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学院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 |
丁政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
2005 |
13
|
|
|
2
|
文本细读与中国文学史教学--以元杂剧为例 |
田欣欣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
3
|
“生产性保护”视野下佛山剪纸的现代传承研究 |
谢中元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
2012 |
5
|
|
|
4
|
还原与移植: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蕴 |
李婵娟
|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
5
|
科学人文主义测试简论 |
周胜
|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
6
|
审美理解:文学本体论 |
董馨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
7
|
《窦娥冤》的文本缝隙及文学意义 |
田欣欣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
8
|
寄生词与明代章回小说的文体变迁 |
万伟成
赵义山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
9
|
简论网络语言 |
周日安
|
《语言科学》
|
2003 |
18
|
|
|
10
|
乡邦意识与地域诗学观之建构——以明清之际的岭南诗坛为个案 |
李婵娟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
11
|
模糊思维与语用推理 |
吴勇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
12
|
世界华文微篇小说在21世纪初的发展指向 |
姚朝文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8
|
|
|
13
|
非智力因素:高教领域不可忽视的一环 |
杜环欢
|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
2000 |
10
|
|
|
14
|
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观 |
陈小红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
15
|
论外交辞令中的模糊策略 |
吴勇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3 |
18
|
|
|
16
|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为什么没有涉及远东 |
罗世平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4
|
|
|
17
|
明散曲兴盛年代论 |
赵义山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
18
|
元嘉诗歌新变背景下山水诗的赋法意识与实践 |
崔向荣
魏中林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
19
|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的确定 |
孙琪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8 |
17
|
|
|
20
|
中国戏曲元素的创造性接受——论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的“间离效果” |
吴晴萍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