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地区样本髋关节置换假体位置数字化评估
1
作者 李佳伟 张凯 +6 位作者 丁良甲 王海燕 陈清威 刘启 于小明 兰文杰 李筱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目的测量内蒙古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参数,了解假体位置分布及解剖重建率。方法纳入内蒙古地区四家三级医院17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首次X线资料(年龄30~70岁),影像资料以JEPG格式导入Mimics21.0软件,采用多人重复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目的测量内蒙古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参数,了解假体位置分布及解剖重建率。方法纳入内蒙古地区四家三级医院17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首次X线资料(年龄30~70岁),影像资料以JEPG格式导入Mimics21.0软件,采用多人重复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测量6项参数,包括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股骨偏心距及双下肢长度差异;比较术侧与健侧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股骨头偏心距的差异,统计以上6项参数的解剖重建率。结果观察者间及观察者自身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4~0.99,可靠性较好。健侧股骨头偏心距与术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侧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与健侧相比,向内上方偏移,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股骨头偏心距及双下肢长度差异的解剖重建率分别为79.90%、77.70%、43.02%、60.34%、60.30%、79.30%。结论本研究统计内蒙古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位置的分布情况,认为术后较难达到完全的解剖重建,其中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及股骨偏心距的解剖重建率偏低,需改进手术方法缩小两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X线 假体 解剖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下两种不同腰椎融合术的比较研究
2
作者 张杨 王鹏 +4 位作者 白明 王俊峰 李树文 李志军 吴一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3-456,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显微内窥镜下两种不同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间符合标准的1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75例患者接受显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croendosc... 目的分析比较显微内窥镜下两种不同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间符合标准的1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75例患者接受显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croendoscopic tran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E-TLIF),61例患者行显微内镜下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croendoscopic posterior lumbarinterbodyfusion,ME-PLIF)。对两组围手术期资料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在手术前后对组内和组间的疼痛(VAS)及功能(ODI)评分进行比较。采用Suk标准评价术后融合情况。结果ME-PLIF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等指标方面,均优于ME-TLIF组。ME-PLIF组术中出现3例神经系统并发症,ME-TLIF组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同组患者术后VAS及ODI分值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后VAS及ODI分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率基本无差异。结论ME-PLIF技术在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学习掌握,在手术中要注意向外侧的充分减压防止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内窥镜 微创 后路腰椎融合 经椎间孔腰椎融合 退变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查德 邢文华 +3 位作者 何强 刘胜祥 黄智 贺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9-893,共5页
食管型颈椎病(esophageal cervical spondylosis,ECS)是由于颈椎前方骨质异常增生,形成骨赘,压迫、刺激食管,引起以进行性吞咽困难、咽喉部异物感、呼吸及发音困难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于1950年首次由Forestier提出,所以又被称为Forestie... 食管型颈椎病(esophageal cervical spondylosis,ECS)是由于颈椎前方骨质异常增生,形成骨赘,压迫、刺激食管,引起以进行性吞咽困难、咽喉部异物感、呼吸及发音困难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于1950年首次由Forestier提出,所以又被称为Forestier病[1]。在1992年第2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该病被纳入颈椎病的分型[2]。ECS发病因素较多,常见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迄今为止,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早期易误诊、漏诊,临床上尚无明确的治疗原则。笔者对该病目前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吞咽困难 食管型颈椎病 发音困难 临床研究进展 骨质异常 骨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miR-502-5p/TRAF2通路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国梁 王跃文 +3 位作者 普日布苏荣 王鹏 林业 孙艳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83-1290,共8页
