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德国家站新旧址气象要素对比分析
1
作者 戴春容 张才喜 杨晓雁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2期157-159,共3页
为检验顺德国家站新、旧址常规观测要素资料的一致性,采用均值差异法、均值标准差、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对2022年顺德国家站新、旧址的常规观测要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址气温和气压偏低,风速偏大,降水量偏少,相对湿度与旧址相... 为检验顺德国家站新、旧址常规观测要素资料的一致性,采用均值差异法、均值标准差、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对2022年顺德国家站新、旧址的常规观测要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址气温和气压偏低,风速偏大,降水量偏少,相对湿度与旧址相差不大;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数据连续性较好,旧址观测资料可与新址观测资料合并使用;平均风速连续性受到一定影响,在开展气候统计、天气预报、气象服务时,需要进行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气象服务 显著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层切变线上弱龙卷风暴的多波段多体制雷达观测与生成环境
2
作者 郭瑞玲 白兰强 +4 位作者 巢婧华 俞小鼎 余晓健 李兆明 庞绮汶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5,共14页
2022年6月30日下午,佛山市南海区遭受EF0级龙卷风袭击,本研究基于邻近此地区三部不同体制的X波段雷达和两部S波段双极化雷达、地面气象站和大气再分析数据等资料,系统研究了该龙卷风暴的多波段、多体制雷达观测特征及关键生成环境。由... 2022年6月30日下午,佛山市南海区遭受EF0级龙卷风袭击,本研究基于邻近此地区三部不同体制的X波段雷达和两部S波段双极化雷达、地面气象站和大气再分析数据等资料,系统研究了该龙卷风暴的多波段、多体制雷达观测特征及关键生成环境。由于五部雷达均未识别到中层中气旋特征,表明该个例为非中气旋龙卷风。通过多波段雷达观测对比发现,S波段雷达对这一短时龙卷风的探测能力极其有限,未能识别龙卷涡旋特征(TVS),而X波段雷达凭借更高的低空探测覆盖率和径向空间分辨率,对此类弱龙卷风暴精细结构的捕捉具有显著优势。与X波段多体制雷达对比发现,X波段机械雷达因其更高的发射功率和更窄波束宽度,可以探测到更加清晰的TVS和“弱回波眼区”等关键结构;而具有快速扫描优势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受限于较小的发射功率和相对较宽的波束宽度,对弱龙卷风涡旋特征的探测相对不足。进一步研究发现,本次龙卷母体对流风暴位于热带气旋“暹芭”外围环流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的过渡区内。雷达低层径向风和地面风场观测表明,该龙卷风暴由边界层内辐合切变线动力强迫抬升而激发,形成于辐合线上直径约4~6 km的微气旋内,因此本次非中气旋龙卷风可能是由近地面微气旋受低层垂直上升气流拉伸增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中气旋龙卷 相控阵雷达 地面辐合线 微气旋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升策略 被引量:8
3
作者 吴斌 张才喜 何锦成 《南方农业》 2022年第4期198-200,共3页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气象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升的现实需求,以及当前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介入、提供指导、创新体系、打造特色、建...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气象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升的现实需求,以及当前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介入、提供指导、创新体系、打造特色、建立平台系统及建设人才队伍6个方面提出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气象服务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农业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路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斌 李与广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5期55-57,共3页
现代技术的科学发展使得我国气象领域的工作内容得到大幅度拓展,既有利于增强农业防灾减灾的精确性,又能够不断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农业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价值分析出发,结合我国农业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 现代技术的科学发展使得我国气象领域的工作内容得到大幅度拓展,既有利于增强农业防灾减灾的精确性,又能够不断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农业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价值分析出发,结合我国农业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现状,概述了农业气象服务防灾减灾的具体应用方式,并结合服务实践阐述了服务路径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促进气象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防灾减灾 服务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升策略探索
5
作者 吴斌 李与广 何锦成 《河北农机》 2022年第13期139-141,共3页
本文从基层农业气象服务的具体内容及服务原则分析出发,结合当前基层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和实践经验,对提升基层农业服务水平的策略进行了科学探讨,旨在以此促进基层农业的长远发展,构建完善的基层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关键词 基层农业 气象服务 提升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山内部风场特征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陆杰英 招伟文 +2 位作者 郭瑞玲 何敏玲 王伙明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5期36-38,共3页
