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0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模型试验仿真 被引量:1
1
作者 杜永峰 邱志涛 李慧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4987-4990,共4页
近年来仿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不但试验周期长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试验中的某些现象较难捕捉,这些都给利用硬模型试验结果揭示结构损伤机理带来了困... 近年来仿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不但试验周期长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试验中的某些现象较难捕捉,这些都给利用硬模型试验结果揭示结构损伤机理带来了困难。利用仿真技术的无破坏性和可多次重复性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通过一组厚板筏式基础试件的冲切损伤实例,说明了仿真技术在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中的应用。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较为理想地模拟了搁置于弹塑性地基上的筏板和仅有周边支承的普通平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发生冲切破坏时的裂缝分布和发展状况,为硬模型试验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同时对解释硬模型试验的破坏机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 冲切 试验装置 有限元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tinel-1/2影像在兰州北山削山造地范围识别中的应用
2
作者 牛全福 雷姣姣 +3 位作者 刘博 王浩 张瑞珍 王刚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城市空间发展易受地形所限,削山造地能克服土地资源稀缺,成为解决城市空间拓展最为直接的途径。该方法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获取削山造地范围信息,对区域生态环境科学评估和新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GEE遥感云计算平台... 城市空间发展易受地形所限,削山造地能克服土地资源稀缺,成为解决城市空间拓展最为直接的途径。该方法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获取削山造地范围信息,对区域生态环境科学评估和新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GEE遥感云计算平台,利用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er,SAR)数据,采用组合升、降轨影像,在噪声滤除和多时相影像合成的基础上,计算削山造地前后后向散射强度的差值,并采用百分位阈值法结合样本数据确定阈值,提取研究区2017—2022年削山造地开挖区时空分布;然后联合SAR和光学数据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在特征优化的基础上结合随机森林算法获取了2017—2022年逐年削山造地范围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取的开挖区范围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85%和0.83。②研究期间,发现2019年前开挖区主要集中在九州开发区、碧桂园和保利领秀山,2020年以后新增加了刘家沟、水源站等开挖区,开挖范围和强度逐渐增大。③2018年前造地规模较小,面积为2.655 km 2;2019年以后造地规模逐年增大,特别是2021年,其造地面积达12.607 km 2,占监测期间总造地面积的34.56%,2022年在原造地基础上开挖,因坡度和开挖量逐渐增大,造地面积仅2.686 km 2。本文构建的削山造地开挖区监测和造地范围提取方法可有效获取削山和造地范围快速监测与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削山造地 Sentinel影像 多时相 变化监测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某复杂深基坑工程设计与监测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叶帅华 朱彦鹏 周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38-444,共7页
以兰州市某复杂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分别介绍了土钉墙、复合土钉墙以及排桩预应力锚杆在该工程中的应用,并论述了其关键施工技术。监测结果表明,该基坑工程支护设计方案合理,效果良好,满足了设计和环境的要求。本工程取得的经验对兰州市... 以兰州市某复杂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分别介绍了土钉墙、复合土钉墙以及排桩预应力锚杆在该工程中的应用,并论述了其关键施工技术。监测结果表明,该基坑工程支护设计方案合理,效果良好,满足了设计和环境的要求。本工程取得的经验对兰州市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深基坑 土钉墙 复合土钉墙 排桩预应力锚杆 监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某深基坑工程位移监测及变形特性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叶帅华 陈长流 +1 位作者 寇巍巍 朱彦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440-445,共6页
以中国移动甘肃公司一深基坑工程为实例,沿基坑开挖上口线周围共布设20个监测点,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分别对20个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进行了实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别对土钉加预应力锚杆的复合土钉墙、土钉墙和排桩加预应力... 以中国移动甘肃公司一深基坑工程为实例,沿基坑开挖上口线周围共布设20个监测点,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分别对20个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进行了实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别对土钉加预应力锚杆的复合土钉墙、土钉墙和排桩加预应力锚杆三种支护结构的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该深基坑工程支护设计方案合理,效果良好,满足了设计和环境的要求,本工程取得的经验对兰州地区类似基坑工程具有指导意义。监测结果同时还表明,土钉加预应力锚杆的复合土钉墙、土钉墙及排桩加预应力锚杆三种基坑支护形式在兰州地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监测 水平位移 竖向位移 变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锚杆与土钉联合支护体系在兰州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与监测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陈长流 叶帅华 朱彦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84-489,共6页
