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0篇文章
< 1 2 1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作流技术在企业科技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以中海油研究总院科技项目管理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夏志英 蔺慧丽 谢孝荣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8-432,共5页
工作流技术是计算机系统支持的协同工作研究领域新推出的一门学科,是实现企业业务过程建模、过程管理与集成和业务过程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基于用户自定义业务流程的工作流技术的应用研发,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协同工作技术的发展具有十... 工作流技术是计算机系统支持的协同工作研究领域新推出的一门学科,是实现企业业务过程建模、过程管理与集成和业务过程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基于用户自定义业务流程的工作流技术的应用研发,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协同工作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以中海油研究总院科技项目管理为背景,集中阐述了利用工作流技术的各种定义功能实现科研过程的协同工作、过程管理和集成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科研协同工作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可以使科研过程能够在有序、标准、规范、安全的环境中实施,从而实现科技项目管理的自动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流技术 科技项目管理 办公自动化 协同工作 过程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山不同尺度裂缝凝析油气流动特征及界限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苏彦春 张利军 +4 位作者 赵林 王志凯 谭先红 李聪聪 王硕亮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2,共11页
潜山凝析油气藏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受风化剥蚀及构造作用影响,此类储层裂缝高度发育,存在不同尺度的渗流空间,凝析油气在不同尺度渗流空间中流动及赋存状态复杂,准确表征其流动特征及动用界限是此类储层产量准确预测的... 潜山凝析油气藏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受风化剥蚀及构造作用影响,此类储层裂缝高度发育,存在不同尺度的渗流空间,凝析油气在不同尺度渗流空间中流动及赋存状态复杂,准确表征其流动特征及动用界限是此类储层产量准确预测的基础。基于可视化微流控实验开展了高温高压条件下不同尺度裂缝凝析油气流动特征研究,分析了裂缝开度、储层压力以及注采压差对裂缝内油气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中会经历雾状微滴-微滴聚集-缝壁捕集-贴壁蠕动的演化过程。当裂缝开度大于200μm时,凝析油以波形膜状流及离散波状流为主,当裂缝开度为100μm时开始出现活塞流,当裂缝开度为5μm时,出现停滞段塞流,严重影响气体流动。实验与模拟结果表明,目标区块流体有效流动的界限为5μm。同时,明确了储层中裂缝开度和压差对凝析油气流动模式和演化的影响规律,随着压差和开度的增大,凝析油的相态由段塞流转为波浪流,再由波浪流转为混沌流,裂缝内流动状态会逐渐向分散流动转变。建立了临界凝析油饱和度和裂缝开度图版,为海上潜山裂缝型凝析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 裂缝储层 凝析油 流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ngor盆地北部斜坡带油气充注及调整研究
3
作者 李威 文志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4-1131,共8页
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等研究方法,探讨Bongor盆地潜山油气充注的时间和过程。研究表明,Bongor盆地B区、R‒P区潜山带储层发育黄绿色和蓝绿色荧光两类油包裹体,代表不同阶段的... 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等研究方法,探讨Bongor盆地潜山油气充注的时间和过程。研究表明,Bongor盆地B区、R‒P区潜山带储层发育黄绿色和蓝绿色荧光两类油包裹体,代表不同阶段的油气充注;含烃盐水包裹体与凝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认为,不同潜山区带经历了两期充注的原生油气成藏事件,油气充注高峰期均为75—65Ma;B区带在晚白垩世以来抬升改造阶段经历了1期油气调整形成的次生成藏事件,油气大多赋存于构造缝中,调整时间接近3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 潜山 油气成藏年代学 磷灰石裂变径迹 Bongor盆地 乍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量海上风电接入海上油田群微电网暂态稳定性研究——以“海油观澜号”接入文昌油田群电网工程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万光芬 魏澈 +1 位作者 邱银锋 黄存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海上风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大容量接入海上油田群微电网易导致电网稳定性问题。以国内首个漂浮式风电“海油观澜号”接入文昌油田群电网工程为例,对该电力系统典型故障工况下暂态稳定性问题开展研究。采用PSCAD/EMTDC电磁暂态... 海上风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大容量接入海上油田群微电网易导致电网稳定性问题。以国内首个漂浮式风电“海油观澜号”接入文昌油田群电网工程为例,对该电力系统典型故障工况下暂态稳定性问题开展研究。采用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软件搭建了“海油观澜号”接入文昌油田群电网全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风机切除、同步发电机组切除及海缆故障解列等3种典型故障工况下,系统暂态电压、频率、功角稳定性及系统振荡风险水平。结果表明,风机故障切除电网能够自适应稳定,可以此作为风机接入规模的工程选型依据;在同步发电机切机故障下,电网也可自适应稳定,该电网具备进一步优化减少热备用机组的潜力;海缆切除典型故障工况下,系统出现暂态频率失稳情况,可通过切负荷、加装储能等措施恢复稳定,同时加装储能措施可降低切负荷规模,利于平台平稳生产;各类故障工况下该项目无宽频振荡风险。研究成果为项目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支撑并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海油观澜号” 海上油田微电网 暂态稳定性 风机切除 发电机组切除 海缆故障解列 系统振荡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5
