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长宁区1973-2013年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大可 王洁 +10 位作者 冯国杉 吴婳 蒋宇飞 沈秋明 周鹏 张磊 张云 姜玉 夏庆华 赵文穗 项永兵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9-815,824,共8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长宁区1973-2013年前列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趋势,评估年龄、诊断时期、出生队列对其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上海市肿瘤登记处与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以及长宁区公安局提供的本区相应... 目的分析上海市长宁区1973-2013年前列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趋势,评估年龄、诊断时期、出生队列对其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上海市肿瘤登记处与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以及长宁区公安局提供的本区相应人口资料,计算1973-2013年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的粗率、年龄标化率和累积率。利用Joinpoint软件分析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变化,计算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模型分析和评价年龄、诊断时期和出生队列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1973-2013年长宁区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数从6例升至740例,世标发病率从0.85/10万升至19.00/10万;死亡例数从4例升至300例,世标死亡率从0.78/10万升至6.82/10万。发病率与死亡率的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率的APC为8.78%(P<0.05);死亡率的APC在1973-1997年为1.23%,在1998-2013年为7.11%,后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时期的发病危险比从1.1升至5.9(P<0.01),死亡危险比从1.2升至1.7(P=0.016),均有统计学意义。从最早的出生队列(1893-1897年)起,发病危险比从0.1持续上升,至1941-1945年的出生队列达到峰值2.3,之后至1961-1965年的出生队列,危险比保持在2.1~2.3。出生队列的发病危险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危险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海市长宁区前列腺癌在1973-2013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上升,发病率上升幅度大于死亡率。年龄、诊断时期和出生队列对发病率趋势均有显著影响,而对死亡率趋势仅诊断时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发病率 死亡率 时间趋势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衍生物5-PT的合成及5-羟色胺化修饰蛋白研究体系的建立
2
作者 肖舒予 阿孜古丽·吐拉麦提 +4 位作者 杨岩 张志刚 杨小妹 杜畅 张雪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21,共11页
目的·构建5-羟色胺化(serotonylation,5-HT化)修饰蛋白研究体系,为寻找和发现5-HT化修饰蛋白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 目的·构建5-羟色胺化(serotonylation,5-HT化)修饰蛋白研究体系,为寻找和发现5-HT化修饰蛋白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分析编码5-HT化修饰的关键酶的基因转谷氨酰胺酶2(transglutaminase 2,TGM2)和编码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的基因溶质载体家族6(solute carrier family 6,SLC6A4)在正常生理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5-羟色胺盐酸盐分步合成5-羟色胺衍生物5-PT(5-propargyltryptamide),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和飞行时间质谱(TOF-MS)等手段进行分析和结构表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5-PT在人胰腺癌细胞AsPC-1和小鼠免疫细胞[包括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髓系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的胞内摄入情况。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免疫共沉淀以及质谱分析技术寻找和鉴定发生5-HT化修饰的蛋白,并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结果·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显示TGM2和SLC6A4在生物体内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广泛存在。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合成的5-PT可通过细胞表面的SERT摄取进入人胰腺癌细胞AsPC-1和小鼠免疫细胞(包括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BMDM)。质谱分析数据显示,在各个细胞蛋白的5-PT处理组都富集到了丰富的5-HT化修饰蛋白。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蛋白参与糖酵解和氨基酸合成相关通路。结论·利用合成的5-PT成功构建了5-HT化修饰蛋白的研究体系,在不同的细胞中富集得到多个5-HT化修饰的蛋白,为研究蛋白的5-HT化修饰及其功能提供了相对简单高效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5-羟色胺化 5-羟色胺衍生物合成 翻译后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内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欣然 梁依依 屠红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66-873,共8页