以中国移动甘肃公司一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单排预应力锚杆与土钉联合支护体系和双排预应力锚杆与土钉联合支护体系在兰州地区土层复杂的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并论述了其关键施工技术。工程应用效果表明,该基坑工程支护设计方案合理,... 以中国移动甘肃公司一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单排预应力锚杆与土钉联合支护体系和双排预应力锚杆与土钉联合支护体系在兰州地区土层复杂的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并论述了其关键施工技术。工程应用效果表明,该基坑工程支护设计方案合理,效果良好,满足了设计和环境的要求。监测结果表明,预应力锚杆对控制边坡的水平位移效果较为明显,还可以有效控制边坡的竖向沉降变化速率,施加双排预应力锚杆相较于单排预应力锚杆,其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取得的经验对兰州地区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杆 土钉 联合支护体系 深基坑 应用 监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倾斜岩土大断面隧道新型让压支护结构支护效果:以兰州白塔山隧道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蒋春海 段旭晗 +3 位作者 郑钊 张明礼 马昭 赵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734-12743,共10页
为解决分层岩土地层隧道中出现的应力及变形分布不协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分层岩土地层的新型支护结构,并构建了常规支护结构和新型让压支护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对两种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层中围岩压... 为解决分层岩土地层隧道中出现的应力及变形分布不协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分层岩土地层的新型支护结构,并构建了常规支护结构和新型让压支护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对两种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层中围岩压力变化均表现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趋于稳定3个变化阶段,最终围压和变形分布均呈现出“黄土侧大,岩石侧小”的分布形态;新型让压支护结构减弱了围岩位移分布向黄土侧偏移的效果,上部导坑的围岩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也均小于常规支护结构;新型让压支护结构拱架受力和变形整体小于常规支护结构,且降低了两侧导坑的变形差异,而缓冲让压结构的设置使分层岩土界面处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减小,实现了缓冲让压支护效果。总体上,新型让压支护结构在分层岩土地层隧道中具有良好的支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分层岩土地层 新型支护结构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施工期实时自动监测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乔雄 扈士静 田正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6,共11页
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施工隧道自动监测相关文献,探讨测量机器人、数字图像处理监测技术、雷达监测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等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优势。结果表明,测量机器人、数字图像处理监测技术、雷达监测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 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施工隧道自动监测相关文献,探讨测量机器人、数字图像处理监测技术、雷达监测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等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优势。结果表明,测量机器人、数字图像处理监测技术、雷达监测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术能够有效捕获隧道位移变形和结构受力的动态变化,在提高监测数据的精确度、保证实时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存在设备成本高、技术单一、自动化程度低、监测空间受限以及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复杂等问题,限制了自动监测技术在施工隧道中的广泛应用,距真正实现施工全程自动化、智能化监测仍有较大差距。而物联网技术在监测数据的智能传输与集中处理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机器学习算法和数字孪生技术在处理大量复杂监测数据和提高预警准确性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但仍需克服预测模型的依赖性、计算成本等问题。展望未来,隧道施工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将集中于数字化、精准化和集成化,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施工监测 测量机器人 机器视觉 毫米波雷达 光纤光栅 物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多源遥感数据的黄土高原(甘肃区)森林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博 牛全福 +3 位作者 王刚 刘明志 王浩 雷姣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6,共13页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屏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黄土高原(甘肃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为监测2008—2018年黄土高原(甘肃区)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基于云平台,联合Lan...