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8篇文章
< 1 2 1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研究——以铁路信号设计子系统为例
1
作者 王伟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7-215,共9页
针对我国铁路工程勘察设计领域设计环境不统一、多专业协同设计难度大、信息流转不畅、设计效率低下,以及现有软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构建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解决方案。首先,对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主要技术路线、关键技术... 针对我国铁路工程勘察设计领域设计环境不统一、多专业协同设计难度大、信息流转不畅、设计效率低下,以及现有软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构建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解决方案。首先,对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主要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和系统架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总体技术方案,确立了“以软件定义业务、数据驱动业务数智化”的主要技术路线。其次,通过设计平台体系架构、制定数字化标准、多专业协同设计,以及业务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平台四系统”的智能勘察设计平台总体架构。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建立了覆盖全专业、全过程的智能勘察设计体系架构,以统一的数据标准驱动各专业设计软件的集成与重构。最后,通过分析、归纳信号勘察设计业务需求和作业流程,将各设计对象标准化、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数字化表达模型和四层架构体系,研发了一种基于全过程数据驱动和多重知识规则库的信号智能勘察设计子系统,实现了从线路和站场数据到信号平面,再到室内外工程设计成果的全流程自动化设计。该研究成果在多个铁路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验证,为铁路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智能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 勘察设计平台 铁路信号 协同设计 数字化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协同的勘察设计平台数据架构设计方法
2
作者 秦寰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随着现代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攀升,大型勘察设计项目对高效、精准的多专业协同设计需求日益显著。传统协同方式因版本控制不便、信息同步复杂、沟通成本高昂且易出错等问题,已难以满足当前行业需求。为解决以上痛点,攻克数据协... 随着现代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攀升,大型勘察设计项目对高效、精准的多专业协同设计需求日益显著。传统协同方式因版本控制不便、信息同步复杂、沟通成本高昂且易出错等问题,已难以满足当前行业需求。为解决以上痛点,攻克数据协同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流转与协同成为推动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提出基于数据协同的勘察设计平台数据架构设计方法,依托TOGAF企业架构方法论,系统地对数据识别、建模、流转、部署等关键环节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数据分类与标准化工作,明确了数据类型及其管理规范;通过构建精细化的公共数据与专业数据模型,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设计高效的数据共享机制与版本控制策略,实现了数据在平台内的顺畅流通与更新。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数据架构的应用效果。通过本文方法搭建一个灵活、可扩展的数据架构,提升全桥设计效率30%以上,降低过期数据使用率60%以上,降低专业接口冲突80%以上。综上,本文提出的数据架构不仅提升了勘察设计项目的执行效率,还有效避免了数据错乱和过期数据使用的问题,提高了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并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为平台的应用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察设计 数据协同 数据架构 TOGAF 架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GAF架构的陆路交通智能勘察设计与交付平台架构研究
3
作者 赵宇璇 郑洪 +4 位作者 王国光 柏华军 田文涛 熊斌 施新晔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5,共8页
