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31
1
作者 封亮 黄国勤 +4 位作者 杨文亭 黄天宝 唐海鹰 麻巧迎 王淑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27-1137,共11页
江西红壤旱地光热水资源充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筛选江西红壤旱地间作优势明显、群体产量与经济效益较优的玉米||大豆的种植模式,于2018—2019年设置7个处理:玉米||大豆间作带宽2 m、行比2∶2,带宽2.4 m、行比2∶3,带... 江西红壤旱地光热水资源充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筛选江西红壤旱地间作优势明显、群体产量与经济效益较优的玉米||大豆的种植模式,于2018—2019年设置7个处理:玉米||大豆间作带宽2 m、行比2∶2,带宽2.4 m、行比2∶3,带宽2.4 m、行比2∶4,带宽2.8 m、行比2∶3,带宽2.8 m、行比2∶4,及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分析了两年间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带宽行比变化对作物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大豆单作产量显著高于各自间作产量;间作处理中,带宽2.4 m、行比2∶4模式下作物群体平均产量为6801.88 kg·hm^(–2),较带宽2.4 m、行比2∶3模式增产7.56%,说明适宜带宽模式下增植1行大豆有利于作物增产;带宽2.4 m、行比2∶4模式两年平均经济效益为15822.96元·hm^(–2),较玉米、大豆单作平均经济效益增加9.90%、209.48%,说明间作种植模式相比于单作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2)2019年试验中,带宽2.4 m、行比2∶4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最高,为1.77,与其他间作处理呈显著性差异,该模式下两年平均LER为1.59,相较于带宽2.0 m、行比2∶2(1.55),带宽2.4 m、行比2∶3(1.44),带宽2.8 m、行比2∶3(1.35),带宽2.8 m、行比2∶4(1.44)间作模式表现出较好的土地生产能力。3)带宽为2.4 m或2.8 m时,增植1行大豆,LER分别提高10.42%、7.41%,玉米实际产量损失指数(AYLM)分别提高77.01%、59.02%,玉米侵占力(AM)分别提高91.89%、82.22%,玉米竞争比率(CRM)分别提高38.69%、24.11%,经济效益(EB)分别提高8.38%、4.80%,玉米收获指数(HI)分别提高6.12%、6.25%,说明适宜带宽模式下增加大豆行可以提高间作玉米的竞争优势,以此来提高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行比为2∶3或2∶4时,带宽由2.4 m增至2.8 m,LER分别减小6.67%、9.66%,AYLM分别减小42.62%、59.79%,AM分别减小64.44%、73.17%,CRM分别减小19.15%、33.14%,EB分别减小10.23%、13.99%,玉米(HI)分别减小2.08%、0.51%,说明不同行比配置模式下增加带宽均会削弱间作玉米的竞争优势,使得群体产量和经济效益降低。综上,带宽2.4 m、行比2∶4种植模式能较好地协调作物种间关系,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优,可作为江西红壤旱地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间作 玉米 大豆 种间关系 群体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不同“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淑彬 王礼献 +3 位作者 杨文亭 杨滨娟 周泉 黄国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6603-6610,共8页
设置了冬闲-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大蒜-双季稻,马铃薯、紫云英、油菜轮作接茬双季稻5个处理,通过3年(2013—2015)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双季稻田冬季复种对产量和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设置了冬闲-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大蒜-双季稻,马铃薯、紫云英、油菜轮作接茬双季稻5个处理,通过3年(2013—2015)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双季稻田冬季复种对产量和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作物早稻产量均高于对照,晚稻产量除冬种油菜有所降低外,其他各冬作处理均高于对照。各冬种处理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碳库指数较冬闲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除了冬季作物轮种处理外,其他冬种处理较冬闲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之间呈极显著相关,与可溶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存在显著相关,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各冬种处理也有所提高,但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种复种 有机碳 碳库 双季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油菜-水稻复种系统作物产量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立进 巢思琴 +4 位作者 鲁梦珍 黄国勤 钱国明 夏立明 盛金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34,共8页
为探究优化施肥对作物产量和稻田径流水中氮磷流失动态变化的影响,通过定位监测试验,研究了主因子优化处理、综合优化处理和常规处理3种施肥模式下油菜-水稻轮作田中氮磷浓度变化、径流水中氮磷累积流失量以及作物产量。结果显示:整个... 为探究优化施肥对作物产量和稻田径流水中氮磷流失动态变化的影响,通过定位监测试验,研究了主因子优化处理、综合优化处理和常规处理3种施肥模式下油菜-水稻轮作田中氮磷浓度变化、径流水中氮磷累积流失量以及作物产量。结果显示:整个生育期径流水中全氮、硝态氮、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而油菜生长期铵态氮含量一直处于较低状态。与常规处理相比,主因子优化处理径流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下降31.44%、45.45%、28.84%。常规处理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累积流失量分别为10.92、0.37、9.16 kg/hm^(2),主因子优化处理和综合优化处理全氮累积流失量较常规处理分别降低了31.41%、22.99%,铵态氮累积流失量较常规处理分别降低了2.71%、43.24%,硝态氮累积流失量较常规处理分别降低了31.01%、29.81%。油菜综合优化处理产量为1954.6 kg/hm^(2),比主因子优化处理和常规处理产量分别增加4.60%和4.79%,水稻综合优化处理产量为6375.5 kg/hm^(2),比主因子优化处理和常规处理分别增加3.76%和0.81%。