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维水生态足迹的云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
作者 张旭 马巍 +3 位作者 杨燕 韩灵新 王军亮 金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0,共8页
云南省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准确评估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其水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通过脱钩模型评测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的脱钩效应,... 云南省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准确评估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其水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通过脱钩模型评测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的脱钩效应,并结合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揭示近年来云南省水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农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比69%左右;②水生态足迹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水生态承载力与水生态盈亏密切相关,多地呈现水生态盈余状态;④水生态足迹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水资源消耗相对稳定,水资源利用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效果较好,呈现强脱钩和弱脱钩两种状态;⑥经济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正向驱动作用,技术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负向驱动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改善云南省的人水关系、促进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 脱钩模型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 时空分布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工程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核算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巍 李必琼 +3 位作者 杨凡 徐志雄 陈晶 罗跃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7,148,共10页
抚仙湖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源头型深水湖泊,湖岸陡峭,岸滩不发育,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质一旦被污染将很难恢复。近年来受流域内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驱动影响,抚仙湖水位持续降低、河湖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湖... 抚仙湖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源头型深水湖泊,湖岸陡峭,岸滩不发育,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质一旦被污染将很难恢复。近年来受流域内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驱动影响,抚仙湖水位持续降低、河湖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湖泊水质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因此,2017年针对入湖污染负荷占比最大且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的抚仙湖北岸片区实施了集截污、调蓄、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清水置换、湿地补水建设于一体的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工程,并将1179.09亩农田改建为调蓄带湿地。从实施效果来看,调蓄带工程2018—2021年期间减少的TN、TP入湖负荷量分别为245.84 t、28.99 t,调蓄带对抚仙湖北岸片区农田面源负荷削减率均超过81%;从生态调蓄带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贡献大小来看,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湿地水质净化>湖滨湿地补水>水资源回用>清洁水资源置换;从调蓄带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持续提升来看,水资源回用和清洁水资源替换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面源污染 入湖污染物 减排效益 生态调蓄带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尖山河流域典型人工湿地水体-土壤-植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苏孟白 王克勤 +2 位作者 宋娅丽 洪利达 胡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40-1353,共14页
为深入了解高原湖泊临湖流域人工湿地系统内元素交换规律和养分限制状况,通过测定滇中抚仙湖临湖尖山河流域人工湿地水体-土壤-植物连续体营养元素含量,分析掌握人工湿地不同功能区各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各分区... 为深入了解高原湖泊临湖流域人工湿地系统内元素交换规律和养分限制状况,通过测定滇中抚仙湖临湖尖山河流域人工湿地水体-土壤-植物连续体营养元素含量,分析掌握人工湿地不同功能区各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各分区氮去除率逐级递增,磷去除率波动递增,人工湿地前端COD_(Cr)净化效应明显,末端TN、TP净化效用明显,双区并联构筑人工湿地净化效应更优,该系统土壤-植物营养元素格局存在区域差异性.湿地植物碳同化效率明显受生长期和外源胁迫共同控制,土壤矿质代谢及有机质分解能力表现为旱伞草>香蒲>再力花>美人蕉.该系统内各组分氮元素变异性较大,尖山河人工湿地总体上土壤C-植物C、土壤P-植物P和土壤C/N-植物C/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N/P-植物N/P呈极显著负相关,且植物对C和P元素的响应更加积极.因此提高高原人工湿地水体净化功能关键在于了解系统营养元素限制格局及外源胁迫适应特征,该结果可为高原湖泊水体与临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推广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系统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碳氮磷 尖山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措施对滇中尖山河坡地氮磷流失的削减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苏孟白 王克勤 +1 位作者 宋娅丽 洪利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4-162,共9页
[目的]探究滇中尖山河流域退耕还林措施下不同地类侵蚀性降雨、氮磷流失浓度、流失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对评价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对流域水体保护和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抚仙湖湖区典型流域尖山河小流域为研究区... [目的]探究滇中尖山河流域退耕还林措施下不同地类侵蚀性降雨、氮磷流失浓度、流失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对评价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对流域水体保护和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抚仙湖湖区典型流域尖山河小流域为研究区,以流域内退耕还林/坡耕地、人工林、灌木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小区进行连续三年(2017-2019年)雨季(5-10月)定量监测。[结果]退耕还林后年侵蚀性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分别降低37.16%和42.75%,产流量降低95.88%和94.29%。各态氮磷输出浓度分别削减:总氮34.32%、硝态氮32%、铵态氮61%、总磷73.4%和磷酸盐70.4%;各态氮磷输出量分别减少了总氮70.40 mg/m^(2),硝态氮41.24 mg/m2,铵态氮20.56 mg/m^(2),总磷162.16 mg/m^(2)和磷酸盐107.38 mg/m^(2),削减率分别为:79.29%,80.48%,88.20%,95.66%和97.06%。未退耕还林前坡耕地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总磷和磷酸盐年均输出浓度分别为其他地类的156.80%,149.57%,173.15%,157.42%和153.82%,退耕还林后分别降至139.00%,117.66%,108.08%,123.18%和92.29%,虽仍高于流域其他地类,但削减和控制效应已逐年增加。[结论]在滇中尖山河流域进行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有效改善了流域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现状,为临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削减 退耕还林 尖山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