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地区1960-2016年气温和降水特征及突变 被引量:33
1
作者 马梓策 于红博 +1 位作者 张巧凤 曹聪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121,共8页
利用内蒙古地区1960—2016年45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径向基函数插值法、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研究了内蒙古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突变现象。结果表明:内蒙古近57年来气... 利用内蒙古地区1960—2016年45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径向基函数插值法、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研究了内蒙古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突变现象。结果表明:内蒙古近57年来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全球年均温增温率,达0.38℃/10 a,且在1987年发生增温突变;四季气温中,春季和冬季均温升高对年均温上升贡献度最大;年均温和季均温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增暖趋势,年均温、季均温在1990—1999年开始变暖;内蒙古年均温和增温率二者分布规律相同,即:东部<中部<西部。内蒙古年降水量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倾向率自西向东呈现出增—减—增的趋势,降水量最少的年代为2000—2009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代为1990—1999年,降水量增率为0.47 mm/10 a,且在1999年发生由丰水到枯水、2011年发生由枯水到丰水的两次突变;两季降水量中,内蒙古雨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非雨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且增加量和减少量均为东部>中部>西部。小波分析显示,1960—2016年内蒙古年均温变化以15 a的周期为最强;年降水量变化以11 a的周期为最强。通过以上分析,1960—2016年内蒙古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MM降水数据的不同时间尺度降水特征分析——以内蒙古地区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月璇 于红博 +1 位作者 张巧凤 马梓策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5,共9页
为全面细致地研究内蒙古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利用2001~2018年气象站实测的降水数据对TRMM 3B43 V7降水产品进行精度评估,并基于TRMM数据采用Sen-MK检验和变异系数法对内蒙古地区进行降水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月、季、年尺度TRMM... 为全面细致地研究内蒙古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利用2001~2018年气象站实测的降水数据对TRMM 3B43 V7降水产品进行精度评估,并基于TRMM数据采用Sen-MK检验和变异系数法对内蒙古地区进行降水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月、季、年尺度TRMM降水数据与气象站点实测数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拟合优度均达到0.85(P<0.01)以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在时间分布上,年降水量介于228.95~403.80 mm之间,多年平均值为301.59 mm,近18 a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44.96 mm/(10 a),2011年是降水累积量由下降至上升的转折点。除了春季,其余季节的降水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夏季和秋季是年降水量增加的主要贡献者。(3)在空间分布上,降水量由内蒙古的东北向西南呈条带状逐渐减少,大部分地区降水有增加的趋势。降水量减小的地区主要位于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且其降水波动最为剧烈,东部降水量变化较为均衡。四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均高于呈减小趋势的面积,其中,夏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的面积为四季中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精度评估 时空分析 TRMM 内蒙古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SR-2蒙古高原土壤水分反演及对气象因子响应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魏宝成 玉山 +3 位作者 贾旭 包玉海 那日苏 银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7-844,共8页
土壤水分是地表水文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是众多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科学判定土壤水分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性,对在蒙古高原地区开展干旱监测预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AMSR-2观测亮温、SPOT... 土壤水分是地表水文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是众多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科学判定土壤水分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性,对在蒙古高原地区开展干旱监测预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AMSR-2观测亮温、SPOT-NDVI数据,利用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及粗糙地表发射率Qp模型,构建适合蒙古高原的土壤水分反演方程,同时将模型应用于2013年蒙古高原植被生长期土壤水分反演。在此基础上,结合TRMM 3B43降雨量及气象站点气温数据,探讨了蒙古高原土壤水分对气象因子及植被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1)构建的蒙古高原表层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精度较高,土壤水分反演值与实测值的判定系数为0.680 6,均方根误差(RMSE)达0.031 6 cm3·cm-3,反演结果明显优于JAXA提供的AMSR-2土壤水分产品数据(RMSE=0.044 1 cm3·cm-3)。2)TRMM 3B43降雨数据与实测降雨量线性拟合,其判定系数为0.859 8,直线拟合斜率K=0.941 5,在数值上较站点实测值略微偏低,表明TRMM 3B43数据精度较高,在蒙古高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3)蒙古高原植被生长期土壤水分、植被指数及降水量在空间格局上均表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干旱区,土壤水分对气温变化最敏感,二者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次为降水和植被;半干旱区,植被是影响土壤水分的关键因子,而气温与降水对土壤水分影响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半湿润区3个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植被>降水>气温。总之,利用土壤水分对气象因子和植被的响应特性,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蒙古高原灾害发生风险,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气象因子 植被 AMSR-2 蒙古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蒸散量遥感反演 被引量:5
4
作者 于红博 包玉海 +1 位作者 李和平 王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4-228,共5页
