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黄土高原集水高效旱地农业的发展 被引量:124
1
作者 李凤民 王静 赵松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59-264,共6页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传统水土保持型农业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程,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对水肥热的菌控能力很低,难于发展高附加值作物生产,因此生产效益低下,难以走上良性怅的轨道,不能解决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认...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传统水土保持型农业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程,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对水肥热的菌控能力很低,难于发展高附加值作物生产,因此生产效益低下,难以走上良性怅的轨道,不能解决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认为,在不上保持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雨养农业最有效的途径不是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将富集的降水用于农业生产,可以大大大提高降水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这就是集水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降水利用 旱地农业 集水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集水型生态农业分析 被引量:48
2
作者 李凤民 徐进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1-103,共3页
简介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述了集水型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中应用的重要性,指出改善土壤水分是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集水型生态农业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地区 集水型生态农业 集水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培栋 张楠 胡华 《农村生态环境》 CSCD 1998年第4期58-61,共4页
在我国2.2×106km2的半干旱区,水分匮缺是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但却并非是唯一因素,要获得该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还必须充分注重能源和各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平衡的综合维护。农户庭院经济的充分发展... 在我国2.2×106km2的半干旱区,水分匮缺是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但却并非是唯一因素,要获得该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还必须充分注重能源和各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平衡的综合维护。农户庭院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就该区农业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并在近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半干旱地区庭院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庭院经济 发展模式 农业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不同地膜覆盖时期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76
4
作者 李世清 李凤民 +1 位作者 宋秋华 王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519-1526,共8页
在年降水量 4 1 5 m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 0 d、覆膜 60 d和全程覆膜 )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对 2 m土层贮水量基本没有影响 ... 在年降水量 4 1 5 m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 0 d、覆膜 60 d和全程覆膜 )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对 2 m土层贮水量基本没有影响 ,能显著提高 0~ 2 0 cm土层的含水量 ;覆膜对 5 cm处土壤温度的影响呈“U”型变化 ,即在作物生长前期和后期影响显著 ,中期影响较小 ;覆膜能增加土壤呼吸和有机氮的矿化 ,因而显著影响土壤剖面中 NO- 3-N的累积 :表现为在收获时覆膜 3 0 d和 60 d处理剖面中 NO- 3-N的累积明显下降 ,而全程覆膜处理剖面中 NO- 3-N的累积显著增加 ,在覆膜的基础上施用氮肥 ,这种作用会更加突出。显然全程覆膜易造成有机质的大量矿化和 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土壤 地膜覆盖时期 土壤养分 土壤氮素 有效性 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地膜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 被引量:128
5
作者 李世清 李东方 +3 位作者 李凤民 白红英 凌莉 王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29,共9页
