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体调节因子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韩梦雨 金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276-1280,共5页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获得性、异质性神经眼科交叉性罕见免疫性疾病,特异性高发于视神经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部位,有严重的致残致盲性。虽然补体在NMOSD发病中的重要性已被证实,但膜补体调节因子在NMOS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获得性、异质性神经眼科交叉性罕见免疫性疾病,特异性高发于视神经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部位,有严重的致残致盲性。虽然补体在NMOSD发病中的重要性已被证实,但膜补体调节因子在NMOS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尚不完全清楚,论述其在NMOSD发病中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可能成为解释NMOSD中枢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重点回顾近些年来与NMOSD发病相关的补体调节因子CD46、CD55和CD59的研究进展,试图分析、综述补体调节因子在NMO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补体调节因子 CD46 CD55 CD5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OCT对早期原发性青光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及神经纤维层结构变化的评估 被引量:13
2
作者 严钰洁 孙心铨 +2 位作者 陈术 施爱群 王志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9-743,共5页
背景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变薄被认为是能够检测到的青光眼最早期的改变,3D-OCT对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的检测使得检测黄斑区节细胞的改变成为可能,为更早发现和诊断青光眼提供思路. 目的 利用3D-OCT检查系统检测早... 背景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变薄被认为是能够检测到的青光眼最早期的改变,3D-OCT对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的检测使得检测黄斑区节细胞的改变成为可能,为更早发现和诊断青光眼提供思路. 目的 利用3D-OCT检查系统检测早期原发性青光眼mGCC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的变化,评估早期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解剖基础. 方法 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眼科就诊的一眼为中晚期而对侧眼为早期的原发性青光眼的10例患者采集的3D-O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中国青光眼学组推荐的诊断标准,临床检查资料完整.患者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和眼底3D-OCT检查,分别采用3D-macular模式、3D-macular Wide模式和3D-disc模式对原发性青光眼黄斑区、后极部和视盘进行扫描,利用检查系统自带软件对黄斑6 mm×6 mm区域的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由黄斑中心凹向外各方向等距离分成100个小格区,每个格区面积为0.6 mm×0.6 mm,按照mGCC的变薄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以红色、黄色和灰色标记,以每个小格中的数字与其正常值比较得到与颜色匹配的、mGCC变薄程度发生的概率值(依次为P<1%、P<5%、P≥5%)表示.然后分析视盘旁RNFL厚度和不同部位的厚度曲线改变,并评估视盘生理凹陷的改变. 结果 10例患者患早期青光眼的眼和对侧眼视细胞层和双极细胞层厚度均未发生改变,而患中晚期青光眼的一侧眼视盘周围RNFL厚度概率图呈红色,即视盘周围RNFL层厚度明显变薄,mGCC厚度概率和黄斑区RNFL厚度概率图呈红色,即mGCC和黄斑区RNFL层厚度明显变薄;而患早期青光眼的一侧眼视野均正常,mGCC厚度概率图和黄斑区RNFL区呈黄色,即mGCC和黄斑区RNFL厚度轻微变薄;视盘周围RNFL厚度概率图呈绿色或黄色,即视盘周围RNFL厚度正常或轻微变薄.结论 原发性青光眼mGCC层厚度变薄早于视盘周围RNFL的变薄,提示青光眼视神经结构的损害始于RGCs的细胞体并早于轴突的损伤或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青光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生物测量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后筋膜囊注射曲安奈德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顽固性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通 张利 +2 位作者 尹玥 汤砚 王志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后筋膜囊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继发顽固性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就诊的CRVO继发顽固性黄...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后筋膜囊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继发顽固性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就诊的CRVO继发顽固性黄斑水肿的患者28例(28眼),采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后筋膜囊注射曲安奈德对患者进行治疗,至少随访1 a。记录患者历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以及联合治疗前后注药次数、注药间隔时间,观察眼部及全身并发症。