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植被恢复对水热因子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
1
作者 王思楠 吴英杰 +5 位作者 黎明扬 王飞 张雯颖 马小茗 张彦杰 王杨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7-459,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其植被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影响机制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其植被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影响机制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内蒙古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直接及间接影响作用,利用Copula函数建立概率分布函数来描述降水量-NDVI、温度-NDVI的依赖关系,为该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2—2020年,内蒙古地区降水量以速率0.357 mm/(10 a)(P=0.276)减少,气温以速率0.243℃/(10 a)(P<0.001)增加,NDVI以速率0.009/(10 a)(P=0.228)增加,植被退化面积远小于改善面积。降水量和温度通过彼此抑制植被生长,降水量对植被NDVI综合通径系数均为正(0.927),温度对植被NDVI综合通径系数均为负(-0.809),且降水量对植被生长的直接作用远大于气温的间接作用。当降水量高于阈值7 mm(西部)、15 mm(中部)、20 mm(东部)和10 mm(全区)时,NDVI分别大于0.16、0.3、0.5和0.3,植被指数随降水量和联合概率增加而增加。NDVI随温度自西向东降低而有所增加,有利于植被发育的温度范围向低温区扩大,呈阶梯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热因子 通径分析 COPULA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丽娜 王治霖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2期5-8,43,共5页
乌拉特前旗某小流域位于黄河水系,受风蚀和水蚀影响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乌拉特前旗某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分区治理策略进行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前,对小流域内水土保持、沟(河)道、人居环境、... 乌拉特前旗某小流域位于黄河水系,受风蚀和水蚀影响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乌拉特前旗某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分区治理策略进行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前,对小流域内水土保持、沟(河)道、人居环境、污染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基于调查结果,项目划分为3个不同分区,分别实施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沟道整治区位于小流域上游,主要采取沟头防护、沟道治理、护坡护岸以及绿化美化等措施进行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区位于居民点周边,重点解决水土流失、污染、生活污水垃圾等问题,采取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进行治理;生态自然修复区多为荒草地,主要采用封育和补植补种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在乌拉特前旗某小流域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并为当地带来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地区 生态清洁 小流域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内蒙古河套灌区2000—2021年种植结构提取与动态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圣微 杨林 +5 位作者 叶德成 张凤霞 白燕英 李河 陈婧 方科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42-150,共9页
河套灌区是中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掌握其多年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化,不但可以为探讨农田产量和灌溉用水量提供数据,还可以为未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Landsat-5和Landsat-8遥感影像,计算得到灌区年内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 河套灌区是中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掌握其多年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化,不但可以为探讨农田产量和灌溉用水量提供数据,还可以为未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Landsat-5和Landsat-8遥感影像,计算得到灌区年内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对影像缺失区域则利用MODIS NDVI数据进行插补,在此基础上还计算得到了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数据。构建了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并将模型进行年际迁移从而得到2000—2021年的种植结构,进行多年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9%,Kappa系数为0.87,其中玉米、小麦和蔬菜等主要作物的分类精度高于90%,与统计种植面积比较,相对误差在2%~8%之间。2000—2021年间,葵花、玉米的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小麦种植面积大量缩减;研究时段内葵花种植面积发生演变较大,玉米次之,均主要由小麦转入。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性及迁移效果,可为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管理、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深度学习 物候差异 作物识别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临河风沙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 被引量:5
4
作者 于靖明 杨光 +2 位作者 吴际 李庆和 温雅琴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4-212,共9页
