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兴帜 梁昭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
精神家园是人民情感依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的场所,通过人们具象化的社会实践得以呈现,其中共同的文化纽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媒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 精神家园是人民情感依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的场所,通过人们具象化的社会实践得以呈现,其中共同的文化纽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媒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礼俗与社会、祖先与神灵等各类关系的规训与恪守,以及对于家国情怀的实践。从家园遗产的视角来看,春节的原生主体是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并以“一体多元”的模式呈现;春节的内容主要关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祝愿、国家繁荣昌盛的期许、普天同庆的愿景等,而其蕴含的中国人对于个体、家庭、国家、人类社会认知的价值观则是通过节日期间各类文化事象的践行与分享来实现。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春节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又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智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被引量:12
2
作者 包智明 颜其松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0-136,共17页
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与中介分析等方法,分析当地居民的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和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当地环境风险感知、全球环境风险感知和环保支付意愿对居民公域性环境行为与私域性环境... 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与中介分析等方法,分析当地居民的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和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当地环境风险感知、全球环境风险感知和环保支付意愿对居民公域性环境行为与私域性环境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环境价值观通过上述三个维度对公域性环境行为与私域性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间接驱动,而无直接驱动效应。当地环境风险感知对私域性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大于对公域性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而居民的全球环境风险感知对公域性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大于对私域性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环境关心内部各维度具有层次关系,并且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关心 环境行为 少数民族地区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搭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化实践
3
作者 陶自祥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7,153,共10页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地域社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空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本研究基于拉祜族搭桥节文化的调研,发现民族传统节日不仅形塑着拉祜族的文化自信并承载着本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还...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地域社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空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本研究基于拉祜族搭桥节文化的调研,发现民族传统节日不仅形塑着拉祜族的文化自信并承载着本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还发挥着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搭桥节文化活动中各民族的参与本身就是民族涵化的过程。长期以来,搭桥节活动成为地方社会各民族共乐、共享、共情和共融的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搭桥节增进彼此的文化认知,各民族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彰显出地方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共生的景象。因此,拉祜族搭桥节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文化搭桥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搭桥 拉祜族 搭桥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地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需要更多的本土化
4
作者 杨开亮 《村委主任》 2025年第2期69-71,共3页
文章旨在探讨边疆民族农村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分析其在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与和谐治理中的可行性、挑战与机遇。通过现状分析、必要性讨论、可行性分析及具体路径探索,力图为社会工作在边疆民族农村地区的... 文章旨在探讨边疆民族农村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分析其在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与和谐治理中的可行性、挑战与机遇。通过现状分析、必要性讨论、可行性分析及具体路径探索,力图为社会工作在边疆民族农村地区的深入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边疆民族农村地区 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七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会议综述
5
作者 周爱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0年11月6~8日,来自省内外50多所高校和10多家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和学者齐聚美丽的昆明,共同为中国环境社会学学科发展和研究进行了高级别的学术研讨。本次会议还完成了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工作。会议由云... 2020年11月6~8日,来自省内外50多所高校和10多家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和学者齐聚美丽的昆明,共同为中国环境社会学学科发展和研究进行了高级别的学术研讨。本次会议还完成了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工作。