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宏屏 《云南林业》 2011年第2期43-44,共2页
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从1984年开始启动,经过26年的探索、建立、扩大、改革、创新,现已成为加速云南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加快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林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单位。
关键词 林业行政执法 有害生物防治 云南 展望 组成部分 生态建设 林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作用
2
作者 杨开兴 《云南林业》 2020年第10期74-79,共6页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组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自然环境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害生物严重影响着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现代林业建设必须要做好有害生物的防治。通过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进行详细阐述,...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组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自然环境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害生物严重影响着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现代林业建设必须要做好有害生物的防治。通过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进行详细阐述,并总结了我国目前的防控现状及主要防控手段,提出了加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建设、加强对高新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建立合理的林业生物病害防控机制等发展策略,推动我国林业的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资源 有害生物防控 现代林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林地薇甘菊防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云琴 季梅 +3 位作者 刘凌 户连荣 张知晓 泽桑梓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薇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引起广泛关注,因其入侵能力强,给入侵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威胁。本文系统总结云南省林地薇甘菊防治研究进展:开发出"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薇甘菊风险评估管理信息系统"... 薇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引起广泛关注,因其入侵能力强,给入侵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威胁。本文系统总结云南省林地薇甘菊防治研究进展:开发出"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薇甘菊风险评估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薇甘菊在云南省潜在分布区域预测的可靠性;筛选及复配出林地防效好的森草净+2,4-D钠盐,对土壤相对较为安全的2,4-D+敌草快复合药剂;选用旱冬瓜、千果榄仁、柱花草等替代控制薇甘菊,防控的同时还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发现薇甘菊颈盲蝽是控制薇甘菊的专化性强且取食量大的重要天敌昆虫,实现了对薇甘菊种子扩散和无性传播的有效控制。对薇甘菊的防治,集成了监测预警、应急除治、生物防治、生态修复技术,形成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但其防控仍是局部的,未来还需要不断突破,使对薇甘菊的局部应急防控逐步转为大面积的持续生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林地 薇甘菊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松墨天牛地理分布及危害程度调查 被引量:14
4
作者 徐正会 段艳 +2 位作者 史胜利 赵宇翔 冯士明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7-43,共7页
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为了预防松材线虫病,采用路线调查法、查迹调查法和样地调查法调查云南省松墨天牛的地理分布与危害程度。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中,尚未发现松墨天牛的县市区13个,占10.1%;有松墨天牛分布的... 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为了预防松材线虫病,采用路线调查法、查迹调查法和样地调查法调查云南省松墨天牛的地理分布与危害程度。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中,尚未发现松墨天牛的县市区13个,占10.1%;有松墨天牛分布的县市区116个,占89.9%。其中轻度危害的县市区85个(65.9%),中度危害的县市区16个(12.4%),重度危害的县市区15个(11.6%);松墨天牛的垂直分布范围为649~3255m,海拔高差2606m;危害的寄主树种有云南松、思茅松、高山松、马尾松和华山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地理分布 危害等级 寄主植物 松材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不同地区松墨天牛生活史比较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徐正会 段艳 +2 位作者 郭萧 陈龙官 冯士明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3-58,64,共7页