 在年降水量415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和年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红油土上,分别以春小麦和冬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地膜覆盖(春小麦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30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4个水平;冬小麦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75d...  在年降水量415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和年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红油土上,分别以春小麦和冬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地膜覆盖(春小麦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30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4个水平;冬小麦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75d、覆膜150d和全程覆膜4个水平)和施氮(春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75kg2个水平;冬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225kg2个水平)对土壤水分、温度、氮素有效性、土壤中CO2和N2O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年的春小麦试验中,覆膜对2m深土层的贮水量基本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0~20cm土层的含水量;覆膜对5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呈"U"型变化,即在作物生长前期和后期影响显著,中期影响较小;覆膜后虽然土壤微生物体氮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覆膜能够增加土壤呼吸和有机氮的矿化,从而显著影响收获后0~100cm土层中NO-3-N的累积。从2个施氮水平和底墒平均值看,1999年覆膜30,60d和全程覆膜(126d)处理土层中累积的NO-3-N分别比不覆膜的对照增加-23.0,-10.1和49.7kg/hm2;2000年覆膜30,60d和全程覆膜处理土层中累积的NO-3-N分别比不覆膜的对照增加4.6,-5.0和8.2kg/hm2。可见,全生育期覆膜能够显著增加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不同覆膜进程对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中的矿质氮,特别是N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农田 生态系统 地膜覆盖 土壤生态效应 黄绵土 年降水量 大田试验 累积量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地膜覆盖模式和施氮对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效应 被引量:34
6
作者 沈新磊 黄思光 +3 位作者 王俊 凌莉 李世清 李凤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4,共14页
在年降水量 4 15 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和年降水量 6 32 mm的黄土高原南部红油土上 ,分别以春小麦和冬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春小麦设不覆膜、播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冬小麦设不覆膜、播后覆膜... 在年降水量 4 15 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和年降水量 6 32 mm的黄土高原南部红油土上 ,分别以春小麦和冬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春小麦设不覆膜、播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冬小麦设不覆膜、播后覆膜 75 d、覆膜 15 0 d和全程覆膜等 4个水平 )和施氮 (春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75 kg,冬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 2 2 5 kg2个水平 )对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覆膜对春小麦产量和吸氮量的效应因底墒、施氮、覆膜进程和生育期降雨量而异。在湿润年份 (1999年 ) ,无论施氮与否 ,在低底墒时 ,各种覆膜处理的籽粒、茎叶和干物质产量较不覆膜处理虽有增加 ,但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在高底墒时 ,不管是籽粒 ,还是干物质 ,以覆膜 6 0 d最大 ,以不覆膜最低 ,但不覆膜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间差异并不显著。氮肥肥效也因底墒和覆膜进程而异 :低底墒不覆膜和覆膜 30 d的氮肥增产效果最显著 ,但随着覆膜进程的进一步延长 ,氮肥效果下降 ;高底墒时以覆膜 30 d氮肥增产效果最高 ,不覆膜最低。在极端干旱年份 (2 0 0 0年 ) ,地膜覆盖显著影响地上部分生物量 :在低底墒不施氮条件下 ,以覆膜 30 d效果最明显 ,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效果依次递减 ,不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模式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 地膜覆盖 小麦 产量 氮效率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供水对半干旱区旱地春小麦水分亏缺的补偿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魏虹 林魁 +3 位作者 李凤民 赵松岭 张荣 原保中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21-126,共6页
