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洱市旅游气象服务发展对策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莹 后秀芳 白永恩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6期145-147,共3页
旅游业是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的产业,气象条件是影响旅游质量和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尤其是随着普洱建设国际生态旅游胜地,气象服务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通过分析... 旅游业是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的产业,气象条件是影响旅游质量和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尤其是随着普洱建设国际生态旅游胜地,气象服务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通过分析普洱市旅游气象服务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为普洱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气象科技支撑,以保障普洱市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气象服务 气候状况 普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市牛油果特色气象服务研究——以孟连县为例
2
作者 陈莹 周琳 +1 位作者 吴志美 者益庆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2期100-102,共3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省普洱市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牛油果种植与气象条件关系紧密,对避免或减少因气象因素而引起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阐明了孟连县自然条件与牛油果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省普洱市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牛油果种植与气象条件关系紧密,对避免或减少因气象因素而引起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阐明了孟连县自然条件与牛油果产业发展现状、牛油果气象服务现状,分析了孟连县牛油果气象服务需求,提出了气象助力牛油果产业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 牛油果 普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2年云南思茅酸雨变化特征分析
3
作者 后秀芳 陈莹 +1 位作者 谢时杨 杨关盈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1期177-179,共3页
利用云南省思茅地区2016—2022年酸雨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结合后向轨迹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思茅地区酸雨的变化趋势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2年思茅地区降水除2020年外,呈现pH年均值整体升高、酸雨频率下降的趋势,表明该地区酸... 利用云南省思茅地区2016—2022年酸雨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结合后向轨迹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思茅地区酸雨的变化趋势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2年思茅地区降水除2020年外,呈现pH年均值整体升高、酸雨频率下降的趋势,表明该地区酸雨状况正在逐步好转;月均pH值与月降水量基本一致,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特征,月酸雨频率夏季最低,冬季最高;风向对思茅地区的酸雨频率具有明显影响,静风条件下酸雨频率最高,E-ESE-SE-SSE来向的风、SSW-SWWSW-W来向风导致的酸雨频率较高,结合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思茅地区周边的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烧荒等引起的污染物输送是影响思茅地区酸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 酸雨 频率 后向轨迹 烧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市不同等级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晓君 郑媛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8-877,共10页
利用探空资料、CIND3830-CC天气雷达和地面观测资料,以2013—2020年云南普洱市21次冰雹天气过程为样本,将冰雹直径≥20 mm的风暴单体定义为大冰雹风暴单体,5 mm≤直径<20 mm的风暴单体定义为中冰雹风暴单体,直径<5 mm的风暴单体... 利用探空资料、CIND3830-CC天气雷达和地面观测资料,以2013—2020年云南普洱市21次冰雹天气过程为样本,将冰雹直径≥20 mm的风暴单体定义为大冰雹风暴单体,5 mm≤直径<20 mm的风暴单体定义为中冰雹风暴单体,直径<5 mm的风暴单体定义为小冰雹风暴单体(GB/T27957—2011),对比分析小冰雹、中冰雹、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冰雹风暴单体的共同特征是:高顶高底结构、风暴的高质心伸展高度≥5 km、回波梯度较大、组合反射率CR≥55 dBz、垂直液态水含量VIL≥23 kg·m^(-2)、45 dBz顶高H_(45 dBz)≥7.5 km、H_(45 dBz)-H 0℃≥2.8 km。67%的冰雹风暴单体在降雹前5~10 min出现VIL跃增现象,跃增幅度越大,相应VIL越大。冰雹风暴单体均存在明显的辐合特征,大冰雹风暴单体往往具有中气旋特征。