客观评价内蒙古风沙区生态环境质量,可辅助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以内蒙古风沙区腹地临河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89、2000、2010、2021年4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模型(RSEI),从时间、空间2... 客观评价内蒙古风沙区生态环境质量,可辅助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以内蒙古风沙区腹地临河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89、2000、2010、2021年4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模型(RSEI),从时间、空间2个尺度对临河区32 a间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针对RSEI模型不适用于大面积水域的情况,采用支持向量机(SVM)与转移矩阵分析水体演变同生态环境质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89、2000、2010、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等级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9.82%、90.97%、60.23%、93.66%,RSEI均值以2010年为转折点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整体降幅13.90%;空间分布上,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中等级区域主要位于林木覆盖区及黄河沿岸湿地;差等级区域主要位于城市、乡镇扩建区及工业园区;生态环境质量各等级空间重心迁移幅度较大;从时间尺度分析,93.58%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稳定发展态势,恶化区域较改善区域面积占比6.06%;研究区水体总面积锐减50.65 km^(2),水体演变面积达101.87 km^(2),整体对生态环境质量呈负面影响。RSEI高效、真实地刻画1989-2021年临河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进程,对于践行区域生态环境同城市化建设的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RSEI 主成分分析 内蒙古临河风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排土场不同灌木林土壤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媛 张景波 +5 位作者 辛智鸣 蔺方春 赵晶晶 杨耀科 乔靖然 郑东升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2-268,共7页
研究矿区排土场不同灌木林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定量评价不同固沙灌木林土壤质量,对排土场合理选择固沙树种和指导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种植沙棘、拧条、巨菌草、欧李、蛋白桑、文冠果6种灌木的固沙地与裸地(BS)进行对照,通... 研究矿区排土场不同灌木林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定量评价不同固沙灌木林土壤质量,对排土场合理选择固沙树种和指导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种植沙棘、拧条、巨菌草、欧李、蛋白桑、文冠果6种灌木的固沙地与裸地(BS)进行对照,通过分析土壤化学性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与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评估了不同灌木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6种灌木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呈现出各自特点。巨菌草土壤的pH值、全磷以及速效磷含量均达到最高水平;拧条土壤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上表现突出;欧李土壤在碱解氮和全盐量方面表现最优;沙棘土壤的全钾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揭示,土壤化学性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基于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评估结果,拧条、欧李和巨菌草在土壤质量恢复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表现显著优于其他灌木。这对满来梁矿区排土场土壤质量的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表明这3种灌木林是恢复该区域土壤质量的最佳选择。通过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计算结果可知,土壤质量评价综合得分从大到小排序为拧条、欧李、巨菌草、沙棘、文冠果、蛋白桑、BS,拧条、欧李和巨菌草最有利于矿区排土场土壤质量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排土场 灌木林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泽清 杨光 +4 位作者 吴际 王子萌 任鸣 任喜珍 闫哲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8,共12页
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质量分数对土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二者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尚不清晰。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圪坨店流域的成熟人工油松林、人工柠条林、人工紫花苜蓿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 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质量分数对土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二者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尚不清晰。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圪坨店流域的成熟人工油松林、人工柠条林、人工紫花苜蓿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对0~20、20~40和40~60 cm 3层土壤团聚体进行物理分级,测定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土壤有机碳等指标,用Pearson法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下各土层团聚体均以<0.250 mm团聚体为主,3种植被恢复措施下的≥2.000和<2.000~0.25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裸地(P<0.05),人工油松林下土壤≥0.25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R>0.25最高;2)相较于裸地,3种植被恢复下土壤的R>0.25,MWD和GMD分别提高44.9%~121.36%,63.11%~171.23%和31.21%~194.95%,D值降低0.18%~3.29%,人工油松林土壤稳定性提升最佳;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经人工植被恢复提高了3.06%~53.36%,人工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提升最高;4)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0.250 mm粒级团聚体为影响土壤团聚化的关键阈值。人工油松林对于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固碳能力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抵抗土壤侵蚀,适宜在该地区植被恢复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人工植被恢复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结对沙丘土壤抗风蚀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锦荣 韩兆恩 +2 位作者 唐国栋 杨旭 豆春花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5,共8页
