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期对沉积物磷形态及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立志 王国祥 +4 位作者 俞振飞 周贝贝 葛绪广 陈秋敏 李振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3-760,共8页
模拟湖泊系统构建了"沉积物-水-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系统,研究了在苦草生长期沉积物、水和苦草三相中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苦草在生长期,能显著降低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沉积物总磷(TP)、NaOH提取磷(NaOH-P)、HCl... 模拟湖泊系统构建了"沉积物-水-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系统,研究了在苦草生长期沉积物、水和苦草三相中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苦草在生长期,能显著降低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沉积物总磷(TP)、NaOH提取磷(NaOH-P)、HCl提取磷(HCl-P)、无机磷(IP)和有机磷(OP)含量分别降低了65.71、39.06、11.65、52.86和11.28 mg/kg.苦草对沉积物磷中IP的吸收效率要大于OP,对NaOH-P的吸收效率要大于HCl-P.水中总磷浓度下降至0.04 mg/L.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升高,而pH呈下降趋势.沉积物TP、NaOH-P、HCl-P、IP和O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沉积物各形态磷含量与Eh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与pH呈显著正相关,与苦草根系表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实验结束时,苦草富集的磷为292.24 mg,沉积物、苦草和水中磷总量百分比分别为92.04%,7.85%和0.12%.实验结果表明:苦草在生长期通过对沉积物Eh升高和pH降低的方式影响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将沉积物和水中磷聚集于植物体内,以降低沉积物磷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苦草对沉积物各形态磷的吸收率排序为NaOH-P>HCl-P;IP>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形态磷 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浅滩浅海水深SAR遥感探测实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范开国 黄韦艮 +2 位作者 傅斌 于兴修 顾颜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0-316,共7页
本文基于浅海地形SAR遥感成像机理,提出星载SAR图像浅海水深遥感探测新技术.利用该遥感探测新技术与浅海地形SAR遥感图像,在台湾浅滩海域进行了浅海水深SAR遥感探测实例研究.SAR遥感探测水深值与实测水深值的比较结果显示,SAR遥感探测... 本文基于浅海地形SAR遥感成像机理,提出星载SAR图像浅海水深遥感探测新技术.利用该遥感探测新技术与浅海地形SAR遥感图像,在台湾浅滩海域进行了浅海水深SAR遥感探测实例研究.SAR遥感探测水深值与实测水深值的比较结果显示,SAR遥感探测水深值的均方根误差达到2.5m,误差小于10%.表明SAR具有探测浅海水深的能力,本文提出的浅海水深SAR遥感探测技术是收敛与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 台湾浅滩 浅海水深 遥感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草生长对沉积物中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葛绪广 王国祥 +1 位作者 陈成忠 王立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802-5811,共10页
构建了不同营养盐负荷的沉积物环境"水-苦草-沉积物"生态系统,监测分析了沉积物中总磷(TP)、生物可获得磷及其环境因子的垂直分布及变化,以苦草为例,研究了沉水植物生长对沉积物中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期的苦草通... 构建了不同营养盐负荷的沉积物环境"水-苦草-沉积物"生态系统,监测分析了沉积物中总磷(TP)、生物可获得磷及其环境因子的垂直分布及变化,以苦草为例,研究了沉水植物生长对沉积物中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期的苦草通过改变沉积物环境因子或自身的生理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产生了影响,并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出现不同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低(L)、中(M)、高(H)营养负荷的沉积物总磷(TP),相对于初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苦草组下降的幅度大,分别比对照组多下降了11.63、18.50和46.25 mg/kg;在垂直方向上均表现出随深度的增加TP呈减少趋势,苦草对沉积物影响的深度随根系的活动范围变化而变化,根系增长最长(比试验初始增加了9.2 cm)的低营养负荷苦草组(LV),可影响到6 cm以下的沉积物;中营养负荷苦草组(MV)、高营养负荷苦草组(HV)根系增加不明显(分别为2.60和2.10 cm),影响深度主要在6 cm以内;检验发现,苦草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交换态磷(Ex-P)、铝磷(Al-P)随深度增加而升高,苦草组小于对照组;铁磷(Fe-P),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苦草组大于对照组,其中,在L、M、H中,苦草组的Ex-P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0.065、0.215和1.483 mg/kg,Al-P分别为1.198、2.040和2.390 mg/kg;LV中苦草的影响深度可达到10 cm的深,而MV、HV中主要集中在6 cm以内;苦草组中的Fe-P分别比对照组高8.135、16.689和8.598 mg/kg,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亦大于对照组。检验发现,L中苦草组Ex-P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M、H苦草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L、M、H中Al-P、FeP苦草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沉积物 磷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nO与TiO_2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6
