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申报“宣红”和“金钟晚”泡核桃新品种获授权
1
作者 《云南林业》 2024年第2期53-53,共1页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审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申报的泡核桃新品种“宣红”(授权号:20230760)和“金钟晚”(授权号:20230759)符合授权条件,决定授予国家级植物.新品种权。“宣红...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审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申报的泡核桃新品种“宣红”(授权号:20230760)和“金钟晚”(授权号:20230759)符合授权条件,决定授予国家级植物.新品种权。“宣红”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与曲靖市宣威市林业和草原局共同经系统选育方法育成,具有红叶、红、红花、红果、红仁的特性,食味香醇,口感上佳,早实且适合基地规模化种植,对保障特色核桃的市场供给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市场需求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需求潜力 市场供给 规模化种植 植物新品种保护 金钟 选育方法 林业 宣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研信息化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结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的尝试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强 周智敏 +3 位作者 武红星 罗红 陈颖晏 杨玉英 《云南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38-40,共3页
对农业科研信息化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进行阐述 ,探讨了二者的有机结合点 ,并对模型管理办公平台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农业科研 信息化管理 办公自动化系统 云南 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十五”科技产业发展回顾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坤 曲华峰 +3 位作者 赵林 胡贵平 杨天平 吴邦玉 《云南农业科技》 2006年第B05期129-130,共2页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农村社会分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多元化;农业(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农村社会分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多元化;农业(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方式,从单纯推进科研院所转制,向明晰社会分工,构建全社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转变;农业科技服务对象、科技需求、成果转化方式多样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由主要依靠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向农民无偿推广,向有偿与无偿结合,社会(企业)与公益性机构结合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产业发展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生产组织形式 农业科技推广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00~2003年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4
作者 万红辉 王家银 +1 位作者 陈瑞林 朱卫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B05期434-438,共5页
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00-2003年的科技论文,从数量、机构分布、学科分布、作者、核心期刊、期刊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目的是更好地了解本院的科研工作水平,以便对科研管理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 云南 农业科学院 2000-2003年 科技论文 统计分析 期刊 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功能食品作物产业技术创新简介
5
作者 曾亚文 杨晓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I0003-I0003,共1页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功能食品作物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是作物遗传育种、食品营养功能组学及预防医学前沿交叉建立功能食品作物学科和预防慢性病功能食品作物的种质、品种、理论、技术、产品、标准和品牌技术体系,以功能粮食(大麦青稞和功能稻...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功能食品作物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是作物遗传育种、食品营养功能组学及预防医学前沿交叉建立功能食品作物学科和预防慢性病功能食品作物的种质、品种、理论、技术、产品、标准和品牌技术体系,以功能粮食(大麦青稞和功能稻米等)、功能杂粮(荞麦和燕麦等)和功能蔬菜(魔芋和姜科等)功能食品作物研发为主的创新团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遗传育种 功能食品 作物学科 食品营养 创新团队 功能组 青稞 功能稻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推荐的10个品种、10项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家银 《云南农业科技》 2021年第2期33-33,共1页
2021年2月26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召开会议,向社会推荐品种和项目如下:110个品种云粳39号,云瑞121,云豆1183,云荞1号,云油杂51号,云蔗05-51,云抗1号,云朝天椒117,云松花8号,云红花七号。
关键词 朝天椒 乡村振兴 科技支撑 推荐品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红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研究
7
作者 陈良正 游承俐 +1 位作者 魏云生 吴银松 《云南农业科技》 2001年第2期7-10,26,共5页
探讨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建设规划 ,如网络设计目标、体系结构选择、信息资源建设规划等 ,并对其在我省的实施推广提出一些具体意见。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系统 建设规划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产业开发暨科技产业化问题的认识
8
作者 李建增 熊兴怀 《云南农业科技》 2006年第B05期41-45,共5页
1对产业开发工作的定位 农业科技产业开发是指对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的技术经济活动,由成果条件、生产条件和市场条件3方面要素构成。
关键词 科技产业开发 农业研究所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产业化 生产力发展 生态 热区 科技成果 经济效益 经济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科技支撑 产业扶贫结硕果--“十三五”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扶贫纪实
9
作者 徐兴才 曾江 +1 位作者 杨凯杰 赵丹丹 《云南农业科技》 2021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围绕省内各贫困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助力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每年派出专家1200余人次服务全省贫困地区,积极帮助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路径...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围绕省内各贫困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助力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每年派出专家1200余人次服务全省贫困地区,积极帮助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路径,搭建一批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对接平台,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良种良法结合年均推广作物品种130个,集成推广实用技术120项,培养产业科技带头人5500名,为云南省的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扶贫 科技扶贫 支柱产业 科技成果 全产业链 脱贫攻坚 科技带头人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08年学术年会召开