作者 靖波 朱玥珺 +3 位作者 黄波 赵春花 何欣彦 宫厚健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1-559,共9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CCUS技术的发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章从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物化性质和变化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CO_(2)反应...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CCUS技术的发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章从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物化性质和变化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通常含有能与CO_(2)溶于水后生成的H+反应的含氮基团、羧酸、苯酚等基团。此类表面活性剂与CO_(2)反应后其类型和性质会发生显著变化,表面活性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此外,反应后体系的黏度、对原油的乳化作用及起泡特性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些性质的转变可以通过CO_(2)的通入和消除进行调控。现场实践已经证明,CO_(2)/表面活性剂溶液交替注入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CO_(2)气窜,提高驱油效率。如果能成功地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性能可调控的特点利用到油田气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CO_(2)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效作用,将会在提高原油产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 黏度 乳化 提高采收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水下采油树油管悬挂器结构设计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军龙 李育房 汝梦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水下采油树是深海油气开发的关键设备,油管悬挂器作为油气通道、电通道,支撑油管柱并密封油管和套管之间环形空间,是采油树的核心部件,其结构强度关系到油气的安全生产。以南海某油气田油管悬挂器为例,结合对国外油管悬挂器的分析,进行... 水下采油树是深海油气开发的关键设备,油管悬挂器作为油气通道、电通道,支撑油管柱并密封油管和套管之间环形空间,是采油树的核心部件,其结构强度关系到油气的安全生产。以南海某油气田油管悬挂器为例,结合对国外油管悬挂器的分析,进行了水下采油树油管悬挂器主体结构尺寸设计。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油管悬挂器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在下放过程、安装就位过程、正常生产过程及锁紧解锁过程中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下放过程中,油管悬挂器的最大应力为310.43 MPa,最大变形为0.45009 mm;在安装就位过程中,最大应力为310.43 MPa,最大变形为0.40885 mm;在正常生产过程中,69 MPa、64℃时,油管悬挂器出油口的最大应力为311.13 MPa,最大变形为0.58148 mm;在69 MPa、121℃时,最大应力为586.93 MPa,最大变形为1.33470 mm。所设计油管悬挂器结构强度满足安全要求,变形较小,具有良好的结构安全性。该油管悬挂器已成功应用于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水下采油树系统,对推动中国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采油树 油管悬挂器 结构计算 锁紧 解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丰油气区块风、浪特征研究
7
作者 谢波涛 黄必桂 +3 位作者 张琪 程利斌 王智峰 江东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陆丰海区是广东海域海上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海区,系统性地分析该海域的风浪特征有利于推进陆丰海区海上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本文以WRF模拟风场数据作为输入风场,通过SWAN双层嵌套数值模型模拟广东海域2002-2021年连续20年的风浪场。将模... 陆丰海区是广东海域海上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海区,系统性地分析该海域的风浪特征有利于推进陆丰海区海上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本文以WRF模拟风场数据作为输入风场,通过SWAN双层嵌套数值模型模拟广东海域2002-2021年连续20年的风浪场。将模拟结果与波浪站、浮标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拟结果的精度。根据风场数据资料和模拟结果统计分析了多年广东海域的海表面风场和波浪场的特征以及陆丰油气区块代表点的风浪特征,主要内容包括海表面风场、波浪场的年、季度、月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广东海域的风速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秋冬季季风期平均风速大于春夏季;多年常风向为NE向,最大风速超过20 m/s。广东海域的波浪条件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春夏季有效波高平均值远小于秋冬季有效波高的平均值;受南海季风影响,秋冬季有效波高最大超过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SWAN 海浪模型 风浪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对鳗草(Zostera marina)幼苗光合作用的毒性效应研究