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联合治疗后的注药次数为7.8±4.2,与联合治疗前(13.5±6.1)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联合治疗后注药间隔时间为(8.8±4.5)周,与联合治疗前(4.9±2.6)周相比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初诊时患者CMT为(599.56±302.41)μm,在联合治疗前降低为(498.13±415.64)μm,联合治疗后进一步降低至(279.88±152.83)μm,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治疗后患者CMT,与初诊时以及联合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治疗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与初诊时相比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较联合治疗前提高不明显(P=0.093)。联合治疗后,28眼中有5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最高为34.00 mmHg(1 kPa=7.5 mmHg),局部滴用降眼压药物(最多不超过3种)后均可控制。治疗后,22眼自身晶状体患眼均未观察到明显白内障进展;所有患眼均无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后筋膜囊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顽固性黄斑水肿疗效较好且较安全,能减少注药次数,延长注药间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 曲安奈德 后筋膜囊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青素对1型糖尿病大鼠代谢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明 王志军 +1 位作者 邓婷婷 潘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7-224,共8页
背景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认为多种代谢通路参与其发病,其中包括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表明虾青素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及脂质过氧化,但目前鲜见虾青素对糖尿病性白内障防治作用研究的相... 背景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认为多种代谢通路参与其发病,其中包括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表明虾青素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及脂质过氧化,但目前鲜见虾青素对糖尿病性白内障防治作用研究的相关报道。目的 观察虾青素对1型糖尿病大鼠代谢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8只SPF级6周龄雄性SD大鼠纳入研究,其中30只大鼠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质量分数1%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连续3 d血糖值〉16.7 mol/L者为造模成功,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正常对照组8只大鼠同法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分别给予50 mg/(kg·d)和100 mg/(kg·d)虾青素以及橄榄油和饲料混合物连续喂养3个月,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以等容量橄榄油混合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以正常饲料喂养。造模后用裂隙灯显微镜行眼前节照相并对晶状体混浊的严重程度分为1~5级;收集大鼠双侧眼球制备晶状体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晶状体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晶状体中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阳性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大鼠晶状体内AGEs质量浓度、丙二醛(MDA)浓度、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谷胱甘肽(GSH)质量浓度。结果 造模后2、4、6、8、10和12周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间大鼠血糖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透明,为1级,糖尿病模型组晶状体混浊均为5级,不同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混浊度多为3~4级。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匀浆内的AGEs质量浓度分别为(7.23±0.50)μg/ml和(7.01±0.37)μg/ml,MDA浓度分别为(1.43±0.22)mmol/L和(1.35±0.16)mmol/L,均低于糖尿病模型组的(7.61±0.45)μg/ml和(1.62±0.4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中GSH质量浓度分别为(272.70±12.53)ng/L和(283.52±16.17)ng/L,SOD含量分别为(55.45±6.47)μmol/(min·L)和(56.73±5.12)μmol/(min·L),CAT含量分别为(2.91±0.41)μmol/(min·L)和(3.02±0.13)μmol/(min·L),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模型组的(241.52±15.13)ng/L、(51.67±5.45)μmol/(min·L)和(2.72±0.27)μmol/(min·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中GSH质量浓度和SOD含量明显低于高剂量虾青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虾青素能够延缓1型糖尿病大鼠代谢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剂/药理 类胡萝卜素虾青素 实验性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性白内障/药物疗法 氧化应激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相关风险因素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伟 金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4-297,共4页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眼科急症之一,通常表现为无痛性的视力下降,最终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预后较差,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中风险因素很多,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及眼周注射等。