大冰雹风暴单体的VIL/H、H_(50 dBz)-H-20℃和成熟阶段持续时间均显著大于中、小冰雹风暴单体的相同指标。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回波悬垂结构、DVIL(VIL/ET)和旋转速度往往多(大)于中、小冰雹风暴单体的相同指标。回波顶高(ET)、VIL跃增特征、TBSS和V形缺口都不能作为识别不同等级冰雹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等级 预报 回波特征 径向速度 垂直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普洱市古茶树气候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高敏 罗庆仙 罗琦 《中国茶叶》 2010年第7期16-18,共3页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种茶历史造就了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在全市广泛分布。前几年用古茶树制普洱茶成为厂家、商家炒作的热点,掠夺性采茶、砍树采茶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古茶树资源面临着生存危机。古茶树...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种茶历史造就了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在全市广泛分布。前几年用古茶树制普洱茶成为厂家、商家炒作的热点,掠夺性采茶、砍树采茶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古茶树资源面临着生存危机。古茶树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已与周围各项环境因子形成了紧密的依存关系,它们的适应性非常脆弱,光强、温度、湿度、土壤等细小的变化都会使古茶树产生不适反应,因此了解和掌握古茶树周边气象环境条件是保护古茶树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分析 古茶树 普洱市 GIS 气候 自然环境 茶树资源 依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不同影响系统下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大气环境特征和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泓 闵颖 +2 位作者 许彦艳 纳丽佳 业红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83,共1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逐时和逐5 min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昆明CINRAD/CC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滇中地区2021年主汛期不同影响系统下的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了降水特征、环流形势、大气环境特征以...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逐时和逐5 min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昆明CINRAD/CC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滇中地区2021年主汛期不同影响系统下的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了降水特征、环流形势、大气环境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的结构、形状、演变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影响系统差异主要在于500 hPa天气系统不同,700 hPa都有切变线影响,但是形成原因各异,地面均有辐合线或弱冷锋配合。3次过程的环境条件在不稳定层结、近地层水汽、垂直风切变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具有一致性,但是在大气整层可降水量、对流有效位能、SWEAT指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流回波的形状有点状回波、块状回波、带状回波、絮状回波等。对流风暴分为高质心型、低质心型以及混合型;短时强降水有单独出现某种对流风暴类型的阶段,也有多种对流风暴类型同时出现的阶段;CAPE值和SWEAT指数与对流风暴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强回波剖面呈柱状结构或者塔状结构,35 dBz强回波接地,而没有悬垂特征。短时强降水多产生于长时间停滞型或移动缓慢型的对流回波,还有部分短时强降水产生于“列车效应”中。短生命周期的单体生消形成的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绝大部分在1 h以内,但是单体合并组织和反复生消或者“列车效应”形成的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常在1~3 h。高质心型对流风暴产生的瞬时雨强可达10 mm·(5min)-1以上,低质心型和混合型对流风暴可产生的雨强范围较大,大多在3~10 mm·(5min)-1,少数也可达到10 mm·(5min)-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流形势 大气环境条件 雷达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冰雹的预报预警方法研究 被引量:56
7
作者 段鹤 严华生 +2 位作者 马学文 罗庆仙 刘建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4-185,共12页
