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海化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成效的探讨
1
作者 曲均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3期178-178,180,共2页
测土配方施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措施,也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实用农业技术。介绍了2007年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试点单位,在白马井镇设立了甘蔗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关键词 甘蔗 测土配方施肥 中海化学 成效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常用化学肥料类型及执行标准
2
作者 张健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24年第6期29-35,共7页
发展至今,我国化学肥料类型已经相当齐全,新兴肥料种类也日益增加。化学肥料可以根据营养元素的种类、水溶性、缓释性等进行分类。然而,任何一种分类方式已经很难概括所有肥料种类,同时兼顾各类肥料的性质或特点。本文简单将果园中常用... 发展至今,我国化学肥料类型已经相当齐全,新兴肥料种类也日益增加。化学肥料可以根据营养元素的种类、水溶性、缓释性等进行分类。然而,任何一种分类方式已经很难概括所有肥料种类,同时兼顾各类肥料的性质或特点。本文简单将果园中常用亦属市场主流的化学肥料分成复合肥、氮肥、磷肥、钾肥、水溶肥等5类进行简单介绍,目的在于使果农朋友对化学肥料种类有大致的了解,购买肥料时不再茫然不知所措。具体肥料的性质特点在多种资料来源中均可查阅,本文不再赘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肥料 肥料种类 缓释性 水溶肥 茫然不知所措 分类方式 复合肥 营养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物质在增效肥料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3
作者 王赛红 孙莹莹 +3 位作者 李冬佳 刘蕊 沈兵 张卫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50,共10页
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变暖、水资源和土壤盐分变化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严重威胁粮食安全。此外,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和灌溉水等生产投入,导致土地和水资源的退化,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最终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鉴于农业生... 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变暖、水资源和土壤盐分变化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严重威胁粮食安全。此外,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和灌溉水等生产投入,导致土地和水资源的退化,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最终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鉴于农业生产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需要采取农业集约化措施提高粮食生产力,同时保护环境,以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生物活性物质作为欧盟国家通过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逆性和提高产品质量来发挥作用的产品,是加强可持续农业实践的有效策略之一。综述了腐植酸、海藻酸、氨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作为肥料增效剂在增效肥料中应用的国内外进展,阐述了生物活性物质应用于国内登记产品的数量、类型等,展望了生物活性物质在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效肥料 生物活性物质 腐植酸 氨基酸 海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COD含氟废水的处理研究
4
作者 唐向阳 万军 +1 位作者 孙建阳 闫岩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197,共5页
针对高COD含氟有机废水难以处理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复合除氟剂TS-F1,在相同条件下考察TS-F1、CaCl_(2)、AlCl_(3)对不同COD的含氟有机废水的去氟效果,并考察了TS-F1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TS-F1去除含氟有机废水中氟离子效果... 针对高COD含氟有机废水难以处理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复合除氟剂TS-F1,在相同条件下考察TS-F1、CaCl_(2)、AlCl_(3)对不同COD的含氟有机废水的去氟效果,并考察了TS-F1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TS-F1去除含氟有机废水中氟离子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TS-F1除氟剂具有较高的除氟率,优于传统的CaCl_(2)和AlCl_(3)除氟剂,能够将氟离子质量浓度从50 mg/L降至1.5 mg/L以下,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表水Ⅳ类排放标准;随着TS-F1投加量的增加、反应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增加,氟离子去除率增大。结果还发现,COD对氟离子去除率有显著影响,当COD≤60 mg/L时,TS-F1除氟剂能够达到最佳的除氟效果,而当COD>60 mg/L时,可以通过催化氧化技术进行预处理,降低废水中COD至60 mg/L以下再去除氟离子。TS-F1除氟剂是一种高效、经济的除氟剂,该研究为实际工程中高COD含氟有机废水处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废水 除氟剂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状态下液压油抗磨损性能分析