本文就视网膜动脉阻...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眼科急症之一,通常表现为无痛性的视力下降,最终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预后较差,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中风险因素很多,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及眼周注射等。本文就视网膜动脉阻塞相关风险因素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动脉阻塞 风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终末期肾病 眼周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猪源纤维蛋白黏合剂玻璃体腔注射后对兔眼视网膜组织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侯宝杰 赵杰 +5 位作者 陈莉 徐卫鸿 徐青 韩毳 白芳 王志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5-1008,共4页
背景猪源纤维蛋白黏合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能够起到止血和闭合伤口的作用。目前眼科学者认为猪源纤维蛋白黏合剂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可替代长效气体或硅油作为填充物,但国产猪源纤维蛋白黏合剂是否对视网膜有毒性作用仍在研究中。... 背景猪源纤维蛋白黏合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能够起到止血和闭合伤口的作用。目前眼科学者认为猪源纤维蛋白黏合剂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可替代长效气体或硅油作为填充物,但国产猪源纤维蛋白黏合剂是否对视网膜有毒性作用仍在研究中。目的研究国产猪源纤维蛋白黏合剂在眼内应用后对视网膜组织的生物安全性。方法15只青紫兰兔任选一眼作为实验眼,对侧眼作为对照眼。兔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实验眼术毕于玻璃体腔内注射猪源纤维蛋白胶0.5ml,对照眼注射等量平衡盐溶液。术后l、3、7、15、30d用裂隙灯及直接/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前后节的炎症反应,术后1、3、7d用SchiStz眼压计测量眼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0d进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评估视网膜的功能变化,术后30d行眼科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腔内注射后第30天摘除眼球并制备视网膜切片,光学显微镜下检查视网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15只兔眼中出现并发症者7只眼,其中晶状体损伤后发生白内障者3只眼,术后增生性玻璃体病变和视网膜脱离者5只眼,眼内炎者1只眼。对照组15只兔眼晶状体损伤后发生白内障者2只眼,术中发生视网膜损伤者2只眼。眼内注射后30d实验组未出现并发症的8只眼及对照组的11只眼均未见明显的眼内炎症反应,术后眼压均正常,2个组间及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的眼压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08,P=0,929;F时间=3.600,P=0.075)。实验组及对照组间兔眼注药前后ERGa波、b波振幅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波:F分组=0.728,P=0.405;b波:F分组=0.222,P=0.644);各组兔眼手术前后ERGa波、b波振幅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波:F时间=0.516,P=0.482;b波:F时间=0.057,P=0.814)。眼内注射后30d,实验眼和对照眼视网膜组织层次清晰,无水肿及阳性细胞浸润,各层视网膜的细胞及视网膜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色素细胞形态均正常,亚细胞器结构清晰,细胞膜和核膜完整,线粒体嵴排列整齐。结论国产猪源纤维蛋白黏合剂玻璃体腔注射后对兔眼视网膜无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猪源纤维蛋白黏合剂 玻璃体腔注射 视网膜 安全性 并发症 视网膜电图 形态学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对人眼睫状沟距离及前房直径的测量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德姣 王宁利 牟大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8-921,共4页
背景睫状沟距离的直接测量对人工晶状体(IOL)植人术中IOL尺寸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的问世使在活体眼直接进行睫状沟距离的测量成为可能。目的探讨人眼前房直径和睫状沟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不同前房深度... 背景睫状沟距离的直接测量对人工晶状体(IOL)植人术中IOL尺寸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的问世使在活体眼直接进行睫状沟距离的测量成为可能。目的探讨人眼前房直径和睫状沟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不同前房深度人群中的差别。方法将疑似青光眼患者30例30只右眼作为浅前房组,而具有高度近视(-7— -18D)的30例30只右眼作为深前房组。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进行图像采集,每眼获取焦点位于虹膜平面的眼球水平方向3:00~9:00处的全景截面图像共3张。由同一测量者对每一幅图像的前房直径和睫状沟距离进行测量。取3幅图像测量值的均值为最终测量结果,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评估前房直径与睫状沟距离测量值的关系。结果浅前房组的30眼中,全景UBM测得的前房直径为(11.49±0.75)mm,睫状沟距离为(10.97±0.86)mm,二者间的平均差值为(-5.14±0.