利用普洱市探空资料、CIND3830-CC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2004—2011年滇南普洱、西双版纳冰雹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冰雹4个预报指标:(1)当单体回波满足冰雹云的初始特征和发展阶段特征时,可预报未来出现冰雹的可... 利用普洱市探空资料、CIND3830-CC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2004—2011年滇南普洱、西双版纳冰雹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冰雹4个预报指标:(1)当单体回波满足冰雹云的初始特征和发展阶段特征时,可预报未来出现冰雹的可能较大,预报提前60 min以内;(2)当回波的组合反射率≥55 dBz、宽度≥12.0 km、梯度≥15 dBz·km^(-1)、H_(45 dBz)≥7.5 km、2—5月H_(45 dBz)-H_0≥3.1 km且H_(45 dBz)-H_(-20)≥-0.5 km、6-8月H_(45 dBz)-H_0≥2.0 km且H_(45 dBz)-H_(-20)≥-1.2km、VIL≥30 kg·m^(-2)、D_(VIL)≥3.0 g·m^(-3)时,预报有冰雹发生,预报提前12~102 min;(3)当回波具有弱切变特征、45 dBz回波顶高≥7.5 km、2—5月H_(45 dBz)-H_0≥3.1 km且H_(45 dBz)-H_(-20)≥-0.5 km、6—8月H_(45 dBz)-H_0≥2.0 km且H_(45 dBz)-H_(-20)≥-1.2 km时,可预报有冰雹出现,预报提前18~54 min;(4)若除去飑线和下击暴流回波,当回波的VIL≥30 kg·m^(-2)、D_(VIL)≥3.0 g·m^(-3)时,可预报有冰雹出现,预报提前12~54 min。此外,还总结了冰雹云的生命期特征等,并利用2012年发生的冰雹天气过程检验了预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冰雹 统计特征 垂直剖面 飑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的多普勒统计特征及识别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段鹤 严华生 +2 位作者 王晓君 刘建平 白永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16-1227,共12页
利用普洱CIND3830-CC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对2004—2009年滇南普洱、西双版纳典型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的识别方法和预报指标。结果表明:冰雹云初... 利用普洱CIND3830-CC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对2004—2009年滇南普洱、西双版纳典型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的识别方法和预报指标。结果表明:冰雹云初始回波中心强度在40 dBz左右,高度在5 km左右,接近0℃层高度。冰雹云径向速度≥10m·s^(-1),辐合特征明显,97%的移速≥30 km·h^(-1),中心强度为55~69 dBz。97%的冰雹云的45 dBz回波顶高≥7.5 km,92%的冰雹云的45 dBz回波顶高超过-20℃层高度;大风回波可分为4种类型。96%的大风回波径向速度≥10 m·s^(-1),50%的辐合特征明显,85%的移速≥30 km·h^(-1),大风回波中心强度为30~55 dBz;强降水回波的辐合特征明显,79%的回波径向速度<10 m·s^(-1),85%的移速<30 km·h^(-1),回波强度集中在40~45 dBz,高度集中在6.5 km以下,强中心高度低于4.5 km,85%的强降水回波移速<30 km·h^(-1)。这些特征可为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统计特征 大风 短时强降水 垂直剖面 飑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型缺口在C波段多普勒雷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夏文梅 王晓君 +1 位作者 孙康远 段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3,共7页
利用普洱CIND3830-CC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004—2013年普洱C波段天气雷达中V型缺口的统计特征、V型缺口与地面降雹的对应关系,并对V型缺口在冰雹预警方面的应用及其对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利用普洱CIND3830-CC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004—2013年普洱C波段天气雷达中V型缺口的统计特征、V型缺口与地面降雹的对应关系,并对V型缺口在冰雹预警方面的应用及其对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V型缺口的最佳观测仰角为0.5°~2.4°,垂直高度上,V型缺口的高度出现在2.1~6.5 km。(2)将V型缺口分为2种类型,第一类为块状强回波单体径向后侧的V型缺口,第二类为片状或块状多单体回波径向后侧的V型缺口。(3)第一类V型缺口的组合反射率(CR)为50~66 dBz,普遍≥55 dBz,出现冰雹的几率为69%。(4)第二类V型缺口的CR为47~64 dBz,普遍为50~55 dBz,出现冰雹的几率为29%。(5)当出现V型缺口、H_(45 dBz)≥7.5 km、CR≥55 dBz时,可预报有冰雹出现,准确率达100%,V型缺口对冰雹预警的时间提前量为5~102 min。此外,得出了V型缺口内冰雹回波的识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C波段天气雷达 冰雹 V型缺口 统计分析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强降水特征统计及临近预警 被引量:86
10
作者 段鹤 夏文梅 +2 位作者 苏晓力 王秀英 刘建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94-1206,共13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对2010 2012年,滇西南普洱、西双版纳537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三种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分别是:低质心弱辐合型短时强降水、低质心辐合型短时强降水、高质心短时强降水。...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对2010 2012年,滇西南普洱、西双版纳537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三种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分别是:低质心弱辐合型短时强降水、低质心辐合型短时强降水、高质心短时强降水。