5
作者 闫志勇 王建虎 +2 位作者 魏傲 冯伟 于彦博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4,共7页
为选择合适的液压油,避免仅考虑品牌、质量等级、黏度等级,忽略液压油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后的抗磨损性能变化,开展污染状态下液压油抗磨损性能研究。通过统计计算,分析液压油中常见污染物,如水分、SiO_(2)、铜的界限值,并通过单一... 为选择合适的液压油,避免仅考虑品牌、质量等级、黏度等级,忽略液压油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后的抗磨损性能变化,开展污染状态下液压油抗磨损性能研究。通过统计计算,分析液压油中常见污染物,如水分、SiO_(2)、铜的界限值,并通过单一污染物油样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利用40℃运动黏度、污染度等级、Fe元素含量、摩擦因数作为评价参数,以选定各参数的有效试验水平;使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多种污染物摩擦磨损试验,分析影响液压油抗磨损性能的主次因素,并通过铁谱分析验证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SiO_(2)是影响液压油抗磨损性能的主要因素,其次是Cu,水分含量影响最小。应用正交试验中得出3种污染物的最佳试验配比,可用于不同品牌液压油抗磨性能的评价,从而选择污染状态下性能更优的液压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油 液压系统 污染 正交试验 抗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资源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6
作者 唐向阳 何新建 +1 位作者 谢陈鑫 闫岩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6,共9页
磷石膏长期堆存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其资源化是缓解该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概述了磷石膏的物化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其在传统建材、农业、化工、环保领域,以及在纳米晶须、磷、氟类高附加值产品等资... 磷石膏长期堆存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其资源化是缓解该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概述了磷石膏的物化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其在传统建材、农业、化工、环保领域,以及在纳米晶须、磷、氟类高附加值产品等资源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阻碍磷石膏规模化利用的原因,主要存在其资源化水平偏低、系统性不足、经济性与环境效益不平衡等问题。此外,磷石膏中杂质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杂质分离与纯化待深化研究。指出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磷石膏资源化技术需要从单一或部分资源化路径向全流程资源化方向转变,实现综合效益提升,其中改进或开发高值资源化技术决定了磷石膏资源化水平。同时资源化技术规模化应用仍亟需跨学科融合,提升资源化产品性能并降低成本。此外有必要开展低碳型磷石膏资源化技术及工艺研究,契合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资源化 全流程 高附加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海油多分量地震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例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维新 崔炯成 +7 位作者 武文来 刘一峰 夏庆龙 石莹 江南森 黄小刚 张云鹏 薛东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36-1149,共14页
20世纪末中海油在南海油气勘探中成功试验了二维多分量地震技术.其后十多年,中海油进一步在不同近海油气盆地采集了三维多分量OBC地震资料.但由于针对三维转换波的处理未能形成有效的关键技术,除双检叠加利用了水压分量和陆检垂直分量外... 20世纪末中海油在南海油气勘探中成功试验了二维多分量地震技术.其后十多年,中海油进一步在不同近海油气盆地采集了三维多分量OBC地震资料.但由于针对三维转换波的处理未能形成有效的关键技术,除双检叠加利用了水压分量和陆检垂直分量外,大量水平分量数据未被使用.鉴于此,中海油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三维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攻关:针对弹性波场的矢量特征、转换波射线路径不对称以及双程旅行时多时间尺度等问题,成功研发了矢量化的信号处理技术、弹性波速度建模以及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等技术;集成了相对完善的三维弹性波成像EWI软件系统;完成了多个试验区的三维四分量OBC地震转换波的处理,取得了好于以往技术的效果;建立了海上多分量OBC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但相对于成熟的纵波处理技术,海洋多分量地震处理技术仍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量 转换波 矢量 叠前时间偏 EW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氨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科宇 徐金鑫 +3 位作者 吴桂波 杨哲 陈嘉鸿 陈永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44-2553,共10页
