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子:18—20世纪上半叶山西中部村民的生存变迁观察
1
作者 刘振刚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9,共9页
清中期到民国,山西榆次县大伽南村民住房来源有分家、自建、买房、典房及借住等形式。嘉庆前后大量建房与晚清民国时期出现卖房高潮,与山西中部商业发展、鸦片危害中国的进程同步,也是榆次乃至山西乡村社会变迁的写真。多数人务农,限制... 清中期到民国,山西榆次县大伽南村民住房来源有分家、自建、买房、典房及借住等形式。嘉庆前后大量建房与晚清民国时期出现卖房高潮,与山西中部商业发展、鸦片危害中国的进程同步,也是榆次乃至山西乡村社会变迁的写真。多数人务农,限制了本村住房水平。住房反映出山西村落整体经济水平,并潜在地受职业取向与文化水平的影响。住房也反映了祖先经济能力与分家举措,是乡土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中期至民国山西中部农村住房水平整体偏低,有必要置于当时农村社会普遍贫困的事实中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中部 农村住房 经济水平 职业取向 乡土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突厥汗国末期突厥与唐及东部诸族关系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荣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3-17,共5页
安史之乱时,原藏于内廷中的档案、实录、国史等焚烧殆尽,因此,流传后世的后突厥汗国末期的史料不多。再者,两《唐书》等关于后突厥汗国末期史事的记载晦暗不清,时有抵牾。因此,有必要对后突厥汗国史料进行细致梳理和研究。本文通过对后... 安史之乱时,原藏于内廷中的档案、实录、国史等焚烧殆尽,因此,流传后世的后突厥汗国末期的史料不多。再者,两《唐书》等关于后突厥汗国末期史事的记载晦暗不清,时有抵牾。因此,有必要对后突厥汗国史料进行细致梳理和研究。本文通过对后突厥汗国末期突厥与唐及东部诸族史料的梳理,并参考墓志对具体史事进行考证,探析了后突厥汗国走向衰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突厥 唐代 东部诸族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默特的领催:清代蒙旗社会的基层小吏
3
作者 田宓 宋瑞晨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领催是土默特社会的重要基层小吏,他们向下对接普通百姓,向上沟通蒙旗、道厅各级官员,是蒙旗社会中非常活跃的中间群体。领催以佐领为单位,从“有力能应差”的蒙古兵丁中拣选,担负着清查人丁户口、组织比丁当差、管理公共土地、协调民... 领催是土默特社会的重要基层小吏,他们向下对接普通百姓,向上沟通蒙旗、道厅各级官员,是蒙旗社会中非常活跃的中间群体。领催以佐领为单位,从“有力能应差”的蒙古兵丁中拣选,担负着清查人丁户口、组织比丁当差、管理公共土地、协调民众矛盾等各种职责。随着土默特地区生产方式、居住形态和社会结构的转变,领催也与甲头、会首、甲会等村落社会执事人发生关系,在很多基层事务上彼此沟通,相互协作,在维护蒙旗社会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领催自身“小历史”的变化,可以管窥蒙旗社会“大历史”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旗 土默特 领催 基层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暾欲谷碑》札记——türk sir与“锻奴” 被引量:4
4
作者 包文胜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109,共9页
迄今为止,学界对《暾欲谷碑》所见türk sir一词没有较为满意的解释。笔者最近在研读突厥鲁尼文碑铭以及查阅相关书籍时发现,对此问题进一步推敲甚至作个诠释已有可能。经研究,碑铭所见türk sir可能与汉籍史料所记"锻奴&q... 迄今为止,学界对《暾欲谷碑》所见türk sir一词没有较为满意的解释。笔者最近在研读突厥鲁尼文碑铭以及查阅相关书籍时发现,对此问题进一步推敲甚至作个诠释已有可能。经研究,碑铭所见türk sir可能与汉籍史料所记"锻奴"有关,即与突厥炼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暾欲谷碑 TÜRK SIR 突厥 锻奴 图瓦语 古突厥语 突厥起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部名称考释 被引量:3
5
作者 包文胜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78,共6页
据史料记载,贺兰部即驳马部、ala-yundluγ部。但学界对于贺兰之称的来源问题以及贺兰部所养的马毛色问题仍存质疑或解释不清。据研究,贺兰部之称来源于ala-yundluγ部,贺兰部以养骆马、骢马而闻名。
关键词 贺兰部 ala—yundluγ部 骆马 骢马 黑点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鹘葛啜王子身世考——重读《故回鹘葛啜王子墓志》 被引量:2
6
作者 包文胜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2,共7页
自从2013年公布《故回鹘葛啜王子墓志》以来,学界对该墓志极其关注,并进行了研究,在很多方面已达成共识,但对墓主葛啜王子身世问题存在较大分歧。笔者将该墓志与其他史料对比研究后认为,葛啜王子是骨力裴罗之孙、车毗尸特勤之子,是磨延... 自从2013年公布《故回鹘葛啜王子墓志》以来,学界对该墓志极其关注,并进行了研究,在很多方面已达成共识,但对墓主葛啜王子身世问题存在较大分歧。笔者将该墓志与其他史料对比研究后认为,葛啜王子是骨力裴罗之孙、车毗尸特勤之子,是磨延啜可汗的侄子、牟羽可汗的堂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葛啜王子 墓志 身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ara qum与黑沙及相关地理考释 被引量:1