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综合优化处理既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又能有效降低稻田氮磷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水稻复种系统 减量施肥 氮磷流失 肥料利用率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生态文明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封亮 王淑彬 +4 位作者 唐海鹰 俞霞 李淑娟 袁嘉欣 黄国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7-144,共8页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CiteSpace V可视化与计量化方法分析我国乡村生态文明领域20 a发展历程,阐明乡村生态文明领域热点研究方向与存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这对我国未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CiteSpace V可视化与计量化方法分析我国乡村生态文明领域20 a发展历程,阐明乡村生态文明领域热点研究方向与存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这对我国未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乡村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研究可分为起步发展、缓慢增长、快速增长阶段,总体呈“J”字型增长态势;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文量最高(412篇),占总发文量26.10%;机构发文量排序中北京林业大学排名第1;通过对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可得“乡村振兴”关键词突现强度最大(28.28),这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发文量排名一致;“乡村振兴战略”次之,突现强度为9,说明从2018年至今乡村振兴问题备受我国学者关注。通过该研究得出的问题与建议包括:乡村生态文明为主题有关发文量中研究侧重点失衡,在后期研究中应解决短板问题,全面协调研究;机构共现图谱中各单位缺乏合作交流,在后期研究中各机构应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机构前10名排序中高校占比份额少,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智库优势,为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献计献策;各聚类号相关代表性文献年份久远,对目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参考价值较小,后续研究应以前人研究结果为基础,推陈出新。总之,发展乡村经济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注重乡村人才培养,统筹规划,有利于乡村生态文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V 信息可视化与计量化 知识图谱 乡村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魏金连 潘晓华 邓强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93-2798,共6页
温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但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还不清楚。利用两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早稻产量降低5.42%-9.48%... 温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但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还不清楚。利用两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早稻产量降低5.42%-9.48%,而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晚稻产量提高8.99%-11.28%。夜温升高有利于早、晚稻的分蘖,增加有效穗数,但不利于颖花分化,使每穗粒数减少;夜温升高使早稻结实率下降,但提高晚稻的结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水稻 夜温升高 产量与产量构成 分蘖 颖花分化与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早籼稻品种苗期耐冷性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武志峰 唐双勤 +6 位作者 李祖军 李辉婕 曾研华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吴自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1-5,12,共6页
以在江西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5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设置5℃、8℃、11℃、25℃(对照)4个温度处理,对幼苗的生物量、最长根长、茎基宽、根数、苗高、叶长、根系体积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探讨... 以在江西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5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设置5℃、8℃、11℃、25℃(对照)4个温度处理,对幼苗的生物量、最长根长、茎基宽、根数、苗高、叶长、根系体积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探讨了直播早籼稻品种苗期耐冷性的鉴定方法,并筛选出了耐冷性品种。结果表明;水稻苗期在遭遇低温后各项生长指标较正常温度(CK)明显下降,其中5℃处理下各指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其他低温处理的,因此5℃适合作为耐低温性鉴定的温度;苗高和生物量最能代表早稻幼苗对低温的响应状况,可作为苗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初步将供试早稻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五丰优623、湘早籼6号、淦鑫203等15个品种,为耐冷性品种;第Ⅱ类包括陵两优661、陵两优7717、陵两优0516等17个品种,为中等耐冷性品种;第Ⅲ类包括两优287、中嘉早17及株两优819等13个品种,为冷敏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早稻 苗期 低温 耐冷性 隶属函数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与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立进 余小芸 +3 位作者 巢思琴 黄国勤 杨支齐 钱国明 《作物研究》 2023年第2期183-188,共6页