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2,P=0.000),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线性相关(R2=0.593,P=0.000),Pearson相关系数为0.767。深前房组的30眼中,全景UBM测得的前房直径均值为(12.69±0.67)mm;睫状沟距离为(12.31±0.61)mm,二者之间平均差值为(-0.38±0.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1,P=0.000);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2=0.699,P=0.000),Pearson相关系数为0.836。结论全景UBM测得的睫状沟距离和前房直径呈明显正相关,深前房眼的相关性大于浅前房眼,该结果对于IOL植入术中IOL尺寸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超声生物显微镜/全景 前房 睫状沟 晶状体/人工 生物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基因多态性和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海丹 金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379,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发展不仅与疾病的病程和血糖的控制情况有关,还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个体差异现象,这可能与遗传因素影响和遗传易感性的不同有关。DR是一个多基因作用的疾病,而每个基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发展不仅与疾病的病程和血糖的控制情况有关,还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个体差异现象,这可能与遗传因素影响和遗传易感性的不同有关。DR是一个多基因作用的疾病,而每个基因存在不同的多态性。准确把握基因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表达的差异性,对今后早期诊断和防治DR的发生发展及提供新的诊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就有关DR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基因多态性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眼前段生物测量的准确性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德姣 陈术 张红松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4-386,共3页
目的对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及房角开放度数(AA)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方法20例患者先行A型超声测量CCT和ACD,再分别用P40型UBM和全景UBM成像并测量CCT、ACD及12、3、6和9点方位AA。比较两种UBM所... 目的对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及房角开放度数(AA)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方法20例患者先行A型超声测量CCT和ACD,再分别用P40型UBM和全景UBM成像并测量CCT、ACD及12、3、6和9点方位AA。比较两种UBM所测量CCT和ACD与A型超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及在房角开放度数测量时的一致性。结果测量20例患者(39眼),A型超声测量组与全景UBM组组间AC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C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40型UBM测量组平均ACD与A型超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CCT值较A型超声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40型UBM与全景UBM所测量AA值除12点方位外,3、6、9点方位A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景UBM和P40型UBM在测量ACD时与A型超声结果均有良好的一致性;测量CCT时,两种UBM所测量均偏低,以P40型更明显。两种UBM所测量AA值仅12点方位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测量 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 A型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前囊膜的晶状体摘出术后前囊膜下纤维增生膜的剥除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明 张远霞 +2 位作者 张利 陈术 王志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3-447,共5页
背景保留前囊膜的晶状体摘出术在特殊情况下的玻璃体切割术中仍有其应用价值。尽管术中对晶状体上皮进行抛光处理,但术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前囊膜下纤维增生膜样混浊,了解这些增生膜中的细胞成分对于术后前囊膜下纤维增生膜样混浊的预防... 背景保留前囊膜的晶状体摘出术在特殊情况下的玻璃体切割术中仍有其应用价值。尽管术中对晶状体上皮进行抛光处理,但术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前囊膜下纤维增生膜样混浊,了解这些增生膜中的细胞成分对于术后前囊膜下纤维增生膜样混浊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保留前囊膜的晶状体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充填手术后晶状体光学区前囊膜下纤维增生膜的处理方法及其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于2013年1—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眼科纳入保留前囊膜的晶状体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充填治疗且术后发生前囊膜下纤维增生性混浊的PDR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3眼,参照文献中描述的前囊膜混浊分级标准,收集取出硅油后前囊膜下纤维增生膜中剥除的C级和D级混浊标本,若难以剥除或剥除过程中出现部分前囊膜撕裂,则给予光学区切开。