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储层原油多甲基萘参数的原油物性预测——以珠江口盆地番禺油田为例
1
作者 林青 王华 +2 位作者 范虎 李婧婧 张亚男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8,共12页
海上油田取样成本高,流体样品少,代表性有限,未取样油藏原油物性判断难。珠江口盆地番禺油田原油类型包括:稀油、中质油和重质油,黏度变化范围大,具备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原油物性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的资料条件。通过对番禺油田14口... 海上油田取样成本高,流体样品少,代表性有限,未取样油藏原油物性判断难。珠江口盆地番禺油田原油类型包括:稀油、中质油和重质油,黏度变化范围大,具备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原油物性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的资料条件。通过对番禺油田14口井32个原油样品族组成、饱和烃生标以及芳烃分子化合物分布及组成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番禺油田原油物性变化主要与原油生物降解有关。通过与原油密度、黏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生物降解敏感参数,建立了基于原油四甲基萘参数的原油密度、黏度的预测模型,利用现有物性数据对珠江口盆地番禺油田的部分原油物性预测值进行了检验,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吻合。研究表明,可利用储层砂岩/井壁心样品中原油的特征分子化合物参数,在钻杆测试前预测原油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物性预测 多甲基萘参数 生物降解 番禺油田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QQQ-MS的油指纹分析方法
2
作者 何俊辉 穆海超 +3 位作者 孙禾琳 刘星 王雯雯 姚子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2-2145,共4页
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GC-QQQ-MS)的油指纹分析方法,分别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与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对实验室参考油进行重复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不进行手动积分调整的情况下,RSD_(SIM)的分布范围为0.2%—... 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GC-QQQ-MS)的油指纹分析方法,分别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与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对实验室参考油进行重复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不进行手动积分调整的情况下,RSD_(SIM)的分布范围为0.2%—28.2%,有9个诊断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超过10%;RSD_(MRM)的分布范围为0.2%—9.8%,诊断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MRM模式下确定的生物标志物诊断比值具有更好的重现性,与SIM模式下确定的生物标志物诊断比值相比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指纹 GC-QQQ-MS 诊断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研究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5
3
作者 郝鹏 臧春艳 +4 位作者 贺银军 宋修章 赵伟 秦冠男 何俊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64-170,共7页
基于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的成藏过程反演对含油气系统的持续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储层定量荧光等技术和方法,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油水... 基于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的成藏过程反演对含油气系统的持续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储层定量荧光等技术和方法,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油水界面变迁,再结合生烃史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的油气成藏史。结果显示,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2 期源自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油气充注,第Ⅰ期充注时间为7 Ma,表现为褐色低熟的轻-中质单一液相烃类包裹体;第Ⅱ期开始于 2 Ma,沙河街组烃源岩大量生烃,表现为浅蓝色荧光的中质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为主要成藏期。储层定量荧光样品光谱峰大多体现古油层荧光光谱特征,油藏规模较大,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油藏泄漏,形成现今 3 885 m 典型的油水界面。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构造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时间匹配决定了研究区两期充注,后期为主的成藏特点。新构造运动后期,古油藏规模减小,形成了现今油藏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储层定量荧光技术 油水界面 充注期次 油气成藏 黄河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岩石技术研究致密砂砾岩储层微孔隙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渤海海域渤中F构造古近系为例