会议由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承办单位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专业 换届工作 环境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学科 会议综述 科研院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助力民族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以文化敏感性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钰 佴彩霞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7期150-152,共3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村落众多,许多村落刚刚摘掉贫困的帽子,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当前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在帮助民族村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忽视文化多元性、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相比之下社会工...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村落众多,许多村落刚刚摘掉贫困的帽子,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当前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在帮助民族村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忽视文化多元性、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相比之下社会工作在助人方法和理念以及链接资源等方面有着独到优势。开展工作时面对民族村落多元的文化环境,需要更多发挥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力量,不仅可以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同时在推动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培养民族人才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社会工作 文化敏感性 民族社工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评《社会学教程(第四版)》 被引量:1
7
作者 祁文昭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I0017-I0017,共1页
传统社会学学科的学术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实用性和实践性。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知,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诉求,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受到了充分地关注和重视。由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 传统社会学学科的学术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实用性和实践性。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知,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诉求,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受到了充分地关注和重视。由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主编的《社会学教程(第四版)》一书是社会学专业的经典教材之一,在全国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专业 社会发展规律 大学社会学系 社会学学科 教学改革 经典教材 专业化 王思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短期田野调查方法
8
作者 沈海梅 贺佳乐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42,共10页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学科标志,既是研究者获得资料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者介入他者、研究他者、反思自身的方法。传统田野调查提倡长期性、周期性,然而以年度为周期的长期田野工作对大多数科研工作人员而言很难实现,成为当前人类学科研工...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学科标志,既是研究者获得资料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者介入他者、研究他者、反思自身的方法。传统田野调查提倡长期性、周期性,然而以年度为周期的长期田野工作对大多数科研工作人员而言很难实现,成为当前人类学科研工作的一大困境。当下交通等基础设施、技术支持条件已得到较大改善,针对大兴调查之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制、学生田野调查实践的需要,在20天左右的田野调研中,充分利用“五官”进入,有效获得有主题性的田野资料,从而将年度为周期的完整田野分解为若干短期田野来实现,是为当前人类学田野工作纾困和不同学科专业的田野调查需求增长而提出的一种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短期田野调查 调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戈尔德《篮子里的世界》及其讨论
9
作者 蒂姆·英戈尔德 朱晓阳 +1 位作者 徐菡 袁哲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53,共11页
蒂姆·英戈尔德的《篮子里的世界》通过“篮子编织”这一隐喻,深刻探讨了人类实践、代际传承、知识与生命的动态关系,并批判了现代社会对技术与知识的异化。朱晓阳、徐菡等学者围绕“篮子编织”,就“草墩社会”“民族志电影”等话... 蒂姆·英戈尔德的《篮子里的世界》通过“篮子编织”这一隐喻,深刻探讨了人类实践、代际传承、知识与生命的动态关系,并批判了现代社会对技术与知识的异化。朱晓阳、徐菡等学者围绕“篮子编织”,就“草墩社会”“民族志电影”等话题展开了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篮子里的世界” 草墩社会 民族志电影 英戈尔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周爱萍 姚明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65,共6页
当前我国反贫困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在主要矛盾改变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为背景,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之契机,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当前我国反贫困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在主要矛盾改变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为背景,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之契机,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Y县W村乡村振兴的实地评估,探索反贫困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农村社会生态及生活环境问题等诸多方面可以发挥倡导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实施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贫困政策 社会工作 理论机制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流动与超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空间向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之海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2,共10页