[目的]明确冻结作用对沙丘土壤可蚀性及抗蚀性的影响,可加深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冬季风沙入黄过程机理的认识,并为区域入黄沙量建模与估算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流动沙丘迎风坡表层干沙、湿沙及冻结土层的沙粒粒径筛分试验和不同... [目的]明确冻结作用对沙丘土壤可蚀性及抗蚀性的影响,可加深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冬季风沙入黄过程机理的认识,并为区域入黄沙量建模与估算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流动沙丘迎风坡表层干沙、湿沙及冻结土层的沙粒粒径筛分试验和不同水分冻结前后的土壤进行抗剪强度测试,研究沙丘土壤冻结后抗风蚀能力。[结果]沙丘不同坡位沙粒在水分的黏结作用下粒径增加,粒径峰值由0.15~0.2 mm向0.3~0.355 mm集中,约35.12%细砂颗粒黏结在一起形成较大的中砂颗粒。冻结后出现极细砂,粒径峰值为0.5~0.6 mm,沙粒发生黏结粗化,形成粒径更大的粗砂、极粗砂(52.02%),沙物质易蚀颗粒质量分数降低至23%~36%,较难蚀颗粒质量分数升高至53%~63%,难蚀颗粒升高至2%~17%。随着沙丘土壤水分增加,冻结后土壤的黏聚力显著增大(p<0.05),沙丘土壤内摩擦角呈波动增加趋势,差异不显著(p>0.1),抗剪强度和抗蚀性呈极显著增加(p<0.01)。冻结使得沙丘土壤沙粒黏结发生粗化,较难蚀和难蚀颗粒升高(占70%),抗剪强度提高0.14%~13.07%,抗蚀性增大0.6%~2.2%。冻结可有效提高沙丘土壤抗蚀性,抑制风蚀。[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冻结期沙丘风蚀“裸斑”抗风蚀能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 筛分试验 抗剪强度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毛乌素沙地柠条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8
作者 王志军 于海云 勾芒芒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80-85,共6页
植物茎流作为植物蒸散作用的水分来源,是植物水分消耗的直观量化监测指标。为研究沙地灌木的耗水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利用ECA-YL04茎流量测定仪对毛乌素沙地柠条茎流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步观测试验地气象因子与土壤含水量,分析柠条... 植物茎流作为植物蒸散作用的水分来源,是植物水分消耗的直观量化监测指标。为研究沙地灌木的耗水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利用ECA-YL04茎流量测定仪对毛乌素沙地柠条茎流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步观测试验地气象因子与土壤含水量,分析柠条茎流速率变化规律,同时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并分析各环境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①柠条茎流速率日变化呈宽峰型变化趋势,茎流速率与环境温度、太阳辐照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含水量、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②各环境因子对柠条茎流速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太阳辐照度>土壤含水量>环境温度>空气湿度;③柠条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响应曲面回归模型的最大预测误差为5.93%;④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交互性,太阳辐照度与土壤含水量、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茎流速率 环境因子 响应曲面法 太阳辐照度 土壤含水量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不同退化程度土壤优先流发育特征
9
作者 李响 郭月峰 祁伟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0,共9页
[目的]为探讨荒漠草原区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中优先流的发育特征。[方法]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和室内分析,用环刀法和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各退化程度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经图像处理软件得到剖面染色图的相关数据,研究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目的]为探讨荒漠草原区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中优先流的发育特征。[方法]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和室内分析,用环刀法和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各退化程度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经图像处理软件得到剖面染色图的相关数据,研究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荒漠草原不同退化程度土壤优先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态特征。[结果]中度退化区总染色面积比达到最高值35.23%,最大染色深度为27.7 cm;极重度退化区总染色面积比达到最低值19.54%,最大染色深度为19.6 cm。在中度退化条件下,CV显著降低,约为70%,Cu显著降低,低于15;极重度退化条件下,CV最高,超过100%,Cu显著增加,超过25。说明CV越大,优先流发育程度并不一定越强;Cu也无法说明优先流发育程度的高低。结合多维指标分析得到,中度退化区土壤的优先流发育最佳。[结论]中度退化区表现出较为均衡的优先流发育特征,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保持良好的生态功能,对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植被盖度、优化放牧管理及维持土壤健康与生态功能有益,同时说明适度的放牧干扰可促进荒漠草原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退化程度 优先流 发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和浩特市气候要素特征分析与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景圆 王祚 +1 位作者 梁凯 郝顺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1期163-165,172,共4页
