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H_4^+在褐煤腐植酸中的物理吸附与化学交换 被引量:2
1
作者 岳廷盛 解菁雅 王玉琨 《铀矿冶》 CAS 1997年第1期62-65,共4页
通过分配系数Kd的测定,确定NH4+在褐煤腐植酸中的物理吸附量与化学交换量的比例,同时研究了H+、Na+、Ca2+。
关键词 腐植酸 分配系数 NH^+4 褐煤 化学交换 物理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套研究重离子—原子碰撞过程中小角度散射的散射粒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仪系统 被引量:3
2
作者 蔡晓红 陈熙萌 +4 位作者 冯嘉祯 刘兆远 徐谦 刘惠萍 马新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982-2988,共7页
本文报导通过测量离子—原子碰撞过程中反冲离子横向动量的方法获得散射角θ≤10^(-4)rad的单重和多重电离截面,即散射粒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仪系统。文中将介绍建于兰州大学2×1.7MV串列加速器上的散射粒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 本文报导通过测量离子—原子碰撞过程中反冲离子横向动量的方法获得散射角θ≤10^(-4)rad的单重和多重电离截面,即散射粒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仪系统。文中将介绍建于兰州大学2×1.7MV串列加速器上的散射粒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仪系统的机械设计,性能参数,数据获取,电子学框图以及利用1MeV质子轰击氩气时测量反冲氩离子飞行时间谱的试运行实验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 原子 散射 飞行时间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iO_2/Si(100)体系中Cu和Si的扩散和界面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博 包良满 +1 位作者 李公平 何山虎 《真空与低温》 2006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室温下,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P型Si(100)衬底上沉积了铜(Cu)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卢瑟福背散射(RBS)分析了未退火以及在不同温度点退火后的样品,研究了Cu.SiO2.Si(100)体系的扩散和界面反应。RBS分析得出:对于Cu.SiO2.Si(100)体系,当... 室温下,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P型Si(100)衬底上沉积了铜(Cu)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卢瑟福背散射(RBS)分析了未退火以及在不同温度点退火后的样品,研究了Cu.SiO2.Si(100)体系的扩散和界面反应。RBS分析得出:对于Cu.SiO2.Si(100)体系,当退火温度高于350℃时,才产生明显的扩散,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系扩散越明显;当退火温度在450℃以下时,XRD没有测得铜硅化合物生成;当温度到500℃时才有铜硅化合物生成。这比已有文献报道的温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扩散 界面反应 硅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和纵向耦合束流系统束流发射度增长分析
4
作者 陈宝信 孙别和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24-327,共4页
分析了初始无关联无耦合的束流通过存在横向和纵向耦合的束流系统后发射度的增长。结果表明 ,束流的有效发射度随着束流初始条件的变化明显地增长。给出了束流有效发射度的增长关系和边界方程式。
关键词 束流系统 横向耦合 纵向耦合 发射度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溅射对氚钛靶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姚泽恩 陈尚文 +2 位作者 董明义 贾文宝 关永超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应用TRIM程序模拟了离子在氚钛靶上的溅射产额。结果显示,O+、N+、C+和D+2等在氚钛靶上的溅射是导致氚钛靶寿命下降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小离子溅射对氚钛靶寿命的影响,束流入射角应小于45°。
关键词 离子溅射 氚钛靶 寿命 中子产额 数值模拟 中子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团簇Cu_n(n=2-60)的基态能量与几何结构的Monte Carlo模拟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梅玲 李公平 郭向云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5-519,共5页
采用蒙特卡洛(MC)方法和嵌入原子势(EAM)函数,研究了铜原子团簇的结构及其结合能。表明铜原子团簇在n值较小时,趋向于立体结构,而非平面结构;n>13的铜团簇都是在正二十面体的基础上添加原子形成的,通过分析团簇的结构和能量之间的关... 采用蒙特卡洛(MC)方法和嵌入原子势(EAM)函数,研究了铜原子团簇的结构及其结合能。表明铜原子团簇在n值较小时,趋向于立体结构,而非平面结构;n>13的铜团簇都是在正二十面体的基础上添加原子形成的,通过分析团簇的结构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如果添加原子后形成的Cun具有较高的对称性,那么这种铜团簇的结构就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和能量 铜团簇 蒙特卡洛方法 嵌入原子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射线连续液位仪中BGO闪烁体探测器设计 被引量:3
7
作者 潘小东 韩雪梅 +2 位作者 李公平 任重 王力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8-270,共3页
介绍了一种在钢铁连铸结晶器连续液位仪上使用的BGO闪烁体探测器电路的设计,并给出了信号处理电路的测试结果。