氨工业为人类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生产过程中也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氨具有“零碳”特点,全生命周期减碳效果明显,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低碳产业发展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绿氨产业政策... 氨工业为人类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生产过程中也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氨具有“零碳”特点,全生命周期减碳效果明显,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低碳产业发展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绿氨产业政策、绿氨产业发展现状及进展的介绍,以及对绿氨在车船燃料、储氢载体、燃料发电、化工原料等四个下游应用市场竞争力分析,表明全球主要船舶发动机技术商与船舶制造商都在开发氨燃料发动机与氨动力船舶并陆续开展运行测试,国内车用氨燃料发动机已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绿氨在远洋航运领域最先取得突破,当绿电价格随新能源技术进步降至0.20CNY/kWh左右时,全球绿氨车船燃料将迎来大发展,绿氨在重型卡车和远洋船舶行业将越来越具有成本竞争力。同时,氨作为储氢载体发展潜力大,液氨合成与脱氢环节成本占比85%以上,对运距不敏感,未来将成为全球大宗氢气远洋运输的主要形式之一。最后指出绿氨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产业政策和标准制定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能源 绿色燃料 绿氨 储氢载体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法合成三聚氰酸体系热力学分析
9
作者 晁惠雨 白振敏 +4 位作者 侯汉青 田立志 李洪 房晓权 石晓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7-2165,共9页
以二元醇为循环剂液相法合成三聚氰酸是一个由醇解、消去和环加成反应构成的连串反应体系。采用基团贡献法计算了该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热力学数据以及各步反应的焓变、Gibbs自由能变和平衡常数,依据热力学计算结果并结合已有文献实验数据... 以二元醇为循环剂液相法合成三聚氰酸是一个由醇解、消去和环加成反应构成的连串反应体系。采用基团贡献法计算了该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热力学数据以及各步反应的焓变、Gibbs自由能变和平衡常数,依据热力学计算结果并结合已有文献实验数据分析反应路径的可行性及难易程度。结果表明:醇解和消去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有利于反应,但反应平衡常数小;环加成反应为放热反应且进行较为完全,适当强化条件下三步连串反应可顺利进行。计算及分析结果可为该体系的工业放大工艺过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酸 尿素 双氨基甲酸酯 热解 热力学 基团贡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麦区小麦氮素吸收及其产量效应 被引量:39
10
作者 车升国 袁亮 +4 位作者 李燕婷 林治安 沈兵 胡树文 赵秉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7-295,共9页
【目的】掌握小麦氮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区域合理施肥,提高氮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小麦氮素吸收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及其产量效应。【方法】收集了2000年以后我国小麦田间试验产量、籽粒和秸秆... 【目的】掌握小麦氮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区域合理施肥,提高氮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小麦氮素吸收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及其产量效应。【方法】收集了2000年以后我国小麦田间试验产量、籽粒和秸秆氮含量的文献数据,统计分析了黄淮海冬麦区、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产量、地上部氮吸收、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100 kg籽粒需氮量的区域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下100 kg籽粒需氮量、籽粒氮含量和秸秆氮含量。【结果】小麦产量、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和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的波动范围大,变异性较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田间试验的小麦平均产量为6.18t/hm^2(n=5484,变异系数34.37%),其中以黄淮海冬麦区最高(7.06 t/hm2),西北冬春兼播麦区最低(4.71 t/hm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居中(5.60 t/hm^2);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的全国平均为2.87 kg(n=5073,变异系数25.43%),其中以黄淮海冬麦区最高(2.98 kg),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偏低(分别为2.60 kg和2.84 kg);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全国平均分别为2.17%(n=3456)、0.55%(n=2460)、180.9 kg/hm^2(n=4962),变异系数分别为23.96%、38.18%、44.50%。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均以黄淮海麦区居高,分别为2.24%、0.56%、211.1 kg/hm^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偏低,分别为1.92%、0.5%、146.7 kg/hm2和2.14%、0.53%、138.0 kg/hm2。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氮量、籽粒氮含量和秸秆氮含量随小麦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产量范围<4.5、4.5 6.5、6.5 8.5、8.5 10.5、>10.5 t/hm2,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分别为2.79、2.80、2.91、3.03和3.05 kg,对应的籽粒氮含量分别为2.01%、2.11%、2.27%、2.26%和2.40%,秸秆氮含量分别为0.46%、0.53%、0.58%、0.61%和0.63%。【结论】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主栽品种及田间管理技术等差异,造成了小麦氮素吸收特性的区域间差异,因此小麦施肥应根据各区域的小麦产量、小麦氮素需求规律因地制宜地科学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产量 氮素吸收 需氮量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矿化和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6