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对合成的MODIS影像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同期气象资料估算出流域H蒸散量。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日蒸散量分布与地表状况比较吻合,上游地区日蒸散量高于中下游地区,其中低湿地植被、草甸草原蒸散量较大,... 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对合成的MODIS影像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同期气象资料估算出流域H蒸散量。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日蒸散量分布与地表状况比较吻合,上游地区日蒸散量高于中下游地区,其中低湿地植被、草甸草原蒸散量较大,锡林河流经区域的地段形成的湿地植被日蒸散量较大,植被密集的地方如耕地蒸散值较大,明显高于植被稀疏的地区。日蒸散量分布曲线基本为正态分布,主值区间为2~7mm/d,流域平均蒸散量为4.51mm/d。运用FA0推荐式进行了验证,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说明该遥感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河流域 蒸散量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固有光学量高光谱遥感反演 被引量:2
5
作者 青松 张杰 包玉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8-501,共4页
水体固有光学量是重要的海洋光学参数,是辐射传输模型最基本的输入参数,对于海洋光学遥感和水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年渤海高光谱实测遥感反射率和总吸收系数数据,首次利用非线性最小化优化模型,反演水体总吸收系数等固有光学量... 水体固有光学量是重要的海洋光学参数,是辐射传输模型最基本的输入参数,对于海洋光学遥感和水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年渤海高光谱实测遥感反射率和总吸收系数数据,首次利用非线性最小化优化模型,反演水体总吸收系数等固有光学量。经过实测数据的检验,412,440,510,555,650和676nm波段总吸收系数的反演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3.8%,20.4%,27.7%,37.5%,9.5%和10.8%。模型误差源主要为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和测量误差,通过讨论发现,光谱斜率S对总吸收系数的反演影响相对较少,而光谱指数Y导致的反演误差是不可忽略的。模型适用于高光谱数据,填补渤海固有光学量的最优化反演研究的空白,并可用于高光谱遥感数据的固有光学量遥感反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光学量 高光谱 渤海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长时间序列蒸散量遥感监测及其相关因子 被引量:3
6
作者 于红博 张巧凤 包金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66-369,共4页
蒸散的准确估算对于草地干旱监测、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选择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利用遥感方法对2000—2014年每年7月、2000年、2007年、2010—2014年每年4—9月的MODIS影像数据进行处理,结合... 蒸散的准确估算对于草地干旱监测、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选择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利用遥感方法对2000—2014年每年7月、2000年、2007年、2010—2014年每年4—9月的MODIS影像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同期气象资料估算出流域日蒸散量,按所占日数加权得到月蒸散量。运用FAO推荐式进行了验证,平均相对误差为16.678%,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说明该遥感方法有一定的可用性。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2000—2014年这15年流域蒸散量的时间变化没有固定的趋向,基本与各年7月份降水量的趋势相一致,一年中蒸散量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6—7月份。将月蒸散量与月日均气温、风速、大气相对湿度、水汽压和月降水量作了单因子相关分析,表明,与蒸散量最为相关的气象因子是降水量,说明降水量是影响蒸散量大小的主要限制因子;由于气温季节变化明显,因此气温也是影响蒸散量的主要因子,但在每年的同一时间段(如7月),气温变化不明显时,气温就不再是影响蒸散量大小的主要因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河流域 蒸散量 遥感 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蒸散量时空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1
7
作者 于红博 包玉海 +2 位作者 张巧凤 李和平 王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90-294,共5页
研究选择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利用遥感方法对2000—2012年每年7月、2012年4—9月的MODIS影像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同期气象资料估算出流域日蒸散量,按所占日数加权得到月(旬)蒸散量。运用FAO推荐式进行了验证,平均相... 研究选择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利用遥感方法对2000—2012年每年7月、2012年4—9月的MODIS影像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同期气象资料估算出流域日蒸散量,按所占日数加权得到月(旬)蒸散量。运用FAO推荐式进行了验证,平均相对误差为16.678%,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说明该遥感方法有一定的可用性。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蒸散量分布与地表状况比较吻合,其中低湿地植被、草甸草原蒸散量较大,锡林河流经区域的地段形成的湿地植被蒸散量较大,植被密集的地方如耕地蒸散值较大,明显高于植被稀疏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均为上游大于中游,中游大于下游,与地表植被覆盖相一致。2000—2012年这13a流域最大蒸散量出现在2012年,最小值出现在2000年,基本与各年7月份降水量的趋势相一致,它们之间的决定因子为0.755 3;2012年4—9月份月蒸散量和旬蒸散量随时间的变化基本为一钟形曲线,反映了植物在整个生长季的蒸散耗水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河流域 蒸散量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的2000-2013年鄂尔多斯市城市扩张遥感制图与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佳 辛鑫 +3 位作者 刘斌 邸凯昌 岳宗玉 王承安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6-172,共7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在过去十几a中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的快速扩张,目前却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停滞与城市转型。对鄂尔多斯市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因子在时间及空间尺度上的分析,可为鄂尔多斯市的城镇化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信息。利用DM...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在过去十几a中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的快速扩张,目前却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停滞与城市转型。对鄂尔多斯市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因子在时间及空间尺度上的分析,可为鄂尔多斯市的城镇化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信息。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nighttime light,NTL)遥感数据,并结合Landsat影像数据,对鄂尔多斯市2000—2013年间城市扩张进行遥感制图和信息提取;应用基于稳定映射点NTL影像间辐射校正方法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并结合阈值法进行数据校正和建成区面积提取。经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市分3个阶段扩张,并提出应用组合分析的方式对城市扩张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DMSP/OLS夜间灯光(NTL)数据 辐射校正 建城区面积提取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0年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阿娜日 包玉海 包刚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7年第4期30-34,共5页