8
作者 刘涛 安明明 +3 位作者 裴炎沼 秦梓凌 王淑敏 周斌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0,共11页
为评估石油烃对鳗草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0、2.5、5、10、20、40 mg/L 0号柴油水溶液(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WAF)胁迫培养8 d,研究鳗草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b)、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荧光淬灭参数(NPQ、qL)以及... 为评估石油烃对鳗草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0、2.5、5、10、20、40 mg/L 0号柴油水溶液(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WAF)胁迫培养8 d,研究鳗草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b)、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荧光淬灭参数(NPQ、qL)以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并结合0(对照组)、5、10、20、40 mg/L处理组转录组分析,观察光合系统差异表达通路,探讨了石油烃胁迫下鳗草幼苗光合系统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结果表明:在8 d的实验周期内,鳗草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以及Fv/Fm、qL和rETR等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石油烃浓度呈负相关,在40 mg/L处理组中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2.47%、16.65%、6.01%、59.82%和58.12%;鳗草幼苗NPQ参数随浓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0 mg/L处理组达到最大,表明随着石油烃浓度升高,鳗草幼苗光合活性和光保护能力降低,光合系统被显著抑制;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10 mg/L处理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分别为4272和3254个。5 mg/L处理组差异表达基因上调最多达3219个,20 mg/L处理组差异性表达基因下调最多达1135个。胁迫期间多种与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受到影响,如GIL1、ELIP1和FLU上调,SRR1和WEL2下调,表明在高浓度石油烃胁迫下,鳗草幼苗光合作用被抑制,与光合色素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鳗草幼苗 光合系统 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等时地层切片技术的渤海垦利6-A油田新近系明下段Ⅴ油组沉积演化及主控因素研究
9
作者 刘子玉 谢晓军 +6 位作者 高玉飞 陈莹 仝中飞 熊连桥 白海强 唐武 李鑫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5,共10页
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是目前渤海浅层勘探开发重点层系之一,该时期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但对其沉积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导致对砂体空间展布认识不清,制约了砂体连通性分析及开发井位部署。以渤海垦利6-A油田为研究区... 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是目前渤海浅层勘探开发重点层系之一,该时期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但对其沉积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导致对砂体空间展布认识不清,制约了砂体连通性分析及开发井位部署。以渤海垦利6-A油田为研究区,基于地震、钻井、测井等界面特征的识别,首先将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细分为5个亚油组,相当于4个四级层序,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再以此为约束基于高度等时的三维地层切片技术揭示了Ⅴ油组沉积演化规律:早期Ⅴ-5亚油组发育大型分流河道,河道宽度>1 km,最宽达2 km;Ⅴ-4亚油组最大湖侵期发育小型分支水系,宽度约80~300 m;Ⅴ-2、Ⅴ-3亚油组发育中型河道(河道复合体),宽度100~2 600 m;晚期Ⅴ-1亚油组大型河道与小型河道共生,大型河道宽度>1 km,小型分流河道宽度为90~280 m。Ⅴ油组沉积演化及砂体空间展布主要受古地貌和层序共同控制,有序分布:平面上不同地貌单元控制河道规模,其中,大型河道主要分布于Ⅴ-1、Ⅴ-5沉积期的洼槽区,中型河道分布于Ⅴ-2、Ⅴ-3沉积期的断阶根部,小型分支水系主要分布于较高部位;垂向上层序控制了河道演化,其中,大型河道主要发育于二级或三级层序底部,中型河道主要发育于四级层序底部和顶部,小型分支水系则发育于四级层序湖侵面附近。预测研究区Ⅴ-1期大型河道发育潜在有利砂体,这将有效指导后续开发部署和井位优化调整,并丰富对渤海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切片 渤海海域 新近系 Ⅴ油组 浅水三角洲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海岸盆地海底麻坑沉积特征研究——以尼日尓三角洲前缘深水区A油田为例
