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邙山黄土锆石U-Pb年龄谱——晚第四纪黄土物源变化
1
作者 何静 鹿化煜 +2 位作者 张瀚之 伍江 邵可涵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7-538,共12页
【目的】中国黄土高原外围东南部、黄河下游的郑州邙山黄土堆积厚度大,沉积速率快,保存着高分辨率的冰期—间冰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记录。为研究郑州邙山黄土物源,以及冰期与间冰期时期邙山黄土与古土壤形成过程的差异及机制,【方法】选... 【目的】中国黄土高原外围东南部、黄河下游的郑州邙山黄土堆积厚度大,沉积速率快,保存着高分辨率的冰期—间冰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记录。为研究郑州邙山黄土物源,以及冰期与间冰期时期邙山黄土与古土壤形成过程的差异及机制,【方法】选取末次间冰期以来郑州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16件样品,共计4202颗碎屑锆石进行颗粒分离、制靶、激光剥蚀、质谱仪测试,再经过铅校正后得到的U-Pb年龄数据。【结果】结果显示,年龄峰值主要有240 Ma、440 Ma、800~1000 Ma、1800~2000 Ma以及2500 Ma,表明邙山黄土物源区主要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以及华北陆块。郑州邙山黄土是黄河及其支流将流域内剥蚀物质运输至下游形成的河漫滩与冲积扇再经风力搬运堆积的产物。冰期时,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物质贡献相对多;间冰期时,来自华北陆块的近源剥蚀物质对邙山黄土贡献量增加约10%。【结论】对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郑州邙山黄土物源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中部晚更新世区域剥蚀、沉积环境变化以及黄河流域水系演化等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邙山黄土 碎屑锆石 U-PB年龄 冰期—间冰期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2
作者 周德荣 胡清华 +3 位作者 蔡哲 唐志伟 陈希 江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在20年来先降低后上升,高HAI主要分布在人口聚集沿海城市,高EQI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福建省大部分城镇和道路处于高HAI、低EQI的区间,山区林地处于低HAI、高EQI区间。近20年来高HAI、高EQI区域占比升高3%,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协调变化和冲突变化均占9%,冲突变化地区主要出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协调变化区域主要出现在城区外围,在城区内部也有零散分布。近10年相比前10年协调变化地区上升4%,冲突变化降低5%,说明福建省近10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福建省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入侵对含水砂层蠕变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李铁民 顾凯 +3 位作者 梁钰 卢宇 姜洪涛 施斌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3,共8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正逐渐成为沿海地区重要环境问题。为了研究海水入侵对地面沉降的潜在影响,本文开展了高纯石英砂一维侧限固结试验,研究了盐水环境、浸泡环境和固结环境等对砂土蠕变的影响,并从细观角...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正逐渐成为沿海地区重要环境问题。为了研究海水入侵对地面沉降的潜在影响,本文开展了高纯石英砂一维侧限固结试验,研究了盐水环境、浸泡环境和固结环境等对砂土蠕变的影响,并从细观角度定性和定量分析其破碎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盐水环境能促进砂土的蠕变变形,相对于浸泡过程,其促进作用更能体现在固结过程中;盐溶液浓度越大,对砂样蠕变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即海水入侵可加剧地面沉降。细观结构图像的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盐水环境下砂样的孔隙面积更小、颗粒破碎率及裂纹密度更高,颗粒的平均形状系数也更大,破碎程度更高。弱碱性的海水中存在的OH^(-)和Na^(+)等会促进石英颗粒尖端硅氧键的水解,加速砂颗粒裂纹的发育,进一步加剧颗粒的破碎。本文揭示了盐水环境下砂土蠕变的宏观变形规律和主要细观机制,阐明了海水入侵可能是一个影响沿海地区地面沉降不可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 地面沉降 砂土蠕变 细观结构 颗粒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下帕隆藏布江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的预估
4
作者 李辰龙 李大洋 +3 位作者 王强 付晓花 杨龙 田富强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44,共13页
青藏高原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计算可为当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以帕隆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将分布式水文模型VIC-Glacier与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 青藏高原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计算可为当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以帕隆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将分布式水文模型VIC-Glacier与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以及冰川未来变化预估结果,推求未来近期(2027—2040年)、中期(2047—2060年)、远期(2087—2100年)在中等强迫(SSP2-4.5)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不同重现期的洪水量级。结果表明:帕隆藏布江流域洪水量级及其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未来气候情景下,冰川覆盖面积减少、降水量增加导致径流组分发生改变;对于有冰川覆盖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未来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6.46%~32.27%;对于无冰川覆盖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未来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2.87%~15.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量级 VIC-Glacier模型 随机森林 CMIP6 帕隆藏布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粉配施对鲜食甜糯玉米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莫朋军 陈旸 +6 位作者 许义江 高伟斌 王浩贤 赵晓豹 贾晓 许小淇 王蓓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5-102,共8页