利用蒙古高原1982-2010年生长季NDVI数据序列和同期温度和降水量数据,研究过去29年间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及其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尽管1982-2010年蒙古高原各季节植被覆盖变化大小各不相同,但生长季植被... 利用蒙古高原1982-2010年生长季NDVI数据序列和同期温度和降水量数据,研究过去29年间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及其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尽管1982-2010年蒙古高原各季节植被覆盖变化大小各不相同,但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呈增加趋势(0.0003/a)。最大值出现在1994年,1994年之前主要以增加为主,而后以下降为主,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波动高度一致。气候的暖干化发展趋势是导致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发生转折的最直接原因。(2)各季节的NDVI分别经历了不同的转折时间,春夏秋季分别为2002年、1994年和1998年,表明春季植被的持续增加趋势最为明显。(3)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变化趋势表明,草原、森林植被变化趋势的转折分别为1994年和1997年,而灌丛和农田均为1998年,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看,温度对高原森林植被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降水是草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决定因素,而灌丛和农田来讲,温度和降水量对植被生长的综合作用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植被覆盖 NDVI 季节变化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绵羊牧食行为与草地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萨仁娜 韩国栋 +4 位作者 张圣微 包玉海 乌兰 王忠武 武春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60-867,共8页
研究绵羊牧食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为草畜管理及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内蒙古典型荒漠化草原区的主要牲畜细毛绵羊为研究对象,通过GPS项圈获取不同载畜率条件下绵羊的时空分布信息和遥感获取的植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和... 研究绵羊牧食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为草畜管理及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内蒙古典型荒漠化草原区的主要牲畜细毛绵羊为研究对象,通过GPS项圈获取不同载畜率条件下绵羊的时空分布信息和遥感获取的植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和选择性指数方法,研究绵羊牧食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草地环境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绵羊行走距离夏季大于秋季,且不同载畜率条件下行走距离呈现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的特征。地形对绵羊牧食的影响表现为,选择性指数平地>斜缓坡>斜坡,不同地形选择性指数之间的差异夏季小于秋季。在上午5:30—8:30和下午16:00—17:30时间段内,绵羊的活动区域有差异,上午集中在样地北半部活动,而下午在南半部即归牧地附近活动。植被盖度对绵羊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只有在植被盖度非常低、地表裸露的区域,绵羊才会有避食行为产生。在长期不同载畜率绵羊放牧影响下,荒漠草原植被盖度随着载畜率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因此,在放牧管理时,可以考虑因地形和季节的不同调整饮水及收牧管理,这可以改变绵羊的时空分布,减少在退化草地的牧食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绵羊 牧食行为 载畜率 地形 植被覆盖度 选择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六角形和球形冰晶模型的卷云辐射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斯勒图 包玉海 +2 位作者 许健 青松 包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5-1168,共4页
卷云中冰晶粒子的单次光散射计算是卷云辐射传输及云微物理参数反演的重要基础。近年,利用高观测频率的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来反演水云和卷云的光学和微物理参数,进而计算地表光通量的研究倍受重视。然而,很多研究中卷云的冰晶用球形模型... 卷云中冰晶粒子的单次光散射计算是卷云辐射传输及云微物理参数反演的重要基础。近年,利用高观测频率的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来反演水云和卷云的光学和微物理参数,进而计算地表光通量的研究倍受重视。然而,很多研究中卷云的冰晶用球形模型来模拟。由于不同形状和尺度大小的冰晶对电磁波的散射特征的不同,导致不同冰晶模型计算的卷云环境下卫星观测的辐射值及地表光通量的不同。利用不同尺度大小和电磁波波长的球形和六角形冰晶的单次散射数据,结合RSTAR辐射传输模式来定量分析了卷云环境下不同形状的冰晶模型对计算卫星观测的辐射和地表光通量中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不同形状的冰晶模块来计算的卫星观测的辐射,地表向下辐射通量明显不同。波长在0.4~1.0μm之间的大气窗口部分的光谱辐射通量的差距最大。总辐射通量受云粒子形状的影响显著。研究证实了正确选择冰晶模型对卫星反演卷云微物理和光学参数的反演及计算地表光通量的重要性。该结果对于云微物理参数的反演及地表向下辐射通量的模拟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云冰晶 辐射传输模式 相函数 辐射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和氮素添加降低荒漠草原多年生植物氮素回收效率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元恒 韩国栋 +3 位作者 王珍 王正文 赵萌莉 王萨仁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5948-5956,共9页
