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侵生物学课程“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1
作者 刘雅婷 林晓涛 +1 位作者 洪宇 陈文胜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6期162-166,共5页
针对入侵生物学课程理论性强、学科交叉性突出的特点,该研究探讨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的创新应用路径。通过构建“资源整合-情境导入-案例分析-科研拓展-实践演练”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阐释案例教学在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中的多... 针对入侵生物学课程理论性强、学科交叉性突出的特点,该研究探讨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的创新应用路径。通过构建“资源整合-情境导入-案例分析-科研拓展-实践演练”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阐释案例教学在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中的多维价值。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生态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满足新农科背景下现代农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为传统学科向新农科转型提供有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生物学 园艺 新农科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亚种间遗传图谱构建及果实相关性状QTL定位
2
作者 李炯 徐彬其 +6 位作者 梁梓兴 曹振强 侯冰冰 洪宇 程蛟文 胡开林 崔竣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7-1605,I0001-I0008,共17页
苦瓜是我国传统的瓜类蔬菜,品种资源遗传背景狭窄,亟需通过野生种质资源拓宽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小果型野生亚种自交系NJ与普通亚种自交系Tan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基于重测序bin标记遗传图谱,利用MQM(Multiple-QTL model)方法对果长、... 苦瓜是我国传统的瓜类蔬菜,品种资源遗传背景狭窄,亟需通过野生种质资源拓宽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小果型野生亚种自交系NJ与普通亚种自交系Tan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基于重测序bin标记遗传图谱,利用MQM(Multiple-QTL model)方法对果长、果径、果形指数、果形、果重5个性状进行QTL定位。相关性分析表明,除果径与果形、果形指数与果重外,各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重测序基因分型产生1921个bin标记,其中1563个被整合到亚种间遗传图谱,覆盖11条染色体,总遗传距离为1556.9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00 cM。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间比较显示苦瓜两个亚种在MC08号染色体存在一个约11 Mb的倒位区域。共有7个QTL达到了LOD检测阈值,其中果长2个(qFL5.1、qFL7.1)、果形指数2个(qFSI1.1、qFSI4.1)、果重2个(qFW5.1、qFW6.1)、果形1个(qFS5.1);果长qFL5.1、果形qFS5.1、果重qFW5.1形成一个一致性的主效QTL区间。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苦瓜两个亚种基因组的变异特征以及为亚种间种质创新和果实相关性状基因挖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亚种 遗传图谱 果实相关性状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在动物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蔡育诚 吴灌原 +3 位作者 杨海冬 方一诺 陈志胜 詹小舒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01-2114,共14页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养殖方式的普及,细菌性疾病频发和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已成为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探索绿色高效的“减抗替抗”养殖模式显得尤为迫切。益生菌作为一类能在...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养殖方式的普及,细菌性疾病频发和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已成为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探索绿色高效的“减抗替抗”养殖模式显得尤为迫切。益生菌作为一类能在宿主体内定植并产生有益影响的活体微生物,其在动物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益生菌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益生作用,包括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生成短链脂肪酸、竞争性抑制病原菌以及调节免疫功能,从而有效减少养殖业对抗生素的依赖,有助于提升动物的健康水平,为解决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提供了理想的替代方案。然而,益生菌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益生菌的安全性、稳定性、市场监管的缺乏,以及菌株更新筛选的效率低下等问题。作者对目前常见的益生菌种类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并深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未来研究应聚焦于解决上述问题,以推动益生菌在畜禽养殖中的广泛应用。