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随钻多深度多频率电阻率测井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1
作者 李丰波 《高技术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4,共7页
针对当前随钻地质导向对丰富地层信息的迫切需求,以及多深度多频率随钻电磁波电阻率仪器自主研发的关键难题,本文对一种随钻多深度多频率电磁波仪器研制的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介绍了多深度天线系结构及工作原理;对多频天线调谐网络进... 针对当前随钻地质导向对丰富地层信息的迫切需求,以及多深度多频率随钻电磁波电阻率仪器自主研发的关键难题,本文对一种随钻多深度多频率电磁波仪器研制的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介绍了多深度天线系结构及工作原理;对多频天线调谐网络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了一种双频调谐网络及驱动电路模块,实现了多深度天线系在特定工作频率下的最佳发射效率及发射能量。仪器实际测试表明,多深度天线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实际天线发射调谐响应及功率达到了设计要求。本研究为多深度多频率随钻电磁波电阻率仪器的自主研制及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电阻率 双频调谐 天线系结构 随钻测井 地质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海相长水平井白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
2
作者 韩子轩 韩秀贞 +3 位作者 王显光 李大奇 黄河淳 陈晓飞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5,共7页
为解决川西海相长水平井钻探过程中的环空憋堵、井壁失稳技术难题,分析了该地层地质特征,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其井壁失稳机理,研究表明川西海相地层最小主应力方向井壁失稳风险要高于最大主应力方向,储层岩石矿物呈现硬脆性,地层破碎,微裂... 为解决川西海相长水平井钻探过程中的环空憋堵、井壁失稳技术难题,分析了该地层地质特征,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其井壁失稳机理,研究表明川西海相地层最小主应力方向井壁失稳风险要高于最大主应力方向,储层岩石矿物呈现硬脆性,地层破碎,微裂缝发育,夹层胶结性差,长水平井段易发生岩屑沉积,引起环空憋堵,裂缝受压力激动进一步拓展,导致井壁失稳。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抗高温提切剂SMRS-1,研选了乳化剂和纳微米封堵剂SMNR-2等关键材料,构建了抗高温长效稳定白油基钻井液体系,该体系经160℃滚动老化7 d后,动塑比不小于0.20 Pa/mPa·s,高温高压滤失量(160℃)小于4.0 mL,破乳电压大于600 V,显示出良好的高温长效稳定性。该钻井液在PZ5-3井成功应用,解决了川西海相长水平井环空憋堵、井壁失稳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气田 长水平井 井壁失稳 提切剂 油基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转型背景下油气工程技术发展新方向 被引量:6
3
作者 光新军 闫娜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57,共7页
在能源转型背景下,能源市场已经开始向低碳和新能源方向发生根本性改变。为了保证油气在能源行业的竞争性,油气公司坚守油气主营业务,实施“油气+低碳、负碳技术”的能源转型路径,油气工程技术作为支撑油气和新能源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 在能源转型背景下,能源市场已经开始向低碳和新能源方向发生根本性改变。为了保证油气在能源行业的竞争性,油气公司坚守油气主营业务,实施“油气+低碳、负碳技术”的能源转型路径,油气工程技术作为支撑油气和新能源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总结能源转型发展形势及其对油气工程技术创新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油气工程技术创新发展新方向;结合我国油气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技术研发由经济效益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变、持续加强降本增效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强化低碳油气工程技术研发、分类施策推动油气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和注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探索等发展建议。这对于尽快形成我国油气工程新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体系、提升油气行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转型 油气工程 技术创新 绿色低碳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工程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思考
4