4
作者 王波 郝鹏 +7 位作者 郝轶伟 张江涛 蔡涛 程焱 尹洪超 陈科 金首任 王晓东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46,共8页
利用二维大区域多级体素大小组合电镜图像(MAPS)、高精度微米X射线扫描(微米CT)、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全自动数字玻片扫描(AXIOSCAN)等新兴数字岩石技术,结合铸体薄片等常规实验方法,对渤海海域渤中F构造古近系孔店组特低渗... 利用二维大区域多级体素大小组合电镜图像(MAPS)、高精度微米X射线扫描(微米CT)、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全自动数字玻片扫描(AXIOSCAN)等新兴数字岩石技术,结合铸体薄片等常规实验方法,对渤海海域渤中F构造古近系孔店组特低渗砂砾岩微孔隙进行多尺度多维度高精度扫描,并系统研究微孔隙的储集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孔隙半径<15μm的微孔隙类型主要为粒内微孔隙、粒间微孔隙和晶间微孔隙,富长石骨架颗粒的粒内不均一溶蚀是靶区微孔隙的主要成因。微孔隙半径主要分布区间为0.2~14.8μm,孔隙度越小的储层段微孔隙占比越大,晶间纳米级和亚微米级溶蚀微孔隙比例相对越多。研究区微孔隙度平均为7.03%,储集意义较大,部分微孔隙兼做储集空间与喉道,具有较强荧光显示,对大孔隙间的连通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数字岩石技术 微孔隙类型 微孔隙半径 储集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深水区大气田凝析油成因与油气成藏机制——以琼东南盆地陵水17-2气田为例 被引量:36
5
作者 黄合庭 黄保家 +2 位作者 黄义文 李兴 田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0-388,共9页
基于凝析油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17-2大气田凝析油的来源与成因进行剖析,并探讨油气成藏机制。陵水17-2气田凝析油具有密度低、含蜡量低和Pr/Ph值高等特征,凝析油为烃源岩成熟阶段所生... 基于凝析油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17-2大气田凝析油的来源与成因进行剖析,并探讨油气成藏机制。陵水17-2气田凝析油具有密度低、含蜡量低和Pr/Ph值高等特征,凝析油为烃源岩成熟阶段所生,共生天然气以高成熟的煤型气为主。油气均来自渐新统崖城组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凝析油的形成既与源岩性质有关,又与后期"气洗"改造密不可分。油窗阶段生成的轻质油气聚集于储集层中后被晚期大规模注入的高成熟天然气"气洗"发生强烈的蒸发分馏。崖城组具备丰富的气源,底辟断裂构成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油气两期充注成藏。中央峡谷发育的中新统黄流组浊积砂岩岩性圈闭及更靠近烃源灶的古近系构造圈闭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深水区 琼东南盆地 陵水17-2气田 凝析油 成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油环底水凝析气藏开发方式优化及均衡开采对策——以东海盆地西湖坳陷CX北区块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周晓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63,共9页
东海盆地西湖坳陷CX北区块H3b、H3c油气藏为海上带油环底水凝析气藏,采用油气同采且初期优先采油的开发方式共设计了4口水平井,水平段位于油气界面以下的油环上部。为了尽快回收投资,该气藏在开发初期采用较高速度开采,油气井生产动态... 东海盆地西湖坳陷CX北区块H3b、H3c油气藏为海上带油环底水凝析气藏,采用油气同采且初期优先采油的开发方式共设计了4口水平井,水平段位于油气界面以下的油环上部。为了尽快回收投资,该气藏在开发初期采用较高速度开采,油气井生产动态开始出现产量递减加快、气油比快速上升、含水率快速上升等现象,表明气顶和油环开采出现不均衡状态,而且位于油环下部的井已开始出现底水锥进。为此,基于该区块油气藏地层油气流体相态特征,同时结合油气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反凝析、气顶气下窜、底水上升锥进等因素对该油气藏开发动态的影响,进而提出对策:(1)利用气顶气和油环油溶解气的弹性能量以及边底水天然水驱方式来开采油气藏,并合理控制采油采气速度,尽可能地实现油气藏的均衡开采;(2)由于过早打破了油气井的均衡开采状态,导致了气顶气过早下窜和边底水过早侵入,需要通过实时调整采油气速度来平衡开采状态,从而使得油气藏气油比和含水率得到有效控制。实施结果表明:上述对策的成功应用,确保了凝析气藏进入了稳定均衡的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底水油气藏 气顶油环流体相态 气顶油环均衡开采 合理采油气速度 东海盆地 西湖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化学助剂中挥发性有机氯化物的定性与定量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晓林 郭雷 +4 位作者 刘冬梅 胡碧瑶 陈韵 蔺振宁 殷小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7年第7期65-70,共6页