肿瘤内微生物组是指存在于肿瘤中并构成肿瘤微环境的微生物群体。虽然肿瘤病毒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细菌、真菌等其他微生物在肿瘤中的存在现象及生物学意义却一直未有定论。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细... 肿瘤内微生物组是指存在于肿瘤中并构成肿瘤微环境的微生物群体。虽然肿瘤病毒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细菌、真菌等其他微生物在肿瘤中的存在现象及生物学意义却一直未有定论。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细菌等微生物确实能够存活于肿瘤组织中,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综述了肿瘤内微生物组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各肿瘤组织中微生物种群的特征及潜在功能,重点讨论了细菌微生物组在乳腺癌、胰腺癌和肺癌中的作用机制,并展望了其未来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内微生物 肿瘤免疫微环境 宏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癌症进展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溯源 木司塔巴·木台力甫 +1 位作者 李冬雪 张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目的·分析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ADGRF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究ADGRF1对PDAC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促进PDAC进展的潜在分... 目的·分析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ADGRF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究ADGRF1对PDAC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促进PDAC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分析ADGRF1在正常胰腺组织及PDAC组织中的mRNA水平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DGRF1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TERT-HPNE及多种PDAC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PDA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DGRF1的表达差异。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ADGRF1后,通过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DAC细胞AsPC-1、SW1990增殖能力的变化。构建稳定过表达ADGRF1的Patu8988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过表达ADGRF1引起的PDAC细胞增殖变化。利用RNA测序(RNA-sequence,RNA-seq)、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免疫浸润分析预测与ADGRF1促进PDAC癌症进展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ADGRF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均P=0.000)。q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hTERT-HPNE细胞相比,多种PDAC细胞中ADGRF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所上调(均P<0.05)。IHC结果显示ADGRF1在PDA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也高于癌旁组织。此外,下调ADGRF1能够抑制PDAC细胞AsPC-1、SW1990的增殖能力;而过表达ADGRF1则促进Patu8988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RNAseq、GSEA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的结果显示,ADGRF1的表达与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ADGRF1在PDA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PDAC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多个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 免疫 促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相关神经肽Substance P改变肿瘤细胞组分的同步辐射显微红外光谱成像研究
5
作者 杨超 朱朕 +7 位作者 李静 孙运恒 欧阳雪岩 王佳唯 黄骞 丁罡 王耀晟 姜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79-3584,共6页
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以来,临床肿瘤治疗过程中对于疼痛症状的控制仍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疼痛促进肿瘤的作用机制也尚未得到全面的解析。Substance P(SP)作为介导疼痛的神经肽在癌痛患者血清中高表达。通过同步辐射... 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以来,临床肿瘤治疗过程中对于疼痛症状的控制仍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疼痛促进肿瘤的作用机制也尚未得到全面的解析。Substance P(SP)作为介导疼痛的神经肽在癌痛患者血清中高表达。通过同步辐射显微红外光谱成像对SP刺激后的肿瘤细胞进行红外光谱采集分析,以期揭示疼痛促进肿瘤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 MCF-7及肺癌细胞系A549, SPCA-1中,反映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酰胺Ⅰ在1 655 cm^-1附近的吸收峰发生蓝移,说明SP刺激肿瘤细胞可能引起肿瘤细胞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改变。在MDA-MB-231和A549细胞系中,光谱1 500~1 600 cm^-1波段和1 600~1 700 cm^-1中酰胺Ⅰ吸收峰和酰胺Ⅱ吸收峰也显著下降,说明在这两种细胞系中,肿瘤细胞的蛋白质表达也出现明显降低。A549细胞系中,光谱1 070~1 090cm^-1区段和1 230~1 250cm^-1中磷酸二酯基团的正反伸缩振动峰位蓝移,表明疼痛介质SP刺激A549细胞系还影响了该细胞系核酸的结构,提示SP可能引起肿瘤细胞抑癌基因的损伤及癌基因的激活。同步辐射显微红外光谱通过对单一肿瘤细胞的光谱成像分析,揭示了持续性疼痛症状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可能是通过改变肿瘤细胞内蛋白质及核酸的结构实现的。光谱学结果显示,疼痛等不良症状的存在,疼痛相关物质的释放可能影响肿瘤细胞内蛋白质结构和表达及肿瘤细胞核酸变化,对肿瘤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提示在临床肿瘤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更需重视对周边症状的对症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显微红外光谱成像 P物质 乳腺癌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CMF1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NF-κB信号转导的机制研究
6