作者 王敏生 姚云飞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打造石油工程领域新质生产力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油气勘探开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石油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石油工程领域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路径,... 打造石油工程领域新质生产力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油气勘探开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石油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石油工程领域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路径,其包括创新驱动传统领域转型升级、创新引领新领域发展、加强赋能技术融合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等,并从加快石油工程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打造高水平石油工程创新联合体,深化石油工程领域科技体制改革,打造石油工程领域高层次创新队伍4个方面给出了石油工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支撑,为高效推动石油工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安全 高质量发展 石油工程 新质生产力 发展路径 策略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工程跨界融合技术创新态势研究与建议
5
作者 王敏生 闫娜 光新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03,共9页
为顺应技术融合的趋势,推动石油工程技术快速高效发展,追踪研究了近十年石油工程跨界融合技术创新举措,认为石油工程跨界融合技术创新主要包括跨界科研联盟与技术合作、风险投资、技术集成创新、技术收并购等。跨界融合技术创新推动油... 为顺应技术融合的趋势,推动石油工程技术快速高效发展,追踪研究了近十年石油工程跨界融合技术创新举措,认为石油工程跨界融合技术创新主要包括跨界科研联盟与技术合作、风险投资、技术集成创新、技术收并购等。跨界融合技术创新推动油田服务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透明、运作模式更加灵活、作业方式和程序不断优化、施工性能指标不断提升、适用范围不断拓宽,油田服务的内涵也愈发丰富。基于跨界融合技术创新对石油工程技术的影响,提出了4项石油工程跨界融合技术创新的发展建议,包括提升外部技术扫描能力,强化外部连接能力,打造共生创新生态,注重T型人才的培养和聚集等。研究结果与建议对加快推进石油工程跨界融合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融合 技术创新 开放创新 风险投资 技术集成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录井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展望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志战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1,共11页
录井具有样品条件及制样工序复杂、采集项目多而离散、人工经验依赖性强且人均产值低等特点,亟需加强智能化转型,但相比于其他石油工程技术,智能录井技术进展缓慢,且局限于应用层面。为此,从智能钻井的进展与成效入手,分析了国内外智能... 录井具有样品条件及制样工序复杂、采集项目多而离散、人工经验依赖性强且人均产值低等特点,亟需加强智能化转型,但相比于其他石油工程技术,智能录井技术进展缓慢,且局限于应用层面。为此,从智能钻井的进展与成效入手,分析了国内外智能钻井在硬件系统、控制系统、应用系统方面的进展与差距;然后,从地质录井、工程录井、智慧平台3个方面分析了智能录井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数据+”驱动和视觉驱动的岩性识别、流体识别、井下与地面风险识别及预警等。通过对比智能钻井与智能录井的现状,提出智能录井应强化井下智能录井、智能录井机器人等硬件系统及多场数字孪生、多元采集智能控制、多模态录井大模型、智能解释评价等软件系统的研发。同时强调,既要高度重视,又要理性看待智能录井的发展,要在回顾评价、横向对比的基础上,做好战略定位与研发流程优化,实现进度追赶与作用发挥。这些分析与观点,对推动智能录井实现良性、快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录井 智能钻井 机器人 数字孪生 大模型 智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低碳油气开发工程技术的发展思考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阳 王敏生 +1 位作者 薛兆杰 光新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9,共9页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碳中和减排目标。油气作为传统化石能源,低碳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来减少碳排放已成为行业共识。在此背景下,绿色低碳油气开发工程技术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碳中和减排目标。油气作为传统化石能源,低碳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来减少碳排放已成为行业共识。在此背景下,绿色低碳油气开发工程技术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在阐述油气开发工程技术低碳发展行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绿色低碳油气开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油气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油气开发钻井提速提效工程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油气开发工程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油气开发节能减排与尾废利用技术和油气与新能源耦合技术等绿色低碳油气开发工程技术发展方向。围绕这些技术发展方向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与推广应用,尽快形成适用于我国的绿色低碳油气开发工程技术系列,对于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和整体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开发 绿色低碳 提速提效 数字化转型 新能源耦合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井压裂示踪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2