10
作者 王家银 胡凤益 《云南农业科技》 2009年第1期64-64,共1页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08年学术年会于2008年12月10~12日在昆明顺利召开,并完成了所有议程和事项,圆满结束。
关键词 云南 农业科学院 学术年会 200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资源优势为产业开发优势
11
作者 秦毅恒 《云南农业科技》 2006年第B05期30-31,共2页
云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7%。云南省不仅地广、面大、农业人口多,而且还很贫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很依赖于农业。无论是把农业大省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需要,还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以及服务“三农”的需要,农业科研都... 云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7%。云南省不仅地广、面大、农业人口多,而且还很贫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很依赖于农业。无论是把农业大省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需要,还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以及服务“三农”的需要,农业科研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我们的科研工作、产业工作要结合云南省现有经济发展的水平,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结合省内外及国际市场,搞好科研与生产、产业的结合,同时努力促进科技人员与基地、公司的结合,争当主角,立足全省,服务经济,认真研究寻找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最终达到为云南“三农”服务的目的,为云南省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充分体现云南省农科院对全省农业发展的带动力及主导地位,在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云南省农科院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产业开发 资源优势 云南省农科院 现实生产力 技术 农业人口 服务经济 科技成果转化 农民脱贫致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12
作者 岳建强 《农村实用技术》 2014年第5期58-58,共1页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简称“热经所”)成立于1951年4月,隶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为省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云南热带亚热带重要经济作物基础、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和科...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简称“热经所”)成立于1951年4月,隶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为省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云南热带亚热带重要经济作物基础、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工作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热带经济作物 研究所 农业科研机构 科技成果转化 热带亚热带 科技培训 科普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有关单位成功举办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发展研讨会
13
作者 李立池 《云南农业科技》 2008年第3期61-61,共1页
云南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经济互补。农业合作是云南省与东盟特别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为贯彻落实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及“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政策和云南省提出的“建... 云南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经济互补。农业合作是云南省与东盟特别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为贯彻落实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及“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政策和云南省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奋斗目标,以及秦省长提出的“积极倡导合作创新,把云南建成立足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技术转移平台及产品出口基地”等有关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合作发展 湄公河 科技交流 区域农业 单位 农业合作 出口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实践的云南省蓝莓栽培基质特性研究
14
作者 苏泽春 杨燕林 +4 位作者 和志娇 毕海林 木永青 和建平 和加卫 《农学学报》 2025年第7期44-50,共7页
为优化和改进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选取云南省内12个种植品种相同且树龄一致的蓝莓基质栽培基地,在盛果期采集基质样品,测定其容重、EC值、pH、通气孔隙度、持水能力、气水比、≤1 mm粒径重、>1 mm粒径重、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 为优化和改进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选取云南省内12个种植品种相同且树龄一致的蓝莓基质栽培基地,在盛果期采集基质样品,测定其容重、EC值、pH、通气孔隙度、持水能力、气水比、≤1 mm粒径重、>1 mm粒径重、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等指标,并运用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法对所测数据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基地的基质在各项指标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依据隶属度从大到小排序,结果为:砚山>兰坪>蒙自>石林>玉龙>澄江>景东>弥勒>建水2>建水1>麒麟>丘北。其中,砚山基地的综合得分最高,其基质配比为椰糠:草炭:珍珠岩=2:1:1;兰坪基地次之,基质配比为椰糠:草炭:珍珠岩=4:3:3;蒙自基地排第3位,基质配比是椰糠:椰块:珍珠岩=2:1:2。研究分析发现,草炭的加入有助于提升基质性能,但当前市面上的优质草炭相对较少。鉴于此,在生产中,建议优先将椰糠作为基质的主要成分,并适当添加珍珠岩以改善基质的物理性质。同时,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基质配方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栽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特性 基质配方 生产实践 隶属函数 养分管理 蓝莓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现状及1~2龄粉体饲料育技术简介
15
作者 王永生 杨海 +13 位作者 陈云明 陈松 杨丽莎 杨伟克 崔琛 刘敏 廖鹏飞 江亚 范永慧 杨启慧 李琼艳 李继娅 李涛 朱水芬 《中国蚕业》 2025年第2期47-53,共7页
