,结合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标本进行鉴定,确定研究中采集并鉴定到的羊肚菌状高腹菌为内蒙古贺兰山新发现野生蘑菇。担子果直径3~5 cm,新鲜时污白至土黄色,干后为褐色。孢... 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型真菌本底资源,结合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标本进行鉴定,确定研究中采集并鉴定到的羊肚菌状高腹菌为内蒙古贺兰山新发现野生蘑菇。担子果直径3~5 cm,新鲜时污白至土黄色,干后为褐色。孢体表面黄褐色,软骨质。菌髓片厚75~120μm,由2~8μm交织菌丝所组成。担子棒状至圆柱状,具4个小梗,壁薄。担孢子10.5~14×8~12μm,宽椭圆形、卵圆形至柠檬形,呈褐色,具5~6条纵行棱脊。生长在海拔2600 m左右的青海云杉林内落叶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状高腹菌 内蒙古贺兰山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矿区植被恢复研究
5
作者 刘占军 袁丽丽 +2 位作者 娜荷芽 哈斯朝格图 杨玉萍 《内蒙古林业》 2024年第4期26-29,共4页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是生态恢复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利用生态修复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将因采矿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于矿山开采前的自然状态,或重建成符合人类某种有益用途的状态,抑或恢复成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状态...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是生态恢复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利用生态修复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将因采矿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于矿山开采前的自然状态,或重建成符合人类某种有益用途的状态,抑或恢复成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状态。所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都是以植被恢复为前提,因此植被恢复研究是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内阿拉善盟丰源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三矿、五矿环境治理区为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周围环境 采矿活动 恢复和重建 阿拉善盟 矿山开采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冬春季岩羊种群现状及保护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付宾 黄师梅 +9 位作者 谢建冲 梁军 苏云 王晓勤 王兆锭 徐建国 张继武 时光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29-5839,共11页
为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岩羊(Pseudois nayaur alashanicus)的种群现状,通过样线法在2017、2018年冬季,2018、2019年春季进行了调查,利用R 4.0.3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 为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岩羊(Pseudois nayaur alashanicus)的种群现状,通过样线法在2017、2018年冬季,2018、2019年春季进行了调查,利用R 4.0.3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密度,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显示,调查共观测到岩羊6299只,其中,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654(2230—3161)只(括号内为95%数量置信区间),种群密度为3.921(3.293—4.668)只/km2。与2003年同季节的调查数据对比发现,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在15年间增长迅速,岩羊的种群密度累计增长了约53.17%,年平均增长3.54%。岩羊集群形式:混合群(88.03%,80.95%)为岩羊冬、春最主要的集群形式,且混合群的数量冬季多于春季,独羊出现的次数最低(1.99%,2.86%),不同的集群类型在不同的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岩羊平均群大小:春季为(13.439±12.085)只,冬季为(9.011±8.610)只,调查季节中集群大小多为1—10只,岩羊的不同季节的群大小差异极显著(P<0.001)。种群成体与幼体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1.411—2.673,雌雄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0.934—1.469,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01)。集群类型、群大小及群组成的调查表明,不同季节间岩羊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及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5
7
作者 袁丽丽 杨玉萍 《内蒙古林业》 2020年第11期17-21,共5页
贺兰山苍松翠柏,自然禀赋优良,阻挡着腾格里沙漠的东侵和西伯利亚寒流的西进,是阿拉善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之功能,同时具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多少年来,在各级政... 贺兰山苍松翠柏,自然禀赋优良,阻挡着腾格里沙漠的东侵和西伯利亚寒流的西进,是阿拉善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之功能,同时具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多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 林业主管部门 生态旅游资源 显著成效 自然禀赋 水源涵养地 防风固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魏佳媛 任侠 +8 位作者 袁丽丽 王晓勤 赵娅茹 李慧 李冰 吴梦瑶 陈林 李学斌 庞丹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9-2010,共12页
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有助于解析土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认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热动态特征,从而揭示环境要素对碳循环的影响。以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盐基离子、热重曲线特征、热稳定性参数及热稳定性驱... 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有助于解析土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认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热动态特征,从而揭示环境要素对碳循环的影响。以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盐基离子、热重曲线特征、热稳定性参数及热稳定性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土壤理化性质除容重(BD)、pH和有效磷(AP)外均呈现递增的趋势;盐基离子主要富集在低海拔地区;TG(Thermogravimetry,热重)曲线所反映的质量损失速率增大;DTG(Derivative thermogravimetry,热重微分)曲线在中低海拔呈双峰趋势,在高海拔呈现单峰趋势;中低海拔TG-T50(SOC质量减少一半时对应的温度)相对较高;随海拔升高,Exo1/Exot(较低温度分解下SOC/总分解SOC)逐渐增加,而Exo2/Exot(较高温度分解下SOC/总分解SOC)逐渐减少,表明贺兰山西坡低海拔土壤有机碳的热稳定性较高;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水平更高;SOM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的主导因素。综上,贺兰山西坡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低海拔土壤有机碳含有更多耐热成分且相对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热稳定性 海拔梯度 盐基离子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某块菌的形态解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9