为了阐明有机物料还田的作用和效果,探索合适的秸秆还田方式,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稻秆和紫云英单独还田和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物料与化肥混施不仅能促... 为了阐明有机物料还田的作用和效果,探索合适的秸秆还田方式,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稻秆和紫云英单独还田和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物料与化肥混施不仅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分解、提高土壤中碳组分含量,还能为土壤提供新鲜有机物,增加微生物多糖,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稻秆中碳和钾含量丰富、碳氮比值非常高,而紫云英中氮素含量很高、碳氮比值非常低,两者协同还田后能调优碳氮比值的平衡,更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不仅能提高早稻产量,对晚稻养分的存储也具有一定的后效作用。最后还指出了当前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为探索有机物料科学还田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紫云英 水稻 产量 土壤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梅岭A的选育
8
作者 傅军如 朱昌兰 +6 位作者 彭小松 贺晓鹏 边建民 陈小荣 欧阳林娟 胡丽芳 贺浩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7-9,共3页
梅岭A是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以Ⅱ-32A作母本,Ⅱ-32B/新露B//中9B的F5代优良株系作父本测交,并经多代择优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中籼型三系不育系,具有株型紧凑,穗大粒多,败育彻底,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易于繁制种,配合力高等... 梅岭A是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以Ⅱ-32A作母本,Ⅱ-32B/新露B//中9B的F5代优良株系作父本测交,并经多代择优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中籼型三系不育系,具有株型紧凑,穗大粒多,败育彻底,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易于繁制种,配合力高等特点。于2011年10月通过江西省育性鉴定,适用于配制超高产杂交中晚稻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三系不育系 梅岭A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对开放式主动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8
9
作者 杨陶陶 胡启星 +6 位作者 黄山 曾研华 谭雪明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张俊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2-580,共9页
【目的】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明确气候变暖对双季优质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方法】采用稻田开放式远红外主动增温系统,早稻以金早47(常规籼稻)、两优287(杂交籼稻),晚稻以象牙香珍(常规籼稻)、万... 【目的】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明确气候变暖对双季优质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方法】采用稻田开放式远红外主动增温系统,早稻以金早47(常规籼稻)、两优287(杂交籼稻),晚稻以象牙香珍(常规籼稻)、万象优华占(杂交籼稻)和甬优5550(杂交粳稻)为材料,设置全生育期增温和全生育期不增温2个处理,分别测定双季优质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结果】与不增温相比,全生育期増温(1.3℃~1.6℃)对早晚籼稻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晚粳稻产量显著下降,降幅为10.2%,主要是因为其每穗粒数下降。全生育期增温降低了早晚稻株高;早稻生育期缩短了3~4d,而晚稻生育期无明显变化。全生育期增温下,双季优质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早稻两优287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及晚粳甬优5550整精米率显著提高;同时,晚稻蛋白质含量提高,但晚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早稻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稻米RVA谱特征值因季别和品种而异。【结论】全生育期增温对优质晚粳稻产量影响大于籼稻,不利于外观品质的保优,但有利于改善优质稻米加工品质,对晚稻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也大于早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增温 双季稻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期低温胁迫对早籼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汛锋 唐双勤 +7 位作者 田雪飞 武志峰 曾研华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吴自明 李辉婕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11-2918,共8页
【目的】研究芽期低温胁迫对早籼稻生长特性、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其高产和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冷性品种陵两优7108和湘早籼6号,冷敏感品种株两优819和中嘉早17为试验材料,以自然条件下育秧为对照(CK),于芽期(芽长5 ... 【目的】研究芽期低温胁迫对早籼稻生长特性、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其高产和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冷性品种陵两优7108和湘早籼6号,冷敏感品种株两优819和中嘉早17为试验材料,以自然条件下育秧为对照(CK),于芽期(芽长5 mm)进行低温(8℃)处理,处理10 d后将幼苗移至秧田恢复正常生长环境,移栽前1 d测定各处理不同品种的秧苗素质相关指标,并进行成熟期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结果】早籼稻在芽期遭受低温冷害导致各品种出苗率显著降低(P<0.05,下同),秧苗素质各指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耐冷品种下降程度较小。低温胁迫处理下不同品种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耐冷品种具有更强的保护性酶活性。