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一二三四模式”对新建地方院校食品、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九江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江慎华 谢丽琴 +6 位作者 李同建 郝澍 张军兵 熊勇 刘小风 陈思 周凯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18期101-103,108,共4页
食品工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以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科技产业也正在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形成“一位导师、二个平台、三个年级、四种能力”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并强化过程管理为以上模式的培养质... 食品工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以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科技产业也正在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形成“一位导师、二个平台、三个年级、四种能力”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并强化过程管理为以上模式的培养质量提供保障,显著提高了九江学院食品、生物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种模式在新建地方高校相关理工科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二三四模式” 食品、生物类专业 创新创业 九江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2
2
作者 梁彩婷 荣骅 +5 位作者 徐璐 饶雨 李军 邓婷 石向群 高银祥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71-281,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研究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在挥发性成分上的差异。运用感官审评法评定茶样的香气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 本研究旨在比较研究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在挥发性成分上的差异。运用感官审评法评定茶样的香气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的香气以花香和甜香为主,而宁州群体种制成的宁红茶主要表现为甜香。本研究共鉴定出79种挥发性成分,不同茶样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及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筛选出8种关键差异物质(VIP值>1且P<0.05)。此外,结合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大于1,进一步筛选出7种关键呈香物质,包括香叶醇(花香、甜香)、水杨酸甲酯(清香、花香)、苯乙醇(甜香、花香)、反式吡喃型芳樟醇氧化物(花香)、苯乙醛(甜香、花香)、β-月桂烯(花香、果香)以及反式-橙花叔醇(果香、花香),这些物质对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的“花香、甜香”香气特征形成具有重要贡献。综上所述,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在挥发性成分上存在差异,多品种混合加工为生产花香型宁红茶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红茶 挥发性成分 宁州群体种 混合种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眼尺蠖在三种女贞属植物上的实验种群两性生命表 被引量:7
3
作者 胡良雄 何正盛 张小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08-1417,共10页
【目的】猫眼尺蠖Problepsis superans是一种鳞翅目尺蛾科食叶害虫,有报道称它只危害园林植物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关于其他寄主及其寄主对其生命特征的影响很少研究。开展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小叶女贞及其可能寄主金叶女贞Lig... 【目的】猫眼尺蠖Problepsis superans是一种鳞翅目尺蛾科食叶害虫,有报道称它只危害园林植物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关于其他寄主及其寄主对其生命特征的影响很少研究。开展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小叶女贞及其可能寄主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 Hort.和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对猫眼尺蠖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25±1℃,相对湿度为75%±5%,光周期为16L∶8D条件下,组建了猫眼尺蠖在这3种植物上的实验种群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结果】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和女贞对猫眼尺蠖幼虫历期、产卵量有明显影响,对卵期、蛹期、产卵前期(指雌虫羽化至开始产卵)、雄虫存活时间等无显著影响。猫眼尺蠖取食金叶女贞幼虫历期(21.33 d)显著短于取食小叶女贞(23.46 d)和女贞(27.28 d),产卵量(529.1粒/雌)显著高于在小叶女贞(442.5粒/雌)和女贞(339.7粒/雌)上。猫眼尺蠖在金叶女贞和小叶女贞上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无显著差异,但两者都显著大于在女贞上。猫眼尺蠖在3种植物上的平均世代周期(T)差异显著,它们从小到大为: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女贞,在3种植物上总繁殖率(GRR)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金叶女贞和小叶女贞相比女贞提供了猫眼尺蠖较好质量的食物,金叶女贞和女贞具备作为猫眼尺蠖的寄主或临时寄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眼尺蠖 寄主植物 实验种群 生长发育 繁殖 两性生命表 女贞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椿叶提取物对玉米淀粉体外消化特性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4