因此,益生菌在畜禽养殖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有望为解决抗生素滥用和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抗菌 免疫功能 畜禽养殖 工程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免扩增核酸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沈兴 李妍 +5 位作者 张旭 盖作启 刘艳 黄颖茵 雷红涛 陈佳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成簇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是来源于古细菌的一种免疫系统,可在特定向导RNA的引领下对外来核酸进行识别与切割。由于具有高特异性靶标识别能力以及靶激活的核酸酶活性,近年来该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核酸检测领域。为实现高灵敏检测... 成簇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是来源于古细菌的一种免疫系统,可在特定向导RNA的引领下对外来核酸进行识别与切割。由于具有高特异性靶标识别能力以及靶激活的核酸酶活性,近年来该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核酸检测领域。为实现高灵敏检测,成簇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基因编码的系统(CRISPR/Cas)通常需与预扩增技术相结合,但这同时带来了扩增子气溶胶污染、依赖专有设备、检测时间延长等问题。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免扩增CRISPR核酸检测技术以解决上述限制。CRISPR/Cas靶向激活的高周转率非特异性切割活性为这种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利用各种提高系统反式切割效率或者增强信号的策略,许多免扩增CRISPR核酸检测技术被成功开发出来。该文综述了近年开发的基于CRISPR的免扩增核酸检测技术,依据策略不同将这些技术分为Cas效应器的联用或构筑生化回路、电化学传感、微体积CRISPR/Cas系统、优化信号报告物等4个方面,并从策略的角度分析了这些技术实现免扩增核酸检测的原理,即通过累积多个蛋白复合物传导的信号、增强信号传感能力、提高反应体系浓度、放大报告底物信号等原理实现灵敏度提升。基于已有的技术原理,该文对几种策略的优缺点进行讨论。此外,该文进一步展望免扩增CRISPR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开发更快速、灵敏、简便的分子检测技术以促进其更深入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 核酸检测 免扩增 信号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果实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5
作者 徐彬其 李炯 +3 位作者 梁梓兴 洪宇 程蛟文 崔竣杰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4-1445,共12页
苦瓜果实相关性状显著影响其商品的产量和品质。为解析苦瓜果实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以果实性状差异的苦瓜自交系‘S022’和‘PG’为亲本,构建包括P1、P2、F1、F2、B1、B2的6个世代遗传群体,利用卡方检验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 苦瓜果实相关性状显著影响其商品的产量和品质。为解析苦瓜果实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以果实性状差异的苦瓜自交系‘S022’和‘PG’为亲本,构建包括P1、P2、F1、F2、B1、B2的6个世代遗传群体,利用卡方检验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对苦瓜果皮颜色、果瘤形状、果长、果径、果形指数、果质量、色差值L共7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苦瓜果皮绿色对白色、刺瘤对平瘤均由单显性基因控制;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3个世代分别为47.61%、64.08%、73.27%;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MX2-ADI-AD),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3个世代分别为65.50%、71.21%、81.17%;色差值L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MX1-AD-ADI),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3个世代分别为0、83.99%、84.63%;果径和果质量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PG-ADI),无明显多基因遗传率。试验结果说明苦瓜果长、果形指数、色差值L的遗传主要由主基因控制,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果径和果质量主要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受环境影响较大,适宜在高世代进行选择。综上,研究结果为苦瓜果实相关性状选育策略的制定和亲本组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果实性状 遗传分析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皮冬瓜果皮上粉过程中的脂类代谢物及转录组分析
6
作者 闫晋强 曹振强 +4 位作者 洪杰生 孙飘云 刘文睿 谢大森 江彪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目的】通过脂质组结合转录组分析,分析粉皮冬瓜果实上粉过程中的脂类代谢物差异和差异表达基因,为探明冬瓜果实表面蜡粉形成的物质基础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粉皮冬瓜‘P131’高代自交系为材料,取授粉后10 d和20 d果实的果... 【目的】通过脂质组结合转录组分析,分析粉皮冬瓜果实上粉过程中的脂类代谢物差异和差异表达基因,为探明冬瓜果实表面蜡粉形成的物质基础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粉皮冬瓜‘P131’高代自交系为材料,取授粉后10 d和20 d果实的果皮。利用UPLC-MS/MS技术,分别检测两个时期果皮中的脂类物质含量并分析差异代谢物。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两个时期果皮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结果】从‘P131’授粉后10 d和20 d果实的果皮中共鉴定获得267种脂类物质,二者存在8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二酰基甘油葡糖醛酸_DGDG18:3_20:3、单糖甘油二酯MGDG18:3_20:3和磷脂酰肌醇_PI16:0_18:1等在授粉后20 d的果皮中含量显著提高。转录组分析发现,授粉后10 d和20 d果实的果皮间存在34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0个上调表达、223个下调表达,其中包括已报道与蜡粉形成相关的CER1、TPS基因等。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途径,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等与酯类物质合成相关的KEGG代谢通路,以及脂质代谢途径、超长链脂肪酸代谢途径等与脂类物质代谢相关的GO条目。【结论】初步鉴定了冬瓜果实上粉过程中的差异脂类代谢物及差异表达基因,推测冬瓜果实表面蜡粉的形成可能与酯类物质合成及脂质代谢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瓜 果皮 蜡粉 脂类 代谢物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铝处理下纳米硅矿化沉积对豌豆根边缘细胞耐铝性的影响