7
作者 包文胜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9-170,共12页
突厥卢尼文碑载地名qara qum,其义为"黑沙",此即汉文史料所记"黑沙"之地。创建突厥第二汗国的骨咄禄曾居"黑沙""黑沙城",其继任者默啜可汗在此地设"黑沙南庭"。因此,"黑沙"... 突厥卢尼文碑载地名qara qum,其义为"黑沙",此即汉文史料所记"黑沙"之地。创建突厥第二汗国的骨咄禄曾居"黑沙""黑沙城",其继任者默啜可汗在此地设"黑沙南庭"。因此,"黑沙""黑沙城""黑沙南庭"等是研究突厥汗国不可回避的史地问题。围绕其具体地理位置,学界讨论已久,至今仍未形成完全一致看法。考证"黑沙"之地的重要地理坐标为"黑沙碛口"和"黑沙道"。"黑沙碛口"应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一带,"黑沙道"指穿越大戈壁的"车道"中以"黑沙碛口"为中心的路段。"黑沙城"应位于"黑沙碛口""黑沙道"附近的交通要冲,今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或新忽热古城一带是最有可能的。"黑沙南庭"是以"黑沙城"演变而来的大可汗牙帐所在地,其代指突厥汗国漠南统治辖区的政治概念。突厥汗国之后,"黑沙"地名基本沿袭了突厥"黑沙南庭"所辖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ara qum 黑沙碛口 黑沙道 黑沙城 黑沙南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利可汗与突厥政局的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包文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9-65,共7页
突厥木杆可汗之子阿波可汗因未能继承大可汗位而与当时的大可汗沙钵略产生矛盾,遂率众西走,占据蒙古高原西部及东部天山的部分地区,成为相对独立的割据势力。泥利可汗继承阿波可汗,继续统领其领地和属民。泥利可汗是阿波可汗的侄子,木... 突厥木杆可汗之子阿波可汗因未能继承大可汗位而与当时的大可汗沙钵略产生矛盾,遂率众西走,占据蒙古高原西部及东部天山的部分地区,成为相对独立的割据势力。泥利可汗继承阿波可汗,继续统领其领地和属民。泥利可汗是阿波可汗的侄子,木杆可汗之孙,他凭借其大可汗家族背景和资历,也欲成为突厥的大可汗,遂加入突厥大可汗位争夺中。泥利可汗争位影响着整个突厥政局的发展,在客观上促成了西突厥政权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利可汗 突厥大可汗 小洪纳海突厥石人像铭文 辉素陀罗盖碑文 政局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本《西州图经》中的“高昌县”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振刚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80-84,共5页
贞观十四年(640)西州、庭州共领六县的记载应该可信。唐代前庭县地境就是高昌县地境,这有强证。唐宋文献中前庭县由高昌县更名而来之说不宜否定。P.2009《西州图经》高昌、前庭两县名并载当有三种可能性:以前名代后名是古书的一种文例,... 贞观十四年(640)西州、庭州共领六县的记载应该可信。唐代前庭县地境就是高昌县地境,这有强证。唐宋文献中前庭县由高昌县更名而来之说不宜否定。P.2009《西州图经》高昌、前庭两县名并载当有三种可能性:以前名代后名是古书的一种文例,《西州图经》可能以前名"高昌"代后名"前庭";可能是当时编撰或续修、补充图经时以旧图经为蓝本而未以新县名改正;也有《西州图经》传抄过程中附益改窜的可能。从P.2009《西州图经》并不能推出唐代西州领六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州图经》 高昌县 前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书·地形志》阳邑县“徐水”辨
10
作者 刘振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9-209,共1页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魏书》卷一〇六上《地形志上》,太原郡阳邑县“有白壁岭、樊阳水、八表山、徐水”(第2467页)。校勘记“徐水”条:“《水经注》卷六《洞过水篇》:涂水‘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温、杨并据此证此‘徐水’为...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魏书》卷一〇六上《地形志上》,太原郡阳邑县“有白壁岭、樊阳水、八表山、徐水”(第2467页)。校勘记“徐水”条:“《水经注》卷六《洞过水篇》:涂水‘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温、杨并据此证此‘徐水’为‘涂水’之讹。”(第2512页)此点校本没有辨别“徐水”“涂水”的是非。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的修订本《魏书》据温、杨之说,遂改《地形志》正文“徐水”为“涂水”(第2704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书》 校勘记 《水经注》 点校本 中华书局 太原郡 阳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本P.2522的性质及《贞元十道录》逸文问题
11
作者 刘振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9-136,共8页
