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内蒙古段甲烷通量变化特征及甲烷功能菌群落对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吴霞 王晓丽 +2 位作者 乌音嘎 阿如汗 虹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105-7118,共14页
内陆水体被认为是甲烷(CH_(4))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占全球CH_(4)排放总量的25%。为研究黄河内蒙古段水⁃气界面CH_(4)通量变化特征及甲烷功能菌群落对甲烷排放的影响,于2023年3月—11月采集样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探讨了黄河内蒙古段... 内陆水体被认为是甲烷(CH_(4))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占全球CH_(4)排放总量的25%。为研究黄河内蒙古段水⁃气界面CH_(4)通量变化特征及甲烷功能菌群落对甲烷排放的影响,于2023年3月—11月采集样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探讨了黄河内蒙古段水⁃气界面CH_(4)气体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甲烷功能菌群落与甲烷排放通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黄河内蒙古段在研究期间总体表现为大气CH_(4)的排放源,春季、夏季、秋季CH_(4)排放通量分别为(5.92±4.54)mg m^(-2)d^(-1)、(13.42±18.83)mg m^(-2)d^(-1)和(1.40±3.81)mg m^(-2)d^(-1),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不同采样点排放通量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CH_(4)气体通量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与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溶解有机碳(DOC)和铵态氮(NH_(4)^(+)⁃N)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P=0.05)。研究区产甲烷菌优势菌群为Methanosarcina(甲烷八叠球菌属)和Methanobacterium(甲烷杆菌属),甲烷氧化菌优势菌群为Methylocystis(甲基孢囊菌属)和Methylobacter(甲基杆菌属);不同样本中甲烷功能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对产甲烷菌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总碳(TC)(r=0.8792),对甲烷氧化菌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NH_(4)^(+)⁃N(r=0.7190);在产甲烷菌群落中,Methanobacterium(甲烷杆菌属)和未分类菌属unclassified_k_norank_d_Archaea对CH_(4)排放影响最大,这类细菌会促进甲烷排放;在甲烷氧化菌群落中,未识别的甲烷氧化菌norank_d_Bacteria对CH_(4)氧化影响最大,这类细菌会促进甲烷氧化,从而减少水⁃气界面甲烷排放。本研究可为我国河流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以及排放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段 CH_(4)通量 影响因素 甲烷功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玉米主产区农业热量资源变化及其对策探讨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宝林 高聚林 +4 位作者 王志刚 池梦雪 赵俊灵 郭佳 彭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7-765,共9页
为了探讨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提质增效的压力下,内蒙古玉米主产区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及其生产对策,分析了1961-2017年间内蒙古玉米主产区通辽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等地区年均温、≥10℃年积温和生长季... 为了探讨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提质增效的压力下,内蒙古玉米主产区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及其生产对策,分析了1961-2017年间内蒙古玉米主产区通辽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等地区年均温、≥10℃年积温和生长季(5-9月)积温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地区年均温、≥10℃年积温和生长季积温存在地区差异,但1961-2017年间三者均呈线性上升趋势,而生长季积温占比下降。气温的升高和积温的增加使农业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玉米增产和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内蒙古气候温暖区玉米生产潜力增大;但应避免越区种植,警惕气象灾害风险。在气温升高的背景下,通过品种选择、播期调整和肥料管理,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可使热量资源利用率提高15%,对于内蒙古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玉米生产的高产高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气温 积温 玉米 热量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资料的内蒙古玉米主产区低温冷害时空分布规律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建楠 张宝林 +1 位作者 杨雪婷 郭佳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1期50-52,89,共4页
