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低发射率涂层的发动排气系统红外特征实验 被引量:7
1
作者 陈俊 吉洪湖 +1 位作者 斯仁 黄伟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95-400,共6页
实验测量了涡扇发动机收敛喷管排气系统模型的红外辐射强度的分布,比较了中心锥表面上涂覆低发射率涂层前后,水平平面内0°,5°,10°,15°,20°,30°,45°,60°,75°和90°方向上在3~5μm波... 实验测量了涡扇发动机收敛喷管排气系统模型的红外辐射强度的分布,比较了中心锥表面上涂覆低发射率涂层前后,水平平面内0°,5°,10°,15°,20°,30°,45°,60°,75°和90°方向上在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结果表明:在0°~45°范围内,中心锥表面涂覆发射率ε为0.51的涂层后排气系统的辐射强度比原型(中心锥表面ε=0.89)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有明显下降,最大降幅约为15%;低发射率涂层对排气系统固体壁面辐射抑制作用明显,而对燃气辐射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收敛喷管 低发射率涂层 红外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Boost和Matlab基于模型的仿真和标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云清 王海鹰 +2 位作者 成传松 王艳华 王德福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82,共5页
联合AVL的循环模拟软件Boost和Matlab软件中的MBC(model-based calibration)工具箱对4缸四冲程汽油机进行了动力性和经济性多目标优化的基于模型的预标定。详细阐述了预标定优化的流程,包括发动机物理模型的建立、试验工况点的设计... 联合AVL的循环模拟软件Boost和Matlab软件中的MBC(model-based calibration)工具箱对4缸四冲程汽油机进行了动力性和经济性多目标优化的基于模型的预标定。详细阐述了预标定优化的流程,包括发动机物理模型的建立、试验工况点的设计、统计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标定优化,得到了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与循环喷油量的MAP图。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动机转矩最大值为130N·m,燃油消耗率在250~390g/(kW·h)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发动机 基于模型的标定 仿真 预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面变化类型对双S形二元排气系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丁 吉洪湖 +1 位作者 刘常春 王亚骏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7-53,共7页
为了研究截面变化类型对双S形二元排气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轴对称排气系统,建立了前急后缓(A1)、缓急相当(A2)、前缓后急(A3)三种过渡截面变化类型的双S形二元排气系统模型,这些模型具有相同的长度、中心线、进口直径、出口面积和宽高比... 为了研究截面变化类型对双S形二元排气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轴对称排气系统,建立了前急后缓(A1)、缓急相当(A2)、前缓后急(A3)三种过渡截面变化类型的双S形二元排气系统模型,这些模型具有相同的长度、中心线、进口直径、出口面积和宽高比,并且对发动机涡轮等部件完全遮挡。采用数值计算研究了截面变化类型对推力及红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3,A2,A1型双S形二元排气系统的推力依次降低,与基准轴对称排气系统相比,分别下降了2.7%,3.1%,3.8%;三种排气系统红外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相似,幅值差异在13.8%之内;与基准轴对称排气系统相比,总体而言,不同截面变化类型的双S形二元排气系统在0°方向红外辐射强度均降低了97%以上,在侧向、上方和下方探测面的90°方向分别降低了66.8%,30.2%和34.1%以上。综合考虑推力及红外特性,前缓后急型过渡截面变化类型的双S形二元喷管是较优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气系统 双S弯二元喷管 红外辐射 过渡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lmquist指数方法在港口上市企业经营效率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莫云萍 陈飞儿 +1 位作者 赵一飞 陈国庆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5,共7页
为更好地评价港口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13家港口上市企业2008—2010年经营绩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港口上市企业在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存在地区差异.2009—2010年我国港口... 为更好地评价港口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13家港口上市企业2008—2010年经营绩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港口上市企业在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存在地区差异.2009—2010年我国港口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较2008—2009年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的降低.同时,我国港口上市企业的技术进步率也在下降,表明我国港口企业在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还有改善空间.通过对我国13家港口上市企业2008—2010年经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证实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MQUIST指数 港口 上市公司 经营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掠翼模型混合层流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邓双国 额日其太 聂俊杰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33,共4页