通过分析1987—2020年呼和浩特市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年均变化和各年代际中年代、季节的变化趋势,指出呼和浩特市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特征;结合2008—2020年农业产值数据,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应... 通过分析1987—2020年呼和浩特市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年均变化和各年代际中年代、季节的变化趋势,指出呼和浩特市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特征;结合2008—2020年农业产值数据,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对策,为推动该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日照时数 风速 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准格尔旗生态安全评估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晓民 阿木古楞 +2 位作者 杨耀天 王文光 王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准格尔旗地形地貌复杂,受气候干旱、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准格尔旗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典型生态脆弱区。利用准格尔旗2000—2019年的社会统计数据、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PSR模... 准格尔旗地形地貌复杂,受气候干旱、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准格尔旗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典型生态脆弱区。利用准格尔旗2000—2019年的社会统计数据、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PSR模型建立准格尔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筛选出影响准格尔旗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进行了准格尔旗生态安全预测。结果表明:准格尔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增大趋势,生态安全程度为临界安全,说明生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生态安全状况变化与区域第二产业占比、年均气温、城市面积、人口规模及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密切相关;准格尔旗生态安全预测显示2020—2029年生态安全状况将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PSR模型 驱动因素 准格尔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安江模型的老挝南俄河流域径流变化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雍权 陈启慧 +4 位作者 李琼芳 张静芳 张炜 尹瑞琪 方凯悦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为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老挝南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基于流域内地面站点实测降水数据,对广泛应用于湄公河流域的APHRODITE和MSWEP两种卫星降水产品日降水数据进行了偏差校正,采用经校正的基准期卫星日降水和... 为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老挝南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基于流域内地面站点实测降水数据,对广泛应用于湄公河流域的APHRODITE和MSWEP两种卫星降水产品日降水数据进行了偏差校正,采用经校正的基准期卫星日降水和白冠洪、欣赫普两站点实测日径流资料构建了新安江模型,模拟还原了流域水库影响期的天然日径流过程,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南俄河流域年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白冠洪站两个水库影响期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29%和-399%,欣赫普站水库影响期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380%,而对应的人类活动贡献率分别为529%、499%和480%,人类活动是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以水库运行为主的人类活动对径流年内分配影响显著,丰水期人类活动影响量的绝对值超过气候变化影响量绝对值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卫星降水 新安江模型 敏感性分析 南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典型流域水文要素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虞畅 金君良 +1 位作者 王国庆 李杨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5-855,共11页
以黄河源区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水文要素的演变特征,利用RCCC-WBM水量平衡模型(monthly water balance model developed by research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模拟探究流域生态水文要素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以黄河源区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水文要素的演变特征,利用RCCC-WBM水量平衡模型(monthly water balance model developed by research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模拟探究流域生态水文要素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981-2020年白河流域气温增加趋势显著,气温递升率为0.45℃/(10 a),潜在蒸散发年际变化不明显,而降水和径流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阶段性变化特征;RCCC-WBM水量平衡模型对白河流域具有较好的月尺度径流模拟效果,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coefficient,ENS)分别为0.69和0.62;在假定的气候变化情景下,降水量增加40%且气温变化-4~4℃时对应的径流量变化范围为20.2%~84.4%,实际蒸散发量为1.4%~51.0%,即随着降水量的增多,流域气温和蒸散发变化对径流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源区的水循环演变规律的揭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气候变化 水文要素 RCCC-WBM模型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7—2022年库布齐沙漠沙化土地时空动态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5