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的强度特征、移速特征、生命期特征、垂直风切变特征等,探讨了辐合作用与强降水维持时间的关系、辐合切变量与雨强的关系、D_(VIL)与降水量的关系。并得出预警方法:满足如下条件时,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可能较大:(1)低质心强降水中,回波无倾斜特征,强度以40~45 dBz为主,强度从低层到高层维持或缓慢减弱,大部分回波的H_((40dBz))≥H_0,且0℃层高度上40 dBz的回波的累计长度/回波移速≥0.67 h(辐合切变量≥2.2 m·s^(-1)时,累计长度/回波移速≥0.50 h),预报提前时间30~40 min。(2)高质心强降水中,强回波边缘存在宽≥3 km、强度为40~45 dBz的回波,且0℃层高度上40 dBz的回波的累计长度/回波移速≥0.47 h,预报提前时间28 min左右。此外,对短时强降水成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短时强降水 统计特征 垂直剖面 飑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体散射长钉(TBSS)在C波段雷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晓君 夏文梅 +1 位作者 段鹤 王秀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80-1388,共9页
利用普洱CIND3830-CC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004-2013年普洱C波段天气雷达中27次三体散射长钉(TBSS)的统计特征、地面降雹与TBSS的对应关系,并对TBSS在冰雹预警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C波段雷达中,... 利用普洱CIND3830-CC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004-2013年普洱C波段天气雷达中27次三体散射长钉(TBSS)的统计特征、地面降雹与TBSS的对应关系,并对TBSS在冰雹预警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C波段雷达中,产生TBSS的回波的反射率因子范围为55.0<sup>6</sup>8.4 dBz,70%的TBSS出现在反射率因子≥60 dBz时。(2)TBSS的维持时间为10<sup>7</sup>9 min,63%的TBSS维持时间超过20 min。(3)TBSS一般出现在4.0<sup>9</sup>.5 km,最低出现在2.6 km,最高出现在11.4 km。(4)TBSS长5.6<sup>2</sup>2.4 km,宽1.5<sup>1</sup>4.6 km,TBSS宽度与强回波区径向外侧的60 dBz以上回波的面积成正比,但TBSS的长度与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强度和宽度无明显对应关系。(5)出现TBSS时,59%的回波出现了降雹,11%的回波出现了强冰雹。(6)出现TBSS且出现降雹的过程中,TBSS预报冰雹的时间提前量为5<sup>1</sup>00 min,平均为34.5 min。(7)在出现TBSS且出现降雹的过程中,TBSS的宽度与冰雹的大小或降雹密度成正比。此外,分析了出现TBSS但未降雹的原因,找出了TBSS配合垂直液态水含量密度(D<sub>VIL</sub>)和45 dBz伸展高度、TBSS配合回波宽度和45 dBz伸展高度的预报冰雹的方法,在出现TBSS特征的回波中,上述方法的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9%和94%(临界成功指数为0.89和0.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波段天气雷达 冰雹 TBSS特征 统计分析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滇西南一次强风暴过程形成机制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12
作者 高正南 陈卓 +3 位作者 姚自伟 何泉威 段玮 杨素雨 《气象》 2025年第8期978-992,共15页
利用C波段天气雷达产品和多源观测资料,对2023年3月13-15日滇西南持续性强风暴天气过程及昼夜不同时段的2个典型风暴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风暴天气过程发生在地面冷锋东退、低(高)空西南急流建立并加强、中层西北气流持续侵入的环... 利用C波段天气雷达产品和多源观测资料,对2023年3月13-15日滇西南持续性强风暴天气过程及昼夜不同时段的2个典型风暴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风暴天气过程发生在地面冷锋东退、低(高)空西南急流建立并加强、中层西北气流持续侵入的环流背景下,风暴在中、高空急流交角附近初生并发展加强。滇西南地区低层暖平流与中层冷平流持续且稳定的输送,加剧了环境大气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为826.6~1481.6 J·kg^(-1),0~3 km、0~6 km垂直风切变分别为14.4~19.9 m·s^(-1)、27.6~34.5 m·s^(-1),高度层结不稳定和强垂直风切变为致灾性风暴初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昼发型风暴由暖平流强迫偏南风抬升配合地面弱辐合线耦合触发,无量山脉两侧显著的水汽、热力差异使得风暴的发展得以增强,而夜发型风暴则初生于中低空斜压锋生区附近,在东移过程中由迎风坡强迫抬升作用触发,并在西南低空急流配合下发展加强。在昼夜差异和不同地形强迫影响下,风暴单体雷达回波特征各异:1号单体风暴具有入流缺口、有界弱回波区(BWER)和“V”型缺口等雷达回波形态特征,径向速度表现出中气旋结构,降雹时段内平均组合反射率为60.5 dBz,平均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为36.1 kg·m^(-2),平均液态水含量密度(VILD)为4.0 g·m^(-3);2号单体风暴回波则表现有显著的后侧入流急流和前侧入流缺口,回波对地形响应特征更为明显,跨越澜沧江后强回波面积、VIL和VILD出现跃增,VILD由1.7 g·m^(-3)增大至4.5 g·m^(-3)。风暴单体生命史及地面灾害性天气表现迥异:1号单体风暴生命史长达6 h,影响期间持续伴随降雹,过境前后地面出现雷暴大风天气,后期降水相态转变为冰雹混合20 mm·h^(-1)以上的短时强降水;2号单体风暴生命史为3 h,仅在单体发展后期出现降雹,其他类型对流天气并不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暴 对流初生 超级单体风暴 回波特征 地形 昼夜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