针对当前国内陆路交通工程在TOGAF模式实践中存在数字化程度低、勘察设计交付平台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提出基于TOGAF架构的陆路交通智能勘察设计交付平台。其中,勘察设计交付平台构建涵盖陆路交通工程数字化关键业务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 针对当前国内陆路交通工程在TOGAF模式实践中存在数字化程度低、勘察设计交付平台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提出基于TOGAF架构的陆路交通智能勘察设计交付平台。其中,勘察设计交付平台构建涵盖陆路交通工程数字化关键业务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基于微服务与微内核技术的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实现500 MB以下BIM模型在平台20帧运行和3 s加载,且同时支持最高200人的全业务在线协同设计。勘察设计交付平台通过提供多引擎融合服务,实现包括自动校审、高逼真可视化展示等功能的数字化交付服务,解决工程数字化交付困难、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基于TOGAF架构的陆路交通智能勘察设计交付平台通过升级建设工程新协同设计方式及成果展示形式,为陆路交通工程数字化勘察设计交付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 TOGAF 智能勘察设计平台 智能交付平台 微服务 微内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联达GDMP图形引擎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公共能力研发与应用
4
作者 魏璇 钱洪亮 +3 位作者 秦超 罗伟 曹盛和 李萌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5,共8页
随着国产化工业软件的发展,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正朝着一体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国内针对陆路交通领域需求均在成熟工业软件产品上进行二次开发,关于公共基础平台研发还处于技术空白。在此背景下,设计基于... 随着国产化工业软件的发展,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正朝着一体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国内针对陆路交通领域需求均在成熟工业软件产品上进行二次开发,关于公共基础平台研发还处于技术空白。在此背景下,设计基于广联达GDMP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专业设计平台公共基础能力,解决了陆路交通领域国产化无公共能力的问题。深入研究基础平台框架,采用插件式开发框架研发,以统一界面风格及封装接口方式提供各专业基本二、三维设计及地理地质数据服务加载、数据交换等通用功能,经测试验证满足桥梁、隧道、路基专业个性化设计及数字化交付应用场景需求。针对在GIS环境下各专业模型集成时空间坐标难以统一及渲染流畅性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工程全局直角坐标→GIS球面坐标→局部投影坐标”的动态转换思路,实现GIS场景不同专业BIM模型一键集成展示,并结合模型简化功能实现大场景构筑物模型不同层级的自适应呈现,提高大场景下模型渲染的流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 勘察设计平台 公共能力 GDMP 插件式开发 模型集成 模型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广高铁联络线160m四线混合连续梁桥设计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余艳霞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京广高铁联络线流溪河特大桥主桥采用(70+160+70)m四线混合连续梁方案跨越流溪河。该桥为四线铁路钢混混合梁式桥,文中介绍了该桥工程概况、结构构造及主要计算结果。为确定四线铁路混合连续梁桥的关键技术,采用结构分析软件对该桥等效... 京广高铁联络线流溪河特大桥主桥采用(70+160+70)m四线混合连续梁方案跨越流溪河。该桥为四线铁路钢混混合梁式桥,文中介绍了该桥工程概况、结构构造及主要计算结果。为确定四线铁路混合连续梁桥的关键技术,采用结构分析软件对该桥等效跨度、边中跨比、钢梁长跨比等结构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得出0.875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跨度为等效跨度、0.45~0.5的合理边中跨比、0.35~0.4的合理钢梁长跨比等结论。该桥中跨跨中设63 m钢梁,截面采用易于运输、施工方案更灵活的分离双箱钢梁截面,提高了结构适应性;中跨钢梁的设置减小了结构自重和梁高,提高了桥梁的跨越能力,减少工后徐变;中跨中钢梁替换常规混凝土梁,大大减小了主跨自重,边跨长度可进一步减小,有利于满足高速铁路刚度要求;钢梁采用整体吊装施工方案,减少了悬灌节段数,缩短了施工工期,为铁路高速发展提供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四线铁路 铁路桥 钢混混合梁 梁式桥 混合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智能化路径探讨
6
作者 郑洪 谢浩 +2 位作者 姚洪锡 宋文祥 钟晶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研究目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全流程智能化是提高勘察设计效率、质量,引领行业变革的必经之路。为加快推进勘察设计智能化的进程和一体化需要,本文从勘察设计业务流程出发,覆盖铁路、公路两大行业共性技术领域,包括测绘、勘察、... 研究目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全流程智能化是提高勘察设计效率、质量,引领行业变革的必经之路。为加快推进勘察设计智能化的进程和一体化需要,本文从勘察设计业务流程出发,覆盖铁路、公路两大行业共性技术领域,包括测绘、勘察、选线、路基、桥梁、隧道六大专业,从技术研究、标准建设、平台研发三个方面,对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智能化路径进行探讨。