在整体性保护框架下,行政空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单位,而对遗产空间的工具认知忽略了遗产多维空间向度及其尺度张力。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将遗产生成空间、传承空间、虚拟空间纳入整体性保护范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在整体性保护框架下,行政空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单位,而对遗产空间的工具认知忽略了遗产多维空间向度及其尺度张力。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将遗产生成空间、传承空间、虚拟空间纳入整体性保护范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及内涵。文化生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空间,彰显遗产在地方层面共享的中心、边界与方向性特征,形塑生态共享的遗产地理基底。传承主体的空间流动,推动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传承空间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堆叠,提升遗产共享能力。数字技术催生的虚拟空间突破地理限制,多主体以超越空间的形式参与遗产再生产。生态共享、主体流动、超越空间的遗产特征,延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方到国家、从文化群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尺度,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空间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空间向度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多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资本化对村改居社区社会阶层的重塑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晓洁 崔江红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118,共8页
在现代化力量的推动下,村改居社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相比农村社区,村改居社区土地资本化现象较为典型,社会分层相对复杂。基于村改居社区“云南玉村”的个案调查,发现土地资本化增加了村改居社区资本的有效供给,最大限度地发... 在现代化力量的推动下,村改居社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相比农村社区,村改居社区土地资本化现象较为典型,社会分层相对复杂。基于村改居社区“云南玉村”的个案调查,发现土地资本化增加了村改居社区资本的有效供给,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使土地不再是一种生存保障或集体福利,转而成为村改居社区成员财富分化及阶层重塑的载体。这种重塑推动了社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打破了传统土地劳作能力差异形成的社会分层,致使社区成员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受到冲击、社区内部关系紧张、资本贫困加剧等。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应从土地资本化的角度进行适当干预,促进村改居社区各阶层合理分化,从而实现村改居社区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本化 村改居社区 社会阶层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多样性与反贫困效果持久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俞茹 吉学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4-100,共7页
文化多样性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多样性的重要成因之一,同时多样性的文化资源亦为经济发展、反贫困策略研究提供不同的发展模式。文章以较高的理论清晰度和实证力度审视:如何准确界定少数民族地区多样性的贫困,如何合理利用少数民族多样... 文化多样性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多样性的重要成因之一,同时多样性的文化资源亦为经济发展、反贫困策略研究提供不同的发展模式。文章以较高的理论清晰度和实证力度审视:如何准确界定少数民族地区多样性的贫困,如何合理利用少数民族多样性文化资源来提升反贫困效果的持久性。并提出反贫困实践路径:培育主动性反贫困的内生动力机制;培育文化价值发现能力、创新文化表现形式;理解并尊重多样性的财富理念;培育反贫困的社会动力机制及公众对贫困群体的文化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贫困多样性 反贫困 反贫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工作者遭受服务对象暴力状况:一项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邢朝国 阿雷桑德洛·西科拉(Alessandro Sicora) 曾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52,共16页
服务对象暴力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安全造成严重损害,但目前中国社会工作者遭受服务对象暴力情况缺乏基础数据。基于对3032位中国社会工作者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对中国社会工作者遭受服务对象暴力的基本情况、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进行探... 服务对象暴力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安全造成严重损害,但目前中国社会工作者遭受服务对象暴力情况缺乏基础数据。基于对3032位中国社会工作者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对中国社会工作者遭受服务对象暴力的基本情况、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多数中国社会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遭受过服务对象暴力,他们最常遭受的服务对象暴力类型是语言侵犯,然后是财产损坏和人身攻击;男性社会工作者遭受服务对象暴力的风险显著高于女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年龄与其遭受服务对象暴力风险之间没有呈现出规律性,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年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其遭受服务对象暴力的风险;医院和街道社区雇用的社会工作者遭受服务对象语言暴力的风险相对较高,养老院、医院雇用的社会工作者遭受服务对象财产暴力的风险相对较高,司法机关雇用的社会工作者遭受服务对象身体暴力的风险相对较高。研究还显示,服务对象的特征、服务对象对服务的期望不合理是引发服务对象暴力的两个主要风险因素;对服务关系的动态性保持关注是预防服务对象暴力的首要因素;他人在场/介入是减缓暴力潜在负面影响以及治愈暴力创伤的主要保护性因素。有鉴于此,中国社会工作行业需要重视服务对象暴力问题,制定有效的暴力预防和干预方案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安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工作者 服务对象暴力 探索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冷”与“皮冷”:贵州东南山地人群的着装、身体与感知
15
作者 蒋正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2,154,155,共14页
人的身体每天都藉由着装形成一种衣-身的感知与实践。身体作为衣物穿着的直接载体,是感知、实践甚至具身性(embodiment)的第一现场。对贵州东南山地人群的身体感知与着装进行了民族志考察,不同于既有的“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的传统认知范... 人的身体每天都藉由着装形成一种衣-身的感知与实践。身体作为衣物穿着的直接载体,是感知、实践甚至具身性(embodiment)的第一现场。对贵州东南山地人群的身体感知与着装进行了民族志考察,不同于既有的“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的传统认知范式,而尝试立足于身体穿戴的具身感知来重新审视在社会变迁的情境中着装身体的流动性变化。裤子作为一种外来的服饰单品,提升了当地女性身体着装保暖的程度,同时也强化了具身的冷暖感知,如若传统裙装穿戴之感是“冷皮”,那么平添裤子之后则强化了身体的“冷骨”之感。至此,当地女性身体着装的方式实现了从单一的裙装到裙装与裤装并存,再到完全脱离裙装系统的裤装的转变,身体的着装感受也投射了社会发展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装实践 身体 感知 山地文化 苗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根县城:青年县域城镇化理想类型及实践路径