作者 吴志柏 许桂琴 +9 位作者 张力 杨兆娟 刘昀 焦琨 陈泽宏 许晨 左佑 郑宁倩 叶志谦 刘永忠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87-997,共11页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危害全球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钾离子通道调节因子1(potassium channel modulatory factor 1,KCMF1)属于E3泛素连接酶家族的一员,通过RING结构...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危害全球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钾离子通道调节因子1(potassium channel modulatory factor 1,KCMF1)属于E3泛素连接酶家族的一员,通过RING结构域与靶蛋白结合,参与调节体内多种生物学过程。然而,KCMF1在CRC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索KCMF1在CR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CRC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分析CRC组织中KCMF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CR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90例配对的人CRC组织样本中KCMF1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慢病毒感染肠癌HCT116和HCT15细胞,转导针对KCMF1基因的短发夹RNA(shKCMF1),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yl terazolium,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降KCMF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学实验检测敲降KCMF1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利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检测敲降KCMF1对HCT116细胞的转录谱的影响,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受KCMF1调控的信号通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Western blot、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等验证相关信号通路的改变。结果:TCGA和GTEx数据库分析以及IHC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CRC组织中KCMF1 mRNA的表达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1),并与CRC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对照细胞相比,敲降KCMF1的HCT116和HCT15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01),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增高(P<0.001),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P<0.01)。RNA-Seq分析发现,KCMF1参与调控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等多个信号通路。敲降KCMF1后,NF-κB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BCL-XL、XIAP和CIAP的转录水平降低(P<0.05),p65的磷酸化水平下降,同时p65的核转移受抑制(P<0.01),NF-κB信号报告基因活性降低(P<0.01)。结论:KCMF1在人CRC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患者的高临床分期和不良预后呈正相关;KCMF1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CRC细胞增殖。KCMF1可能是CRC的一个潜在治疗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钾离子通道调节因子1 细胞凋亡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选链接蛋白1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钱立恒 温凯玲 +2 位作者 廖颖娜 李书鑫 聂惠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4-1135,共12页
目的·分析分选链接蛋白1(sorting nexin 1,SNX1)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探索其对CRC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基因型-组织表达(G... 目的·分析分选链接蛋白1(sorting nexin 1,SNX1)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探索其对CRC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以及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CRC相关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病理信息,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软件进行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SNX1在CR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使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SNX1的表达,观察SNX1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索SNX1影响CRC细胞迁移的潜在分子机制,在SNX1敲低细胞株中进行mRNA水平的初步验证。结果·根据对TCGA中CRC患者以及组织芯片样本数据的分析,发现SNX1在CRC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与肿瘤的直径以及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敲低SNX1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CRC中,SNX1的表达与结肠癌转移相关因子1(metastasis 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 1,MACC1)、间质-上皮转换因子(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MET)以及Notch负相关,敲低SNX1后上述基因表达上调;敲低SNX1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钙黏蛋白1(cadherin 1,CDH1)表达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VIM)、Snail家族转录因子1(Snail family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1,SNAI1)表达上调。结论·SNX1在CRC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且与患者预后正相关;SNX1低表达能够促进CR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与MACC1-MET通路、EMT相关;SNX1可作为CRC不良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选链接蛋白1 结直肠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免疫策略结合mVenus-p27K-系统构建休眠肿瘤小鼠模型