建立了基于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油田化学助剂中挥发性有机氯化物的定性鉴定与定量检测方法。通过对市场上常用的水溶性油田化学助剂的定性鉴定分析,共鉴定出了25种挥发性有机氯化物;通过优化顶空孵化温度、孵化时间以及色谱升温程序,... 建立了基于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油田化学助剂中挥发性有机氯化物的定性鉴定与定量检测方法。通过对市场上常用的水溶性油田化学助剂的定性鉴定分析,共鉴定出了25种挥发性有机氯化物;通过优化顶空孵化温度、孵化时间以及色谱升温程序,确立了25种挥发性有机氯化物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在优化的分析条件下,25种挥发性有机氯化物浓度在1~1 000μg·L-1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78~2.000μg·kg^(-1)和0.926~6.667μg·kg^(-1)。采用该方法对水溶性油田化学助剂中的有机氯化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对空白样品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加标实验,加标回收率均在85%~110%之间,进一步表明了该方法对水溶性油田化学助剂中挥发性有机氯定量测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化学助剂 挥发性有机氯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中典型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冉子超 李美俊 +5 位作者 李友川 时阳 王宁 杨永才 卢晓林 肖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9-1069,共11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中富含新C_(15)倍半萜烷、特殊构型的三环萜烷和四环萜烷(X、Y、Z和X1、Y1、Z1)及双杜松烷等指示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输入的典型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常见的指示被子植物有机质输入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奥利烷。基于白...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中富含新C_(15)倍半萜烷、特殊构型的三环萜烷和四环萜烷(X、Y、Z和X1、Y1、Z1)及双杜松烷等指示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输入的典型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常见的指示被子植物有机质输入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奥利烷。基于白云凹陷13件原油样品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对原油中典型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降A-奥利烷(Y1)和C_(27)四环萜烷(Z1)可能具有相同的生物来源;而根据相关化合物分子结构及各区域丰度相关性分析,判断出新C_(15)倍半萜烷、降A-奥利烷和C_(27)四环萜烷及双杜松烷可能具有不同的生源或演化过程。另外,不同区域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差异明显。这些生物标志化合物是研究区原油族群划分的良好指标。经分析,双杜松烷与新C_(15)倍半萜烷的分布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较大,可能更富集于偏氧化的沉积环境;降A-奥利烷、C_(27)四环萜烷和奥利烷的分布主要受到生源的影响,而受沉积环境影响较小。白云东北、东区原油降A-奥利烷、C_(27)四环萜烷和奥利烷相对丰度明显偏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位于白云东部的东沙隆起和云荔低隆起可能是研究区陆源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新C 15倍半萜烷 三环萜烷 四环萜烷 双杜松烷 原油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油源特征及原油成因类型 被引量:9
9
作者 汤国民 王飞龙 +3 位作者 万琳 潘文静 王广源 李阔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36,44,共10页