7
作者 冯英明 唐娇 +4 位作者 陈醒韵 郭依唯 郑雨欣 田晓 喻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5-1272,共8页
为探究硅缓解铝毒的生理机制及影响因子,选择豌豆根边缘细胞为模式细胞,通过聚乙烯亚胺诱导细胞壁上纳米硅与活性铝生物矿化形成纳米硅壳,研究氯化铝、硝酸铝和硫酸铝等不同铝溶液处理对纳米硅在根边缘细胞壁上沉积的生理机制及影响。... 为探究硅缓解铝毒的生理机制及影响因子,选择豌豆根边缘细胞为模式细胞,通过聚乙烯亚胺诱导细胞壁上纳米硅与活性铝生物矿化形成纳米硅壳,研究氯化铝、硝酸铝和硫酸铝等不同铝溶液处理对纳米硅在根边缘细胞壁上沉积的生理机制及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铝条件下纳米硅能提高根边缘细胞活率,减少活性铝进入细胞,降低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水平以及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其中氯化铝、硝酸铝和硫酸铝膜电位分别升高了25.7%、16.8%和17.3%,减少了铝毒对根边缘细胞的毒害作用。2)不同铝溶液中的酸根离子能影响细胞壁组分的官能团吸收峰强度,在波长3380、2940、1730、1650、1540、1460、1170、1050 cm^(-1)均有特征峰,但纳米硅处理后吸收峰强度降低,表明在铝毒胁迫下纳米硅处理降低了羧基、羟基、羰基的吸收峰强度。3)不同铝条件下均可以在诱导情况下在根边缘细胞壁上形成纳米硅层,且加硅后细胞壁中均有铝硅酸盐的存在。因此,纳米硅在细胞上的矿化沉积能够缓解铝离子毒害作用,离子种类及浓度等能影响根边缘细胞壁组分中官能团的变化以及硅铝沉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铝毒 纳米硅 生物硅化 根边缘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豌豆PsRALF33基因对镉胁迫的响应及功能研究
8
作者 黄丽萍 徐西旺 +1 位作者 刘玥 付文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0-879,共10页
[目的]快速碱化因子(rapid alkalinization factor,RALF)是植物特有的肽类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参与调控植物对镉胁迫反应过程还未见报道。本文旨在研究豌豆PsRALF33基因对镉胁迫的响应及功能。[方法]采用R... [目的]快速碱化因子(rapid alkalinization factor,RALF)是植物特有的肽类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参与调控植物对镉胁迫反应过程还未见报道。本文旨在研究豌豆PsRALF33基因对镉胁迫的响应及功能。[方法]采用RT-PCR方法克隆PsRALF33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转录组测序技术、荧光定量PCR分析(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烟草瞬时转化和酵母功能互补试验等方法研究其功能。[结果]PsRALF33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6.1×10^(3),与蒺藜苜蓿MtRALF33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达到72.48%;PsRALF33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主要在豌豆主根中表达,并受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诱导表达;PsRALF33蛋白的YISY基序中I位点在诱导细胞提高其对镉的耐受性方面发挥功能,表现在该位点在减轻烟草对镉胁迫敏感性、提高酵母镉敏感突变株对镉胁迫的耐受性方面发挥作用。[结论]本研究成功鉴定了豌豆PsRALF33基因,并初步表明其参与调控植物对镉胁迫反应过程,为今后利用转基因技术遗传改良豌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RALF33 豌豆 镉胁迫 蛋白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橼感染黄龙病菌症状表现及病原分布
9
作者 廖思雨 吴晓雪 +4 位作者 刘鑫慧 谢桃 郑丽霞 陈文胜 李桃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7-995,共9页
香橼(Citrus medica)为柑橘属较古老的栽培品种之一,也是现今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柑橘类水果的亲本或祖先。香橼因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柑橘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的西南部为香橼起源和多样性的重要中心,香橼种植具有一定规模。柑橘... 香橼(Citrus medica)为柑橘属较古老的栽培品种之一,也是现今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柑橘类水果的亲本或祖先。香橼因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柑橘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的西南部为香橼起源和多样性的重要中心,香橼种植具有一定规模。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在我国的柑橘主要产区已蔓延数百年,香橼受柑橘黄龙病为害严重,但目前尚无系统描述香橼感染黄龙病后的表现症状及组织解剖结构等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以感染黄龙病香橼及健康香橼为材料,观察感染黄龙病香橼叶片及果实等发病症状,并对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在香橼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规律进行探究,同时对染病香橼及健康香橼组织解剖结构及多项生理指标进行分析与测定。