作者 赵艳玲 王海峰 +1 位作者 王兆锭 樊永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81-1786,共6页
利用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内蒙古贺兰山地区实验样地青海云杉林下的块菌两菌株(菌株a和b)进行分析鉴定。研究发现:(1)两菌株子囊果均为黄褐色,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和棱角。(2)菌株a产孢组织乳白色、致密团... 利用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内蒙古贺兰山地区实验样地青海云杉林下的块菌两菌株(菌株a和b)进行分析鉴定。研究发现:(1)两菌株子囊果均为黄褐色,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和棱角。(2)菌株a产孢组织乳白色、致密团状,菌肉组织褐色;球形、棒状子囊呈蜂窝状排布,内含有1~4个带包被的、表面具有突起状纹饰的球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双层壁,厚约1.7μm,直径约20μm(含纹饰)。(3)菌株b产孢组织有裂隙,松散,子实层内除了具有上述蜂窝状排布的子囊和内部的球型孢子外,还具有"口袋"状子囊,该子囊内含有大量两端尖、外壁光滑、褐色的椭球型孢子。(4)分子生物学进化分析表明,两菌株聚为一支,但属于块菌属的支持率相对较低;推断两菌株可能为中国猪块菌属Choiromyces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块菌 子囊果 子囊 子囊孢子 解剖学 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条件与效益浅析
10
作者 孙萍 陶苏门高 +1 位作者 赵玉山 王亮 《内蒙古林业》 2013年第1期28-29,共2页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是自治区西部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屹立于干旱草原与荒漠中,被誉为西部荒漠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关键词 森林公园建设 贺兰山 内蒙古 效益 阿拉善左旗 自然保护 次生林区 干旱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贺兰山地区赤狐冬夏季食性分析
11
作者 刘占军 陈俊达 +9 位作者 梁咏亮 阿丽玛 娜荷芽 张雅丽 梁军 于美辰 胡天华 郭松涛 滕丽微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赤狐(Vulpes vulpes)作为贺兰山地区主要的中级捕食者,对其食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其与同域物种的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功能,还对评估其生存状况、制定保护管理对策以及监测生物安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2020—2021年,采用高通量测序技... 赤狐(Vulpes vulpes)作为贺兰山地区主要的中级捕食者,对其食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其与同域物种的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功能,还对评估其生存状况、制定保护管理对策以及监测生物安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2020—2021年,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贺兰山地区赤狐冬夏季的食物组成和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赤狐主要取食柏科(Cupressaceae)、鼠李科(Rhamnaceae)、葡萄科(Vit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植物(66.72%),以及牛科(Bovidae)和鸠鸽科(Columbidae)动物(89.53%)。赤狐取食食物组成在夏季和冬季存在较大差异,夏季主要取食刺柏属(Juniperus)、葡萄属(Vitis)、枣属(Ziziphus)和蔷薇属(Rosa)植物,以及鸽属(Columba)、黄鼠属(Spermophilus)和岩羊属(Pseudois)动物,而冬季除枣属和刺柏属外,榆属(Ulmus)、岩羊属和鹿属(Cervus)动植物也是其主要食物来源。植物性食物多样性冬季显著高于夏季(Richness,P<0.05),而动物性食物多样性在两个季节不存在差异(P>0.05)。夏季和冬季取食食物相似性较高,食物重叠指数(Schoener)均大于0.60。研究结果可为精准掌握赤狐全年食物组成提供基础数据,建议保护赤狐主要取食植物及猎物种群,为赤狐在贺兰山地区的种群恢复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狐 野生动物食性 高通量测序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阿拉善黄鼠的洞穴生境选择
12
作者 赵旭阳 苏云 +5 位作者 王晓勤 梁咏亮 张继武 郭松涛 滕丽微 刘振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8,共8页
在野生啮齿类动物生活史中,洞穴为其种群生存、繁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隐蔽条件,为了解贺兰山地区优势种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的洞穴生境偏好,于2023年5—10月,采用样线法与样方法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阿拉善黄鼠的... 在野生啮齿类动物生活史中,洞穴为其种群生存、繁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隐蔽条件,为了解贺兰山地区优势种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的洞穴生境偏好,于2023年5—10月,采用样线法与样方法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阿拉善黄鼠的洞穴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阿拉善黄鼠偏好以针茅Stipa capillata为主要草本植物,以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猪毛菜Kali collinum与珍珠柴Caroxylon passerinum为优势灌木的栖息环境;(2)阿拉善黄鼠偏好海拔较低、隐蔽级较高、距人为干扰距离较远、坡度较大、优势灌木冠幅与郁闭度较大、土壤表层厚度较厚的洞穴栖息地;(3)差异性显著的生境因子按照影响阿拉善黄鼠洞穴生境选择的贡献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隐蔽级、土壤表层厚度、距人为干扰距离、优势灌木冠幅、优势灌木郁闭度,其中隐蔽级最重要。本研究结果提示,可以通过采取改变栖息地内的主要植被类型及依据洞穴位置的偏好性进行针对性抓捕等措施,有效控制阿拉善黄鼠种群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黄鼠 贺兰山 生境选择 洞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东坡岩羊夏冬季肠道菌群组成的性别差异