研究结论:(1)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智能化可采用以流程为主线、以数据为核心、以智能技术为驱动、以软件平台为载体的总体技术架构,重点攻克“智能测绘、智能勘察、智能选线、智能设计”4套智能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化、智能化标准,研发智能勘察设计平台与交付平台,形成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勘察设计技术体系;(2)4套智能关键技术可实现从基于北斗地基/星基增强服务的基础设施空间地理与地质信息快速获取、多源数据融合及三维数字化表达、多目标智能优化选线、关键构造物设计方案智能决策、数字化建模与集成设计等方面突破;(3)数字化、智能化标准体系构建是从勘察设计数据体系结构、数据存储、数据传递、智能设计要求与算法、成果交付等维度开展标准化研究;(4)智能勘察设计平台与交付平台研发是基于统一的数据与平台架构,采用自主图形引擎,可实现陆路交通智能勘察设计和成果交付,支撑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领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 智能测绘 智能勘察 智能选线 智能设计 标准体系 平台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地段双块式无砟轨道受力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郜永杰 秦永平 +1 位作者 刘永存 刘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6,共7页
针对高速铁路隧道内纵连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病害多发问题,通过对既有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病害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现场检测分析,建立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精细化整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地基刚度、温度变化、基础变形等因素下道床... 针对高速铁路隧道内纵连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病害多发问题,通过对既有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病害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现场检测分析,建立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精细化整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地基刚度、温度变化、基础变形等因素下道床板受力特征,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对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现场检测,隧道内纵连式道床板贯通裂纹多位于隧道仰拱施工缝处,该类裂纹系仰拱填充层导致的反射裂纹;(2)在混凝土收缩作用下,隧道基础纵向刚度系数越大,施工缝处道床板拉应力越大;(3)隧道洞口考虑负温梯度45℃/m,道床板最大应力为2.02 MPa,洞内受基础变形影响较大,15 mm基础变形下最大应力为1.88 MPa;(4)在混凝土收缩和基础沉降变形荷载作用下,并考虑回填层裂纹发展,最大应力可达2.61 MPa,道床板易开裂;(5)为解决纵连道床板裂纹多发问题,提出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单元化设计,建议隧道洞口道床板长度6 m、洞内道床板长度12 m,采用道床板和隧道基底植筋连接的限位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双块式无砟轨道 道床板裂纹 受力分析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肇高铁西江特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斌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珠肇高铁西江特大桥主桥为(70+148+2×435+148+70)m三塔斜拉桥,采用中塔设置固定支座、边塔设置纵向活动支座的支座体系,在中、边塔处均设置纵向液压阻尼器,辅助墩、边墩处设置E型钢阻尼器,并设置2对中塔加强索以提高桥梁刚度。主... 珠肇高铁西江特大桥主桥为(70+148+2×435+148+70)m三塔斜拉桥,采用中塔设置固定支座、边塔设置纵向活动支座的支座体系,在中、边塔处均设置纵向液压阻尼器,辅助墩、边墩处设置E型钢阻尼器,并设置2对中塔加强索以提高桥梁刚度。主梁采用钢-混组合梁,钢结构采用槽形截面,桥面板采用混凝土板,负弯矩较大的主梁区段采用顶、底板双组合截面以改善主梁应力状态。辅助墩两侧共58 m范围内钢结构与混凝土桥面板采用缓粘结剪力钉连接,桥面板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钢筋混凝土(RC)组合结构,以提高桥面板抗裂性能。采用H形桥塔,由上、中、下塔柱和上、下横梁组成,桥面以上塔高与主跨跨径比值为1/3.69,桥塔及桥墩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斜拉索采用双索面扇形布置,全桥设置102对平行钢丝拉索以及2对中塔加强索。该桥结构验算结果表明:桥梁具有合理的刚度、良好的轨道平顺性、气动稳定性及抗风性能,能够满足高速列车运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三塔斜拉桥 钢-混凝土组合梁 中塔加强索 缓粘结剪力钉 UHPC+RC组合桥面板 桥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套筒溢浆连接抗剪性能试验与有限元分析
9
作者 徐军林 胡新宇 +3 位作者 江佳斐 周燕 胡正波 薛伟辰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9-476,共8页