作者 吴杰 杨欣新 +4 位作者 孔宇 王亚平 刘常金 张军兵 江慎华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6,共8页
以香椿叶提取物(TS-E)为材料,探究其对玉米淀粉(CS)体外消化特性及部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椿叶提取物中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39.24±2.66)mg GAE/g、(184.92±1.12)mg RE/g,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半... 以香椿叶提取物(TS-E)为材料,探究其对玉米淀粉(CS)体外消化特性及部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椿叶提取物中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39.24±2.66)mg GAE/g、(184.92±1.12)mg RE/g,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值(IC_(50))分别为(3.57±0.21)mg/mL和(11.41±0.31)μg/mL。体外消化实验发现,香椿叶提取物可以降低玉米淀粉的水解率,与对照组相比,当其添加量为10.0%时,淀粉水解率显著降低了23.72%(P<0.05),而抗性淀粉含量显著提高了165%(P<0.05)。快速粘度分析(RVA)、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在糊化过程中玉米淀粉与香椿叶提取物通过非共价键相结合,提升了淀粉糊的热稳定性,破坏了淀粉原有的短程有序性和晶型结构,因而延缓了玉米淀粉的消化和吸收,为其在食品应用领域中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叶 玉米淀粉 体外消化 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的大豆裂荚性状解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宋英培 王灿 +3 位作者 周会汶 孔可可 许孟歌 王瑞凯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目的】探究抗裂荚分子机制,挖掘抗裂荚大豆种质资源,可为揭示大豆裂荚性遗传和驯化机理、加速南方大豆抗裂荚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和野生栽培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探寻大豆裂荚性相关基因。使用... 【目的】探究抗裂荚分子机制,挖掘抗裂荚大豆种质资源,可为揭示大豆裂荚性遗传和驯化机理、加速南方大豆抗裂荚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和野生栽培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探寻大豆裂荚性相关基因。使用302份大豆材料进行2年表型测定,借助9574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使用包括1308份栽培大豆和203份野生大豆的重测序数据进行QTL区段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3个表型变异解释率大于10%的QTL位点,分别为qPdh-Chr08(Gm08:3048312)、qPdh-Chr15(Gm15:312814)和qPdh-Chr16(Gm16:29951529)。其中qPdh-Chr16是已知基因pdh1(Pod dehiscence habit 1)。结合野生和栽培大豆重测序数据发现,qPdh-Chr08和qPdh-Chr15内存在人工选择导致的群体分化序列,发现2个重要候选基因Glyma.08G038600和Glyma.15G003600。根据功能注释发现,这两个基因参与生长素和木质素的代谢。【结论】使用2年数据检测到大豆裂荚性2个新的QTL位点qPdh-Chr08和qPdh-Chr15,并在QTL区域内鉴定野生栽培大豆分化基因,最终筛选到2个重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裂荚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遗传多样性 作物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黄色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大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6
作者 刘丽君 詹佳浩 +5 位作者 帅锦浩 江慎华 陈思 刘常金 张爱琳 郝澍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4-354,共11页
目的:探究栀子黄色素(gardenia yellow pigment,GYP)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的影响。方法:实验设置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GYP干预组,采样当天记录大鼠的健康... 目的:探究栀子黄色素(gardenia yellow pigment,GYP)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的影响。方法:实验设置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GYP干预组,采样当天记录大鼠的健康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评分,比较4组大鼠体重变化、DAI评分、结肠组织形态、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和肠道菌群构成;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对GYP缓解大鼠UC的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补充GYP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大鼠体质量减轻、便血、腹泻、结肠长度缩短以及结肠组织损伤等症状,而且可以显著增加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和乙酸含量(P<0.05),极显著降低拟杆菌门和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P<0.01);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藏花酸为GYP缓解UC的关键成分,并得到38个交集靶点和86条KEGG通路。此外,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藏花酸对缓解UC的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其中ACE结合度最高。结论:GYP可改善DSS诱导的UC大鼠的肠道损伤和肠道微生物紊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SCFAs含量和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黄色素 溃疡性结肠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短链脂肪酸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球菌JJU-412产胞外脂肪酶非灭菌发酵条件优化、煎炸废油降解能力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7