为防治松墨天牛和预防松材线虫病,采用林间观察法、查迹调查法和木材解剖法,在12个观测点比较研究云南省不同地区松墨天牛的生活史。松墨天牛在云南省各地1年发生1代,幼虫5龄,以3~4龄幼虫在木质部越冬。成虫期3月下旬至7月上旬,卵期4... 为防治松墨天牛和预防松材线虫病,采用林间观察法、查迹调查法和木材解剖法,在12个观测点比较研究云南省不同地区松墨天牛的生活史。松墨天牛在云南省各地1年发生1代,幼虫5龄,以3~4龄幼虫在木质部越冬。成虫期3月下旬至7月上旬,卵期4月中旬至7月中旬,皮下幼虫期4月下旬至10月中旬,木质部幼虫期7月下旬至次年6月中旬。7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皮下幼虫陆续蛀入木质部时期,蛹期3月上旬至6月下旬。松墨天牛在云南省各地的发育进程不尽相同,主要受气温因素的制约,从滇西南向滇东北方向依次推迟。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伐除虫害木的最佳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松墨天牛 生活史 松材线虫 松树萎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州林地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与防控对策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何艳萍 王自强 +5 位作者 钱石生 梁尚兴 刘宏屏 许丽萍 赵光 泽桑梓 《林业调查规划》 2010年第3期39-43,共5页
迄今红河州主要入侵生物包括橡胶树白根病、橡胶棒孢霉落叶病2种病害,椰心叶甲、红棕象甲、水椰八角铁甲、褐纹甘蔗象4种棕榈科害虫,紫茎泽兰、飞机草等26种有害植物.文章在系统报道全州入侵生物分布、危害特性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外来有... 迄今红河州主要入侵生物包括橡胶树白根病、橡胶棒孢霉落叶病2种病害,椰心叶甲、红棕象甲、水椰八角铁甲、褐纹甘蔗象4种棕榈科害虫,紫茎泽兰、飞机草等26种有害植物.文章在系统报道全州入侵生物分布、危害特性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外来有害生物成功入侵原因包括地理区位、森林生态系统恶化、气候变暖、有害生物适应能力增强、缺乏有效的自然控制机制、检疫执法难度大等.提出加强检疫监管、加大宣传力度、构建监测体系、多渠道筹集防控经费、依法除治等科学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有害生物 入侵现状 防控对策 红河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知晓 泽桑梓 +2 位作者 户连荣 刘凌 季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共7页
茉莉酸甲酯是一种环戊酮衍生物类信号物质,为深入发掘其相关机制及应用,综述了茉莉酸甲酯对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活性功能。茉莉酸甲酯对植物具有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开颖,降低果蔬储藏期氧化作用,改善产品香味品质和提高植物病虫抗逆性... 茉莉酸甲酯是一种环戊酮衍生物类信号物质,为深入发掘其相关机制及应用,综述了茉莉酸甲酯对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活性功能。茉莉酸甲酯对植物具有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开颖,降低果蔬储藏期氧化作用,改善产品香味品质和提高植物病虫抗逆性等活性;对动物表现出乳腺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淋巴癌等肿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在微生物发酵生产中能诱导灵芝酸、麦角甾醇和萜类物质产生。因此,茉莉酸甲酯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农业、医学和发酵工程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甲酯 生物活性 生长代谢 诱导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松褐天牛防治及引诱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泽桑梓 闫争亮 +4 位作者 赵涛 季梅 李浩然 刘宏屏 阮玉灿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0年第3期93-97,共5页
松褐天牛是危害松属植物的主要蛀干害虫,并传播松材线虫病,造成松林大面积死亡。该虫在我国广泛分布,已对我国林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我国对松褐天牛开展了大量的防治及引诱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系... 松褐天牛是危害松属植物的主要蛀干害虫,并传播松材线虫病,造成松林大面积死亡。该虫在我国广泛分布,已对我国林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我国对松褐天牛开展了大量的防治及引诱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系统分析总结了我国松褐天牛防治技术以及引诱技术的研究现状,并论述了此两项技术研究工作的前景,旨在为松褐天牛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 防治技术 引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对寄主繁殖部位的选择试验(英文) 被引量:5
9
作者 陈鹏 李丽莎 刘宏屏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0年第1期15-20,共6页