11
作者 苗淑杰 周连仁 +2 位作者 乔云发 曲均峰 徐文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8-1075,共8页
采用我国东北地区的连续施肥28a的典型黑土,通过颗粒分组的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有机碳在各级团聚体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各粒级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促进了土壤中大颗粒团聚... 采用我国东北地区的连续施肥28a的典型黑土,通过颗粒分组的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有机碳在各级团聚体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各粒级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促进了土壤中大颗粒团聚体(〉0.25mm)的形成,尤其以2~1mm粒级增加的比例最大;而当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后,主要促进土壤中〈1mm团聚体形成,尤其对0.5~0.25mm粒级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最大。施肥(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而且,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较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的效果更好。随着团聚体粒级的降低,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配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在2~1mm和0.25~0.053mm两个粒级中出现。单施化肥处理及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与无肥处理相比均增加了0.5~0.25mm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单施有机肥的处理与无肥处理相比增加了1~0.5mm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然而,对于东北的典型黑土,2~1mm和0.25~0.053mm两个粒级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最大,表明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是碳分配和矿化分解作用的综合结果,通过调控施肥种类可以达到有效保护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团聚体 有机碳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麦区小麦产量形成对磷素的需求 被引量:32
12
作者 车升国 袁亮 +4 位作者 李燕婷 林治安 李燕青 赵秉强 沈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9-876,共8页
【目的】掌握小麦磷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合理施肥,提高磷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小麦磷素吸收特征的区域差异性及对产量的响应。【方法】本文收集了2000年后我国黄淮海冬麦区、西北冬春兼播麦区... 【目的】掌握小麦磷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合理施肥,提高磷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小麦磷素吸收特征的区域差异性及对产量的响应。【方法】本文收集了2000年后我国黄淮海冬麦区、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田间试验的文献数据,统计分析了小麦产量、地上部磷吸收、籽粒磷含量、秸秆磷含量、100 kg籽粒需磷量等参数的区域异质性,并计算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下100 kg籽粒需磷量、籽粒磷含量和秸秆磷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我国田间试验的小麦平均产量为6.18 t/hm^2(n=5424),变异系数为33.1%;籽粒、秸秆磷含量全国平均分别为0.32%(n=1072)、0.08%(n=864),变异系数分别为34.3%、75.0%;地上部、籽粒和秸秆吸磷量全国平均分别为26.4 kg/hm^2(n=1370)、17.0 kg/hm^2(n=679)、5.4kg/hm^2(n=650),变异系数分别为58.6%、55.1%、94.8%。除籽粒磷含量外,小麦产量、地上部磷吸收量、籽粒磷吸收量、秸秆磷吸收量和秸秆磷含量均以黄淮海麦区最高,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次之,西北冬春麦区最低。生产100 kg籽粒需磷量全国平均为0.46 kg(n=1546),变异系数37.0%,其中以黄淮海冬麦区最高,为0.50 kg(n=813),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北冬春麦区分别为0.44 kg(n=195)和0.41 kg(n=538)。随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磷量呈增加趋势,<4.50 t/hm2、4.50 6.50 t/hm^2、6.50 8.50 t/hm2、>8.50 t/hm^2产量范围生产100 kg籽粒需磷量分别为0.41 kg、0.43 kg、0.50 kg、0.52 kg;籽粒磷含量基本维持一定水平,分别为0.32%、0.31%、0.31%、0.33%,秸秆磷含量呈增加趋势,分别为0.05%、0.07%、0.11%、0.12%。【结论】我国小麦产量、籽粒磷含量、秸秆磷含量、籽粒磷吸收量、秸秆磷吸收量、地上部吸磷总量和生产100 kg籽粒需磷量波动范围大,变异性较高,存在明显区域差异。黄淮海冬麦区吸磷量以及百公斤籽粒需磷量均高于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区,产量水平也最高。产量越高,百公斤籽粒需磷量也越高。因此,施肥中要依据区域的小麦产量及磷素需求规律因地制宜地指导区域小麦科学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产量 磷素吸收 需磷量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单施NK肥条件下几种典型土壤磷的演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曲均峰 李菊梅 +1 位作者 戴建军 徐明岗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68-2073,共6页