钢板套筒溢浆连接方式是一种新型的钢筋连接方式,应用前景广阔,其主要特点是将预制构件中钢筋的连接转化为钢板与套筒的连接,从而降低钢筋定位难度、简化连接构造,提高施工效率。为研究钢板套筒溢浆连接的抗剪性能,开展钢板套筒溢浆连... 钢板套筒溢浆连接方式是一种新型的钢筋连接方式,应用前景广阔,其主要特点是将预制构件中钢筋的连接转化为钢板与套筒的连接,从而降低钢筋定位难度、简化连接构造,提高施工效率。为研究钢板套筒溢浆连接的抗剪性能,开展钢板套筒溢浆连接抗剪试验,试验分析的主要参数包括套筒约束形式和剪力键间距。试验结果表明:1)试件破坏以剪力键前灌浆料压溃为特征;2)套筒围合试件的抗剪承载力较套筒不围合试件提高了165.5%;3)当剪力键间距从60 mm增至100 mm和150 mm时,试件抗剪承载力降低了11.1%和35.3%。另外,基于ABAQUS软件,建立考虑界面关系的钢板套筒溢浆连接有限元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抗剪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剪力键高度(6/8/10 mm)、剪力键间距(60/75/100 mm)、灌浆料强度等级(C60/C85/C100)和灌浆料厚度(25/30/35 mm)等参数对钢板套筒溢浆连接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剪力键高度和灌浆料强度与抗剪承载力呈正相关,剪力键间距与抗剪承载力呈负相关,灌浆料厚度对抗剪承载力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套筒溢浆连接 剪力键 抗剪试验 有限元分析 抗剪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空瞬变电磁法在复杂地形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10
作者 孙乃泉 刘铁华 +3 位作者 李貅 薛敬儒 蒋道君 梅竹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4,共7页
由于传统的地面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及地质勘察方法受场地及地形限制,无法有效开展隧道地质灾害源的探测任务,地空瞬变电磁法应用到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隧道地质灾害勘探可有效解决地形限制。地空瞬变电磁法以旋翼无人机为搭载平台,以地表线... 由于传统的地面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及地质勘察方法受场地及地形限制,无法有效开展隧道地质灾害源的探测任务,地空瞬变电磁法应用到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隧道地质灾害勘探可有效解决地形限制。地空瞬变电磁法以旋翼无人机为搭载平台,以地表线性源为发射源,具有施工快速简便、勘探深度大等优点。根据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地空瞬变电磁工作流程,以宜涪高铁孟家垭隧道为例,开展地空瞬变电磁勘查工作,查明待建隧道区域的岩溶发育及安全隐患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该方法为隧道设计、评估与灾害预防工作提供了参考,同时验证了地空瞬变电磁法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工作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地空瞬变电磁法 复杂地形 岩溶探测 三维瞬变电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动力系数的市域(郊)铁路基床结构设计
11
作者 丁光文 姚成志 +2 位作者 尧俊凯 姚洪锡 杭红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完善低设计速度铁路基床结构设计方法对市域(郊)铁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调研结合大量实测路基动应力提出200 km/h及以下路基表面动应力取值方法;其次,基于优化动力系数计算路基动应力,按照列车荷载产生的动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为0.2... 完善低设计速度铁路基床结构设计方法对市域(郊)铁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调研结合大量实测路基动应力提出200 km/h及以下路基表面动应力取值方法;其次,基于优化动力系数计算路基动应力,按照列车荷载产生的动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为0.2的原则确定基床厚度。结果表明:市域(郊)铁路行车速度80~200 km/h时路基动力系数可在1.05~1.35间线性插值,5~80 km/h动力系数取1.05,5 km/h以下动力系数取1.00。与TB 10624—2020《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相比,对于市域(郊)铁路有砟轨道路基,正线及与正线处于同一路基的配线,设计速度120~160 km/h时基床底层厚度可减小0.13~0.19 m;对于双块式无砟轨道路基,正线及与正线处于同一路基的配线,设计速度120~160 km/h时基床底层厚度可减小0.13~0.24 m,与正线分开设置的配线基床底层厚度可减小0.3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动力系数 理论分析 现场试验 基床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江铁路虎跳门特大桥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斜拉桥总体设计
12
作者 刘振标 胡方杰 +1 位作者 夏正春 印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4,共8页