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屏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黄土高原(甘肃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为监测2008—2018年黄土高原(甘肃区)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基于云平台,联合Landsat、PALSAR及地形数据,探究光谱指数、后向散射、纹理及地形特征在森林资源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运用随机森林特征优选算法获取研究区10年间森林覆盖时空分布并基于地理探测器进行因子探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特征优选算法可以有效筛选特征重要信息,总体精度可达91.88%,Kappa系数为0.91。联合Landsat、PALSAR及地形数据的实验方案精度明显高于使用单一数据源的森林分类结果,四期分类结果总体精度分别为86.65%、88.23%、90.15%、89.86%。10年间研究区森林面积净增加0.60×10^(4) km^(2);森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庆阳市中东部、平凉市东部、天水市中部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部地区,而森林退化主要出现在定西市西南部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中东部地区。单因子探测中土地利用类型是森林覆盖变化的主导因子,适宜性的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和降雨量的辅助作用,为植树造林成活率和森林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甘肃区) 特征优选 遥感监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蠕变特性及沉降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校辉 赵子毅 +2 位作者 郭楠 钱豹 朱彦鹏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89-1500,1510,共13页
大面积分层填筑完成后的填方地基具有横观各向同性的特点,且多处于非饱和状态,工后沉降预测困难,同时考虑横观各向同性和非饱和特性的蠕变模型未见提出。为此,改进非饱和土真三轴仪、制备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试样,通过土-水特征曲线... 大面积分层填筑完成后的填方地基具有横观各向同性的特点,且多处于非饱和状态,工后沉降预测困难,同时考虑横观各向同性和非饱和特性的蠕变模型未见提出。为此,改进非饱和土真三轴仪、制备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试样,通过土-水特征曲线试验得到不同深度处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基质吸力与含水率的关系,通过固结排水试验系统研究不同初始压实度、初始含水率、偏应力和净围压作用下黄土填土的蠕变特性;依据蠕变曲线确定修正Burgers元件模型中6个参数的表达式,建立了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填方地基的工后沉降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具有明显的蠕变特性,总体呈非线性衰减蠕变,初始压实度、初始含水率、偏应力和净围压均对其蠕变特性有显著影响;蠕变稳定应变与初始压实度呈线性变化关系,提高土体的压实度,可以有效减小填方地基的工后沉降;基于修正Burgers模型建立了能反映初始压实度、初始含水率、应力水平影响,并能准确描述横观各向同性非饱和黄土填方地基工后沉降规律的预测算法;通过实际工程监测结果验证,所提出的工后沉降预测算法简单实用,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研究成果能够丰富和发展非饱和土的蠕变模型,为解决高填方地基变形计算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观各向同性 非饱和黄土 填方地基 三轴蠕变试验 修正Burgers模型 工后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电结构动力屈曲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万润 范科友 杜永峰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2,409,410,共11页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风电结构的动力屈曲行为,提出一种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分析方法。首先,以西北地区某2.0 MW风力发电机为原型,建立考虑叶轮及机舱偏心的集中质量有限元模型,对其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力屈曲进行分...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风电结构的动力屈曲行为,提出一种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分析方法。首先,以西北地区某2.0 MW风力发电机为原型,建立考虑叶轮及机舱偏心的集中质量有限元模型,对其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力屈曲进行分析,并确定动力屈曲的考察部位;其次,选择14条天然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结合增量动力分析,通过B-R准则考察选定节点的相对位移最大值,并绘制节点的相平面图,对塔筒结构的动力屈曲进行评价;最后,分类讨论了影响风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发生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判别动力屈曲;在地震动作用下风力发电塔筒门洞下部出现局部的塑性动力屈曲现象;地震下风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的发生与地震激起的塔筒模态和地震频谱的集中程度有关,且主要受几何非线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塔筒 动力屈曲 增量动力分析 B-R准则 相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煤矸石地聚合物固化黄土的力学特性评价与固化原理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先习 张徐军 李昊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5-1214,共10页