作者 丁建弘 章芷烨 +3 位作者 陈冰艳 刘纯 石红璆 查代明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6-94,共9页
旨在为葡萄球菌JJU-412的工业化产胞外脂肪酶、餐厨油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及其胞外脂肪酶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对JJU-412产胞外脂肪酶的非灭菌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优化,并与灭菌发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 旨在为葡萄球菌JJU-412的工业化产胞外脂肪酶、餐厨油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及其胞外脂肪酶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对JJU-412产胞外脂肪酶的非灭菌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优化,并与灭菌发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煎炸废油降解性能和表征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JJU-412的最优非灭菌发酵产胞外脂肪酶条件为发酵培养基pH 9、发酵温度25℃、装样量30 mL/250 mL、接种量3%(以发酵培养基体积计)和发酵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非灭菌发酵产酶活力与灭菌发酵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最优非灭菌发酵培养基pH、发酵温度、装样量及接种量下发酵28 h,JJU-412产胞外脂肪酶对煎炸废油的降解率达到85.79%;JJU-412产胞外脂肪酶粗酶可特异性水解短中链对硝基苯酚酯,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40℃和9,为中温碱性非金属依赖性脂肪酶,具有一定的温度稳定性和良好的pH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耐受性。综上,JJU-412可通过非灭菌发酵产胞外脂肪酶,并可高效降解煎炸废油,其胞外脂肪酶具有优良的酶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葡萄球菌属 非灭菌发酵 煎炸废油 油脂降解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鉴定大豆响应铝毒胁迫的转录因子
8
作者 吴兰花 宋英培 +3 位作者 孔可可 王灿 吴杨 周会汶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30,共9页
鉴定大豆响应铝毒胁迫相关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有利于大豆耐铝毒相关分子机理的解析。本研究以耐铝毒大豆种质南农99-6和铝毒敏感种质中豆32为材料,在铝毒处理后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TF基因,并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 鉴定大豆响应铝毒胁迫相关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有利于大豆耐铝毒相关分子机理的解析。本研究以耐铝毒大豆种质南农99-6和铝毒敏感种质中豆32为材料,在铝毒处理后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TF基因,并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蛋白互作分析,检测关键TF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基于转录组测序共获得387个差异表达TF基因,其中83个在耐铝毒、铝毒敏感大豆种质中均显著差异表达。蛋白互作结果显示,有5个关键转录因子之间存在互作关系,分别为NAC6、WRKY58、WRKY30、WRKY57、I1MEN3_SOYBN,其基因在不同处理时间均显著上调表达,其中WRKY58、WRKY30和WRKY57在耐铝毒、铝毒敏感种质中随处理时间延长表达水平持续增加。综上,本研究基于转录组和蛋白互作分析鉴定到5个关键转录因子,它们在大豆响应铝毒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结果可为大豆耐铝毒相关基因功能验证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铝毒胁迫 差异表达TF基因 蛋白互作 NAC WRK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灭菌条件下2株细菌产胞外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煎炸废油的降解效果
9
作者 谢欣 肖钦平 +3 位作者 李嘉 罗智超 石红璆 查代明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66,共6页
为评估采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C16)和沙雷氏菌(JXJ-54)进行未灭菌发酵生产胞外脂肪酶的可行性,以相对脂肪酶活力为指标,对其未灭菌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并探究其对煎炸废油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BC16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9、... 为评估采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C16)和沙雷氏菌(JXJ-54)进行未灭菌发酵生产胞外脂肪酶的可行性,以相对脂肪酶活力为指标,对其未灭菌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并探究其对煎炸废油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BC16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9、发酵温度30℃、装样量20 mL、接种量3%(以装样量体积计,下同)、发酵时间20 h;JXJ-54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9、发酵温度20℃、装样量40 mL、接种量4%、发酵时间20 h。在灭菌和未灭菌发酵下的相对酶活力方面,BC16没有显著差异,而JXJ-54虽有极显著差异,但未灭菌发酵下的相对酶活力也达到了87%以上。在最佳未灭菌发酵条件下,BC16和JXJ-54对煎炸废油的降解率分别在24 h和28 h达到最高,分别为87.21%和84.52%,表明二者在餐厨油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脂肪酶 未灭菌发酵 煎炸废油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ZIP基因家族鉴定及响应铝胁迫的表达分析