基于历史资料初步统计分析了1950—2000年间内蒙古地区低温冷害发生规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低温冷害发生频次和影响程度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内蒙古低温冷害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链式连年频发的特点,在空间上具有广... 基于历史资料初步统计分析了1950—2000年间内蒙古地区低温冷害发生规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低温冷害发生频次和影响程度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内蒙古低温冷害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链式连年频发的特点,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玉米主产区受低温冷害影响严重。研究结果为提高光温资源利用率,并进一步开展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及其气候背景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低温冷害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农业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异及玉米资源利用率 被引量:9
4
作者 郭佳 张宝林 +2 位作者 高聚林 王志刚 宋佳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6-486,共11页
利用2017—2018年内蒙古东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及其周边35个气象站点日均温数据,基于≥10℃初始日、终止日、持续时间、积温和生长季(5—9月)积温占比,研究该区域农业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异和资源潜力,并通过区域联合... 利用2017—2018年内蒙古东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及其周边35个气象站点日均温数据,基于≥10℃初始日、终止日、持续时间、积温和生长季(5—9月)积温占比,研究该区域农业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异和资源潜力,并通过区域联合试验分析当前农户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的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内蒙古东部农业热量资源呈现东南-西北方向倾斜的纬度地带性,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东南部热量资源较丰富,而兴安盟西北部和呼伦贝尔市热量积累相对不足;玉米生长季总热量与玉米产量密切相关,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是玉米增产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东部≥10℃温度初始日差异大,通过选择适宜播期充分利用春季热量资源,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生长季积温占比的空间变异表明,在温凉区适时播种,在温暖、温热区种植晚熟品种,可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热量资源 积温 玉米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艳 焦燕 +4 位作者 杨文柱 闫颖超 邬宏 灵灵 史月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551-6560,共10页
为了解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现状,引入降雨影响因子(α)和地形影响因子(β)对传统的输出系数模型(ECM)进行改进,量化该地区的农田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结合污染物入河系数(γ),对农田非点源氮磷入河(乌梁素海)量进行估算,并识... 为了解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现状,引入降雨影响因子(α)和地形影响因子(β)对传统的输出系数模型(ECM)进行改进,量化该地区的农田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结合污染物入河系数(γ),对农田非点源氮磷入河(乌梁素海)量进行估算,并识别污染物关键源区.结果表明,河套灌区2021年农田非点源总氮(TN)、总磷(TP)污染负荷为3520.998和407.125t,分别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污染负荷总量的79.674%和89.201%;农田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空间分布一致,表现为靠近水体、排干的乡镇贡献量最高,依次为新华镇、新安镇和塔尔湖镇,TN、TP污染负荷分别为316.658, 236.725, 199.344t/a和36.615,27.371,23.050t/a;农田非点源TN、TP入河量为387.310t/a和16.285t/a,其中新华镇、新安镇、塔尔湖镇、隆兴昌镇、团结镇和蛮会镇是河套灌区的农田非点源污染重点防治乡镇;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的合理性,相对误差分别为-4.743%和19.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农田非点源污染 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 TN 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表层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类型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晓丽 其勒格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8-589,共12页
为掌握黄河内蒙古段表层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6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内蒙古段沉积物细菌丰度大小排序为乌拉特前旗(H3)>老牛湾(H6)&... 为掌握黄河内蒙古段表层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6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内蒙古段沉积物细菌丰度大小排序为乌拉特前旗(H3)>老牛湾(H6)>临河(H2)>包头(H4)>托县(H5)>乌海(H1),微生物多样性排序为H6>H2>H5>H4>H3>H1,乌海沉积物中细菌丰度和微生物多样性都是最低的一个采样点。黄河内蒙古段表层沉积物中三大优势菌群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32.39%)、绿弯菌门(Chloroflexi,13.2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2.16%)。细菌群落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离子交换容量(CEC)和总磷(TP)、总氮(TN)等环境因子对黄河内蒙古段沉积物细菌群落分布影响较大,负相关系数分别为82.5%、80.1%、85.5%和85.2%;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格局与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损耗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段表层沉积物 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壤N_2O排放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文柱 焦燕 +1 位作者 杨铭德 温慧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8-953,共6页