近年来,西北地区极端降雨导致黄土路基边坡失稳滑坡现象多发,为解决此类工程事故,以钢渣(steel slag,SS)和煤矸石(coal gangue,CG)为原材料、水玻璃和脱硫石膏(desulfurization gypsum,DG)为活化剂制备了一种高强度的钢渣-煤矸石地聚物(... 近年来,西北地区极端降雨导致黄土路基边坡失稳滑坡现象多发,为解决此类工程事故,以钢渣(steel slag,SS)和煤矸石(coal gangue,CG)为原材料、水玻璃和脱硫石膏(desulfurization gypsum,DG)为活化剂制备了一种高强度的钢渣-煤矸石地聚物(steel slag-coal gangue geopolymer,SC-GP)来固化黄土。首先通过28d无侧限抗压强度(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UCS)试验确定了SC-GP的最优配合比。然后以SC-GP的最优配合比制备不同养护龄期和SC-GP掺量的固化土试样,通过UCS试验、直剪试验、崩解试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试验和压汞法(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MIP)等试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养护龄期和SC-GP掺量对固化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C-GP的最优配合比SS:CG:DG为40:54:6,水玻璃模数为1.2,水玻璃掺量为22%。SC-GP可以显著提升黄土的力学性能,并有效减缓固化土在水中的崩解率。当养护龄期达到28d时,SC-GP掺量为20%的固化土UCS和黏聚力分别为359.09 kPa和112.76 kPa,分别是重塑黄土的3.45倍和2.3倍,且在300 min内固化土在水中几乎不发生崩解,崩解率不到1%。微观机制研究发现,SC-GP固化土中产生了许多C-S-H(水化硅酸钙)和C-A-S-H(水化硅酸铝钙)等胶凝物质;大孔径孔隙体积减小,而小孔径孔隙的体积相对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固化黄土 力学性能 微观机制 胶凝物质 孔隙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装配式临时支撑结构力学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乔雄 倪伟淋 +1 位作者 扈士静 杨小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8-1700,共13页
针对隧道临时支撑施工中的不足,提出临时支撑装配化,并从临时支撑形状、装配化结构、受力变形等方面对该新型结构展开研究。以邵家塘隧道为背景,统计现场监测数据,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将其与传统临时支撑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得:隧道后行洞... 针对隧道临时支撑施工中的不足,提出临时支撑装配化,并从临时支撑形状、装配化结构、受力变形等方面对该新型结构展开研究。以邵家塘隧道为背景,统计现场监测数据,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将其与传统临时支撑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得:隧道后行洞开挖时会对先行洞的变形造成不利影响。竖直临时支撑对隧道左、右拱腰、地表沉降以及总收敛变形的控制较好,与传统弧形相比,分别减小了16%、20%、55%和14%,且竖直临时支撑能够更快恢复稳定,可缩短拆撑距。采用竖直临时支撑,隧道初支受力相比弧形支撑更小、更安全,竖向和横向最大应力分别减小了58%、73%。采用ABAQUS软件对临时支撑局部结构的力学特性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装配式竖直和传统临时支撑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但装配式临时支撑结构在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更有优势,选用装配式临时支撑更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装配化结构 数值模拟 临时支撑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数阶微分形式在盐渍土电导率高光谱反演中的适用性研究
13
作者 周凤玺 滕祥帅 +1 位作者 郝君明 王立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2-281,共10页
近年来,部分学者将分数阶微分理论应用到盐渍土电导率高光谱反演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然而,已有研究多采用Grünwald-Letnikov分数阶微分定义形式,对于Riemann-Liouville、Caputo分数阶微分定义形式的应用研究较少,Riemann-Lio... 近年来,部分学者将分数阶微分理论应用到盐渍土电导率高光谱反演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然而,已有研究多采用Grünwald-Letnikov分数阶微分定义形式,对于Riemann-Liouville、Caputo分数阶微分定义形式的应用研究较少,Riemann-Liouville、Caputo分数阶微分定义形式在盐渍土电导率高光谱反演中的适用性尚不明确。基于实测土壤电导率和高光谱数据,考虑常见的Grünwald-Letnikov、Riemann-Liouville和Caputo三类分数阶微分定义形式,通过软件编程实现Grünwald-Letnikov、Riemann-Liouville、Caputo分数阶微分处理函数,比较分析了不同分数阶微分定义形式下,土样高光谱数据在同阶微分处理后的差异性以及随阶数增加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样光谱反射率曲线在不同分数阶微分定义形式下,同阶微分处理后表现出较大差异;在0.1~1阶范围内,随微分阶数的增加,Grünwald-Letnikov、Riemann-Liouville、Caputo分数阶微分处理后高度变异波段数量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当微分阶数趋于1时,光谱反射率微分值逐渐降低且向0值逼近,波动范围逐渐减小,而光谱数据的变异性却随着波动范围的减小而增强;Grünwald-Letnikov分数阶微分处理在0.6、0.7阶相关系数提升9.5%、6.7%,Riemann-Liouville和Caputo分数阶微分处理后,相关系数分别在0.8~0.9阶、0.7~0.9阶提升1%左右。该研究为高光谱数据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为更好的将分数阶微分理论应用到土壤盐渍化遥感反演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电导率 光谱反射率 分数阶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简支梁桥地震响应与损伤分析