在室内条件下,对繁殖期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竞争展开了研究。在养虫笼中放入来源同株云南松的2根木段,同时放入2种小蠹,分别放入1种小蠹,观察小蠹对其繁殖材料云南松木段的选择。试验表明,横坑切梢小蠹喜在树皮厚的木段上繁殖... 在室内条件下,对繁殖期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竞争展开了研究。在养虫笼中放入来源同株云南松的2根木段,同时放入2种小蠹,分别放入1种小蠹,观察小蠹对其繁殖材料云南松木段的选择。试验表明,横坑切梢小蠹喜在树皮厚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下部,而云南切梢小蠹喜在树皮薄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上部。从产卵到新成虫羽化,云南切梢小蠹的历期明显短于横坑切梢小蠹,分别为86~89 d和120~125 d。结论:在中国云南,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攻击能力强于横坑切梢小蠹,后者更具次期性害虫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切梢小蠹 横坑切梢小蠹 云南松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甘菊防治机制和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佩云 王忠祥 王健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4期48-51,共4页
薇甘菊以其特殊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特性,使其具有超强的入侵能力和独特的危害能力,如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将严重危害森林和植被,造成生态灾难.文章从难以防治和防治效果不佳的原因2方面对防治效果进行分析,提出科学治理... 薇甘菊以其特殊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特性,使其具有超强的入侵能力和独特的危害能力,如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将严重危害森林和植被,造成生态灾难.文章从难以防治和防治效果不佳的原因2方面对防治效果进行分析,提出科学治理薇甘菊的技术路线、步骤,从物理防除、化学防除、生物防治、生态修复控制几方面阐述具体治理措施.并提出整合各类营造林、森林培育项目,控制传播源,加强培训、宣传和群防群治等相关配套的保障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传播与危害 防治机制 治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薇甘菊防治对策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佩云 王忠祥 +2 位作者 王健 周平阳 何冬梅 《山东林业科技》 2011年第6期67-70,共4页
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初步系统提出薇甘菊的科学预防和治理的基本思路、技术线路、控制体系、防治措施及其森林培育技术。
关键词 薇甘菊 危害 预防 治理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主栽核桃品种对叶枯病菌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贺占雪 泽桑梓 +1 位作者 杨斌 赵宁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45-47,共3页
为评价云南核桃主栽品种对叶枯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disseminata的抗性,采用离体接种的方法,将病原菌P.disseminata接种到栽培的31个核桃品种嫩叶上,5d后对病斑面积均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接种P.disseminata后,不同品种的核桃... 为评价云南核桃主栽品种对叶枯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disseminata的抗性,采用离体接种的方法,将病原菌P.disseminata接种到栽培的31个核桃品种嫩叶上,5d后对病斑面积均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接种P.disseminata后,不同品种的核桃抗病能力存在差异,31个核桃品种中,抗病品种20个,分别为夹棉大麻、大包壳、大泡核桃、三台核桃、新新2号、漾杂一号、云新90306、漾杂二号、夹棉小麻、云新90301、云新云林、漾杂三号、纸皮核桃、小胖若核桃、云新高原、青皮大泡、小圆果、新翠丰、桐子果、大木瓜核桃;中抗品种8个,分别为新早丰、云新90303、大尖嘴、方壳核桃、娘青核桃、四方果、漾江一号、细皮核桃;中感品种1个,为扎343;感病品种2个,为小泡核桃和圆菠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叶枯病 抗性评价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9
13
作者 肖波 卢世栋 +3 位作者 杨斌 陈玉惠 泽桑梓 赵宁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2期55-58,63,共5页
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以云南临沧、大理、楚雄、曲靖、保山和昭通等县(市)核桃主栽地区的398份感病核桃病叶和果实为样本,采用实验室组织培养与仪器检测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云南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 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以云南临沧、大理、楚雄、曲靖、保山和昭通等县(市)核桃主栽地区的398份感病核桃病叶和果实为样本,采用实验室组织培养与仪器检测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云南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结果表明:云南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菌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和核桃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rboricola),2种病原菌的分离率和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即成团泛菌的分离率高于核桃黄单胞杆菌,而核桃黄单胞杆菌的致病力高于成团泛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细菌性黑班病 生理生化特性 病原菌 鉴定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甘菊颈盲蝽基础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泽桑梓 王海帆 +1 位作者 季梅 谢世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4-69,共6页