10
作者 陈飞 蔡文涛 +2 位作者 范洪军 梁旭 王海峰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7,共9页
【目的】海底麻坑不仅是海底流体活动的记录和指示,也是影响油田开发和海上平台工程设施的关键因素。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当今世界油气的重要区域,开展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麻坑沉积特征研究,对于海上油气田的... 【目的】海底麻坑不仅是海底流体活动的记录和指示,也是影响油田开发和海上平台工程设施的关键因素。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当今世界油气的重要区域,开展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麻坑沉积特征研究,对于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运用沉积学的方法,通过对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以及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非洲西海岸尼日利亚深水区海底麻坑的沉积特征、成因机制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研究,详细论述了海底麻坑的沉积特征及其规模,建立了5种类型的海底麻坑,并探索了海底麻坑的研究意义。【结果】(1)依据麻坑平面形态特征,研究区主要有条带状麻坑和孤立麻坑2两种类型,平面呈现为圆形、椭圆形和新月形。条带麻坑带的长度介于0.5~3.0 km,宽度介于0.5~1.0 km,孤立麻坑宽度一般在10~300 m;(2)根据发育特征和沉积特点,将麻坑分为五种类型,即倾斜构造麻坑、断层麻坑、泥火山麻坑、古水道麻坑和沉积边界麻坑。剖面表现为U形或W形,地震呈现为杂乱反射;(3)研究区麻坑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成因类型,一种为塑性流体所导致,另一种为油气沿断层溢漏所形成。高压的流体沿断层面挤入上覆沉积层,局部应力的减小,使海底表面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向上运移通道,最终导致液化的沉积物被底流搬运,形成麻坑。【结论】麻坑研究对油气勘探开发和钻探及工程设施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沉积特征 成因机制 西非 深海海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注水层段划分及注采液量调配协同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先敏 李闪闪 +2 位作者 冯其红 刘晨 刘向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精细分层注水是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其层段划分和配注量设计通常脱节,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艺协同效应。为此,在分层注水最佳层段划分数目未知的条件下,以经济净现值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多种工程地质条件约束,构建了集注水... 精细分层注水是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其层段划分和配注量设计通常脱节,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艺协同效应。为此,在分层注水最佳层段划分数目未知的条件下,以经济净现值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多种工程地质条件约束,构建了集注水层段划分组合及注采液量调配于一体的精细分层注水优化数学模型,并结合蜣螂优化算法,形成了高含水油藏注水层段划分及注采液量调配协同优化设计方法,实现精细分层注水关键工艺参数的一体化优化设计。以Egg模型为例,在维持注采总液量相同的条件下,对比了单一的各井注采液量优化、单一的分层注水措施参数优化以及两者一体化精细优化等3种方式下的调控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层间物性干扰严重的高含水油藏,采用一体化精细优化方式,对分层注水井的层段划分方式、配注量及其他各井的注采液量调配进行协同优化,其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注采液量优化或分层注水措施参数优化方式;一体化精细优化通过自动划分重组注水层段、智能匹配调整注采液量参数,有效缓解了高含水阶段的层间矛盾,优化水驱流场,实现各油层的均衡驱替,预测生产5a,采收率较优化前提高1.0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分层注水 层段划分 蜣螂优化算法 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冷 王嘉新 +3 位作者 康凯 张雷 王锐 张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8,共10页
为探究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以渤海湾盆地X油田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配伍性实验、铸体薄片分析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并联酸化水驱油实验,明确X油田储层结垢类型、垢晶形成机理以及盐酸解堵效果,... 