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竞争力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郭颖梅 朱晓丽 张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278-282,共5页
以26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为样本,根据2012~2014年的经营数据,构建具有高原农业特色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样本企业竞争力指数,并予以分层排序。最后,综合分析得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竞争力的特点:整体竞争力... 以26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为样本,根据2012~2014年的经营数据,构建具有高原农业特色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样本企业竞争力指数,并予以分层排序。最后,综合分析得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竞争力的特点:整体竞争力水平偏低,企业之间发展极不均衡;企业盈利能力弱,农业产业弱质性凸显;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滞后,市场影响力弱;科技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价值低;企业家人力资本匮乏,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绩效低,农户就业增收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特色 农业企业 企业竞争力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
作者 喜超 赵鸭桥 +1 位作者 张煜 谭淑娟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3期177-180,共4页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的农业使命从“保供给、保稳定”功能转化为“迎合需求、确保增收、促进振兴”,发展特色农业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乡...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的农业使命从“保供给、保稳定”功能转化为“迎合需求、确保增收、促进振兴”,发展特色农业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和壁垒亟待破解。本文阐述了特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特色农业的发展建议,以期为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农业 内涵 问题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木固体饮料的开发及其对小鼠的减肥作用研究
3
作者 吴宽 赵存朝 +1 位作者 田洋 鲁涛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以辣木叶发酵提取物为主要原料,通过与蓝莓果粉、麦芽糊精、赤藓糖醇、柠檬酸等辅料调配,研制得一款辣木固体饮料,并探究其对小鼠减肥的作用。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辣木固体饮料的配方;选取7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40只... 以辣木叶发酵提取物为主要原料,通过与蓝莓果粉、麦芽糊精、赤藓糖醇、柠檬酸等辅料调配,研制得一款辣木固体饮料,并探究其对小鼠减肥的作用。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辣木固体饮料的配方;选取7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40只,将其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辣木固体饮料低剂量组(100 mg/kg·BW)、中剂量组(200 mg/kg·BW)、高剂量组(400 mg/kg·BW),灌胃体积0.1 mL/10g·BW,正常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小鼠,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干预56d。实验期间,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皮下、附睾和肾周围白色脂肪组织,计算脂肪系数。结果表明:当麦芽糊精添加量为18 g、辣木发酵提取物与蓝莓果粉质量比为1∶1、赤藓糖醇添加量为20 g时,得到的辣木固体饮料口感最好,感官评分最高,且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长期稳定性良好。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辣木固体饮料中剂量组小鼠体重、脂肪湿重和脂肪系数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小鼠体重、脂肪湿重和脂肪系数极显著降低(p<0.01),说明辣木固体饮料具有减少小鼠体内脂肪堆积、降低脂肪含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叶 发酵 固体饮料 减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性视角下的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盱眙龙虾小镇与丁庄葡萄小镇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孙维 付长余 赵鸭桥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8期148-151,共4页
为探究根植性理论的“追根溯源”特性对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立足于根植性理论,以江苏省的盱眙龙虾小镇和丁庄葡萄小镇作为农业特色小镇中产业集聚型、休闲观光型发展方式的具体案例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更多农业特色小镇采取... 为探究根植性理论的“追根溯源”特性对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立足于根植性理论,以江苏省的盱眙龙虾小镇和丁庄葡萄小镇作为农业特色小镇中产业集聚型、休闲观光型发展方式的具体案例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更多农业特色小镇采取休闲观光的发展方式,从而导致其发展存在特色不“特”,产品服务高同质化;受益波动性大,抗风险能力弱;治理机制滞后无法与小镇产业同步发展的问题,并从根植性视角出发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特色小镇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特色小镇 根植性 可持续发展 盱眙龙虾小镇 丁庄葡萄小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粘虫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晓燕 李亚红 +4 位作者 郝若诗 可芮 李永川 赵世平 桂富荣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4-211,共8页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重要的季节性迁飞的农业害虫,为弄清云南省粘虫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云南省23个地理种群粘虫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0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9条多态性引物,这些引物...