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青年大学生面部解剖学参数三维数字化测量
1
作者 王一丹 许阳阳 +9 位作者 和雨洁 高明杰 蔡永强 金凤 张云凤 王利东 王海燕 李筱贺 李志军 高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2-258,共7页
目的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与测量分析内蒙古地区正常蒙古族青年大学生面部解剖学参数,评价面部性别差异,以便对外科美容整形、颌面部正畸等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完善面部轮廓数据库,为现代蒙古族青年男女面部整形提供美学参考。方法对60名... 目的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与测量分析内蒙古地区正常蒙古族青年大学生面部解剖学参数,评价面部性别差异,以便对外科美容整形、颌面部正畸等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完善面部轮廓数据库,为现代蒙古族青年男女面部整形提供美学参考。方法对60名(男30例,女30例)蒙古族青年大学生采用面部三维扫描,利用软件测量头宽、形态面长等12项指标以及头面部指数,并进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面部差异。结果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青年大学生左右侧眼裂宽分别为(31.76±4.81)mm、(31.47±4.3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眼裂宽分别为(35.49±2.74)mm、(27.74±1.99)mm,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比较头宽、容貌面长、面宽、形态面长、眼外角间宽,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出男女性鼻指数分别为72.55±1.63、73.14±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面宽指数、形态面指数、额面指数、唇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形态面指数分型,男性阔面型多见占46.67%,女性超阔面型多见占56.67%;根据鼻指数分型,男女性中鼻型多见分别占50%和53.33%。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青年大学生面部三维指标,男性普遍大于女性;男性形态面指数分型多见阔面型,女性形态面指数分型多见超阔面型;鼻指数分型男女性均多见中鼻型。与其他民族相比,蒙古族男女性都存在面宽较宽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面部 三维扫描 数字化测量 蒙古族 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黄韧带肥厚骨化的数字化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瑞芬 于静红 +1 位作者 李志军 李筱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通过对腰椎退变黄韧带的数字化重建,为影像诊断和临床手术规划,提供立体直观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收集腰腿痛患者薄层螺旋CT影像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观察退变黄韧带形态及分布,选取轴位像中黄韧带厚度大于4 mm和/或有钙化患者63例... 目的 通过对腰椎退变黄韧带的数字化重建,为影像诊断和临床手术规划,提供立体直观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收集腰腿痛患者薄层螺旋CT影像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观察退变黄韧带形态及分布,选取轴位像中黄韧带厚度大于4 mm和/或有钙化患者63例,男31例,女32例,年龄32-80岁。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6.0软件重建图像,观察其形态、分布。结果 315个腰椎节段中205个节段出现黄韧带肥厚和/或骨化。黄韧带单纯肥厚占总出现节段79.51%,单纯骨化占6.34%,肥厚伴骨化占14.15%。205个节段全部成功建模,肥厚黄韧带建模形态有合页状、不规则片状和柱状;骨化黄韧带建模形态有短柱状、短锥状、不规则片状;肥厚伴骨化黄韧带重建后形态各异。结论 数字化技术重建黄韧带能清楚显示其分布、形态、邻近结构,还可将所建退变黄韧带模型与腰椎骨性模型随意组合、切割,便于立体直观地显示病变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 肥厚骨化 腰椎 三维重建 计算机体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儿童连续薄层解剖数据集三维重建骶椎及其软骨的可视化研究
3
作者 张凤珍 尹兆正 +6 位作者 伊钰营 李磊 赵婧 王星 李琨 李志军 张少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5,共8页
