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亳州市夏季高温干旱气象服务分析
1
作者 薛冰清 李佳耘 +1 位作者 严雯昕 唐佳宇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1期128-131,共4页
利用亳州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和高温天气观测资料,对2022年6—8月出现的持续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积极应对灾害性天气和极端天气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防范建议。
关键词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 高温干旱 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亳州市2006年影响小麦灌浆的低温冷害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魁侠 曹晋娟 李运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6-80,共5页
2006年亳州市小麦出现瘦穗瘪穗等灌浆受阻现象。基于2005/2006年小麦生育期、灌浆速度、千粒重以及相应时期的气象要素和天气图等资料,利用与常年比较、因子筛选、天气系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小麦灌浆的变化情况,筛选了影响小麦灌浆受阻... 2006年亳州市小麦出现瘦穗瘪穗等灌浆受阻现象。基于2005/2006年小麦生育期、灌浆速度、千粒重以及相应时期的气象要素和天气图等资料,利用与常年比较、因子筛选、天气系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小麦灌浆的变化情况,筛选了影响小麦灌浆受阻的气象要素,阐述了小麦灌浆期间低温冷害的天气条件。结果表明(1)小麦灌浆速度及千粒重都是呈现双峰变化趋势;(2)小麦灌浆受阻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冷害;(3)低温冷害过程是由3次冷空气交替影响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粒重 小麦灌浆 低温冷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亳州秋季长连阴雨天气主要成因及其预报 被引量:2
3
作者 马魁侠 董凌 陈新治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038-2040,共3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安徽亳州地区2005年9月14~10月7日秋季长连阴雨天气过程期间的500hPa和地面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活动频繁、副高位置适中稳定使得冷、暖气流持续交汇于黄淮地区是造成秋季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异常 秋季连阴雨 成因分析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朱玉新 《南方农业》 2018年第24期158-158,160,共2页
随着现代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气象技术装备变得更加复杂化、系统化和精准化。相应的,现代气象事业对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尽快采取合理的措施加... 随着现代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气象技术装备变得更加复杂化、系统化和精准化。相应的,现代气象事业对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尽快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和解决。基于此,简单介绍了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技术装备 保障工作 气象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亳州地区大雾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利萍 李佳耘 +2 位作者 董凌 孙道东 马魁侠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期81-83,107,共4页
该文根据2002—2012年亳州地区犬雾资料,统计了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年平均大雾日数最多的地区集中在亳州中北部,东南部最少。近1la来大雾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但2010年后雾日有所增加,其中水平能见度在50~2... 该文根据2002—2012年亳州地区犬雾资料,统计了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年平均大雾日数最多的地区集中在亳州中北部,东南部最少。近1la来大雾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但2010年后雾日有所增加,其中水平能见度在50~200m的浓雾出现频次最多。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大雾持续时间大多在1~14h。根据2013年亳州市探空观测、地面观测资料以及EC细网格、T639、日本细网格、GRAPES数值模式产品,选取了87种预报因子,使用支持向量机方法(SVM)和中国气象局CMSVM应用软件平台,通过对训练样本进行交叉验证和模型核参数的逐渐逼近,建立了亳州市24h大雾支持向量机预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时空特征 预报模型 亳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极值分布的亳州地区强降水概率特征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佳耘 顾人颖 +1 位作者 黄利萍 陈峙君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期84-88,共5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该文结合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用极值统计理论的新成果,采用亳州4个站建站以来汛期的实测降雨资料,探讨了二维Gumbel分布模型,在研究其经验频率和理论频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该文结合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用极值统计理论的新成果,采用亳州4个站建站以来汛期的实测降雨资料,探讨了二维Gumbel分布模型,在研究其经验频率和理论频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和条件概率分布,分析了汛期最大强降水雨量及最大过程雨量的联合分布,建立了其联合重现期和条件重现期的分布模型,拟合效果很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值分布 二维Gumbel分布模型 强降水雨量 过程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华西秋雨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佳玉 马振峰 范广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7-1497,共11页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对中国的降水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研究MJO对华西秋雨的影响对于提高华西秋雨的季节内预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1979 2012年9 10月澳大利亚气象局提供的实时多变量MJO指数、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对中国的降水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研究MJO对华西秋雨的影响对于提高华西秋雨的季节内预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1979 2012年9 10月澳大利亚气象局提供的实时多变量MJO指数、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异常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MJO对华西秋雨的影响以及相应环流背景场的变化。研究表明,在MJO对流主体自西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华西地区的秋季降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MJO对流主体位于印度洋中西部(1~2位相)时,华西秋雨偏多,当MJO对流主体位于印度洋东部至太平洋中西部(3~8位相)时,华西秋雨偏少。其中MJO对流主体位于中东印度洋(第2位相)和西太平洋(第7位相)时,华西地区秋季有降水最大正异常和最大负异常。与此同时,对应分析MJO不同位相上的高空形势场和中低空流场、水汽输送、垂直运动的异常变化发现:第1、2位相时,我国上空出现两槽一脊、西低东高的环流形势,此时华西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对华西地区的水汽输送较强,有利于干冷与暖湿气流在华西地区交汇,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亦显著,从而造成降水偏多;第7位相时,我国上空受较强的西风带长波脊控制,并且三个海区对华西地区的水汽输送较弱,水汽辐散、下沉运动亦较强,造成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华西秋雨 环流形势 水汽输送 垂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夏季海陆风对城市热岛日变化特征影响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黄利萍 苗峻峰 +1 位作者 刘月琨 许启慧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7-425,共9页