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重要的季节性迁飞的农业害虫,为弄清云南省粘虫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云南省23个地理种群粘虫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0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9条多态性引物,这些引物在23个地理种群粘虫中扩增出198个位点,各种群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变化范围为44.95%~66.16%,其中以西畴县西洒镇(XS)种群的多样性位点最高,弥渡(MD)种群最低;种群遗传分化系数(G_(st))为0.3,表明30%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70%的变异来源于相同种群不同个体之间;基因流(N_m)为1.669、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98 2,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3个地理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显著(r=-0.085 6,P=0.282 0)。综合遗传多样性结果,云南省粘虫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各地理种群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各种群遗传结构相似性较高,居群间变异较小,居群内变异较大;不存在由遗传漂变引起的种群间遗传分化,该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粘虫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I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辣木病害调查及果腐病化学防治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美智 张永科 +6 位作者 旺友堆 何英云 高熹 田洋 马丽宣 张祖兵 李凡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240,共8页
【目的】探明云南主要辣木种植区的病害种类及其分布、为害,开展辣木果腐病防治试验,为辣木果腐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6—2017年在云南省景洪、元谋、元江、江城、龙陵、芒市和富宁等7个辣木主要种植地区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辣木... 【目的】探明云南主要辣木种植区的病害种类及其分布、为害,开展辣木果腐病防治试验,为辣木果腐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6—2017年在云南省景洪、元谋、元江、江城、龙陵、芒市和富宁等7个辣木主要种植地区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辣木病害调查。选用70%代森锰锌330倍液、50%多菌灵750倍液、1∶1的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30倍液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混配液(简称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为供试药剂,按常规喷雾进行施药处理,测试上述药剂对辣木果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云南辣木主要种植区常见病害有果腐病、枝条回枯病、嫩梢萎焉病、炭疽病、白粉病和根茎基腐病等,其中果腐病发生最为普遍,所调查的每个地区均有发生,最严重的是芒市,果腐病发病率高达72%。果腐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辣木果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校正防效大小依次为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30倍液(69.79%)>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68.01%)>50%多菌灵750倍液(57.43%)。【结论】研究确定了云南辣木种植区辣木主要病害6种,筛选出防治果腐病的化学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病害调查 果腐病 代森锰锌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马铃薯产业新特点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5
7
作者 郝若诗 吕健菲 +2 位作者 王澳雪 吴翰 高明杰 《农业展望》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在此必然要求和硬道理下,中国马铃薯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呈现生产规模出现分化、发展方式转向内涵型增长、“北薯南移”区域布局持续演化、市场供应量季节...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在此必然要求和硬道理下,中国马铃薯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呈现生产规模出现分化、发展方式转向内涵型增长、“北薯南移”区域布局持续演化、市场供应量季节波动逐渐弱化、价格波动程度越来越大、国际贸易优势日益凸显、直接食用向加工转化等新特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科技贡献趋缓、生产成本持续上涨、马铃薯消费增长乏力等问题的存在对马铃薯高质量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制约,预判中短期内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将呈现出规模基本稳定、市场波动季节波动性进一步弱化、产业发展加工导向逐渐凸显等趋势。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通过加大马铃薯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发展加工践行大食物观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推广环境适应性生产模式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强化行业管理部门引导促进产业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产业 高质量发展 新特点 趋势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干巴菌云南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应军 吴鹏 +1 位作者 董莉 李杰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6,共13页
【目的】明确干巴菌在云南的适生区,并探讨未来气候变化对其分布及生境适宜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气候因子、土壤因子进行降维处理,将筛选后的生态因子输入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干巴菌适生区进行预测,... 【目的】明确干巴菌在云南的适生区,并探讨未来气候变化对其分布及生境适宜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气候因子、土壤因子进行降维处理,将筛选后的生态因子输入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干巴菌适生区进行预测,使用刀切法(Jackknife)和响应曲线确定影响物种分布的关键生态因子和适宜阈值范围;采用ArcGIS对预测结果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和适生等级划分,研究未来气候条件下干巴菌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结果】MaxEnt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911,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刀切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等温性和坡度是影响干巴菌分布最为关键的因子。未来气候变化将影响干巴菌的分布,与当前相比,在SSP126情景下,21世纪末(2090s)的干巴菌云南适宜生境丧失和新增面积分别为1.09×10^(4)和2.60×10^(3)km^(2);在SSP370情景下,丧失和新增面积分别为1.21×10^(4)和5.20×10^(3)km^(2)。【结论】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云南境内的干巴菌适生区面积减小,其中滇中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巴菌 生境适宜性 地理分布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气泡乳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牟泓羽 黄思 +3 位作者 吴宽 杨成双 盛军 赵存朝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102,共6页