薇甘菊颈盲蝽是控制薇甘菊极为重要的一种本土天敌昆虫,现须人工促繁开发利用薇甘菊颈盲蝽持续控制薇甘菊,对其基础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结合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云南省瑞丽市薇甘菊重要天敌昆虫颈盲蝽(Pachyp... 薇甘菊颈盲蝽是控制薇甘菊极为重要的一种本土天敌昆虫,现须人工促繁开发利用薇甘菊颈盲蝽持续控制薇甘菊,对其基础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结合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云南省瑞丽市薇甘菊重要天敌昆虫颈盲蝽(Pachypeltis sp.)的生物学习性、生活史和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以及若虫的龄期划分。通过室内饲养颈盲蝽若虫并结合其头宽值频次和形态特征,将颈盲蝽若虫分为5龄,1~5龄若虫的头宽值分别为(0.36±0.04)、(0.50±0.04)、(0.65±0.03)、(0.87±0.04)、(1.03±0.04)mm,并详细描述各龄若虫的形态特征。该虫在瑞丽地区1年发生3代,以卵的形式在薇甘菊叶柄及幼嫩茎秆皮层内越冬,具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确定薇甘菊颈盲蝽各世代的发生历期,并编制在瑞丽地区的生活史表,详细观察并记录成虫的羽化、交尾、产卵等习性和若虫的活动、取食以及蜕皮等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颈盲蝽 生活史 若虫 生物学习性 虫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主栽核桃品种对Phyllosticta juglandis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贺占雪 泽桑梓 +1 位作者 杨斌 赵宁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1989-1992,共4页
通过离体接种、聚类分析法分析云南主栽的31个核桃品种对叶斑病病原菌Phyllosticta juglandis的抗性。试验表明,接种病原菌Phyllosticta juglandis后,纸皮核桃、云新高原2个品种未发病,夹棉大麻病斑面积最小,为0.6mm^2,圆菠萝的病斑面... 通过离体接种、聚类分析法分析云南主栽的31个核桃品种对叶斑病病原菌Phyllosticta juglandis的抗性。试验表明,接种病原菌Phyllosticta juglandis后,纸皮核桃、云新高原2个品种未发病,夹棉大麻病斑面积最小,为0.6mm^2,圆菠萝的病斑面积最大,为1175mm^2。以欧式距离2. 5为聚类分割点,将云南主栽的31个品种分为16个抗病品种、7个中抗品种、6个中感品种、1个感病品种和1个高感品种。研究结果表明,聚类分析结果与接种结果相吻合,说明此次试验聚类结果符合接种后病斑大小的分布规律,不同核桃品种对同一病原菌引起的叶斑病的抗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叶斑病 Phyllosticta juglandis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脲酶活性调控因素和脲酶活性细菌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知晓 泽桑梓 +2 位作者 户连荣 刘凌 季梅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73,共9页
为探究利用脲酶活性细菌调控土壤脲酶活性的可行性,以土壤、土壤关联脲酶活性材料及土壤无关联脲酶活性材料为对象,采用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脲酶活性细菌分离及其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包括土壤脲酶细菌在内的土壤脲酶相关理化性质,... 为探究利用脲酶活性细菌调控土壤脲酶活性的可行性,以土壤、土壤关联脲酶活性材料及土壤无关联脲酶活性材料为对象,采用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脲酶活性细菌分离及其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包括土壤脲酶细菌在内的土壤脲酶相关理化性质,并分析了土壤与其关联材料及其他环境中脲酶活性细菌的种类及系统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有机质、总氮、C/N、硝酸根离子、无机氮含量是土壤脲酶活性的关联因素,且土壤有机质、C/N和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是直接影响因素。通过细菌分离和16s rRNA测序,土壤中分离出2门5属9种脲酶活性细菌,厚壁菌门是优势类群,土壤关联脲酶活性材料中发现3门8属9种脲酶活性细菌,变形菌门是优势类群。仅粪产碱菌和绿脓杆菌2种细菌在2种材料(即土壤及土壤关联脲酶活性材料)中均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脲酶 脲酶活性 脲酶活性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甘菊替代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知晓 泽桑梓 +2 位作者 季梅 刘凌 户连荣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3-128,共6页
薇甘菊可持续性管理是保护生态安全的必要措施,利用植物替代种植防控薇甘菊是一种新战略。为发掘可替代种植防控薇甘菊的植物及有效替代种植模式,对不同播种密度下7种草本植物和5种林木与薇甘菊混合种植的防治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 薇甘菊可持续性管理是保护生态安全的必要措施,利用植物替代种植防控薇甘菊是一种新战略。为发掘可替代种植防控薇甘菊的植物及有效替代种植模式,对不同播种密度下7种草本植物和5种林木与薇甘菊混合种植的防治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3 000粒/m2的密度混合种植下薇甘菊的主茎长度、分枝数和生物量柱花草分别是0.88m、0.48枝和0.06g;东非狼尾草则分别是0.79m、0.93枝和0.07g;勃氏甜龙竹混合种植薇甘菊盖度为0.00%。上述数据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利用植物(如柱花草、东非狼尾草和勃氏甜龙竹)进行替代种植,可以有效防治薇甘菊。采取林木-草本混种的方式将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薇甘菊替代种植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替代种植 替代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黑木耳中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3