13
作者 孙凯 祝招玲 +6 位作者 娜荷芽 郝淑香 梁咏亮 徐皓 阿丽玛 刘振生 滕丽微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2-502,共11页
肠道菌群在调控野生动物的生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组成结构可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动物肠道菌群的性别差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针对野生岩羊的相关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以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夏... 肠道菌群在调控野生动物的生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组成结构可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动物肠道菌群的性别差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针对野生岩羊的相关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以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夏季和冬季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线法采集新鲜粪便,对81份非重复个体的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测序,按季节和性别分组,旨在探究贺兰山东坡岩羊两性间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并探讨性别影响肠道菌群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贺兰山岩羊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菌门。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夏季雌性岩羊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极显著高于雄性(P<0.01);冬季雌、雄性岩羊肠道菌群的Chao1和Shannon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PCoA和Anosim分析发现,夏季和冬季雌、雄性岩羊的肠道菌群结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T‑test检验和LEfSe分析发现,夏季雌性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黑水仙菌门(Melainabacteria)、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梭菌纲(Clostridia)和梭菌目(Clostridiale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雄性,而拟杆菌门、拟杆菌纲(Bacteroidi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Mailh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Tyzzer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雄性(P<0.05);在冬季,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甲烷粒菌属(Methanocorpusculum)、Mailhella的相对丰度雌性显著高于雄性(P<0.05),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臭气杆菌属(Odoribacter)和未知克里斯滕森菌科(unidentified_Christensenellaceae)的相对丰度雄性高于雌性,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贺兰山岩羊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在夏季和冬季差异较大,但多样性仅在夏季具有极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激素水平、食性和生理等差异。本研究挖掘了不同季节下贺兰山岩羊肠道菌群性别间的差异特征,丰富了野生岩羊基本的生物学数据,为深入研究岩羊肠道菌群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保护区内岩羊的科学保护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肠道菌群 组成结构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异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14
作者 李小聪 司浩宇 +7 位作者 李静尧 邱开阳 张硕 黄业芸 刘王锁 鲍平安 苏云 崔璐瑶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9,共10页
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揭示山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元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贺兰山东坡浅山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4个典型植被类型(海拔1464—2947 m)为研究... 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揭示山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元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贺兰山东坡浅山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4个典型植被类型(海拔1464—2947 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植被凋落物及表层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凋落物全碳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全磷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全碳在1562 m存在拐点,有最小值为336.80 g·kg^(-1),全磷在2947 m有最大值为0.92 g·kg^(-1);凋落物全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562 m存在拐点,有最大值为13.73 g·kg^(-1)。而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116 m存在拐点,有最大值为79.57 g·kg^(-1)、0.87 g·kg^(-1),土壤全氮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2947 m有最大值,为7.77 g·kg^(-1)。(2)随着海拔的升高,凋落物氮磷比(N:P)、碳磷比(C:P)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碳氮比(C:N)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碳氮比(C:N)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氮磷比(N:P)、碳磷比(C:P)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凋落物全氮与土壤有机碳、碳磷比(C:P)呈显著负相关(P<0.05),凋落物全磷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凋落物氮磷比(N:P)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氮磷比(N:P)、碳磷比(C:P)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凋落物碳磷比(C:P)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贺兰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凋落物养分循环及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特征 凋落物 垂直地带性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马鹿的种群数量及种群结构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萍 黄师梅 +4 位作者 苏云 孟德怀 张致荣 滕丽微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1-347,共7页