应用2008年天津市14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北京站探空资料和天津站6h一次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08年天津地区夏季海陆风对城市热岛日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气层结稳定条件下,海陆风日与非海陆风日相比,天津市热岛... 应用2008年天津市14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北京站探空资料和天津站6h一次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08年天津地区夏季海陆风对城市热岛日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气层结稳定条件下,海陆风日与非海陆风日相比,天津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幅度增大,海风能使城市降温,削弱城市热岛强度,推迟夜间热岛的出现时间,而陆风能使夜间热岛显著增强;天津市热岛强度与海风向内陆传播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在海陆风日,当天气尺度地转风与离岸风的方向一致时,海风的传播距离较近,而当天气尺度地转风与向岸风方向一致时,海风的传播距离较远,当海风只能到达津南、东丽或宁河站时,天津市热岛强度增幅最大,随着海风传播距离的增加,热岛强度的总体增幅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城市热岛 海陆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海风时空演变特征观测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许启慧 苗峻峰 +2 位作者 刘月琨 黄利萍 高佳琦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共11页
应用2008年全年天津地区14个气象站的逐小时资料和6 h一次的地面常规资料,对渤海湾西岸(天津)海风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全年渤海湾西岸的海风盛行于春夏季的14—17时,海风发生频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近海站的海... 应用2008年全年天津地区14个气象站的逐小时资料和6 h一次的地面常规资料,对渤海湾西岸(天津)海风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全年渤海湾西岸的海风盛行于春夏季的14—17时,海风发生频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近海站的海风风速主要集中在2—4 m/s,且春季的海风强度最大,秋季最弱,风向主要以东和南-东南方向为主;海岸带附近建立的海风一半以上都可向内陆传播至30 km远,最大可向内陆传播70 km以远,海风强度的空间分布则呈现出近海站高于远海站,近郊站大于城市站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海风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二维极值分布模拟我国几个代表站的强降水概率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锦华 李佳耘 丁裕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2-657,共6页
基于中国6个代表站5—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利用二维Gumbel-Logistic分布,研究了中国不同区域的过程降水量和日最大强降水雨量的联合概率特征。结果表明,各代表性台站的过程雨量和强降水雨量的联合分布均符合二维Gumbel分布。强降水雨量... 基于中国6个代表站5—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利用二维Gumbel-Logistic分布,研究了中国不同区域的过程降水量和日最大强降水雨量的联合概率特征。结果表明,各代表性台站的过程雨量和强降水雨量的联合分布均符合二维Gumbel分布。强降水雨量与过程降雨量联合分布所描述的极端事件是更小的小概率事件。相同强降水雨量条件下,过程雨量越大,重现期越长;当强降水雨量增大时,同一过程雨量的重现期也延长。在同级强降水雨量出现的条件下,各地过程降雨量往往是愈往南方其条件概率愈大,而其出现的过程雨量也随之增大。这为研究强降水极端状况的全方位特征做出了新的试验,也更加客观地揭示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多方面概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雨量 过程雨量 极端降水事件 二维Gumbel—Logistic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决策服务系统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谢明 朱玉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45-1247,1252,共4页
利用淮北地区主要站点历年气象和土壤墒情资料,在"黄淮平原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淮北地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决策服务系统,结合该地中长期天气预报结果预测未来土壤墒情发展变化,发布预... 利用淮北地区主要站点历年气象和土壤墒情资料,在"黄淮平原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淮北地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决策服务系统,结合该地中长期天气预报结果预测未来土壤墒情发展变化,发布预警和决策服务信息,并根据未来作物需水特点提出决策服务建议,旨在为农业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墒情监测 干旱指标 预报模型 决策服务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西北地区春季暴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利萍 董凌 +2 位作者 孙道东 马魁侠 李佳耘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期112-114,118,共4页
该文选取了皖西北地区2000-2012年的10次春季暴雨过程,针对春季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到了皖西北地区春季暴雨的典型概念模型和物理量指标,以期能为今后的春季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春季暴雨 预报模型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皖西北两次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
13
作者 黄利萍 赵健 +1 位作者 李佳耘 马魁侠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以皖西北地区的亳州市为例,分析了亳州市2015—2019年空气污染总体特征,发现亳州市重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未出现。全年主要污染物为PM_(2.5)和O_(3),在所有污染事件中分别占69%和26%,PM_(2.5)污染冬季最多,除夏... 以皖西北地区的亳州市为例,分析了亳州市2015—2019年空气污染总体特征,发现亳州市重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未出现。全年主要污染物为PM_(2.5)和O_(3),在所有污染事件中分别占69%和26%,PM_(2.5)污染冬季最多,除夏季发生较少外,其余季节均有发生,O_(3)污染夏季最多,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均有出现。选取亳州市2020年1月11—15日和1月24—25日2次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气象因子和气团轨迹路径3个方面对比分析2次过程的异同点,发现相同之处在于2次过程都受到上游污染传输的影响,不同之处共有3点,一是冷空气活动的强度不同,第一次过程是本地污染积累加上2次弱冷空气活动,导致污染强度逐渐递增的过程,第二次过程是强冷空气南下,输送作用更显著;二是污染传输路径不同,第一次过程的污染气团主要来自北方,前期以近地面输送为主,后期高空、地面同时输送,第二次过程的污染气团来自东北和偏东2个方向,前期以高空输送为主,后期为地面输送;三是环流形势场不同,第一次过程高空短波槽过境,925 hPa为气旋性辐合,地面为均压场,第二次过程受低压槽影响,925 hPa为反气旋环流,地面冷锋南下影响亳州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连续重污染天气 过程分析 空气质量指数(AQI) PM_(2.5) 亳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