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回击参数对比及探测性能分析
1
作者 刘平英 徐伟新 +2 位作者 李思 赵刚 杨俊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622,共16页
根据2017—2020年云南省ADTD二维和VLF/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比两套系统地闪回击参数分布差异。在实际回击位置和雷电流强度信息难以获得的情况下,研究利用两套系统反演资料对相同回击事件的识别匹配和时空阈值选取方法,分析... 根据2017—2020年云南省ADTD二维和VLF/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比两套系统地闪回击参数分布差异。在实际回击位置和雷电流强度信息难以获得的情况下,研究利用两套系统反演资料对相同回击事件的识别匹配和时空阈值选取方法,分析相对定位偏差。结果表明:两套系统的回击密度、雷电流幅值在滇东、滇西南和滇西北等地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由三维系统得到的回击密度较大,但二维系统雷电流幅值均值更高。两套系统均以单回击地闪占比更高,正地闪中的单回击地闪比重较负地闪更大,三维系统对于0~5 kA负回击小幅值电流的探测效率有所提高。通过采用10km、1 ms的时空阈值匹配窗口,得到两套系统对于同一次回击的相对定位时间差主要集中在0.05 ms内,距离偏差集中在1 km内。系统匹配回击在滇中、滇西南的时空偏差较小,滇西北的偏差较大。从回击极性、相关系数、相对误差、幅值比及幅值累积概率等方面,分析得到两套系统对于相同回击事件的电流强度反演结果一致性较好,验证了应用系统反演资料对于同一回击事件的识别匹配方法是客观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系统 地闪回击 时空匹配 探测性能 相对定位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云南省雷电灾害分布与致灾因素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平英 杨宗凯 +2 位作者 胡颖 庄嘉 周清倩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5,151,共7页
结合2016年云南省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以及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分析地闪活动及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雷电灾害与致灾因子、承灾体以及孕灾环境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孕灾环境和承灾条件下雷电灾害的损失类型和分布特征,确定不同区域的雷击... 结合2016年云南省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以及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分析地闪活动及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雷电灾害与致灾因子、承灾体以及孕灾环境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孕灾环境和承灾条件下雷电灾害的损失类型和分布特征,确定不同区域的雷击防护重点,提出相应的雷电灾害防御措施及建议。结果表明:2016年频繁活跃的地闪活动是导致雷电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地闪次数、密度和强度的分布特征存在较好的吻合对应关系,正地闪所占比例的季节变化特征可以作为判定雷电高发期开始及结束的一个重要标志;雷电灾害与孕灾环境的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密切相关,农田、树下、山地、水域等野外开阔区域等遭受直击雷的风险较大;雷电主要对农业、旅游、通信、电子、电力、教育等行业的影响较大,农村是雷电灾害的高发区,农村雷灾损失类型主要为人身伤亡事故,城镇雷电灾害损失类型主要为建(构)筑物和电气系统及电子设备设施损坏。通过完善和健全雷电防护措施,可以增强承灾体抵御雷电灾害风险的能力,减小和防范雷击造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雷电活动 致灾因子 承灾体易损性 孕灾环境 相关性分析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雷电流幅值时空变化特征及累积概率分布
3
作者 刘平英 吴永斌 +2 位作者 姚雯 李思 周璐瑶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2,共9页
该文基于2017—2022年云南省VLF/LF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雷电流幅值时空变化规律和累积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正回击电流幅值空间分布差异较负回击更加显著,高值区分布在滇西北、滇东南的红河州、滇西南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 该文基于2017—2022年云南省VLF/LF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雷电流幅值时空变化规律和累积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正回击电流幅值空间分布差异较负回击更加显著,高值区分布在滇西北、滇东南的红河州、滇西南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在回击密度较高的滇中及以东地区,雷电流幅值却相对较小。全省正、负回击的平均电流幅值分别为42.6 kA、27.3 kA,正回击电流幅值跨度更广,负回击电流幅值更集中。正回击中出现大幅值电流的概率较高,正、负回击中电流幅值大于60 kA的累积概率分别为27.6%和4.4%。具有强电流幅值的地闪活动主要出现在8—10月的夜间及上午,弱雷电流幅值主要发生在春季。利用IEEE推荐公式和Levenberg-Marquardt算法,通过迭代拟合得到适用于云南省不同地区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公式,拟合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较小,可为雷电灾害防御设计及输电线路耐雷评估分析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流幅值 累积概率 最小二乘法 中值电流 非线性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项目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评估——以陆良县普乐村为例
4
作者 查燕飞 肖藜芸 +2 位作者 殷娴 蓝东 陈思彤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0期324-328,共5页
选取曲靖国家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对雷电、低温冷冻、大风、冰雹气象灾害进行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和致灾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1)普乐村光伏项目所处区域主要气象灾害,按照发生频率和影响风险综... 选取曲靖国家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对雷电、低温冷冻、大风、冰雹气象灾害进行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和致灾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1)普乐村光伏项目所处区域主要气象灾害,按照发生频率和影响风险综合考虑,雷电最大,低温冷冻次之,大风、冰雹稍小。