目的:探究微小RNA-502-5p(miR-502-5p)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和RT-q PCR检测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组织和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中p53和miR-502-5p的表达;分离培养软骨,并分组处... 目的:探究微小RNA-502-5p(miR-502-5p)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和RT-q PCR检测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组织和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中p53和miR-502-5p的表达;分离培养软骨,并分组处理细胞,分别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炎性因子和细胞外基质(ECM)相关蛋白的表达,另外,萤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502-5p对p53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RAF2)的调控作用。结果:与正常软骨组织相比,OA患者软骨组织中miR-502-5p的水平显著降低,p53和TRAF2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IL-1β处理软骨细胞后,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IL-6、IL-8和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的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和MMP-13等的蛋白表达显著上调,miR-502-5p mimic转染反转了IL-1β对软骨细胞的这些作用。此外,p53与miR-502-5p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同时miR-502-5p能够靶向抑制TRAF2的水平。TRAF2沉默同样反转了IL-1β对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以及ECM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论:调节p53/miR-502-5p/TRAF2通路能够减轻IL-1β诱导的骨关节软骨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502-5p 白细胞介素1Β 骨关节炎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患者遭遇医护人员艾滋歧视后心理感受及行为反应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吴丽娟 梁晓凤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1-34,共4页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遭遇医护人员艾滋歧视后的真实心理感受及行为反应,分析其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制定相应的方案,降低其对艾滋病患者的艾滋歧视。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遭受过医护人员艾滋歧视的艾滋病患者进...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遭遇医护人员艾滋歧视后的真实心理感受及行为反应,分析其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制定相应的方案,降低其对艾滋病患者的艾滋歧视。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遭受过医护人员艾滋歧视的艾滋病患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个体化深入访谈,并用现象学分析法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提炼出主题。结果艾滋病患者遭遇医护人员艾滋歧视后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自尊降低,自我指责,恐惧、绝望及自杀念头,愤怒、仇恨及报复心理等;行为状态主要表现为:隐瞒病情及拒绝就医,产生自杀行为,产生报复行为等。结论医护人员艾滋病歧视可对艾滋患者的心理及行为状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降低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艾滋歧视,关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歧视 医护人员 心理感受 行为反应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兔脊柱后路术中止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小龙 刘瑞 +1 位作者 赵建民 年利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多微孔多聚糖止血粉是目前常用的止血材料之一,但在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研究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切口内应用多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脊柱后路术中止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成年健康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 目的多微孔多聚糖止血粉是目前常用的止血材料之一,但在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研究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切口内应用多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脊柱后路术中止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成年健康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通过在实验兔背部按照脊柱后路手术方法做一长约8cm腰背肌创面,进而建立脊柱后路手术兔模型,实验组术中出血创面给予喷洒多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对照组出血创面喷洒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对比2组在止血时间、体外凝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与术后血常规、组织病理学结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止血时间[(15.23±1.17)s]、凝血时间[(235.49±21.09)s]、出血量[(1.67±0.25)g]较对照组[(19.99±1.27)s、(260.74±26.92)s、(2.29±0.41)g]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术后血小板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50.24±17.82)×109/L vs(129.55±16.4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止血有效率为100%,优良率为91.67%;对照组分别为83.33%、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肌肉间质及血管官腔内出血较少,可见少量红细胞。结论脊柱后路手术术中局部应用多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可减少出血量,并具有止血高效、快速、便捷、不影响切口愈合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微孔多聚糖 脊柱后路手术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CF、ACDF及Hybrid三种手术方案对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先莉 朱利峰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2期104-109,共6页