为探究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以渤海湾盆地X油田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配伍性实验、铸体薄片分析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并联酸化水驱油实验,明确X油田储层结垢类型、垢晶形成机理以及盐酸解堵效果,揭示多层合采水驱油过程中酸化对于不同物性岩心的驱油效率、注入压力、原油赋存特征与动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损害的关键因素是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差形成的CaCO_(3)垢,呈颗粒状分布,在孔喉中导致储层物性降低;酸化解堵能改善储层物性,相对高渗的岩心比酸化前驱油效率上升了3.45百分点,但相对低渗的岩心比酸化前驱油效率下降了23.56百分点;酸液与CaCO_(3)垢反应产生气体,在孔隙喉道中流动产生贾敏效应,不仅阻止了部分油滴的运移,而且还“锁死”了已形成的水驱油通道,导致水驱油压力升高,低渗岩心发生二次堵塞,小孔喉中的剩余油大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可为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后的水驱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解堵 差异化动用 储层结垢 多层合采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长贵 尤丽 +2 位作者 郭潇潇 余汉文 兰蕾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8,共12页
渐新统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新发现和新证实的重要烃源岩类型,剖析其特征及形成条件对于琼东南盆地乃至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为此,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研究的... 渐新统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新发现和新证实的重要烃源岩类型,剖析其特征及形成条件对于琼东南盆地乃至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为此,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烃源岩热解参数、显微组构、成烃生物鉴定与烃源岩/原油或凝析油生标化合物特征对比等分析结果,深入剖析了渐新统崖城组、陵水组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的差异特征、形成条件及分布情况;最后指出了油气勘探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古近系崖城组发育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Ⅱ_(2)—Ⅲ型,生烃潜力大;②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是崖城组海陆双源有机质(三角洲携带进入凹陷的陆源有机质、凹陷自身的海相低等生物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必要条件;③古近系陵水组海相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海源有机质、较低的陆源有机质,有机质丰度中等—好并以Ⅱ_(2)型有机质类型为主,少量Ⅱ_(1)型,生烃潜力大;④相对干冷的古气候、高古生产力与弱还原环境共同控制陵水组烃源岩有机质的富集保存。结论认为,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的勘探发现,证实陵水组与崖城组一起构成了中央坳陷带的主力烃源岩,突破了以往单一陆源有机质、单套烃源岩(仅崖城组)的传统观点,深化了对该区主要烃源岩类型及烃源供给关系的认识,提升了盆地总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前景的评价,亦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及方向,对琼东南盆地及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充填盆地未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陆源/海源 海陆混源 海相烃源岩 相对封闭水体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固相沉降的深水井环空圈闭压力预测方法研究
14
作者 谢仁军 张来斌 +2 位作者 邹欣 孔祥伟 谢广宇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6,共9页
深水油气井开采期间,由于水下井口装置的特殊性,井筒内高温流体热膨胀会引起环空圈闭压力升高,导致套管挤毁,严重威胁油气井的井筒完整性。基于定容热力学定律和环空流体质量守恒定律,考虑环空内钻井液固相沉降对环空体积的影响,建立了... 深水油气井开采期间,由于水下井口装置的特殊性,井筒内高温流体热膨胀会引起环空圈闭压力升高,导致套管挤毁,严重威胁油气井的井筒完整性。基于定容热力学定律和环空流体质量守恒定律,考虑环空内钻井液固相沉降对环空体积的影响,建立了深水井多环空耦合圈闭压力计算模型;测试了常用钻井液体系的固相沉降规律和流体热物性参数,分析了沉降时间对钻井液密度、等温压缩系数及等压膨胀系数的影响规律;以南海某采气井为例,采用离散网格法,对井筒环空圈闭压力进行迭代求解,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环空圈闭压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固相沉降对钻井液密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沉降时间增长,钻井液密度呈明显降低趋势,10d后钻井液固相沉降趋于稳定;随着沉降时间增长,A环空圈闭压力的变化幅度较小,B、C环空圈闭压力的升高幅度较大;环空圈闭压力与采气量、地温梯度、泊松比及等压膨胀系数呈正相关,与等温压缩系数呈负相关。研究表明,考虑固相沉降的影响可提高环空圈闭压力预测的准确度,为深水油气井管柱选型及制定生产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空圈闭压力 定容环空 等压膨胀系数 多环空耦合 固相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气合采中天然气助排举升水合物浆液流动机理研究
15