14
作者 邬瑞鑫 蒙仲举 +4 位作者 孟芮冰 陈晓燕 辛静 韩敏 秦磊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8-1458,共11页
研究选取1987—2022年遥感影像,基于3S技术,采用NDVI像元二分法模型统计沙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沙化土地空间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最后选取PLUS模型预测了2032年沙化土地分布格局。结果显示:①35 a间库布齐... 研究选取1987—2022年遥感影像,基于3S技术,采用NDVI像元二分法模型统计沙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沙化土地空间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最后选取PLUS模型预测了2032年沙化土地分布格局。结果显示:①35 a间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整体呈增长趋势,由13.59%增长到30.43%;自西向东呈现流动沙地到固定沙地的明显划分,北部沿黄段植被居多。②流动沙地面积减少50%;半固定沙地面积增长10%,主要来自流动沙地治理;固定沙地增长89.80%,其中2017年涨幅最大为2.3%。③沙化耕地35 a间由13.98%增长至17.56%,平均每5 a增长约1%~2%;沙化耕地面积增加的30.83%来源于半固定沙地,6.49%来源于流动沙地;沙化耕地弃耕或蚕食导致草地面积增加18.97%。④社会经济因素是库布齐沙漠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子,未来库布齐沙漠将向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增加,林地、草地、耕地等资源型用地面积增加的方向发展。研究区沙化土地减少植被覆盖增加,可为后续沿黄段沙漠治理与沙漠工程实施提供借鉴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NDVI 沙化土地 PLUS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平茬模式对柠条细根构型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志强 郭月峰 +2 位作者 祁伟 卜繁靖 刘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0-218,共9页
为探讨不同平茬模式下柠条细根构型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17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平茬(0、10、20 cm)和未平茬(CK)处理下柠条人工林细根构型和土壤养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土壤... 为探讨不同平茬模式下柠条细根构型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17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平茬(0、10、20 cm)和未平茬(CK)处理下柠条人工林细根构型和土壤养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均在10 cm平茬模式下含量最高;不同平茬模式下细根均为典型的鱼尾形分支结构,且10 cm平茬模式有效改善了根系分支结构,增强了次级分支生长;不同平茬模式下柠条细根总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干物质含量均在10 cm平茬模式下最优;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平茬10 cm(0.58)>平茬0 cm(0.46)>平茬20 cm(0.44)>未平茬(0.42)。以上结果表明,10 cm平茬模式对柠条更新复壮效果最好,有利于促进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平茬 细根构型 拓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测绘技术在海岸带矿产地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晓金 宫帅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5-218,共4页
无人机测绘技术在海岸带矿产地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展示了极大的潜力与效益。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无人机在海岸带矿产地区的应用实例,结合高精度的传感器数据,有效地监测了海岸带地质沉降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技术能够提供迅速、精确... 无人机测绘技术在海岸带矿产地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展示了极大的潜力与效益。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无人机在海岸带矿产地区的应用实例,结合高精度的传感器数据,有效地监测了海岸带地质沉降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技术能够提供迅速、精确的测绘数据,对于预防和减轻沿海地质灾害、矿区发展规划、沿海港口基础设施安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对无人机搭载的摄影测量和激光雷达等设备的数据处理,本文展示了无人机测绘在地形图生成和沉降趋势分析中的应用效果。最后,本文还探讨了该技术在未来地质监测中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现有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测绘 地质沉降监测 海岸带矿产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模拟土壤侵蚀胁迫对灌木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郑欣如 张欣 +4 位作者 葛楠 陈曦 王博 刘瑞敏 王非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7,共12页