(2)普乐村光伏项目所处大部分区域属于雷电灾害较低危险区,局部小部分区域属于雷电灾害较高危险区;项目大部分区域属于低温冷冻灾害较低危险区,局部小部分区域属于低温冷冻灾害较高危险区;项目所处区域属于大风灾害较高危险区,局部地区属于冰雹灾害较高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致灾危险性 光伏项目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地震高发区雷灾风险分析与区划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殷娴 胡颖 +3 位作者 周清倩 李忠 杨宗凯 吴永斌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4期67-72,共6页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理论,运用云南省历年地震数据、地闪数据、雷灾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从地震高发区判别、致灾因子、受灾敏感度、承灾体4个方面提取8个地震高发区雷灾风险指标,采用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以全省124个县市为对...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理论,运用云南省历年地震数据、地闪数据、雷灾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从地震高发区判别、致灾因子、受灾敏感度、承灾体4个方面提取8个地震高发区雷灾风险指标,采用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以全省124个县市为对象区域构建雷灾风险区划模型,并对区划结果进行验证,具有良好推广运用价值。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地震高发区雷灾风险等级可分为7级,极高易损区为腾冲、华坪、昆明。云南中部昆明、玉溪、楚雄一带,南部版纳、普洱一带,西部保山一带,北部丽江一带属于地震活动高发区,同时也是雷电灾害高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高发区 雷电活动 雷灾风险 主成份分析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一次非超级单体龙卷多尺度分析
6
作者 邓意学 肖天贵 肖藜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6-1549,共14页
基于再分析资料、多源观测资料和文山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1年5月31日午后出现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一次EF0级龙卷的环流背景、环境潜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龙卷发生在副热带高压... 基于再分析资料、多源观测资料和文山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1年5月31日午后出现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一次EF0级龙卷的环流背景、环境潜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龙卷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外围偏西气流,700 hPa风速辐合区,850 hPa切变线上,且中层大气有干冷空气的侵入,具备龙卷发生所需的热力和水汽条件,但动力条件不利于龙卷出现,即低层和深层垂直风切变均显著弱于我国中东部的非超级单体龙卷。(2)较高的地面温度、云图上的水汽边界和中尺度辐合线共同导致了滇东南地区对流风暴的触发。受复杂地形影响,对流单体出现分裂并加强,不断向西北方向海拔较高的广南县城推进。(3)龙卷形成的可能机制是:广南盆地内较高的地面温度形成对流性不稳定,盆地东侧对流单体下方的冷池出流进入盆地并向西扩张,冷暖空气的交汇使新的单体开始沿辐合切变线触发,其下方的冷池与环境温度差有利于龙卷生成。随后该对流单体沿盆地西侧的地形发展成狭长形态,并在风暴低层形成初始涡旋,地形强迫作用加强了初始涡旋上空的抬升运动,使其向上倾斜拉伸的同时涡度增加,最终形成此次龙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环境潜势 复杂地形 初始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气象防雷技术的发展微探
7
作者 张俊逸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第26期196-198,共3页
雷电天气是当前时代十分普遍的天气状况,属于自然界的放电现象之一。雷电气象的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多是不良影响,可能造成人身安全风险以及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要注意气象防雷技术的使... 雷电天气是当前时代十分普遍的天气状况,属于自然界的放电现象之一。雷电气象的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多是不良影响,可能造成人身安全风险以及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要注意气象防雷技术的使用,借助先进的技术防止雷电天气带来的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就简单论述了雷电的形成原理及活动参数,分析现代气象防雷设备的安装情况以及防雷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现代气象防雷的关键技术内容,最后探讨现代气象防雷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现代气象防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闪电活动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永斌 赵晓兰 +1 位作者 胡颖 殷娴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8-734,共7页
应用2017—2018年云南省VLF/LF三维闪电定位数据和1987—2006年云南省人工雷暴日观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雷都”西双版纳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网格法将闪电定位数据转化为网格雷电活动日,研究人工观测雷暴... 应用2017—2018年云南省VLF/LF三维闪电定位数据和1987—2006年云南省人工雷暴日观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雷都”西双版纳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网格法将闪电定位数据转化为网格雷电活动日,研究人工观测雷暴日与闪电定位监测资料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雷电活动从3月就开始逐渐增多,峰值出现在7—8月。就闪电频次而言,云闪少于地闪、正闪少于负闪,正地闪明显多于云南省其他地区。11月闪电强度较大,但频次较少;7月闪电频次较多,但强度较小。云闪多发生在8 km以下,平均高度为4.914 km。地闪和云闪密度分布一致,北部高而南部和东西部低;云闪的强度明显高于地闪,但在空间分布上均是北部弱而南部和东西部强。人工观测雷暴日与网格雷电活动日的逐月分布特征较一致。研究还表明:西双版纳在云南省范围内是人工观测雷暴日最多区域,也是网格雷电活动日最多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云闪 雷暴日 网格雷电活动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农业气象防雷工作的现状及优化路径
9
作者 张剑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第26期193-195,共3页
