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性发育异常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柳娇 靳婵婵 +5 位作者 朱姝 黄文明 叶建宏 吕涛 朱宝生 贺静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503,共9页
目的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分析性发育异常(DSD)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以加深对DSD致病机制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21年8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DS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1个先证者进行家系研究... 目的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分析性发育异常(DSD)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以加深对DSD致病机制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21年8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DS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1个先证者进行家系研究。提取所有患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WES测序分析,WES结果利用SAMtools软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据库、InDel数据库进行SNP和InDel检测;采用ExomeDepth进行外显子水平的拷贝数变异(CNV)检测;应用PolyPhen-2、Mutation taster、PyMol软件进行突变的有害性预测,并采用Sanger进行测序验证。结果60例DSD患者中,22例为46,XX DSD,38例为46,XY DSD。22例46,XX DSD患者中14例存在SRY基因;在另外8例患者和其中1个先证者家系中,2例患者的NR5A1、PROKR2和ANOS1基因发生单核苷酸变异(SNV),4例患者中的CYP21A2基因发生CNV,其中CYP21A2 EX1 Dup已有该变异的相关致病性报道,其余3个CNV为意义未明的变异,2例未检出与DSD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38例46,XY DSD患者WES分析结果中,14例中检出了10个致病或疑似致病变异位点,包括SRY、AR、SRD5A2、CYP17A1、NR5A1等5个基因;5例中检出CYP21A2、AKR1C2、CBX2、NR5A1基因的5个疑似致病的CNV,其中3个微缺失,2个微重复。WES结果中NR5A1(c.722G>T、c.48C>G)、ANOS1 c.564A>T变异为首次报道的位点,在检出的CNV中,CYP21A2 EX1 Dup在相关数据库中有致病性的报道,其余未见报道。结论WES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DSD的诊断能力,拓展了现有的DSD相关致病基因突变谱数据,丰富了对DSD致病机制的认识,可为开展遗传咨询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发育异常 全外显子组测序 诊断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多种机制调控髓鞘发育和再生
2
作者 邢文晓 罗富成 吕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92-1803,共12页
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髓鞘是包裹轴突的重要结构,由少突胶质细胞发育而来,其主要功能是加速神经信号的转导并保护神经纤维免受损伤。髓鞘的损伤或丧失会导致神经转导异常,进而引发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 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髓鞘是包裹轴突的重要结构,由少突胶质细胞发育而来,其主要功能是加速神经信号的转导并保护神经纤维免受损伤。髓鞘的损伤或丧失会导致神经转导异常,进而引发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深入研究髓鞘的发育和再生机制不仅是揭示神经系统功能调控的重要环节,也是治疗相关疾病的关键突破口。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作为CNS中数量最丰富的胶质细胞群,通过建立动态的神经-胶质网络,在髓鞘发育与再生过程中发挥多维度的调控作用。在发育阶段,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调控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在病理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呈现双相性特征:急性期释放的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起促进作用;而慢性激活状态则可能通过产生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CSPGs)形成抑制性微环境,从而阻碍髓鞘形成。本文综述了星形胶质细胞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发育和再生的机制,重点分析了星形胶质细胞在此过程中的多层次作用,旨在为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髓鞘发育 髓鞘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EM43基因与听力损伤相关研究现状
3
作者 崔荣洁 李云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TMEM43基因编码的跨膜蛋白43(transmembrane protein 43,TMEM43)是TMEM蛋白家族成员之一,该蛋白质约为400个氨基酸,包括4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膜内结构域。TMEM43在许多物种中都存在表达,并且遗传相似性很高,特别是4个跨膜结构在不同物种... TMEM43基因编码的跨膜蛋白43(transmembrane protein 43,TMEM43)是TMEM蛋白家族成员之一,该蛋白质约为400个氨基酸,包括4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膜内结构域。TMEM43在许多物种中都存在表达,并且遗传相似性很高,特别是4个跨膜结构在不同物种中都表现为高度保守。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TMEM43与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的发生可能相关,推测其可能为一种新的听力损伤相关基因。本文就现阶段TMEM43基因与听力损伤的关系展开综述,分析TMEM43在耳发育与声传导方面的作用,探讨TMEM43基因变异对听力损伤产生的影响,以期为TMEM43后续研究和精准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EM43 听力损伤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C1基因突变谱及其在非综合征型耳聋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周诗玉 李云龙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46,共4页
ABCC1基因首次被提出为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主要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ABCC1基因编码MRP1,在血-迷路屏障中参与物质转运、外排和维持内耳迷路微环境稳定的作用。然而ABCC1在内耳中的功能及致病机制等仍未完全阐明。故我们对ABCC1基因... ABCC1基因首次被提出为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主要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ABCC1基因编码MRP1,在血-迷路屏障中参与物质转运、外排和维持内耳迷路微环境稳定的作用。然而ABCC1在内耳中的功能及致病机制等仍未完全阐明。故我们对ABCC1基因在遗传性耳聋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能为ABCC1基因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C1基因 遗传性耳聋 血-迷路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RT1基因变异致Lesch-Nyhan综合征1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逢潮 章印红 +4 位作者 吕涛 朱宝生 韩思琪 蔡世岩 李利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65-468,共4页