8
作者 木司塔巴·木台力甫 王俊杰 +4 位作者 钱云臻 陈溯源 邵达 张志刚 李冬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4-1114,共11页
目的·通过融合预免疫策略与mVenus-p27K-细胞G0期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以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构建一个无明显转移灶的肿瘤休眠小鼠模型。方法·在KPC1199小鼠胰腺癌细胞系中,依次引入mVenusp27K-细胞G0期指... 目的·通过融合预免疫策略与mVenus-p27K-细胞G0期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以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构建一个无明显转移灶的肿瘤休眠小鼠模型。方法·在KPC1199小鼠胰腺癌细胞系中,依次引入mVenusp27K-细胞G0期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构建KPC1199-PDL稳定表达细胞株。KPC1199-PDL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为mVenus(+)细胞及mVenus(−)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G0期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评估KPC1199-PDL细胞对白喉毒素(DTX)和更昔洛韦(GCV)的敏感性。在野生型C57BL/6小鼠中构建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利用免疫荧光技术验证KPC1199-PDL细胞在体内的功能。在C57BL/6小鼠皮下注射KPC1199-PDL细胞,5 d后原位注射DTX和GCV消融皮下瘤,获得预免疫小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采用生物发光成像评估皮下瘤消融和肝转移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预免疫小鼠肝脏中肿瘤细胞的分布及休眠状态。结果·KPC1199-PDL细胞稳定表达3种工具系统,且其增殖能力未受影响。在无血清条件培养下,部分KPC1199-PDL细胞表达mVenus蛋白,即进入G0期;经流式细胞术分选后得到的mVenus(+)细胞G0期相关基因较mVenus(−)细胞显著高表达(均P<0.05),而增殖相关基因显著低表达(P<0.05)。CCK-8实验显示KPC1199-PDL细胞对DTX和GCV高度敏感。体内实验证实KPC1199-PDL细胞可通过表达tdTomato蛋白有效示踪,以及表达mVenus蛋白提示细胞进入G0期。经皮下种瘤和药物消融后成功获得预免疫小鼠,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生物发光成像未在肝脏观察到转移信号,但肝脏组织切片经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存在单个或小簇状同时表达mVenus和tdTomato,但不表达增殖标志物Ki67的G0期肿瘤细胞。结论·胰腺癌预免疫小鼠模型结合mVenus-p27 K-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成功得到可识别、可示踪的休眠肿瘤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休眠肿瘤细胞 预免疫小鼠 mVenus-p27K−系统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免疫微环境及其免疫治疗临床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胡飞 蔡晓涵 +4 位作者 程睿 季诗雨 苗嘉欣 朱晏 范广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4-821,共8页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因其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的特点,在治疗上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如何提高患者的长期...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因其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的特点,在治疗上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如何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以及免疫治疗策略的应用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免疫治疗的策略包括肿瘤疫苗、靶向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过继细胞疗法以及联合治疗等。以上策略旨在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克服免疫耐受和防止免疫逃逸,显著提升患者的免疫应答能力。该文系统介绍骨肉瘤的免疫微环境,深入分析免疫微环境的特征,详细阐述免疫治疗在骨肉瘤临床转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深入理解骨肉瘤的免疫特性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其生存率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肿瘤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临床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高静 项永兵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6,共5页
近年来,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进一步明确其病因和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是降低子宫内膜癌的根本途径。作为一种自然、简便、经济的手段,哺乳在女性肿瘤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哺乳对乳腺癌的预防作用已... 近年来,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进一步明确其病因和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是降低子宫内膜癌的根本途径。作为一种自然、简便、经济的手段,哺乳在女性肿瘤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哺乳对乳腺癌的预防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但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尚存争议。本文就哺乳与子宫内膜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回顾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线索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 子宫内膜癌 流行病学 一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型簇集素蛋白在肺癌细胞株中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晓 罗晓莹 +1 位作者 李宗海 李鹤成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97-702,共6页