选择内蒙古河套灌区强度盐碱土壤S_1[电导率(EC)2.60dS/m]和轻度盐碱土壤S_2[电导率(EC)0.74dS/m]为研究对象,2014~2016年,利用静态箱法3年野外原位观测试验,研究盐碱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2种不同盐碱程度土壤N_2O排... 选择内蒙古河套灌区强度盐碱土壤S_1[电导率(EC)2.60dS/m]和轻度盐碱土壤S_2[电导率(EC)0.74dS/m]为研究对象,2014~2016年,利用静态箱法3年野外原位观测试验,研究盐碱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2种不同盐碱程度土壤N_2O排放每年均存在显著差异,轻度盐碱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低;随EC升高,土壤盐碱程度加重,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升高.2014~2016年作物生长季(4~11月)轻度盐碱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80.6,167.6,118.2mg/m^2;强度盐碱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比轻度盐碱土壤分别增加19%、26%和45%,修复盐碱土壤成为减缓盐碱土壤N_2O累积排放的重要农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壤 不同盐碱程度 N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沙漠化草原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杜昌笛 包海 赵圆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54-1861,共8页
2017年7月,采用动态箱采样法对内蒙古沙漠化草原的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进行了研究,同时记录了温度、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等参数.结果表明:沙漠化草原羊草和冰草均排放了异戊二烯、α-蒎烯、β-蒎烯、α-水芹烯、3-蒈烯、α-萜品烯... 2017年7月,采用动态箱采样法对内蒙古沙漠化草原的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进行了研究,同时记录了温度、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等参数.结果表明:沙漠化草原羊草和冰草均排放了异戊二烯、α-蒎烯、β-蒎烯、α-水芹烯、3-蒈烯、α-萜品烯、对伞花烃、柠檬烯、γ-萜品烯、萜品油烯、罗勒烯和崁烯等12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羊草和冰草排放的BVOC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78.76±92.39),(35.51±20.23),(23.62±5.62),(380.48±206.97),(15.70±4.72),(36.21±10.53),(62.46±10.36),(36.63±22.83),(85.44±48.33),(5.59±5.33),(17.62±3.32),(173.39±201.97)μg/(m^2·h)和(587.36±298.57),(7.24±0.28),(80.09±0.32),(204.49±122.10),(4.64±0.83),(9.96±3.32),(18.86±5.73),(4.49±4.37),(63.02±27.51),(7.26±5.09),(23.06±1.86),(32.30±26.29)μg/(m^2·h);羊草和冰草BVOC排放通量与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但各草种所受影响因子不尽相同,且其排放过程复杂,除冰草异戊二烯排放通量在15:00和17:00达到峰值外,其余BVOC排放通量与羊草BVOC排放通量均在11:00和15:00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起源挥发性有机物 温度 光合有效辐射 排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煤矸石合成X型沸石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思阳 王晓丽 臧晔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1-1075,共5页
煤矸石采用碱熔-水热法合成沸石,在沸石投加量为2.5 g/L,含磷废水初始浓度5 mg/L条件下,探究合成条件对磷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矸石合成沸石基吸附剂的最佳条件为:焙烧温度700℃,硅铝比3∶1,钠硅比1.9∶1。合成的沸石是纯度较高、... 煤矸石采用碱熔-水热法合成沸石,在沸石投加量为2.5 g/L,含磷废水初始浓度5 mg/L条件下,探究合成条件对磷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矸石合成沸石基吸附剂的最佳条件为:焙烧温度700℃,硅铝比3∶1,钠硅比1.9∶1。合成的沸石是纯度较高、晶型完整、颗粒大小均匀,孔径均一、呈棱角分明的八面体结构的X型沸石,其比表面积约为354.8 m^2/g,最可几孔径为3.8 nm,对模拟含磷废水的磷去除率69%,比原煤矸石的去除效果提升4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X型沸石 磷去除率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智远 包海 +2 位作者 杨娜 高星星 丁艳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026-4032,共7页
