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胸部小切口取左乳内动脉(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66例。胸骨下段小切口59例,采用全麻、单腔气管插管,平卧位...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胸部小切口取左乳内动脉(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66例。胸骨下段小切口59例,采用全麻、单腔气管插管,平卧位,倒“L”胸骨下段切口;胸骨旁小切口5例,采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平卧位左胸抬高30°,左前外侧第4或第5肋切口,用特制牵开器(法国圣骑士公司)牵开肋骨,游离乳内动脉,使用冠脉固定器下行冠脉吻合;2例胸腔镜辅助下完成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的吻合。结果66例均完成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的吻合,2例追加大隐静脉降主动脉至第一对角支的吻合。无围术期死亡。60例随访0.5~8年,(5.5±2.5)年,心绞痛症状消失42例,明显减轻24例。术后冠状动脉CT检查16例,冠脉造影12例,LIMA与左前降支(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吻合口满意率100%,支架内再狭窄1例,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1例。结论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主要适用于心脏前壁冠状动脉尤其是前降支的的再血管化,安全可靠,中期疗效好,在合并高危因素或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效果不满意者中应用更佳。展开更多
患者男性,51岁,因活动后气短、间歇性咳嗽伴胸痛半年,体检发现纵隔肿物6天入院。患者肿瘤标志物均未升高。胸部CT平扫示:中纵隔偏右侧有一类圆形密度混杂肿块影,大小7.5 cm×5.5 cm, 与上腔静脉界限不清,多考虑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男性,51岁,因活动后气短、间歇性咳嗽伴胸痛半年,体检发现纵隔肿物6天入院。患者肿瘤标志物均未升高。胸部CT平扫示:中纵隔偏右侧有一类圆形密度混杂肿块影,大小7.5 cm×5.5 cm, 与上腔静脉界限不清,多考虑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巨淋巴结增生症待排。术中发现肿物位于中纵隔偏右,大小7.5 cm×5.5 cm, 质硬,血管丰富,遂将肿瘤完整切除。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国内外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结节的精确检测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关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肺结节检测、良恶性鉴别和浸润亚型诊断等领域发展迅速,对其效能进行验证是促进其应用于临床的前提。本研究旨在评估人工...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国内外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结节的精确检测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关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肺结节检测、良恶性鉴别和浸润亚型诊断等领域发展迅速,对其效能进行验证是促进其应用于临床的前提。本研究旨在评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预测肺结节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23例肺结节早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早期肺腺癌分为浸润性腺癌组(n=170)和非浸润性腺癌组(n=53),其中非浸润性腺癌组又分为微浸润性腺癌组(n=31)和浸润前病变组(n=22)。比较各组的恶性概率和影像特征等信息,分析其对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的预测能力,并对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定性诊断的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早期肺腺癌不同浸润亚型肺结节的平均CT值(P<0.001)、直径(P<0.001)、体积(P<0.001)、恶性概率(P<0.001)、胸膜凹陷征(P<0.001)、分叶征(P<0.001)、毛刺征(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早期肺腺癌不同浸润亚型浸润性增加,各组参数显性征象比例也逐渐升高;在二分类问题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定性诊断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81.76%、92.45%和0.871;在三分类问题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定性诊断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的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及AUC分别为83.86%、85.03%、76.46%和0.879。结论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对肺结节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随着算法的优化和数据的完善或可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胸部小切口取左乳内动脉(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66例。胸骨下段小切口59例,采用全麻、单腔气管插管,平卧位,倒“L”胸骨下段切口;胸骨旁小切口5例,采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平卧位左胸抬高30&#176;,左前外侧第4或第5肋切口,用特制牵开器(法国圣骑士公司)牵开肋骨,游离乳内动脉,使用冠脉固定器下行冠脉吻合;2例胸腔镜辅助下完成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的吻合。结果66例均完成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的吻合,2例追加大隐静脉降主动脉至第一对角支的吻合。无围术期死亡。60例随访0.5~8年,(5.5±2.5)年,心绞痛症状消失42例,明显减轻24例。术后冠状动脉CT检查16例,冠脉造影12例,LIMA与左前降支(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吻合口满意率100%,支架内再狭窄1例,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1例。结论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主要适用于心脏前壁冠状动脉尤其是前降支的的再血管化,安全可靠,中期疗效好,在合并高危因素或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效果不满意者中应用更佳。
文摘患者男性,51岁,因活动后气短、间歇性咳嗽伴胸痛半年,体检发现纵隔肿物6天入院。患者肿瘤标志物均未升高。胸部CT平扫示:中纵隔偏右侧有一类圆形密度混杂肿块影,大小7.5 cm×5.5 cm, 与上腔静脉界限不清,多考虑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巨淋巴结增生症待排。术中发现肿物位于中纵隔偏右,大小7.5 cm×5.5 cm, 质硬,血管丰富,遂将肿瘤完整切除。
文摘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国内外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结节的精确检测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关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肺结节检测、良恶性鉴别和浸润亚型诊断等领域发展迅速,对其效能进行验证是促进其应用于临床的前提。本研究旨在评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预测肺结节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23例肺结节早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早期肺腺癌分为浸润性腺癌组(n=170)和非浸润性腺癌组(n=53),其中非浸润性腺癌组又分为微浸润性腺癌组(n=31)和浸润前病变组(n=22)。比较各组的恶性概率和影像特征等信息,分析其对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的预测能力,并对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定性诊断的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早期肺腺癌不同浸润亚型肺结节的平均CT值(P<0.001)、直径(P<0.001)、体积(P<0.001)、恶性概率(P<0.001)、胸膜凹陷征(P<0.001)、分叶征(P<0.001)、毛刺征(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早期肺腺癌不同浸润亚型浸润性增加,各组参数显性征象比例也逐渐升高;在二分类问题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定性诊断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81.76%、92.45%和0.871;在三分类问题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定性诊断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的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及AUC分别为83.86%、85.03%、76.46%和0.879。结论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对肺结节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随着算法的优化和数据的完善或可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