结果表明:染病香橼叶片表现为典型的黄化、斑驳及花叶等症状,一些枝条呈现丛枝、异常开花现象,但未观察到“红鼻子果”。柑橘黄龙病菌在同一香橼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不均匀,在橘络中含量最高,老叶叶中脉次之,须根未检测到柑橘黄龙病菌。染病香橼的韧皮部、木质部、薄壁组织及根部细胞排列不规则,韧皮部组织形变坍塌,与健康香橼植株相比,染病香橼主根韧皮部厚度显著下降(P<0.05),在染病香橼各组织切片中均未观察到明显淀粉粒积累现象,但对淀粉含量测定时发现,染病香橼老叶、新叶、主根、须根和橘络中的淀粉含量均高于对应健康组织。染病香橼植株各组织的过氧化氢含量显著增加(P<0.05),尤其是在幼嫩组织(新叶、须根)中显著积累;与健康香橼植株相比,染病香橼植株组织,尤其是主根与老叶叶中脉胼胝质沉积现象更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探究柑橘黄龙病菌对柑橘侵染造成的破坏特点,以及柑橘对柑橘黄龙病菌的防御机制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橼 柑橘黄龙病 症状 病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农作物体系中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环境归趋和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10
作者 贺泽婧 方利平 +1 位作者 刘传平 黄耀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8-668,共11页
随着工业化高速发展,农田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然而,目前人们对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在土壤-农作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吸收和累积等环境行为,及其对土壤生物和农作物的毒性效应缺乏全面认识... 随着工业化高速发展,农田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然而,目前人们对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在土壤-农作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吸收和累积等环境行为,及其对土壤生物和农作物的毒性效应缺乏全面认识,制约了农田土壤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治理策略的制定。本文评述了中国农田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现状,及其在土壤-农作物体系中的环境归趋和毒性效应。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农田土壤存在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主要污染源为畜禽粪肥施用、污水灌溉和农药使用。抗生素与重金属可形成稳定络合物,其环境行为受土壤有机质、pH及离子竞争影响,植物吸收后主要富集于根部并向地上部分转移,叶菜类作物富集能力高于豆类。复合污染通过共抗性机制加剧抗生素抗性基因与重金属抗性基因的传播。复合污染的毒理学效应也更复杂,呈现协同、拮抗或累加效应,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动物生理功能紊乱以及作物氧化应激损伤,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品质。但目前的研究仅报道了少数几种重金属、抗生素和农作物种类的短期结果,不同剂量和不同组合结果的差异尚不明确。建议未来一方面聚焦抗生素-重金属风险阈值与精准管控研究,通过建立动态评估模型明确安全阈值,开发农业投入品溯源技术和污染修复匹配体系,实现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另一方面,应加强不同组合复合污染相关机制解析研究,针对抗生素和重金属组合形成的不同络合物,进行细胞、分子和基因层面的环境归趋和毒性效应机制探索,以及环境因子影响机制研究,突破共抗性基因传播规律研究,同时培育和筛选共抗性农作物品种,为农田抗生素-重金属复合污染风险精准管控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重金属 抗生素 复合污染 环境归趋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对盐胁迫下融合魏斯氏菌生长的影响
11
作者 杜钦钦 崔艺敏 +7 位作者 彭冲 李彩容 黎晓敏 罗佳桦 魏梓晴 钟先锋 黄桂东 王阿利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52,共8页
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盐发酵食品中的乳酸菌,具有较强的耐盐特性。为了阐明融合魏斯氏菌应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该研究分析了融合魏斯氏菌JQ3的盐耐受性、盐胁迫下胞内氨基酸的变化以及外源氨基酸对菌株在盐... 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盐发酵食品中的乳酸菌,具有较强的耐盐特性。为了阐明融合魏斯氏菌应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该研究分析了融合魏斯氏菌JQ3的盐耐受性、盐胁迫下胞内氨基酸的变化以及外源氨基酸对菌株在盐胁迫下的生长、形态、细胞膜完整性和钠钾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能在0~90 g/L盐质量浓度下存活,并在盐胁迫条件下于胞内积累7种氨基酸。外源添加32 mmol/L脯氨酸后,菌株在盐胁迫下菌体密度和活菌数显著提高;而且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菌株的细胞形态、细胞膜完整性和离子平衡产生的不利影响,改善菌株的生理状态。研究表明,脯氨酸在融合魏斯氏菌应对盐胁迫过程中起到了渗透保护作用,揭示了氨基酸在微生物盐耐受性中的重要作用,为开发耐盐菌株和改善盐发酵食品生产中的菌株耐盐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魏斯氏菌 盐胁迫 氨基酸 脯氨酸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三种狼尾草属牧草性状的对比研究
12
作者 马胜杰 崔芳科 +2 位作者 兰成峰 李晓阳 蔡志全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3期102-107,共6页
