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菜籽油基辣椒油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尹思琪 陶秀梅 +4 位作者 刘昌树 刘建国 张琪 刘大松 周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67,共9页
采用高温煎炸法制备菜籽油基辣椒油,并对菜籽油和辣椒粉进行相同加热处理,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辣椒油、菜籽油、加热菜籽油、辣椒粉和加热辣椒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区分。对比5种样品以及菜籽油和辣椒粉单独... 采用高温煎炸法制备菜籽油基辣椒油,并对菜籽油和辣椒粉进行相同加热处理,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辣椒油、菜籽油、加热菜籽油、辣椒粉和加热辣椒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区分。对比5种样品以及菜籽油和辣椒粉单独加热前后的挥发性成分,解析菜籽油和辣椒粉对辣椒油中挥发性成分的贡献。结果表明,5种样品中共鉴定出213种挥发性成分,辣椒油中有71种,主要包括杂环类、醛类、酮类、腈类和酸类等。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辣椒油挥发性成分组成与菜籽油和加热菜籽油更相似。菜籽油和辣椒粉混合煎炸产生较多新的杂环类物质,赋予辣椒油焙烤香气;菜籽油和加热菜籽油中的醛类和腈类物质,为辣椒油贡献了坚果香、水果香以及菜籽油特有的辛辣香和硫香;辣椒粉和加热辣椒粉中的酮类和酸类物质,是辣椒油风味的重要补充。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高温煎炸法制备菜籽油基辣椒油的风味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辣椒油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抗菌/抗氧化活性包装薄膜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晨伟 汪浩东 +4 位作者 刘昌树 王赛 李少玮 周家欣 谢晶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3,共12页
综述了聚乳酸(PLA)抗菌/抗氧化活性薄膜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主要从PLA抗菌/抗氧化活性薄膜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和PLA材料的安全性评价3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PLA抗菌/抗氧化活性包装薄膜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聚乳酸 活性包装 活性薄膜 食品保鲜 安全性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剂对植物油中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和多环芳烃脱除效果的研究
3
作者 迟华忠 安骏 +3 位作者 吴祥骞 赵盼盼 陆奕 杨涛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24,140,共6页
为探究吸附法脱除植物油中3-氯丙醇酯(3-MCPDE)、缩水甘油酯(GEs)和多环芳烃(PAHs)的效果,以活性炭、活性白土和硅藻土为吸附剂,对植物油中的3-MCPDE、GEs和PAHs进行脱除。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添加量为0.1%(以油样质量计)时,活性炭、活性... 为探究吸附法脱除植物油中3-氯丙醇酯(3-MCPDE)、缩水甘油酯(GEs)和多环芳烃(PAHs)的效果,以活性炭、活性白土和硅藻土为吸附剂,对植物油中的3-MCPDE、GEs和PAHs进行脱除。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添加量为0.1%(以油样质量计)时,活性炭、活性白土和硅藻土对玉米油中的GEs的脱除效果差异显著,脱除效果依次为活性白土>活性炭>硅藻土,但3种吸附剂对3-MCPDE的脱除率均低于10%;随着活性白土添加量的增加,其对玉米油中GEs和3-MCPDE的脱除率呈上升趋势,在活性白土添加量1%时,玉米油中GEs的脱除率达到100%,此时3-MCPD的脱除率为27.78%;活性白土对不同植物油中3-MCPDE和GEs的脱除能力存在差异;与活性白土相比,活性白土与活性炭复合使用对玉米油中PAHs的脱除效果更佳,PAH4脱除率最高可达81.57%。综上,不同吸附剂对植物油中有害物质呈现出不同的脱除能力,在实际应用中需选择合适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植物油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油压榨和精炼过程元素变化规律研究
4
作者 伍燕湘 朱琳 +5 位作者 周明慧 张洁琼 陈曦 田巍 吴祥骞 孙淑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8-1248,共11页