18
作者 冯小飞 赵宁 +1 位作者 泽桑梓 杨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35-38,共4页
为深入了解黑木耳的营养价值,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黑龙江(东北)与云南省临沧市、丘北县和凤庆县4个产地黑木耳中1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样品中含有丰富的钙、镁、... 为深入了解黑木耳的营养价值,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黑龙江(东北)与云南省临沧市、丘北县和凤庆县4个产地黑木耳中1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样品中含有丰富的钙、镁、钾、磷、铁、铜、锌、硅等人体必需矿质元素;不同产地的黑木耳中同一种矿质元素的含量不同,黑龙江黑木耳的人体所需的矿质元素Ca、Co、Fe、P、Zn、Cr含量较高,分别达9838.82μg/g、0.44μg/g、701.48μg/g、1 963.22μg/g、32.6μg/g和1.74μg/g;凤庆黑木耳的人体所需的矿质元素Cu、K和Se含量较高,分别为14.79μg/g、9 700.51μg/g和8.35μg/g;丘北黑木耳矿质元素含量较低,Ca、Mg、P、Fe、Cu和Zn含量仅有2 317.61μg/g、2 255.31μg/g、1 082.45μg/g、423.47μg/g、3.75μg/g和17.95μg/g。黑龙江和云南凤庆黑木耳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矿质元素 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锈赭缘蝽臭腺分泌物的化学成分及其驱避作用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大伟 赵宁 +4 位作者 冯小飞 杨发忠 杨思林 泽桑梓 杨斌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8-152,共5页
为研究锈赭缘蝽臭腺分泌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态学功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锈赭缘蝽幼虫和成虫的臭腺分泌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锈赭缘蝽臭腺分泌物及4种单组分化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驱避作用... 为研究锈赭缘蝽臭腺分泌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态学功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锈赭缘蝽幼虫和成虫的臭腺分泌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锈赭缘蝽臭腺分泌物及4种单组分化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驱避作用。结果表明:锈赭缘蝽成虫臭腺分泌物中共检测出16种化合物,其中己醛和乙酸己酯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5.8%和16.78%,长链烷烃二十七烷的含量为14.92%;锈赭缘蝽幼虫臭腺分泌物中共检测出11种化合物,其中4-氧代-2-己烯醛的含量高达57.5%,2-己烯醛和2-辛烯醛的含量分别为8.43%和28.62%。锈赭缘蝽成虫和幼虫的臭腺分泌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均有显著的驱避作用,而且4种在臭腺分泌物中含量较高的单组分化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也有显著的驱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赭缘蝽 臭腺分泌物 化学成分 云南切梢小蠹 驱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油茶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凌 季梅 +3 位作者 泽桑梓 周楠 陈福 闫争亮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23-1627,共5页
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以滇东南文山州作为调查地,运用传统方法调查和分析了油茶节肢动物群落中植食性、天敌和中性节肢动物类群的结构组成。结果表明,滇东南油茶节肢动物16目98科234种,其中,植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10目63科161种,天敌亚... 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以滇东南文山州作为调查地,运用传统方法调查和分析了油茶节肢动物群落中植食性、天敌和中性节肢动物类群的结构组成。结果表明,滇东南油茶节肢动物16目98科234种,其中,植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10目63科161种,天敌亚群落9目33科69种,中性节肢动物亚群落1目4科4种。滇东南油茶节肢动物天敌亚群落中捕食性天敌昆虫38种,相对丰盛度为0.1452,寄生性天敌昆虫19种,相对丰盛度为0.0213,蜘蛛类群12种,相对丰盛度为0.0213。综合滇东南油茶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其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Mc Intosh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分别为0.8397、3.0519、0.6161、0.7630和0.1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云南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