4
作者 胡长伟 崔益斌 +3 位作者 李丁生 高香玉 杨柳燕 李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00-206,共7页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受试生物,研究纳米TiO2与ZnO两种纳米颗粒的毒理学效应及环境释放风险。实验采用滤纸法(浓度组:0、0.15、0.75、1.5和3.0mg.cm-2)和溶液法(浓度组:0、10、50和100mg·mL-1),染毒时间为48h,以抗氧化...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受试生物,研究纳米TiO2与ZnO两种纳米颗粒的毒理学效应及环境释放风险。实验采用滤纸法(浓度组:0、0.15、0.75、1.5和3.0mg.cm-2)和溶液法(浓度组:0、10、50和100mg·mL-1),染毒时间为48h,以抗氧化系统的响应和DNA损伤作为毒理效应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0-3.0mg.cm-2浓度范围内,纳米颗粒以滤纸法染毒48h未引起蚯蚓死亡;浓度为1.5mg.cm-2的纳米ZnO处理后,蚯蚓体内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较空白组显著上升(p<0.05),分别升高58.25%和43.30%;而对于TiO2处理组,过氧化氢酶(CAT)与GPX活性和MDA含量均出现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的现象。溶液法中,经浓度为0-100mg·mL-1的TiO2或ZnO处理后,MDA和各抗氧化酶活性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p>0.05),但彗星实验结果发现,分别以100mg·mL-1的TiO2和ZnO染毒48h,蚯蚓均出现明显DNA损伤。实验结果说明:纳米TiO2与ZnO在较低浓度下对蚯蚓无明显毒性效应;在溶液法最高的实验浓度(100mg·mL-1)下,纳米ZnO对蚯蚓产生一定程度的毒性;DNA损伤可作为检测环境中纳米污染物对蚯蚓胁迫程度较为灵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赤子爱胜蚓 毒性 抗氧化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降雨的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正佳 刘占仁 +1 位作者 王丝丝 于兴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37,2,共4页
降雨侵蚀力是水土流失最为重要的外部驱动力,是土壤侵蚀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沂蒙山区及周边38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逐日降雨量资料为数据源,利用基于日降雨信息的月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了研究区多年月、年降雨侵蚀力,并初步分析了... 降雨侵蚀力是水土流失最为重要的外部驱动力,是土壤侵蚀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沂蒙山区及周边38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逐日降雨量资料为数据源,利用基于日降雨信息的月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了研究区多年月、年降雨侵蚀力,并初步分析了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总体趋势为西北、中南高,北部低,泗水县、曲阜市东部一带是研究区降雨侵蚀力的高值中心;R值与年降雨量和年侵蚀性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也有部分异常年份;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年内主要集中分布在6—9月份,占全年的97.07%,其中最大月降雨侵蚀力出现在7月份,占年降雨侵蚀力的51%。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预报、农业面源污染状况预报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降雨 降雨侵蚀力 沂蒙山区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4种库岸边坡的植被根系固土效应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徐少君 类淑桐 曾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3,131,共6页
选择三峡库区无植被、草丛、灌丛及林木覆盖的4种边坡,测量了土壤表层(0—15cm)的抗冲和抗蚀增强值,并以10cm为单位分层获取了土壤表层(0—50cm)的根长密度、根系生物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抗剪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1)灌丛边... 选择三峡库区无植被、草丛、灌丛及林木覆盖的4种边坡,测量了土壤表层(0—15cm)的抗冲和抗蚀增强值,并以10cm为单位分层获取了土壤表层(0—50cm)的根长密度、根系生物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抗剪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1)灌丛边坡的抗冲与抗蚀增强值均最大,显著高于草丛和林木边坡;灌丛边坡的抗剪强度值较大,裸地在10—20cm的土层急骤增大,然后随土层深度逐渐减小,林地在最深层有着最大值。