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院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 被引量:13
1
作者 丁政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38,共4页
四十年的高等书法教育,在办学规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但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也突出地暴露了诸如学科定位不明、专业设置缺少规范等严重问题,亟待解决。最后... 四十年的高等书法教育,在办学规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但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也突出地暴露了诸如学科定位不明、专业设置缺少规范等严重问题,亟待解决。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 当代 高等书法教育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细读与中国文学史教学--以元杂剧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田欣欣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2,共5页
培养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文本细读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选取元杂剧部分,采用硬读法、溯源法、比较法等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细读训练,培养学生直面文本、感受... 培养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文本细读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选取元杂剧部分,采用硬读法、溯源法、比较法等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细读训练,培养学生直面文本、感受作品、解读作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文本细读 元杂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保护”视野下佛山剪纸的现代传承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谢中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4期135-140,共6页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佛山剪纸从明清至新中国解放初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轨迹。1953年手工业合作化之后,佛山剪纸纳入民间艺术社集体生产,剪纸家族内传的私密技艺成为师徒相授的共享技艺,技术的民主化形塑了三代剪纸传承人谱系。佛山剪纸的&qu...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佛山剪纸从明清至新中国解放初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轨迹。1953年手工业合作化之后,佛山剪纸纳入民间艺术社集体生产,剪纸家族内传的私密技艺成为师徒相授的共享技艺,技术的民主化形塑了三代剪纸传承人谱系。佛山剪纸的"生产性保护"特征体现为:创作与刻制分开,让生产分工专业化;流水线式生产,让剪纸技艺多元化;功能上从民俗实用型向艺术欣赏型转变;形式上从小巧窗花衍生为大型壁画。基于此,佛山剪纸作为文化资源被转换为文化产品,实现了技艺传承与产销互动。但是,也面临传承人断代缺失、原材料等关联行业消亡、市场不稳及税收压力等问题,需要各方共同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山剪纸 生产性保护 现代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与移植: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婵娟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86,92,共7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积极探寻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契合点,通过"还原"与"移植"的教育新策略积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还原"是指在历史还原中解读经典文本。首先,还原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积极探寻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契合点,通过"还原"与"移植"的教育新策略积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还原"是指在历史还原中解读经典文本。首先,还原历史背景,凭藉历史背景丰富知识结构。其次,还原创作背景。在经典作品的赏读过程中,结合作者的性格、气质、心理、教养、师承、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等复杂的因素理解作品。再次,尊重历史人格。阅读经典作品或是评价古人时需理解当时的道德评判标准,尊重古代文人的人格精神,真正做到"理解之同情"。最后,模拟情感体验。重构当时的具体场景,模拟人物当时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在深刻的心灵感悟与细腻的审美体验中实现与古人的情感交流。"移植"是指将经典作品移植到当代文化新语境。对古代经典作品中体现出的人生感叹、生命呐喊、人文关怀等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的主题进行现代化阐释;有意识地将文学形象移植到现代价值体系的标准下重新进行审读;充分发掘古典作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情感建构的意义,努力构建出"知音"般的情感共鸣境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经典文本与现代影视改编的对比性赏读中,探析各自的优劣,自觉地回归经典,真正欣赏到经典文本的独特魅力。"还原"和"移植"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认识误区进行正确引导。尽量避免学生的误解与偏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品中存在的文本缝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此外,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赏读过程中达到愉悦其心和培养其能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育 传统文化 经典阅读 大学生价值观 对比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人文主义测试简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胜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34,共6页
反思盛行多时的科学主义教育,专家们发现其弊端,于是提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测试理应将科学人文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和原则。科学人文主义测试至少包括: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逻辑实证与直觉思... 反思盛行多时的科学主义教育,专家们发现其弊端,于是提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测试理应将科学人文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和原则。科学人文主义测试至少包括: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逻辑实证与直觉思辨的和谐统一;事实陈述判断与价值陈述判断的和谐统一;先进技术手段与终极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集体智慧与个人体验的和谐统一;科学价值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 和谐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理解:文学本体论
6
作者 董馨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1-74,共4页
审美理解:文学本体论董馨倘若按照逻辑构成将20世纪西方文论中十几个影响较大的流派进行归类的话,不外乎作者论、作品论、读者论、社会文化论四大系统。①而作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品的意义从何而来?怎样才算是对作品的合理诠... 审美理解:文学本体论董馨倘若按照逻辑构成将20世纪西方文论中十几个影响较大的流派进行归类的话,不外乎作者论、作品论、读者论、社会文化论四大系统。①而作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品的意义从何而来?怎样才算是对作品的合理诠释?诸如此类的问题,构成了当代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理解 文学本体论 合理性 历史性 超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娥冤》的文本缝隙及文学意义