为探讨我国典型土壤长期单施氮钾肥对土壤全磷和Olsen-P磷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耕作制度下,7种典型土壤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单施氮钾肥下土壤全磷和Olsen-P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长期单施氮钾肥条件下,除杭州水稻土全... 为探讨我国典型土壤长期单施氮钾肥对土壤全磷和Olsen-P磷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耕作制度下,7种典型土壤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单施氮钾肥下土壤全磷和Olsen-P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长期单施氮钾肥条件下,除杭州水稻土全磷含量稳定在1.0g·kg-1左右外,其余6种耕作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Olsen-P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全磷含量下降幅度在13.6%~44.9%之间;土壤Olsen-P下降速率比全磷高几倍,Olsen-P下降有一定阈值,这一阈值大约为5mg·kg-1。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Olsen-P含量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因此,长期单施氮钾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土壤磷素养分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单施氮钾肥 全磷 OLSE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4年北方冬小麦肥料产量效应变化及优化施肥方案 被引量:9
14
作者 贾可 刘建玲 沈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32-2042,共11页
【目的】通过分析近14年来北方冬小麦肥料产量效应的多点试验数据,明确北方冬小麦产量变化特征及肥料产量效应,为该区冬小麦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我国北方冬小麦区2002—2016年96个定位监测试验,研究小麦地力... 【目的】通过分析近14年来北方冬小麦肥料产量效应的多点试验数据,明确北方冬小麦产量变化特征及肥料产量效应,为该区冬小麦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我国北方冬小麦区2002—2016年96个定位监测试验,研究小麦地力产量和肥料农学效率变化趋势;通过120个田间肥料效应的检验试验,研究不同时段和不同施肥水平时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以肥料农学效率变化和施肥产量效应为依据,通过24个田间试验对习惯施用的复合肥配方进行田间校验,提出相应的节肥增效建议。【结果】1) 2002—2016年间,北方冬小麦区的土壤供肥能力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平均地力产量自2002年的4721 kg/hm^2增加到2016年的5828 kg/hm^2,年均增加1.6%。施肥能显著增加小麦产量,但施肥增产率从2005年后呈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30.9%下降至2016年的20.2%。2) 2002—2016年,肥料的农学效率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9.0 kg/kg下降至2010年的6.7 kg/kg,2010年后维持在6.3~6.7 kg/kg。3)基于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函数计算出经济施肥量,其中2002—2006年间,最高产量的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80.5、107.4、55.9 kg/hm^2;经济最佳用量分别为167.8、102.5、53.7 kg/hm^2;经济合理用量(R=0.1)分别为155.5、99.9、52.8 kg/hm^2;2012—2016年间,最高产量的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84.3、125.1、52.4 kg/hm^2;经济最佳用量分别为171.7、118.5、48.6 kg/hm^2;经济合理用量分别为159.2、114.9、47.0kg/hm^2;优化复合肥N–P2O5–K2O配方为1 6–2 0–8,比常规原配方减少氮磷钾总用量的1 2.0%。【结论】从2002年到2016年,北方冬小麦区土壤地力产量逐渐提高,虽然施肥仍有显著增产效果,但增产率和农学效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016年施肥增产率为20.2%,肥料农学效率维持在6.5 kg/kg。北方冬小麦N–P2O5–K2O优化配方为16–20–8,推荐施肥方案为:基肥该配方肥600 kg/hm^2,追施氮69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磷钾 产量效应 农学效率 优化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素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5
作者 曲均峰 戴建军 +1 位作者 徐明岗 李菊梅 《热带农业科学》 2009年第3期75-80,共6页
介绍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磷素状况的影响,阐述土壤磷库、磷素形态、土层磷素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磷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渗透膜元件的指标离散特性与最佳排列顺序 被引量:7
16