大田试验设11个水分处理,包括不灌溉(对照)和灌1、2次水,灌溉时期分别为春小麦三叶期、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试验结果表明:三叶期灌溉的4个处理消除了苗期水分亏缺,通过提高小穗数和穗粒数而明显增产.说明在半干旱旱地... 大田试验设11个水分处理,包括不灌溉(对照)和灌1、2次水,灌溉时期分别为春小麦三叶期、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试验结果表明:三叶期灌溉的4个处理消除了苗期水分亏缺,通过提高小穗数和穗粒数而明显增产.说明在半干旱旱地农业区,当土壤水分不足,降水偏少时应提前到春小麦苗期灌溉,而非拔节—抽穗期(小麦生理需水关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春小麦 灌溉 水分亏缺 补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盐碱地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分离及部分特性研究 被引量:76
8
作者 姚拓 龙瑞军 +1 位作者 王刚 胡自治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44-448,共5页
结合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 ,利用乙炔还原等方法对兰州地区盐碱地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进行分离和固氮酶活性、溶磷性、分泌植物激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从小麦根际分离获得的 12株联合固氮菌株固氮酶活性差异较大 (C2 H4,12 4 6... 结合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 ,利用乙炔还原等方法对兰州地区盐碱地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进行分离和固氮酶活性、溶磷性、分泌植物激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从小麦根际分离获得的 12株联合固氮菌株固氮酶活性差异较大 (C2 H4,12 4 6~ 6 5 1 6nmolh-1ml-1) ,具有较高固氮酶活性的菌株较少 (C2 H4大于 5 0 0nmolh-1ml-1的菌株只有 4株 ) ;固氮菌株中有 2株具有溶磷性 ,其溶磷强度 (P)分别为 16 30 μgml-1和 9 82 μgml-1;9株固氮菌株可分泌IAA ,但分泌IAA浓度相对较低 (1 4 0~ 15 13μgml-1) ,大于 10 μgml-1的菌株只有 2株。从菌株固氮酶活性、溶磷性和分泌植物生长素特性看 ,Pseudomonassp ChW1、Azotobactersp ChW5、Zoogloeasp ChW6、AzotobacterchroococcumChW11和Azospirillussp ChW15等在研制小麦菌肥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盐碱地 小麦 根际 联合固氮菌 分离 固氮酶活性 溶磷性 植物激素 生物菌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和施氮对春小麦生育进程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郭大勇 黄思光 +3 位作者 王俊 凌莉 李凤民 李世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5-80,共6页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 ,在年降水量 4 15 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进行了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4个水平 )、施氮 (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 75 kg2个水平 )和底墒 (设低、高 2个底墒...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 ,在年降水量 4 15 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进行了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4个水平 )、施氮 (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 75 kg2个水平 )和底墒 (设低、高 2个底墒水平 )对小麦生育进程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覆膜相比 ,覆膜后春小麦出苗时间提前 1~ 9d(大部分提前 3~ 6 d) ;在作物生长中期 ,适时揭膜能够显著增加有效分蘖数 ,提高后期结实穗数 ,延长成熟期 ,有利于作物形成大粒 ,提高千粒重。全程覆膜虽然也改变了作物生育进程 ,但对后期生长不利 ,导致灌浆期缩短 ,无效分蘖增加 ,千粒重下降。生长前期覆膜 ,不仅能显著增加作物生长前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的迅速积累 ,而且对中、后期干物质进一步累积和产量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2种底墒处理一致表明 ,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 ,不仅不同覆膜处理单位面积干物质累积量的差异缩小 ,而且与不覆膜处理之间的差异降低 ,表明后期覆膜在春小麦同化产物累积上并没有实际意义。覆膜后 ,地上部分生物量 ,特别是茎部生长旺盛 ,重量显著增加 ,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 ,根冠比下降 ,显然地膜覆盖抑制了较多同化产物流向根部。综合 2年试验结果 ,春小麦生长前期覆膜 ,有利于根冠比在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地膜覆盖 氮肥 春小麦 生育进程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甘草幼苗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54
10
作者 李明 王根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3-507,共5页