【目的】探究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造成的土壤侵蚀对北沙柳Salix cheilophil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阐明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适应性及生存策略。【方法】在野外原位试验条件下,对北沙柳、小叶锦鸡儿根部进... 【目的】探究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造成的土壤侵蚀对北沙柳Salix cheilophil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阐明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适应性及生存策略。【方法】在野外原位试验条件下,对北沙柳、小叶锦鸡儿根部进行原位根系断裂试验来模拟土壤侵蚀胁迫,设置对照组(CK)和轻度胁迫(S1)、中度胁迫(S2)和重度胁迫(S3)四种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测定了不同胁迫处理下两种灌木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变化,并使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其抗逆性。【结果】土壤侵蚀胁迫显著抑制北沙柳和小叶锦鸡儿的株高、冠幅、枝条长度和枝条直径,且随着侵蚀胁迫程度增大,抑制程度越明显;北沙柳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土壤侵蚀胁迫程度增大而降低,且随胁迫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小叶锦鸡儿的叶绿素含量在胁迫后期恢复至侵蚀胁迫前期;北沙柳的丙二醛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小叶锦鸡儿的丙二醛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侵蚀胁迫后期北沙柳和小叶锦鸡儿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隶属函数分析显示,在土壤侵蚀环境中,小叶锦鸡儿抗逆性最强,北沙柳次之。【结论】小叶锦鸡儿对采煤沉陷区土壤侵蚀的破坏致损效应具有更好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更适于干旱、半干旱矿区的生态修复与植被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沙柳 小叶锦鸡儿 采煤沉陷区 土壤侵蚀胁迫 生理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露砒砂岩区沟坡泻溜侵蚀特征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18
作者 赵文卓 秦富仓 +4 位作者 董晓宇 李龙 杨振奇 胡雪冰 姚立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163,共9页
[目的]研究沟坡泻溜侵蚀和地形因子的关系,可为裸露砒砂岩区沟坡泻溜侵蚀机理和侵蚀灾害监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泻溜侵蚀严重的砒砂岩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野外原位监测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了沟坡泻溜侵蚀特征及地形因子的变化... [目的]研究沟坡泻溜侵蚀和地形因子的关系,可为裸露砒砂岩区沟坡泻溜侵蚀机理和侵蚀灾害监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泻溜侵蚀严重的砒砂岩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野外原位监测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了沟坡泻溜侵蚀特征及地形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1)泻溜侵蚀量与温度和风速表现为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0.917。(2)地形因子数值总体呈增大趋势,坡上地表粗糙度和地表起伏度波动变化较为明显,坡中及坡下波动变化较缓,沟壑密度无明显规律特征。(3)泻溜侵蚀量与地表粗糙度和地表起伏度相关性显著且呈多项式回归关系,与沟壑密度相关性不显著。各地形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地表粗糙度和地表起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9。[结论]裸露砒砂岩区沟坡泻溜侵蚀量可以通过地表粗糙度和地表起伏度的数值波动来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砒砂岩区 沟坡 泻溜侵蚀 地形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9
作者 康梦婷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7期41-43,共3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土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峻挑战。...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土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农业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分析了农业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探讨了当前农业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对策,以期为农业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水土保持监测 解决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十大孔兑区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海云 覃湘栋 +2 位作者 庞治国 王志军 付俊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6-556,共11页
土壤侵蚀是内蒙古自治区十大孔兑区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结合多种土壤侵蚀模型对2021年十大孔兑区域的土壤侵蚀做出评估,评估结果显示:2021年十大孔兑区域土壤侵蚀面积为4398.85 km^(... 土壤侵蚀是内蒙古自治区十大孔兑区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结合多种土壤侵蚀模型对2021年十大孔兑区域的土壤侵蚀做出评估,评估结果显示:2021年十大孔兑区域土壤侵蚀面积为4398.85 km^(2),占区域总土地面积的40.86%,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分别为2614.38 km^(2)、1328.74 km^(2)、276.29 km^(2)、194.45 km^(2)和40.15 km^(2),区域整体以中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基于评估结果本研究总结了十大孔兑区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综合多因素对侵蚀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十大孔兑区域的水力侵蚀离散分布于孔兑上游,这是由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多个因素共合同作用导致的,其中地形地貌对侵蚀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大;(2)十大孔兑区域的风力侵蚀聚集分布于孔兑中下游,中游的库布齐沙漠是孔兑中风力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风力侵蚀的分布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的影响较大;(3)十大孔兑区域的土壤侵蚀集中在达拉特旗、东胜区和杭锦旗境内,但由于各县区部分覆盖的侵蚀地貌不同,各县区在水力和风力侵蚀面积占比上有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中国水土流失方程(CLSE) 侵蚀模型 植被覆盖 土地利用 十大孔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