莱州湾凹陷已发现多个油田,其原油类型变化多样,油源特征及成因类型不清。基于373个烃源岩样品和67个原油样品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结合莱州湾凹陷地质背景,对莱州湾凹陷烃源岩品质、油源特征及原油成因类型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 莱州湾凹陷已发现多个油田,其原油类型变化多样,油源特征及成因类型不清。基于373个烃源岩样品和67个原油样品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结合莱州湾凹陷地质背景,对莱州湾凹陷烃源岩品质、油源特征及原油成因类型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烃源岩皆以低等藻类生源为主,北洼主要发育沙三段和沙四段2套有效烃源岩,南洼仅发育沙四段一套有效烃源岩,东北发育洼沙三段和沙一段2套有效的烃源岩;(2)莱州湾凹陷已发现的原油可分为Ⅰ—IV类4种成因类型。Ⅰ类北洼型原油具有典型的高4-甲基甾烷特征,主要来源于北洼沙四段烃源岩,集中分布在北部陡坡带和中央构造带。Ⅱ类南洼型原油具有高硫、高伽马蜡烷、高C35升藿烷特征,主要来源于南洼沙四段烃源岩。Ⅲ类东北洼型原油具有中等4-甲基甾烷、低伽马蜡烷特征,集中分布在东北洼边缘。IV类混合型原油,由北洼和南洼混合供烃,集中分布在南部缓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原油分布 水体环境 莱州湾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石臼坨凸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飞龙 杜晓峰 +2 位作者 汤国民 何俊辉 燕歌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77,共9页
石臼坨凸起是渤海中部地区重要的产油区,被多个生烃凹陷所环绕,油气来源复杂。基于石臼坨凸起地质背景,根据原油基本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原油划分为4类:Ⅰ类原油具有高伽马蜡烷,中等4-甲基甾烷、C27甾烷优势的特征,为含蜡、低硫成熟... 石臼坨凸起是渤海中部地区重要的产油区,被多个生烃凹陷所环绕,油气来源复杂。基于石臼坨凸起地质背景,根据原油基本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原油划分为4类:Ⅰ类原油具有高伽马蜡烷,中等4-甲基甾烷、C27甾烷优势的特征,为含蜡、低硫成熟的重质油,来源于渤中凹陷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混合供烃,主要分布在凸起西部;Ⅱ类原油具有中等伽马蜡烷、中等4-甲基甾烷、C27甾烷优势的特征,为含蜡、低硫成熟的重质油,具有明显的二次充注作用,来源于渤中凹陷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混合供烃,主要分布在凸起中部;Ⅲ类原油具有高C19-三环萜烷、中等伽马蜡烷、中等4-甲基甾烷、C27规则甾烷优势的特征,为高蜡、低硫成熟的中—轻质原油,来源于渤中凹陷沙三段和东三段烃源岩混合供烃,主要分布在凸起东倾末端南部地区;Ⅳ类原油具有中等伽马蜡烷、中等4-甲基甾烷、C27规则甾烷优势的特征,为高蜡、低硫成熟的中—轻质原油,来源于秦南凹陷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混合供烃,主要分布在凸起东倾末端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石臼坨凸起 原油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拗陷南部古近系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来建宾 王飞龙 +1 位作者 何俊辉 尹洪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7,60,共13页
研究辽东湾拗陷南部旅大地区古近系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为油气成因研究及油源判别提供参考。以LD27-2和LD22-1油田等为例,对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原油或岩屑抽提物进行系统的芳烃色谱-质谱分析,共检测出12个系列169种... 研究辽东湾拗陷南部旅大地区古近系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为油气成因研究及油源判别提供参考。以LD27-2和LD22-1油田等为例,对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原油或岩屑抽提物进行系统的芳烃色谱-质谱分析,共检测出12个系列169种化合物,提取能够指示生源、沉积环境、成熟度和油源的地球化学参数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旅大地区原油的母质沉积环境主要为贫硫湖相和一般湖相,总体为弱氧化-还原环境,东三段烃源岩高等植物输入明显,沙三段烃源岩低等藻类贡献明显;烷基萘、二苯并噻吩及菲系列化合物指标指示该区原油属于成熟原油,总体处于镜质体反射率为0.7%~0.8%的成熟阶段;东三段烃源岩C_(28)20S-C_(27)20R-C_(28)20R大多呈倒“V”形,而沙三段烃源岩C_(28)20S-C_(27)20R-C_(28)20R大多呈“V”形。结合C_(26)-C_(27)-C_(28)三芳甾烷组合参数和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拗陷 原油 芳烃 成熟度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藏过程重建研究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差异聚集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鹏 杨纪磊 +6 位作者 张旭东 臧春艳 陈容涛 王波 税蕾蕾 王思惠 蔡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4-1135,共12页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分布“西贫东富”,成藏条件复杂。利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原油地球化学参数、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结合埋藏史、热史及构造演化,从古流体和现代流体特征角度进行系统定时定量化成...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分布“西贫东富”,成藏条件复杂。利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原油地球化学参数、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结合埋藏史、热史及构造演化,从古流体和现代流体特征角度进行系统定时定量化成藏过程恢复,研究差异成藏原因。