8
作者 邸德家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1,共8页
压裂示踪监测技术作为非常规油气井动态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相比常规生产测井技术,具有长期分段分相监测的优势,适用于长水平井及复杂结构井。压裂示踪监测技术在示踪剂材料、施工工艺和资料解释方面各家技术服务公司存在较大的差异,争... 压裂示踪监测技术作为非常规油气井动态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相比常规生产测井技术,具有长期分段分相监测的优势,适用于长水平井及复杂结构井。压裂示踪监测技术在示踪剂材料、施工工艺和资料解释方面各家技术服务公司存在较大的差异,争论较多,有必要对该技术进行回顾和分析。文章分别对示踪剂的材料、施工工艺、样品检测分析和资料解释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微量元素、量子点和固体缓释材料已发展为新一代高精度示踪剂,分析了示踪剂注入、取样和检测分析方法,明确了示踪监测资料在各段流体产出分析、裂缝参数评价和指导完井工艺优化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压裂示踪监测技术在材料、工艺和资料解释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技术瓶颈,提出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难点攻关和标准化建议。通过技术现状的梳理分析及发展建议,以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监测 示踪剂 资料解释 光纤监测 生产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业财融合模式下科研领域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以A集团公司研究院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蔺广科 徐洋 +1 位作者 熊璟璟 聂兴凯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68-74,共7页
科研领域的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在传统财务管理活动无法有效支撑科研领域实现管理创新的现实情境下,通过实施业财融合打破科研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之间的固有边界已提上日程。文章对A集团公司研究院实施业财融... 科研领域的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在传统财务管理活动无法有效支撑科研领域实现管理创新的现实情境下,通过实施业财融合打破科研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之间的固有边界已提上日程。文章对A集团公司研究院实施业财融合的动因进行了剖析,分别从战略引领预算目标实现业财融合、预算主体协同设计、决策信息系统一体化搭建、财务对口支持业务部门组织创新、构建一体化联动资产管理体系五个方面阐述了业财融合的具体做法,进一步基于实践效果,从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战略与预算协同动态调整、数智化转型驱使组织重塑三个方面提出了科研领域业财融合未来持续优化的突破路径,以期为相关组织开展业财融合工作提供经验证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财融合 预算管理 科研资产管理 信息系统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钻多深度电阻率天线系研究与设计
10
作者 李丰波 《高技术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针对油气勘探开发对随钻电阻率探测的实际需求和国产随钻电阻率仪器装备自主研发的迫切需要,本文对随钻电阻率多深度天线系结构开展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补偿式的多深度多频率的随钻电阻率天线系结构设计方案。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仪器探测... 针对油气勘探开发对随钻电阻率探测的实际需求和国产随钻电阻率仪器装备自主研发的迫切需要,本文对随钻电阻率多深度天线系结构开展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补偿式的多深度多频率的随钻电阻率天线系结构设计方案。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仪器探测特性进行了考察及参数优化,该设计可实现多种深度的井下地层电阻率测量,同时能进行对称性电阻率补偿测量,消除井眼和工况影响。基于不同源距和不同频率测量组合,可提供更为丰富、准确的地层电阻率信息;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地层纵向分辨率,对薄互层具有较高的探测能力。本研究对我国随钻电阻率仪器的自主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我国复杂地层尤其是薄互层的油气资源开发也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电阻率 天线结构 随钻测井 地质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智能钻井技术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4
11
作者 曾义金 王敏生 +4 位作者 光新军 王果 张洪宝 陈曾伟 段继男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F0003,共10页