为了掌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鹿(Cervus elaphus)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维护内蒙古贺兰山的生态平衡。于2017年11—12月,2018年4—6月、11—12月,2019年4—6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的... 为了掌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鹿(Cervus elaphus)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维护内蒙古贺兰山的生态平衡。于2017年11—12月,2018年4—6月、11—12月,2019年4—6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的马鹿进行调查,采用Distance R进行数据分析,估测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并对种群结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马鹿在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452(1678—3578)只,种群密度为3.705(2.539—5.048)只/km^(2),遇见率为1.943只/km。遇见率年际间变化不明显(F=0.12,P=0.986);混合群出现的次数最高,雄性群出现的次数最低,不同集群类型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群大小在不同季节的差异不显著(P=0.132);雌雄比在不同季节中没有太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R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鞘翅目昆虫多样性及区系组成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席晨阳 丁玉森 杨云天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36-39,共4页
本研究通过对现有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鞘翅目昆虫的文献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已知该区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共2亚目6总科12科102属185种。其中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金龟科(Scarabaeidae)、步甲科(Carabidae)、天牛科(Ceram... 本研究通过对现有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鞘翅目昆虫的文献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已知该区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共2亚目6总科12科102属185种。其中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金龟科(Scarabaeidae)、步甲科(Carabidae)、天牛科(Cerambycidae)和瓢虫科(Coccinellidae)为该区优势科群,锹甲科(Lucanidae)、皮金龟科(Trogidae)、齿颚象科(Rhychitidae),为该区稀有科群。拟步甲科昆虫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分别为2.2275和2.6817;芫菁科(Meloidae)的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4866;象甲科(Curculionidae)的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9907。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分析表明,内蒙古贺兰山鞘翅目昆虫中有58种为古北界独有种类,占种数的31.35%,古北界+东洋界双区型鞘翅目种类有111种,占比60.00%。该地区的鞘翅目昆虫具有明显的古北界特征,而且其中不乏有着与东洋区密切联系的物种。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分析,内蒙古贺兰山鞘翅目昆虫的主要优势区型为四区型“蒙新区+华北区+华中区+青藏区”和全国广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多样性 区系组成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林区筑牢森林防火防线
17
作者 杨玉萍 袁丽丽 +2 位作者 邬金爱 王亮 多海英 《内蒙古林业》 2021年第4期14-15,共2页
贺兰山位于阿拉善高原和宁夏平原之间,由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贺兰山林区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贺兰山林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天然次生林和野生动... 贺兰山位于阿拉善高原和宁夏平原之间,由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贺兰山林区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贺兰山林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天然次生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资源 森林防火 宁夏平原 阿拉善高原 主要保护对象 贺兰山林区 天然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娟 刘占军 +8 位作者 任振强 娜荷芽 赵娅茹 吴梦瑶 陈林 李学斌 周金星 万龙 庞丹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796,共10页
【目的】探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贺兰山西坡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海拔梯度依次选择荒漠草原(海拔1349 m)... 【目的】探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贺兰山西坡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海拔梯度依次选择荒漠草原(海拔1349 m)、灰榆Ulmus glaucescens林(1905 m)、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灌丛(2134 m)、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2150 m)、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2160 m)、青海云杉林(2635 m)和亚高山草甸(2664 m)等7种典型植被类型。每个植被类型设置3个重复样地,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含水率、容重、pH、有机碳、铵态氮、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酶活性(β-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蔗糖酶、淀粉酶)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探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质量分数差异,并分析其影响要素。