背景与目的:簇集素蛋白(clusterin,CLU)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用分泌型CLU体外处理肺癌细胞株,旨在探讨分泌型CLU对肺癌细胞株的影响。方法:用真核表达纯化的分泌型CLU处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60、A549,采用Boyden... 背景与目的:簇集素蛋白(clusterin,CLU)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用分泌型CLU体外处理肺癌细胞株,旨在探讨分泌型CLU对肺癌细胞株的影响。方法:用真核表达纯化的分泌型CLU处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60、A549,采用Boyden小室试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芯片技术分析CLU处理H460细胞的microRNA表达谱,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泌型CLU处理H460细胞中microRNA的表达,初步分析分泌型CLU执行肿瘤生物学功能的microRNA相关分子机制。结果:分泌型CLU处理组H460迁移的细胞是BSA处理组的3.10倍(P<0.000 1);分泌型CLU处理组A549迁移的细胞是BSA处理组的3.40倍(P<0.000 1);分泌型CLU抑制了肺癌细胞株H460/A549的生长(P<0.000 1);利用芯片技术发现microRNA-302b-3p、microRNA-23a-5p和microRNA-101-5p高表达。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60/A549中,真核表达的分泌型CLU促进了细胞迁移、抑制了细胞生长,并且能引起microRNA表达谱的改变,本研究为探索分泌型CLU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型簇集素蛋白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迁移 micro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EGFR隐蔽表位的免疫毒素的制备及其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雅婷 石必枝 +1 位作者 孔娟 李宗海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5-431,共7页
目的:制备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隐蔽表位(287-302)的免疫毒素,并鉴定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抗EGFR(287-302)的806单链抗体(806 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806scFv)基因... 目的:制备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隐蔽表位(287-302)的免疫毒素,并鉴定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抗EGFR(287-302)的806单链抗体(806 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806scFv)基因经柔性肽与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Pseudomonas exotoxin A,PEA)的截短形式PE38KDEL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2b-806scFv-PE38KDEL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纯化获得该免疫毒素融合蛋白806scFv-PE38KDEL,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与EGFR的结合活性,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重组免疫毒素的内化作用,CCK-8法检测806scFv-PE38KDEL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87MG和U87MG-EGFRvⅢ、表皮癌细胞A431、乳腺癌细胞MDA-MB-468、舌癌细胞CAL-27的细胞毒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免疫毒素806scFv-PE38KDEL,诱导表达的蛋白806scFv-PE38KDEL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纯化后的纯度>95%,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为目的蛋白。806scFv-PE38KDEL能EGFRvⅢ胞外段蛋白结合,还能与外源性表达EGFRvⅢ的肿瘤细胞和高表达EGFR的肿瘤细胞相结合,而与表达低水平EGFR的肿瘤细胞不结合。806scFv介导了重组免疫毒素的内化。806scFv-PE38KDEL对靶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对过表达EGFRvⅢ的U87MG-EGFRvⅢ细胞IC50值为(5.85±0.03)ng/ml,对EGFR高表达细胞MDA-MB-468、A431、CAL-27的IC50值分别为(162.80±0.06)、(75.72±0.04)、(123.70±0.03)ng/ml。在1μg/ml的质量浓度下,相比PBS对照组,806scFv-PE38KDEL对U87MG-EGFRvⅢ、MDA-MB-468、A431和CAL-27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显著增高[(98.67±0.07)%vs(2.45±2.85)%、(86.26±1.01)%vs(0.48±1.76)%、(96.72±0.16)%vs(1.33±1.31)%、(96.29±0.30)%vs(2.00±0.60)%,均P<0.01],而对U87MG细胞几乎没有抑制作用[(3.59±2.09)%vs(0.19±0.95),P>0.05]。结论:本研究所制备的靶向EGFR(287-302)表位的重组免疫毒素806scFv-PE38KDEL能特异地结合并杀伤EGFRvⅢ或EGFR高表达的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隐蔽表位 免疫毒素 单链抗体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时法统计模型在全人群肿瘤登记生存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卓颖 蒋宇飞 +1 位作者 谭玉婷 项永兵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6-382,397,共8页
目的系统介绍现时法统计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全人群肿瘤登记生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首先介绍常规的现时法,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时法统计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以实例说明如何在R软件中应用现时法统计模型进行相对生存率... 目的系统介绍现时法统计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全人群肿瘤登记生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首先介绍常规的现时法,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时法统计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以实例说明如何在R软件中应用现时法统计模型进行相对生存率的计算和趋势检验。