16
作者 陶自祥 王琛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6,共9页
青年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量,如何在城市扎根是其实现城镇化的核心议题。县域城镇化正逐渐成为青年城镇化的主要选择之一,其过程具有社会性、经济性和家庭性多重特征。县城能够满足青年时尚生活、照顾家庭和事业发展等需求... 青年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量,如何在城市扎根是其实现城镇化的核心议题。县域城镇化正逐渐成为青年城镇化的主要选择之一,其过程具有社会性、经济性和家庭性多重特征。县城能够满足青年时尚生活、照顾家庭和事业发展等需求,但也存在中层局限下的建设水平不足、发展容纳有限的困境。稳固递进型、折返接续型、远近维持型是青年扎根于县城的理想类型,代际合作是其共同性,个体资本禀赋是其差异性。青年扎根县城的实践,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青年群体 扎根策略 城镇化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压缩与功能守恒:现代化进程中瑶族度戒仪式的结构性调适研究
17
作者 赵世林 尹若曦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7,155,156,共12页
蓝靛瑶的度戒传统上具有入教、入社、成年礼三重属性的文化实践,研究其现代转型机制对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具有重要价值。以广西平木蓝靛瑶度戒仪式“大办”与“小办”两种实践形态为切入点,独立隆重的“大办”强化传统权威,依附丧葬... 蓝靛瑶的度戒传统上具有入教、入社、成年礼三重属性的文化实践,研究其现代转型机制对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具有重要价值。以广西平木蓝靛瑶度戒仪式“大办”与“小办”两种实践形态为切入点,独立隆重的“大办”强化传统权威,依附丧葬仪式后的“小办”流程简化提升仪式效率,揭示了蓝靛瑶度戒仪式在现代转型中结构性调适的动态机制:在实践策略层面呈现出时间压缩的现象,仪式流程依循经济理性与文化理性的双重逻辑演变调整;在深层结构层面呈现出功能守恒的特征,在现代化冲击下其成人社会化、伦理教化与社群认同等核心功能通过“度亡”与“度生”的仪式同构得以延续功能稳定性。研究突破既有将仪式变迁归因于外部压力的被动调适论,指出文化主体通过代际资本协商、意义系统转译等策略掌握现代转型的主动权,仪式流程的时间压缩与神圣叙事的现代重构,在稳定伦理功能基础上,通过实践形态的创新回应现代生存需求,为理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压缩 功能守恒 度戒 结构性调适 蓝靛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空间建构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群体再社会化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谢晓洁 谭政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154,共6页
决胜脱贫攻坚以后,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到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新阶段,虽然目前大多数易地扶贫搬迁已经成功实现了地理空间的转换,但是聚焦移民群体如何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时,仍然面临着有效实现再社会化的问题。以列菲弗尔“空间再现—空间... 决胜脱贫攻坚以后,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到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新阶段,虽然目前大多数易地扶贫搬迁已经成功实现了地理空间的转换,但是聚焦移民群体如何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时,仍然面临着有效实现再社会化的问题。以列菲弗尔“空间再现—空间实践—再现空间”的逻辑框架为基础,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地方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物理空间的位移实现了新居住地的空间再现,生计空间的建构实现了新物理空间的生产和组织,完成了空间实践。在此基础上,嵌入社会交往和文化心理空间,三维空间的互动相融产生了再现空间。而重要的是,只有当“再现空间”与“空间再现”相融合,且认同空间和制度空间形成合力的时候,易地扶贫搬迁群体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再社会化。为此,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群体的再社会化应着力于3个层面:以空间活动实现空间再现——以空间的表征实现空间实践——以表征的空间实现再现空间。最终实现自下而上的空间利用需求与自上而下的空间生产的相互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城镇安置群体 再社会化 空间再现 空间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性要素对新开发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云南省福村为例
19
作者 颜其松 张兆祺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1期185-187,217,共4页
以云南省福村为例,分析了人口、资本、信息和交通等流动性要素迅速进入新开发旅游地,对基础设施不完善、游客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较低的新开发旅游地在生态环境方面形成压力。重点探讨了人口和资本两种流动性要素对新开发旅游地生态环境的... 以云南省福村为例,分析了人口、资本、信息和交通等流动性要素迅速进入新开发旅游地,对基础设施不完善、游客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较低的新开发旅游地在生态环境方面形成压力。重点探讨了人口和资本两种流动性要素对新开发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借助信息流动和交通提速,人口的急速流入超出了新开发旅游的环境承载力,本地资本和外来资本的无序开发破坏了新开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提出了需借助信息流动创新旅游管理的信息交换模式,实施旅游地人流预警;完善新开发旅游地基础设施,保障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完善新开发旅游地经营模式,提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意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新开发旅游地 生态环境 游客 环境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治融合”视域下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的逻辑理路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晓明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97,共3页
乡村治理面临社会结构变迁,乡村规约权威弱化,传统乡规民约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现实挑战,社会资本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来源,对于重构乡村自治的信任网络、秩序空间和德治观念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增强乡村治理的... 乡村治理面临社会结构变迁,乡村规约权威弱化,传统乡规民约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现实挑战,社会资本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来源,对于重构乡村自治的信任网络、秩序空间和德治观念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增强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要求在政策层面加强对社会资本参与的激励与引导,实现不同资本类型的有机整合,共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社会资本 乡村治理 逻辑理路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