Lesch-Nyha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在自伤行为出现前,易被误诊为脑瘫,延误诊治。先证者,男,8岁7个月,因发育落后8年余,肌张力异常就诊。多次血生化均提示尿酸增高,遗传学分析结果证实患儿为HPRT1基因c.200_201delTG变异,经... Lesch-Nyha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在自伤行为出现前,易被误诊为脑瘫,延误诊治。先证者,男,8岁7个月,因发育落后8年余,肌张力异常就诊。多次血生化均提示尿酸增高,遗传学分析结果证实患儿为HPRT1基因c.200_201delTG变异,经ACMG评级为疑似致病性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发现该变异遗传自患儿母亲,为未报道的新变异,从而确诊为HPRT1基因相关Lesch-Nyhan综合征,口服别嘌醇片、碳酸氢钠片6月后尿酸水平较前明显下降,仍无自伤行为。临床上遇到不明原因脑瘫表现者,应及早行遗传学检查,以帮助早期诊断和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RT1基因 Lesch-Nyhan综合征 临床表现 基因变异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11A对胎儿血红蛋白的调控
6
作者 孙绍华 朱宝生 +1 位作者 张杰 吕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81-1286,共6页
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β-地贫)和镰状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SCA)均属于β-珠蛋白异常导致的血红蛋白病,不同程度地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北非及地中海区域。胎儿血红蛋白(fetal hemoglobin,HbF)水平升高可明显改善两者的临... 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β-地贫)和镰状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SCA)均属于β-珠蛋白异常导致的血红蛋白病,不同程度地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北非及地中海区域。胎儿血红蛋白(fetal hemoglobin,HbF)水平升高可明显改善两者的临床症状。B细胞淋巴瘤因子11A(B cell lymphoma/leukemia 11A,BCL11A)是一种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在胎儿到成人血红蛋白转换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负向调节作用。BCL11A下调会激活γ-珠蛋白提高HbF表达,使β-地贫和SCA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本文主要论述BCL11A对γ-珠蛋白的调控机制、BCL11A与β-地贫和SCA的治疗,从而为β-珠蛋白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血红蛋白 镰状细胞贫血 Β-地中海贫血 γ-珠蛋白 B细胞淋巴瘤因子1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p22.31微缺失致X连锁鱼鳞病的家系分析与产前诊断 被引量:1
7
作者 夏丰雨 王蕾 +7 位作者 章锦曼 李朋 杨必成 苏洁 冯燕 李苏云 朱宝生 唐新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46-651,共6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6个X连锁鱼鳞病(X-linked ichthyosis,XLI)家系中患者的皮肤症状和遗传学病因,为具有XLI家族的患者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经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技术诊断为XLI家系中患者的皮肤症状资料,并随... 目的:回顾性总结6个X连锁鱼鳞病(X-linked ichthyosis,XLI)家系中患者的皮肤症状和遗传学病因,为具有XLI家族的患者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经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技术诊断为XLI家系中患者的皮肤症状资料,并随访产前诊断为XLI胎儿出生后的患病情况。结果:6个XLI家系中15例患者均为男性,表现为全身皮肤干燥、粗糙,四肢、腹部、颈部及面部可见不同程度的淡褐色或黑色的鱼鳞状鳞屑。家系中有4例胎儿产前诊断为XLI,其中2例男孩出生4~10个月后足部和腹部皮肤脱屑。8例XLI患者行CNV-seq检测检出Xp22.31区域(ChrX:6410001-8110000)存在1.35~1.77 Mb的微缺失。结论:Xp22.31区域微缺失是致男性XLI的重要病因,表型主要局限于皮肤,一般不涉及智力障碍或肢体畸形等严重表型。CNV-seq技术是诊断Xp22.31微缺失型XLI的有效技术,可用于XLI患者的诊断,也可用于胎儿的产前诊断。对该病的产前诊断应遵循医疗伦理原则,需结合家系内患者表型及家系遗传学病因综合分析,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进行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鱼鳞病 Xp22.31微缺失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X37基因在性发育异常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刘蓓 贺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1期1466-1471,共6页
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是一类临床表型异质性很强的疾病,患病率为1/5000~1/4500。根据国际分类标准,按照染色体核型分类,DSD分为性染色体DSD、46,XY DSD和46,XX DSD,仅35%~45%的46,XY DSD患者和10%的46,XX DSD... 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是一类临床表型异质性很强的疾病,患病率为1/5000~1/4500。根据国际分类标准,按照染色体核型分类,DSD分为性染色体DSD、46,XY DSD和46,XX DSD,仅35%~45%的46,XY DSD患者和10%的46,XX DSD患者的病因能够明确。DSD的表型和致病机制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DEAH-box解旋酶37(DEAH-box helicase 37,DHX37)基因是2019年新发现的性发育异常候选致病基因。近年来,研究者们证实了DHX37基因的变异与46,XY DSD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DHX37基因作为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基因之一,其诊断较为困难,并且DHX37基因如何导致46,XY DSD疾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通过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DHX37基因的变异位点并对其致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扩展了有关性发育异常的遗传图谱。该文综述了DHX37基因的结构与功能,DHX37基因变异引起的临床表型和DSD的致病机制,以及DHX37基因变异在核糖体病背景下的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发育异常 46 XY DSD DHX37基因 人类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