增强玄武岩风化作为一种负碳技术,对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作用。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该技术的固碳效率,关于配施玄武岩粉对作物的影响研究较为有限。本研究在大棚温室条件下进行了为期78 d(2022年4月6日至6月23日)的玉米种植试验,以不施... 增强玄武岩风化作为一种负碳技术,对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作用。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该技术的固碳效率,关于配施玄武岩粉对作物的影响研究较为有限。本研究在大棚温室条件下进行了为期78 d(2022年4月6日至6月23日)的玉米种植试验,以不施玄武岩粉为对照,研究配施不同粒径(<100μm和<1 000μm)和不同施加量(1 kg/m2和5 kg/m2)的玄武岩粉对玉米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玄武岩粉显著提高了玉米的最终株高和平均增长速度(P<0.05),分别比对照组高了2.13%、5.07%。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移载第59天前后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分别稳定在36.82、60.93。细粒径玄武岩粉的施用抑制了玉米多穗现象,提高了单果重,有效穗数平均比CK减少了29.73%,单果重平均增加了0.50%;此外,还提高了玉米籽粒维生素C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施加玄武岩粉降低了鲜食甜糯玉米籽粒中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平均减少了6.60%、9.96%。研究还发现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与Ni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维生素C含量与玄武岩粉的粒径呈显著正相关,与施加量呈极显著相关。尽管施加玄武岩粉未引起玉米籽粒重金属含量超标,但最终茎粗减少了8.41%,茎粗平均增长速度减慢了2.71%,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和淀粉含量减少。上述结果表明,玄武岩粉中的重金属元素可能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品质,建议未来优先选择重金属含量更低的硅酸盐粉开展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粉 增强玄武岩风化 鲜食甜糯玉米 生长指标 产量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彭山锡多金属矿床花岗岩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成矿指示
6
作者 王留磊 章荣清 +2 位作者 陆建军 罗博霖 齐振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4-644,共11页
彭山锡多金属矿床地处江南造山带中段,其形成与花岗岩岩浆演化和热液作用过程密切相关。彭山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5.00%~78.78%)、富碱(K_(2)O=4.56%~5.19%、Na_(2)O=2.18%~3.64%)、低钙(CaO=0.32%~0.47%)、贫镁(MgO=0.08%~0.13%)... 彭山锡多金属矿床地处江南造山带中段,其形成与花岗岩岩浆演化和热液作用过程密切相关。彭山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5.00%~78.78%)、富碱(K_(2)O=4.56%~5.19%、Na_(2)O=2.18%~3.64%)、低钙(CaO=0.32%~0.47%)、贫镁(MgO=0.08%~0.13%)的特征,A/CNK值较高(1.07~1.16),属于过铝质花岗岩。花岗岩全岩稀土元素含量低(ΣREE=50.3~80.5μg/g),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和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强烈的Ba、Sr、Ti亏损,为高分异花岗岩。花岗岩磁化率(1.47~11.79 emu/g)较低,属于还原性钛铁系列花岗岩。矿区内岩体由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与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组成,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以铁叶云母为主,二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以黑鳞云母为主。由黑云母花岗岩向二云母花岗岩,F含量升高,黑云母Fe^(3+)/Fe^(2+)值升高,K/Rb与Nb/Ta值降低,成矿元素Sn与W等含量升高。彭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于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其在还原条件下的高度结晶分异作用为Sn的富集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锡稀有金属矿床 花岗岩 黑云母 江南造山带 彭山锡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素荧光遥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邱博 郭维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1-814,共14页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约30%的人为碳排放,在全球碳循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近10年发展起来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植被实际光合作用,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约30%的人为碳排放,在全球碳循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近10年发展起来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植被实际光合作用,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回顾了叶绿素荧光遥感产品发展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特别是在全球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估算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发展方面的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陆地生态系统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碳循环 陆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典型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强郁城 谢月清 +1 位作者 陆士昂 戴鑫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2,共9页