智能钻井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和自适应等功能,有望大幅度提高钻井效率,降低钻井成本。为加速推动智能钻井技术发展,中国石化针对实时感知、智能决策及集成控制等方面存在的关键技术难点,开展了自动化钻机及关键装备、随... 智能钻井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和自适应等功能,有望大幅度提高钻井效率,降低钻井成本。为加速推动智能钻井技术发展,中国石化针对实时感知、智能决策及集成控制等方面存在的关键技术难点,开展了自动化钻机及关键装备、随钻工程地质参数感知、智能钻井分析决策和智能钻井系统集成等的攻关研究,进行了现场集成与示范应用,实现了钻井参数智能优化、井筒风险智能预警、井眼轨迹智能导航等应用场景的多目标协同优化,达到了咨询模式下智能辅助−人工决策的闭环控制水平,支撑了重点油气领域勘探开发的降本增效。为更好地发展智能钻井技术,在分析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中国石化近些年在智能钻井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全自动钻机装备、高性能测传控系统和数字孪生决策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大技术迭代升级,推动智能钻井由咨询模式向半自主、自主控制模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钻井 自动化钻机 随钻测量 智能决策 闭环控制 技术进展 中国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藏复杂储层压裂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及趋势
12
作者 蒋廷学 王敏生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共14页
非常规油气藏已成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资源,但其经济开发高度依赖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和“井工厂”作业模式,而我国压裂技术与装备整体仍处“跟跑”状态,核心模型算法自主化程度低、高压装备寿命与智能化水平不足、裂缝监测技术存... 非常规油气藏已成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资源,但其经济开发高度依赖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和“井工厂”作业模式,而我国压裂技术与装备整体仍处“跟跑”状态,核心模型算法自主化程度低、高压装备寿命与智能化水平不足、裂缝监测技术存在瓶颈等问题突出,亟需系统性创新突破。文献追踪与对标分析发现,我国在缝网体积压裂工艺、三维裂缝扩展模型精度及超大功率电驱压裂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国产压裂软件内核算法自主性薄弱、高压单元寿命短、微震监测误差大,且环保型压裂液降解率低、智能滑套监测精度有待提升,制约了复杂储层压裂改造效果。为此,需以体系化思维推动多技术协同创新,重点突破软件自主化、装备智能化、工艺精准化和材料绿色化,力争2030年前建成全球领先的非常规压裂技术体系,支撑油气自给率提升与能源安全战略,推动压裂技术高效性、智能化和低碳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藏 体积压裂 压裂技术 压裂装备 技术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石油工程碳减排技术与作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启示 被引量:4
13
作者 蒋海军 耿黎东 +1 位作者 王晓慧 光新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134,共10页
随着世界各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成为必然,传统石油工程作业中的碳减排已成为国内外石油公司的关注重点。概述了国外大型油公司和油服公司的低碳转型发展策略,从电动化装备、井下工具、井下流体、工艺技术和信息技... 随着世界各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成为必然,传统石油工程作业中的碳减排已成为国内外石油公司的关注重点。概述了国外大型油公司和油服公司的低碳转型发展策略,从电动化装备、井下工具、井下流体、工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国外石油工程碳减排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从地质工程一体化、“工厂化”钻井模式2方面介绍了国外石油工程碳减排作业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我国石油工程碳减排技术与作业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为此,基于国外石油工程碳减排技术和作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得到了我国石油工程碳减排技术发展的几点启示:做好石油工程碳减排技术顶层设计,加大碳减排工程技术创新力度,优化石油工程管理模式,加强政策扶持,加速推进石油工程碳减排人才队伍建设。这对推动我国石油工程行业碳减排技术发展、加快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工程 碳减排 低碳技术 工程管理 技术现状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尾管回接压裂工艺在塔里木盆地应用研究
14
作者 李振 张昌铎 +3 位作者 张瑞 衡宣亦 郑杜建 谷磊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38,共6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志留系砂岩油藏存在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低孔低渗或特低孔特低渗的特点,为油田的开发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分析该区块水平井分段压裂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提出了超高压尾管回接压裂固完井一体化管柱施工工艺;开展了超... 