【结果】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海拔上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土壤容重随海拔上升在0~10与10~20 cm土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全氮、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以及pH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随海拔上升无显著变化规律;在不同海拔植被带0~10 cm土层土壤各酶活性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与β-葡糖苷酶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上升趋势,淀粉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而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不同植被带不同土层之间均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在0~10与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磷、铵态氮、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海拔梯度变化引起贺兰山西坡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变化,进而调控森林土壤酶活性沿海拔及土层分布的变化,其中土壤有机碳、pH及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能较好地解释土壤酶活性的海拔梯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植被类型 土壤酶活性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现状及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胡天华 李元刚 王兆锭 《农业科学研究》 2012年第2期40-45,共6页
根据2000年以来的监测及2007—2009年对贺兰山脊椎动物综合考察结果,分析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贺兰山的分布状况.贺兰山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3种,包括30种鸟类和13种哺乳类;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 根据2000年以来的监测及2007—2009年对贺兰山脊椎动物综合考察结果,分析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贺兰山的分布状况.贺兰山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3种,包括30种鸟类和13种哺乳类;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5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的有17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2010)的有37种;由于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可以确证的实体或痕迹,雪豹(Panthera uncia)、盘羊(Ovis ammon)、黄羊(Procapra gutturosa)、斑羚(Naemorhedus goral)在贺兰山的存在与否及分布范围有待以后的调查研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贺兰山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以隼形目鹰科(16种)及隼科(7种)鸟类为主;山地草原带(1 400~1 600m)出现的重点保护动物数量最多,有31种,其次是山地疏林草原带(1 600~2 000m)和山地针叶林带(1 900~3 000m),分别有29种和16种,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3 000~3 556m)出现的动物数最少,有11种.针对贺兰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与分布格局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濒危物种 分布特征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氨基糖积累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娅茹 吴梦瑶 +7 位作者 袁丽丽 王晓勤 杨娟 陈林 李学斌 周金星 万龙 庞丹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07-2918,共12页
为探明旱区山地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氨基糖积累特征,明确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以及影响因素。以2021年8月在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1848—2940 m)采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氨基糖含量、氨基糖对土壤有... 为探明旱区山地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氨基糖积累特征,明确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以及影响因素。以2021年8月在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1848—2940 m)采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氨基糖含量、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贡献变化特征以及引起该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沿海拔梯度上升,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出显著差异,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表现为升高趋势,pH和容重表现为降低趋势,全磷无明显变化规律。沿海拔梯度上升,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以及丛枝菌根真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s)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中海拔区域(2110—2360 m)微生物PLFAs含量更高。沿海拔梯度上升,总氨基糖含量和氨基糖单体(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和氨基甘露糖)分别表现为持续增加和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并且总氨基糖和氨基糖单体含量均在最高海拔达到峰值,中海拔区域真菌和细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均小于高海拔(2707—2940 m)和低海拔(1848—1910 m),且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真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PLFAs含量共同解释了土壤氨基糖含量及对有机碳贡献率的55.2%,其中土壤理化性质解释变异的52.9%,微生物PLFAs含量解释变异的26.9%,冗余分析同步验证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氨基糖及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贺兰山西坡微生物驱动土壤有机碳存储与转化机制,可为进一步研究旱区山地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微生物群落 土壤有机碳 氨基糖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