(2)3种有植被覆盖边坡的根系均集中在30cm的表层,根长密度随着土层深度而减小;草丛和灌丛的根生物量在各层间变化不明显,林木根生物量随土层加深而迅速减小;(3)裸地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而急剧增加,林木则呈相反趋势,草丛和灌丛的变化较为平缓;灌丛的田间持水量在各层间基本保持一致,草丛和林木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裸地的表层田间持水量较大;(4)灌丛边坡的土体最稳定,各指标在土壤各层间较为稳定,林木和草丛边坡也有一定的稳定性,无植被覆盖的边坡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持力 抗冲增强值 抗蚀增强值 抗剪强度 根长密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坡垄作下土壤湿润速率对褐土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安娟 刘前进 吴希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107,共7页
不同土壤湿润速率和侵蚀类型下团聚体破碎存在较大差异,进而诱发坡面侵蚀特征变化。横坡垄作特有的侵蚀过程可能改变土壤湿润速率对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效应。以褐土横垄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5个土壤湿润速率下(10、20... 不同土壤湿润速率和侵蚀类型下团聚体破碎存在较大差异,进而诱发坡面侵蚀特征变化。横坡垄作特有的侵蚀过程可能改变土壤湿润速率对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效应。以褐土横垄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5个土壤湿润速率下(10、20、30、60、90 mm/h)不同侵蚀阶段的产流产沙和团聚体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细沟间阶段径流量随土壤湿润速率的增大而增加,而细沟阶段不同土壤湿润速率间的径流量无显著差异。2个阶段内,侵蚀量均随土壤湿润速率的增大而增加,与土壤湿润速率10 mm/h相比,20、30、60、90 mm/h速率下的侵蚀量分别显著增加25.16%~115.51%、95.02%~144.34%、151.03%~164.49%、249.42%~398.91%。细沟间阶段,土壤湿润速率的变化仅改变了产沙过程,而细沟阶段产流产沙过程均随土壤湿润速率发生了改变。主要迁移粒级-微团聚体流失所增加的细沟间和细沟侵蚀阶段分别主要来自2~5 mm和0.25~0.5 mm团聚体的破碎,而相应控制这2个粒级破碎的关键土壤湿润速率分别为20 mm/h和10 mm/h。不同阶段下迁移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由大到小依次为细沟阶段、湿润处理后、细沟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润速率 横坡垄作 产流产沙 团聚体迁移 褐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蒙湖前置库系统对水体氮磷空间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立志 李宝 +1 位作者 于兴修 王志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59-262,280,共5页
通过监测云蒙湖前置库系统对水体总磷(TP)和总氮(TN)全年空间格局影响,及主要环境因子pH、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和典型植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分析生物量及环境因子和氮磷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蒙湖水体氮磷含量在前置库... 通过监测云蒙湖前置库系统对水体总磷(TP)和总氮(TN)全年空间格局影响,及主要环境因子pH、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和典型植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分析生物量及环境因子和氮磷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蒙湖水体氮磷含量在前置库系统影响下呈条带状分布,自东汶河入湖口向湖中心地区逐渐降低,总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趋势;前置库系统全年对水体均具有净化作用;前置库系统通过对环境因子溶解氧(DO)、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提高的方式来提高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从而影响水体氮磷含量的空间分布;前置库系统植物将大量氮磷富集于植物体内,通过人为收割的方式将氮磷转移出水体,是前置库影响水体氮磷含量的直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库 空间格局 环境因子 氮磷 云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前置库技术对水体净化效果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志笃 王立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88-1593,共6页
对位于山东中南部的云蒙湖前置库系统进行了全年跟踪监测,通过春夏秋冬四季的数据反映了具体研究概况,原位监测前置库系统沉淀区、浅水生态净化区和深水生态净化区对水体氮磷及藻类的去除率,反映了复合前置库技术对水体的净化效率,结果... 对位于山东中南部的云蒙湖前置库系统进行了全年跟踪监测,通过春夏秋冬四季的数据反映了具体研究概况,原位监测前置库系统沉淀区、浅水生态净化区和深水生态净化区对水体氮磷及藻类的去除率,反映了复合前置库技术对水体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前置库系统全年对水体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及藻类密度在流经前置库各系统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前置库系统对水体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颗粒态磷(PP),总氮(TN),硝态氮(NO3--N),氨氮(NH3+-N),藻类的净化率平均分别为47.83%,56.92%,46.94%,34.73%,33.40%,55.71%,34.41%。各净化区对水体氮磷及藻类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相对其他区域前置库浅水生态净化区对水体净化效率较高。PP的含量在深水生态净化区由于水体的风浪扰动等作用呈上升趋势。植物生长将氮磷富集于体内是对水体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库 净化 水体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nO对浮萍(Lemna minor L.)的生态毒性及其聚集性和溶解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长伟 刘旭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90-1695,共6页