为筛选适合在佛山地区种植的狼尾草属牧草品种,选取了‘热研4号’王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和‘粤牧1号’杂交象草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热研4号’鲜草和干草产量在2次刈割均为最高,鲜草产... 为筛选适合在佛山地区种植的狼尾草属牧草品种,选取了‘热研4号’王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和‘粤牧1号’杂交象草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热研4号’鲜草和干草产量在2次刈割均为最高,鲜草产量分别为24.73、11.75 t/667 m^(2),干草产量分别为5.62、2.86 t/667 m^(2);‘桂牧1号’次之,鲜草产量分别为20.16、3.13 t/667 m^(2),干草产量分别为5.34、1.09 t/667 m^(2);‘粤牧1号’产量最低,鲜草产量分别是12.82、4.49 t/667 m^(2),干草产量是3.00、1.05 t/667 m^(2)。鲜草和干草产量与叶长、叶宽和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热研4号’光合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与干草和鲜草的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粤牧1号’在营养成分上综合表现较好,茎中的粗蛋白含量最高,茎和叶中的粗纤维含量最低,叶茎比最大。建议在佛山地区推广‘热研4号’王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和‘粤牧1号’杂交象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尾草属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程蛟文 赖泽培 +9 位作者 董骥驰 覃成 吴智明 廖毅 陈长明 宋钊 陈木溪 崔竣杰 宋建文 胡开林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12,共12页
辣椒是我国重要蔬菜作物和调味品之一。开展辣椒基因组学研究对于认识辣椒遗传与进化、挖掘辣椒重要功能基因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品种遗传改良等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辣椒基因组草图发布标志辣椒步入基因组学研究时代。近10年来,辣椒... 辣椒是我国重要蔬菜作物和调味品之一。开展辣椒基因组学研究对于认识辣椒遗传与进化、挖掘辣椒重要功能基因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品种遗传改良等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辣椒基因组草图发布标志辣椒步入基因组学研究时代。近10年来,辣椒基因组学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包括深入揭示辣椒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构建辣椒泛基因组等。同时,辣椒基因组学还在探究辣椒种间分化和基因渗入、解析辣椒重要性状进化机制、阐明辣椒遗传多样性特征、揭示辣椒人工驯化特征、追溯辣椒全球扩张传播历史和挖掘辣椒重要性状控制基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该文主要回顾和总结过去近10年辣椒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并对构建更高质量辣椒参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以及完善辣椒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平台进行展望,旨在为辣椒基因组学及其相关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基因组学 种间分化 基因渗入 遗传多样性 人工驯化 扩张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富氢水对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来斌 王丹 +4 位作者 沈晋锋 陈华涛 孟丽君 张茂星 喻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7-1334,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富氢水(HRW)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富氢水在大豆高产优质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不同浓度富氢水[0(CK)、30%HRW、60%HRW]处理,大豆幼苗长至株高约15 cm时,挑选长势一致的幼苗转移至室外进行盆栽...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富氢水(HRW)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富氢水在大豆高产优质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不同浓度富氢水[0(CK)、30%HRW、60%HRW]处理,大豆幼苗长至株高约15 cm时,挑选长势一致的幼苗转移至室外进行盆栽试验,每周浇灌不同浓度富氢水(每盆1.5 L)至大豆成熟期,收获后分别对比不同处理的大豆植株表型和根瘤数量,并测定大豆生物量、单株荚数、单株籽粒数、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等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评价不同浓度富氢水处理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与CK的生长指标比较,30%HRW处理的大豆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均显著增加(P<0.05,下同),单株根瘤数显著减少;而60%HRW处理的大豆株高、单株根瘤数和根系干重与CK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与CK的大豆产量相关指标比较,30%HRW处理的单株荚数显著增加48.72%,单株荚重显著升高78.40%,单株粒数显著增加58.71%,百粒重增加18.92%;而60%HRW处理的单株荚数减少14.10%,单株荚重显著降低24.73%,单株粒数显著减少23.23%,百粒重降低22.44%。与CK的大豆品质相关指标比较,30%HRW处理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单株籽粒蛋白质总量显著增加84.94%,单株籽粒脂肪总量显著增加78.12%;60%HRW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单株籽粒蛋白质总量显著降低56.37%,单株籽粒脂肪总量显著降低39.84%。【结论】30%HRW可改善大豆生长,显著增加大豆植株生物量积累,同时提高大豆籽粒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氢水 大豆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