10
作者 黄国栋 邓宇星 +3 位作者 程宏伟 但焱南 周会汶 吴兰花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1-81,共11页
【目的】鉴定大豆锌铁转运蛋白(zinc-regulated transporter/iron-regulated transporter,ZIP)基因家族成员,分析GmZIP基因家族成员在铝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阐明GmZIP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大豆基因组中... 【目的】鉴定大豆锌铁转运蛋白(zinc-regulated transporter/iron-regulated transporter,ZIP)基因家族成员,分析GmZIP基因家族成员在铝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阐明GmZIP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大豆基因组中GmZIP基因家族成员,根据鉴定结果构建其系统发育树,预测蛋白网络图,分析基因家族成员的共线性关系、基因结构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经转录组分析GmZIP基因家族成员在大豆不同组织中及在铝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到26个GmZIP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14条染色体上,分为Ⅰ-Ⅴ亚家族。GmZIP基因家族成员基因结构较为保守,均含有ZIP保守结构域,含有多个外显子,且不同成员之间外显子数量差异明显。转录组结果显示,大部分GmZIP成员在大豆根和根瘤组织均有较高表达水平;在铝胁迫下,有3个成员(GmZIP6、GmZIP12、GmZIP25)在耐铝大豆种质南农99-6中上调表达,在铝敏感大豆种质中豆32中2个上调表达(GmZIP20、GmZIP25)、1个下调表达(GmZIP23)。蛋白预测结果显示,26个GmZIP蛋白中有16个存在互作关系,其中铝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有GmZIP23、GmZIP25。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耐铝种质中GmZIP25在铝处理72 h后表达量最高,而铝敏感种质中GmZIP25在处理12 h时表达量达到最大值。【结论】推测GmZIP25在大豆响应铝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ZIP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铝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诺沙星可溶性颗粒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1
作者 李姗 李艳梅 +6 位作者 欧阳丽丽 戴四发 黄波 朱迎 刘丽娜 刘俊 姜恒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7期79-82,共4页
[目的]了解20%恩诺沙星可溶性颗粒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试验选用8头经临床观察健康的成熟去势仔猪,分别进行单剂量耳缘静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规格5%,给药浓度2.5 mg/kg)和灌服给药恩诺沙星颗粒(规格20%,... [目的]了解20%恩诺沙星可溶性颗粒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试验选用8头经临床观察健康的成熟去势仔猪,分别进行单剂量耳缘静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规格5%,给药浓度2.5 mg/kg)和灌服给药恩诺沙星颗粒(规格20%,给药浓度7.5 mg/kg),采用2×2交叉设计方案,即周期I给药结束后,经7 d药物清洗期,进行周期II给药。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5、10、15、30、45 min和1、2、4、8、12、16、24、36、48、72 h前腔静脉采血,收集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恩诺沙星含量,用药动学软件WinnonLin5.2.1的非房室模型来处理药动数据。[结果]恩诺沙星注射液静脉给药后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_(1/2)=2.8916±0.5631 h,C_(max)=2.2363±0.3255μg/mL,K_(10)=0.2482±0.05301 h^(-1),MRT=6.9070±1.4674 h,AUC=9.4697±2.8208 h·μg/mL。恩诺沙星可溶性颗粒灌服给药后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_(1/2)=4.7229±1.4572 h,C_(max)=2.1886±0.3028μg/mL,K_(e)=0.1631±0.06521 h^(-1),t_(max)=2.6097±0.3408 h,AUC=26.3311±5.3105 h·μg/mL,绝对生物利用度F=92.69%。[结论]20%恩诺沙星可溶性颗粒在猪体内经灌服给药达峰时间短、吸收快,绝对生物利用度高,具有吸收快,清除迅速,分布广泛的特点,是一种具有广泛开发和应用前景的兽医临床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可溶性颗粒 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芫荽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文玉 李雅 +3 位作者 马赫 刘常金 张军兵 江慎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4-301,共8页