降雨入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研究其补给机制对于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气候变暖会改变降雨时空变异性从而对地下水补给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气候变暖对于干旱半干... 降雨入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研究其补给机制对于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气候变暖会改变降雨时空变异性从而对地下水补给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气候变暖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尚不明确。该研究选取典型半干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作为研究区,构建了野外气象和土壤水分层数据观测站,基于HYDRUS-1D建立了一维非饱和水流模型,并利用实际观测数据校正与验证模型,基于该模型系统研究了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四种气候变暖情景下该地区地下水补给的机理过程与潜在补给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对研究区降雨量的影响较小,对气温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研究区未来降雨量将缓慢上升,而气温变化趋势则随气候变暖情形不同而不同;(2)气候变暖会导致研究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减少,仅在气候变暖程度最低的ssp1-2.6情形下补给量会上升;(3)研究区的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受到降雨量变化影响较小,受到蒸散发强度变化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地下水潜在补给量 气候变暖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玄武岩橄榄石斑晶中熔体包裹体示踪氟、氯深部循环 被引量:1
9
作者 曾罡 张慧丽 +1 位作者 刘建强 陈立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8-1259,I0001,共13页
氟(F)、氯(Cl)等挥发分在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循环迁移,对地球的宜居性、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因而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幔源岩浆中早期结晶矿物(如橄榄石)中捕获的熔体包裹体,被认为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其被捕获... 氟(F)、氯(Cl)等挥发分在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循环迁移,对地球的宜居性、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因而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幔源岩浆中早期结晶矿物(如橄榄石)中捕获的熔体包裹体,被认为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其被捕获时的挥发分组成,为揭示地幔氟、氯组成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载体。本文对中国南部海南岛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所捕获的熔体包裹体开展了电子探针原位氟、氯挥发分分析,发现其氟、氯组成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F为86×10^(-6)~897×10^(-6);Cl为149×10^(-6)~779×10^(-6)),并具有偏高的F/P(0.15~0.70)和Cl/K(0.031~0.051)值,以及比亏损软流圈地幔来源熔体更为富集的氟、氯特征。对海南岛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地幔源区岩性为辉石岩或榴辉岩,而非橄榄岩。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研究区地幔的氟、氯富集过程可能与蚀变洋壳或沉积物的再循环过程密切相关,熔体包裹体的组成可用以揭示氟、氯的深部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熔体包裹体 橄榄石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view of 3D graphene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10
作者 WU Zi-yuan XU Chi-wei +2 位作者 ZENG Jin-jue JIANG Xiang-fen WANG Xue-bin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518,共42页
Three-dimensional(3D)graphene monoliths are a new carbon material,that has tremendous potential in the fields of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They can solve the limitations of two-dimensional(2D)graphene sheets,inclu... Three-dimensional(3D)graphene monoliths are a new carbon material,that has tremendous potential in the fields of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They can solve the limitations of two-dimensional(2D)graphene sheets,including interlayer restacking,high contact resistance,and insufficient pore accessibility.By constructing interconnected porous networks,3D graphenes not only retain the intrinsic advantages of 2D graphene sheets,such as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excellent electrical and thermal conductivities,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outstanding