与CK相比,芽期低温胁迫处理恢复生长后,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延长,穗长和着粒密度降低,且耐冷品种降低幅度小于冷敏感品种。与CK相比,各品种芽期低温胁迫后的产量均降低,其中冷敏感品种株两优819和中嘉早17分别下降27.41%和20.90%,耐冷品种湘早籼6号和陵两优7108分别下降17.74%和12.82%。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下降是导致冷敏感品种减产的主要原因。【结论】芽期低温胁迫可降低早稻出苗率及秧苗素质,使植株生长受损,生育期延长,产量下降。综合生长特性和产量表现,耐冷品种陵两优7108和湘早籼6号受芽期低温影响较小,可作为耐低温双季直播早稻的推荐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低温胁迫 生长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生产力与多样性关系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立进 杜虎 +3 位作者 曾馥平 黄国勤 宋敏 宋同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5,共10页
为了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喀斯特峰丛洼地生产力变化规律及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7年3次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三类植... 为了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喀斯特峰丛洼地生产力变化规律及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7年3次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三类植被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变化及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随着时间推移,次生林和原生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逐年增加,且次生林增幅更大,灌木林生物量随时间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导致整个10年间平均生产力仅为0.09 Mg·hm^(-2)·a^(-1)。(2)10年间来重要值前10的物种,灌木林除了小叶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和小巴豆(Croton tiglium)生产力增加,其余物种均减少,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降幅最大;次生林除了杜茎山(Maesa japonica)生产力小幅度降低,其余物种生产力均增加;原生林重要值排名前10的物种生产力全部增加,其中白毛长叶紫珠(Callicarpa longifolia)增幅最大。(3)灌木林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呈负相关,与结构多样性呈正相关;次生林生产力与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与物种Pielou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与结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林分密度呈正相关,与结构Shannon-Wiener指数呈负相关,与结构Simpson指数无相关性;原生林生产力与物种Simpson指数、物种Pielou均匀度指数、结构Shannon-Wiener指数和结构Pielou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与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Simpson指数和林分密度无相关性。研究认为,不同植被类型在恢复过程中灌木林生物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作用最大。综上,在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提高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对提高森林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植被类型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白S”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小波 傅军如 +8 位作者 和金鹏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欧阳林娟 边建民 陈小荣 胡丽芳 贺浩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6-20,24,共6页
利用60Co-γ射线照射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4S的干种子,以诱发其突变,从中选育出了一个白化转绿突变体白S。该突变体在前2叶除叶尖外完全白化,第3叶部分白化,从第4叶开始白化的叶片转绿,后期恢复成白绿相间条纹色。与亲本广占63-4S相比,... 利用60Co-γ射线照射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4S的干种子,以诱发其突变,从中选育出了一个白化转绿突变体白S。该突变体在前2叶除叶尖外完全白化,第3叶部分白化,从第4叶开始白化的叶片转绿,后期恢复成白绿相间条纹色。与亲本广占63-4S相比,白S的株高较矮,叶片叶绿素含量较低,每穗颖花数较多,但其它农艺和经济性状、育性、自交结实率等均无显著差异。白S所配6个组合在单株理论产量方面的超标优势为-17.6%~21.9%,平均为0.7%。对生产上如何利用白S的白化转绿特性有效地提高水稻杂交种的纯度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化转绿突变体 白S 特性 超标优势 育种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早稻“鄱优364”制种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段里成 魏雪娇 +5 位作者 陈立 吴自明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方加海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22-25,30,共5页