结果利用上海市区男、女性胃癌1972—1986年生存随访数据作为实例,分别采用队列法、完全法、现时法和现时法统计模型估计1977—1981年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并对相对生存率在1978—1980年、1981—1983年和1984—1986年3个观察时期间的趋势变化进行统计学检验。生存率估计结果显示,4种方法估计的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男性12.77%、13.76%、14.27%和16.41%;女性11.51%、12.04%、12.35%和14.74%。现时法统计模型估算的结果与后来实际观测到的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男性:16.46%,女性:14.23%)较接近。趋势检验结果提示,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在3个观察时期间的趋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时法统计模型可在保证精确度的前提下,提高生存率估计的时效性,还可用于评估相关协变量对生存率的影响。国内肿瘤登记处在分析全人群肿瘤生存数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登记 生存分析 相对生存率 现时法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淀粉样蛋白A对小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爱花 刘锦 +2 位作者 陈岩青 张岩 于洋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1-598,共8页
探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对小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机制。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SAA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和鼠源N9小胶质细胞的迁移能力。用Transwell检测甲酰肽受体2(FPR2)拮抗剂和TLR2中和抗体对SAA诱导N9小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实... 探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对小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机制。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SAA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和鼠源N9小胶质细胞的迁移能力。用Transwell检测甲酰肽受体2(FPR2)拮抗剂和TLR2中和抗体对SAA诱导N9小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AA作用N9小胶质细胞后,FPR2和Toll样受体2(TLR2)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SAA对N9小胶质细胞下游信号通路激酶表达的影响。用Transwell检测信号通路抑制剂对SAA诱导的N9小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SAA以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原代小胶质细胞和N9小胶质细胞迁移。FPR2拮抗剂和TLR2中和抗体抑制了SAA诱导的N9小胶质细胞迁移。SAA促进了N9小胶质细胞内FPR2和TLR2受体的mRNA转录水平增加。SAA刺激N9小胶质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表现为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p38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水平增加,IĸBα表达水平降低。p38、JNK和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抑制了SAA诱导的N9小胶质细胞迁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SAA通过作用FPR2和TLR2受体,激活下游p38、JNK和NF-κB信号通路,进而诱导小胶质细胞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淀粉样蛋白A 小胶质细胞 迁移 受体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选链接蛋白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胰腺导管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潘泓 廖颖娜 +2 位作者 盖严支 钱立恒 聂惠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92,共15页
目的·探究分选链接蛋白1 (sorting nexin 1,SNX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对PDAC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巨胞饮的影响,并分析其促进PDAC进展的分子机制。方法&#... 目的·探究分选链接蛋白1 (sorting nexin 1,SNX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对PDAC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巨胞饮的影响,并分析其促进PDAC进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的GSE15471数据集分析SNX1mRNA在PDAC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PDA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NX1的表达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SNX1在hTERT-HPNE细胞及PDAC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由转染siRNA引起SNX1下调导致的AsPC-1、Capan-1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凋亡水平的变化。构建稳定敲除SNX1的Capan-1细胞株,使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下调SNX1对细胞在裸鼠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确定SNX1在PDAC细胞中的分布,并用四甲基罗丹明-葡聚糖(TMRdextran)检测由转染siRNA引起SNX1下调导致的AsPC-1、Capan-1细胞巨胞饮水平的变化。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软件预测与SNX1相关的信号通路,并选取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路进行后续分析及实验验证。构建稳定过表达SNX1的Capan-1、AsPC-1细胞株,使用TGF-β通路抑制剂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xy)处理上述过表达细胞,并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流式细胞术和TMRdextran检测Oxy处理对过表达SNX1引起的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巨胞饮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TCGA和GTEx数据库的合并分析的结果显示SNX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GSE15471数据集分析的结果显示SNX1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00)。