目的比较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及Hybrid三种手术方案对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与安... 目的比较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及Hybrid三种手术方案对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88例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CCF组(28例)、ACDF组(37例)及Hybrid组(23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资料与随访结果。结果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量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8~10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8个月,ACCF组、ACDF组、Hybrid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80.1个月、78.6个月、77.2个月。组内比较: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5),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 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_均<0.05),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均显著大于术前(P_均<0.05),且ACCF组和ACDF组患者颈椎整体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手术节段ROM均显著低于术前(P_均<0.05),相邻节段ROM均显著高于术前(P_均<0.05);Hybrid组患者手术前后ROM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组间比较: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om's分级标准、邻近节段退变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Hybrid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均显著大于ACCF组和ACDF组(P均<0.05),颈椎整体ROM与手术节段ROM均显著高于ACCF组和ACDF组(P均<0.05),相邻节段ROM均显著低于ACCF组和ACDF组(P_均<0.05),且ACDF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显著大于ACCF组(P <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均实现骨性融合。结论 ACCF、ACDF、Hybrid三种手术方案对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疗效相当,其中Hybrid手术能够更好地重建患者颈椎曲度,保持手术节段与颈椎整体的ROM,减少邻近节段的活动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Hybrid手术 椎体次全切除术 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的影像学与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汪海清 尹维刚 +3 位作者 史增元 林荣 范永盛 陈一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47,154,共5页
目的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30例)导入mimcs15.01进行三维重建,从骶骨耳状面长轴与S1、S2、S3椎弓根中轴的交点置入螺钉。测量各螺钉与冠状面... 目的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30例)导入mimcs15.01进行三维重建,从骶骨耳状面长轴与S1、S2、S3椎弓根中轴的交点置入螺钉。测量各螺钉与冠状面夹角α及水平面的夹角β。结果 (1)3根螺钉在髂骨翼外侧的穿出点在髂后下棘与髂结节的连线上(2)α、β角分别为男:α1(13.6±3.7)°、α2(4.3±1.8)°、α3(10.0±4.4)°;β1(19.1±5.3)°、β2(9.5±4.1)°、β3(4.0±1.5)°。女:α1(12.4±3.4)°、α2(4.5±2.1)°、α3(10.7±4.0)°;β1(17.5±4.6)°、β2(10.0±4.1)°、β3(3.7±1.5)°。结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上确定的进针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三维重建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下颈椎椎弓根数字化形态学研究
9
作者 张少杰 王星 +3 位作者 李志军 张元智 高尚 王志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2-665,670,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4-12岁儿童颈椎MSCT扫描资料60例,按每隔3岁为一年龄组,共分为3组,每组20例。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3D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C3-7椎弓根宽... 目的探讨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4-12岁儿童颈椎MSCT扫描资料60例,按每隔3岁为一年龄组,共分为3组,每组20例。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3D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C3-7椎弓根宽(PW)、椎弓根高(PH)、椎弓根骨通道全长(POCL)、外偏角(e角)及尾偏角(f角)并计算PW/PH(I值),按年龄组及节段行统计分析。结果 PW、PH、POCL及e角总体随增龄呈递增趋势,10-12岁组各椎的PW、PH及POCL均与4-6岁组、7-9岁组有差异(P〈0.05),e角和f角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不大。在各组中不同椎序的PW均表现为逐增趋势。PH、POCL及e角在各组中椎间差异不大。各组中椎间f角差异较大,由正值渐变为负值,C7的f角为负值中最大。I值总体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不同年龄组间C3-7的I值由〉1.0渐变为〈1.0;各组中椎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征发育规律性明显,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性。4岁以上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上已具有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椎弓根 数字化测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测量跖筋膜的数字化评价
