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江市东兴区天冬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银华 张春辉 +1 位作者 林小玉 高灿中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3期164-167,170,共5页
通过对天冬全生育期气象要素和生长发育的观测,结合天冬生长习性和当地气候特征,分析了制约内江市东兴区天冬优质高产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建立了东兴区天冬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利用东兴区及周边县(区)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站的气象数据... 通过对天冬全生育期气象要素和生长发育的观测,结合天冬生长习性和当地气候特征,分析了制约内江市东兴区天冬优质高产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建立了东兴区天冬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利用东兴区及周边县(区)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站的气象数据,采用模糊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GIS技术开展了东兴区天冬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将东兴区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为东兴区天冬推广种植、合理布局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 气候适宜性 GIS 四川内江 东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江市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海 黄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期211-214,218,共5页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法,基于内江市乡村旅游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结合当前气象服务实际,明确了内江市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服务方式和渠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从理清政策层面关系、加大...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法,基于内江市乡村旅游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结合当前气象服务实际,明确了内江市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服务方式和渠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从理清政策层面关系、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气象服务社会化改革上迈出实践探索的关键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气象服务 内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江市葡萄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分析及优质高产对策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银华 李家川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8期196-196,共1页
根据葡萄生长的环境条件,对内江市葡萄生长发育期的光、热、水等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得出内江市气候条件较适宜发展葡萄种植,今后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引进优良品种、合理建园、科学管理是提高葡萄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葡萄 温度 降水 光照 优质高产 内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兴区雷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4
作者 杨银华 李家川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11期148-149,154,共3页
利用东兴区1981~2013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东兴区雷暴年、季、月、日及持续期变化特征和产生消退的方位变化。旨在为当地雷暴预警预报和防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雷暴日数 时空变化 统计分析 东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和强度分析方法的四川冬春季干旱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周丽 谢舒蕾 吴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4,共9页
区域气象干旱动态变化过程和转换规律的研究对灾害预警与应对有重大意义。利用1985-2015年四川30个气象站点逐日20-20时降水量、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与intensity analysis等方法,从干旱事件频次、干旱等级变化强度和... 区域气象干旱动态变化过程和转换规律的研究对灾害预警与应对有重大意义。利用1985-2015年四川30个气象站点逐日20-20时降水量、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与intensity analysis等方法,从干旱事件频次、干旱等级变化强度和干旱等级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近30年四川冬春季干旱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5年冬-2015年春四川冬春季干旱事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区域性干旱事件发生率高达77.78%,4月发生区域性干旱事件的频次最高;1985年冬-2015年春四川冬春季干旱等级变化强度表现出“快-慢-快”的变化特征;其中,2005年冬-2015年春较往年有变干趋势;1985年冬-2015年春四川冬春季干旱等级转换较活跃,各干旱等级的转换速率不尽相同,主要集中在轻旱、中旱、重旱三个等级,且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强度分析 冬春季 气象干旱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递函数的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的填补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韩光中 杨银华 +1 位作者 吴彬 李山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6-1041,共6页
数据缺失在土壤调查研究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处理不当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土壤转换函数(pedotransfer functions,PTFs)是简单、快速、大批量填补土壤数据库缺失信息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分析和厘定我国土壤数据库缺失... 数据缺失在土壤调查研究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处理不当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土壤转换函数(pedotransfer functions,PTFs)是简单、快速、大批量填补土壤数据库缺失信息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分析和厘定我国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特征的研究较少,针对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的填补方法也亟待规范。本文对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库进行分析,探讨该数据库的数据缺失特征,并对数据缺失严重的土壤属性进行预测,以期为今后的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填补工作提供参考。总体来看,质地(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是土壤普查中最基础的调查项目,这些土壤属性信息的完整性最好。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数据有一定的缺失。碱解氮、容重、砾石含量、各种类型氧化铁数据缺失严重。在填补缺失数据时,建议首先考虑模型的稳定性,尽量使用那些相对稳定且数据完整性好的土壤属性来预测缺失数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库基本都缺少空间属性信息,在填补缺失数据时最好采用简单而相对稳定的回归模型。利用回归分析得到的土壤传递函数可以较好地实现容重、碱解氮和部分阳离子交换量缺失数据的填补工作。尽管如此,由于部分土壤属性信息有一定的时效性,应用传递函数时要注意数据源的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数据库 数据缺失 传递函数 数据填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农牧交错带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及突变分析
7
作者 周丽 张彬 吴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7-164,共8页
采用川滇农牧交错带内分布较均匀、无缺测站点的1971-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借助泰森多边形、趋势分析、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IDW)等方法,研究该区域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突变.结果表明,川滇农牧交错带全区... 采用川滇农牧交错带内分布较均匀、无缺测站点的1971-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借助泰森多边形、趋势分析、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IDW)等方法,研究该区域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突变.结果表明,川滇农牧交错带全区域强降水量(R95pTOT)、强降水日数(R95pD)、一日最大降水量(RX1day)、五日最大降水量(RX5day)均呈上升趋势,松潘高原强降水日数为各区域最高,而横断山区除强降水日数外,其他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大于松潘高原和川西高原,同时,川西高原各指数年际变化比松潘高原和横断山区更剧烈.R95pTOT与R95pD上升的大值区均集中在川西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区东部,下降大值区均分布在横断山区西南部;RX1day,RX5day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极端降水量的下降区有明显的扩大,而上升区有明显的缩小.典型站点理塘站和木里站极端降水指数发生突变的时间较接近,大致在20世纪70-8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突变检测 时空变化 川滇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银华 李家川 《农业灾害研究》 2014年第12期47-49,共3页
首先阐述了雷电和雷击灾害的形成原理,介绍了容易被雷击的对象,指出雷电对人的伤害方式有直接雷击、接触电压、旁侧闪击和跨步电压4种,提出要充分利用雷电预警信号提前防雷。最后从建筑物防雷和个人防雷方面介绍了雷电灾害防御措施,对... 首先阐述了雷电和雷击灾害的形成原理,介绍了容易被雷击的对象,指出雷电对人的伤害方式有直接雷击、接触电压、旁侧闪击和跨步电压4种,提出要充分利用雷电预警信号提前防雷。最后从建筑物防雷和个人防雷方面介绍了雷电灾害防御措施,对有效规避和降低雷击灾害损失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形成原理 雷电预警 防御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