chemical stability,but also enable efficient mass transport of external fluid species.We summarize the fabrication methods for 3D graphenes,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ir applications in energy-related systems.Techniques including chemical reduction assembly,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3D printing,chemical blowing,and zinc-tiered pyrolysi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change their pore structure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and ways in which they can be integrated with functional components.In terms of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they have found broad use in buffering mechanical impacts,suppressing noise,photothermal conversion,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and absorption.They have also been used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ystems such as supercapacitors,secondary batteries,and electrocatalysis.By reviewing recent progress in structural design and new applications,we also discuss the problems these materials face,including scalable fabrication and precise pore structure control,and possible new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3D network SYNTHESIS Energy storage Energy co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金属元素铍的原位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欢 王汝成 +4 位作者 车旭东 靳文楷 汤志敏 谢磊 陶湘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90-1900,共11页
关键金属铍在不同类型矿床中赋存状态复杂多样。随着我国铍矿产资源勘查的不断深入,对铍的赋存状态和原位精准含量分析测试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铍元素的分析难度包括:铍为超轻元素,存在着粒度从伟晶岩颗粒到电子显微镜下难以鉴别... 关键金属铍在不同类型矿床中赋存状态复杂多样。随着我国铍矿产资源勘查的不断深入,对铍的赋存状态和原位精准含量分析测试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铍元素的分析难度包括:铍为超轻元素,存在着粒度从伟晶岩颗粒到电子显微镜下难以鉴别的微细颗粒粒度变化,含量从高达~50%到微量100n×10^(-6)等。本文着重总结和分析了目前主流的原位分析技术——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探针质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矿物表征自动定量分析系统等分析铍元素含量的技术方法,如何解决Be元素特有的分析难点,实现宏观到微观、微损到无损、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主量到微量等多方面对Be元素和含Be矿物信息的获取,为(含)铍矿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金属铍 原位微区 分析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脉隆升驱动硅酸盐风化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石磊 陈旸 陈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6-344,共9页
山脉隆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的研究热点。自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构造抬升驱动气候变冷”假说在提出以来,山脉隆升通过硅酸盐风化驱动百万年尺度气候变化的观点已深入人心。尽管许多大陆风化记录已经建立,但它们往往存在多解... 山脉隆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的研究热点。自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构造抬升驱动气候变冷”假说在提出以来,山脉隆升通过硅酸盐风化驱动百万年尺度气候变化的观点已深入人心。尽管许多大陆风化记录已经建立,但它们往往存在多解性,难以直接验证该假说。这激发了大量从现代过程角度验证该假说的研究,但部分研究发现山地流域的风化不受物理剥蚀过程控制,因此不太可能响应构造活动而发生变化,与“构造抬升驱动气候变冷”假说的核心观点相矛盾。文章综述了山脉隆升驱动硅酸盐风化机制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分析了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异地风化作为解决该矛盾的新风化机制的可能性,并初步展望了异地风化研究领域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碳循环 大陆硅酸盐风化 山脉隆升 平原异地风化 地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温度信息的土体含水率多尺度估算方法
13
作者 顾凯 张博 +2 位作者 姜霖 王勇 施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61-2667,共7页
土体水分迁移过程及其规律是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等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准确掌握土体含水率时空演化是开展上述研究的重要前提。基于分布式光纤温度感测技术(fiber optic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FO-DTS),开展了原位测试,... 土体水分迁移过程及其规律是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等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准确掌握土体含水率时空演化是开展上述研究的重要前提。