关键词 BGO晶体 信号处理电路 高压电源 液位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下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氨基酸的机理 被引量:7
8
作者 陶祖贻 张保林 盛芬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64-469,共6页
详细地研究了在低浓度下,酸(碱)式或盐式强酸性阳离子和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氨基酸的机理·结果表明,氨基酸通过离子交换、离子转移和物理吸附等三种机理被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关键词 氨基酸 离子交换树脂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频大功率正弦波电源的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金刚 陈尚文 +3 位作者 钟彦儒 陈建洪 姚泽恩 苏桐龄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4-267,共4页
介绍了一种采用负载并联谐振电路的高频大功率正弦波电源系统和产生正弦波的原理,通过分析电源电路中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对电源特性的影响,给出了主回路系统的设计方法,完成了电源系统设计并给出了仿真和实验结果。
关键词 正弦波电源 分析 设计 负载并联谐振电路 主回路系统 仿真 PRC电源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高电荷态氩离子与氩原子碰撞反应截面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新文 刘惠萍 +6 位作者 杨治虎 王友德 于得洋 陈熙萌 申自勇 蔡晓红 刘兆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16,共6页
使用位置灵敏技术和飞行时间方法研究了低能高电荷态氩离子与氩原子的碰撞反应,给出了实验测量得到的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和转移电荷截面,研究了反应截面与不同电荷态参教的关系,并与修正后的分子过垒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电荷交换 反应截面 氩离子 氩原子 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迁移和腐殖酸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陶祖贻 陆长青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简要阐述了腐殖酸的分子量、金属离子与腐殖酸相互作用的性质、腐殖酸的电位滴定行为、腐殖酸的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以及腐殖酸的还原作用等基本化学性质,讨论了腐殖酸的络合作用和还原作用对地质介质中核素迁移的重要性。
关键词 胡敏酸 富里酸 核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法测定稀土元素与巩县风化煤黄腐酸的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焕新 栾新福 +2 位作者 辛文达 陶祖贻 陆长青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用放射性示踪原子和Schubert的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一种国内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河南巩县风化煤黄腐酸与4种稀土元素的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用放射性示踪原子^(160)Tb和改进的Ar-dakani-Stevenson的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该黄腐酸与Tb的络... 用放射性示踪原子和Schubert的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一种国内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河南巩县风化煤黄腐酸与4种稀土元素的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用放射性示踪原子^(160)Tb和改进的Ar-dakani-Stevenson的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该黄腐酸与Tb的络合物稳定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腐酸 稀土元素 络合物 稳定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流脉冲电子束与固体介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江兴流 唐璧玉 宋志敏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98-202,共5页
采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轰击固体介质样品,研究了强流脉冲电子束与固体介质的相互作用。对晶体中出现的开裂和有机聚合物中出现的树枝状径迹进行了讨论,认为电子束的能量及电荷沉积导致了上述现象。
关键词 电子束 固体 相互作用 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电荷态Ar^(q+)与Ne碰撞中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新文 陈熙萌 +5 位作者 刘惠萍 杨治虎 申自勇 王友德 于得洋 刘兆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5-301,共7页