研究表明,陡坡带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开始于明化镇组沉积早期(距今7Ma),来自东南部沙河街组烃源岩的低熟油经历短距离运移在东区古近系成藏,该期原油充注量较少。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距今5.3 Ma),较高成熟度的烃类由东向西,由深向浅运移,在东、西区古近系形成大规模古油藏。明化镇组沉积晚期(距今3.7 Ma),边界断层活动性增强,西区断层活动速率强于东区,断层作用由封闭作用转为输导作用,西区古近系古油藏大规模破坏,东区东三段古油藏油水界面向上迁移,油气向浅层聚集成藏。第四纪沉积期(距今2.2Ma),断层活动性减弱,逐步形成现今油藏。距离供烃源岩的远近、经历成藏期次的不同以及控藏断裂活动的强弱差异共同导致了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差异分布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储层定量荧光 古油藏 断层活动速率 成藏过程 陡坡带 渤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太古界潜山型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丽娟 韩登林 +5 位作者 马良帅 胡蓉蓉 王晨晨 马斌玉 闫康 朱朝彬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4,共11页
依据岩心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测井等资料,对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与渤中19-6低位潜山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向上,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风化带储层较发育,以孔隙-裂缝型为主;渤中19-6低位潜山储... 依据岩心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测井等资料,对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与渤中19-6低位潜山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向上,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风化带储层较发育,以孔隙-裂缝型为主;渤中19-6低位潜山储层裂缝尤其发育,风化带和内幕带均以裂缝型储层为主。不同类型潜山在埋藏深度、源储接触及垂向分带等多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导致了储层在孔喉空间等微观结构方面也存在差异。②多期构造运动造成不同类型潜山储层分带具有差异性,古地貌构造制约了潜山储层的平面分布及有机酸迁移方向,风化淋滤溶蚀作用间接改善了储层的微观结构,其改善程度受潜山裂缝及风化环境控制。③不同类型潜山的优质储层发育带具有差异性,低位潜山型优质储层主要集中在深层内幕裂缝带,中位潜山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潜山顶部风化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储层 中位潜山 低位潜山 微观结构 裂缝型 孔隙-裂缝型 构造运动 古地貌 太古界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陡坡深陷区页岩岩相特征与分布规律
14
作者 方正伟 刘惠民 +4 位作者 田雯 张鹏飞 张立强 郭威 郝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70,共14页
陆相断陷盆地陡坡深陷区页岩沉积厚度大、岩相类型多样、纵横向变化复杂,目前对陡坡深陷区页岩岩相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陡坡带页岩油选区选层与勘探部署。应用岩石薄片观察、全岩矿物X衍射、有机碳测试、测井解释、地震波形分析等技... 陆相断陷盆地陡坡深陷区页岩沉积厚度大、岩相类型多样、纵横向变化复杂,目前对陡坡深陷区页岩岩相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陡坡带页岩油选区选层与勘探部署。应用岩石薄片观察、全岩矿物X衍射、有机碳测试、测井解释、地震波形分析等技术对东营凹陷陡坡深陷区民丰洼陷沙四上纯上次亚段(E_(2)s_(4cs))页岩岩相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民丰洼陷沙四上纯上次亚段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碳酸盐质混积页岩、黏土质混积页岩、长英质混积页岩及碳酸盐页岩4种主要岩相类型;洼陷厚度中心主要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混积页岩,南部边缘水下低隆起区主要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碳酸盐页岩,中间带主要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碳酸盐质混积页岩和黏土质混积页岩;从北部物源区到洼陷南部边缘,依次发育4种岩相组合,在平面上呈近东西向不规则条带状展布;从纯上次亚段底部到顶部,长英质混积页岩的分布范围逐步扩大且越过沉降中心,未受砂砾岩体整体退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陡坡深陷区 页岩岩相 岩相组合 分布规律 民丰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新统气藏封盖性能评价——以中央背斜带玉泉构造龙井组为例
15
作者 徐靖琦 沈伟锋 +4 位作者 刁慧 张承洲 朱虹浩 于仲坤 姜雪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61,共12页