虎跳门特大桥为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控制性工程之一,主桥采用主跨300 m斜拉桥。为研究适用于300 m级铁路斜拉桥主梁最优结构形式,对组合箱梁、混合箱梁、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等3种主梁进行比选,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在景观效果、抗风性能... 虎跳门特大桥为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控制性工程之一,主桥采用主跨300 m斜拉桥。为研究适用于300 m级铁路斜拉桥主梁最优结构形式,对组合箱梁、混合箱梁、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等3种主梁进行比选,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在景观效果、抗风性能、经济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作为推荐方案。针对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开展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以最小用钢量为目标确定了结构关键设计参数;揭示了结构的受力行为,得出了构件内力分配比例;分析“Π”形宽板的剪力滞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下弦钢结构与混凝土板截面积比约为1.2%时,主梁用钢量达到最小;此时混凝土板承担约90%轴向力,在有索节点承担约70%剪力,无索节点承担约40%剪力。混凝土板剪力滞系数从跨中至桥塔支点总体呈增大趋势,恒载1.02~1.16,活载1.09~1.22;主梁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和行车性能,不会成为全线列车运行速度控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斜拉桥 总体设计 设计参数 内力分配 剪力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奇沥公铁两用大桥主桥边跨组合梁设计及施工方案研究
13
作者 刘振标 夏正春 +3 位作者 印涛 胡方杰 徐伟伟 姜洪劲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2,共8页
洪奇沥公铁两用大桥是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公铁分层布置,上层为8车道城市快速路,下层为4线铁路。主桥采用(3×100+808+3×100) m超短边跨钢混箱-桁组合梁斜拉桥,一跨跨越洪奇沥水道,无工程先例可借鉴。结合建... 洪奇沥公铁两用大桥是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公铁分层布置,上层为8车道城市快速路,下层为4线铁路。主桥采用(3×100+808+3×100) m超短边跨钢混箱-桁组合梁斜拉桥,一跨跨越洪奇沥水道,无工程先例可借鉴。结合建设条件、结构特点以及技术经济性,对边跨主梁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案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主梁采用矩形钢管混凝土叠合板-桁组合梁,将结构受力和对拉索的锚固压重融于一体,并在边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连续钢桁梁自身高承载力特性和叠合板现浇层以预制板为底模的优势,节省模板和临时工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钢桁梁采用“纵向分段横向分块安装+多点步履式顶推”的施工方案,有效解决超宽、超高钢桁梁水运运输受通航条件限制的难题,并适应边跨位于岸上的大吨位钢梁架设;边跨施工采用部分支撑临时墩方案,临时墩反力较完全支撑临时墩方案减小46.2%,临时工程量少,并且避免了不设临时墩方案中主跨架设对边跨混凝土浇筑的扰动影响,叠合板-桁组合梁施工质量高;现浇混凝土采用“先受压区后受拉区、先管内后管外”的分段浇筑方案,较一次浇筑方案,上、下层桥面板最大名义拉应力分别减小81.8%、76.0%,有效改善混凝土结构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铁合建桥 斜拉桥 叠合板-桁组合梁 结构设计 施工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乘枢纽处后建基坑设计及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14
作者 孙波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69,共6页
[目的]针对换乘枢纽区域后续建设的基坑开挖工程,面临周边环境高度敏感、工程边界条件复杂、施工制约因素众多及既有结构保护难度显著等技术挑战,有必要深入分析换乘枢纽处后建基坑的设计方案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方法]以位于深厚粉... [目的]针对换乘枢纽区域后续建设的基坑开挖工程,面临周边环境高度敏感、工程边界条件复杂、施工制约因素众多及既有结构保护难度显著等技术挑战,有必要深入分析换乘枢纽处后建基坑的设计方案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方法]以位于深厚粉砂地层中的某高铁与地铁换乘枢纽处的明挖地下空间工程项目为例,阐述了基坑的总体设计方案。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该基坑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评估了地下空间施工活动对周边既有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随后,将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对设计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结果及结论]换乘枢纽区域的基坑工程需全面考量周边环境条件、各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与开挖深度,协调各参建单位,优先采用共建方案,以缩减临时工程量,实现多方利益最大化。