利用前缘吸气和顺压梯度,在对称后掠机翼模型上,实现了混合层流控制。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中,研究了气流马赫数和雷诺数对转捩位置的影响,研究了前缘吸气流量及流量分配对层流控制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利用壁面冷却方法,扩大了层流区... 利用前缘吸气和顺压梯度,在对称后掠机翼模型上,实现了混合层流控制。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中,研究了气流马赫数和雷诺数对转捩位置的影响,研究了前缘吸气流量及流量分配对层流控制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利用壁面冷却方法,扩大了层流区和湍流区的壁面温度差,利用埋入式安装的热电偶测量了表面温度分布,确定了转捩位置和层流区范围。结果表明,前缘吸气具有良好的层流控制效果,可以使层流区范围显著扩大。前腔吸气流量对层流控制效果影响很大,后腔吸气流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掠翼 混合层流控制 壁温分布 冷却 转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流控制技术及对飞行器气动加热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额日其太 王菲 +1 位作者 邓双国 苏沛然 《航空工程进展》 2010年第4期352-355,406,共5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层流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途径,分析了层流控制在飞机减阻和外表面红外隐身方面的作用。在低湍流度风洞中,利用萘升华试验,在NACA64A-204后掠机翼模型上,研究了吸气流量和压力梯度分布等对层流控制效果的影响,研... 本文主要介绍了层流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途径,分析了层流控制在飞机减阻和外表面红外隐身方面的作用。在低湍流度风洞中,利用萘升华试验,在NACA64A-204后掠机翼模型上,研究了吸气流量和压力梯度分布等对层流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缘吸气可以抑制CF波的成长,吸气流量对层流区的范围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吸气流量增大,层流区范围逐渐增大。利用对称机翼模型,研究了层流控制对气动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层流控制技术可以显著扩大层流区的范围、减小气动加热、降低表面温度,前腔的吸气流量对层流控制效果起主导作用,并存在最佳值,吸气流量过大不会进一步改善层流控制效果,吸气流量过小则达不到最好的层流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控制 红外隐身 气动加热 飞机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油/焠熄/贫油(RQL)燃烧室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吉雍彬 葛冰 +2 位作者 毛荣海 袁用文 臧述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35-1342,共8页
针对燃气轮机低排放燃烧室的研究,设计了以甲烷为燃料采用预混燃烧的富油/焠熄/贫油(RQL)模型燃烧室。通过对RQL模型燃烧室内轴向温度和组分浓度分布,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及排放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焠熄与主流空气流量之比,富油区当量比... 针对燃气轮机低排放燃烧室的研究,设计了以甲烷为燃料采用预混燃烧的富油/焠熄/贫油(RQL)模型燃烧室。通过对RQL模型燃烧室内轴向温度和组分浓度分布,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及排放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焠熄与主流空气流量之比,富油区当量比对燃烧性能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典型RQL燃烧方式下富油区火焰颜色较暗,贫油区火焰为淡蓝色,燃烧室内轴线方向温度呈M型分布,NO_x主要在焠熄区生成。CO,UHC和O_2浓度在经历焠熄区时发生突变;出口NO_x和CO排放都较低。保持头部当量比不变,随着焠熄与主流空气流量比的增加,燃烧室出口平均温度下降,NO_x排放下降,CO排放上升。保持焠熄与主流空气流量比不变,富油区当量比小于1.4时,不能再实现RQL燃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 焠熄 低排放 富油燃烧 贫油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负荷跨音速压气机转子气动设计及附面层抽吸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龙 宋利 王松涛 《节能技术》 CAS 2014年第1期8-12,共5页
本文设计了一跨音速压气机转子,其叶尖切线速度420 m/s,在确保动叶出口参数的同时,压比达到3.2,绝热等熵效率88.7%。数值模拟表明,60%叶高到叶顶区域,气体分离严重。为了有效控制分离,本文初步探讨了抽吸附面层对转子性能的影响。结果... 本文设计了一跨音速压气机转子,其叶尖切线速度420 m/s,在确保动叶出口参数的同时,压比达到3.2,绝热等熵效率88.7%。数值模拟表明,60%叶高到叶顶区域,气体分离严重。为了有效控制分离,本文初步探讨了抽吸附面层对转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抽气能明显影响附面层的发展与激波的空间结构,转子局部性能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音速 高负荷 气动设计 数值模拟 附面层抽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