我国是菜籽油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菜籽油的质量安全关系人民健康,菜籽油中的无机元素对菜籽油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解析无机元素在菜籽油加工过程和不同加工工艺间的变化规律,明确菜籽油加工过程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采用微... 我国是菜籽油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菜籽油的质量安全关系人民健康,菜籽油中的无机元素对菜籽油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解析无机元素在菜籽油加工过程和不同加工工艺间的变化规律,明确菜籽油加工过程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研究讨论菜籽油不同加工过程和工艺中22种元素的变化规律,采用加工因子分析菜籽压榨过程元素引入风险;为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并探讨市售商品油无机元素存在风险情况,分析了市售21个品牌23种菜籽油产品中元素含量。结果显示:菜籽油压榨过程元素存留规律为:饼粕>菜籽>>油,饼粕中有害元素污染风险最高,菜籽、饼粕、油三类样品中各元素含量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可通过原料控制降低有害元素污染风险;小作坊生产较工厂规模化生产相比,存在较高的As、Pb、Cr等有害元素污染风险,且Cr、Ni、Co等元素更易发生来自不锈钢部件的接触性污染;精炼过程中各元素整体上呈大幅下降趋势,但Pb和As下降趋势不明显,提示不能依靠精炼去除这两种有害元素的污染风险,同时加工工艺对成品油中元素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市售菜籽油产品未发现有害元素超标情况,小榨菜籽油产品中Fe、Cu、Pb等元素含量均高于其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更高,进一步验证了之前的研究结论。通过摸清菜籽油精炼过程和压榨过程各类元素变化规律,为生产加工提出具体风险控制方向,为消费者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精炼加工 压榨加工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油中内源性香兰素的形成及含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建国 张琪 +4 位作者 王盛宇 代立刚 刘昌树 迟华忠 刘玉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5-58,共4页
为探究菜籽油中是否存在内源性香兰素,对不同产地、加工工段、炒制温度的油菜籽及菜籽油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本中均未检出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不同产地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差异较大,含量范... 为探究菜籽油中是否存在内源性香兰素,对不同产地、加工工段、炒制温度的油菜籽及菜籽油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本中均未检出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不同产地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差异较大,含量范围为123.55~1669.25μg/kg;加工过程中,炒制油菜籽中香兰素含量较炒制前大幅增加,且其压榨菜籽饼中的香兰素含量高于压榨菜籽原油中的;随着炒制温度的上升,炒制油菜籽、压榨菜籽原油、压榨菜籽饼中香兰素含量增加,含量范围为189.93~5080.00μg/kg。综上,油菜籽中存在内源性香兰素,不能将菜籽油及其调和油中检测出香兰素作为判定添加了外来香兰素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菜籽油 内源性香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伴随物含量的菜籽油对辣椒油风味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陶秀梅 刘昌树 +5 位作者 刘建国 张琪 王怡淼 尹思琪 刘大松 周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99-208,I0012-I0014,共10页
以7种不同伴随物含量菜籽油制备的辣椒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辣椒油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感官特征评价,综合比较了不同菜籽油制备辣椒油的风味差异。对不同菜籽油的理化指标如化学特征值(酸价、碘值、过氧化值和总抗氧化性)、脂肪酸组... 以7种不同伴随物含量菜籽油制备的辣椒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辣椒油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感官特征评价,综合比较了不同菜籽油制备辣椒油的风味差异。对不同菜籽油的理化指标如化学特征值(酸价、碘值、过氧化值和总抗氧化性)、脂肪酸组成、脂质伴随物和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分析菜籽油理化指标与辣椒油香气活性化合物增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随菜籽油伴随物含量的增加,制备的辣椒油中挥发性成分数量先减少后增加,挥发性成分含量在4号辣椒油中发生跃增。根据与辣椒油挥发性成分增量的相关性,可将菜籽油化学特征值、脂肪酸组成、脂质伴随物含量相关指标分为两类,其对腈类、含硫类、芳烃类、酯类、酸类或酚类物质的增量有不同的影响。杂环类物质与油脂风味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辣椒风味和呛鼻感呈显著负相关,较多醛类物质与整体风味协调性呈显著正相关。辣椒油5的感官喜好度评分最高,这与其较为丰富的挥发性成分相关,也可能与油脂风味和辣椒风味的协调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辣椒油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油种类对辣椒油风味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陶秀梅 王怡淼 +5 位作者 尹思琪 刘昌树 刘建国 张琪 刘大松 周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41-352,共12页