作者 唐洋 徐嘉庆 +2 位作者 付强 张吴镝 王国荣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4,共14页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存在水合物产量低,在射流破碎工况下沉沙严重、返出液极少甚至失返等问题。为提高水合物产量,充分利用开采设备的价值,基于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天然气藏纵向立体开发思想,提出了一种三气合采分层调控工程...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存在水合物产量低,在射流破碎工况下沉沙严重、返出液极少甚至失返等问题。为提高水合物产量,充分利用开采设备的价值,基于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天然气藏纵向立体开发思想,提出了一种三气合采分层调控工程实施方案。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考虑水合物自分解行为以及固相颗粒有效运移条件,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不同开采阶段下天然气助排举升水合物浆液数学模型,并对气液流动机理相关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和验证,最终得到了三气合采分层调控工艺中天然气助排举升水合物浆液工艺图版。在水平段钻进阶段,钻井液流量大于13 L/s时,不需要额外注入气相即可保证固相颗粒的有效运移,注入气体可加速固相颗粒的运移,根据钻井液的泵入量,气相注入量范围为0~67 L/s;水合物破碎回收阶段,破碎流量在49~55 L/s内,不需要额外注入气相即可保证固相颗粒的有效运移,在水合物破碎流量范围内,气相注入量范围为0~129 L/s。该研究为提高水合物开采产量,加快实现水合物早期商业化开采,推进中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气合采 天然气水合物 气液两相流 水合物浆液 注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SA-BPNN的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预测研究
16
作者 余洋 董银涛 +3 位作者 李云波 包宇 张立侠 孙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6,共7页
煤层气资源广泛应用直井开发,采用控压控水的排采制度,井底流压是排采方案设计与设备选型的重要参数,因此,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便捷、准确地预测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指导煤层气井的控压排采,引入机器学习领域中... 煤层气资源广泛应用直井开发,采用控压控水的排采制度,井底流压是排采方案设计与设备选型的重要参数,因此,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便捷、准确地预测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指导煤层气井的控压排采,引入机器学习领域中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模型,同时对麻雀搜索算法(SSA)进行改进,耦合构建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算法-反向传播神经网络(SSA-BPNN)的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预测模型。选取了生产现场常规测量的5个影响井底流压的参数作为井底流压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相对应的井底流压数值作为井底流压预测模型的输出参数。将600组实测数据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与测试集,完成了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校验工作。BPNN模型与改进SSA-BPNN模型的验证集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3.10%与0.53%,可以看出利用改进SSA与BPNN的耦合建模,能够解决BPNN易陷于局部最优的问题,提高了煤层气直井井底流压的预测精度。同时将改进SSA-BPNN模型与遗传算法-支持向量回归机(GA-SVR)模型和物理模型解析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3种不同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318%、4.971%、18.156%,改进SSA-BPNN模型的误差最低,且在井底流压较低时,改进SSA-BPNN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展现出较高的准确性与良好的适用性。改进SSA-BPNN模型仅需5个输入参数,减少了输入与计算参数的复杂度,且无须考虑井筒内流体分布情况,可覆盖排采各阶段,在不同压力区间都有较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麻雀搜索算法 神经网络 井底流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焊接接头在过载下疲劳裂纹扩展行为和机制研究
17
作者 徐连勇 赵雷 +2 位作者 黄金超 孙全伟 梁文洲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2-71,共10页
高速列车转向架不同部位常采用不同强度铝合金材料进行设计,且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不同部件。当高速列车行驶在复杂路况时,转向架将承受拉伸过载作用,该拉伸过载会与焊接接头强度差异产生耦合叠加作用。因此,对转向架焊接结构件进行拉伸过... 高速列车转向架不同部位常采用不同强度铝合金材料进行设计,且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不同部件。当高速列车行驶在复杂路况时,转向架将承受拉伸过载作用,该拉伸过载会与焊接接头强度差异产生耦合叠加作用。因此,对转向架焊接结构件进行拉伸过载试验,研究拉伸过载作用下不同强度铝合金焊接接头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和内在机制。采用柔度法测量拉伸过载作用下的裂纹扩展速率;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技术分析了拉伸过载施加前后裂纹尖端塑性区的尺寸变化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测了不同铝合金拉伸过载作用区域的断口形貌特征,用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变化和对应断口形貌特征解释了拉伸过载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行为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单次拉伸过载能降低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延长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拉伸过载过程增大裂纹尖端塑性区,并钝化裂纹尖端,从而使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降低。