甘草 (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幼苗用 PEG6 0 0 0 ( -2 .5 Mpa,-1 .5 Mpa)模拟干旱处理 ,测定了 4 d中叶的 MDA含量、膜相对透性及几种保护酶 ( SOD、POD、ASP、CAT)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2 .5 Mpa胁迫下 ,MDA含量总体呈上... 甘草 (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幼苗用 PEG6 0 0 0 ( -2 .5 Mpa,-1 .5 Mpa)模拟干旱处理 ,测定了 4 d中叶的 MDA含量、膜相对透性及几种保护酶 ( SOD、POD、ASP、CAT)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2 .5 Mpa胁迫下 ,MD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1 .5 Mpa胁迫下 ,前两天略有降低 ,至第 4天时 ,上升到与处理前基本持平的水平。细胞膜透性在处理前期下降 ,后期升高 ,低渗透胁迫较高渗透胁迫变化平缓。几种保护酶活性在干旱处理期间都有变化 :POD除第 1天降低外 ,其余几天均呈上升趋势 ;在处理前期 ,SOD活性升高 ,CAT活性下降 ,而在后期其变化为 SOD活性降低 ,CAT活性升高 ;ASP活性变化波动较大 ,-2 .5 Mpa胁迫下 ,第 1、第 3天有两次上升峰 ,第 4天较处理前下降了 1 0 4 .3%。在 -1 .5 Mpa胁迫下的几种保护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表明了高渗透胁迫能使膜脂过氧化而引起膜的损伤 ,低渗透胁迫程度对细胞膜脂过氧化及膜的透性影响较小 ,且可能对膜脂过氧化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植物在干旱胁迫下保护酶系统的作用 ,可能是通过它们之间相互协调且保持一个稳定的平衡态而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甘草幼苗 保护酶活性 脂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地膜覆盖和底墒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杜延军 李自珍 李凤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04-411,共8页
在年均降水量为 4 1 5 m 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旱地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实验 ,研究不同底墒 包括低底墒、中底墒和高底墒 下 ,地膜覆盖 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覆膜 1 2 0 d即全程覆膜 进程对作物生产... 在年均降水量为 4 1 5 m 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旱地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实验 ,研究不同底墒 包括低底墒、中底墒和高底墒 下 ,地膜覆盖 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覆膜 1 2 0 d即全程覆膜 进程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增加底墒和合理的覆膜进程均会显著增加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但底墒不同 ,其最佳覆膜进程不同 :在低底墒时 ,覆膜处理反而使产量低于不覆膜处理 ;在中底墒时 ,覆膜 30 d产量最高 ,随着覆膜时间延长 ,产量呈下降趋势 ,甚至全程覆膜产量低于不覆膜处理 ;高底墒以覆膜 6 0 d产量最高 .综合作物生长和产量 ,全程覆膜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在同种覆膜处理下 ,随着底墒的增加 ,根生物量、地上干物质、叶面积及产量也增加显著 ,高底墒覆膜 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底墒 覆膜 春小麦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覆膜进程和施肥对春小麦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任书杰 李世清 +2 位作者 王俊 凌莉 李凤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共5页
在年降水量 4 15 m 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和施氮 (设不施氮和施氮 75 kg/hm2 )对春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 在年降水量 4 15 m 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和施氮 (设不施氮和施氮 75 kg/hm2 )对春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对春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底墒和覆膜进程有关。增加底墒和施肥 ,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增加。高底墒处理的平均耗水量 (32 7.7m m)比低底墒(2 85 .4 mm)高 4 2 .3m m,差异达显著水平 (P<0 .0 5 ) ;施氮后 ,耗水量也显著增加 ,不施氮时 ,平均耗水量为2 99.0 m m,施氮后平均为 314 .1mm,施氮比不施氮增加 15 .1m m。在降水相对丰富年份 ,对低底墒处理 ,不同覆膜进程对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没有显著影响 ,而对高底墒处理 ,覆膜 30 d和 6 0 d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全程覆膜 ,但覆膜 30 d和 6 0 d间、全程覆膜和不覆膜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因此在降水丰富年份 ,全程覆膜并没有使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减少 ,同时也并没有使作物收获后的残留底墒增加。从总体上看 ,覆膜处理比底墒和施肥对作物耗水量的影响小。无论是用地上干物质计算 ,还是用籽粒计算 ,施氮后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春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被引量:113
13
作者 肖国举 王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03-1011,共9页