近年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的中新统天然气勘探成效显著,但中新统气藏的成藏要素认识还不够全面,盖层的封盖性能、分布特征及控藏作用尚未厘清。本次研究基于岩性和厚度分布及微观组构等定性特征,结合孔渗物性、突破压力和... 近年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的中新统天然气勘探成效显著,但中新统气藏的成藏要素认识还不够全面,盖层的封盖性能、分布特征及控藏作用尚未厘清。本次研究基于岩性和厚度分布及微观组构等定性特征,结合孔渗物性、突破压力和排驱压力等定量分析,对中央背斜带中浅层盖层的发育特征、封盖性能及对气藏的控制作用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玉泉构造中新统龙井组发育泛滥平原—湖沼相的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盖层,稳定且连续的优质盖层主要位于龙上段顶部、龙下段的顶部和底部。龙井组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盖层脆性为中等—较好,成岩演化程度较低,盖层处于由塑性向脆性过渡的较弱固结阶段,发生脆性破裂的概率相对较低,盖层完整性较好。龙井组粉砂质泥岩盖层平均孔隙度为15.5%,渗透率为0.031 mD,突破压力为1.3 MPa,整体为中等偏弱盖层,推测泥质含量更高的纯泥岩盖层为中等偏好—较好盖层。玉泉构造中浅层气藏顶封盖层和近EW向的侧封断层共同构成了圈闭保存条件,中新统盖层的顶封能力整体随泥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与盖层厚度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龙井组 盖层 天然气 封盖性能 突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抗高温高密度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群 刘建全 +1 位作者 蒋官澄 王东超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31,102-103,共5页
南海莺歌海盆地储层具有高温高压特征,主要储层温度范围为186~218℃,地层压力系数范围为1.6~2.4,现用的水基钻井液抗温达到180℃,密度能够达到2.0 g/cm3,存在抗温性能不足,在200℃老化后钻井液增稠严重,密度难以达到地层要求的压力范... 南海莺歌海盆地储层具有高温高压特征,主要储层温度范围为186~218℃,地层压力系数范围为1.6~2.4,现用的水基钻井液抗温达到180℃,密度能够达到2.0 g/cm3,存在抗温性能不足,在200℃老化后钻井液增稠严重,密度难以达到地层要求的压力范围,对储层损害程度较严重等问题。结合该区域地质概况和储层损害机理分析,对钻井液进行了优化,加入超细碳酸钙和广谱油膜封堵剂,形成良好泥饼和致密的封堵薄膜;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变孔隙岩石的表面性质,防止水锁现象的发生;加入白油和表面活性剂提高体系抗温性。优化的抗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在200℃条件下性能良好,密度可达到2.2 g/cm3,能够满足井下安全生产需要;钻井液具有良好的封堵性和防水锁能力,渗透率恢复值达90%左右;具有一定的抗CO2污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钻井液 高密度钻井液 防止地层损害 钻井液配方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含量反演储层预测新技术——以莺歌海盆地某高温高压气田应用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钟家良 吕俏凤 +4 位作者 高弘毅 张贺举 高云龙 王锋 杨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111,共11页
通过对特定元素的含量与储层质量之间的潜在关系进行发掘,筛选出铝和钒作为能够对储层质量进行衡量的特征元素,并对该统计规律进行了成因分析。为使该方法转为具备实用价值的新技术,主要从地震反演手段与该方法原理的有效结合上,以多种... 通过对特定元素的含量与储层质量之间的潜在关系进行发掘,筛选出铝和钒作为能够对储层质量进行衡量的特征元素,并对该统计规律进行了成因分析。为使该方法转为具备实用价值的新技术,主要从地震反演手段与该方法原理的有效结合上,以多种主流地震反演手段进行了多轮试验性研究,最终建立以岩屑分析化验数据为基础的储层质量评价方法。该技术首次以岩屑分析化验数据为基础,利用分频反演方法,以独特的视角描述有利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丰富了钻前研究成果,同时该技术受放射性元素影响小,亦能应用于老井复查工作,在探井数量较少的勘探初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文章同时对该方法的分辨率及数据筛选等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该技术在莺歌海盆地某高温高压气田储层预测工作中获得成功应用,6口定向井、1口水平井优质储层的垂深预测误差总体控制在6m(4ms)以内,基本达到ODP随钻调整的精度要求,从而实现了录井、实验、地质与地球物理多学科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含量反演 铝钒元素图版 储层预测 分频反演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新生代孢粉化石智能识别
18
作者 税蕾蕾 邱琨祁 +5 位作者 万欢 龚胜利 陆文凯 魏文艳 王永浩 庾永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2-1370,共9页