7
作者 田欣欣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9-42,46,共5页
关汉卿的《窦娥冤》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奠基之作。不过,这部杂剧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疏漏。元代戏曲初创,杂剧“关目之拙,固不待言。此由当日未尝重视此事,故往往互相蹈袭,或草草为之”。作品中“遗漏的或者错... 关汉卿的《窦娥冤》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奠基之作。不过,这部杂剧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疏漏。元代戏曲初创,杂剧“关目之拙,固不待言。此由当日未尝重视此事,故往往互相蹈袭,或草草为之”。作品中“遗漏的或者错误的地方”,新批评称之为“文本缝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娥冤》 文学意义 文本 中国古典戏曲 奠基之作 情节设置 人物塑造 元代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词与明代章回小说的文体变迁 被引量:2
8
作者 万伟成 赵义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7-140,共4页
关键词 章回小说 文体特征 明代小说 生词 变迁 《全明散曲》 《全明词》 文言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网络语言 被引量:18
9
作者 周日安 《语言科学》 2003年第4期95-100,共6页
网络语言是经网民改造过的一套混杂的符号系统,由网络缩略语、汉语新词汇、数字代语与网络形语构成;网络语言具有混杂化、视觉化、时尚化与个性化等特点;否定网络语言势必否定网络,评价网络语言应建立在承认网络语言的基础上,目的是建... 网络语言是经网民改造过的一套混杂的符号系统,由网络缩略语、汉语新词汇、数字代语与网络形语构成;网络语言具有混杂化、视觉化、时尚化与个性化等特点;否定网络语言势必否定网络,评价网络语言应建立在承认网络语言的基础上,目的是建立新规范而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规范网络语言的难处在于对混杂与形语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语言 构成 特点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邦意识与地域诗学观之建构——以明清之际的岭南诗坛为个案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婵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9-176,共8页
明清之际岭南诗坛的繁兴预示着以地域性为主要特征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岭南诗社的世代承传、诗歌创作中对地域文化特质的建构及对岭南精神的提炼,均蕴含着岭南诗人深沉的乡邦意识及寻源以自壮的隐微心理。岭南诗人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并通... 明清之际岭南诗坛的繁兴预示着以地域性为主要特征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岭南诗社的世代承传、诗歌创作中对地域文化特质的建构及对岭南精神的提炼,均蕴含着岭南诗人深沉的乡邦意识及寻源以自壮的隐微心理。岭南诗人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并通过为先贤立传、编修方志、梳理乡邦诗学史等手段,在不断描绘与强化中,编纂和建构出了岭南地方诗学传统,其中洋溢着浓郁的桑梓情怀。在地域诗学观念的建构中,岭南诗人努力探寻经典大传统与地域小传统的完美契合:突破"温柔敦厚"之传统,渴求"变徵之音";既确立标准的诗歌范式以维护大传统,也编选郡邑性、地方性诗集以宣扬小传统。他们在诗学时尚与地域传统的离合间游走,建构出独特的地域诗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邦意识 地域诗学观 建构 明清之际 岭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思维与语用推理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勇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4-197,共4页
模糊思维和语用推理都是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它们有着密切关系。思维的模糊本质决定了语用推理的模糊性,语用推理实质上是一种模糊推理。模糊思维始终贯穿于语用推理的整个过程,从而使推理过程富有“活性”特征,并有效、快速处理交际中话... 模糊思维和语用推理都是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它们有着密切关系。思维的模糊本质决定了语用推理的模糊性,语用推理实质上是一种模糊推理。模糊思维始终贯穿于语用推理的整个过程,从而使推理过程富有“活性”特征,并有效、快速处理交际中话语含义的理解。模糊思维决定了语用推理不同于纯粹的逻辑推理,同时,语用推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走形式化的道路。相比而言,关联理论比其他语用推理模式更强调模糊思维在语用推理中的决定作用,其推理模式可作为语用推理的模糊机制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思维 语用推理 会话含义 推理模式 关联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华文微篇小说在21世纪初的发展指向 被引量:8
12
作者 姚朝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10-113,共4页
微篇小说是华文文学的一种代表性文体。各国华文微篇小说在彼此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中汇入了振兴华文文学的大潮。本文对世界华文微篇小说在21世纪初的发展提出六个发展的指向。1.拓展创作题材的范围。2.探索自觉、成熟而“正宗”化的微篇... 微篇小说是华文文学的一种代表性文体。各国华文微篇小说在彼此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中汇入了振兴华文文学的大潮。本文对世界华文微篇小说在21世纪初的发展提出六个发展的指向。1.拓展创作题材的范围。2.探索自觉、成熟而“正宗”化的微篇小说文体。3.创作思潮、创作方法上兼融并蓄。4.中西合壁的表现手法。5 .语言表现注重言外之旨、象外之神。6.作家的艺术素质与知识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 作家学者化 理论家作家化 华文微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智力因素:高教领域不可忽视的一环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杜环欢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1-73,共3页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高等教育 心理因素 智力因素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观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小红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3-157,共5页
文章从美国与荒野、荒野实践、荒野伦理、荒野诗学以及荒野文明五方面探讨深层生态学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观。作为在荒野上建立起来的民族,美国的历史常被当作一部东部拓居与西部拓荒的历史。斯奈德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美国西部荒莽... 文章从美国与荒野、荒野实践、荒野伦理、荒野诗学以及荒野文明五方面探讨深层生态学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观。作为在荒野上建立起来的民族,美国的历史常被当作一部东部拓居与西部拓荒的历史。斯奈德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美国西部荒莽山地度过,是一位身体力行的荒野诗人。斯奈德的荒野观比较系统完整。斯奈德的诗歌大多以荒野为背景,号召人们回归荒野,在荒野中沉思。斯奈德强调荒野的治疗作用,认为荒野与文明的交汇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荒野伦理处理的是社会对生态系统及大地的所作所为问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更为民主的、更带包容性和永恒价值的伦理,是一种普世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生态批评 荒野伦理 荒野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外交辞令中的模糊策略 被引量:18
15
作者 吴勇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3期68-71,共4页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外交辞令也不例外.作为外交辞令的一种策略手段和言语技巧,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能满足特殊的社交需要,能起到几种修辞和交际功能.模糊策略是外交人员、公关人员和其他人员不可或缺的交际艺术.