IHC的结果显示SNX1在PDAC患者的癌组织中的表达亦高于癌旁组织。qPCR和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显示,与hTERT-HPNE细胞相比,SNX1在PDAC细胞中的mRNA、蛋白水平均有上调(均P<0.05)。下调SNX1能够抑制AsPC-1、Capan-1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下调其巨胞饮水平,促进其凋亡;过表达SNX1则可产生相反的结果。同时,敲除SNX1能够抑制Capan-1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增殖能力。IF的结果显示SNX1在PDAC细胞中与溶酶体存在共定位。GSEA的结果显示,SNX1的表达与细胞凋亡、三羧酸循环、TGF-β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在PDAC细胞中下调SNX1能够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过表达SNX1则可促进该通路的激活,且加入该通路抑制剂可抑制由过表达SNX1引起的细胞表型变化。结论·SNX1在PDA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其可通过激活TGF-β信号通路增强PDAC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和巨胞饮水平,并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分选链接蛋白1 巨胞饮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化学新冠病毒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瑶 尤勋海 +2 位作者 赵冰 罗晓莹 陈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2,共11页
新冠疫情暴发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威胁,病毒的快速、准确诊断对新冠疫情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电化学传感技术在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分子诊断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S... 新冠疫情暴发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威胁,病毒的快速、准确诊断对新冠疫情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电化学传感技术在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分子诊断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结构特征及常规检测方法,总结了电化学生物检测相关传感特点和机制。在此基础上,详细评述了金纳米材料、氧化物纳米材料、碳基纳米材料等为基础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快速、准确检测新冠病毒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在未来生物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纳米材料 快速诊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涂层益生菌的肿瘤抗原口服递送系统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思思 潘超 +1 位作者 张一帆 刘尽尧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4期810-820,共11页
肿瘤疫苗是一种通过递送肿瘤抗原进而激活自身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肿瘤免疫疗法。口服具有方便、简单和高效的优势。然而现有的口服肿瘤疫苗有限,并且局限于胃肠道肿瘤的治疗。这主要与缺乏先进的口服递送载体有关。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酵... 肿瘤疫苗是一种通过递送肿瘤抗原进而激活自身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肿瘤免疫疗法。口服具有方便、简单和高效的优势。然而现有的口服肿瘤疫苗有限,并且局限于胃肠道肿瘤的治疗。这主要与缺乏先进的口服递送载体有关。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酵母细胞膜包覆的益生菌应用于口服递送系统。其中,酵母细胞膜发挥益生菌和抗原保护以及肠道淋巴系统靶向的作用;益生菌发挥搭载抗原和免疫佐剂的作用。结果显示,与裸菌相比,酵母细胞膜包覆能提高益生菌的生物利用度,增强其在派氏结的富集,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和抗原递呈以及小鼠血浆中OVA-IgG水平。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保护益生菌和抗原免受胃肠道环境刺激并进一步向肠道淋巴系统递送抗原,激活抗肿瘤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肿瘤疫苗 口服疫苗 口服递送系统 生物纳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的长链非编码RNA 68在肝癌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18
作者 谭露 沈少明 何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2-712,共11页
目的·探究肝癌细胞系中受低氧诱导的长链非编码RNA 68(hypoxia-induced long non-coding RNA 68,HILRNA68)的功能以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芯片研究低氧(hypoxia)与常氧(normoxia... 目的·探究肝癌细胞系中受低氧诱导的长链非编码RNA 68(hypoxia-induced long non-coding RNA 68,HILRNA68)的功能以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芯片研究低氧(hypoxia)与常氧(normoxia)分别处理12 h的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中表达变化的lncRNA,通过R语言DEseq2程序包分析低氧下表达显著变化的lncRNA,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验证差异lncRNA。通过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稳定敲除细胞内的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HIFs)用以研究低氧下HILRNA68转录是否受HIFs的调控。通过细胞核浆分离,结合qRT-PCR检测以及R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RNA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RNA-FISH)实验研究HILRNA68的亚细胞定位。通过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分别在SMMC-7721和MHCC-97H细胞中敲低HILRNA68以研究其在低氧下的细胞功能。通过细胞生长计数实验以及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分别探究低氧下HILRNA68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此外,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敲低HILRNA68后是否抑制HIF1α的转录活性。