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芫荽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GC-MS技术对自然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制得的芫荽粉进行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并结... 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芫荽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GC-MS技术对自然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制得的芫荽粉进行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GC-MS共鉴定出119种挥发性化合物,可分为醛类(36种)、醇类(27种)、酮类(8种)、烷烃类(16种)、烯类(7种)、酯类(10种)、有机酸类(2种)、其他(13种)八大类。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GC-MS离子流图和维恩图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的芫荽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新鲜芫荽的总挥发成分最高为31670.87μg/kg,其次是真空冷冻干燥(27577.26μg/kg),含量最低为喷雾干燥(7870.14μg/kg)。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结果表明,OAV较为突出的有壬醛、癸醛、十一醛、十二醛、十四醛、芳樟醇和2-十二烯醛醇,是芫荽呈现独特气味的主要物质基础。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50种差异挥发性成分,可区分不同干燥方式的差异。该研究可以为高品质芫荽粉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芫荽 干燥方式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光谱技术对原儿茶酸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晨雨 陈成诚 +6 位作者 甘宇鑫 张平平 王峰星 王月霞 刘常金 熊勇 江慎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2-1772,共11页
植物多酚被称作人类健康的“第7类营养素”,在医药、食品和营养保健等多个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红心猕猴桃果皮(RKP)中多酚含量丰富,是提取植物多酚的优良原料,但常被视为加工废料遭弃用。该研究拟通过脉冲超声(PU)辅助天然深共晶溶剂(NAD... 植物多酚被称作人类健康的“第7类营养素”,在医药、食品和营养保健等多个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红心猕猴桃果皮(RKP)中多酚含量丰富,是提取植物多酚的优良原料,但常被视为加工废料遭弃用。该研究拟通过脉冲超声(PU)辅助天然深共晶溶剂(NADES)提取RKP多酚,并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探究RKP中重点多酚—原儿茶酸(PCA)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功效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ADES对RKP多酚的提取率显著高于常规溶剂(如水或乙醇)。在超声功率400 W、料液比1﹕40(g·mL^(-1))、温度70℃、提取20 min及含水率20%(ω/ω)条件下,所筛选的6种NADES溶剂中,氯化胆碱-乙二醇组合提取率最高(29.84 mg GAE/g DW)。光谱实验结果表明,PCA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清除率最高可达94.39%。PCA能够显著延长LDL氧化过程中共轭二烯(CD)生成的延滞时间及达到峰值时间,有效抑制脂质氧化过程中脂褐素及总荧光产物生成,减少LDL氧化过程中色氨酸(Trp)及赖氨酸(Lys)残基的氧化修饰,显示出对LDL氧化极强的抑制效果。多光谱法对PCA与BSA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且只有一个结合位点,疏水作用力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相互作用后酪氨酸(Tyr)周围微环境几乎不发生改变,而Trp周围微环境极性降低、疏水性增加;三维荧光光谱进一步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由此引起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综合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的实验结果,PCA与BSA相互作用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该研究为开发RKP及PCA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谱技术 红心猕猴桃果皮 天然低共融溶剂 原儿茶酸 低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对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志强 陈罗君 +5 位作者 饶雨 徐璐 饶军 雷志勇 张丽 高银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3-281,共9页
为探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组成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修水县双井银毫、双井绿茶特级、双井绿茶一... 为探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组成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修水县双井银毫、双井绿茶特级、双井绿茶一级和双井绿茶二级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从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共鉴定出70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醇类、烯烃类、烷烃类、酯类等化合物。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组成及相对含量均有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差异主要由反式-β-金合欢烯、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茉莉酮、苯乙醇等14种关键化合物差异引起。在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关键香气物质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随着芽叶开展,α-椰油烯、石竹烯及己酸乙酯含量降低,而顺式-3-己烯醇、香叶醇及水杨酸甲酯含量呈增加趋势,芳樟醇、茉莉酮、反式-橙花叔醇含量从低到高,随后含量又迅速下降。本文研究了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的组成特征及关键香气物质的分布规律,为今后双井绿茶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井绿茶 不同等级 香气物质 顶空固态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茶籽油挥发性成分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银祥 刘亚男 +1 位作者 姚丽萍 刘文鑫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5,共6页