14
作者 韩建平 柴文阳 +1 位作者 石岩 刘云帅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62,280,共13页
为探究简支梁桥在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特征和损伤情况,采用单一函数解析模型模拟近断层地震动中的低频脉冲成分,并与实测地震动滤波后得到的高频成分相叠加,合成得到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为输入;以一座4跨简支梁桥为原型,... 为探究简支梁桥在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特征和损伤情况,采用单一函数解析模型模拟近断层地震动中的低频脉冲成分,并与实测地震动滤波后得到的高频成分相叠加,合成得到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为输入;以一座4跨简支梁桥为原型,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系统研究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断层距、矩震级、脉冲次数和合成地震动的高频成分等对简支梁桥桥墩的墩顶位移和损伤状态、主梁的位移和碰撞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动低频成分是脉冲峰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简支梁桥的地震响应强烈程度主要由地震动中的低频脉冲成分决定;(2)在地震动的矩震级较小时,由于单次脉冲的峰值大于多次反复脉冲,简支梁桥的地震响应更加明显;反之,桥梁在多次反复的脉冲作用下地震响应更大;(3)地震动中高频成分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较小,但会影响桥梁的峰值和残余位移,其影响亦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脉冲效应 人工合成地震动 双柱式排架墩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荷载作用下隧道锚承载性能及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15
作者 杨国俊 张树涛 +2 位作者 吕明航 杜永峰 唐光武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8,共12页
为了更加合理地评价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承载能力,探究隧道锚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失效过程,借助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提取并分析接触面应力应变分布形式,并与静力作用下结果进行对比,建立不同工况研究锚塞体参数与动荷载参数对承载力... 为了更加合理地评价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承载能力,探究隧道锚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失效过程,借助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提取并分析接触面应力应变分布形式,并与静力作用下结果进行对比,建立不同工况研究锚塞体参数与动荷载参数对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荷载作用下,锚岩接触面应力与位移分布形式与静载类似,但幅值与增长速率明显大于静载状态,拱顶方向和右拱脚向位移增加幅度分别达到36%和112%,且二者在7倍静力荷载幅值作用下,达到其位移差异变化的“门槛值”0.30 mm;动荷载作用下,隧道锚的极限承载力随着锚塞体扩展角、长度以及间距的增加均有所增加,其几何参数敏感性排序由高到低为锚塞体长度、锚塞体扩展角、锚塞体间距,动荷载频率对承载力的影响较小,动荷载作用下隧道锚极限承载力出现明显降低,平均降低幅度约为21%.动荷载作用下隧道锚承载性能及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为实际工程中隧道锚极限承载力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隧道锚 极限承载力 MINDLIN应力解 动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的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
16
作者 张超 杜永峰 +4 位作者 洪娜 许军 周金良 马振和 李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8,共16页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方法.其次,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得到了12个不同环境温湿度分布的高烈度城市最冷月平均最低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最优分布模型参数,结合超长隔震结构施工期的3个环境温湿度水准,给出了不同水准下12个城市超长隔震结构综合温差的取值建议,进而提出了后浇带最大设置间距计算方法.接着,总结出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最后,对某在建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不变、混凝土干缩模型确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隔震层合成向最大温缩变形控制在55 mm的限值之内,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3和封闭方案1时,需将最冷月隔震层温度提升至-4℃及以上.为了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施工便利性,可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2和封闭方案1,同时最冷月隔震层温度需达到-1℃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度分布 湿度分布 结构单元划分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隔震结构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
17
