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孤独症儿童粗大动作任务的脑功能活动特征
1
作者 宗文浩 梁岐 +5 位作者 杨诗语 王凤娇 卫蒙招 雷宏 董贵俊 李可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46-2162,共17页
目的通过与典型发育(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进行对比,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脑成像技术探究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伴运动功能障碍(motor dysfunctions,MDs)儿童粗... 目的通过与典型发育(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进行对比,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脑成像技术探究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伴运动功能障碍(motor dysfunctions,MDs)儿童粗大动作任务脑功能活动特征,为进一步揭示ASD儿童MDs发生机制及从中枢角度设计靶向性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招募48名伴有MDs的ASD儿童纳入ASD组,40名TD儿童纳入TD组。利用fNIRS设备采集单手投袋和踮脚走路状态下皮层运动相关脑区血氧变化信息,分析两组儿童脑激活与功能连接差异。结果与TD组相比,ASD组在物体操控性动作(单手投袋)任务中,脑激活方面表现出左侧感觉运动皮层(sensorimotor cortex,SMC)和右侧次级视觉皮层(secondary visual cortex,V2)脑区激活程度均显著降低(P<0.05),而右侧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皮层(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PMC&SMA)脑区激活程度显著升高(P<0.01),且表现为双侧脑区活动,脑功能连接方面表现出连接强度显著降低(P<0.05)且主要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V2相关联。ASD组在身体稳定性动作(踮脚走路)任务中,脑激活方面表现出DLPFC、SMC和PMC&SMA等运动相关脑区激活程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表现为双侧脑区活动,脑功能连接方面表现出连接强度显著降低(P<0.05)且主要与PMC&SMA和V2相关联。结论ASD儿童在物体操控性和身体稳定性动作任务中表现出不同于同龄TD儿童的脑功能活动异常特征,反映了局部脑区代偿性激活不足或过度以及跨脑区整合能力受损,这为进一步揭示其MDs发生机制并从中枢角度设计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运动功能障碍 粗大动作技能 脑功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儿童运动功能障碍脑功能网络特征及运动干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宗文浩 李可峰 +6 位作者 刘青 苏焕振 葛金花 陈世美 程静静 梁岐 董贵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4-675,共12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早发性神经发育障碍,在缺乏神经影像学指标和可靠生物标志物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行为学进行诊断。研究证实,ASD患者感觉运动障碍先于社交沟通缺陷、重复刻板行为和限制兴趣等核心症状出现,这可能与ASD患者婴幼儿...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早发性神经发育障碍,在缺乏神经影像学指标和可靠生物标志物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行为学进行诊断。研究证实,ASD患者感觉运动障碍先于社交沟通缺陷、重复刻板行为和限制兴趣等核心症状出现,这可能与ASD患者婴幼儿期大脑运动功能相关脑功能网络异常改变有关,具体表现为运动功能相关大脑区域非典型激活、不同大脑区域之间协同受阻以及基于图论的复杂脑功能网络拓扑结构异常。运动干预被证明是促进AS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改善的有效手段,且有研究将非侵入性脑调控技术与运动联合干预取得了更为显著的康复效果,但这背后的脑网络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通过回顾ASD运动功能障碍发生发展机制以及运动干预的相关文献,聚焦大脑运动功能相关脑功能网络异常改变,结合网络神经科学方法对AS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功能网络异常改变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并从大脑发育过程中脑网络可塑性角度探讨不同运动干预模式(单纯运动干预与运动联合干预)改善AS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潜在脑神经机制,以期为ASD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策略制订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干预 脑功能网络 脑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