基于分布式光纤温度感测技术(fiber optic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FO-DTS),开展了原位测试,记录了浅地表(0~0.5m)不同深度土体自然温度信息,基于半通滤波算法提取振幅、相位信息,结合一维瞬态热传递方程解析解提出了土体含水率估算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FO-DTS的高时空分辨率温度信息能够有效估算浅表土体不同深度的含水率;②该方法能够反映复杂天气变化条件下(阴、晴、雨、寒潮等)浅表土体含水率的复杂响应;③降水事件对浅表土体含水率的影响程度随着深度衰减,土体含水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利用分布式光纤温度感测技术实现基于自然温度信息的含水率估算新方法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易拓展、低能耗的特点,可实现0~10km内多尺度浅地表含水率快速估算,对浅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地质和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DTS 自然温度信息 土体含水率 多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下垫面土壤水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强 林芷欣 +4 位作者 贺瑞敏 张建云 吴雷 童建 许有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0-710,共11页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土壤水动态变化规律,选取太湖流域城市绿地、耕地和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开展了连续(2018—2020年)原位观测(1h间隔),剖析了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水响应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土壤水动态变化规律,选取太湖流域城市绿地、耕地和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开展了连续(2018—2020年)原位观测(1h间隔),剖析了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水响应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峰值逐渐增加(埋深10、20、40 cm分别为25.90%、28.06%和31.24%),而土壤水增幅、增加速率和消退速率逐渐降低;土壤水响应时间从上层到下层先增加后减小,耕地和林地深层土壤的响应时间快于中层;随降雨量级增加,各土壤水响应特征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土壤水动态变化受到了降雨、物理参数、植被、前期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不同土壤水响应特征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异;前期湿度是土壤含水量峰值、增幅和增加速率的主导因素,前期含水量越高,土壤含水量峰值相对越大,但增幅和增加速率越小。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产汇流机理分析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次降雨事件 野外观测 土地利用/覆被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伟晶岩发现富钽富铈新矿物——铈钽易解石 被引量:1
15
作者 诸泽颖 于洪 +4 位作者 陈振宇 邬斌 王汝成 李以科 王登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224,共2页
2024年春节前夕,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矿物微区物质组分与结构实验室(以下简称“矿物室”)的诸泽颖等人在江西某伟晶岩中发现并申报的新矿物“铈钽易解石”,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 2024年春节前夕,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矿物微区物质组分与结构实验室(以下简称“矿物室”)的诸泽颖等人在江西某伟晶岩中发现并申报的新矿物“铈钽易解石”,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CNMNC)批准通过,批准号IMA 2023-058,英文名为tantalaeschynite-(Ce),矿物缩写为Taes-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研究 易解石 物质组分 伟晶岩 中国地质科学院 矿物命名 结构实验室 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大城市群PM_(2.5)污染及健康负担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巫燕园 刘逸凡 +2 位作者 汤蓉 姜玲玲 王海鲲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我国过去数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探究重点城市群PM_(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特征与趋势对于评估和优化污染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人口特征等多源高分辨率数据,应用环境健康风... 我国过去数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探究重点城市群PM_(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特征与趋势对于评估和优化污染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人口特征等多源高分辨率数据,应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和比较了2000-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四个特大城市群的PM_(2.5)污染及其健康负担.结果表明,过去的二十一年中,京津冀的PM_(2.5)污染最严重,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次之,珠三角污染程度最轻;总体上四个城市群PM_(2.5)年均浓度先增后降,2020年较2000年分别下降35.6%,43.9%,34.6%和49.7%.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PM_(2.5)归因死亡人数分别约为12.8万、14.0万、5.2万和9.0万,老龄化和人口增长是城市群大气污染健康负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因素贡献最大.PM_(2.5)污染减轻是健康负担下降的主要驱动力,表明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的健康效益.未来需要加强人群健康视角的城市群PM_(2.5)污染防控,特别要关注老年人群大气污染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PM_(2.5)污染 归因死亡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龙虾壳生物炭对重金属Ni(Ⅱ)的吸附特征及机理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小淇 周斌 +1 位作者 李锦徽 陈旸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8-677,共10页