作者 杜永峰 张超 +3 位作者 李虎 王光环 李超 马振和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64,共12页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数,通过验证该系数计算的准确性,以保证综合温差估计的合理性;提出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以较为精准地估计隔震层温度;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隔震层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方法。最后以严寒地区某超长复杂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为观测时间点隔震层温度预测提供依据;分离得到了隔震层各测点混凝土干缩应变,利用双指数函数拟合得到了混凝土干缩预测模型,为预测混凝土各龄期下干缩应变提供参考;进而对隔震层温缩变形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和双指数干缩预测模型,能够较为精准地预测隔震层各测点的合成向温缩变形,从而为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的性能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缩变形 均方根温度 干缩应变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YOLOv7和SeaFormer的桥梁裂缝识别与测量
18
作者 杨国俊 齐亚辉 +1 位作者 杜永峰 石秀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9-442,共14页
为解决以往桥梁裂缝检测模型参数量大、检测效率低、延迟高,无人机采集图像质量不佳等问题,引入图像质量评价模型和SeaFormer轻量化语义分割算法,通过改进YOLOv7目标检测算法,训练并建立基于改进的YOLOv7和SeaFormer的桥梁裂缝识别与分... 为解决以往桥梁裂缝检测模型参数量大、检测效率低、延迟高,无人机采集图像质量不佳等问题,引入图像质量评价模型和SeaFormer轻量化语义分割算法,通过改进YOLOv7目标检测算法,训练并建立基于改进的YOLOv7和SeaFormer的桥梁裂缝识别与分割一体化模型,提出基于内切圆的裂缝长度与宽度像素级计算方法。同时,采用先识别,然后将裂缝识别目标框图像作为分割模型的输入图像进行分割,再将分割图像进行处理并按照目标框位置信息映射回原图的方案,大大提高了裂缝的检测效率;利用本文质量评估模型筛选并标注公开混凝土桥梁裂缝图像,作为本文模型数据集。通过在此数据集上与主流模型进行训练测试对比,证明了本文算法在精度、轻量化等方面的优势。然后利用大疆精灵4pro-v2.0无人机在距离待测面3m处采集结构裂缝图像进行精度验证,裂缝宽度检测相对误差在18%以内,裂缝长度检测相对误差在10%以内。另外,在加入兰州市中山桥桥墩裂缝图像的混合测试集中,裂缝识别定位精准度达91.38%,F1分数88.94%,召回率86.62%;裂缝分割准确度为93.66%,交并比90.17%。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YOLOv7和SeaFormer的一体化桥梁裂缝检测方法在兼顾检测速度与精度的情况下,模型更小、检测效率更高,更适用于搭载在无人机等移动设备进行桥梁、高塔等结构的裂缝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裂缝检测 无人机 深度学习 轻型多层感知模块 YOLOv7模型 SeaForme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谱设计的被动消能减震结构易损性分析
19
作者 张丽丽 韩建平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建设韧性城市的实质是实现城市灾后的可修复和自修复功能,消能减震技术为提高城市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性能谱设计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中低层框架结构的减震设计方法,将结构阻尼参数、响应及地震动参数结合起来,通过... 建设韧性城市的实质是实现城市灾后的可修复和自修复功能,消能减震技术为提高城市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性能谱设计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中低层框架结构的减震设计方法,将结构阻尼参数、响应及地震动参数结合起来,通过改变结构性能参数达到控制其响应的目的;并采用该方法对一6层Benchmark钢框架结构进行减震设计,对比分析在远场和近场有、无明显脉冲地震动记录下,减震设计前后结构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易损性。结果表明:在弹性阶段,近场非脉冲和脉冲型地震动记录下的结构响应基本一致,且略大于远场地震动记录下;在弹塑性至倒塌阶段,近场非脉冲型地震动记录下的结构响应大于远场地震动记录下;相比于远场和近场非脉冲型地震动记录,近场脉冲型地震动记录更容易引起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基于性能谱减震设计方法设计的结构,其抗倒塌能力在远场、近场非脉冲和近场脉冲型地震动记录下分别提高了44.8%、43.8%和45.6%,进一步说明该减震设计方法受地震动记录的影响非常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谱设计 钢框架 黏滞阻尼器 OPENSEES 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玻璃粉透水混凝土物理性能及复合胶凝体系微观机理研究
20
作者 李琼 安宝峰 +2 位作者 苏睿 乔宏霞 王超群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3,共11页
为拓展废玻璃建材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本工作就废玻璃粉(Waste glass powder, WGP)取代水泥制备透水混凝土(Pervious concrete, PC)的可行性及适用性开展研究,系统探究掺WGP透水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在保证透水性能的前提下,改善PC的力... 为拓展废玻璃建材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本工作就废玻璃粉(Waste glass powder, WGP)取代水泥制备透水混凝土(Pervious concrete, PC)的可行性及适用性开展研究,系统探究掺WGP透水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在保证透水性能的前提下,改善PC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WGP的掺入降低了PC的透水性能(连通孔隙率、透水系数),在相同掺量WGP条件下,粒径9.5~16 mm的粗骨料制备的PC透水性能优于粗骨料粒径为4.75~9.5 mm的PC;随着水胶比的增加,透水性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PC中晚龄期(28 d、90 d)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均随WGP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规律,最优掺量为20%;随水胶比的增加,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最优水胶比为0.28。随着WGP掺量及水胶比的增加,峰值挠度递减。WGP-复合胶凝微观试验表明,WGP的掺入增加了C-S-H凝胶的相对含量,降低了CH含量,在中晚龄期其活性性能发挥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 废玻璃粉 透水性能 力学性能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