纳米颗粒的大量生产和应用增加了其环境释放风险,为此以不同浓度的纳米ZnO(0、1、10mg·L-1和50mg·L-1)处理浮萍(LemnaminorL.)7d,分析了纳米颗粒对植物D665/D665a值(叶绿素与脱镁叶绿素的比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 纳米颗粒的大量生产和应用增加了其环境释放风险,为此以不同浓度的纳米ZnO(0、1、10mg·L-1和50mg·L-1)处理浮萍(LemnaminorL.)7d,分析了纳米颗粒对植物D665/D665a值(叶绿素与脱镁叶绿素的比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Na+K+-ATP酶(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并对纳米ZnO的聚集性与溶解性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显示,浓度为50mg·L-1的纳米颗粒显著抑制D665/D665a值和Na+K+-ATPase活性,而抗氧化酶活性则显著升高;纳米颗粒在培养液中易发生聚集作用而沉积,12h后基本上完全沉积到底部。结果说明,50mg·L-1的纳米ZnO对浮萍产生了显著的胁迫作用,其对浮萍的毒性作用主要来源于其溶出的Z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NO 浮萍 D665/D665a值 抗氧化酶 Na+K+-ATP酶 聚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几种耐水淹植物根系力学特征与土壤抗剪强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少君 曾波 类淑桐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8期4664-4670,共7页
为明确耐水淹植物根系的力学特征及其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效应,研究了10种耐水淹植物根系的根体积密度、不同径级的最大抗拉力,计算了各物种根系的平均抗剪强度、对土壤的抗剪强度理论增强值,并测量了根系对土壤的抗剪强度实际增强值... 为明确耐水淹植物根系的力学特征及其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效应,研究了10种耐水淹植物根系的根体积密度、不同径级的最大抗拉力,计算了各物种根系的平均抗剪强度、对土壤的抗剪强度理论增强值,并测量了根系对土壤的抗剪强度实际增强值。研究发现:1不同耐水淹物种根系的平均最大抗拉力和平均抗剪强度差异较大,它们的值分别在4.25~14.81 N及6.55~28.94 MPa之间,其中,甜根子草的平均最大抗拉力最大,达到了14.81 N,显著高于其他所有物种;狗牙根和香附子有较大的平均抗剪强度,分别为28.94和22.06 MPa,显著高于其他物种,而空心莲子草最低。2不同物种根系的最大抗拉力随根系径级的增加而增大,其关系均符合幂函数方程y=axb(P〈0.001);3不同物种根系的抗剪强度随径级的变化而变化,除卡开芦、牛鞭草和秋华柳外,其变化特征符合方程y=a+bx+cx2(P〈0.05);4不同物种的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值不一样,就理论值而言,香附子增加值最大,其值为1.16 MPa,显著高于其他物种,其次为荻和香根草等;从实际测量值来看,香附子对土壤抗剪强度增加值也最大,其值达到了27.52 MPa,显著高于其他物种,其次为荻和香根草等。结果表明,植物根系的最大抗拉力及抗剪强度与根系的径级关系密切;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值与根系的抗剪强度密切相关,实际应用Wu-Waldron模型还需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香附子具有较强的增强土壤抗剪能力,其次为荻和香根草等,空心莲子草和狗牙根的增强作用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消落区 抗剪强度 根系力学特征 根系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水湖湿地沉积硅藻组合与水质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丽伟 陈诗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6-60,83,共6页
衡水湖湿地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营养指数法对衡水湖湿地水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硅藻组合与水质的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衡水湖四季水质变化较大,冬季水质最好,... 衡水湖湿地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营养指数法对衡水湖湿地水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硅藻组合与水质的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衡水湖四季水质变化较大,冬季水质最好,为Ⅰ类水,夏秋较差,已超标,引起水质恶化和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是TP、DO和TN;综合营养指数法分析结果确定衡水湖为中-富营养型湖泊。沉积硅藻组合显示,衡水湖是以附生种、浮游种和底栖兼浮游种多生态型硅藻组合为特点,且耐营养度较低指示污染水体的Achnanthes minutissima(20.90%)和Cymbella microcephala(18.83%)为优势种,可较好地反映衡水湖富营养状况,衡水湖湿地水质与沉积硅藻组合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硅藻组合 水质状况 主成分分析法 综合营养指数法 衡水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河岸带草本植物小飞蓬和泽漆根系的向水性