为保障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在云南省的进一步扩大与推广,加快小蚕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的标准化、科学化、适度规模化的推广进度。介绍了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进展,针对云南省蚕桑产业饲育环境与技术特点,结合1~2龄粉体人工饲料共育实... 为保障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在云南省的进一步扩大与推广,加快小蚕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的标准化、科学化、适度规模化的推广进度。介绍了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进展,针对云南省蚕桑产业饲育环境与技术特点,结合1~2龄粉体人工饲料共育实践,从设施与用具的准备、养蚕前的消毒与共育计划的制定、小蚕饵料的制备、收蚁方法、饲育要求及技术处理等方面总结了适合云南省蚕桑生产特点及养蚕具体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饲育技术,并积累实践经验提出探索偏低温饲育、采用饵料切碎饲育、总结适度规模化收蚁方法、规范盒种装卵量、建立小蚕人工饲料育规模化实用化的质量评价标准等生产体会,以期为云南省1~2龄粉体人工饲料共育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粉体饲料 饲养标准 消毒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维 李小林 +3 位作者 邓伟 奎丽梅 涂建 沈锡琼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3,共4页
水稻是云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发挥云南低纬高原的独特生态条件和天然物种基因库优势,推动水稻产能持续提升,对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云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当前面临的主... 水稻是云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发挥云南低纬高原的独特生态条件和天然物种基因库优势,推动水稻产能持续提升,对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云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粮经作物争地矛盾突出和杂交籼稻自给率过低等,提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开展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及节水耐旱型水稻新品种攻关、强化绿色增产增效模式集成推广等对策,以期为云南省水稻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发展 问题和对策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优质粳稻在云南省植烟区轮作模式下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士泽 吴迪 +8 位作者 杨贤莉 陈华 杨传铭 王立志 王洋洋 李江舟 尹丽云 姜树坤 张喜娟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69,75,共7页
烟-豆-稻轮作是优化植烟区土壤结构、减轻病虫害、提升烟叶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为了丰富适宜云南玉溪植烟区烟-豆-稻轮作模式下的优质水稻品种资源,本研究探讨了将黑龙江的优质早熟粳稻品种引入玉溪植烟区的可行性。以寒地优质粳... 烟-豆-稻轮作是优化植烟区土壤结构、减轻病虫害、提升烟叶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为了丰富适宜云南玉溪植烟区烟-豆-稻轮作模式下的优质水稻品种资源,本研究探讨了将黑龙江的优质早熟粳稻品种引入玉溪植烟区的可行性。以寒地优质粳稻品种龙稻18、龙稻21、松粳9、松粳22为试验材料,于2023年分别在云南省玉溪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大田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光热资源方面,云南玉溪与黑龙江哈尔滨在水稻生长季(5—9月)的活动积温分别为3344.5℃和3076.4℃,平均温度分别为21.9℃和20.1℃,日较差分别为9.3℃和10.6℃,日照时数分别为737.0 h和1226.6 h。在生长发育方面,龙稻18、龙稻21、松粳9和松粳22在玉溪的移栽-成熟天数相较在哈尔滨分别缩短6 d、4 d、5 d和4 d。其中,移栽-分蘖期的天数分别缩短13 d、12 d、12 d和11 d;分蘖-始穗期的天数分别缩短14 d、13 d、14 d和18 d;始穗至齐穗期的天数分别增加6 d、3 d、4 d和3 d;齐穗-成熟期的天数分别增加15 d、18 d、17 d和22 d。在产量方面,龙稻21和松粳22在玉溪的实测产量比在哈尔滨分别增加2.82%和9.04%,而龙稻18和松粳9的实测产量则分别减少4.89%和6.55%。除松粳22外,其他品种在两地间的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发现,单位面积穗数有所增加,但多数品种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粒数(即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被证实是影响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在品质性状方面,各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食味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而蛋白质含量普遍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综上所述,云南玉溪在水稻生长季具备与黑龙江哈尔滨相似的光热资源,黑龙江水稻品种引种至玉溪种植,能够有效缩短移栽至成熟的周期,从而更好地适应烟-豆-稻轮作模式。为了确保烟-豆-稻轮作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建议引种穂数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烟-豆-稻轮作 植烟区 引种 生态适应性 黑龙江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召开2011年学术年会
18
作者 杨妍 孙玲 钱金良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F0004,共3页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在促进云南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推进面向西南开放重要农业科技桥头堡和现代化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全省“三农”发展,由云南省农业科学...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在促进云南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推进面向西南开放重要农业科技桥头堡和现代化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全省“三农”发展,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承办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11年学术年会于2011年12月22日至23日在昆明云安会都隆重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学术年会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委员会 农业科研院所 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第16轮甘蔗品种区试开远点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普新援 姚丽 +9 位作者 艾静 张静 任生林 夏红明 赵丽萍 赵俊 赵培方 刘家勇 陈学宽 昝逢刚 《中国糖料》 2025年第1期31-42,共12页
【目的】评价新选育甘蔗品种(系)在开远点的丰产性、糖分和稳定性,为甘蔗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共12份参试材料,‘新台糖22号’为对照,2019—2021年进行1年新植、2年宿根田间试验,并对农艺性状、工艺性状、蔗茎产量和蔗糖... 【目的】评价新选育甘蔗品种(系)在开远点的丰产性、糖分和稳定性,为甘蔗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共12份参试材料,‘新台糖22号’为对照,2019—2021年进行1年新植、2年宿根田间试验,并对农艺性状、工艺性状、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在开远试点,综合评价表现最佳的为‘云蔗121185’、‘云蔗121220’、‘云蔗113898’,与对照相比,蔗茎产量分别增加20.19%、5.92%、3.56%,蔗糖产量分别提高27.13%、14.59%、5.05%;蔗糖分表现最佳的为‘云蔗13165’、‘云蔗103148’,平均蔗糖分分别为16.7%、16.26%,蔗糖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7.43%、6.95%。【结论】在开远试点综合性状较优的品种(系)为‘云蔗121185’、‘云蔗121220’和‘云蔗113898’,可以考虑进一步在开远及临近区域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品种 区域试验 性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05年学术年会简讯
20
作者 李勃 《云南农业科技》 2006年第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学术年会 党委书记 研究所 领导 农业厅 农科所 农科院 会议 三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