以长林系列10个品种油茶为材料,用浸提法制备茶籽油,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0种茶籽油中共鉴定出5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3种(在长林3号中相对含量最高为1.81%)、醇和酚类5种(在长林166号中相对含量最高为4.38%)、... 以长林系列10个品种油茶为材料,用浸提法制备茶籽油,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0种茶籽油中共鉴定出5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3种(在长林3号中相对含量最高为1.81%)、醇和酚类5种(在长林166号中相对含量最高为4.38%)、烃类37种(在长林C4-3号中相对含量最高为35.08%)及其他类化合物6种。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品种茶籽油挥发性成分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其中2,6,11-三甲基十二烷、2,6,11,15-四甲基十六烷、甲基丁香酚、十四烷、2,6,10-三甲基十三烷等14种物质是主要挥发性差异成分;按照相似性归类,长林53号与C3-2号聚为1类,长林3号、27号和166号聚为1类,长林40号、21号、C4-3号、18号和4号聚为1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油 挥发性成分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风化与食用性菌根真菌共生策略与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16
作者 孙启彪 连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11-319,共9页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是一类能够与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结构的真菌,是连接地上共生植物与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其中很多种类是营养美味的食用真菌。ECM真菌能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特别是限制性的磷等矿质元素的吸收,进而促...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是一类能够与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结构的真菌,是连接地上共生植物与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其中很多种类是营养美味的食用真菌。ECM真菌能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特别是限制性的磷等矿质元素的吸收,进而促进植物生长。一般认为,ECM真菌对土壤矿质营养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其对土壤中难降解性矿物的风化作用,但风化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楚。通过野外考察、菌种分离和实验条件下的风化实验研究,发现很多ECM真菌不能通过上调小分子有机酸合成来风化矿物,显示出较弱的矿物风化能力,特别是不能独自利用磷灰石中的磷元素。结合生物组学技术研究,发现在森林土壤中,某些风化能力较弱的ECM真菌能通过富集矿物风化细菌来促进矿物溶解,并通过自身的高亲和性离子转运系统吸收溶出的矿质营养来供应宿主植物。此外,ECM真菌还能富集特殊的多功能性草酸盐降解菌(如兼具固氮和促进菌根形成作用)来消除过量草酸盐对矿物风化与营养吸收产生的障碍。研究证实,ECM真菌能够调控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植物-真菌-细菌”之间互惠协作关系,从而维持健康、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本文主要从矿物风化的角度分析ECM真菌的共生策略,提出增加林地ECM真菌产量和促进林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新思路,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共生关系 矿物风化机制 食物链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溶磷、解钾与产IAA的内生真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促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53
17
作者 詹寿发 卢丹妮 +3 位作者 毛花英 熊蓉露 黄丹 陈晔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2-151,共10页
从钾矿区优势蕨类植物-芒萁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具溶磷、解钾、分泌吲哚乙酸(IAA)的功能菌株,并研究其对农作物的促生作用。采用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特征及5.8S rDNA、18S r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结合液体培养和固体培... 从钾矿区优势蕨类植物-芒萁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具溶磷、解钾、分泌吲哚乙酸(IAA)的功能菌株,并研究其对农作物的促生作用。采用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特征及5.8S rDNA、18S r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结合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方法初步测定菌株的溶磷、解钾能力,采用回接及盆栽试验研究它们对玉米幼苗的促生作用。从42株芒萁内生真菌中筛选得到2株具有高效溶磷、解钾、分泌IAA功能的内生真菌菌株(编号为MQ013和MQ039),经鉴定MQ013菌株为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MQ039菌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促生作用试验结果显示,MQ013、MQ039菌株能有效提高玉米植株体内叶绿素及磷、钾含量。MQ013、MQ039菌株具有一定的溶磷、解钾和分泌IAA活性,并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菌株在研制高效生物肥料接种剂方面可能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 解钾 生长素 内生真菌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解磷细菌的解磷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陈丹阳 李汉全 +2 位作者 张炳火 查代明 杨建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0-418,共9页