于2021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采用动态箱采样法对内蒙古河套灌区17种春小麦排放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进行了研究,同时记录了温度、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等参数.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主要排放异戊二烯、α-蒎烯和甲苯,生... 于2021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采用动态箱采样法对内蒙古河套灌区17种春小麦排放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进行了研究,同时记录了温度、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等参数.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主要排放异戊二烯、α-蒎烯和甲苯,生长期其排放率分别为(0.85~39.31),(2.60~14.32)和(6.41~35.39)ng/(g·h),成熟期其排放率分别为(1.75~7.99),(1.11~5.81)和(1.91~25.61)ng/(g·h);生长期异戊二烯、单萜烯类和BTEX标准状态(T=303K,PAR=1000μmol/(m^(2)·s))下排放率分别为(12.92±5.14),(11.98±7.13)和(23.13±7.32)ng/(g·h),成熟期分别为(2.47±0.64),(5.73±1.19)和(14.23±5.27)ng/(g·h),生长期的排放率明显大于成熟期;一定环境温度和PAR范围内,河套灌区春小麦BVOC排放率与环境温度和PAR均呈指数相关,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但环境温度超过45℃时会抑制其BVOC排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河套灌区 春小麦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沉积物中硅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初晨 杨宏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2-436,共5页
应用连续浸提技术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段表层沉积物中硅的赋存形态及沿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残渣态硅(Residual-Si)含量最高,占5种硅形态总量(∑Si)的91.78%(质量分数,下同)~98.08%,但Residual-Si对上覆水影响不大,其余4种硅形态... 应用连续浸提技术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段表层沉积物中硅的赋存形态及沿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残渣态硅(Residual-Si)含量最高,占5种硅形态总量(∑Si)的91.78%(质量分数,下同)~98.08%,但Residual-Si对上覆水影响不大,其余4种硅形态均为生物有效硅(Valid-Si),Valid-Si仅占∑Si的1.92%~8.22%,但对黄河水体硅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人工筑坝会导致水体总颗粒物(TMP)浓度减少,使大坝下游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硅(IEF-Si)、碳酸盐结合态硅(CF-Si)和上覆水溶解硅(DSi)含量明显降低;旅游景点和电厂产生的人为污染会通过大气沉降和地表径流等进入到水体,使水体营养程度进一步升高,浮游植物在沉积物中汇集,导致下游沉积物IEF-Si、CF-Si含量升高,增加沉积物中硅的释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段 沉积物 硅形态 分布特征 大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部分河段表层沉积物对氨氮、硝态氮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淑芳 王晓丽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5-1109,共5页
实验室模拟条件下以内蒙古归流河、弱水河、锡林河、洮儿河以及岱海5条河流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氨氮、硝态氮进行吸附实验,探究动力学吸附规律及等温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氨氮、硝态氮的吸附量随时间增加而增长,一定时间... 实验室模拟条件下以内蒙古归流河、弱水河、锡林河、洮儿河以及岱海5条河流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氨氮、硝态氮进行吸附实验,探究动力学吸附规律及等温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氨氮、硝态氮的吸附量随时间增加而增长,一定时间趋于稳定,吸附动力学过程与Lagergren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的相关性较显著,属于化学吸附。吸附热力学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都属于单分子层吸附。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过程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也能很好地描述,1/n在0.8622~1.0526之间,说明吸附过程较容易进行,其中岱海吸附能力最强,洮儿河吸附能力较差;沉积物对硝态氮的吸附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弱水河吸附能力较强,归流河吸附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氨氮 硝态氮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种植结构的遥感分析——以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为例
13
作者 赵俊灵 张宝林 +2 位作者 池梦雪 郭佳 彭健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5期13-16,共4页
根据农作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和物候历差异,基于遥感影像及其反演指标可以监测农作物长势,获取作物播种面积、作物布局等农业种植结构信息。研究表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和向日葵等,旗中部农作物整齐度高、长势较... 根据农作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和物候历差异,基于遥感影像及其反演指标可以监测农作物长势,获取作物播种面积、作物布局等农业种植结构信息。研究表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和向日葵等,旗中部农作物整齐度高、长势较好;旗南部黄河周边地区,作物整齐度和长势均较差,农田荒芜严重;研究区域满足麦类+蔬菜复种的光温资源需求,可提高土地和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农业种植结构的遥感分析有助于把握作物长势的空间变异,反映土地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利用状况,对于把握农情、指导农业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农业 种植结构 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GoogLeNet的玉米叶片病害识别及其可解释性研究