材料强度越低,相同拉伸过载作用下,裂纹尖端变形越严重,迟滞效应越明显。焊接接头在拉伸过载作用下与母材试验结果保持一致,迟滞效应的强弱只取决于材料本身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过载 机械强度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裂纹尖端 焊接接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输入输出卷积神经网络代理模型的油藏自动历史拟合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旭 张凯 +3 位作者 刘晨 张金鼎 张黎明 姚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5-177,共13页
传统油藏自动历史拟合方法需进行多次计算耗时的油藏数值模拟,而深度学习代理模型可以实现高效且精度近似的油藏数值模拟替代计算。在基于深度学习代理模型的油藏自动历史拟合方法中,通常将采用油藏自动历史拟合方法进行调整的油藏不确... 传统油藏自动历史拟合方法需进行多次计算耗时的油藏数值模拟,而深度学习代理模型可以实现高效且精度近似的油藏数值模拟替代计算。在基于深度学习代理模型的油藏自动历史拟合方法中,通常将采用油藏自动历史拟合方法进行调整的油藏不确定性参数作为深度学习代理模型的输入参数。现有的深度学习代理模型常为单一输入输出的神经网络模型架构,并未考虑油藏自动历史拟合方法需要对多个油藏不确定性参数进行调整,且需要训练多个深度学习代理模型以实现对油藏含水饱和度场分布及压力场分布的预测。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输入输出卷积神经网络代理模型的油藏自动历史拟合方法,将油藏渗透率场分布及相对渗透率参数作为输入,使用双输入输出卷积神经网络同时对油藏含水饱和度场分布及压力场分布进行预测,利用Peaceman方程计算产量,并耦合到多重数据同化集合平滑器(ES-MDA)方法中,对油藏渗透率场分布及相对渗透率参数进行反演更新,实现较为高效的油藏自动历史拟合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双输入输出卷积神经网络代理模型在指定时间步的油藏含水饱和度场分布、压力场分布的预测精度均为93%以上。相较于传统油藏自动历史拟合方法,基于双输入输出卷积神经网络代理模型的油藏自动历史拟合方法避免了多次调用油藏数值模拟器的计算耗时问题,提高了拟合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自动历史拟合 油藏数值模拟 深度学习 代理模型 双输入输出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异向流浅层流场油滴流动及分离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艾星宇 邢宇涵 +4 位作者 蔡小垒 陈家庆 丁国栋 安申法 王秀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6,共9页
目前关于环形多层异向流浅层流道内液滴流动和油水分离特性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为此,借助流体动力学方法,对环形异向流浅层流道内分散油滴运移分离特性和多层浅层流道速度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形异向流浅层流道内油滴浮升... 目前关于环形多层异向流浅层流道内液滴流动和油水分离特性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为此,借助流体动力学方法,对环形异向流浅层流道内分散油滴运移分离特性和多层浅层流道速度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形异向流浅层流道内油滴浮升至斜板表面所需板长为96 mm,小于理论计算所需板长122 mm;浅层通道内层间速度分布对分离效率影响较大,下层流道入口速度峰值为0.00805 m/s,环形多层浅层通道内油相浮升过程中会遇到交叉流,显著影响浅层通道分离效率;滑移距离是影响浅层通道间分离效率的重要因素,当板长为350 mm、油滴粒径为50μm时,滑移距离占板长38.35%。所得结论可为基于浅层沉降强化分离理论的紧凑型采出水处理设备结构创新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出水处理 环形异向流 浅层沉降分离 数值模拟 流道速度 分离效率 滑移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C发电系统工艺过程预警诊断技术研究与展望
20
作者 王金江 鲁振杰 +2 位作者 安维峥 杨风允 秦小刚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37-3152,共16页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作为一种先进的热能转换技术,因其在回收低品位热能、地热能、太阳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ORC系统逐渐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系统转型,...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作为一种先进的热能转换技术,因其在回收低品位热能、地热能、太阳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ORC系统逐渐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系统转型,但针对ORC系统工艺过程预警诊断的研究严重不足。在这一背景下,首先介绍了工艺时序数据的表示方法和特性;其次,探讨了基于解析模型、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的建模技术在预警诊断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当前技术应用于ORC系统工艺过程在数据、模型、系统和应用四个层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促进ORC系统在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应用,为实现更安全、高效和智能的能源转换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系统 过程控制 有机朗肯循环 预警诊断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