解磷细菌在增加土壤可溶性磷含量、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选筛高效解磷菌、探讨其解磷机制,本文利用平板溶磷圈法筛选解磷细菌,采用钼锑抗比色法研究其解磷活性,苯磷酸二钠法研究其磷酸酶活性,利用薄层层析分析其产生的... 解磷细菌在增加土壤可溶性磷含量、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选筛高效解磷菌、探讨其解磷机制,本文利用平板溶磷圈法筛选解磷细菌,采用钼锑抗比色法研究其解磷活性,苯磷酸二钠法研究其磷酸酶活性,利用薄层层析分析其产生的有机酸,根据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菌株JXJ-11和JXJ-15对植酸钙的降解活性很强,3 d后培养液中可溶性磷浓度分别增加219 mg·L^(-1)和216 mg·L^(-1);对磷酸钙降解活性较弱,最高可溶性磷浓度仅为植酸钙的21.79%~30.37%;解磷细菌可分泌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降解不溶性磷,可能产生丙酸和琥珀酸等有机酸,降低培养液p H,增加可溶性磷浓度。两株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产生硫化氢,其中菌株JXJ-11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Sphingomonas melonis DAPP-PG 224T和S.aquatilis JSS7T相似性最高(99.79%),菌株JXJ-15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Klebsiella pneumoniae subsp.pneumoniae DSM 30104T相似性最高(99.73%),根据以上信息,确定菌株JXJ-11和JXJ-15分别是鞘氨醇单胞菌属和克雷白氏杆菌属的成员。菌株JXJ-11和JXJ-15的解磷机制包括分泌有机酸和磷酸酶,其中JXJ-11在微生物磷肥研制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细菌 解磷活性 有机磷 无机磷 鞘氨醇单胞菌属 克雷白氏杆菌属 16S RRNA基因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诃子总多酚恒温超声辅助提取与过程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江慎华 刘梦莹 +3 位作者 杜余辉 沈勇根 廖亮 马海乐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3-221,共9页
采用三频恒温数控超声辅助提取技术优化了诃子总多酚提取工艺;通过比较试验和扫描电镜分析了该技术高效提取的原因;从Fick第一定律出发建立了诃子总多酚扩散动力学方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恒温超声提取诃子总多酚最佳工艺条件为:... 采用三频恒温数控超声辅助提取技术优化了诃子总多酚提取工艺;通过比较试验和扫描电镜分析了该技术高效提取的原因;从Fick第一定律出发建立了诃子总多酚扩散动力学方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恒温超声提取诃子总多酚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超声频率80 k Hz、超声功率180 W、提取温度70℃;该工艺提取效率显著高于水浴振荡提取工艺(P<0.001);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恒温超声提取技术对原料粉末微观结构破坏更严重。结合Fick第一定律及超声提取动力学推导了恒温超声辅助提取诃子总多酚动力学方程;验证试验表明,在相应的范围内,提取时间对数和提取功率对数均与诃子总多酚浓度对数呈正比关系。结果表明:恒温超声辅助技术可用于诃子总多酚高效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诃子 总多酚 恒温超声辅助提取 动力学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有效部位对LDL中脂类、蛋白氧化修饰及光谱学变化的抑制(英文)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琼玉 万严 +6 位作者 江慎华 郝澍 曾钧杰 张化浩 马海乐 曲文娟 沈勇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2-320,共9页
LDL氧化修饰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在氧化修饰过程中LDL所含脂类、蛋白及其光谱学性质均会受到影响。前期研究结果发现丁香对LDL氧化修饰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是,丁香是否是通过抑制脂类及蛋白氧化来实现,以及丁香是否... LDL氧化修饰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在氧化修饰过程中LDL所含脂类、蛋白及其光谱学性质均会受到影响。前期研究结果发现丁香对LDL氧化修饰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是,丁香是否是通过抑制脂类及蛋白氧化来实现,以及丁香是否能抑制LDL氧化修饰后光谱学性质的改变,这些问题目前均不清楚。据此,运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丁香有效部位(effective fraction from clove,EFC)对LDL氧化修饰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EFC能有效延缓脂质氧化过程中共轭二烯(CD)增殖及推后其达到最大值,并抑制胆固醇降解;也可抑制蛋白组分apoB100中Trp荧光猝灭及Lys氧化修饰和荧光光谱变化;同时也能抑制LDL中脂质与蛋白过氧化产物-脂褐素的生成;此外,该部位对LDL氧化修饰过程中紫外-可见光谱学特征的改变也有影响。论文将为丁香抗AS功能食品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 有效部位 低密度脂蛋白 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