13
作者 徐少君 类淑桐 +1 位作者 刘晶 程美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01-103,共3页
草本植物是河岸带植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处于水分梯度变化较为明显的特殊环境中,其根系可能表现出较强的向水性特征。选取河南省洛阳市城市河岸带典型的2种优势... 草本植物是河岸带植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处于水分梯度变化较为明显的特殊环境中,其根系可能表现出较强的向水性特征。选取河南省洛阳市城市河岸带典型的2种优势草本植物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L.)Cronq.]和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为目标物种,根据离水源地不同的距离,设置近水处、中距离和远水处3个水分梯度样地,分别获取目标物种的根系特征,试图了解这2个物种的根系是否具有明显的向水性特征及其根系的向水性特征如何。结果显示,在近水处小飞蓬根系向水侧生物量显著高于背水侧,泽漆根系向水侧生物量及2个物种向水侧根系表面积均极显著高于其背水侧;中距离处,泽漆根系向水侧的根系生物量和根系表面积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其背水侧;而远水处2个物种向水侧和背水侧的根系生物量、根系表面积则无显著差异;泽漆近水处的向水侧根系生物量所占比重显著高于中距离和远水处,近水处和中距离处小飞蓬的向水侧根系生物量所占比重显著高于远水处;2个物种的根质量比在3个水分梯度上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城市河岸带草本植物的根系具有明显的向水性,其向水性特征随着植株生长距水源的距离变化而产生变化,在靠近水源处的向水性比远离水源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岸带 草本植物 根质量比 根系向水性 小飞蓬 泽漆 向水侧 背水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壤与褐土击实容重对含水量的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邱德勋 张含玉 +3 位作者 姜自龙 刘前进 陈锦鸿 韩曜蔚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09-1215,共7页
土壤在农业机械或者夯实压力下,容重会发生变化,其变化的程度受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为揭示棕壤与褐土受力后容重变化对含水量的响应特征,对土壤在不同的含水量下进行击实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击实能量的增大,棕壤容重迅速增大后趋于稳定... 土壤在农业机械或者夯实压力下,容重会发生变化,其变化的程度受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为揭示棕壤与褐土受力后容重变化对含水量的响应特征,对土壤在不同的含水量下进行击实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击实能量的增大,棕壤容重迅速增大后趋于稳定,而褐土容重达到稳定状态较慢。两种土壤容重随含水量的变化,因击实次数不同而具有差异性。棕壤容重随含水量增加,总体呈先增大后小幅度减小趋势,但在较低击实次数下,含水量为88.3 g/kg时容重略微减小;褐土容重在击实次数较低时,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而在击实次数较高时,呈先减小后增大而后又减小趋势,在含水量136.5 g/kg时出现最大值。含水量与击实能量对土壤击实容重的影响存在差异。在耕作条件(容重≤1.6 g/cm^3)和工程条件(容重>1.6g/cm^3)下,影响棕壤击实容重的最主要因素分别为含水量和击实次数,而影响褐土击实容重的最主要因素均为击实次数。在耕作条件下,棕壤击实容重在较低含水量(<50 g/kg)下数值较低,且随击实次数增多,容重变化较小;褐土的较小容重出现在较低击实能量范围内(<90 kJ/m^3),且受含水量的影响较小。在工程条件下,当棕壤与褐土的含水量为150 g/kg左右时,获得较大容重所需的击实能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重 含水量 击实 棕壤 褐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坡垄作细沟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琳 刘前进 于兴修 《绿色科技》 2015年第4期167-171,共5页
指出了横坡垄作具有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肥力流失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坡耕地。由于具体实施中难以精确等高控制,导致垄向坡度的存在,在垄沟内聚集大量雨水引起横垄垮塌,造成细沟侵蚀。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及三维立体扫描技... 指出了横坡垄作具有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肥力流失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坡耕地。由于具体实施中难以精确等高控制,导致垄向坡度的存在,在垄沟内聚集大量雨水引起横垄垮塌,造成细沟侵蚀。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及三维立体扫描技术对细沟形态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增加垄高能够明显增加细沟最大沟宽与最大沟深;渗流对最大细沟宽度的影响呈二次函数,当细沟最大宽度大于14.3cm时,渗流与细沟最大宽度有正影响,当细沟最大宽度低于此值时,为负影响;渗流对细沟最大深度为正影响;总产沙量与渗流的关系也呈二次函数;细沟最大宽度的增加速率是细沟最大深度的1.7倍;在已有的细沟体积预测模型L-V模型(V=aLb)的基础上,纳入细沟最大深度提出了横坡垄作条件下的简便细沟体积预测模型(V=a*(D*L)b),R2从0.61提高到0.92,模型预测精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坡垄作 细沟形态 三维立体扫描仪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纳比雷地区高镁闪长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16