通过鉴定古生物化石类别信息和分布情况,可以为地质年代、古沉积环境及油气勘探工作提供重要信息。但传统古生物化石鉴定工作耗时耗力,人工依赖性高,难以满足当前快速勘探评价的需要。鉴于孢粉化石图像数量有限、属种分类多、具有科、... 通过鉴定古生物化石类别信息和分布情况,可以为地质年代、古沉积环境及油气勘探工作提供重要信息。但传统古生物化石鉴定工作耗时耗力,人工依赖性高,难以满足当前快速勘探评价的需要。鉴于孢粉化石图像数量有限、属种分类多、具有科、属、种的特定分类逻辑等特点,围绕孢粉化石图像处理、化石图像筛选、化石目标检测、化石分类识别等方面,通过利用目标检测深度学习、标签松弛等技术,改进了有效化石筛选和孢粉化石分类识别的智能化水平。以渤海海域浅层新生代孢粉化石鉴定为例,采用YOLOv5和DenseNet等神经网络开发了一套孢粉化石智能识别方法,其平均识别准确率达94%,基本满足了孢粉化石鉴定实际生产准确性要求,可以辅助人工开展古生物化石鉴定工作。该方法将各种深度学习技术与古生物领域专业知识有效结合,并从数据和模型2个角度相结合,提高了识别模型的泛化能力与识别精度,并得以实际应用,使得能够在减少时间人力成本的前提下提供准确的鉴定结果,证实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古生物鉴定领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化石 智能筛选 目标检测 智能识别 深度学习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规律 被引量:8
19
作者 祖克威 范凌霄 +4 位作者 王波 曹东升 管聪 李中超 程秀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88-1196,共9页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简称嘉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参数特征、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普光地区嘉二段裂缝发育有北东-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4组裂...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简称嘉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参数特征、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普光地区嘉二段裂缝发育有北东-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4组裂缝。其中北东-南西向为优势方位,裂缝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开度通常小于300μm。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结果表明,嘉二段裂缝的储集作用相对较弱,在储层中主要起到渗流通道的作用。垂向上,裂缝主要发育在嘉二段3个亚段膏岩下伏的白云岩段,嘉二中亚段裂缝最为发育。嘉二段储层裂缝的发育受构造、岩石力学层厚、岩性和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研究区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为近东西向,在开发过程中,东西向裂缝更容易优先开启,成为主要的渗流通道,同时北东-南西向裂缝作为优势发育方位易形成定向的高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碳酸盐岩 嘉陵江组 普光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LD区块地层超压对泥岩成岩作用的影响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段威 罗程飞 +3 位作者 黄向胜 吕波 左晓东 丁亮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50,共8页
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应用X衍射、薄片鉴定、热解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等技术,并与邻区的常压环境下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对比,深入分析了莺歌海盆地LD区块地层超压的分布状况及其对黏土矿物转化和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 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应用X衍射、薄片鉴定、热解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等技术,并与邻区的常压环境下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对比,深入分析了莺歌海盆地LD区块地层超压的分布状况及其对黏土矿物转化和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超压顶界面深度从盆地中心向边缘逐渐变深;2研究区内,超压顶界面之上,随埋深和地温的增大,蒙脱石、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和高岭石的含量逐渐降低,而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逐渐增加,但超压顶界面附近及往下时,黏土矿物各组分的含量几乎不再减少,受到了地层超压作用的抑制;3Pr/nC17和Ph/nC18随深度增大而降低,但在强超压顶界面以下,变化趋势发生逆转,出现微弱增大的趋势,超压顶界面以下的实测Ro值即有机质的成熟度也出现了明显的低异常。地层超压通过抑制黏土矿物转化,间接减弱了储层的胶结作用,有利于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研究区地层超压抑制了有机质的热演化,地层超压对生烃的抑制作用扩大了研究区有效源岩的层位和体积,并使主力源岩的生、排烃期后移,从而有利于油气的晚期快速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LD区块 地层超压 流体 黏土矿物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