塔里木盆地塔中志留系砂岩油藏存在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低孔低渗或特低孔特低渗的特点,为油田的开发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分析该区块水平井分段压裂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提出了超高压尾管回接压裂固完井一体化管柱施工工艺;开展了超高压尾管回接压裂固完井工具的结构设计,并对其承载能力、锚定能力、密封能力进行了仿真分析及地面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尾管悬挂器承载能力达1200 kN,回接锚定能力1100 kN,回接后整机密封能力105 MPa,可以满足塔中区块水平井采用连续管带底部封隔器或桥塞分段压裂工艺等储层改造技术、实施分段压裂改造的需求。在塔中16井区试验2口井,固完井作业顺利,压裂最高施工压力90 MPa。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尾管回接压裂固完井一体化技术满足低孔低渗储层改造的需求,可为低孔低渗储层油气的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压裂 尾管固井 回接锚定 储层改造 致密油气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基钻井液低凝点主乳化剂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秀贞 韩子轩 王显光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7-870,876,共5页
针对冬季低温施工条件下乳化剂黏度增大、不易存放、影响现场使用的问题,合成了油基钻井液低凝点主乳化剂。室内结果表明,优化合成的主乳化剂凝点-19℃时具有较好的乳化稳定性和流动性。主乳化剂7 d后乳化率大于80%,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 针对冬季低温施工条件下乳化剂黏度增大、不易存放、影响现场使用的问题,合成了油基钻井液低凝点主乳化剂。室内结果表明,优化合成的主乳化剂凝点-19℃时具有较好的乳化稳定性和流动性。主乳化剂7 d后乳化率大于80%,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与辅乳化剂配比为3∶2时具有最佳的乳液稳定性。高温高压油基钻井液乳化稳定性评价仪测试表明该乳化剂抗温达180℃。低凝点主乳化剂配制的油基钻井液体系在顺北一口井四开井段应用表明,寒冬季节低凝点乳化剂流动性好,易于现场使用,钻井液体系流变性好,乳化性能稳定、破乳电压高,保证了破碎底层的安全快速钻进,满足了钻井工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钻井液 主乳化剂 低凝点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监测的火成岩真三轴承压堵漏试验研究
16
作者 窦浩原 侯冰 +2 位作者 李大奇 刘金华 薛乔宇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6,共11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周缘火成岩地层钻井过程中井漏频发的问题,利用真三轴承压堵漏物理模拟试验装置,采用OFDR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系统评价了加入不同粒径堵漏材料桥接堵漏浆与快速滤失堵漏浆对凝灰岩、角砾岩、玄武岩等3种火成岩的封堵效果... 针对准噶尔盆地周缘火成岩地层钻井过程中井漏频发的问题,利用真三轴承压堵漏物理模拟试验装置,采用OFDR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系统评价了加入不同粒径堵漏材料桥接堵漏浆与快速滤失堵漏浆对凝灰岩、角砾岩、玄武岩等3种火成岩的封堵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凝灰岩裂缝(开度>2 mm)适配粒径2 mm的堵漏材料,封堵层承压较粒径1 mm的堵漏材料提升71.48%;角砾岩与玄武岩(裂缝开度1~2 mm)适配粒径1 mm的堵漏材料,承压能力分别较粒径2 mm的堵漏材料高35.20%和80.03%;快速滤失堵漏浆对凝灰岩和角砾岩的封堵效果更优,其封堵层承压分别较桥接堵漏浆高148%和275%,形成的滤饼均匀致密;光纤应变云图显示,拉应变场强度降低与封堵层完整性呈正相关,角砾岩封堵后其承压能力甚至超出岩石破裂压力220.5%。提出的岩性−堵漏材料粒径−堵漏浆适配策略为火成岩地层高效堵漏提供了试验依据,分布式光纤技术为封堵过程实时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 真三轴 承压堵漏 实验室试验 火成岩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氢脆研究进展
17
作者 孙连忠 张佳敏 +3 位作者 张保平 胡昕怡 何江 牛成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7455-7464,共10页
氢能作为21世纪极具前景的一种低碳、高效的二次能源,是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然而,金属材料的氢脆现象即:氢以不同形态扩散到金属中以固溶态存在或生成氢化物,致金属晶格高度变形,降低韧性及延性,引起脆化至断裂,因其具有... 氢能作为21世纪极具前景的一种低碳、高效的二次能源,是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然而,金属材料的氢脆现象即:氢以不同形态扩散到金属中以固溶态存在或生成氢化物,致金属晶格高度变形,降低韧性及延性,引起脆化至断裂,因其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及失效形式多样性等特点,成为制约氢能储运系统服役寿命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随着实验手段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完善,中外学者近年来针对氢脆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综述了氢脆研究的最新进展:首先阐述了氢脆失效概念及氢脆发生机理,并分析了储氢压力容器的氢脆特征及不同影响因素,其次总结了现有评价材料氢脆敏感性的宏观至微观、静态和动态实验方法的特点及主要应用范围,着重讨论了与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结合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以期为氢环境中金属材料抗氢脆性能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损伤 氢脆机理 金属材料 物理与数值模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陆相页岩储层井壁失稳机理研究