目的基于儿童连续薄层解剖数据集重建骶椎及其软骨并行三维观测,为临床、教学及研究应用提供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利用冷冻数控技术对1例中国3岁女童盆部标本进行铣切,获取女童盆部连续高清断层解剖数据集。然后,应用软件分割骶椎的骨... 目的基于儿童连续薄层解剖数据集重建骶椎及其软骨并行三维观测,为临床、教学及研究应用提供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利用冷冻数控技术对1例中国3岁女童盆部标本进行铣切,获取女童盆部连续高清断层解剖数据集。然后,应用软件分割骶椎的骨、软骨及椎间盘等结构并建立相应路径,在此基础上完成儿童骶椎模型的重建,并且对重建后的模型观测分析。最后,将该模型与收集的20例3~4岁儿童盆部影像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对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予以验证。结果获得女童盆部薄层高清解剖学图像数据集,并构建中国3岁女童的骶椎及其软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测量结果显示S_(1)~S_(4)神经弓中心软骨联合(NCS)的前后径从头侧向尾端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S_(1) NCS的横径明显大于其余骶椎的NCS横径。S_(1)~S_(3)椎体-肋部软骨(VB-CEC)的高度、周长和前后径从头侧向尾端逐渐减小。S_(1) VB-CEC的横径明显大于其余骶椎VB-CEC的横径。三维模型与CT影像测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儿童骶椎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清晰显示骶椎及骶椎软骨的结构及位置,儿童骶椎各软骨具有发育解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椎 软骨 可视化 儿童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下颈椎椎弓根数字化形态学研究
4
作者 张少杰 王星 +3 位作者 李志军 张元智 高尚 王志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2-665,670,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4-12岁儿童颈椎MSCT扫描资料60例,按每隔3岁为一年龄组,共分为3组,每组20例。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3D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C3-7椎弓根宽... 目的探讨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4-12岁儿童颈椎MSCT扫描资料60例,按每隔3岁为一年龄组,共分为3组,每组20例。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3D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C3-7椎弓根宽(PW)、椎弓根高(PH)、椎弓根骨通道全长(POCL)、外偏角(e角)及尾偏角(f角)并计算PW/PH(I值),按年龄组及节段行统计分析。结果 PW、PH、POCL及e角总体随增龄呈递增趋势,10-12岁组各椎的PW、PH及POCL均与4-6岁组、7-9岁组有差异(P〈0.05),e角和f角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不大。在各组中不同椎序的PW均表现为逐增趋势。PH、POCL及e角在各组中椎间差异不大。各组中椎间f角差异较大,由正值渐变为负值,C7的f角为负值中最大。I值总体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不同年龄组间C3-7的I值由〉1.0渐变为〈1.0;各组中椎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征发育规律性明显,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性。4岁以上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上已具有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椎弓根 数字化测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期儿童寰枢椎数字化三维形态测量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于永涛 张少杰 +2 位作者 刘颖 王星 李志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通过CT三维影像观测学龄期儿童(7~12岁)寰、枢椎形态结构,探索学龄期儿童寰、枢椎形态特征和增龄变化规律,为学龄期儿童寰、枢椎疾病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赤峰市第二医院2013~2014年... 目的:通过CT三维影像观测学龄期儿童(7~12岁)寰、枢椎形态结构,探索学龄期儿童寰、枢椎形态特征和增龄变化规律,为学龄期儿童寰、枢椎疾病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赤峰市第二医院2013~2014年行颈椎CT扫描的学龄期儿童影像资料,排除寰枢椎骨折、畸形、结核等疾病。将收集到的原始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6.0进行三维重建,运用软件的三维测量工具在重建的三维模型上对其寰、枢椎侧块及椎弓根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包括寰椎的侧块横径(LMD)、侧块内倾角(d角)、侧块前后径(LMB)、侧块上倾角(e角)、椎弓根宽度(AW)、椎弓根全长(AL)、椎弓根外偏角(b角)、椎弓根高度(AH)及椎弓根尾偏角(c角);枢椎的椎弓根全长(APL)、椎弓根宽度(APW)、椎弓根外偏角(f角)、椎弓根高度(APH)及椎弓根尾偏角(g角)。