关键词 外交辞令 言语文际 模糊语言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为什么没有涉及远东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世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94-97,共4页
本文从赛义德的出身背景、研究方法和东方历史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没有涉及远东:一、限于阿拉伯出身背景和知识学力,深受中东中心主义或伊斯兰中心主义影响,赛义德突出近东、中东,忽略远东,将远东置于东方的边缘地... 本文从赛义德的出身背景、研究方法和东方历史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没有涉及远东:一、限于阿拉伯出身背景和知识学力,深受中东中心主义或伊斯兰中心主义影响,赛义德突出近东、中东,忽略远东,将远东置于东方的边缘地带;二、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方法不适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东方主义研究;三、西方殖民势力没有在远东(主要是中国)取得长期、绝对的殖民统治。故此,远东不具备东方主义发生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义德 《东方主义》 远东地区 殖民主义 《文化与帝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散曲兴盛年代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义山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1-145,共5页
自晚明以来,人们一直将明中叶成化、弘治两朝或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作为明散曲的兴盛期,把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甚至隆庆四五朝整整百年作为明散曲兴盛的阶段,而且多以为康海、王九思等北派曲家在前,陈铎、王磐等南派曲家在后。事实... 自晚明以来,人们一直将明中叶成化、弘治两朝或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作为明散曲的兴盛期,把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甚至隆庆四五朝整整百年作为明散曲兴盛的阶段,而且多以为康海、王九思等北派曲家在前,陈铎、王磐等南派曲家在后。事实上,明散曲兴盛的黄金时代应在正德、嘉靖两朝,此前的成化、弘治不过是明中叶散曲初步复兴的时期,明中叶散曲的复兴,应是陈铎、王磐等南派曲家在前,康海、王九思等北派曲家在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叶 明散曲 南派 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嘉诗歌新变背景下山水诗的赋法意识与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向荣 魏中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共5页
元嘉诗歌的新变,是基于晋宋之际新自然观确立之后山水景物成为客观表现对象的特殊诗学背景。而作为"济变"的诗学要素,"文体宜兼"的自觉意识和大胆的赋法实践,不仅适应了山水题材体物图貌的艺术新追求,而且也深契于... 元嘉诗歌的新变,是基于晋宋之际新自然观确立之后山水景物成为客观表现对象的特殊诗学背景。而作为"济变"的诗学要素,"文体宜兼"的自觉意识和大胆的赋法实践,不仅适应了山水题材体物图貌的艺术新追求,而且也深契于元嘉诗人积渐已久的"繁富"之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嘉诗歌 山水诗 学问 济变 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的确定 被引量:17
19
作者 孙琪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0,共4页
《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例显示,该课教学目标繁多,教学落点不一,教学现状纷繁复杂;但史铁生在散文中最想表达的只是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怀念之情,作者通过独抒机心的章法、流露心扉的语句、细腻的细节描写,以及选取代表性事件叙事的... 《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例显示,该课教学目标繁多,教学落点不一,教学现状纷繁复杂;但史铁生在散文中最想表达的只是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怀念之情,作者通过独抒机心的章法、流露心扉的语句、细腻的细节描写,以及选取代表性事件叙事的写作手法等,较为含蓄地抒写出自己的情感;此文真正的教学价值也正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现状 文本解读 教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元素的创造性接受——论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的“间离效果”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晴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8,共7页
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叙事剧,"间离效果"是其叙事剧理论的重要构成,而中国戏曲在"间离效果"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 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叙事剧,"间离效果"是其叙事剧理论的重要构成,而中国戏曲在"间离效果"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四川好人》为例,分析了其中的中国戏曲元素以及间离效果的形成。并指出:布莱希特正是在创造性地接受中国戏曲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戏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