18
作者 高书阳 薄克浩 +2 位作者 张亚云 高宏 皇甫景龙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4,共8页
为解决川东北陆相千佛崖页岩储层垮塌严重、成井难度大的技术难题,系统性地开展了失稳特征分析和室内实验评价研究。现场资料分析表明,失稳主要发生在千一段灰黑色页岩层段,具有失稳周期无规律,坍塌与漏失共存的特征,现用钻井液体系无... 为解决川东北陆相千佛崖页岩储层垮塌严重、成井难度大的技术难题,系统性地开展了失稳特征分析和室内实验评价研究。现场资料分析表明,失稳主要发生在千一段灰黑色页岩层段,具有失稳周期无规律,坍塌与漏失共存的特征,现用钻井液体系无法有效维持易塌地层的稳定性。室内研究发现,千一段不同层段间井壁稳定性差异较大,其中易塌层段灰黑色页岩层段黏土矿物含量高,具有一定的水化膨胀性能和双亲性润湿特征;其层理性强,有机质擦痕滑动镜面等(弱结构面)极为发育,胶结强度较弱,导致地层天然破碎,岩石力学性能大大降低;在钻井液及工程扰动作用下,沿弱结构面剥落掉块,引发井壁失稳坍塌。该研究提出了规避易塌层段等安全成井技术对策,为后期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陆相页岩 千佛崖 井壁失稳 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枯竭气藏型储气库注采技术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3
19
作者 何祖清 何同 +2 位作者 伊伟锴 孙鹏 艾爽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5-613,共9页
经长输管线输送的天然气注入到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人工气藏称为地下储气库。国内外现有储气库大多数是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中国石化储气库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同时与国内外已建成储气库相比,中石化储气库建设面临的地质条件和... 经长输管线输送的天然气注入到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人工气藏称为地下储气库。国内外现有储气库大多数是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中国石化储气库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同时与国内外已建成储气库相比,中石化储气库建设面临的地质条件和注采工况也较为复杂。以中国在建最大储气库项目中原文23储气库为例,其复杂地质条件以及面临的"快瞬变非稳态增压"注采难题需要进行专门研究。分析了目前中石化枯竭型气藏储气库建库现状,提出了建库技术挑战,总结了现阶段取得的注采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通过分析中国石化枯竭气藏型储气库注采技术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提出了国产化技术完善、智能化注采营运、一体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建议和要求,为持续加强规模化储气库群建设的支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枯竭气藏 建库运行 人工智能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页岩油注二氧化碳开发技术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阳 祝仰文 +8 位作者 李宗阳 蒋廷学 薛兆杰 沈子齐 肖朴夫 于洪敏 程紫燕 赵清民 张庆福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5-864,共10页
围绕页岩油注CO_(2)开发存在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与压裂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页岩油注CO_(2)萃取置换机理、CO_(2)前置液对页岩力学性质影响的室内实验,模拟了CO_(2)前置压裂和吞吐补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将成果应用于CO_... 围绕页岩油注CO_(2)开发存在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与压裂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页岩油注CO_(2)萃取置换机理、CO_(2)前置液对页岩力学性质影响的室内实验,模拟了CO_(2)前置压裂和吞吐补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将成果应用于CO_(2)前置压裂和单井吞吐矿场实践。研究表明:CO_(2)吞吐作用效果受微纳尺度效应及干酪根、吸附油存在等的影响,适当延长焖井时间可提高原油动用程度。在CO_(2)“注、焖”阶段,CO_(2)通过溶解扩散和传质作用提高重烃的动用程度,在CO_(2)“吐”的阶段,CO_(2)主要将较大孔隙中的原油排出至周边更大的孔隙或层理缝中流入生产井。注入CO_(2)前置液有助于保持岩心脆性,降低破裂压力,CO_(2)易沿层理面滤失,从而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前置CO_(2)注入量增加会提升增能效果,从而增强地层能量的补充作用。页岩基质渗透率越低、地层压力越低、原油重烃含量越高,注CO_(2)吞吐开发后,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大。矿场实践表明,CO_(2)前置压裂后压力保持良好,单井CO_(2)吞吐后可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单井产能,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 前置压裂 吞吐补能 室内实验 矿场试验 开发效果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