TRD(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结合内插型钢支护体系,在止水方面表现出色,适用于基坑深度适中但透水层深厚、周边环境复杂且止水要求严苛,需将止水帷幕延伸至不透水层的基坑工程。此外,换乘枢纽处的后建基坑工程应充分考虑先建各单体的保护范围,通过科学的基坑分段与开挖顺序,有效减轻对既有结构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换乘枢纽 后建基坑工程 基坑共建 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内插型钢支护 分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铁路线站一体化协同设计系统研发与应用
15
作者 刘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9,87,共8页
由于城镇的快速发展,市域铁路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相较于国铁,市域铁路车站密度较大,每次线路的调整都会影响多个车站。为解决市域铁路传统线站分离设计模式导致的协同效率低、既有软件功能冗余与操作复杂等问题,本研究旨在突破传... 由于城镇的快速发展,市域铁路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相较于国铁,市域铁路车站密度较大,每次线路的调整都会影响多个车站。为解决市域铁路传统线站分离设计模式导致的协同效率低、既有软件功能冗余与操作复杂等问题,本研究旨在突破传统线站分离式设计模式,构建面向市域铁路特性的线站一体化协同设计系统,实现线站参数化协同与全流程智能化设计。结合市域铁路设计特点,以线路专业软件为基础开发一套市域铁路线站协同设计系统。该系统中定制一系列站场设备自定义实体,并提供单元法和模块法两种方法设计站场方案;基于关联图结构建立线站及站场设备间的关联关系,基于响应器技术实现了线站协同设计与动态更新;开发计算与输出辅助模块,可自动计算市域铁路线站工程量,输出方案具体信息表格与设计图,并构建与站场专业软件的数据接口。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台州S2线、温州S3线等项目中成功应用,显著提升设计效率,减少专业协同时间,实现线站数据的无缝衔接。该系统有效解决了市域铁路线站协同设计难题,为国铁线站一体化设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线路 站场 线站协同设计 数字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世纪成就回顾
16
作者 顾湘生 刘宝亨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29-39,共11页
文章概述介绍了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50余年来,在铁路工程地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回顾了机构、人员和装备的发展;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发展、科研成果及业务建设等历史发展过程。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勘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郊)铁路车辆基地运用库线设计方案研究
17
作者 王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237,共9页
[目的]为提升车辆基地工程综合效益,节约工程投资,增强工艺设计技术储备及适应性,对市域(郊)铁路车辆基地运用库线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方法]依托宁仪扬市域(郊)铁路工程,基于市域(郊)铁路车辆特点及行车组织方案,通过车辆运用检修标准... [目的]为提升车辆基地工程综合效益,节约工程投资,增强工艺设计技术储备及适应性,对市域(郊)铁路车辆基地运用库线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方法]依托宁仪扬市域(郊)铁路工程,基于市域(郊)铁路车辆特点及行车组织方案,通过车辆运用检修标准、车辆运用检修工作量得到车辆基地的总设计规模,结合选址用地规模条件得到龙潭车辆基地和扬州西停车场运用检修设施的设计规模。从建筑基底面积、新增用地面积、铺轨长度及远期发展适应性等4个方面对比分析了龙潭车辆基地运用库线设施近、远期分期实施预留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了预留上盖开发及全自动运行条件的龙潭车辆基地总图布置方案。[结果及结论]龙潭车辆基地运用库线最终选定的方案为:采用4辆或6辆编组复合库线布局,实施1线2列位混合编组停车列检方案。库线前段按6辆编组标准建设,后段兼容4辆编组作业需求;末端预留向6辆编组标准长度扩展的接续条件,形成可扩展复合功能布局。运用库基底面积为30304.8 m^(2),无新增用地面积,铺轨长度为4095 m,远期发展适应性好。该分阶段实施方案可有效节约用地规模与建筑面积,提升车辆基地的近、远期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郊)铁路 车辆基地 运用库线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四网融合的市域(郊)铁路列控系统互联互通设计方案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力 王冬海 +4 位作者 李雪飞 弓剑 池春玲 温艳辉 李红侠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共10页