将收集的前囊膜混浊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Van Gieson染色及Masson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标本中纤维组织和胶原组织的形态;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胶原纤维的分型情况。结果共15眼成功剥除光学区前囊膜下纤维增生膜,占65.2%(15/23),包括C级混浊14眼,其中9眼成功剥除光学区前囊膜下纤维增生膜,占64.3%(9/14),5眼给予光学区直径约3~4 mm的前囊膜切开,3眼获得可利用标本;D级混浊9眼,其中6眼剥除纤维增生膜,占66.7%(6/9),3眼给予前囊膜光学区切开,7眼获得可利用标本。术后20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术前提高,3眼视力无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膜组织主要成分为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组织,间有色素颗粒和细胞内、外空泡;Van Gieson法染色可见有粉红色染色的纤维成分;Masson法胶原染色显示呈绿色染色的胶原组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后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Ⅰ型胶原纤维以折光性较强的红黄色为主,Ⅲ型胶原纤维间有少量折光性较弱的绿色。结论硅油取出术联合前囊膜下增生膜剥除并保持其完整性或光学区切开是恢复晶状体前囊膜光学区透明性的有效方法;晶状体前囊膜下增生膜由纤维组织、色素颗粒和硅油滴的多种成分组成,以纤维组织居多,胶原纤维以Ⅰ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手术 囊膜/病理学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 硅油取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术 张红松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4期302-303,共2页
目的 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 78眼中晚期青光眼 ,治疗前局部使用 2~ 3种抗青光眼药物 ,眼压仍超过2 1mmHg(1kPa=7.5mmHg) ;均有虹膜周边前粘连 ,前房角关闭 36 0° 3... 目的 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 78眼中晚期青光眼 ,治疗前局部使用 2~ 3种抗青光眼药物 ,眼压仍超过2 1mmHg(1kPa=7.5mmHg) ;均有虹膜周边前粘连 ,前房角关闭 36 0° 36眼、2 70° 39眼、180° 3眼 ,使用多波长氪绿激光 ,光凝虹膜根部 ,激光参数 :能量 30 0~ 4 0 0mW ,时间 0 2s,光斑大小 2 0 0~ 30 0 μm ,光凝范围根据房角检查结果而定。 结果 术后随访 6~ 2 4个月 ,78眼中 5 6眼眼压可以控制在 2 1mmHg以下 ;6 9眼房角有不同程度的增宽或开放 ;手术前后视力、视野及眼底无明显变化 ;除有不同程度的虹膜炎反应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是治疗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激光手术 前房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剂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丹 金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5-288,共4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脉络膜血管病理性增生表现,易伴发出血及渗出,是致盲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并且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内源性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剂、氧化还原和炎症反应相关因子抑...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脉络膜血管病理性增生表现,易伴发出血及渗出,是致盲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并且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内源性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剂、氧化还原和炎症反应相关因子抑制剂等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有关此病的中药治疗也取得相应成就。本文就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剂最新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氧化还原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脑电图联合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评估成人弱视患者脑功能及血流灌注改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向飞 王依格 +3 位作者 赵通 程勇 张麟伟 马国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8-822,共5页
目的以定量脑电图(QEEG)联合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观察成人弱视患者脑功能及血流灌注改变。方法对19例弱视患者(弱视组)及同期23名正常对照者(HC组)行QEEG和MR检查,并对弱视组行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评分;比较组间各脑区... 目的以定量脑电图(QEEG)联合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观察成人弱视患者脑功能及血流灌注改变。方法对19例弱视患者(弱视组)及同期23名正常对照者(HC组)行QEEG和MR检查,并对弱视组行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评分;比较组间各脑区QEEG参数功率谱密度(PSD)及3D-pCASL定量参数,包括平均脑血流量(mCBF)、动脉通过时间(ATT)及脑血容量(CBV)的差异,并分析弱视组脑血流灌注参数与CLVQOL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相比HC组,弱视组双侧枕叶θ、α、β、γ频段PSD,左顶叶θ、β、γ频段PSD,右顶叶δ、θ、β、γ频段PSD,左后颞叶γ频段PSD,右后颞叶δ、α、β、γ频段PSD均增大(P均<0.05);其余PS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HC组,弱视组右侧基底节尾状核腹侧及背侧、伏隔核mCBF均升高,右侧中央后回123区、右侧岛叶颗粒区、左侧岛叶无颗粒区腹侧及右侧基底核苍白球ATT均降低,右侧基底节尾状核腹侧CBV升高(FDR校正P均<0.05)。