14
作者 牛潘婷 张宝林 +1 位作者 潘丽杰 郭建鹏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2,共9页
为加强农作物病害的识别,减少病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基于迁移学习构建5种深度学习网络,对玉米叶片锈病、大小斑病和灰斑病进行识别分类研究。通过对比AlexNet、VGG19、ResNet50、GoogLeNet和MobileNetV2深度学习网... 为加强农作物病害的识别,减少病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基于迁移学习构建5种深度学习网络,对玉米叶片锈病、大小斑病和灰斑病进行识别分类研究。通过对比AlexNet、VGG19、ResNet50、GoogLeNet和MobileNetV2深度学习网络,GoogLeNet的识别准确率最高,达到96.3%,模型收敛效果最好。通过进一步优化GoogLeNet模型架构,在inception模块中插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使用LeakyReLU激活函数替换ReLU函数,改进后网络通道注意力增强,测试集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9.0%,识别准确率提高2.7%。采用CAM和LIME算法对模型的可解释性分析,改进后网络的可解释性增强,更好地关注叶片病害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玉米叶片病害 迁移学习 可解释性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植物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冯雪瑶 李兴 +1 位作者 刘瑞霞 王文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0-105,170,共7页
冰封期水体中营养盐等环境因子随水体结冰而发生迁移,其分布状态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也会发生改变。采用聚类分析、典范对应分析法(CCA)研究了2018年1月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乌梁素海冰封... 冰封期水体中营养盐等环境因子随水体结冰而发生迁移,其分布状态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也会发生改变。采用聚类分析、典范对应分析法(CCA)研究了2018年1月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植物共有6门38属69种,其中硅藻和绿藻数量最多,其次是蓝藻;乌梁素海冰封期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均值为279万个/L,浮游植物密度整体趋于稳定;浮游植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相似性较高;TN、TP、NO-2-N、NH+3-N、COD、pH值为影响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冰封期浮游植物硅藻和蓝藻优势种与透明度、DO、pH值显著正相关,绿藻优势种与TN、TP、NH+3-N、NO-2-N显著正相关,与pH值显著负相关;冰层厚度的空间分布与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在冰封期叶绿素a浓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封期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响应关系 乌梁素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氧化物基生物炭复合材料在污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2
16
作者 包莫日根 莫日格吉乐 +2 位作者 赵红叶 赵斯琴 长山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220,共8页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一种富含碳固体物质,特点为疏松多孔、比表面积大且表面富含酚羟基、羧基和氨基等多种官能团。同时,生物炭是一种廉价易得、性能优良的吸附材料,因其环境友好、来源广泛,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应...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一种富含碳固体物质,特点为疏松多孔、比表面积大且表面富含酚羟基、羧基和氨基等多种官能团。同时,生物炭是一种廉价易得、性能优良的吸附材料,因其环境友好、来源广泛,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分析了生物炭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机理,重点阐述了TiO_(2)、磁性氧化铁、MnO_(2)以及其他氧化物等金属氧化物基生物炭复合材料在污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循环利用以及再生性能,最后展望了金属氧化物基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 生物炭 复合材料 污水处理领域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无人机飞行高度下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无人机遥感反演及其指示叶位的识别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瑞鑫 张宝林 +3 位作者 潘丽杰 牛潘婷 斯琴高娃 何美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4-1244,共11页