植物营养器官在枯萎过程中将部分氮素转移到储藏组织之中,是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策略。以位于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增温和添加氮素的交互试验为平台,对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以及优势种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银灰... 植物营养器官在枯萎过程中将部分氮素转移到储藏组织之中,是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策略。以位于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增温和添加氮素的交互试验为平台,对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以及优势种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等5种多年生植物绿叶期和枯叶期氮浓度,以及氮素回收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植物绿叶期和枯叶期的平均氮素浓度提高了5.5%和11.3%,氮素回收效率显著降低了7.0%。氮素添加使绿叶期植物氮浓度显著提高了5.2%,使植物氮素回收效率降低2.9%。增温和氮素添加对植物枯叶期、绿叶期氮浓度和氮素回收效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氮浓度和氮素回收效率对增温和氮素添加的响应在5个物种间都有显著差异,即这种响应具有物种特异性。研究表明独立的增温和氮素添加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降低该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氮素回收效率,这些结果将为气候变化条件下荒漠生态系统氮素回收效率变化趋势的预测提供数据支持和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回收度 氮素回收效率 气候变暖 氮素添加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覆盖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萨仁娜 韩国栋 +1 位作者 包玉海 乌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72,共6页
载畜率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其对植被的影响可为草畜平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四期Landsat卫星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不同载畜率水平的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覆盖进行了近13年的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 载畜率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其对植被的影响可为草畜平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四期Landsat卫星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不同载畜率水平的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覆盖进行了近13年的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呈现对照区>轻度放牧区>中度放牧区>重度放牧区。多年围封后,对照区植被覆盖由以中低覆盖为主转变为以高覆盖为主,高覆盖植被显著高于试验前;轻度放牧区植被由以中低覆盖为主转变为中覆盖植被为主,中覆盖植被显著高于与试验前。中度和重度放牧区植被多年仍以中低覆盖植被为主,但次要植被覆盖却由低覆盖转变为中覆盖,植被总覆盖度高于试验前,呈增长趋势。试验结论认为围封和轻放牧措施明显增加植被覆盖度,有助于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可持续发展,而中度和重度放牧显著减少植被覆盖度,但是由于冬春季休牧管理及降水量的共同作用促使中度和重牧处理区植被总盖度高于试验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载畜率 遥感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郭勒不同草原类型群落生物量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想 于红博 +1 位作者 刘月璇 常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6-204,共9页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是表征草地生态系统数量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深入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和生产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种...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是表征草地生态系统数量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深入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和生产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种草原类型的植被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不同草原类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及二者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除群落密度在典型草原最大外,各群落特征均表现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盖度、群落高度、植物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沿荒漠草原到典型草原再到草甸草原基本呈增加趋势,物种分布均匀度在荒漠草原最高;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降水和海拔对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较大,均匀度主要受海拔、土壤pH值和气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灰色关联分析 锡林郭勒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及干旱化程度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郭焘 于红博 +1 位作者 马梓策 曹聪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5-189,2,共6页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域,基于MODIS数据,反演得到锡林郭勒盟地表含水量指数(SWCI),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修正。选取了2000—2017年每年7月份,枯水年(2007年)、平水年(2015年)和丰水年(2012年)生长季4—9月的数据,结合气象...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域,基于MODIS数据,反演得到锡林郭勒盟地表含水量指数(SWCI),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修正。选取了2000—2017年每年7月份,枯水年(2007年)、平水年(2015年)和丰水年(2012年)生长季4—9月的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对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土壤含水量对锡林郭勒盟干旱化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锡林郭勒盟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自西南向东北呈条带状逐渐增加趋势,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2)锡林郭勒盟4—5月份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不大,空间分布较均一;6—7月份的土壤含水量随着降水的增减而增减,呈现明显的由西向东增加的空间分布趋势;8月份,土壤含水量基本达到最低值;9月份土壤含水量有所回升。(3)锡林郭勒盟的土壤含水量与降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4)锡林郭勒盟以中度干旱面积为主,重度干旱面积占比最小;其中,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镶黄旗长期处于中度干旱状态;东乌珠穆沁旗东部、西乌珠穆沁旗东部、多伦县多数情况无旱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土壤含水量 遥感反演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