以去皮核桃仁为原料,辅以浓缩牛奶蛋白粉、赤藓糖醇、乳化稳定剂等,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核桃气泡乳的配方,并对其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以核桃气泡乳总质量为基准,添加去皮核桃仁8%、赤藓糖醇6.5%、浓缩... 以去皮核桃仁为原料,辅以浓缩牛奶蛋白粉、赤藓糖醇、乳化稳定剂等,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核桃气泡乳的配方,并对其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以核桃气泡乳总质量为基准,添加去皮核桃仁8%、赤藓糖醇6.5%、浓缩牛奶蛋白粉5%、复配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脂∶微晶纤维素质量比1∶1)0.1%、复配稳定剂(魔芋胶∶黄原胶质量比1∶1)0.25%、异抗坏血酸钠0.05%和小苏打0.5%,在此条件下制得的产品口感好,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气泡乳 乳化稳定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保山百花岭村观鸟产业为例
10
作者 黄家华 张帅 +1 位作者 张国娇 杜发春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7期118-122,共5页
以云南保山百花岭村为例,探讨观鸟产业如何促进农文旅的融合发展,并分析其对地方社区经济增长、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多重影响,以期为类似农村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策略。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深度访谈百花岭村的居民、观鸟活动参与者及... 以云南保山百花岭村为例,探讨观鸟产业如何促进农文旅的融合发展,并分析其对地方社区经济增长、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多重影响,以期为类似农村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策略。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深度访谈百花岭村的居民、观鸟活动参与者及相关管理者,结合实地调研,从原始数据中归纳出农文旅融合的关键要素和模式特征。创新之处在于应用扎根理论系统分析观鸟产业如何作为催化剂促进农文旅整合,特别是在生态敏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此外,强调了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价值,提出了一种综合性发展模式,旨在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研究结果表明,观鸟产业显著促进了百花岭村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并有效增强了社区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通过举办观鸟节等文化活动,也有效促进了地方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保护。然而,观鸟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生态压力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需要通过制订合理的管理策略和保护措施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根理论 农文旅融合 观鸟旅游 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的潜在适生区分析及经济损失预测 被引量:36
11
作者 喜超 姜玉英 +4 位作者 木霖 郝若诗 岳英 李从荣 桂富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6-1233,共8页
【目的】分析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在云南省的潜在适生区,预测其可能给云南农业造成的损失,为进一步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axEnt最大熵生态位模型,运用已知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变量数据模拟... 【目的】分析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在云南省的潜在适生区,预测其可能给云南农业造成的损失,为进一步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axEnt最大熵生态位模型,运用已知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变量数据模拟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的潜在适生概率,将结果导入ArcGIS 10.5进行重采样并进行相关分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中2017年主要农作物面积和产量数据,运用市场价格法初步建立草地贪夜蛾危害损失模型,对草地贪夜蛾入侵云南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预测。【结果】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的适生区范围广泛,其高适生区面积达17.85万km^2,约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50%;中度适生区和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16.09万和5.06万km^2。环境变量中,年平均温度对预测草地贪夜蛾潜在分布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最干季度降水、最冷季度平均温和最干月份降水,昼夜温差月值对草地贪夜蛾分布的影响较小。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烤烟、薯类和甘蔗4类主要农作物10%发生面积水平上可能对云南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95亿~8.94亿元人民币。【结论】草地贪夜蛾几乎能在云南全境适生,目前已扩散至全省120余个县,给云南省农业带来巨大威胁。应进一步加大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力度,严密监测虫情动态,在采取农药防治的基础上开展生物防治等其他控制措施,避免其暴发成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潜在适生区分析 经济损失评估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和ArcGIS预测大薸在云南的潜在适生区 被引量:10
12
作者 喜超 木霖 +4 位作者 李胜 岳英 和淑琪 桂富荣 刘梦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6,共10页