报道Arq + +Ne(q =8,9,11,12 )碰撞体系中多电子转移过程 ,得到了多组实验测量电荷交换截面数据 ,讨论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反冲离子产生截面与入射离子电荷态、能量以及散射离子电荷态的关系 ,并且将实验结果与Arq + +Ar碰撞体系进... 报道Arq + +Ne(q =8,9,11,12 )碰撞体系中多电子转移过程 ,得到了多组实验测量电荷交换截面数据 ,讨论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反冲离子产生截面与入射离子电荷态、能量以及散射离子电荷态的关系 ,并且将实验结果与Arq + +Ar碰撞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在修正分子库仑过垒模型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电荷交换 截面 多电子激发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电荷态离子Ar^(13+)轰击Mo金属表面形成靶原子X射线谱测量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治虎 陈熙萌 +9 位作者 杜树斌 张小安 赵永涛 张艳萍 崔莹 张红强 徐徐 邵剑雄 王立 肖国青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9-191,共3页
本工作实验研究低能高电荷态Ar13+离子与金属Mo表面作用过程中Mo原子受激发射X射线和X射线强度随入射能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低速高电荷离子与金属表面原子相互作用可有效地激发靶原子或靶离子内壳层电子而发射X射线。
关键词 高电荷态离子 钼金属表面 X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簇产生原理及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公平 包良满 +2 位作者 张小东 丁宝卫 刘正民 《真空与低温》 2003年第4期211-216,共6页
结合在团簇源方面的工作系统评述了目前各种团簇源装置产生团簇的原理和方法 ,给出了它们的结构示意图和一些典型应用 ;
关键词 团簇源 载气超声速喷嘴源 真空室 绝热膨胀 惰性气体 金属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团簇束在硅上碰撞沉积的薄膜表面能谱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公平 丁宝卫 +4 位作者 张小东 丁印锋 刘正民 朱德彰 包良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用一种新型磁控溅射气体凝聚团簇源产生Cu-n(n是团簇原子个数)团簇束,当团簇束分别在偏压为:0,1,3,5,10kV的电场中加速后,在真空中,沉积在室温下的P型Si(111)衬底上,获得Cu/P-Si(111)薄膜样品。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薄膜,结果表明... 用一种新型磁控溅射气体凝聚团簇源产生Cu-n(n是团簇原子个数)团簇束,当团簇束分别在偏压为:0,1,3,5,10kV的电场中加速后,在真空中,沉积在室温下的P型Si(111)衬底上,获得Cu/P-Si(111)薄膜样品。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薄膜,结果表明:薄膜本身不含C和O等杂质;当Cu/P-Si(111)样品暴露在空气中时,样品表面会氧化和碳污染,铜的特征电子峰几乎被湮没。用能量3keV流强为4~6μA/cm2Ar+束,预溅射处理样品表面后,用XPS分析,常规磁控溅射室温下得到的Cu/P-Si(111)样品和铜团簇束沉积,偏压分别为0,1,3,5,10kV的样品XPS谱和块状Cu标样谱基本一样,Cu2P1、Cu2P3、CuLMM特征峰位没有移动,反映不出原子结合能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团簇束 碰撞沉积 单晶硅 XPS谱 薄膜中的原子结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甲苯氧基联苯桥联双苯并-15-冠-5分离锂同位素的能力 被引量:4
18
作者 方胜强 傅立安 高志昌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1-113,共3页
测定对甲苯氧基联苯桥联双苯并-15-冠-5(简称双冠L)的氯仿溶液萃取硫氰酸钾过程中对锂的同位素分离能力。确定其25℃时的εp为1.74×10^(-2)。此值比相应的苯并-15-冠-5在相同条件下的εp值(2.2×10^(-2))小。由此可见,当单环... 测定对甲苯氧基联苯桥联双苯并-15-冠-5(简称双冠L)的氯仿溶液萃取硫氰酸钾过程中对锂的同位素分离能力。确定其25℃时的εp为1.74×10^(-2)。此值比相应的苯并-15-冠-5在相同条件下的εp值(2.2×10^(-2))小。由此可见,当单环冠醚组成多元物后,它的锂同位素分离能力将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醚 锂同位素 液-液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FM研究硅基上沉积铜膜生长过程 被引量:5
19
作者 包良满 曹博 +1 位作者 李公平 何山虎 《真空与低温》 2005年第3期159-161,186,共4页
室温下,利用磁控溅射在P型Si(111)衬底上沉积了铜(Cu)膜。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不同沉积时间制备的Cu膜形貌进行了观测,研究了磁控溅射沉积Cu膜时膜在硅衬底上成核和生长方式。Cu膜在Si衬底生长时,Cu的临界核以Volmer-Weber模式生长。... 室温下,利用磁控溅射在P型Si(111)衬底上沉积了铜(Cu)膜。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不同沉积时间制备的Cu膜形貌进行了观测,研究了磁控溅射沉积Cu膜时膜在硅衬底上成核和生长方式。Cu膜在Si衬底生长时,Cu的临界核以Volmer-Weber模式生长。溅射时,核长大增高为岛状,岛与岛相互连接构成岛的通道,最后形成连续膜。随着沉积的进行,Cu膜表面粗糙度由于晶粒凝聚和合并而增大。当形成连续致密的、具有一定晶向的Cu膜时,粗糙度反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AFM 形貌 Volmer-Weber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电荷态Ar^(17+)离子与不同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X射线谱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张勇 杨治虎 +6 位作者 陈熙萌 张小安 赵永涛 崔莹 张红强 徐徐 邵健雄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7-790,共4页
报道了利用光谱技术研究高电荷态Ar17+离子入射金属Be、Al、Ni、Mo、Au靶表面产生的X射线谱.实验结果发现Ar17+离子与固体表面作用发射的Ar K-αX射线形状与靶材料没有明显的关系,随入射离子能量的增加,K-αX射线强度减小.
关键词 高电荷态离子 固体表面 X射线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