P.2522体例与《魏国公〈贞元十道录〉序》所说的《贞元十道录》分章与章次编排相矛盾,与其他文献记载也颇有抵牾,可以断言,它不应该是《贞元十道录》或其缩编本。《太平寰宇记》引《贞元十道图》和《太平寰宇记》“阆州”条引《十道录... P.2522体例与《魏国公〈贞元十道录〉序》所说的《贞元十道录》分章与章次编排相矛盾,与其他文献记载也颇有抵牾,可以断言,它不应该是《贞元十道录》或其缩编本。《太平寰宇记》引《贞元十道图》和《太平寰宇记》“阆州”条引《十道录》的文字,应该是《贞元十道录》的逸文。《太平寰宇记》引《贞元略》记载州与周边州的距离,也应该源自《贞元十道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522 《贞元十道录》 贾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残卷的编次及史源问题
12
作者 刘振刚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7,共12页
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卷二的内容应该按照河东道各藩镇和藩镇所辖府州的规律排列。敦煌写本P.2511《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或是《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卷二河东道部分州的摘录本,未必是原编的府州排列的本来面貌。韦澳编纂此书,可能... 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卷二的内容应该按照河东道各藩镇和藩镇所辖府州的规律排列。敦煌写本P.2511《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或是《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卷二河东道部分州的摘录本,未必是原编的府州排列的本来面貌。韦澳编纂此书,可能以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为蓝本,改订体例,刺取《元和郡县图志》等材料,删削增补,使之适合作为唐宣宗处理地方政务的工作指南。P.2511《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抄写应该有实用主义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澳 P.2511《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 《十道四蕃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霫族考
13
作者 李荣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125-129,共5页
出现于隋唐史料中的霫,最早见于《隋书》《通典》等唐代编纂的文献中;霫之族源为《魏书》中的地豆于,隋唐时期它活动于蒙古草原东部与大兴安岭两侧。霫之兴衰与突厥、回鹘等草原民族及契丹、奚的消长有密切关系。唐代中后期以后,由于藩... 出现于隋唐史料中的霫,最早见于《隋书》《通典》等唐代编纂的文献中;霫之族源为《魏书》中的地豆于,隋唐时期它活动于蒙古草原东部与大兴安岭两侧。霫之兴衰与突厥、回鹘等草原民族及契丹、奚的消长有密切关系。唐代中后期以后,由于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诸族与唐王朝的交往受到限制,霫的记载晦暗不明,史料中常出现霫与铁勒之白霫混淆的情况。唐末辽初霫在室韦的压迫下逐渐南移,经过契丹的征伐后最终融合于奚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豆于 白霫 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藏汗封号小考
14
作者 宝音特古斯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26,共3页
拉藏是西藏和硕特汗廷末代汗王,康熙四十五年得到了清廷的册封。关于其封号,汉文史料有"护法恭顺汗"、"翊法恭顺汗"、"扶教恭顺汗"、"辅教恭顺汗"等不同记载,蒙古文史料中亦有两种说法。根据... 拉藏是西藏和硕特汗廷末代汗王,康熙四十五年得到了清廷的册封。关于其封号,汉文史料有"护法恭顺汗"、"翊法恭顺汗"、"扶教恭顺汗"、"辅教恭顺汗"等不同记载,蒙古文史料中亦有两种说法。根据清廷颁给拉藏汗的印鉴痕迹及满蒙合璧册书抄件等"遗留性史料",可以论证出其汉文封号应为"翊法恭顺汗",文献所现其余汉文封号皆由翻译满文封号时产生的,蒙古文封号也有其所不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藏汗 封号 翊法恭顺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谣异构:“塔儿变色”谣与元明易代之际的社会舆论竞争
15
作者 赵发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48,共7页
“塔儿变色”谣谶在元代的流传中具有“具体事件”和“抽象指代”两种属性,江南政治精英将元初忽必烈修建白塔、元末万安寺大火等事件解读为政权变易的象征并输出给百姓,以起到动员和造势的效果。同时,江南的不同政治集团总是借用更早... “塔儿变色”谣谶在元代的流传中具有“具体事件”和“抽象指代”两种属性,江南政治精英将元初忽必烈修建白塔、元末万安寺大火等事件解读为政权变易的象征并输出给百姓,以起到动员和造势的效果。同时,江南的不同政治集团总是借用更早时代已有的谣谶元素不断将谣谶解读为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并与其他政治集团进行舆论竞争。最终“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一谣因其更加符合五德终始和方位之说,并直接指代到朱元璋个人,较容易为普通百姓所理解等优势,被写入官修的《元史》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谶 元明易代 社会舆论 异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