作者 靖大为 王晓伟 +3 位作者 罗浩 崔旭丽 仲怀明 徐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6-69,共4页
指出了反渗透膜元件性能指标的离散特性。分析了系统流程各位置上不同元件测试指标对系统运行指标的影响。论证了具有特定透盐率、产水量与膜压降等技术指标的元件在系统流程中的最佳排列顺序及其系统运行效果。
关键词 反渗透系统 膜元件性能 排列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化肥氨氮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陈鑫 赵慧 +4 位作者 滕厚开 陈军 傅送保 单忠平 柯小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1-93,共3页
针对化肥氨氮废水排放量大、水质波动大、C/N低等特点,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了改进式曝气生物滤池对化肥氨氮废水的处理性能、机理及实用性,并与SBR、普通BAF工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式曝气生物滤池可以有效的处理氨氮质量浓度小于100... 针对化肥氨氮废水排放量大、水质波动大、C/N低等特点,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了改进式曝气生物滤池对化肥氨氮废水的处理性能、机理及实用性,并与SBR、普通BAF工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式曝气生物滤池可以有效的处理氨氮质量浓度小于100mg·L-1,COD小于350mg·L-1,且波动范围较大的化肥废水至氨氮质量浓度小于10mg·L-1,COD小于50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废水 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 改进式曝气生物滤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串联-改进式BAF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慧 谢陈鑫 +4 位作者 滕厚开 陈军 傅送保 单忠平 柯小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44,共4页
针对化肥企业氨氮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的特点,采用高效串联-改进式曝气生物滤池(BAF)对化肥氨氮废水进行了处理及耐冲击负荷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效串联-改进式BAF可以将200mg/L左右的进水氨氮处理至出水<5mg/L。同时对... 针对化肥企业氨氮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的特点,采用高效串联-改进式曝气生物滤池(BAF)对化肥氨氮废水进行了处理及耐冲击负荷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效串联-改进式BAF可以将200mg/L左右的进水氨氮处理至出水<5mg/L。同时对突发高氨氮负荷或低氨氮负荷缓冲能力较强,对高氨氮、高COD负荷进水,通过补充高效菌种,可以达到较高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废水 高效串联-改进式BAF 高效菌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配施营养液对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国彪 张冬明 +4 位作者 曲均锋 肖彤斌 曾建华 吉清妹 谢良商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47,共4页
以博优225为材料,研究了有机肥配施营养液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营养液能有效提高稻谷产量,以每hm^2施1 500 kg有机肥+9 L营养液处理产量最高,产量达5181.65 kg/hm^2,比单施化肥增产26.84%;... 以博优225为材料,研究了有机肥配施营养液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营养液能有效提高稻谷产量,以每hm^2施1 500 kg有机肥+9 L营养液处理产量最高,产量达5181.65 kg/hm^2,比单施化肥增产26.84%;与单施有机肥相比,加施营养液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有机肥配施营养液或将成为一种新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肥 营养液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酸吸收剂对聚甲醛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亮亮 陈科宇 +3 位作者 吴桂波 付玉娥 周涛 王浩飞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0-103,共4页
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将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硬脂酸锌、氧化镁、氧化锌和甲酸吸收剂H分别加入到聚甲醛(POM)中,研究了这6种甲酸吸收剂对POM黄色指数、热失重5%的时间、表面甲醛与不稳定端基含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的6种甲酸... 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将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硬脂酸锌、氧化镁、氧化锌和甲酸吸收剂H分别加入到聚甲醛(POM)中,研究了这6种甲酸吸收剂对POM黄色指数、热失重5%的时间、表面甲醛与不稳定端基含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的6种甲酸吸收剂中只有甲酸吸收剂H和氧化锌对POM的白度没有影响;甲酸吸收剂H、氧化锌和硬脂酸镁均可有效提高POM的热稳定性能,其中甲酸吸收剂H的吸收甲醛效果最好,其可通过吸收大量甲醛避免其转化为甲酸来中断POM的酸解反应,从而使添加质量分数为0.1%的甲酸吸收剂H的POM热稳定性能最好,其热失重5%的时间由未添加甲酸吸收剂的39.1 min提高到45.2 min,表面甲醛质量分数和不稳定端基含量分别从1.446%和1870μg/g降低到1.021%和1280μg/g,且力学性能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醛 甲酸吸收剂 热稳定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