回顾了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 ,分析评价了集水农业的研究进展。随着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扩充 ,提出了广义性集水农业研究范畴。在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应加... 回顾了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 ,分析评价了集水农业的研究进展。随着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扩充 ,提出了广义性集水农业研究范畴。在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应加强微集雨微灌溉应用技术、现代集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与集雨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的技术集成 ,以提高雨水汇集与利用效率。同时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的研究已经从微生境条件下的农业生态系统延伸至区域生态环境保育。利用汇集雨水合理调配生态用水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农林牧综合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集水农业 技术体系 技术集成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对干旱胁迫下蚕豆光合作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5
14
作者 任红旭 陈雄 吴冬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9-736,共8页
在 CO2 浓度分别为当今 CO2 浓度 (35 0 μmol mol-1)和倍增浓度 (70 0 μmol mol-1)的两个开顶式生长室内 ,研究分析了干旱胁迫下蚕豆 (Vicia faba L.)植株的生长情况、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CO2 浓... 在 CO2 浓度分别为当今 CO2 浓度 (35 0 μmol mol-1)和倍增浓度 (70 0 μmol mol-1)的两个开顶式生长室内 ,研究分析了干旱胁迫下蚕豆 (Vicia faba L.)植株的生长情况、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CO2 浓度倍增条件下 ,蚕豆的株高增加 ,光合速率显著提高 ,蒸腾速率降低 ,气孔阻力增大 ,水分利用效率得以较大程度地提高 ;此外 ,倍增 CO2 浓度下 ,受到干旱胁迫的植株其叶片中 CAT、SOD、GR的活性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总糖的含量与水分充足条件下相比无明显变化 ,POD的活性甚至低于水分充足条件下。而高 CO2 /干旱胁迫下 ,蚕豆叶片中的MDA含量显著低于当今 CO2 /干旱胁迫下 ,表明高 CO2 对于干旱胁迫所造成的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倍增CO2 干旱胁迫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 二氧化碳浓度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底墒和氮肥对春小麦根系生长的集成效应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吕丽红 王俊 +2 位作者 凌莉 李凤民 李世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2-106,共5页
在年降水量 4 1 5 m 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底墒 (设低、高 2种底墒 )和施氮 (设不施氮和施氮 75 kg/hm... 在年降水量 4 1 5 m 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底墒 (设低、高 2种底墒 )和施氮 (设不施氮和施氮 75 kg/hm2 )对春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后作物根系生长加快 ,中下层根系比例增加 ,有利于吸收土壤深层水分。相对发达的根系保证了作物吸收器官 (根 )和失水器官 (叶 )间的平衡 ,协调根冠间的干物质分配关系 ,能在不影响根系吸收能力的前提下 ,提高光合产物的繁殖分配比例。适时揭膜能够改善光合产物分配 ,促进根系生长下扎 ,维持生长后期活性。全程覆膜处理的表层和中层 (30~ 6 0 cm)土壤中 ,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原因在于后期覆膜使土壤温度急剧升高 ,造成根系大量死亡和活性下降。因此及时揭膜 ,有利于作物生长后期的根冠比保持在较高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春小麦 根系生长 集成效应 地膜覆盖 底墒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动态监测天山草地与农业资源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建龙 蒋平 徐雨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10-116,共7页
利用1993~1996年在中国新疆天山北坡不同草地类型上观测的牧草与作物产量、环境资料和气象卫星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草地类型图与产量分级图的制作,建立了NOAA卫片目视判读和计算机自动解译标志等,并使用遥感技术和G... 利用1993~1996年在中国新疆天山北坡不同草地类型上观测的牧草与作物产量、环境资料和气象卫星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草地类型图与产量分级图的制作,建立了NOAA卫片目视判读和计算机自动解译标志等,并使用遥感技术和GIS系统结合的方法,对新疆阜康县草地与其它农业资源做了动态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该县的草地与其它农业资源比1986年前有较大的变化,其中草地、森林面积比10年前降低了17.5%和51.0%,研究证明该方法可用于草地与农业资源动态监测.该监测方法与结果对实现农牧业科学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农业 动态监测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萌发对策:理论与实验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良 王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65-1174,共10页