【目的】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大薸在云南的潜在适生区,为大薸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结合大薸的地理分布数据、7个环境因子及4个地形因子,对其在云南的潜在分布和适生区等级进... 【目的】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大薸在云南的潜在适生区,为大薸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结合大薸的地理分布数据、7个环境因子及4个地形因子,对其在云南的潜在分布和适生区等级进行预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方法进行验证,运用刀切法分析影响大薸分布的环境变量。【结果】大薸在云南省的适生区面积约13.56万km^2,其中以滇中及滇南地区为主;生境主要为营养富集的水域、沼泽、沟渠和水田等。ROC曲线法得到AUC值为0.907,表明预测结果可靠。刀切法分析显示:影响大薸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结论】大薸在云南的潜在适生区面积较大,占云南国土面积的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薸 潜在适生区 MAXENT ARC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不同产地草果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洪涛 练强 +2 位作者 周恒苍 吴莲张 范源洪 《热带农业科技》 2023年第1期29-31,34,共4页
研究云南3个不同产地怒江贡山县、文山马关县、红河金平县草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采用索氏提取法,以正己烷为溶剂提取草果籽油,草果籽油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对草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云南3个不同产地怒江贡山县、文山马关县、红河金平县草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采用索氏提取法,以正己烷为溶剂提取草果籽油,草果籽油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对草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3个不同产地的草果籽油中共检出18种脂肪酸,主要包括棕榈酸(15.69%)、硬脂酸(2.06%)、木蜡酸(0.75%)、花生酸(0.64%)等9种饱和脂肪酸,油酸(61.63%)、亚油酸(9.04%)、(Z)-7-十六烯酸(1.53%)、顺式-11-二十碳烯酸(1.03%)等9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3.70%。此外,从草果籽油中还检测到少量的豆甾醇、β-谷甾醇、角鲨烯和生育酚等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籽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酥杏鲍菇最佳加工工艺研发
14
作者 周兴 卢娟 +7 位作者 吕祥乾 罗富聪 宋羚 罗瑞平 刘玉蓉 和悦 陈宏仙 桂明英 《中国食用菌》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以新鲜杏鲍菇、面粉、淀粉、水、食盐、鸡蛋液为原料制作即食食品盐酥杏鲍菇,基于感官评价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以油锅、烤箱、空气炸锅3种方式制作盐酥杏鲍菇的最佳配方和工艺,并进一步对3种优化工艺加工的盐酥杏鲍菇进行质构、营... 以新鲜杏鲍菇、面粉、淀粉、水、食盐、鸡蛋液为原料制作即食食品盐酥杏鲍菇,基于感官评价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以油锅、烤箱、空气炸锅3种方式制作盐酥杏鲍菇的最佳配方和工艺,并进一步对3种优化工艺加工的盐酥杏鲍菇进行质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锅和烤箱制作的盐酥杏鲍菇在质构上差异较小,与空气炸锅相比更有弹性;烤箱和空气炸锅制作的盐酥杏鲍菇的营养价值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油锅。综合分析表明,烤箱烘焙是家庭中制作盐酥杏鲍菇的首推方法,更符合健康饮食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酥杏鲍菇 优化配方 优化工艺 质构 营养成分 氨基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江城县草地贪夜蛾幼虫肠道中可培养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凌英 苏造堂 +4 位作者 徐天梅 张志红 郑亚强 桂富荣 陈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67,共8页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入侵云南乃至我国的第一站,为了解入侵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的草地贪夜蛾肠道中的细菌群落组成,以采集于江城县玉米田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为材料,运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方法,结合16S ...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入侵云南乃至我国的第一站,为了解入侵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的草地贪夜蛾肠道中的细菌群落组成,以采集于江城县玉米田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为材料,运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方法,结合16S rRNA测序及同源性分析方法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幼虫肠道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普洱江城县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肠道中分离获得18株细菌,隶属于8个属,分别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产碱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沙雷氏菌属Serrat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巨球菌属Macrococcus。其中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的丰度最高,分别占LB培养基和NA培养基所有分离菌株的65.06%和44.20%。该研究明确了入侵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的草地贪夜蛾肠道中细菌的优势种类及丰富度,为后期草地贪夜蛾肠道细菌多样性研究及其功能和防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肠道细菌 云南省江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陕茶1号”中主要品质成分的溶出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余泽恩 丁仕华 +5 位作者 梁青青 刘帆 李兆鹏 王衍成 郝若诗 黄业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82-1688,共7页
【目的】"陕茶1号"是陕西省首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探索不同冲泡条件下绿茶"陕茶1号"中主要品质成分的溶出规律,为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消费者科学饮茶以及茶艺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绿茶"陕茶1号... 【目的】"陕茶1号"是陕西省首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探索不同冲泡条件下绿茶"陕茶1号"中主要品质成分的溶出规律,为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消费者科学饮茶以及茶艺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绿茶"陕茶1号"为研究对象,依据茶叶日常冲泡习惯和水温(℃)、冲泡时间(min)和茶水比(g/mL)3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应用HPLC法检测并分析咖啡因、主要儿茶素(EGCG、ECG和EC)以及茶氨酸和谷氨酸等品质成分的溶出规律。【结果】水温为70℃、时间为2 min时,茶氨酸和谷氨酸的溶出率即超过20%,咖啡因的溶出率接近10%,EC的溶出率为6%左右,而酯型儿茶素的溶出率很低(不到2%)。水温为93.5℃、时间为10 min时,茶氨酸和谷氨酸的溶出率超过3/4,咖啡因与EC的溶出率约35%,酯型儿茶素的溶出率仍较低(仅溶出约1/6)。