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对其监测精度有影响。本研究旨在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探究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与植被指数间的关系,从而明确指示叶位、无人机的最佳飞行高度。采用随机森林法构建基于植被指数的叶绿素相对含... 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对其监测精度有影响。本研究旨在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探究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与植被指数间的关系,从而明确指示叶位、无人机的最佳飞行高度。采用随机森林法构建基于植被指数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遥感估算模型,并进行模型的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灌浆期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高于乳熟期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植株中部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高于上部、下部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在玉米灌浆期与乳熟期,玉米叶片SPAD值的指示叶位为第5叶,当无人机飞行高度为20 m时,模型的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 2)=0.94]。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叶绿素相对含量遥感监测的精度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农作物的田间智能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绿素 无人机 遥感 指示叶位 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呼和浩特市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速率空间分布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星星 包海 丁艳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02-1913,共12页
为揭示呼和浩特市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排放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13种优势树种采用动态箱采样技术-ATD-GC/MS法定性定量分析并计算了BVOCs标准排放速率;获取呼和浩特市区域Sentinel-2遥感... 为揭示呼和浩特市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排放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13种优势树种采用动态箱采样技术-ATD-GC/MS法定性定量分析并计算了BVOCs标准排放速率;获取呼和浩特市区域Sentinel-2遥感数据,使用SVM分类器以及植被NDVI指数,对植被进行分类,再利用LAI、NDVI和植被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之间拟合模型估算了呼和浩特市区域林地和草地的生物量,绘制了标准状态下(T:303 K,PAR:1000μmol·m^(-2)·s^(-1))BVOCs排放速率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夏季呼和浩特市BVOCs标准排放速率为4.65×10^(5)g·km^(-2)·h^(-1);其空间分布特征为土默特左旗西侧及东北侧、和林格尔县东侧和清水河县东北侧为异戊二烯排放速率较高的区域,而武川县、和林格尔县西南和清水河县西南为排放速率较低的区域;土默特左旗西侧及东北侧、武川县南侧以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北侧为单萜烯排速率较高的区域,而武川县、和林格尔县西边至东南以及清水河县西边至南边为排放速率较低的区域;呼和浩特市BVOCs排放速率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该结果将为准确评估夏季呼和浩特市臭氧污染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市 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速率 生物量 GIS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水草酸辅助硝酸铁热分解制备高饱和磁化强度γ-Fe_(2)O_(3)纳米粒子
19
作者 高波 赵斯琴 长山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78-1582,共5页
采用硝酸铁和无水草酸为原料,通过简便的一步固相法焙烧制备γ-Fe_(2)O_(3)纳米粒子。采用XRD、SEM-EDS、N_(2)-吸附/脱附和VS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形态和磁性能。研究表明,在Fe(NO_(3))_(3)·9H_(2)O中添加C_(2)H_(2)O_(... 采用硝酸铁和无水草酸为原料,通过简便的一步固相法焙烧制备γ-Fe_(2)O_(3)纳米粒子。采用XRD、SEM-EDS、N_(2)-吸附/脱附和VS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形态和磁性能。研究表明,在Fe(NO_(3))_(3)·9H_(2)O中添加C_(2)H_(2)O_(4),可以制备出饱和磁化强度为76.3 emu/g的棒状γ-Fe_(2)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水硝酸铁 高饱和磁化强度 棒状γ-Fe_(2)O_(3) 一步固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光催化原理及改性研究进展
20
作者 莫日格吉乐 包莫日根 +5 位作者 白璐 谢兵 于晓丽 曹鸿璋 赵丹蕾 赵斯琴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100,共6页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环境保护技术,可用于处理水和空气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CeO_(2)光催化剂由于其高稳定性和强光吸收能力而备受关注。但是CeO_(2)对自然可见光的吸收很弱,光生电子反应受限,在光催化中不能直接利用可见光促进电...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环境保护技术,可用于处理水和空气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CeO_(2)光催化剂由于其高稳定性和强光吸收能力而备受关注。但是CeO_(2)对自然可见光的吸收很弱,光生电子反应受限,在光催化中不能直接利用可见光促进电荷分离,这限制了催化活性和效率。本文主要从CeO_(2)自身的基本性能、结构和基本原理出发,综述了通过负载、掺杂及半导体复合等方法改性CeO_(2)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光催化 改性 负载 掺杂 半导体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