植物种子的萌发 /休眠现象有复杂的原因和机制 ,综述了理论生态学家的研究结果。应用的理论基础是最优化理论和进化稳定对策 ( ESS)理论。当环境条件随机波动 ,种群受非密度依赖因素调节时 ,采用最优化理论的两头下注对策预测休眠一定... 植物种子的萌发 /休眠现象有复杂的原因和机制 ,综述了理论生态学家的研究结果。应用的理论基础是最优化理论和进化稳定对策 ( ESS)理论。当环境条件随机波动 ,种群受非密度依赖因素调节时 ,采用最优化理论的两头下注对策预测休眠一定会得到进化且萌发率与环境条件直接相关。环境条件稳定时采用进化稳定对策理论可得到在亲属竞争 ,种子扩散 ,基因冲突等等因素影响下的进化稳定休眠 /萌发率 ,预测了休眠 /萌发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上各种环境条件影响种子萌发行为的方式可以表述为若种子立即萌发会遭遇到不良环境使适合度下降 ,那么就会推迟萌发 ,出现休眠 ,形成土壤种子库。萌发率应使种群适合度最优或具有进化稳定性。一些实验也部分验证了理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发 两头下注对策 进化稳定对策 最优化理论 植物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水肥条件对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李自珍 李文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8-33,共6页
将生态位理论引进作物生长系统研究中,探讨了作物生态位适宜度的内涵,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依据大田水肥控制实验,对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分梯度上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值呈上升趋势;适... 将生态位理论引进作物生长系统研究中,探讨了作物生态位适宜度的内涵,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依据大田水肥控制实验,对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分梯度上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值呈上升趋势;适量施肥和播种后地膜覆盖均有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适宜度值和增加产量的效果。其中平水条件下施低肥、中肥和高肥,比不施肥样区的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分别增加了43.5%、80.7%和88.8%;适宜度值分别提高了6.4%、17.9%和23.0%;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25.0%、69.9%和90.9%。地膜覆盖30d和50d,作物适宜度值上升了13.9%和17.7%,作物产量增加了55.3%和70.3%。作物产量与其适宜度值之间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农田 水肥条件 作物生态位适宜度 产量 水分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雨农业降水资源评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戴若兰 梁天刚 +1 位作者 徐雨清 王兮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5-171,共7页
利用降水和地形资料,建立了定西县及其邻近的25个观测站点的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各测站近34年的实测降水量及其相关信息空间数据库.采用统计模型、空间插值和综合方法,模拟了研究区34年的年平均降水量、降水变率、降... 利用降水和地形资料,建立了定西县及其邻近的25个观测站点的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各测站近34年的实测降水量及其相关信息空间数据库.采用统计模型、空间插值和综合方法,模拟了研究区34年的年平均降水量、降水变率、降水保证率、丰水年和欠水年的年均降水量,以及雨季(7~9月)和春小麦生长时期(3月中旬~7月中旬)的降雨量空间分布,用5个观测站点的降水资料对各种模拟方法进行了精度评估.并且,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定西县各乡、村;典型研究区的小型集水盆地等地域单元),利用上述模拟的降水信息空间数据库计算了34年的年均降水总量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降水量模拟的9种方法中(距离权重法、趋势面法、样条函数法、普通Kriging法、通用Kriging方法1、通用Kriging方法2、泰森多边形法、多元回归法和综合方法),计算精度最高的为综合方法,其最大相对误差为6.895%;其次为普通Kriging法,其最大相对误差为6.756%.在7种插值算法中,采用指数模型模拟半异矩的普通Kriging法计算精度最高.统计模型的误差较大,其最大相对误差为9.041%.利用实测降水信息空间数据库和模拟精度最优的降水信息空间分布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农业 降水资源 评估 集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作物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水肥调控试验结果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林红 李自珍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以半干旱区主要农作物春小麦为研究对象,扩展了Hutchinson的n维超体积的生态位概念,给出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定义,即定义生态位适宜度为生物种的现实资源位与最适生态位之间的贴近度.并利用几何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作物... 以半干旱区主要农作物春小麦为研究对象,扩展了Hutchinson的n维超体积的生态位概念,给出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定义,即定义生态位适宜度为生物种的现实资源位与最适生态位之间的贴近度.并利用几何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作物生态位适宜度的一种新模型.依据水肥调控试验结果所作计算表明:在水分梯度上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值呈上升趋势;旱地适量施肥和播种后地膜覆盖都具有增加其适宜度的效应,采用地膜覆盖20d和40d,作物适宜度值分别增加6.5%和12.6%,作物产量增加10%和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生态位适宜度 水分 土壤养分 调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