成人弱视患者左侧枕叶V5/MT+区ATT与CLVQOL-P3评分呈正相关(r_(s)=0.440,P=0.003)。结论成人弱视患者顶枕叶及后颞叶等局部脑区功能发生改变,基底核区等局部脑区血流灌注存在代偿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磁共振成像 脑电描记术 动脉自旋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智科 陈思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接受植入前免黏弹剂ICL植入术治疗近视患者共26例51眼。统计并记录所...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接受植入前免黏弹剂ICL植入术治疗近视患者共26例51眼。统计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拱高、眼压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例(51眼)患者中术后1周UCVA≤0 logMAR的有46眼(90.2%),术后1个月、3个月均有48眼(94.1%)UCVA≤0 logMAR;手术的有效性指数为1.142±0.176。术后随访终点患者BCVA(-0.042±0.066)logMAR较术前BCVA(0.011±0.045)logMAR显著提高(F=32.609,P=0.000),手术的安全性指数为1.150±0.165。随访终点患者残留等效球镜度在±0.50 D和±1.00 D内分别有38眼(74.5%)、47眼(92.2%);随访终点患者拱高为130~1145(465.85±238.23)μm。患者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338,P=0.28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瞳孔阻滞、前囊膜混浊、白内障、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植入前免黏弹剂、单切口的ICL植入术矫正近视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近视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穿通伤与前列腺素E_2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静 刘冰 王维兴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520-521,共2页
目的:探讨角膜穿通伤与房水前列腺素 E2相关性。方法:采用前列腺素 E2( P G E2)放免技术测定20例角膜穿通伤患者房水中前列腺素 E2的含量。结果:角膜穿通伤患者房水中 P G E2的含量明显高于非外伤眼房水中 P ... 目的:探讨角膜穿通伤与房水前列腺素 E2相关性。方法:采用前列腺素 E2( P G E2)放免技术测定20例角膜穿通伤患者房水中前列腺素 E2的含量。结果:角膜穿通伤患者房水中 P G E2的含量明显高于非外伤眼房水中 P G E2的含量( P< 0001)。结论: P G E2的检测对于指导临床早期抗前列腺素药物治疗角膜穿通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2 角膜穿通伤 眼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白内障发病机理与自由基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静 王维兴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55-57,共3页
本实验应用电子自旋共振谱法、TBA荧光法及化学发光法等对20例不同年龄兔晶体组织分别测定了自由基静电含量、过氧化脂质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其结果为,老年性白内障晶体组织自由基含量和过氧化... 本实验应用电子自旋共振谱法、TBA荧光法及化学发光法等对20例不同年龄兔晶体组织分别测定了自由基静电含量、过氧化脂质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其结果为,老年性白内障晶体组织自由基含量和过氧化脂质含量均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表明,在老年性白内障晶体组织存在着自由基的代谢紊乱。其中自由基升高可能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而过氧化脂质含量升高可能是自由基堆积的继发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 白内障 自由基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视功能损害
17
作者 孙建初 孙心铨 +3 位作者 徐建伟 李运平 李卫 鲍迅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330-332,共3页
目的 通过AMD视功能损害的检测,探索对AMD的早期诊断、治疗的新思路。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视野仪、视觉电生理仪、眼底照相及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进行检测。结果 18只眼AMD视野的LV值均有增加;电生理ERG b波延长,VEP振幅下降;FFA荧光素被染... 目的 通过AMD视功能损害的检测,探索对AMD的早期诊断、治疗的新思路。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视野仪、视觉电生理仪、眼底照相及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进行检测。结果 18只眼AMD视野的LV值均有增加;电生理ERG b波延长,VEP振幅下降;FFA荧光素被染色及荧光增强斑点;ICG轻微荧光遮蔽及隐蔽的SRNVMs。选择14例18只眼作氩激光治疗,有10只眼玻璃膜疣被逐步吸收,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8只眼SRNVMs被封闭。结论 通过对AMD多视功能检测,可较好地预见AMD发生的危险性,为AM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方法。对早期的AMD患者,采用激光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视功能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冀美琦 秦亚丽 +5 位作者 矫毓娟 焦劲松 邓婷婷 訾迎新 韩梦雨 金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分析并总结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眼科联合门诊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5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特点、实验室检查以... 