将观测对象按年龄每两岁为一组共分三组,即A组(7~8岁)、B组(9~10岁)、C组(11~12岁),并行统计分析。结果:LMD随年龄递增呈递增趋势,A组左侧为13.91±1.95mm,右侧为14.11±1.95mm;B组左侧为14.31±2.24mm,右侧为14.36±2.39mm;C组左侧为17.18±2.32mm,右侧为17.10±2.41mm;LMD左侧C组与A、B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LMD在各组左、右侧间比较有差异(P<0.05)。其他指标也随年龄呈递增趋势,同侧C组与A组比较除f角外均有显著差异(P<0.05);同侧C组与B组比较仅AH、APW及APH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侧A组与B组比较仅AL、AW、APL、APH及g角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组左、右侧间比较仅LMB和d角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学龄期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及侧块形态结构复杂,且发育未完全,对各骨性结构发育规律的三维结构形态进行观测,可为临床及进一步研究其周围毗邻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数字化测量 三维形态 学龄期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截骨模板在Steel三相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佟矿 张元智 +1 位作者 张晟 余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06-909,共4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采用Steel三相截骨矫正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种相对精确的截骨方案。方法选择13例拟行Steel三相截骨手术治疗的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术前对患者骨盆行连续螺旋CT连续断层扫描,...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采用Steel三相截骨矫正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种相对精确的截骨方案。方法选择13例拟行Steel三相截骨手术治疗的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术前对患者骨盆行连续螺旋CT连续断层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Materialise Mimics 14.1软件,三维重建髋关节,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 12.0软件,通过镜像重建患髋矫形后位置,模拟Steel三相截骨,建立截骨模板,通过快速成型技术生成模板实体,指导手术。结果通过术后X线片和术后1年随访,髋臼指数平均为19.1°±3.2°,头臼包容关系明显改善。X线评定优良率为92.31%。结论计算机辅助截骨模板可以为Steel三相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提供一种个性化、相对精确截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三维重建 逆向工程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导航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椎基静脉孔的CT影像学观测 被引量:4
7
作者 康小燕 李洁 +3 位作者 王星 张少杰 刘路 李志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1-645,共5页
目的:通过对胸椎椎基静脉孔(BF)的数字化观测,明确其解剖位置、形态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40例成人胸椎CT扫描数据,运用Mimics15.0软件重建测量BF宽(BFW)、高(BFH)、深(BFD);BF距椎体上、下终板(VHU、VHB)... 目的:通过对胸椎椎基静脉孔(BF)的数字化观测,明确其解剖位置、形态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40例成人胸椎CT扫描数据,运用Mimics15.0软件重建测量BF宽(BFW)、高(BFH)、深(BFD);BF距椎体上、下终板(VHU、VHB)和左、右缘(VWL、VWR)间距;观察其在椎体中的位置与形态。结果(1)胸椎BFW总体呈V形分布,T6为最小值(3.69±1.29 mm);BFH在T1~3趋于平稳, T4~6渐减,T7~11渐增;BFD在T1~3渐增,T3~10趋于平稳,T10~12渐减。(2)BF距上终板与下终板间距总体呈上升趋势,T1最小:VHU为(7.05±1.27)mm,VHB为(7.21±0.87)mm,T12最大:VHU为(11.00±1.10) mm, VHB为(11.37±1.48) mm;距左、右缘间距在T1~4渐减,T5~12渐增,T4最小:VWL为(10.50±1.40) mm,VWR为(10.81±1.66) mm,T12最大:VWL为(15.74±2.55)mm,VWR为(16.23±2.82)mm。结论胸椎椎体后壁近中央处均存在BF,其形态结构复杂且在不同个体、不同节段中均存在差异。BF在T1~8、T10、T11位于椎体后壁近中央,T9和T12稍偏向左侧。BF在T1~3、T10~12形似棱锥体形,而T4~9形似长方体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基静脉孔 数字化测量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头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哲 王星 +1 位作者 和雨洁 李志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37,共6页