以6种常用食用油(菜籽油、芥花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牛油)制备的辣椒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辣椒油的挥发性成分组成,结合感官特征,综合比较了不同食用油制备辣椒油的差异。同时对不同食用油的理化指标如化学特征值(酸价... 以6种常用食用油(菜籽油、芥花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牛油)制备的辣椒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辣椒油的挥发性成分组成,结合感官特征,综合比较了不同食用油制备辣椒油的差异。同时对不同食用油的理化指标如化学特征值(酸价、碘值、过氧化值和总抗氧化性)、脂肪酸组成及脂质伴随物进行测定,分析食用油理化指标与辣椒油香气活性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食用油制备的辣椒油中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明显,其中牛油基辣椒油中挥发性成分数量最多,菜籽油基辣椒油中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辣椒油中新生成(未在对应食用油和辣椒中检出)的挥发性成分是辣椒油中整体挥发性成分的最大来源,且基本涵盖检测出的所有化学类型。食用油理化指标与辣椒油中醛类物质具有相关性。牛油基辣椒油与植物油基辣椒油在感官特征上显著不同(P<0.05)。该研究为辣椒油工业中食用油种类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辣椒油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氧化剂对皮肤抗氧化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昱萱 刘昌树 +3 位作者 刘建国 李可欣 刘大松 周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76,共9页
评价石榴提取物、雨生红球藻、针叶樱桃提取物和针叶樱桃提取物+维生素E对裸鼠皮肤抗氧化效果的影响。60只BALB/c Nude裸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和4组抗氧化物组,建立UVA+UVB联合紫外照射皮肤光老化模型。通过测定氧化还原稳态、... 评价石榴提取物、雨生红球藻、针叶樱桃提取物和针叶樱桃提取物+维生素E对裸鼠皮肤抗氧化效果的影响。60只BALB/c Nude裸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和4组抗氧化物组,建立UVA+UVB联合紫外照射皮肤光老化模型。通过测定氧化还原稳态、胶原降解代谢、炎症和皮肤表型指标,综合分析不同抗氧化剂对皮肤抗氧化效果。结果显示,不同抗氧化剂对皮肤均有改善效果,其中雨生红球藻和针叶樱桃+维生素E效果较好,较模型组,雨生红球藻和针叶樱桃+维生素E显著减少活性氧、蛋白质羰基、白细胞介素-6含量,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12表达,降低皮肤a^(*)值,显著上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表达。以上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和针叶樱桃+维生素E具有改善皮肤抗氧化的效果,能延缓皮肤光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雨生红球藻 针叶樱桃 维生素E 皮肤抗氧化 光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油中芝麻素、芝麻林素和细辛素检测方法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春梅 林春兰 +1 位作者 刘昌树 郑绣蒨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1-116,共6页
采用有机溶剂甲醇提取、HPLC同时分析芝麻油中芝麻素、芝麻林素和细辛素含量。为提高分析质量与准确性,优化甲醇提取溶剂用量和超声辅助提取的时间,并对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甲醇用量10 mL(芝麻油0.1 g),超... 采用有机溶剂甲醇提取、HPLC同时分析芝麻油中芝麻素、芝麻林素和细辛素含量。为提高分析质量与准确性,优化甲醇提取溶剂用量和超声辅助提取的时间,并对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甲醇用量10 mL(芝麻油0.1 g),超声时间2 min;芝麻素、芝麻林素和细辛素线性范围分别为4~100 mg/L、4~100 mg/L和1~40 m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5、0.9996和0.9992;芝麻素、芝麻林素和细辛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03、0.02 mg/g和0.02 mg/g,定量限分别为0.06、0.06 mg/g和0.04 mg/g,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7.17%~92.59%、92.71%~102.24%和95.66%~108.93%,加标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方法的稳定性、准确性和精密度均符合检测要求。该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完成一次分析只需30 min)、成本低、稳定性高,能有效应用于芝麻油中3种木脂素组分的分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芝麻油 芝麻素 芝麻林素 细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