结果·通过对lncRNA芯片的结果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共得到247个升高和17个降低的lncRNA[定义为倍数变化(fold change)≥4,伪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5]。在差异基因中发现HILRNA68在多个经低氧处理的细胞系中均稳定升高约10倍。低氧下敲低HIF1α、HIF2α、HIF1β均显著抑制HILRNA68的升高(均P<0.0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其转录受到HIFs的调控。亚细胞定位研究表明HILRNA68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细胞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敲低HILRNA68显著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与MHCC-97H在低氧下的增殖以及侵袭能力(均P<0.05)。机制研究表明,敲低HILRNA68显著抑制低氧下HIF1α的转录活性(P<0.05);HIF1α靶基因在低氧下的升高在敲低HILRNA68后被显著抑制(P<0.05)。结论·研究鉴定出一批低氧下表达显著变化的lncRNA,并功能注释了其中升高的HILRNA68。HILRNA68受HIFs调控而升高,升高后促进细胞低氧下的增殖以及侵袭转移能力;机制上,HILRNA68低氧下表达升高后促进HIF1α的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低氧诱导因子 长链非编码RNA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TCONS_000274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转移癌腹腔化疗的创新与挑战
19
作者 冯欣滢 王冰 刘培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27-837,共11页
腹膜转移癌是指从原发部位扩散至腹膜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及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等多种癌症类型的晚期阶段。腹膜转移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通常在根治术后或晚期腹膜转移... 腹膜转移癌是指从原发部位扩散至腹膜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及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等多种癌症类型的晚期阶段。腹膜转移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通常在根治术后或晚期腹膜转移阶段采用以化疗为主的姑息性治疗方案。腹膜转移癌治疗的难点在于缺少靶向治疗药物以及药物较难透过血-腹膜屏障,以致全身治疗效果欠佳。腹腔化疗(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IPC)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在腹膜转移癌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腹腔加压气溶胶(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等IPC技术的革新和新型药物的出现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然而,腹膜转移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临床IPC在给药方式、药物类型和剂量等治疗策略上仍然存在差异性和疗效不确定性。尽管已经制定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南和推荐治疗策略,但是仍需要通过更多的临床试验和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进一步支持这些方案。本文对IPC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手术治疗联合传统IPC、HIPEC及PIPAC等治疗手段的疗效,并对近期开展的IPC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总。此外,在IPC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本文详细阐述其在胃癌、结直肠癌、妇科肿瘤、PMP、胆管癌及胰腺癌等疾病中的应用。针对IPC技术的局限性,提出纳米药物的创新开发有望为腹膜转移癌的治疗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选择。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梳理IPC研究的最新进展、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腹膜转移癌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可行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转移癌 腹腔化疗 腹腔热灌注化疗 腹腔加压气溶胶 纳米药物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骨转移裸小鼠模型的建立及MicroCT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崔永奇 耿沁 +6 位作者 顾爱琴 朱淼鑫 孔韩卫 孙磊 刘蕾 闫明霞 姚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52-459,共8页
背景与目的骨转移占晚期肺癌的50%-70%。本研究以体外侵袭、迁移能力不同的肺腺癌细胞系A549、H1299、SPC-A-1、XL-2为基础建立肺腺癌骨转移裸小鼠模型,MicroCT观察骨转移情况。方法将50只6 w-8 w龄裸小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4个实验组左... 背景与目的骨转移占晚期肺癌的50%-70%。本研究以体外侵袭、迁移能力不同的肺腺癌细胞系A549、H1299、SPC-A-1、XL-2为基础建立肺腺癌骨转移裸小鼠模型,MicroCT观察骨转移情况。方法将50只6 w-8 w龄裸小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4个实验组左心室分别注射相应四种细胞悬液(0.2 mL/只);对照组左心室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第二周起定期对各组小鼠进行MicroCT扫描,当小鼠明显消瘦时此组观察结束,结束前行骨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各实验组出现的骨转移部位按中轴骨和四肢骨归类,比较这两种部位之间的转移率;根据各组出现骨转移所用平均时间、骨转移率,对各细胞系骨转移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MicroCT、病理学检查确定,各实验组出现不同骨转移率,对照组小鼠无骨转移现象;各实验组中轴骨转移率均明显高于四肢骨,这与临床上肺癌骨转移规律一致,模型建立成功。各实验组间发生骨转移的小鼠数目及出现转移所用平均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MicroCT能清晰地检测到骨质破坏,利于骨转移情况的判断;我们成功建立了肺腺癌骨转移模型,为以后探索出新的肺腺癌乃至肺癌骨转移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基础;4种肺腺癌细胞系体外侵袭、迁移能力强弱不等,但体内骨转移能力没有明显差异,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骨转移 裸小鼠模型 MICR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