目的通过对肋头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学测量探讨其形态特征规律,为临床诊疗、置钉设计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套(80侧)成人胸廓干骨标本,进行相关指标观测,并按不同节段统计分析。结果T_(1~9)的肋凹大部分为上位椎... 目的通过对肋头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学测量探讨其形态特征规律,为临床诊疗、置钉设计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套(80侧)成人胸廓干骨标本,进行相关指标观测,并按不同节段统计分析。结果T_(1~9)的肋凹大部分为上位椎骨平面形、下位椎骨凹面形,T_(10~12)单肋凹多为平面形;椎骨肋头关节肋凹的位置C_(7)~T_(3)上、下肋凹均在椎体上;T_(4)开始肋凹逐渐后移,出现根-体各半型,从T_(7)出现根为主型,并渐增多,T_(12)全部是根为主型;R_(1)、R_(2)、R_(11)及R_(12)均为单肋头关节面,从R_(3~10)均既有单肋头又有双肋头关节面,后者出现率先渐增高后又渐降低;R_(1~5)单肋头关节平面型从52.1%降至15.0%,而R_(6)、R_(7)、R_(9)未见平面型;凹面型:R_(1~6)从47.5%渐降至6.3%,而R_(8~12)则从8.8%渐升至48.7%。双肋头关节均以上平下凹型为主,其次为上下双凹型。R_(3~8)双肋头关节中,上平下凹型出现率从8.8%增至66.2%,而R_(8~10)该型出现率渐低;R_(4~10)上下双凹型出现率小于上平下凹型。结论临床应用应根据第1~12肋的相关参数选取适合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头关节 骨性关节面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4
9
作者 黄忍 王星 +2 位作者 李志军 张少杰 林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2-475,共4页
脊柱侧弯(侧凸)是极其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包括在冠状面横向弯曲,矢状面胸腰椎椎体前凸和后肋隆起,多由各椎骨在横向平面中出现了旋转所致;尚有胸廓后部凸面曲线上升凹面曲线下降畸形。可分为先天性、神经-肌源性、特发性三类,其中特... 脊柱侧弯(侧凸)是极其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包括在冠状面横向弯曲,矢状面胸腰椎椎体前凸和后肋隆起,多由各椎骨在横向平面中出现了旋转所致;尚有胸廓后部凸面曲线上升凹面曲线下降畸形。可分为先天性、神经-肌源性、特发性三类,其中特发性约占85%。特发性脊柱侧弯可根据年龄进一步分三型:婴幼儿型(02岁),少年型(3-9岁),青少年型(10岁以上),AIS是最常见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弯 胸腰椎椎体 内固定系统 肌源性 后肋 功能锻炼 后路术式 金属棒 胸椎后凸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例寰椎侧块滋养孔解剖测量与临床意义
10
作者 苏宝科 王威 +10 位作者 蔡永强 张云凤 王利东 许阳阳 冯会梅 和雨洁 王海燕 李志军 王星 王志强 李筱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观察并测量寰椎侧块滋养孔的临床解剖学参数,为降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中血管损伤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38例正常干燥成人寰椎骨标本,观察寰椎侧块滋养孔(以直径≥1.0 mm为判定界限)的形态、数目、位置;测量滋养孔最大横径、... 目的观察并测量寰椎侧块滋养孔的临床解剖学参数,为降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中血管损伤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38例正常干燥成人寰椎骨标本,观察寰椎侧块滋养孔(以直径≥1.0 mm为判定界限)的形态、数目、位置;测量滋养孔最大横径、纵径、深度,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等。结果 38例寰椎标本中,95%存在滋养孔,42%呈圆形、8%呈横椭圆形、45%呈纵椭圆形;5%无滋养孔;79%左右两侧滋养孔对称,16%不对称。滋养孔最大横径为(2.16±0.86)mm,最大纵径为(2.82±1.03)mm,最大深度为(1.75±0.71)mm,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8.61±1.46)mm,各测量指标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结论 95%的寰椎左右两侧存在滋养孔,且均位于寰椎侧块的中间区域,椎弓根螺钉通道处;临床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时,螺钉的直径可参考(8.61±1.46)mm;螺钉通道距离寰椎侧块内缘(1.73±0.7)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滋养孔 椎弓根螺钉 解剖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