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1、VEGF和P53蛋白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志宇 杨渤彦 +4 位作者 窦征岳 韩强 贾琳 毕雪冰 程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07-609,共3页
背景与目的: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探讨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MI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蛋白的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 背景与目的: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探讨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MI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蛋白的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3例直肠癌中MIC-1、VEGF和P53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IC-1表达与VEGF、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MIC-1、VEGF和P53表达与直肠癌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性(P<0.01);MIC-1和VEGF、P53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MIC-1、VEGF和P53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分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淋巴结转移是最重要的独立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MIC-1 VEGF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358-359,共2页
脑梗死是人类病残和病死的主要危险疾病,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血脂、血糖和吸烟等。尿酸是通过黄嘌呤脱氢酶或黄嘌呤氧化酶降解嘌呤形成的,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使血清尿酸水平增高称为高尿酸血症... 脑梗死是人类病残和病死的主要危险疾病,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血脂、血糖和吸烟等。尿酸是通过黄嘌呤脱氢酶或黄嘌呤氧化酶降解嘌呤形成的,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使血清尿酸水平增高称为高尿酸血症,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代谢异常的表现。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表明,血清尿酸水平与心血管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崔春便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9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该病的心电图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3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10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和碎...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该病的心电图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3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10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和碎裂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对比以上心电图指标在不同部位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碎裂QRS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为21.57%,与病理性Q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碎裂QRS波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62%和78.57%,均显著高于病理性Q波(P均<0.05)。碎裂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为40.2%,显著高于碎裂QRS波(P<0.05),而两项指标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碎裂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在前壁和侧壁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敏感性显著高于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P<0.05),三者在下壁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敏感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三者在下壁、前壁、侧壁心肌梗死诊断中的特异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碎裂QRS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指标,联合病理性Q波可进一步提高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QRS波 病理性Q波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于征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7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LMWH)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伴高凝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INS伴高凝状态的患者按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LMWH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LMWH)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伴高凝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INS伴高凝状态的患者按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LMWH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肾炎康复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pro)、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清总胆固醇(T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PTT、P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2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24hpro、ALB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24hpro、ALB及TC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24hpro、ALB及TC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3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瘀斑或瘀点,无需特殊处理均可自愈。结论 LMWH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INS伴高凝状态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肾炎康复片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高凝状态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洛因脑病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885-2886,共2页
患者男,38岁.主因意识障碍1月余于2009年2月27日入院。于入院前1个月静注海洛因后持续昏迷,17h后送至省第六医院.测BP70/50mmHg,经纳洛酮等治疗无好转,并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2009年2月3日转至我院急诊科,查有昏迷、高热、
关键词 海洛因脑病 2009年 持续昏迷 静注海洛因 意识障碍 胃内容物 纳洛酮 急诊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钠肽及C反应蛋白在慢性肾衰竭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丽 张进尊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9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及C反应蛋白(CRP)在慢性肾衰竭(CRF)并发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CRF并发CHF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CRF无CHF患者40例作为对照A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B组,单纯CHF患者4...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及C反应蛋白(CRP)在慢性肾衰竭(CRF)并发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CRF并发CHF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CRF无CHF患者40例作为对照A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B组,单纯CHF患者40例作为对照C组,检测并对比四组研究对象BNP、CRP水平及观察组患者在不同CKD分期、NYHA分级时BNP、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C组患者BNP、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相同CKD分期,不同NYHA分级的BNP、CRP水平随心功能分级升高而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相同NYHA分级、不同CKD分期时BNP、CRP水平随CKD分期升高无明显升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BNP、CRP水平检测对CRF并发CHF患者心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脑钠钛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微量清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于征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8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1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1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尿微量清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和阳性率,同时对比不同病程的患者尿微量清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和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尿微量清蛋白定量检测结果为(58.96±8.69)mg/L,阳性率为46.3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12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清蛋白定量检测结果为(79.05±7.03)mg/L,阳性率为84.62%,均显著高于病程6-12年和病程〈6年的患者(P〈0.05);病程6-12年患者的尿微量清蛋白定量检测结果为(34.16±5.42)mg/L,阳性率为46.51%,显著高于病程〈6年的患者(P〈0.05)。结论尿微量清蛋白的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动态检测其水平变化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和病情评估均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微量清蛋白 糖尿病肾病 早期诊断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西孟旦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崔春便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0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左西孟旦治疗。比较...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肢水肿情况,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1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7.50%(27/40),显著低于观察组[90.00%(36/4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LVEF、下肢水肿情况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后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3观察组患者咳喘改善时间、水肿消退时间及心率减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0%(9/40),显著高于观察组[7.50%(3/4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临床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早期食管癌1例
9
作者 冯秀洁 刘鸿章 +1 位作者 张彦芳 范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139-1139,共1页
关键词 微小早期食管癌 鳞状细胞癌 碘染色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
10
作者 王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01-2101,共1页
患者男,58岁。因头痛、呕吐、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4d入院。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感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并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至无光感。查体:BP212/127mmHg,嗜睡,反应迟钝。双眼无光感,双视乳头水肿。余颅神经(-),四肢肌力肌... 患者男,58岁。因头痛、呕吐、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4d入院。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感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并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至无光感。查体:BP212/127mmHg,嗜睡,反应迟钝。双眼无光感,双视乳头水肿。余颅神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视力下降 视乳头水肿 反应迟钝 四肢肌力 进行性 无光感 颅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鲁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8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3个月后,复查Holter等相关检查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3个月后,复查Holter等相关检查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82例患者中,62例治疗有效,病情缓解,20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75.61%。治疗前后最长QT间期的变化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最短QT间期显著长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的QT离散度为(96±29)ms,显著高于治疗后[(64±17)ms](P<0.05)。4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轻微恶心欲呕症状,2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使患者病情稳定,改善其预后,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美托洛尔 肥厚型心肌病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螺内酯及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鲁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9期76-78,共3页
目的调查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螺内酯及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培哚普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比... 目的调查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螺内酯及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培哚普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62.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者分别为24例、17例、10例、5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14例、13例、26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螺内酯及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螺内酯 培哚普利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