目的分析并总结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眼科联合门诊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5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对比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IgG阳性和AQP4-IgG阴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异同点。结果75例患者中,男12例、女63例,男女比例接近为1 GA6FA 5,发病年龄7~77岁,病程1个月~30 a,发病次数1~20次,16例(21.3%)患者起病前有明显诱因,其余59例(78.7%)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病。首次发病症状视神经炎发病28例(37.3%),脊髓炎发病18例(24.0%),视神经和脊髓同时受累19例(25.3%),颅内发病10例(13.3%),有19例患者伴随其他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5例(60.0%)患者检测了视神经脊髓炎特异性抗体(AQP4-IgG),其中31例(68.9%)患者呈现AQP4-IgG阳性表现,13例(28.9%)患者呈现AQP4-IgG阴性表现,尚有1例(2.2%)患者呈现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阳性表现。结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多发于女性,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起病,复发率较高,首发病症累及视神经为主,其特异性抗体AQP4-IgG阳性患者多见,应予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临床特点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 水通道蛋白4-Ig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药联合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致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梦雨 苑维 +3 位作者 邓辉 矫毓娟 焦劲松 金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8期1374-1377,1383,共5页
目的:探究针药联合治疗视神经脊髓炎(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本院眼科或者神经眼科门诊的以视神经炎(ON)为主要临床表现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患者21例(24眼),以患者自身治疗前后为对比,纳入... 目的:探究针药联合治疗视神经脊髓炎(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本院眼科或者神经眼科门诊的以视神经炎(ON)为主要临床表现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患者21例(24眼),以患者自身治疗前后为对比,纳入后接受针刺和中药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和动态视野检测,评价针药联合对患者视功能的影响。结果:24眼治疗4周后有8只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91.67%,治疗8周后有12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100.00%;治疗4周,患者动态视野平均缺损度(MD)及平均敏感度(MS)较前改善,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t=1.579,P=0.121;MS:t=−1.500,P=0.140);治疗8周后患者MD显著下降(t=2.65,P<0.05),MS明显提高(t=−2.5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药联合可显著提高以ON为主要表现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功能,明显提高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动态视野敏感度,降低患者视野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 视神经炎 视神经萎缩 针刺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急性期视盘周围脉络膜血流信号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巩迪 张利 +3 位作者 赵通 尹玥 王志军 陈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9-363,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急性期的视盘周围脉络膜血流信号特征。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首次确诊为NAION且接受OCTA检查的13例(13眼)患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由两...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急性期的视盘周围脉络膜血流信号特征。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首次确诊为NAION且接受OCTA检查的13例(13眼)患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由两位医师分别定性分析OCTA中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信号中的低信号区,并分区。将分区的结果与en face OCT、视野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患者均至少随访1个月。结果急性期NAION患眼的视盘OCTA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水平的低信号区可分为视盘本身部位、视盘水肿部位和沿神经纤维方向延伸部位3个区域。13眼中,10眼首次就诊时出现3个低信号区,2眼在第2次就诊时出现3个低信号区,1眼仅出现视盘本身部位和视盘水肿部位的低信号区。其中,沿神经纤维方向延伸部位的低信号区与视野缺损关系密切,对应比例达91.6%,该低信号区平均出现时间为发病后19.9 d。随访期内,9眼沿神经纤维方向延伸部位的低信号区出现神经纤维层萎缩。结论NAION患者急性期的视盘周围脉络膜层面的血流信号可以通过OCTA提示神经纤维层水肿、消退以及萎缩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脉络膜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