【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品质成分溶出速率的顺序为:氨基酸>咖啡因>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对咖啡因、酯型儿茶素和主要氨基酸溶出率的影响因素排序为:时间>水温>茶水比,对EC溶出率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水温>时间>茶水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茶1号 绿茶品质 咖啡因 儿茶素 L-茶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周旺妮 张榆琴 李学坤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61-64,共4页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并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农村产业...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并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的增收效果最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财政支农水平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而农业受灾害的上升、农业信贷的不合理分配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阻碍农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 农民收入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木害虫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可芮 陈晓燕 +3 位作者 郝若诗 钱蕾 田洋 桂富荣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5-750,共6页
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原产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区,耐旱力强,喜生于沙壤土,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或落叶小乔木。作为一种多用途速生乔木树种,其植株的每个部位都有相应的利用价值,因此具有广泛地开发和应用前景。目前随着国内外辣... 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原产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区,耐旱力强,喜生于沙壤土,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或落叶小乔木。作为一种多用途速生乔木树种,其植株的每个部位都有相应的利用价值,因此具有广泛地开发和应用前景。目前随着国内外辣木产业的发展,辣木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病虫害则成了制约辣木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报道的辣木害虫种类、危害情况和防治方法,为提高辣木产品的产量、质量,推动国内辣木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总结出能够危害辣木的害虫及其他有害生物共40余种,危害状各异。害虫在辣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均会为害,对各个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对根部和叶片的危害最重。对于防治措施,建议从生态和健康的角度出发,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大力开发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害虫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紫苏提取物抗疲劳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猛 颜克亮 +5 位作者 杨莹 陈薇 马明 张明 卢娟 马啸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41-1647,共7页
目的本研究对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t)进行成分分析,明确东紫苏提取物(EBE)对大鼠抗疲劳和抗氧化的作用机理。方法经利用GC-MS法对东紫苏提取物进行分析。东紫苏提取物对DPPH清除率检测抗氧化能力。24只SD大鼠分成对照空白、... 目的本研究对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t)进行成分分析,明确东紫苏提取物(EBE)对大鼠抗疲劳和抗氧化的作用机理。方法经利用GC-MS法对东紫苏提取物进行分析。东紫苏提取物对DPPH清除率检测抗氧化能力。24只SD大鼠分成对照空白、对照给药、运动空白、运动给药,共4组,经灌胃给予东紫苏提取物7天后,分别测定负重游泳时间,检测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乳酸(lacticacid,LAC)、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骨骼肌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PC)。结果东紫苏提取物对DPPH清除率显著性提升,实验期间大鼠体重无明显变化,给药组负重游泳时间明显延长,BUN含量略有减少,LAC和CK明显减少。同时,运动给药组骨骼肌中的ATP含量无明显差异,PC含量略高于运动对照组。结论东紫苏提取物可以增加大鼠运动耐力,具有抗疲劳和抗氧化作用,本研究为东紫苏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大鼠 抗疲劳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双版纳辣木果腐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英云 陈兴全 +7 位作者 张永科 张祖兵 徐万寿 黄美智 张传利 龙继明 马丽宣 田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60-2166,共7页
【目的】明确辣木果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辣木果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将分离物于PDA培养基上26℃恒温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孢子形态,初... 【目的】明确辣木果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辣木果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将分离物于PDA培养基上26℃恒温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孢子形态,初步确定其种属;通过致病性测定、ITS序列分析等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结果】从感病的辣木果荚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疑似致病真菌菌株YJiH-1,显微镜下观察菌株YJiH-1的菌丝、单孢子、孢子囊、孢子梗和孢囊孢子等与已报道的笄霉(Choanephora spp.)高度相似。离体条件下接种菌株YJiH-1后,辣木果荚产生腐烂症状,并在接种发病的果荚病斑上分离到该病菌,符合柯赫氏法则。病原菌rDNA-ITS序列的BLAST同源性比对结果,菌株YJiH-1的rDNA-ITS区序列与印度巴豆瓜笄霉C.8-18菌株(登录号KX462163)和印度CBS 178.86菌株(登录号JN943007)的rDNA-ITS区序列完全一致(相似性100%);与印度番木瓜瓜笄霉CP-5菌株(登录号KX790359)的相似性为99%,进一步确定该致病菌为瓜笄霉(C.cucurbitarum)。【结论】引起云南西双版纳辣木果荚腐烂且表面有白色菌丝体的辣木果腐病病原菌为瓜笄霉(C.cucurbitar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果腐病 形态特征 致病性测试 RDNA-ITS序列分析 瓜笄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