以父本R364、母本鄱1A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早稻"鄱优364"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鄱优364"的制种产量有显著影响,制种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地上部氮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和... 以父本R364、母本鄱1A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早稻"鄱优364"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鄱优364"的制种产量有显著影响,制种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地上部氮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施氮肥有利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多;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增加,而每穗粒数显著减少;施氮量为210 kg/hm2、栽插密度为34.5万穴/hm2、每穴栽插5根苗的组合条件有利于"鄱优364"高产制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移栽密度 制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肥施用时期对优质稻产量、氮素积累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嘉乐 戚文乐 +4 位作者 武晶晶 阙仁伟 曾勇军 潘晓华 谢小兵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2-369,共8页
为了探明优质晚籼稻(Oryza sativa L.subsp.xian)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适宜的穗肥施用时期,采用大田微区^(15)N示踪技术,以优质晚籼稻Y两优911和野香优莉丝为材料,设置3个穗肥施用时期(D_(1):倒4叶期施肥;D_(2):倒3叶期施肥;D_(3):倒2... 为了探明优质晚籼稻(Oryza sativa L.subsp.xian)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适宜的穗肥施用时期,采用大田微区^(15)N示踪技术,以优质晚籼稻Y两优911和野香优莉丝为材料,设置3个穗肥施用时期(D_(1):倒4叶期施肥;D_(2):倒3叶期施肥;D_(3):倒2叶期施肥),研究穗肥施用时期对优质稻产量、籽粒氮素积累及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穗肥施用时期的推迟,两个优质晚籼稻品种的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在D_(2)达到最高产量,较D_(1)、D_(3)显著增产4.30%~6.39%;籽粒总氮积累量、^(15)N标记肥料氮素积累量及其占比、^(15)N标记肥料氮素回收利用率、^(15)N标记肥料氮素收获指数表现为增加趋势,D_(2)和D_(3)较D_(1)显著增加19.16%~21.26%、32.54%~50.75%、0.91~2.49、12.42~23.34和5.18~8.31个百分点,但野香优莉丝在D_(2)和D_(3)之间差异不显著;籽粒蛋白质含量、消减值随之升高,而胶稠度、峰值黏度和崩解值随之降低,表现为食味品质变差,野香优莉丝在D_(1)与D_(2)间的崩解值和消减值无显著差异。Y两优911的产量、籽粒总氮素积累、^(15)N标记肥料氮素回收利用率及^(15)N标记肥料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野香优莉丝,对穗肥施用时期的响应大于后者。综上,在倒3叶期施用穗肥,可协同实现优质晚籼稻高产、优质和氮素高效利用。本研究结果为优质晚籼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穗肥施用时期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州地区烟后稻优质丰产品种筛选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义青 魏雪娇 +4 位作者 刘润生 肖先仪 杨庆根 吴自明 方加海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3-18,共6页
在烟草-晚稻两熟制下,选用27个水稻品种进行烟后稻品种筛选试验,分析比较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抗倒伏、产量、米质。结果表明:(1)深两优5814、早花占、五广占、金农丝苗生育期太长,不适宜作烟后稻种植;(2)五优308、天优雅占、泰香优井73... 在烟草-晚稻两熟制下,选用27个水稻品种进行烟后稻品种筛选试验,分析比较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抗倒伏、产量、米质。结果表明:(1)深两优5814、早花占、五广占、金农丝苗生育期太长,不适宜作烟后稻种植;(2)五优308、天优雅占、泰香优井73、泰优390生育期适宜、抗倒性强,丰产性好,其中五优308、泰优390属早熟品种,播期适当推迟也可成熟;(3)不同熟期的品种产量构成上存在差异,中熟品种的产量与结实率和千粒重正相关,早熟品种的产量与穗粒数和颖花量显著正相关;(4)米质分析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普遍偏低,泰香优井73具有良好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综合分析,泰香优井73可作为优质烟后稻种植,同时要加强烟后优质稻栽培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稻轮作 产量 品质 品种比较 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论喀斯特峰丛洼地原始林木本植物生物量空间结构分布及动态变化
16
作者 杨支齐 宋同清 +3 位作者 杨钙仁 张立进 陈明壤 宋敏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60-67,共8页
为了研究全球碳汇背景下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以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2017年3次调查数据,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i)、混交度(Mi)、大小比数(Ui)与... 为了研究全球碳汇背景下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以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2017年3次调查数据,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i)、混交度(Mi)、大小比数(Ui)与生物量相结合,利用一元分布、二元分布探究生物量在不同空间结构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从林分整体来看,在单一的结构参数分布中,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随机分布、极强度混交与优势树种等空间结构中。在空间二元分布中,在(Wi=0.50,Ui=0.00)、(Wi=0.50,Mi=1.00)以及(Mi=1.00,Ui=0.00)组合上,生物量的频率分布最高。(2)林分冠层地上生物量分布集中在随机分布、极强度混交以及优势树种中;下层林分生物量在角尺度与混交度空间结构占比方面与冠层呈现相似规律,在大小比数方面主要集中分布于亚优势以及中庸的林分中。通过数字化影像获取林木信息,利用空间结构参数可对森林空间结构信息进行详细的描述,对森林空间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增加林分多样性,使林分在水平分布上更加趋于随机,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控竞争优势树种群体的植物个体数量与空间分布位置,能够有效增强森林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结构特征 空间分布 动态变化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