近年来,“四网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对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战略,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是实现“四网融合”的关键条件。从信号系统应用情况看,近期市域(郊)铁路信号系统列控制式大多数采用CTCS2+ATO,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信号系统主要采用CBTC,有... 近年来,“四网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对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战略,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是实现“四网融合”的关键条件。从信号系统应用情况看,近期市域(郊)铁路信号系统列控制式大多数采用CTCS2+ATO,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信号系统主要采用CBTC,有必要对这两种列控系统互联互通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依托实际工程应用需求,采用重点内容举例和类比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互联互通土建及设备系统需要具备的工程条件,并对两种典型列控系统情况进行说明;之后,结合国内互联互通线路接驳及车站配线工程需求,阐述互联互通主要设计原则、制式转换最关键的共管区设计要点,以举例分析方式对停车和不停车切换的典型运营场景进行说明;最后,根据不同的设备设置方式,从调度指挥、车载列控和联锁设备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全独立和完全融合两种系统互联互通的建议方案;系统阐述互联互通需要具备的工程条件、共管区结合列控系统统一布置的设计要点,按两套车载设备同时在线和作业流程研究典型运营场景,提出了完全独立和完全融合两种方案的调度信息处理、车辆接口方式和联锁处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郊)铁路 列车控制系统 四网融合 互联互通 共管区 运营场景 接口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模式下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公式推导 被引量:1
19
作者 万鹏 姚嘉楠 +4 位作者 江胜学 丁健 徐长节 钟旭 王艳萍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通过离散元方法模拟对水平微分单元法及其基本假设进行验证,论证了水平微分单元法用于绕墙顶旋转(RT)模式下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研究的合理性.基于离散元模拟结果,针对Ⅰ、Ⅱ区土体分别采用不同的圆弧形小主应力轨迹线考虑土拱效应,假设... 通过离散元方法模拟对水平微分单元法及其基本假设进行验证,论证了水平微分单元法用于绕墙顶旋转(RT)模式下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研究的合理性.基于离散元模拟结果,针对Ⅰ、Ⅱ区土体分别采用不同的圆弧形小主应力轨迹线考虑土拱效应,假设土体滑裂线为二次抛物线,通过改进水平微分单元法,依据静力平衡条件推导出RT模式下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通过与离散元方法模拟结果及其他已有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公式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墙顶旋转模式 主动土压力 有限土体 水平微分单元法 土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洞口智能化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戴林发宝 吴佳明 +3 位作者 杨辉 陈韶平 杨剑 孙文昊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7,147,共9页
矿山法隧道洞口人工设计工作繁琐、生产效率低,如何迅速而准确地设计出隧道洞口方案,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任务。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提出融合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的隧道洞口智能设计框架,并发展一种隧道洞口智能化设计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影... 矿山法隧道洞口人工设计工作繁琐、生产效率低,如何迅速而准确地设计出隧道洞口方案,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任务。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提出融合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的隧道洞口智能设计框架,并发展一种隧道洞口智能化设计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影响隧道洞口设计的因素,并收集超过1400个隧道洞口的设计案例,构建隧道洞口设计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搭建隧道洞口主要设计参数的智能决策模型,实现了隧道洞门类型及洞口边仰坡坡率的智能决策。采用智能推荐生成的洞口设计参数,并结合搜索优化算法,建立隧道洞口边仰坡和排水系统的智能化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国产BIM平台自主研发了隧道洞口智能设计系统,实现了数据驱动、设计方案智能决策、二三维联动详细设计、成果自动输出的隧道洞口智能设计全流程服务。最后依托实际工程验证了本方法和设计系统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法 隧道洞口 人工智能技术 智能决策 数字设计 B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