作者 张波 徐英豪 +4 位作者 王国栋 崔晓亮 李增胜 苏尚国 陈学根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9-512,共14页
新几内亚中央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造山带,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斑岩型铜金成矿带。位于新几内亚中央造山带中部偏西北的印度尼西亚纳比雷地区发现有一套高镁闪长岩岩体发育,为详细研究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岩浆过程和成矿环境提供了良好的... 新几内亚中央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造山带,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斑岩型铜金成矿带。位于新几内亚中央造山带中部偏西北的印度尼西亚纳比雷地区发现有一套高镁闪长岩岩体发育,为详细研究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岩浆过程和成矿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记录。通过野外观察以及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该高镁闪长岩以细粒角闪石和斜长石为主,未发现橄榄石捕虏体或捕虏晶;岩石具有较高的MgO含量(质量分数,下同)(4.51%~10.88%)、Yb含量((1.16~2.69)×10^(-6))及Y含量((11.68~25.09)×10^(-6)),高的Mg#值(50.07~72.5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相对低的Sr/Y和La/Yb值;结合较为一致的Nb/La、U/Nb、Th/La和U/Th值,表明其可能是由俯冲沉积物熔体与上覆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并经历分离结晶作用演化而来,这一过程伴随了大量H_(2)O和流体的释放,增加了氧逸度;高镁安山岩/闪长岩形成环境与斑岩型铜金矿床类似,与斑岩型铜金矿床具有紧密的亲和关系,是大型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标志,而纳比雷地区高镁闪长岩已发现具有铜金矿化的发育,表明该地区具有寻找大型铜金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镁闪长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铜金矿床 构造环境 板块俯冲 新几内亚中央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形聚醚在油田化学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毕研刚 宋吉巍 +6 位作者 李武松 刘聪聪 谭志 王战涛 王梁 刘祥臣 王国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278-284,293,共8页
采油技术不断发展限制了传统线性聚醚的应用,因此设计具有更高性能的石油化学用助剂势在必行。树形聚醚具有独特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可调控修饰的端基官能团,分子间缠结低、熔融/溶液粘度小、比表面积大和耐温性能好等优点,表现出比线性聚... 采油技术不断发展限制了传统线性聚醚的应用,因此设计具有更高性能的石油化学用助剂势在必行。树形聚醚具有独特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可调控修饰的端基官能团,分子间缠结低、熔融/溶液粘度小、比表面积大和耐温性能好等优点,表现出比线性聚醚更好的应用性能。结合树形聚醚及衍生物的结构特点综述了其作为高效破乳剂、黏土水化抑制剂、驱油剂和阻垢剂等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可能的破乳机理,展望了其在石油化学领域应用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形聚醚 破乳剂 黏土水化抑制剂 驱油剂 阻垢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主要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8
作者 黄鑫 徐小任 +1 位作者 王梁 任丹丹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5年第4期86-95,共10页
运用产业重心模型、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探讨1995-2021年黄河流域粮食、油料、蔬菜和水果4类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特征,系统剖析驱动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 运用产业重心模型、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探讨1995-2021年黄河流域粮食、油料、蔬菜和水果4类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特征,系统剖析驱动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粮食、蔬菜、水果“进”、油料“退”是黄河流域农作物的基本演变趋势;农作物生产重心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但4类农作物生产重心均集中于中游地区;粮食生产空间较为稳定,油料、水果生产集聚程度增强,蔬菜生产空间扩散明显;农作物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受规模比较优势主导,粮食、水果规模比较优势突出但效率优势有待提升,油料生产处于劣势地位,蔬菜具有规模比较优势但呈波动变化;自然本底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政策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推动农作物生产格局的演变,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存在显著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生产格局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