10
作者 吴静 高阳 +1 位作者 王晓磊 张元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3-520,共8页
目的通过数字化分析评价超声测量跖筋膜的准确度。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5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男25名,女25名;年龄为18~51岁,平均(31.6±3.5)岁,身高155~181 cm,平均(172.3±7.6)cm;体重49~90 kg,... 目的通过数字化分析评价超声测量跖筋膜的准确度。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5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男25名,女25名;年龄为18~51岁,平均(31.6±3.5)岁,身高155~181 cm,平均(172.3±7.6)cm;体重49~90 kg,平均(78.3±3.6)kg,分别行双足CT断层、MRI断层与超声检查,记录超声图像上的跖筋膜厚度,将CT、MRI原始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aterialise Mimics Innovation Suite 16.0软件,进行数字化分析、测量,比较三者的相关性。结果超声、CT、MRI三者之间的测量在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性别的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侧在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种检查结果跖筋膜平均厚度男性大于女性,(P<0.05)。结论超声检查能够为跖筋膜厚度的测量提供相对简便的方法而且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跖筋膜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骶骨骶髂螺钉钉道增龄变化的数字化评估
11
作者 阿拉木斯 张元智 +5 位作者 胡旭锋 刘刚 刘亚欧 莫伟鹏 郝晓东 李严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8-403,共6页
目的通过数字化分析、测量青少年骶骨安全骨性螺钉钉道并观察钉道增龄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160名10~17岁健康青少年志愿者骨盆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测量S_(1)、S_(2)横向骶髂螺钉最优置钉通道的轴向狭窄处的宽度,测量S_(1)、S_(2)最优钉... 目的通过数字化分析、测量青少年骶骨安全骨性螺钉钉道并观察钉道增龄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160名10~17岁健康青少年志愿者骨盆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测量S_(1)、S_(2)横向骶髂螺钉最优置钉通道的轴向狭窄处的宽度,测量S_(1)、S_(2)最优钉道经“骶骨经髂骨”(trans-sacral trans-iliac,TSTI)螺钉通道长度,测量S_(1)、S_(2) TSTI通道投影长短轴长度并观察通道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结果S_(1)骶髂螺钉安全通道宽度,男性:左(8.96±2.02)mm,右(9.03±2.24)mm;女性:左(8.26±1.96)mm,右(8.37±2.11)mm。S_(1)处TSTI螺钉长度,男性(141.25±5.92)mm,女性(134.37±5.68)mm。S_(2)骶髂螺钉安全通道宽度,男性:左(6.49±1.98)mm,右(6.38±1.88)mm;女性:左(6.21±1.76)mm,右(6.14±1.55)mm。S_(2)处TSTI螺钉长度,男性(126.28±4.94)mm,女性(122.31±5.13)mm。结论青少年在S_(1)、S_(2)均存在影像学上安全的骨性髂骶螺钉通道,随着年龄的增长,通道投影长短轴比例逐渐加大,高度的增长速度快于宽度的增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骶骨 螺钉通道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聚焦状冲击波治疗下肢不同部位骨髓水肿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丽波 李剑锋 +5 位作者 闫金玉 张淑莲 赵君 夏润福 张旭 李冬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5-1219,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聚焦状冲击波治疗下肢不同部位骨髓水肿综合征(BMES)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BMES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确诊为下肢不同部位BMES患者39例,采用HK-ESWO-AJⅡ型冲击波治疗仪进行治疗。以骨髓水肿体表投影区及其... 目的:观察体外聚焦状冲击波治疗下肢不同部位骨髓水肿综合征(BMES)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BMES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确诊为下肢不同部位BMES患者39例,采用HK-ESWO-AJⅡ型冲击波治疗仪进行治疗。以骨髓水肿体表投影区及其相邻骨质为冲击点,工作电压为7~10kV,频率为60min^(-1),冲击强度为0.18~0.25mJ·mm^(-2),每个治疗点共冲击1 000次,每5d治疗1次,共治疗4次。治疗期间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尽量减少负重活动时间。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的疼痛情况,关节功能评分评定患者下肢关节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指数评定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并进行出院后12~24个月的随访。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VAS评分降低(P<0.05)、关节功能评分及FIM指数明显升高(P<0.05)。经过12~24个月的随访,2例患者有复发现象,其中1例发生在股骨头颈部位,另1例发生在股骨远端,经再次冲击波治疗4次后患者BMES症状恢复良好,无患者出现股骨头及其他部位骨坏死现象。结论:体外聚焦状冲击波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骨髓水肿征象;下肢BMES有复发倾向,但是无明显骨坏死或其他疾病转归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状冲击波 下肢骨髓水肿综合征 视觉模拟评分 关节功能 独立功能 骨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护理干预对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探索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文颖 王润琪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303-303,共1页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68例设为此次研究的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上的差异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护理,而研究组...