小龙虾壳是一种常见的厨余垃圾废弃物,将其制成生物炭吸附重金属从而减少污染,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不同的原料处理方式可能会影响小龙虾壳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探明其机理将有助于优化小龙虾壳生物炭的生产和应用,进而对厨余垃圾... 小龙虾壳是一种常见的厨余垃圾废弃物,将其制成生物炭吸附重金属从而减少污染,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不同的原料处理方式可能会影响小龙虾壳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探明其机理将有助于优化小龙虾壳生物炭的生产和应用,进而对厨余垃圾废弃物的处理提供参考。该研究以小龙虾壳为原料,通过不同处理方式得到三种生物炭:生虾壳炭(CB)、烹饪后清洗的虾壳炭(WCB)及烹饪后未洗的虾壳炭(CCB)。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方法对生物炭的性质及吸附机理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比表面积和平衡吸附量的顺序为CB>WCB>CCB,最大吸附量的顺序为CB>CCB>WCB;三种生物炭对Ni(Ⅱ)的吸附动力学符合Elovich模型,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吸附机理有物理吸附、阳离子交换,表面官能团络合;经烹饪的虾壳较生虾壳更难资源化利用,清洗处理对吸附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利用烹饪后未清洗的小龙虾壳制生物炭更经济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小龙虾壳 厨余垃圾 Ni(Ⅱ) 重金属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内部水和月表水冰资源的评估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言蔚 贺佳峰 王国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7,共13页
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也是未来星际旅行重要的推进剂材料,因此在人类对月球和其他地外天体的探测过程中,水是最受关注的战略资源之一。美国Apollo和前苏联Luna登月计划之后二十多年间,月球“无水”的观点曾被广泛接受。文章系统阐述了... 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也是未来星际旅行重要的推进剂材料,因此在人类对月球和其他地外天体的探测过程中,水是最受关注的战略资源之一。美国Apollo和前苏联Luna登月计划之后二十多年间,月球“无水”的观点曾被广泛接受。文章系统阐述了月球内部水和月表水研究进展、月球水成因、水资源量评估和开发利用方法。近年对月表水资源的探测和月球样品中水含量的深入研究,揭示出月球并非“无水”,月球内部含有较为丰富的水,月表的极区可能有可观的水资源,月表中低纬度地区也广泛存在太阳风成因的水。月球的水成因主要包括自身来源的水、小行星和彗星来源水、太阳风成因水等。据估测,月表极区水冰的资源量约为142.8亿吨,月表太阳风成因水含量约为34万吨,为未来月球基地的建设和深空探测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并就月球水资源利用的提出多种开发利用方案,包括热能采矿法、月球极地推进剂开采前哨战、钻取一体化开发利用系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结合水 水冰 资源量 极区 月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市下垫面对夏季暴雨云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沈烨 张晶寒 +1 位作者 袁慧玲 杨龙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3-462,共10页
为了理解城市下垫面对降雨的影响机制,选取南京地区2次不同天气背景的降雨过程,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和暴雨云团追踪算法开展数值试验,揭示城市下垫面对暴雨云团形态、结构和演进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天气强迫较弱时,城市热岛效应... 为了理解城市下垫面对降雨的影响机制,选取南京地区2次不同天气背景的降雨过程,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和暴雨云团追踪算法开展数值试验,揭示城市下垫面对暴雨云团形态、结构和演进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天气强迫较弱时,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大气边界层对流活动,暴雨云团进入城市后快速坍塌,云团数量减少,空间覆盖增大,降雨在城区增加;当天气强迫较强时,城市冠层影响暴雨云团特征,城市地区出现大量面积小、移动缓慢且空间结构“尖瘦”的暴雨云团,降雨在城区和城市下风向增加。城市下垫面对暴雨云团特征的影响与降雨前期天气强迫有关,更新了城市对降雨影响机制的传统认识,为城市地区暴雨临近预报和设计暴雨方法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云团 城市洪涝 降雨 下垫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石炭纪中期白云岩地层分布及其形成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英凡 王向东 +5 位作者 李莹 史宇坤 胡科毅 黄兴 盛青怡 要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6-362,共17页
石炭纪是地质演化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发生了全球规模的海西造山运动,晚古生代大冰期(LPIA)达到峰值,全球海平面频繁波动,导致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剧烈变化。在华南,石炭纪中期,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广泛发育一套白云岩沉积。本文系统总结华... 石炭纪是地质演化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发生了全球规模的海西造山运动,晚古生代大冰期(LPIA)达到峰值,全球海平面频繁波动,导致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剧烈变化。在华南,石炭纪中期,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广泛发育一套白云岩沉积。本文系统总结华南3个主要碳酸盐台地内白云岩的厚度及时代,识别出白云岩时空分布的差异性。结合石炭纪中期全球气候环境特征,认为冰期兴盛引发了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华南各沉积盆地形成利于白云岩化的环境,白云岩得以发育。而白云岩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可能与各沉积盆地独特的构造演化以及不同成岩模式有关。中下扬子碳酸盐岩台地白云岩的形成模式主要为萨勃哈模式和成岩早期浅埋藏的渗透回流模式,形成相对较薄的白云岩沉积;中南部和西南部碳酸盐岩台地白云岩的形成模式为渗透回流模式,成岩规模较大,沉积较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中期 白云岩 时空分布 古环境 白云岩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