农业一直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支柱产业,对于其他行业的正常运行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特色农业经济与城乡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使得农业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 农业一直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支柱产业,对于其他行业的正常运行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特色农业经济与城乡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使得农业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是从一直以来的农业发展经验分析,气候因素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很大,会直接干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甚至一些恶劣天气、气象灾害等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绝产,所以需要关注这个问题。其中,雷电因素造成的影响也较大,为了排除这些影响,就出现地区开展科学的气象防雷工作,避免雷电天气过于强烈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农业气象防雷工作的开展进行简单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气象防雷工作 现状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东川区不同海拔高度水稻生长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永斌 朱勇 +2 位作者 朱斌 张茂松 黄中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10-1416,共7页
【目的】为深入认识不同生长环境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在昆明市东川区4个不同海拔地点进行籼稻和粳稻盆栽试验。【结果】随海拔高度升高,因有效积温减少、热量强度减弱,水稻孕穗期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降低、... 【目的】为深入认识不同生长环境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在昆明市东川区4个不同海拔地点进行籼稻和粳稻盆栽试验。【结果】随海拔高度升高,因有效积温减少、热量强度减弱,水稻孕穗期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降低、光饱和点和CO2饱和点增大,即光合强度下降;并引起水稻生殖生长后期光饱和点减小,暗呼吸和光呼吸速率及光补偿点增大,即光合效率和光合积累量下降。进而造成茎鞘和叶片干重、叶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明显下降。【结论】昆明市东川区适宜籼稻和粳稻种植的海拔上限分别为低于1500 m和低于2000 m。较高海拔区低温对籼稻有效穗数、对粳稻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影响突出。不同海拔高度水稻生长特征指标和产量性状的差异,主要是气温变化而引发水稻光合效应、生长发育变化和低温不利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长 海拔 光合响应 产量性状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计在卫星发射信号遥感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秦江 雷连发 +2 位作者 王皓 陈瑞 朱磊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2,共7页
2022年10月,在西安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进行常规大气观测实验期间,发现一个频率约为25 GHz的卫星发射信号,对微波辐射计常规观测产生了明显干扰。针对该观测事实,文章首次对微波辐射计被动遥感观测卫星发射电磁波信号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 2022年10月,在西安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进行常规大气观测实验期间,发现一个频率约为25 GHz的卫星发射信号,对微波辐射计常规观测产生了明显干扰。针对该观测事实,文章首次对微波辐射计被动遥感观测卫星发射电磁波信号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针对性观测实验,结果发现该卫星发射信号主要在24.4~25.6 GHz范围内,中心频率约为25 GHz,同轨道共有3颗卫星,飞行间隔约8 h,在25 GHz附近卫星发射电磁波到达微波辐射计天线口面辐射亮温超过400 K;该组卫星轨道周期为24 h,属于倾斜同步轨道卫星。进一步利用微波辐射计观测的亮温,深入分析计算得到卫星的等效辐射功率约为66.9 dBW。本次实验观测为地基微波辐射计未来避免卫星的干扰和进一步改进设计与应用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可以看出地基微波辐射计在卫星跟踪监测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亮温 卫星 倾斜同步轨道 等效辐射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高原地区短时强降水与雷电活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殷娴 胡颖 尹丽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3,共9页
为了研究短时强降水过程与雷电活动过程的相关性,统计了2012—2016年云南省126个国家级气象站的短时强降水次数和降水量,以及强降水时段内、强降水前1小时站点周边50公里、30公里、1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地闪次数。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分析强... 为了研究短时强降水过程与雷电活动过程的相关性,统计了2012—2016年云南省126个国家级气象站的短时强降水次数和降水量,以及强降水时段内、强降水前1小时站点周边50公里、30公里、1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地闪次数。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分析强降水过程发生时、过程前1小时周边不同尺度范围内地闪发生的概率。同时应用相关回归方法分析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量与地闪次数的相关性,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并对方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低纬高原地区春夏季节,80%的短时强降水过程伴随有闪电活动发生,70%左右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前1小时,就有闪电活动发生。同时,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量与地闪次数存在函数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地闪次数可作为区域强降水过程降水量的预测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雷电活动 地闪概率 多元回归 模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闪电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清倩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21期146-147,167,共3页
本文通过昆明市2013—2015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闪电活动的日变化、月变化、闪电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负闪占闪电总数的96.33%;闪电主要集中在6月和8月;闪电活动日分布主要活跃在14:00—20:00时;总地闪和负闪闪电强度主要集... 本文通过昆明市2013—2015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闪电活动的日变化、月变化、闪电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负闪占闪电总数的96.33%;闪电主要集中在6月和8月;闪电活动日分布主要活跃在14:00—20:00时;总地闪和负闪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KA,正闪强度主要集中在10-70KA;昆明市闪电密度由北到南,由东到西逐渐增强,平均闪电密度为3.29次/km2·a,最大闪电密度为8.46次/k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空间分布 闪电强度 闪电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