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68例设为此次研究的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上的差异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护理,而研究组则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7d肢体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疼痛程度相比较对照组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中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并消除肢体肿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 康复效果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蛋白-1在大鼠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磊 邢文华 +5 位作者 李峰 吉德民 胡宝阳 辛大齐 祝勇 杨学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26-1033,共8页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在大鼠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SD大鼠处死,在显微镜下取出腰椎软骨终板,消化后提取细胞,再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免疫荧光染色检...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在大鼠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SD大鼠处死,在显微镜下取出腰椎软骨终板,消化后提取细胞,再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Ⅱ型胶原鉴定软骨终板细胞(cartilage endplate cell,CEC)。用不同浓度的FBS分别培养CEC 24h、48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在第三代CEC中加入HMGB1后,分别在3h、6h、12h、24h时检测金属基质蛋白酶-3 (proteins of th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m RNA表达,6h、12h、24h时检测蛋白表达量;CEC中加入100ng/ml HMGB1后分别在0、5、10、30、60和120min,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的表达;继而将CEC分为6组:对照组、HMGB1(100ng/ml)组、FPSMZ1(HMGB1抑制剂)组、HMGB1+FPSMZ1组、U0126(ERK抑制剂)组、HMGB1+U0126组),使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MP-3、VEGF和ER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的表达及Elisa检测IL-10的表达。全部结果均为重复独立3次实验,计算其均数±标准差。结果:分离纯化的细胞Ⅱ型胶原抗体表达呈阳性,为CEC细胞;10%FBS培养48h为CEC增殖最佳的时间点和浓度;HMGB1能够诱导ERK和JN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从开始到10min逐渐升高,10min时达峰值。HMGB1上调了MMP-3 (P=0.039)和VEGF的m RNA (P=0.042)表达,下调IL-10 (P=0.025)的m RNA表达,三种因子蛋白表达与m RNA有相同的规律;HMGB1+FPSZM1组与HMGB1组相比,ERK信号转导途径的磷酸化明显减少;在CEC中加入U0126后,MMP-3(P=0.041)和VEGF(P=0.04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P=0.004)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在CEC中加入FPSMZ1后,HMGB1对ER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表达的作用明显降低(P=0.031)。结论:HMGB1可增加大鼠腰椎CEC中的MMP-3和VEGF的表达,降低IL-10的表达,其可能是通过ERK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蛋白-1 ERK信号转导途径 软骨终板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腔深部灌注给药与传统给药方法的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福军 王小龙 +1 位作者 赵建民 张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5-749,共5页
目的给药方法是影响药物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不同给药方法的比较和评价研究不多,文中拟从给药顺从性、给药时间及药效学角度评价不同给药方法的效果差异,为选择最佳给药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激素性股骨... 目的给药方法是影响药物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不同给药方法的比较和评价研究不多,文中拟从给药顺从性、给药时间及药效学角度评价不同给药方法的效果差异,为选择最佳给药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新西兰雄性兔40只按干预给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5组:口腔灌注给药组(n=10)、灌胃给药组(n=10)、自由饮药组(n=10)及模型空白组(n=5)、空白对照组(n=5),比较口腔灌注给药组、灌胃给药组、自由饮药组给药顺从性、给药时间、血脂含量和空骨陷窝率等药效学指标。结果口腔灌注给药组顺从性效应量(1.78±0.64)较灌胃给药组(4.04±0.87)、自由饮药组(8.94±1.05)降低(P﹤0.01);口腔灌注给药组给药时间[(0.94±0.02)min]、灌胃给药组[(9.47±0.31)min]及自由饮药组[(889.50±235.38)min]整体比较逐渐升高(P=0.00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时,口腔灌注给药组、灌胃给药组、自由饮药组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较模型空白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口腔灌注给药组较自由饮药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口腔灌注给药组空骨陷窝率[(15.44±2.68)%]、灌胃给药组[(15.02±3.34)%]、自由饮药组[(16.72±4.06)%]与模型空白组[(18.59±3.12)%]和空白对照组[(10.82±2.7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口腔灌注给药组空骨陷窝率[(18.53±3.26)%]、灌胃给药组[(18.85±3.17)%]、自由饮药组[(20.41±4.18)%]与模型空白组[(24.66±3.74)%]和空白对照组[(11.37±2.23)%]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给药方法相比,经口腔深部灌注给药顺从性更优、给药时间更短,药效学与灌胃给药相似,但较自由饮药给药更为有效,是一种相对更佳的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药方法 口腔灌注给药 灌胃给药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