采用佛山市2000—2016年各区域自动站和南海、三水、顺德3个国家观测站资料,运用累积百分率、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佛山市各区能见度、近地层风,结果发现:(1)三站的能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是能见度低值与高值的差距... 采用佛山市2000—2016年各区域自动站和南海、三水、顺德3个国家观测站资料,运用累积百分率、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佛山市各区能见度、近地层风,结果发现:(1)三站的能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是能见度低值与高值的差距越来越大,南海和顺德整体能见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能见度高值和中值上升较明显,三水整体上升不明显;而三站的能见度低值上升的幅度不大,整体呈现比较平整的发展趋势。(2)夏季佛山风场以西风和西南风为主,其中在三水区域以西北风为主导。风速与南海和顺德的夏季能见度整体基本呈现负相关的状态,整体的西风和西南风风速越大,南海和顺德能见度越差;而在三水靠北的区域中出现相关系数为正的区域,意味着在三水区域的西北风与南海与顺德能见度有呈正的相关关系,当三水出现西北风异常加大时,南海和顺德的能见度为正异常。三水的能见度更多与当地的西北风相关关系有关。(3)三水和高明区域主要受到西北风的作用,南海主要受南风和北风交汇影响,而顺德主要受西南风的作用。南海和顺德能见度与市内的风速基本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负相关区域主要由北向南延伸,在影响南海和顺德的南北风交汇的风速减弱时,两站的能见度出现正异常。秋冬季节,在市内南风出现整体控制,或者北风整体控制时,能见度才会出现正异常。(4)两者交汇风速加快时,能见度就会出现负异常。三水的能见度与当地北风区域呈正相关关系,北风对三水当地污染物的清除作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风速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视角下广东臭氧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余锐 步巧利 +6 位作者 陈辰 麦博儒 孙丽颖 江铭诺 邓若钊 查进林 符传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01-3614,共14页
鉴于近地面臭氧(O_(3))浓度具有多尺度和复杂非线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2015~2022年广东地区O_(3)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围绕中心点分割(PAM)聚类、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和广义加性模型(GAM)等手段,探讨了不同区域... 鉴于近地面臭氧(O_(3))浓度具有多尺度和复杂非线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2015~2022年广东地区O_(3)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围绕中心点分割(PAM)聚类、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和广义加性模型(GAM)等手段,探讨了不同区域多时间尺度O_(3)浓度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广东地区近地面O_(3)存在跨行政区划的区域性特征,通过对O_(3)数据聚类分析可以划分出8个子区域;O_(3)浓度时间序列经尺度分离后,短期分量对总方差贡献最大,其次为季节分量;气象因子与O_(3)浓度变化的关系受到时间尺度和区域差异的影响;经气象调整后的O_(3)峰值浓度序列大多在2016年或者2017年后呈现下降的态势,珠三角地区是O_(3)污染的突出区域,由不利气象条件和人为排放共同引起;O_(3)浓度时间序列的长期分量大多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人为排放虽然是O_(3)浓度的主要贡献,但气象条件才是驱动O_(3)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O_(3)污染防控工作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建立基于气象状况变化的前体物减排预案对O_(3)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多尺度 气象调整 聚类分析 时空分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华南飑线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邹宛彤 李江南 +1 位作者 潘心顺 曹正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3,共10页
利用多种气象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对2020年5月11日华南地区一次飑线的初生、增强、成熟和衰亡等4个阶段的对流组织特征和模态的演变及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飑线发生于高空急流入口右侧的高空辐散区,伴随着南支槽... 利用多种气象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对2020年5月11日华南地区一次飑线的初生、增强、成熟和衰亡等4个阶段的对流组织特征和模态的演变及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飑线发生于高空急流入口右侧的高空辐散区,伴随着南支槽的加深东移,低层暖湿平流以及地面的中尺度辐合线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水汽、热力和抬升触发条件。初始阶段,飑线呈断线型发展,在较大的环境热力条件下具有中到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和最大的对流抑制。成熟期形成拖尾层状云型飑线,低层风切变和冷池强度逐渐达到平衡状态。在衰亡阶段,飑线的组织模态发生转变,其中环境热力条件是后向新生型对流单体发生的主要原因,且低层不同的水汽和风切变条件也对模态的变异存在一定作用。在华南地区,以断线型模态生成拖尾层状云型模态的飑线所需的对流有效位能更高,且飑线的维持也需要更强的热力条件。对流有效位能、对流抑制能量、粗理查森数、风暴相对螺旋度等在对流单体形成的种类和组织模态方面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飑线 数值模拟 组织模态 后向新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